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全国老年疾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老年疾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老年疾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4-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老年疾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胃肠道瘘是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术前具有营养支持指征的胃肠肿瘤患者,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降低手术后胃肠道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对胃肠生理功能和营养支持的研究进步,胃肠肿瘤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死亡率仍在15%左右。提高胃肠肿瘤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愈率,降低其死亡率,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胃肠肿瘤切除术后胃肠道凄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探讨了胃肠道痰后的临床处理情况。
  • 摘要: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也被称作癌症厌食一恶病质综合征(cancer anorexia-cachexia syndrome,CACS),即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机体代谢障碍导致的以营养极度不良、消瘦、肌肉萎缩、乏力、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肿瘤患者营养不良不但发生率高而且危害大,常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上升、手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短期内再入院率提高、抑郁症发生率升高、生活质量下降等,甚至生存期缩短,这已在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相应的,恶性肿瘤营养支持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根治肿瘤,而是通过纠正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等应激的耐受性、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近期疗效和延长生存期。虽然仍有争议,但多数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证实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介绍了恶性肿瘤营养支持的实施,分析了恶性肿瘤营养支持的配方和药物治疗,探讨了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误区。
  •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体会。rn 方法:回顾33例接受各种消化道手术的老年患者,通过术中空肠造瘘,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就其肠内营养液的配置方法,输注管路护理手段,血糖变化和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和术后营养指标,以及死亡率、感染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等终点指标进行观察。rn 结果:2例患者因严重腹胀及腹泻中止肠内营养,31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其中腹胀者16例,腹泻7例;平均输注营养液时间:10.4±5.9天;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2.4±15.9小时。无导管堵塞或脱出;出现糖代谢严重异常13例:出院前营养指标轻度下降;无死亡病例;伤口裂开1例,感染并发症2例,非感染并发症1例(心绞痛),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6.7±17.2天。rn 结论:消化道手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要坚持无菌配液、严格管路护理、注意血糖变化和加强心理治疗。
  • 摘要:营养支持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是指通过消化道给以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整蛋白型、短肽型和氨基酸型制剂。根据给于EN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ONS)和管饲。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为无法或经胃肠道摄取和利用营养物不足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催化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本文介绍了国际和国内肠外肠内营养的发展历程,对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进行了展望。
  • 摘要:临床营养支持一般认为包括经口、经肠道或经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是指经消化道管饲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PN),即经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和糖等营养素,又称全肠外营养(TPN)。在评价肠外营养临床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中,常用糖电解质输液(5% GNS)与全肠外营养两种方法相对比。当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或不愿正常进食,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经口方式提供营养素不足时,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绝非急诊处理措施,应该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按适应症规范和使用规范进行。本文探讨了何时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循证基础。
  • 摘要:临床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消化道以内或以外的各种途径及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根据其输注途径,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本文提出营养风险筛查决定临床营养支持,分析了围手术期肠内外营养的规范应用。
  • 摘要:肠外营养(PN)支持是指通过消化道以外的途径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1967年Dudrick和Wilmore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PN,是现代临床营养的开端,利用其特殊的优势,拯救了无数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本文对围手术期的循证肠外营养支持及进行了探讨。
  • 摘要:肠外营养(PN)支持是指通过人体静脉途径(包括中心和外周静脉)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1967年美国Dudrick和Wilmore等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PN,是现代临床营养的开端,利用其特殊的优势,拯救了无数危重症患者的生命。PN经过40年的发展,临床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在实施PN尤其是较长时间PN过程中,会带来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营养素需要量难以精确定量,因病人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和机体营养状况而变化。长期PN时,任何营养素的缺乏都是有害的,常见的营养素缺乏有:亚油酸、锌、铜、铬、硒和维生素。营养素过度喂养是一种代谢负担,持续的过度喂养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输液量过多可致肺水肿、心力衰竭,脂肪过量不仅可出现高三酞甘油而且可出现变态反应。本文重点介绍PN代谢相关并发症。
  • 摘要:自1940年开始应用白蛋白制剂以来,有关白蛋白应用的合理性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世界各国在通过大规模临床研究逐渐规范白蛋白的使用指征。而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许多误区,甚至有较普遍的临床滥用现象。老年人作为特殊人群,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围手术期,由于原发疾病、合并疾病、潜在的营养风险或既存的营养不良以及手术打击,都会对白蛋白的代谢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介绍了白蛋白制剂的药理学特点、准确评估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有针对性的应用白蛋白制剂,在临床转归和卫生经济学上都应当是有益的。
  • 摘要: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喉切除术后患者蛋白代谢、内毒素血症和预后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和对照的方法,29例接受喉切除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14例)和肠外营养组(肠外组,15例),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术后分别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和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均12天,对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血浆蛋白和内毒素水平,以及死亡率、感染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等预后指标进行观察。rn 结果:2组患者术后2d~12d接受不同的营养支持,EN组术后12d血浆的谷氨酰胺水平为611±61μmol·L-1,明显高于PN组的442±97μmol·L-1(P<0.05);术后各蛋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EN组和PN组的结果相似;术后1d的内毒素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随时间逐渐可下降,但EN组的下降幅度在术后4,8和12d要快于PN组;死亡率2组均为0;感染并发症EN组1例,少于PN组3例;术后住院日两组结果相似;营养药费EN组仅为PN组36.6%,总住院费用相似。rn 结论:肠内营养能减轻内毒素血症,改善营养代谢,更为经济和可能减少感染并发症。
  • 摘要:临床营养支持(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已有近40年之久的历程,但至今尚缺乏规范的大范围的营养评估与肠外肠内营养应用相关的调查研究。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医学领域的推进,国内需要有此专题的调查研究数据,为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提供实践基础,也是规范本领域人员系统培训的需要。rn 目的:调研国内东、中、西部城市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超重、肥胖和肠外营养(Parental Nutrition,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应用的实际信息。rn 方法: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和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情况问卷方法调研国内13个大城市的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病房新收住院所有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及营养支持的使用情况,每个病房计划连续调查200例。rn 结果:15250例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其中15215例资料完整,15098例(99.2%)患者适用NRS 2002方法。其中男性占58.0%,女性占42.0%,年龄53.6±18.8岁。营养不良(不足)总发生率为12.0%(从神经内科4.2%到消化内科17.0%),营养风险的总发生率为35.5%(从肾脏内科25.5%到消化内科44.7%)。住院患者中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者为20.0%,明显高于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者(3.4%)。rn 东、中、西部地区对比研究显示东部城市住院患者的总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明显较高(36.5%),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分别为33.6%和33.4%(p=rn 0.002),应用营养支持的比例分别为22.6%,20%和18.1%(p<0.001),均有明显差别。rn 结论:本调查显示约1/3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需要制定营养支持计划。但其中只有近1/3患者得到临床营养支持。观察到内科学系统患者存在明显的应用不足,外科学系统的部分专科在部分医院中已经存在明显的过度应用。
  • 摘要:临床营养支持的概念已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但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人,个体化地给予最适当的营养支持仍有待加强。近年来,我们的许多医生已日益重视对病人的营养支持,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解而未能给予病人合适的支持,甚至因此而加重病情,危及病人的生命;其中教训亟待总结吸取。本文对实施营养支持病人状态的评估与监测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情况以及肠内与肠外营养的配合及营养支持的撤离。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老龄人口比例的增高,对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的机体改变,对老年人体液的电解质变化及其调节因素进行了介绍,探讨了老年人常见的体液容量及电解质失衡。
  • 摘要:肠内营养是胃肠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治疗手段,为患者选择正确的管饲途径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肠内营养管饲途径发展历史悠久,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肉麻痹的患者,1910年Einhom通过鼻胃通路进行十二指肠喂养和Andersenl918年进行空肠喂养。本文探讨了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的循证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移植肝脏功能、受体T淋巴细胞、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rn 方法:行BN(RT1n)大鼠到Lewis(RT11)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18例,术后颈内静脉插管,微量泵匀速输注液体。rn 盐水NS组(n=6)输注生理盐水,肠外营养PN组(n=6)输注营养液,脂肪酸OM组(n=6)输注营养液+ω-3脂肪乳(2ml/Kg)。术后第7天处死,留取肝组织标本病理检查,取血清检测生化指标。取抗凝血0.5ml,流式细胞检测CD4+、CD8+、CD4+CD25+T细胞和CD8+CD28-T细胞。取血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4、IL-10、γ-IFN含量。余血清检测生化指标。rn 结果:各组生化结果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OM组CD4+、CD8+、CD4+CD25+和CD8+CD28-T细胞与NS组和PN组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OM组CD4+/CD8+比NS组和PN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OM组几-2、γ-IFN与NS组、PN组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RAI(rejection activity index)评分NS组为7.17±0.98,PN组为6.17±0.75, OM组为4.33_+0.52,OM组与PN组、NS组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静脉输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通过抑制IL-2和Y-IFN,抑制T淋巴细胞,更显著的降低CD4+辅助性T细胞比例,减轻排斥反应。而抑制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ω-3脂肪酸减轻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无关。
  • 摘要:老年住院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多,营养支持是老年医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生理病理特点,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代偿能力不足,对营养素的缺乏敏感的同时,各种营养素的代谢能力相对不足。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是决定是否给予营养支持的依据,肠内营养是有胃肠功能患者的首选,每日能量摄入在84~126 kJ(20-30kcal)/kg,适量减少脂肪供给,合理添加特殊营养素,加强营养指标监测,尤其是肝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有益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 摘要:外科患者营养不足的发生率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减少,已由70-80年代的40%降低到目前的10%左右,但是如果加上营养风险,其几率超过30%。营养不良不仅损害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延缓伤口愈合,而且还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以及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国内外的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低热量低氮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应用的优点,本文就这些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回顾180例各种原因导致,经超声检查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58例已发生肺动脉栓塞,男性128例,女性52例,中位年龄65岁,均接受腔静脉滤器植入术。rn 结果:本组病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滤器全部置入在肾静脉水平下方1-3cm的下腔静脉之内,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血栓形成,149(83%)例随诊1、6、12个月,55例(30%)随访超过36个月,均末见有滤器漂移、变形、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出现致死性PE;腔静脉通畅率超过95%。rn 结论:腔静脉滤器目前是治疗和预防下肢DVT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主要是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有3种类型,(1)消瘦型:以能量不足为主;(2)水肿型:以蛋白质缺乏为主;(3)混合型:既缺乏能量又缺乏蛋白质。病因上可分为:原发性营养不良和继发性营养不良。原发性营养不良多为进食不足所致,继发性营养不良多为器质性疾病导致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营养不良不仅是蛋白质-热量不足,也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营养风险的评估为进一步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依据,减少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并为医疗行政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医疗政策提供依据。笔者介绍两种营养风险评估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果糖对鼻腔手术后病人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和对照的研究方法。满足方案入选标准并获得知情同意的鼻腔手术后患者共60例进入本研究。术后1-2 d开始空腹静脉注射5%果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连续3 d。观察用药前和用药中血糖和胰岛素、胰岛素C-P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同时观察用药中血尿酸和乳酸。rn 结果:按计划完成本研究60例,无淘汰病例;两组在输液前后血糖3 d的平均变化值分别为(2.39±2.34)和(0.32±1.53)mmol·L-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输注5%的果糖中,血胰岛素和胰岛素C肽的变化值分别为(7.9±21.5)μU·ml-1和(312±264)pmol·L-1;对照组相应的结果是(14.6±19.8)μ U·ml-1和(524±212)pmol·L-1,对照组输注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研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注果糖中两组的血乳酸和尿酸结果相似。rn 结论:适量静脉输注果糖对手术后病人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较小。
  • 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黏膜不仅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防御性屏障功能,对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肠道屏障功能的检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外科急腹症,本文总结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价值。rn 方法:5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根据术前肠系膜血管CTA检查和术中探查情况,采取全身抗凝、血管支架、插管溶栓等序贯治疗方案,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症。rn 结果:本组6例患者放弃治疗,9例全身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6例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3例通过肠系膜上动脉行插管溶栓治疗。20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采用了损伤控制外科方法,11例常规手术治疗。本组总死亡率18.51%(10/54),围手术期死亡率20%(4/20),手术并发症率为45%(9/20),损伤控制外科组和常规治疗组死亡率分别为1/9和3/11(p>0.05),其并发症率分别为3/9和10/11(p=0.012<0.05)。rn 结论:CTA可作为大多数病例确诊的首选检查和诊断依据,序贯性治疗可降低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死亡率,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有效降低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手术并发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