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5-06-25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流程适用于中医第一诊断为膝痹病或西医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诊断依据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采用针刀治疗,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部位、不同经络进行针刀松解,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疗效.方法:60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激光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理疗组各30例,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0天后的下肢日常活动能力及患膝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减轻,但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针刀对消除髌下脂肪垫损伤产生的粘连效果显著,配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及股四头肌肌力强化训练,不但能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还可促进关节滑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促进损伤部位的修复,获得满意而稳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髌股关节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膝关节退变性疾病,传统保守治疗难以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本研究将菱形阻滞和中药外敷结合,用于髌股关节病患者的治疗,以观察其治疗效果.rn 方法:对纳入的30例患者的47个膝关节部位给予菱形阻滞联合中药外敷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rn 结果:患者治疗后各时点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rn 结论:本研究发现,膝关节菱形阻滞与中药外敷结合治疗可通过镇痛,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等作用,阻断髌股关节病损伤和炎症的恶性循环,能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 摘要:枕小神经卡压(Lesser occipital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LONES)是由于枕小神经在行径中受到卡压或牵拉引起的枕项部、耳部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头痛”、“脑风”、“偏头风”等范畴,通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其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各不相同。针刀松解枕小神经及伴行血管的走行及易卡压部位的后枕部变性的腱纤维和筋膜束,切开横行腱弓,解除枕小神经及伴行血管的卡压,需进行治疗点选择、消毒、麻醉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一般3次为1个疗程,7天行1次针刀治疗;亦可不拘于疗程,至治愈为止。针刀术后可配合颈后部对抗牵引下压、寰椎前移位推弹法和寰椎侧方移位推弹法治疗以增加疗效,并在针刀治疗48-72小时后可配合康复锻炼。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分极加热直流电导入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制川乌、制草乌、红花、没药、防己为阳极用药,川芎、威灵仙、虎杖、陈醋为阴极用药,应用北京御健康复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RYD—Ⅱ E型温热直流药物导入仪,阳极用阳极药液,阴极用阴极药液,分级病变部位导入治疗颈肩腰腿痛.结果:总有效率为92.13%.结论:本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可起到疏通经脉、活血止痛的作用,该法疗程短、费用低、无痛苦,易为患者接受.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及临床存在的问题.rn 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五年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文献.rn 结果:经纳入、排除,共检出自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119篇文献,并对选穴规律及文献整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规范化提供依据.rn 结论:针灸治疗本病疗法多样,包括常规针刺、头针、耳针、刺血疗法等,以常规针刺配合其他疗法(如针药结合)应用最多。总结选穴规律,①以局部选穴为主,选用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阿是穴。因足少阳经行头侧部,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多选用少阳经腧穴。所选头部诸穴多善祛风邪,可通行经络,畅通气血。局部刺血疗法“以痛为腧”,亦可去菀除陈,调和阴阳,通络止痛。②配合远端取穴,选取合谷、太冲、列缺、外关。合谷、列缺、外关均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可通经祛风止痛;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止头痛,并与头部诸穴上下相配,加强止痛作用。③辨证配穴多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偏头痛分为五型,肝阳上亢型(太冲、太溪),痰浊上扰型(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型(三阴交、合谷),气血亏虚型(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型(太溪、肾俞)。
  •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传统医学"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多呈弥漫性,多为单侧发作,疼痛性质可为搏痛、钝痛、刺痛等,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流泪、耳鸣等.通过分析160例采用传统针刺加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临床治愈91例,占57%;显效32例占20%;有效21例占13%;无效16例占10%。总有效率90%,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作机理可能与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治疗药物主要有镇痛药、麦角胺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但均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对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改善微循环,调节脑血流,提高脑组织血氧饱和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明显提高血浆β-内啡肽、NO水平,降低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皮素含量,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等。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头为“清阳之府”,脑为“髓海”,手足三阳经均循于头面部,足厥阴与督脉会与颠顶,肝肾精血及水谷精微上充于脑,故偏头痛的发作多以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为主,治疗以疏风、潜阳化痰、祛瘀为主。风池属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具有疏风通络、调气止痛的功效;百会为“三阳五会”,与风池相配疏风通络;太阳透率谷调和气血,清利头目;头维为阳明经起始,行气化痰;合谷活血、内关调神。太冲、血海、膈俞、三阴交活血化瘀;颔厌、悬颅、行间、丘墟平肝熄风;神庭、丰隆、阴陵泉化痰降浊;三阴交、太溪滋补肝肾。诸穴调用是脉络通畅、血气和顺,共同达到止偏头痛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员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rn 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员利针组与毫针组各40例.针具:员利针组:根据选取0.5x50mm规格的员利针(乐灸派员利针,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毫针组选取临床常用0.3x40mm规格的1.5寸毫针(乐灸派毫针,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穴:员利针组:取穴为:主穴:颈夹脊穴、阿是穴;配穴:天柱穴、肩中俞穴、风池穴.毫针组:依据教科书介绍的取穴.操作:员利针组:患者取俯卧坐位,双手交叉放于前额下,皮肤常规消毒后,在颈夹脊穴、阿是穴、天柱穴、肩中俞穴、风池穴采用分刺及合谷刺法,不留针.毫针组:患者取俯卧坐位,双手交叉放于前额下,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x40mm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促使局部出现酸、麻、胀、疼等得气感后留针15~20分钟,每5~6分钟行针一次.均治疗一个疗程.选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简明麦吉尔疼痛问卷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等三种量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疼痛、颈椎症状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积分变化.rn 结果:临床疗效员利针组有效率83%,毫针组有效率50%.治疗后在颈椎症状评分方面员利针组在症状、体征、工作生活及总体疗效上优于毫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手功能方面的改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员利针组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毫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员利针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上效果优于毫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员利针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脊髓前中央动脉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者.中医病因阐述为颈部感受风寒湿邪,风为百病之长,寒性凝滞,湿性重浊,故而引起血行不畅、肌肉痉挛而发病,久坐、失枕等慢性损伤、久病不愈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足,不能荣养颈椎、清窍而形成颈椎病等,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为颈椎椎退行性改变、颈部外伤等,刘方铭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软组织损伤的动态平衡原理,结合中医学“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原则以及穴的“近治作用”原则,根据颈椎的结构特点,参考解剖学上与颈椎活动相关的肌肉起止点理论,于颈椎周围选取治疗点(腧穴)。脑穴包括:脑空穴、大椎穴、双侧脑空穴、双侧曲垣穴、双侧天宗穴,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颈心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及(或)上胸椎病变引起的酷似冠心病的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心悸,甚至心律失常等症状,临床称之为“颈、胸椎源性类冠心病综合征”或“颈心综合征”,(目前尚无统一命名,有学者称之为颈性类冠心病、脊源性心绞痛、脊源性心律失常、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征等)近年来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由颈椎病引起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重视和探索,相关的临床报道逐年增多。目前对颈心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风险大,而且费用较高,手术后也存在复发的可能因素,患者一般难以接受。非手术疗法(保守治疗)多采用尽量减少病人损伤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刀疗法治疗颈心综合征,是利用小针刀松解与颈椎病变部位周围相应肌肉韧带的起止点,通过针刀松解,使电生理线路通畅,周围紧张或硬化的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恢复弛张功能,颈椎间盘所受的外力趋向平衡,使后突的颈椎间盘髓核产生前移和还纳倾向,被动的合理的纠正生理曲度,交感神经刺激因素解除,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国外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量医生、学者对颈椎病与心脏病的关系报道多数集中在一种症状的描述上,并未见到大规模正规的对照实验研究,经国内学者研究,确认颈椎病是脑缺血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是血压异常(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心律失常(包括部分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①支配心脑的自主神经受骨赘的挤压是神经根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引起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②颈脊髓受压引起脊前动脉缺血,造成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导致心脑血管舒缩失常是脊髓型颈椎病引起心律失常和血压异常的主要原因;③椎动脉型颈椎病,由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干及高脊髓内的网状结构缺血(延髓内心脏调节中枢和血压调节中枢对缺血、缺氧尤为敏感),可引起心律紊乱和血压异常;④自主神经受累引起继发性神经液变化。龙层花等于1972年开始在对脊椎病与内脏病相关的研究中,应用治脊疗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取得了满意疗效,1979年开始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脊椎损害情况.并应用治脊疗法治疗心绞痛型冠心病亦获得较满意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脊椎损害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病因学的实验研究,认为颈椎的长期失稳可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器质性损害,颈椎病可能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临床上应用中医传统理论,在夹脊穴应用三层进针法,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率高,疗效好,综合以往的查阅资料我们发现针刀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报道尚少,针刀操作方法繁杂多样,虽疗效可靠,但缺乏各方法间的比较研究,无法优化并优选最佳的针刀治疗方案。
  • 摘要:针刀疗法作为一种闭合性中医微创技术,针与刀的功能并用,既能通过针刺手法对穴位进行刺激,又能起到切割、剥离的作用.较之松解颈椎病变节段,针刀治疗点以颈椎周围相关穴位及相关软组织为主,减少了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更具安全性.随着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开展,治疗过程中配合他法及术后辅助治疗等,充分调整了颈椎的动静力平衡,有助于疗效的巩固,亦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 摘要: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治疗适用对象为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且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通过疾病诊断与症候诊断确诊后,安排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入院1-2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项目,中医采用针刀松解配合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时可出院,门诊治疗适用对象为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通过疾病诊断与症候诊断确诊后安排治疗时间为一周一次,需三次治疗,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和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的方法,治疗其间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退出路径,调整治疗,治疗过程出现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路径,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路径。
  • 摘要:目的:观察俯卧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要求的15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9例)和对照组(74例),实验组采用俯卧斜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疗程2周,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的VAS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的VAS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俯卧斜扳法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法.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触及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用针刀触及术治疗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rn 结果:治愈23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rn 结论:针刀触及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针刀触及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首先是通过给予神经根机械刺激,神经产生躲避、逃避反应,机体会出现一种抽动现象,这种躲避现象或者机体的抽动现象可以促使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减轻水肿和粘连对局部神经的刺激和压迫,从而达到止痛目的。其次,针刀触及术,可以使局部组织器官、血液、淋巴等循环加快,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局部炎症,水肿的消失,达到长期止痛的作用。此外,针刀触及术治疗方法可以调节体内的镇痛系统,通过调节脊髓r-反射环路,抑制神经兴奋性,降低感受器的敏感性,在化学递质作用下起到镇痛作用,也可以调节抑制、控制系统,使致痛物质缓激肤和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从而降低组织对痛觉的敏感性,提高组织的耐痛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 摘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目前治疗以各种非手术的综合疗法为主,但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复发率高.笔者团队长期应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纠正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各型颈椎病,避免了在患椎直接治疗的风险,安全性高,且疗效可靠、操作简单,便于推广应用.颈周腧穴是指颈椎周围与颈椎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组腧穴的总称,其局部解剖与颈椎活动相关的容易受损的肌肉起止点高度吻合。颈周腧穴特指以下8穴位:脑户穴、大椎穴、脑空穴(双);曲垣穴(双)、天宗穴(双)。根据经络腧穴学“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以穴位的局解和与颈椎活动相关的容易受损的肌肉起止点为基础,在颈椎周围选取穴位治疗,颈周腧穴皆在颈椎周围,为腧穴所在之处,所选穴位分属于督脉、足少阳经穴、手太阳经,颈椎腧穴多是颈背伸肌群的骨骼附着点,是颈椎活动过程中受力最大,且易损伤点。通过松解可使颈肩背部诸经气血畅通,颈椎周围紧张的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放松,纠正颈部动静力不平衡,以达到长期治疗、预防的目的。
  • 摘要:前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纵观大量的文献报道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普遍认为其治疗措施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类,目前主要是以各种非手术的综合治疗为主.关于非手术疗法,在中医药领域中,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等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但是复发率高,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一直是困扰颈椎病治疗的"难题".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未得到根本或相对纠正,是难治愈的根源。疾病诊断依据头昏沉钝疼,睡眠、记忆、逻辑差,精力不易集中,眼干涩胀,视物不清等,依据X光六位平片、脑血流图显示等确诊,中医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配合颈曲灵纠正颈椎生理曲度,还可用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配合适当护理,避风寒,适劳逸,日照时间平均每天不低于一个半小时,加强功能锻炼,并使主要的功能锻炼转变为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钙质食品,畅情志,科学、持久、静心锻炼,忌急功近利。
  • 摘要: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西医治疗目前仍面临诸多如药物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等尚待解决的问题.相比西方医学,民族医学在治疗各种痛症尤其关节疼痛方面有更多的特色治疗方法,且安全、易耐受.本文通过应用蒙医基本理论结合相关蒙医经典著作内容,对关节炎及其慢性疼痛的蒙医范畴进行分析、确定.搜索、引用相关文献对蒙医治疗此疾的方法进行探讨.认为导致关节慢性疼痛的病症属蒙医白黄水病范畴.治疗以燥黄水、抑巴达干赫依为基本原则,结合具体病情予蒙药口服、涂擦、外敷,五味甘露汤坐浴、温针针刺以及以蒙医理论为指导的饮食起居调养.研究显示,蒙医疗效温和持久、安全、易耐受,值得人们关注、借鉴并推广应用.
  • 摘要: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最主要的方式.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沟通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可以通过提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沟通能力来提高护士自身的素质,护患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者在护患沟通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在沟通过程中应避免交流信息量不足,使用太专业术语,以至表达、解释不到位等问题,沟通技巧在护患关系中有重要作用,护士应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只有把沟通技巧很好地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到你是为他好,才能启迪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
  • 摘要:中医药信息化能够实现中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实现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继承并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与时代接轨的需要,亦有利于中医药事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实现中医药信息化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需要建立中医药特色信息数据库,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医药信息化有其优劣之势,亦有其利弊之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势在必行.
  • 摘要:《内经》中对痒的论述较少,往往与痛相关,痛症与痒症在临床上有多种病机,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且两种疾病在临床上有完全不同的症状,但也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邪气入侵是它们共同的致病基础,邪气旺盛阻塞经络则发为痛,邪气较弱扰乱经络气血则发为痒,临床中需要透过痛痒症状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其病理实质,找出并去除致病的根本原因,强调辨证施治,就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这也正是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治疗思想的精华所在。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射、同名内脏的解剖位置与体表投影、内脏神经脊神经分布特点和内脏疾病的传统腧穴分布等脊柱区带九大诊疗区划分依据,其次介绍了脑部疾病诊疗区、交感疾病诊疗区、肺部疾病诊疗区、心脏疾病诊疗区、肝胆疾病诊疗区、胃病诊疗区肾部疾病诊疗区、肠道疾病相关诊疗区和生殖泌尿疾病相关诊疗区九大脊柱区带诊疗区划分,然后介绍了脑病、交感病、肺病、心病、肝胆病、胃病、肾输尿管病、肠病和生殖病九大系统疾病与诊疗区的对应,最后对低级中枢治疗线、内脏神经治疗线、脊神经内侧支线和脊神经后支外侧支治疗线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水针刀微创针法在背部筋膜九大系统疾病相关诊疗区治疗区,以中枢神经治疗线、内脏神经治疗线、脊神经后内侧支线与脊神经后支外侧支线上的阳性反应点为治疗点,并以胸腹前内脏的体表投影线为治疗线、以四肢的特殊腧穴为配穴,进行综合治疗。
  • 摘要:中医筋骨三针法是吴汉卿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针挑疗法、运动针法与太极针法,根据中医筋经学说及软组织解剖学,对中医筋经学说提出了新理论:"筋经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筋经结节,软伤疼痛;关节骨突,三点相应;针法松解,筋结为宗",总结了"筋经区带筋结三针点定位法",研究发明了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在针法技巧创新方面,将中医针法与西医刀法融为一体,创立了筋膜扇形分离法、骨膜旋转减压术、筋经飞挑法、筋膜扣刺法等创新针法,该针法既有松解筋结、分离粘连、减压镇痛作用;又具有针灸补泻、留针侯气、疏通筋络、调整内脏、疗效确切、易于掌握.主要用于筋骨伤病、脊柱相关病及中风后遗症,具有确切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分论五体痹诊断和治疗心得,希冀临床实践中对五体痹给予更好、更多的关注.方法:总结、归纳、分析《素问·痹论》以前的古代文献有关五体痹方面的论述,从病因、病理基础理论着手,引出当下五体痹的诊断要点,并在分型辨治方面提供治疗心得供同仁分享.结果:穷究深挖五体痹的学术渊源和立论基础,结合五体痹的诊断要点,在五体痹临症诊疗方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结论:五体痹的提出丰富了祖国医学对痹症的认知理论,是中医痹症治疗理法方药的集大成者,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值得临床工作者推崇和实践验证.
  • 摘要:中医伤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疾患的一门科学.历史上称为疡医、金镞、正体、正骨科等.在祖国医学中,中医伤科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祖国医学的隆盛时代, 隋代(公元581至618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列述了1700余症,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著,唐代(公元618至907年),孙思邈著《千金方》中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世界上最早的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直至现在仍被普遍沿用,王焘、蔺道人等对骨折均有研究,元代(公元1279至1368年),蒙族善骑射,对于伤科颇有专长,在医制十三科中,就有正骨科, 明代(公元1368至1644年),大医院十三科,其中就有接骨科,清代(公元1644至1911年),伤科又有了新的发展。吴谦集历代伤科之大成,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此外,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对内伤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有所阐发;顾世澄著《疡医大全》,对跌打损伤及一些骨关节疾病有进一步的论述;钱秀昌著《伤科补要》、赵竹泉著《伤科大成》、胡延光著《伤科汇纂》等专著亦系统详述了各种损伤的证候和治疗,并附有很多治验的病案,均为学习与研究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文献。
  • 摘要:火针,以往临床多用以治疗虚寒性的痈肿,近代扩展了火针的治疗范围.火针对某些病症有显著的功效,如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痛、炎症性疼痛、风湿类风湿等.火针疗法历史悠久,其治疗作用有扶正助阳,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痛疗效确切,经济适用,近年来应用范围很广.
  • 摘要:以《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为主要内容,探析陆氏针灸治疗偏头痛、胃痛、面痛、咽痛、痛痹、肩痹、腰腿痛、痛经、少腹痛、落枕、急性扭伤等各种痛症的经验和特点,陆氏针灸专注于整体辨证,通经活络,扶正达邪,以恢复脏腑气血功能的平衡,而非单纯见痛治痛,着眼于局部,以经络学说为主体,在辨证选穴基础上,运用爪切进针法,强调手法和得气,并适时配合温针,多以精湛之术,取俘鼓之效.
  • 摘要:报刺法是古典十二刺法之一,多用于治疗游走性疼痛疾病,现对有关报刺法的临床研究报道进行系统整理,以作临床参考.操作方法是先在痛处直刺一针,不立刻出针,而是用左手根据病所寻找相应痛处,找到后再起出前针刺入后穴,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胃脘痛上有显著疗效,报刺法多用于治疗痛无定处的游走性疼痛,治疗原则是“以痛为腧”理论,这就要求术者临床中需仔细揣穴,只有揣对穴位才能针中病所,刺之不殆。
  • 摘要:人迎寸口脉诊是《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述的一种脉诊方法,笔者将其应用于痛证的诊疗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痛证的诊断、辨证、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脉法在临床应用中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l)“躁”与“不躁”的判断。《说文解字》言:“躁,疾也”。故脉躁当理解为脉疾,属平常脉诊数脉、急脉的范畴。以一息五至为衡量,一息五至及以下为不燥,一息五至以上为躁。(2)“盛”的判定。判定脉盛的倍数时应综合考虑脉象的宽窄,脉位的深浅以及脉力的强弱。诊脉至少两分钟以充分体会指下感觉,做出准确判断。(3)脉的比较。人迎寸口脉左右各二,其脉象常不一致,需选取正确的脉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在疼痛部位具有明显左右倾向时,取患侧人迎寸口脉做比较,取穴也以患侧为主,可辅以健侧。疼痛位置不明确,需先分别比较左右人迎与寸口,取较大者进行对比,选用双侧腧穴。(4)是否配伍其他腧穴。临床应用中,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机较为简单的痛证,可仅取脉诊诊断后对应的腧穴进行治疗,但对于较为复杂和顽固的痛证,则需配合其他相关腧穴治疗,人迎寸口脉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准确诊断病所并指导治疗,但对于病所明确如颈肩腰腿痛等痛证则可以直接选穴治疗,无需进行脉诊协助诊断。人迎寸口脉诊虽在临床应用中尤其是对于“躁”和“盛”的判定有一定难度,但因其诊断的准确性,疗效的确切性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回顾了症状群的基本概念“症状”是指一种疾病状态或者机体平衡紊乱的主观感受,“集群”则是形容相同或相似的个体以一种逻辑或可预见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中医证最早见于《难经》,指患者的临床表现, 病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出现机能或形态等方面异常变化的全过程,广义的症状可包括体征,证候,包括“证”与“候”两个方面。证,是指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机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提出了适应症状群即适用于指导中成药临床合理运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组合,这些症状临床相关,以中医辩证为基础的相互关联且同时发生的症状,具有症状之间相互联系、分主次关系、适用于中成药等特点,阐述了中成药相对于西药而言,具有副作用较小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以及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是,出现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中成药新药新剂型不断推出,新品种引进过快,医生对新引进的中成药作用、用法用量、服用方法、用药禁忌不很了解,并提出明确适应症状群的概念的内涵,可能有助于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使中医药的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 摘要:目的:通过前路针刺损伤椎间盘建立腰椎间盘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该模型是否伴有腰大肌被动拉伸张力变化以及点拨腰大肌对模型的影响.rn 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通过前路手术损伤椎间盘造模.治疗组行点拨腰大肌干预,隔日1次,共10次.观察大鼠行为学、腰椎间盘形态学、IL-1 β阳性表达以及腰大肌被动拉伸张力的变化.rn 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垂直方向活动度减少(P<0.05),椎间盘纤维环、髓核损伤明显,椎间盘IL-1 β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增高(P<0.01),腰大肌弹性模量降低(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病理变化有所好转,IL-1 β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降低(P<0.01),腰大肌弹性模量有所提高.rn 结论:前路椎间盘损伤大鼠模型的腰大肌弹性模量有所降低,点拨腰大肌可使其有所恢复,同时可有效改善大鼠椎间盘形态,降低炎性因子IL-1 β的表达.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对照实验研究进行不同脊柱关节手法力学分析.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冲击手法组(46例),松动手法组(48例)和安慰手法组(44例),通过术者拇指佩戴压力传感器,客观量化进行力学分析,通过手法力学分析软件分析手法的力学特性,进行单盲临床实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冲击手法组和松动手法组疗效好于安慰手法组,两组间疗效和副反应无显著差异而力学特性差异显著.结论:脊柱关节松动手法疗效与冲击手法无差异,但力度更小.
  • 摘要:急性腰扭伤,以青壮年发病多见,多因用力过度、姿势不对、外力碰撞或超限活动等过度活动腰部引起的软组织受伤所致.通过临床案例的分析,验证了针刺曲池穴的良好效果,曲池归手阳明大肠经,属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合主逆气而泄”。故本穴的主治以泄逆气泄实热见长,历代医家只着眼于泄实热,对其主治的标注只局限于外感热病、血热之疾以及局部肢体的麻痛等,未能发挥其泄逆气之功。笔者运用曲池治疗急性腰扭伤,一则取其合主逆气而泄,取其泄逆气之功,急性腰扭伤其发病本质即是腰部运用不适气逆而致,故逆气得泄,气血调畅,则疼痛自止。二则取取类比象之意,肘之弯曲扭转犹如腰之俯仰屈伸。根据根结原理,病在腰府,治在四根,即腕踝关节或肘膝关节。而临床中常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委中、养老、后溪、太溪等穴的选取即是在取类比象和根结理论以及同名经等理论的指导下选取的。笔者在此理论启发下,选取曲池穴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且选取此穴的优势在于①取穴简单方便,易于识记;②操作简易,其位在上肢,较下肢的委中等穴方便,又较同在上肢的养老针刺更简便安全,且比后溪人中等穴疼痛小,患者易于接受;③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对于急性腰扭伤患者而言,发病后治疗越早愈后越好。
  • 摘要:石印玉教授在中医药治疗腰腿痛中认为应重视体检,不为影像,石师除了影像手段之外,还经常应用神经反射检查来进行腰腿痛疾病毒定位和定性,应筋骨并重,全身调治,在具体问诊时,石师注意询问口渴、二便等情况,对于寒热之症的鉴别每有重要意义。石师对于妇女还经常问月经周期,不少女性腰腿痛患者常规调治无效,在调经治疗后却每每获效,应寒热虚实,分型施治,对气虚瘀痰阻滞型、虚实寒热夹杂型和肝胆失和筋失所养型应辨证施治,在临床患者的治疗中将多种治法和方剂揉为一体,灵活施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蜡疗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分为两组,对照一组用中药外敷,对照二组用医用蜡热敷,治疗组先用中药外敷,在敷料上覆盖医用蜡.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局部充血、水肿获得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减轻其患者临床症状。但单纯蜡疗是纯物理疗法,疗效不持久、易烫伤。在中药外敷的基础上施以蜡疗,综合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使药物快速渗透且疗效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留置时间浮针对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依据浮针留置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浮针留置6h组、12 h组、24 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浮针留置组采用腰部压痛点旁浮针扫散治疗后留置塑料软管的方法,分别留置6h、12 h和24 h,对照组采取每日一次口服75 mg扶他林片剂的治疗方法,共治疗4天,4天为一疗程.观察时点为一个疗程结束后,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以及综合疗效判定.rn 结果:①3组不同留置时间浮针治疗组的VAS的改善和ODI的改善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4组患者综合疗效判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②3组不同留置时间浮针治疗组之间VAS的改善和ODI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①浮针治疗急性腰扭伤优于口服西药扶他林.②浮针留置时间的差异对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 摘要: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常出现腰臀部疼痛,变换体位时加重.报道病例患者出现上段腰部(L2~L3)急性腰扭伤,L2棘突向右侧偏歪,L1~L3棘突旁压痛,并可引出右侧臀腿外侧酸麻.患者既往有腰腿部酸痛.诊断属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L2,3椎间关节紊乱、脊神经后支损伤.同时,腹部触诊可见腰大肌紧张、压痛,从带脉循行及带脉病候,可称其为"带脉瘀滞型"软组织损伤性腰痛,运用针灸推拿配合点拨腰大肌治疗,获得良好临床疗效.本文中患者有数年慢性腰臀疼痛史,从其腰部压痛部位可推测其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见L2棘突偏歪、L2,3椎间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端部压痛,并刺激腰脊神经后支出现臀上皮神经分布区域的放散痛。本次急性发作后腰臀部疼痛再现,床上翻身及坐位站起时尤其明显。其治疗应舒筋、整复、点穴镇痛,重点整复L2,3椎间节错位,循L1~L3脊旁压痛及脊神经后支进行点拨。针刺穴位也以上述位置为主,以有酸麻传导感为度,达到通经脉行气血的作用。同时,在有慢性腰痛病史患者或因蹲位工作、长途驾驶、坐位站起姿势诱发的腰痛患者,往往伴有腰大肌的紧张、压痛。腰大肌为脊柱前方的脊柱平衡肌,在慢性腰痛中处于代偿状态;在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发作时也会表现出疼痛、紧张等失代偿状态,表现为翻身困难、坐位站起困难、腰腹痛或腰痛连及腹股沟部(所谓带脉病候之“腹腰脊痛,连阴股”),点拨痉挛的腰大肌,同时刺激腰大肌与横突之间或穿过腰大肌的脊神经前支,起到较好的放松腰大肌作用。临床上有不少“脊柱源性腰腹痛”的报道,患者腰痛伴有因腰大肌损伤或脊神经前支受刺激而出现的腹部疼痛,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可看到,从带脉循行及病候的角度,可称为“带脉瘀滞型”软组织损伤性腰痛,在腹部点拨腰大肌,刺激脊神经前支,在远端针刺带脉交会穴足临泣,可获更好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双极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在CT引导下行椎间盘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术治疗.采用改良Macnab方法评估术后7、14、30、180天的疗效,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7、14、30、180天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2.9%、85.4%、90.3%、93.5%.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远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双极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是可供选择的微创介入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配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临床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刀松解配合三位牵引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愈23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结论:针刀松解配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肌筋膜经线理论和"阿是穴"理论进行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60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实验组以肌筋膜经线理论确定治疗部位,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7天、21天行ODI评分和肌张力数值测试.结果:两组间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7天时实验组ODI评分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天时两组间ODI评分改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二次肌张力数值测试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有效改善腰椎功能,短期疗效优于传统手法。
  • 摘要:《内经》中涉及"痛"的文字记载颇多(计687次,《黄帝内经素问》397次、《灵枢经》290次),更有《素问·举痛论》、《灵枢·论痛》等专篇论述,其对"痛"概念的解释多本义于"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且多以躯体四肢划归疼痛不同部位的分属范畴.对"疼"字的记载却只有6次(《黄帝内经素问》5次、《灵枢经》1次),对"疼"字记载有:解剖部位2次(目疼、骨疼),病程发展2次(疼久),疼痛性质2次(疼酸、酸疼),较之《内经》"痛"字的解释并无较大区别.《内经》“疼”、“酸”、“痛”皆含有“苦楚、痛楚不适”之意,有时可以互用,但程度不同。“疼”,指“跳痛”、“酸痛”,或为“痛”的一种较轻表现,两者可互义,多以疼痛并称。比较而言,可理解为“酸”为“疼”之渐,“痛”为“疼”之甚,都为机体对刺激、损伤等的不适感受。
  • 摘要: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带给患者肉体乃至精神的折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长期、慢性的疼痛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西医定义疼痛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分为伤害性痛和病理性痛,是机体与外界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与伤害及痛苦相关联的令人讨厌的复合感觉,中医定义疼痛为身体内外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而带有一些酸感叫做疼,指出寒邪入侵是痛证的主要病因,寒邪入侵引起的气血运行受阻,是疼痛的主要病机,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对现在临床疼痛治疗有重要意义,指导着中医(针灸)临床与科研。
  • 摘要:解析幻肢痛现象、幻经络现象和感觉反应现象,以及解析相关实验结果和相关临床例证之后,发现:(1)幻肢痛是客观存在的感觉定位机理之作用的必然结果和典型表现,是客观存在的某种形式的神经活动表现;感觉定位基本机理是:刺激感觉传导通路上任意一点处产生的感觉都定位于通路的末端或末梢处.(2)幻经络是遵从感觉定位机理的简约化感传活动表现.(3)感觉活动具有优势趋性或汇聚趋性,反应活动具有扩散趋性.(4)真经络不是应进化之需而专门形成的独立性结构体(系),而是在形成某结构-功能体(系)时附带形成的功能性体(系).(5)"特定神经联络通路形成机制"是学习、记忆等活动的基本机制.
  • 摘要:脊柱相关疾病的定义以中医脏腑、表里、气血经络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类疾病,是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 对脊源性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就有“脊椎法”(《素问·气府论篇》),认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素问·骨空论篇》),明确指出可通过调整脊椎骨关节来治疗督脉病变。同时还实施“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素问·谬刺论篇》),即针刺后加以手法按压脊旁穴位。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和《肘后千金要方》阐述了脊柱的导引法和“老子按摩法”等系列整脊疗法。明清时期,对儿科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疾病,如1846年的《理瀹骈文》载:“无论风寒,外感及痘疹,皆可用背后两饭匙及背脊骨节间,各捏一下,任其啼叫,汗出肌松自”“微创”并不是泊来品,无论在治疗观念和临床技术方面,中医的微创均有其特色和优势。以针刺为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系统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载有“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微创”是中西医的结合点, 脊柱相关疾病。内因:特殊解剖结构;诱因:骨错缝、筋出槽,六淫、七情、瘀血。年龄与好发部位及发生率有关。童年:寰枢关节半脱位;青壮年:椎间盘突出症;老人:骨质增生。脊柱的内平衡失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与个人体质的强弱及外力大小有关,疾病多种多样,机制业相当复杂,以牵引及手法复位加以治疗,应考虑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及骨骼、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对外力做出反应的质、量和度。总之,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完善和成熟将任重而道远。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脊柱相关疾病这门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学科必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
  • 摘要:中、西医对疼痛的认识,都强调了主观感觉和情感,也关注了客观“病”的存在,“诸痛,属于心”为核心理念,正可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在诊断中主张以中医切诊中的“遍诊法”为主,以“人迎寸口脉诊法,独取寸口脉诊法”为辅,参考现代医学诊断(影像、电生理、超声、核医学、基因等)技术,作为中医疼痛学诊断的诊断体系,针刀疗法、水针刀疗法、刃针疗法、钩针疗法等“中医微创技术”为中医疼痛学治疗的核心技术,从人员资质、诊断技能、治疗技术、行业政策法规等方面探讨了中医院疼痛科建设标准,并具体介绍了心阴虚型肩臂疼痛综合症的诊治与实例举证,并详细介绍了“射频针灸”技术。
  • 摘要:世界疼痛研究会(IASP)于2013年决定10月21日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CASP)将10月21~27日定为"中国镇痛周".2013-2014"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解除疼痛是医务人员的基本义务",消灭"痛不欲生"的疾苦是医生的追求.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超过6个月),作为一种病症,已被世界疼痛大会确定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是医学的重点和难点,顽固性疼痛一般采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使病人痛不欲生,个别患者甚至失去与疼痛作斗争的信心。顽固性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痛、灼性神经痛、幻肢痛、中枢痛、内脏痛以及晚期癌痛等。病因治疗、药物止痛、神经阻滞止痛、中药止痛、针刺止痛、神经外科手术止痛、立体定向放射止痛以及单胺类细胞移植镇痛等,选择性地使用。
  • 摘要:通过阐述脊柱的解剖、脊柱功能单元、脊柱活动范围、脊柱稳定性、脊柱小关节生物力学特点等在脊柱整脊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总结整脊治疗中脊柱生物力学的应用机理,认为生物力学的应用在整脊过程中非常广泛,整脊过程中调整脊柱后小关节的平衡尤为重要,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力学的平衡.
  • 摘要:"防患于未然"是祖国医学一贯强调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摄生方法.精神摄生,修心养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出人如清心寡欲,精神保护得好,就不会生病.《黄帝内经》表达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精辟的医学哲学思想,对疾病的防治提出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论述.对人的心理作用的阐述贯穿在该书的各章节之中.
  • 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1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病例资料,以术后3-6个月症状、体征变化为标准,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分级,术后随访复查,164例患者优96例,良50例,可10例,差8例,优良率89. 0%,总有效率95. 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良好,射频热凝靶点治疗技术是借助射频控温热凝器的电刺激功能及阻抗监测系统,将射频针准确放置到发病部位,通过调节射频输出功率的大小、设置作用温度,精确控制损伤灶的范围,促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细胞内分子运动摩擦生热,致使突出部分的椎间盘组织变性、凝固、收缩、减少体积,从而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但不伤及正常的椎间盘组织和周围神经,成功的关键是椎间盘靶点穿刺定位,CT介导下的穿刺有着C型臂X光机不可比拟的优势,既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又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或消除了术者的射线接触。本组病例在CT介导下穿刺针均到达理想部位充分说明了CT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肱骨外上髁炎好发于前臂劳动强度较大的中、老年人,并与职业密切相关,如木工、钳工、炊事员和家庭妇女,尤其是网球运动员更易罹患此病,故又称"网球肘"(Tennis Elbow).“网球肘”是一个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包括了原发病(如肱骨外上髁炎)和继发病(如颈神经卡压)两大系统。由此“网球肘”并不等同于肱骨外上髁炎。顽固性网球肘的诊断目前仍然停留在临床症状加体征上,缺乏一种简易的客观指标,鉴于该病病理变化有伸肌总腱的撕裂、疤痕形成;伸肌总腱下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骨炎;肱桡关节滑膜皱壁增生、肥厚;血管神经束被筋膜嵌顿以及环状韧带变性等改变。考虑临床上是否可从MR图像对软组织病变良好反应上找到答案值得探讨。从治疗方面看,开放手术的切口及术式仍不统一,各家认为产生此病的病理也不一样,且手术也有可能再次瘢痕粘连或手术未切除完全而复发。手术的费用亦较高,较多患者认为此病乃小病,难以接受开放手术治疗。传统的中医疗法,以应用小针刀为代表的切断伸肌总腱的细小营养血管及神经或仅做伸肌总腱附着处松解为主,操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且存在切割不彻底的缺陷。近几年来,以关节镜下松解术、CO2激光、射频仪热凝固、经皮等离子低温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方法,通过机械的或物理的方法破坏痛点微神经,消除引起疼痛反射弧的感受器,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且具有组织损伤小,安全;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治疗时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的优势。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钻孔减压配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复方骨肽局部持续灌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rn 方法:对18例2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Ⅰ~Ⅱ期)患者采用股骨头钻孔减压联合置管持续灌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复方骨肽,每疗程4周. 结果:18例24髋获随访1-3年,根据全国首届骨坏死学术交流会拟订的100分标准,优良率达91.7%.rn 结论:钻孔减压使股骨头、颈部与皮质外形成交通,使骨髓压力降低,并将囊变积血引出,既保护股骨头的完整性,又因为钻孔后打断部分阻塞的血管,促进血管新生,使血液循环进入,有利于骨的营养和新生,同时使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丹参酮ⅡA硫磺钠是丹参酮的一种合成制剂,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缺血区组织的侧支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紊乱,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缩小缺血组织的坏死面积,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骨再生。复方骨肽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增加骨钙沉积、诱导新骨形成等作用,还可增加合成胶原细胞数量、促进胶原蛋白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骨钙素的合成。股骨头钻孔减压配合持续药物灌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无副作用、疗效高等优点.
  • 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软组织疼痛疾病,其疼痛为肌筋膜源性,存在一个或多个肌筋膜扳机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扳机点形成原因是当肌肉处于紧张或受伤时,导致肌纤维保护性的收缩,形成紧张性肌纤维,多个紧张性肌纤维形成紧崩肌带,呈现肌肉局部痉挛及深层组织水肿,引起局部循环及代谢障碍. 现代研究认为,MPS实质上是一个慢性软组织源性疼痛的问题,MTrPs是诊断和治疗MPS的重要部位,也是引起MPS的重要病因机制。MTrPs的病理基础可能为反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肌肉损伤导致其适应能力降低,易于疲劳;疲劳的肌纤维增强了局部大直径有髓鞘纤维的敏感性,增加了其神经末梢的密度,致敏的大直径有髓鞘纤维使其神经元发生变化,促使相应脊髓敏化,构成了MTrPs的病理基础,产生自发性电活动,1942年至1993年期间,Travel在超过15篇论文和4本书中应用了扳机点这一专业术语,她认为:MTrPs是一个在骨骼肌上可以激惹疼痛的点,此点通常可摸到一束拉紧的紧张带和条索样的硬结,触压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并伴有远处放射痛,且放射部位与神经分布区域不一致, 扳机点治疗是治疗MPS的关键,而松解肌筋膜的局部粘连是消灭MPS的板机点的基本技术,应用微创技术松解局部粘连,可防止MPS复发和加重,远期效果好, 针刀疗法是古法“燔针劫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其施针技术有针切、摆动、推动等方法。临床应用简便,疗效卓著,医疗成本很小,属于自然疗法,而且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症方面其疗效还很少有更好的方法将其取代,这里可以看出,肌筋膜疼痛症与经筋疾病的统一性和治疗方法的相似,间或统一,是值得发掘的中医药伟大宝库。
  • 摘要: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其部位可遍及全身,病性不外虚实两端,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实则可为气滞、血瘀、寒凝、湿热、痰湿、食积、虫积等;虚则多为阳虚、阴虚、血虚等.览古脉诊书籍,疼痛之主脉,多为弦为紧为动,然其他脉象亦有可见疼痛之症者,此时脉象虽不专主疼痛,但却提示疼痛之病因病机所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浮脉,是气血游行于外所致,多见于外感新病及热盛脉浮。沉脉多因气血不能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故见脉沉。紧脉,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和疼痛直接有联系的脉象。弦脉也多主痛症。迟脉,缘于气血运行迟滞,致使脉之来去皆迟慢,导致气血运行迟滞的原因,不外正气虚衰,气血不振,迟而无力;或邪气阻遏,气血不得畅达,迟而有力。微脉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象。细脉为气血不能充盈鼓搏血脉,同样是一实一虚。涩脉为气血鼓搏不利所致,气血鼓搏不利的原因,无非是气血虚而鼓搏无力;或气血为邪所阻,不能畅达以鼓搏于脉。滑为邪盛有余之脉,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经过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实脉主实证,邪气亢盛,正邪交争鼓荡气血故见脉实。《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气病不能帅血而行,无法充盈血脉,则见脉短,气病,包括气虚、气郁。牢脉,弦长实大,是正邪均盛,二者交争,激荡气血所致。伏脉脉位极沉,乃气血不得达于外,一缘阳气虚,一缘邪气阻滞。动脉一为阴虚阳搏,一为阳亢搏阴,阴虚不能制阳,阳动而搏击于脉同时,惊则气乱,脉亦动。代脉,可因气血暴损,不能相继而出现,亦见于脏气衰败。结脉,一为气血虚弱,无力相继而见脉止,其缓因气血虚;一为邪阻,气血运行滞涩,不能相继而时一止。革脉多因阴血不足,血脉失充,血虚不能内守,阳气越于外,故见芤弦之象。洪脉,多为热盛,或虫痛。
  • 摘要: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对《内经》中的"痛"字进行检索、统计,以定量方式研究痛字在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结果结论:《内经》中"痛"的一般意义为"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其对疼痛流行病学的研究和观察非常详尽,对疼痛的部位分类作了系统研究,对疼痛性质描述准确,病程分析基本符合科学事实并提出致痛假说.
  • 摘要:目的:探讨氨酚羟考酮片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选用镇痛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作者于2009年6月-2015年3月进行氨酚羟考酮片、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40例(NRS>5分)的带状疱疹患者,口服氨酚羟考酮片1片,每6小时一次接受4周药物治疗,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药物镇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62.5%,有效率30%,总有效率92.5%,治疗组患者有一过性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不良反应.结论:氨酚羟考酮片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摘要:目的:针刀微创手术与针刺肩康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rn 方法:26例痛风性关节炎痛点,采用针刀微创手术,术后即针刺双侧肩康穴疗效显著.针刀微创手术与针刺双侧肩康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是治疗方法上的创新.rn 结果:治愈21例,占80.26%;显效:5例,占19.23%;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1例痛风性第一跖骨头骨质破坏,采取该方法治疗后x线片复查已治愈.rn 结论:针刀微创手术可直接松解开病患部位的气血瘀滞,减轻了病患部位的压力和张力,解除神经,血管的卡压,使病变部位的能量得到充分补给,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刺双侧肩康穴,疏通经络,运转阴阳,濡润筋骨,骨利关节,有软筋,散结作用。针刀微创手术与针刺双侧肩康穴相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两者有协同作用,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 摘要:肩臂疼痛综合症是指臂丛神经根性、丛性、干性病变引起的肩臂手疼痛,是根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有时亦见于颈椎间盘突出症.从中医上来看心阴虚型肩臂疼痛综合症是指以劳倦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失衡,尤以心血暗耗,心阴亏虚,不能濡养经脉为基本病机,以头项、肩臂疼痛,入夜加重为主症,并向胸、前臂和手部放射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归结于情志失调、劳逸失调、病后体虚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其病理变化,总属心血暗耗日久,心阴亏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扰动心神,复由外邪内侵,方成此病。西医学认为肩臂疼痛综合征属于根型颈椎病引起的一种症状,其病因病理应视为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或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肩臂疼痛因突出的位置不同,表现亦各异,对肩臂疼痛综合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法复位、针灸治疗、药物治疗、理疗、介入治疗等,其中针刀松解神道穴可影响心率变异性,主要是通过对T5~T6神经后支的刺激,经脊神经节(T5~T6)沿心胸支传到心脏,通过体液神经调节对心脏活动进行调节。另外经胸髓背角T5~T6与血压失衡的信息整合,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经心血管中枢、中脑或蓝斑核区、延髓腹外侧区等各级中枢,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控,通过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对紧张性的调节,而调整心脏活动,从而影响心率变异性。针刺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不能单纯用抑制或兴奋来概括,其作用机制相对比较复杂。针刺刺激在抑制某些部位的交感神经活动的同时又可兴奋其它部位的交感神经活动。实验研究表明,电针家兔的“足三里”时发现电针开始时,可立即停止内脏神经放电活动,一般持续短暂几秒钟后紧接着出现一些连续的放电现象。同时发现,在电针中和停针后3分钟左右,放电幅度和频率仍然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说明电针对内脏神经的放电影响是先抑制后兴奋的。观察电针时的血压变化时,发现连续电针刺激过程中,血压只在电针开始的瞬时下降3毫米左右汞柱,基本上保持稳定。相比较强的电针作用,降低强度,上述作用相对减弱,并且发现电针开始时放电停止的现象可能是对较强刺激的一种即时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侧方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可行性、优缺点等.rn 方法:全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26~79岁,平均64.8岁.右侧10例,左侧2例.疼痛分支:单纯第2支3例,单纯第3支6例,合并2、3支2例,1、2、3支均疼痛1例,病程2个月~30年,平均11.5年.病人取患侧朝上侧卧位,采用经颞颌点三叉神经半月节侧入路穿刺法.摆好体位后,予以吸氧,心电、血压监测.皮肤消毒,铺无菌单,嘱病人微张口.穿刺方法和三叉神经下颌支类似,但穿刺点较偏下方,即取患侧颧弓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的下颌切迹上缘.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前端裸露5mm的22G射频针自穿刺点紧贴下颌切迹上缘垂直刺入,进针约4~5cm可到达翼外板,手指标记穿刺深度后适当退针,向后15度~20度、向上15~30度角的方向刺入,达到同等深度或位置稍深后即可达卵圆孔外口附近,多数病人可出现下颌部放射痛.rn 结果:本组病例优良10例,好转2例,其中术后疼痛即可消失者10例,全部有效,2例好转病例中术后2周疼痛均消失.无局部、颅内血肿及死亡病例发生.其中面部感觉减退9例,术后2月回访均明显减轻.患侧咀嚼较术前稍差者1例,患侧外展神经麻痹者1例,未服用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均在射频热凝治疗术后2月内完全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脑脊液漏.本组病例术后回访至今,无复发病例.rn 结论:侧方入路穿刺路径短,结合CT三维重建,定位准确,掌握相对容易.结合静脉全麻,减轻了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过度医疗"是目前群众反应强烈一个现象,其内在原因是医师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匮乏.针刀医学已成为中医创新技术的典范,本文章通过探讨建立科技惠民医学研究平台,发挥中医针刀优势特色技术,对缓解"过度医疗"的作用,为建立中医优势特色技术的临床推广模式,为缓解"过度医疗"提供对策.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针刀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效果。rn 方法: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观察2组治疗效果。rn 结果:经治疗, 依据相关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rn 结论:针刀治疗能够直接、彻底地把附着在骨面的肌键、韧带等粘连处分开,使受压的神经血管得到松解,恢复神经正常的传导功能,建立血液回流通路,带走大量致痛物质,使细胞组织缺氧状态得到改善,从而缓解疼痛,疼痛得到行之有效的缓解,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卧位平衡手法治疗能够使针刀拨离开而没有彻底分离的粘连组织得到更彻底分离,使肩关节活动度更大程度的得到恢复;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可以防止已分离开的粘连组织再度粘连,巩固改善的肩关节活动功能。二者结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在纵轴上能通过针刀对瘢痕黏连组织的松解剥离,缓解局部的卡压,使肩关节周围的生物力学平衡得以重建,从而达到疏通阻滞,畅通气血,调节力平衡失调的目的:在横轴上通过卧位平衡手法可松解粘连的关节囊及其它粘连组织,改变关节囊的僵硬状态从而达到调整肌肉的静态平衡,优于传统推拿手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天王补心丹治疗肩臂疼痛综合症心阴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刀松解配合中药口服的方法治疗肩臂疼痛综合症患者25例.结果:治愈1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利用中医经络输穴理论结合现代局部解剖学研究,在颈椎周围取穴,配合中药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以缓解因心阴虚导致心烦、失眠、盗汗等症状,降低了操作风险和难度,该方法操作安全,疗效显著,易于掌握,适于临床推广。
  • 摘要:胸痹在临床较为常见,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分析了35例采用圆利针于鸠尾穴处扇形针刺治疗胸痹轻者的患者资料与治疗过程,有效率达80%.圆利针针体较粗,得气快,针感强,扇形刺鸠尾穴具有较强的透邪通络,振奋胸阳的作用,患者即刻自觉胸中豁然开朗,呼吸顺畅。本法治疗胸痹轻者疗效满意,且操作简便,体现了针灸治病简便廉验的优势。
  •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杰出的国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在这幅出神入化的巨幅画卷中,不仅能领略到作者高超的画技和北宋年间熙熙攘攘的都市风光,还可以欣赏到几处与祖国中医药发展有关的珍贵画面,画面上有三处绘有中医诊所,两处是小儿科,反映了当时中医小儿科的发展盛况,另一处诊所,门前竖的牌子上写着“专门接骨”的字样,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虽然在《清明上河图》里涉及医药内容的画面并不多,但从以上画面中,我国中医药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可窥见一斑.
  • 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疾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瘀血闭阻证和肝肾亏虚证,中医治疗方法有针刀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药物治疗、关节腔内药物注射、中药熏洗疗法等,康复过程注意功能锻炼与日常生活习惯,加强护理,临床以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为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国际膝骨关节炎WOMAC量表进行关节指数评分判定法。
  • 摘要: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外联四肢百骸,内通五脏六腑,主要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和督、任共十四条经脉,以及其上的数百个穴位(也称腧穴),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依据.经络是各种信息传递系统(神经、血管、淋巴、磁场、生物电等),综合或联网的效应,穴位是其上重要的传输点。穴位是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信息特别敏感的部位;非穴位是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信息不太敏感的部位。361个筋膜出口的部位与穴位的定位吻合。常用的治疗疼痛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肾俞和心俞,刃针微创技术操作时要进行常规消毒,与体表垂直刺入达肌肉层,根据切经络判断的虚实行补法和泻法。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脊柱推拿既可以治疗脊柱疾病,也可以治疗于脊柱有关的内科、妇科等方面的多种疾患,忌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有脊髓损伤症状、椎体滑落者等,在施术时应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病位、体质、症状灵活选用推拿手法,传统推拿手法的将“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作为其基本要求,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均匀、柔和的力量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而暴力和蛮力则会带来损伤,手法力度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患者的耐受程度做适当调整,手法操作时间过短达不到治疗作用,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损伤,频率的快慢与手法的力学特性、力量的大小、操作者的自身条件等有关。脊柱使人体保持直立,同时承受挤压、牵拉、弯曲、剪切和旋转应力。主要有三个基本的生物学功能,即将头和躯干的载荷传递到骨盆,提供在三维空间的生理活动和保护脊髓。脊柱相邻的两个椎体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组成脊柱的功能单位,熟悉脊椎区局部的相关解剖及生物力学基础,将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脊柱的生物力学性质、开展脊柱推拿的基础研究、建立正常和异常脊柱的生物学参数,这对评价和分析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机制、确定脊柱推拿手法的适应症等方面,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同时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及治疗,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摘要: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积累总结的结果.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从《神农本草经》到《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再到宋代的《开宝本草》、《嘉裕补注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摘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生的基本工作之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其将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永恒主题.目前医学生培养上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素质培养,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知识较薄弱,缺乏自信,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患者对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增加了沟通难度等问题,而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需要,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降低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可以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提高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加强临床实地带教和加强现场实践的方法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在针法上发展了腧穴理论,丰富了操作方法及处方原则,在灸法上发展了急证用灸、以灸补阳,提出灸不固定用艾,灸亦可隔物,集针灸学之大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中医将其病机高度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与之对应的为实痛和虚痛。目前临床治疗上,西医疗法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副作用较大;中药内服对痛症疼痛效果好,但见效慢;相比之下,中医外治疗法则具备较好优势,,中医外治法则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中药熏洗、刮痧、针刀疗法、耳穴疗法等来止痛治痛的疗法,具有局部治疗与全身调节双重作用,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确切,易于为人们接受.
  • 摘要:肩井穴为肩部重要穴位,可治疗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乳痈、瘰疬等疾病.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前下方为壁胸膜、肺上叶,前内为胸膜顶、肺尖,后方有颈横动静脉分支等.针刺手法不当、体位改变,都会引起气胸、局部血肿,导致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丧失生命.分析了由于手法不当造成气胸的病例资料与治疗过程,肩井穴治疗时要定位准确,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针刺深度0.5-0.8寸,针刺方向为直刺,不可向内、向前斜刺,针刺完毕,密切观察患者15-30分钟,无其他不适,方可离开。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DFQ-580型三维多方位牵引床是在借鉴国内外牵引(拉)类仪器基础上,结合人体生物力学理论设计而成.它能够自动实现前屈、后伸、斜搬、旋转、拉伸等手法,为临床医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其次通过固定腰臀主固定带、固定头胸板主固定带、固定头胸板副固定带、拉紧头胸调节带、固定腰臀副固定带和拉紧臀腿固定带的捆绑介绍了三维牵引床的捆绑方式,最后介绍了松绑头胸板副固定带、头胸板主固定带,松绑腰臀副、主固定带及臀腿调节带的方式, 三维牵引床在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它的正确规范操作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 摘要:隋唐时期的按摩疗法发展迅速,其特点是有了专科,并开始了专科教育,而在按摩内容方面更有充实且应用更为广泛.据《隋书》记载,隋太医署中置按摩博士两人,《唐六典》记载隋时有按摩医生达240人,并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生三个级别,说明隋代不仅有了按摩专科,且有规模较为庞大的组织结构,并纳入政府正式的医学教育体系.按摩科在唐太医署中虽仍为四科系之一.但按摩人数较隋代减少,唯增有按摩士这一新的层次.按摩科的职能、教育考试等见医学教育节.隋唐时期的按摩方法大致可分为养生导引、天竺国按摩、老子按摩及外伤按摩、摩膏法等.
  •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近15年来灸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相关文献的选取穴位、灸疗方法和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统计结果来看,虽然治疗该病选取穴位纷繁复杂,采取的灸疗方法众多,并且各具特色的灸疗方法大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展示了灸法治疗痛证的优势,但临床主要以普通灸、隔物灸、督灸、热敏灸等灸法治疗痛症最为多见.结论:中医治疗该病确实具有肯定的疗效,虽然选取穴位,治疗方法较复杂,灸疗是治疗痛症效果明显的疗法之一.近15年来,临床诸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灸法治疗痛症获得丰富经验和显著疗效,为治疗痛症增添了形式多样的治疗手段.
  • 摘要:曲衍海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他悟道精深,医术精湛,长于针灸,不仅辨证准确,用穴简明,且运用经腧一体理论动态取穴法治疗痛证,治疗胃脘痛分别在足三里及其上下(约2寸范围)循足阳明经按压,在中脘穴及其周围(胃脘区)按压,取压痛最敏感点施针刺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偏头痛分别在病侧风池、率谷、太阳穴周围施按压,在足临泣至侠溪穴间循经按压,寻找敏感点施针刺治疗。曲老以传统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将经典腧穴作为经络“环”上的辨经取穴重点,是对前辈医家经验的继承,而因病痛所在动态取穴治疗,则可谓是此基础上的一种发扬。首先,曲氏在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辨证取穴,是符合中医基本特点的,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切循按压选取最佳治疗点施术,能提高疗效:二是针灸临床运用曲氏动态取穴法,便于观察外行经脉与全身各部,特别是与内脏器官的联系规律,从而总结和发现新的腧穴,研发经络和腧穴对内部脏器病证的临床应用:三是曲氏对同一疾病,辨证基础上采用动态取穴方法,与常规分寸取穴相比,更符合中医辨证学高度个体化的临床特点,并且从取穴方法上统一观测标准,便于针灸科研临床总结。
  • 摘要:目的:观察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通过检索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rn 结果结论:分析确定了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方药.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其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单独方药报道组受文献数量的限制,证据不足,有待于纳入更多研究去综合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蒸及针灸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rn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9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中药熏蒸治疗的同时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中药熏蒸治疗.rn 结果: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45.8%,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推拿手法能达到“松”、“顺”、“通”的目的,使肌键理顺,粘连松解,气血运行通畅,肿消痛止,功能恢复正常。针灸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及炎性物质的吸收,达到消炎镇痛目的。中药熏蒸有扩张血管、促进代谢、改善循环和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使用中药熏蒸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消肿止痛,较快的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广泛推广.
  • 摘要:目的:概述近年来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现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rn 方法:总结近年来国内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分类综述,对各种方法的实用性进行深入介绍、比较和总结.rn 结果:临床上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方法众多,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疗法,联合治疗等.rn 结论:中药内服总体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痰、瘀互结为基本病机,以疏肝解郁,益气化痰,活血散结为主,阴虚者可养阴清热,脾肾阳虚者可温补脾肾,温阳散结。中药外敷宗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敷之药亦选择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加入具有透皮作用的中药如冰片等提高药效,达到治疗目的。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出现一批新技术如中药离子导入技术等,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加了新的生机。中成药和自拟成方的出现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率,方便快捷。但是在选择时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选取,要求临床医师了解这些复方药物的组成,不可一概而论,笼统取之,丧失中医特色。寒湿痰瘀者可选用小金丸,火热内蕴者可选用夏枯草胶囊。总之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及方法得当,均能取得明显疗效。
  • 摘要:药线技术背景,祖传药线与师传次声波是中华中医药瑰宝,是中华最珍贵的遗产,祖传药线是古代医学传承下来的秘方药,该药治疗退行性病变,对有强烈疼痛感的颈肩腰腿骨病,连续治疗6次,保10年不会复发,(膝关节有轻微不适)神经类疼痛可彻底根治,达到临床治愈效果,该药线使用方便简单起效快,把药线灸在病体穴位上,药线快速渗透到穴位,达到通顺经络止痛目的,由于该药线制作原料奇缺,制作工艺复杂,一年中只有一天可以制作,所以珍贵与稀少,该药线对疼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并对神经与经络的穿透性,扶正修复也都有着神奇的效果,次声波技术背景;次声波是什么呢?次声波把坚硬的竹子能随意张合,它能改变没有生命的物质变化,这些大家用肉眼都能看到,如果光凭嘴说,次声波能治病肯定难以服众,现在次声波把没有生命的竹子能随意张合,这样的奇迹用实物给演示出来,这就证明从直观到微观看得见看不见的次声波能量是真实的,这就是证明次声波能量的依据,而次声波能治愈疾病的依据是什么,是现代科学,是治疗前后的CT照片对比,用CT照片对比作为证据没有人不信服,上古名医扁鹊,华佗治病能手到病除,现代人百分之九十九的都会认可,他们都是该功的传承者,这是古人创造的人体自然科学。
  • 摘要:髂腰肌损伤在临床上不太常见,容易被忽视.笔者回顾了从2010年6月到2014年12月在空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正骨科门诊治疗的22例腰痛伴髂腰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发现髂腰肌损伤多为伴随退变性腰椎疾病出现,与腰椎旋转侧弯、生理曲度减小甚至消失有关,症状表现为腹股沟区痛或下腹痛.治疗上先使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腰椎椎体位移,恢复腰椎曲线,再给予髂腰肌手法放松治疗,通常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摘要:腰骶部肌筋膜炎是由寒冷、潮湿、慢性劳损引起,发生于腰骶部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临床上采用针刀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腰骶部肌筋膜炎又叫做腰骶部肌纤维组织炎,是腰骶部反复劳损后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一些粘连和疤痕,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无菌渗出,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肌肉功能障碍和组织破坏,局部皮神经卡压的一组症候群。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常就诊于骨科、脊柱、外科等相关科室,行手术治疗,但考虑该病多发、反复等特点以及手术治疗后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又会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而小针刀的优势逐渐显现。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闭合性手术疗法。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病变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腰骶部肌筋膜炎的治疗中,针刀通过切割增厚的纤维组织减轻局部高张力、高压力,改善血供、缓解皮神经卡压症状,同时粘连松解、疤痕切除有利于新鲜肉芽组织长入,局部代谢增快,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手法上类似于针灸“围刺”可以对病变部位起到通透剥离作用,松解更彻底。总之,针刀治疗腰骶部肌筋膜炎方面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程短、疗效快,且无切口、病人痛苦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摘要:银质针为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蛰人教授发明,其在颈肩腰腿痛与软组织疼痛治疗方面疗效显著,是各地医院治疗疼痛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其在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治疗时注射利多卡因影响针感,治疗后留下密集型疤痕等.通过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机理上进行变通,治疗腰腿痛取得良好效果.阐述了施诊操作方法、密集型银质针与变通银质针法的比较和临床病患的治疗,银质针导热治疗软组织松解术具有强大抗炎、促进新生组织再生作用。中医认为寒和瘀是疼痛的主要病因,这两种病因会出现:①局部炎性物质堆积;②局部供血不足,血液运行缓慢:③肌肉在寒邪的影响下出现痉挛与肌紧张,疼痛加重。银质针针尖直接刺入肌骨面,通过强刺激加快局部血液运行,艾灸燃烧在3755℃,对局部肌筋膜起温和作用,改善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病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慢性疼痛。
  • 摘要:脊源性腰腹痛以腰痛伴腹痛、腹股沟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从带脉循行路线、带脉病候,可将其辨为带脉瘀滞型软组织损伤性腰痛.通过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腰腹痛机理进行分析,结合脊柱静动力平衡理论,腰大肌代偿损伤可能是腰部软组织损伤的特征性表现.点拨腰大肌可能缓解肌肉痉挛,调节脊旁肌功能,同时通过刺激腰、骶神经,调节神经肌肉协调性,是治疗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的有效手法.
  • 摘要:本文分析了38岁孕32周的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病例,采用针灸疗法,通过排除合谷、太冲、腰骼部选穴等穴位,最终选用了“养老穴”,养老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有清头明目,舒筋活络的功用。养老穴系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之一。手太阳小肠经于督脉会聚于颈部,督脉又循于腰部,督为诸阳之会,阳气旺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经脉气血通畅,腰痛自然随之解除。且养老穴在五腧穴是郄穴,是专门处理急性疼痛的穴位。在陆瘦燕、朱汝功合著《针灸腧穴图谱》书讲到养老穴有“周身调节作用”。综上,大略可以理解养老穴在急性腰扭伤治疗中的有效原因。
  • 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214例多方位牵引配合整脊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确诊,214例患者中,痊愈118例,良8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其中治疗1次者52例,2次者84例,3次者72次,4次以上者6例。住院时间3-10天。经一年电话回访,复发者19例8.5%,其中8例再次治疗后,症状好转。11例转诊于医院。整脊推拿配合多方位快速牵引,可使神经根袖,神经根得以松弛,位移,使后纵韧带张力增大,突出的间盘组织承受向腹侧的压力;也瞬间增宽椎间隙,并使其内形成负压。由此,突出的间盘组织易发生变形,位移,部分回纳,可使神经根分离,从而使神经根,硬脊膜偏离突出椎间盘组织的高峰,建立新的和谐的根盘关系,压迫或牵张消失或减轻,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治愈。整脊推拿配合多方位电脑快速牵引可使粘连组织,痉挛的韧带和关节囊牵开,椎间隙增宽的同时椎管、侧隐窝容积增大,黄韧带伸展,盘黄空间和神经根与硬膜囊的相对空间增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缺氧状态,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促进炎性介质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吸收,腰腿痛缓解或消失。功能锻炼为康复治疗的必要措施。腰椎间盘突出症本身是不可完全根治的疾病,容易复发。再者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出现腰臀部酸楚不适,患侧下肢无力,轻度麻木等现象。因此康复治疗的同时,功能锻炼也非常重要,患者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可采用较安全的腰腹部肌肉功能锻炼法或者吊单杆法。具体方法为:采取拱背或燕子飞锻炼法,每次5个一组,每天三组。由此循序进行,逐渐增加。综上所述,多方位牵引配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费用低廉,患者痛苦小、不易复发等优点,是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容易反复发作,目前仍被公认为是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风险大,且有一定的复发率,非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腰部解剖结构与功能活动的完整性,并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本研究采用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通过采用针刀松解华佗夹脊穴组的治疗组与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组的对照组的治疗与结果比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远期疗效确切。在针刀医学上,将本病归为慢性软组织损伤,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无菌性炎症及动态平衡失调,针刀松解相应夹脊穴重要的解剖结构(由浅入深主要为多裂肌、关节突关节、黄韧带、侧隐窝),能够改善相应解剖结构的无菌性炎症及动态失衡。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病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L4/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仅占5%-22%,本病发病率高,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腰椎间盘突出的引起神经根卡压症状的真正原因是侧隐窝内纤维隔制约了神经根的移行,故运用针刀在治疗本病上以松解硬膜外侧隐窝处牵拉神经根的纤维隔附着点(小关节内侧沿)为主要方法,通过松解远离神经根“点”状的纤维隔附着处,到达患处整个“面”状纤维隔张力的降低,解除纤维隔对神经根束缚,实现病灶减压,从整体和局部实现了受卡压神经根的减压,恢复了病变部位的生物力学平衡状态,这样受累神经根的血循环、神经根周围的理化环境可以迅速改善,神经根水肿消退,致痛物质减少,从而消除症状和体征,达到治疗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通过正脊疗法治疗脊源性腹痛、腰丛神经刺激征、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腰三横突综合征合并脊源性腹痛、腰丛神经刺激征、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的相关性,给予正脊疗法10次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腰三横突综合征与肌源性腹痛、腰丛神经刺激征、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相关性分析为(P=0.015,r=-0.263)、(P=0.023,r=-0.225)、(P=0.031,r=-0.191).正脊疗法有效率为99.4%.结论:腰三横突综合征常伴发肌源性腹痛、腰丛神经刺激征、臀上皮神经综合征,通过正脊疗法疗效明显、安全可行.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火罐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49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采用针刀配合火罐治疗,对比前后病情变化,客观报道临床疗效.rn 结果:治愈35例(71.4%),好转12例(24.5%),无效2例(4.1%),总有效率95.9%.rn 结论: 针刀治疗,一方面重在调节受累肌肉、韧带等异常拉应力,恢复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达到腰部动、静态平衡;另一方面重在松解粘连、瘢痕,打破疾病的“网眼”病理构架,改善患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和代谢产物吸收;此外,针刀刺入人体后,还具有针刺的作用,可以行气通经,活血止痛。火罐一为负压吸附,吸出针刀松解部位瘀血,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加快局部血循环及代谢,减少粘连、瘢痕组织的重新形成;二为温热作用,热力的渗透亦可加快循环、代谢,缓解痉挛。针刀配合火罐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有效,临床可权衡应用.
  •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鲜明特色之一,痛证针灸治疗过程中亦注重辨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其辨证的方法有虚实、寒热、病性和经络辨证等,尤其是经络辨证是针灸治疗的特色.总之,疼痛的辨证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两者或两者以上结合应用。首先虚实辨证是纲,任何疼痛均可进行虚实辨证,如冷痛多为寒邪为患,从寒热辨证属寒,从病性辨证属寒。所以《类经·诸卒痛》曰:“必兼脉证而察之,则虚实自有明辨。”只有明确辨证的前提下才能正确选择处方、用药或针灸。叶天士提出痛证治有先后,按先寒热、后气血、又虚实的顺序对痛证进行辨证,确有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内经·素问》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素问》中涉及针灸的篇幅相当之多,涉及推拿手法的则很少.但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很多疾病,用不同方法皆能见效,针灸和手法亦是如此.疟病(游走性)疼痛的治疗“所先发者,先刺之”的原则但对于手法的治疗有着指导作用,腰痛的治疗是以辨经治疗为主,用中医正骨的扳法,临床上往往效若捍桴鼓,在推拿临床上滚法、按揉等手法治疗往往是沿经络治疗,与《素问》辨经论治的方法也甚为吻合,颈肩背痛治疗在临床上手法被广泛地应用,手臂痛的治疗(腕关节痛)手法治疗在局部治疗为主,髀痛的治疗(髋关节臀部痛)是局部取穴法,堕坠伤的治疗(腰部挫伤)以攻下法为主,膝关节疼痛的治疗手法具体治疗的取穴方面,当效法张介宾所云,“治其膝辅骨之上,前阴横骨之下,盖指股中足阳明髀关等穴也”。
  • 摘要:本研究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进行词切分工作,结合现代解剖学与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系统整理《内经》中涉及疼、痛二字的论述,建立数据库,检索、统计频次,定量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规律等,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进行初步探讨,为中医(针灸)临床从“心”论治疼痛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借鉴意义,由各项研究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内经》对疼痛的记载精确,挖掘应用对现有疼痛的治疗意义重大:(2)《内经》中疼痛多以躯体部位定位;(3)《内经》中“痛”与“疼”差别不大,都为躯体对刺激产生的不适感觉;(4)病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对从“心”论治疼痛指导意义深远。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将《内经》中涉及“疼”、“痛”二字的全部收录;(2)运用现代解剖学对《内经》中疼痛进行分类,了解古人对疼痛记载的重要部位,实现了疼痛的准确解剖定位;(3)详细论述了病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及其临床应用,认为“诸痛,属于心”,为从“心”论治疼痛做一初步探讨。《内经》可谓是疼痛的原始记载,就现在而言,语言晦涩或疼痛部位记载宽泛等都在所难免,为更好地指导、应用于临床,结合现有的先进技术,对其发掘运用确有必要。
  • 摘要:国际疼痛协会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定义为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transitory perturbation)引起的疼痛.以往对neuropathic pain的中文名称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照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而神经痛,仅指周围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也归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全而细致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包括感觉系统在内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微生物,免疫学检查、可能的毒物检测。必要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及MRI检查)和皮肤神经活检等,其中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尤为重要,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等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对证实、定位和量化中枢及周围感觉传导损害方面很有帮助,对于疼痛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理疗、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首先选择无创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结合神经阻滞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必要时可进行其他微创或手术治疗,如神经毁损、神经减压、调制或功能神经外科治疗。
  • 摘要:引言脉学分为传统的宏观脉学和现代的微观脉学,有关疼痛的脉象种类繁多,众说纷纭,仁智相见,本片则以传统的宏观脉象中最常见的疼痛脉象弦脉和紧脉主要探讨内容. 弦脉,脉象名可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端直以长,故曰弦”,是指弦脉为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其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旨,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弦脉常见伴随症状中疼痛、烦和发热最为多见,其中疼痛部位以腹痛、头痛、胁痛多见,疼痛性质以胀痛、肿痛、急痛多见,冠心病常见弦脉,杨天权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脉象中弦脉占绝大多数弦脉脉图形态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指标之一, 癌痛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都可能引起疼痛,近一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中晚期合并疼痛。
  • 摘要:微创术以其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患者们的欢迎.如今在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等各专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21世纪将是微创外科迅猛发展的时代.软组织微创技术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古九针疗法,以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以及外科微创技术为基础,集我国传统医学的针刺手法特色于一体的中西医学技术.利用直达病变部位的针刃,施术改变其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病理变化,恢复相关部位的正常功能而达治疗目的.微创可以解除高应力纤维、减轻骨纤维管内高压、减组织内压、解除组织间的粘连和改善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手术时根据病变部位及施术方式不同,可采取不同的体位进行操作:根据病变部位及施术手法选择合适的部位,须有利于避让重要组织的部位作为进针点;进针采用两快一慢的方法,即进皮及出针快以减轻局部疼痛,当针刃达皮下后,则需缓慢进针,必要时可抖动针尖以刺激周围较敏感的组织(神经、血管等)产生反射性的避让作用,以减少对组织的不必要损伤:针刃方向根据各部位层次的不同,按照以避让重要组织为原则使其针刃与组织方向平行,其顺序依次为脊髓、神经根、神经、动脉、静脉、肌纤维等,手术方法有纵行疏通法、横行松解法、切割法、通透剥离法和穿孔减压法。禁忌发热、感染病人,患血友病及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机制障碍者;严重的内脏病变发作期、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体格虚弱、不合作者;施术部位有感染或有红、肿、热、痛、脓肿者;诊断不明确,施术部位、病理变化及局剖解剖结构复杂者和施术部位邻近有重要器官且无法保护者。中医微创技术的发展将使更多受软组织损伤困扰的患者得到福音。
  • 摘要:目的:水针刀水三氧溶盘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6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水针刀三针法定位、应用扁圆水针刀,用旋转松解分离法,在腰椎间盘脱出部位广泛的松解分离椎周软组织结节,注入腰痛宁松解液,并进行三氧(03)消溶治疗.结果:698例患者随访6-18个月.痊愈85%,显效12%,无效3%,总有效率97%.大多数患者在术后当天至1周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发现任何不良并发症.结论:水针刀水三氧溶盘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无痛苦、安全可靠、快速有效的微创新技术.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自然人群的发病率约14%~16%,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是臭氧椎间盘髓核消融术,该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好,无后遗症,花费少等优点,深受广大椎间盘病人的欢迎.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目前认为有四个方面:①氧化椎间盘髓核内的蛋白多糖,臭氧注入髓核后,能迅速氧化其内的蛋白多糖,使髓核细胞变性,坏死,合成分泌蛋白多糖的功能丧失,髓核内渗透压降低,失去凝聚水分的作用,使椎间盘容积缩小。压力减低,对神经根的挤压消除。②消除炎症和水肿,突出的髓核或纤维环压迫周围组织如硬膜囊等,引起组织的水肿,渗出和变态反应,释放的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臭氧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扩张血管,消除水肿。③穿刺过程中产生类似于中医“针灸”的作用。④椎间盘外注射产生冲击作用可以减轻和松解神经根的粘连。通过临床案例研究,该疗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使用和未用悬浮式正脊仪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对照,探讨此方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优势.方法:对院内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患者进行随机电话随访130例,用设计好的问卷进行调查并评分,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采用悬浮式正脊仪进行治疗分成两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63例.结果:两组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悬浮式正脊仪治疗的患者症状评分低于未使用者.结论:使用悬浮式正脊仪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使用普通牵引床加常规手法治疗的的远期疗效好,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摘要:回顾性分析了自2010年至今采用针刀松解疗法治疗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8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治疗时 令患者将患侧手放于治疗台上,掌心向上,手指伸开,用无菌碘伏将患侧手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拇指掌面压痛点或硬结处为进针刀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用I型4号针刀进行松解,刀口线方向与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针刀体垂直于掌面皮肤刺入,针刀突破肌腱腱鞘纤维层至滑膜层的壁层时出现突然的落空感,此时用提插切割刀法松解2-3刀,出针刀后压迫止血3分钟,创可贴贴敷,针刀口处3天内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80例患者,其中75例患者经一次针刀治疗后即感疼痛消失,无弹响声,4例患者需行二次针刀松解,后症状逐渐消失。1例患者需三次针刀松解,症状消失。随访半年,l例患者再次出现拇指处疼痛或弹响声,再次给予针刀松解,术后恢复良好。采用针刀松解术,在增厚的腱鞘处或有硬结处进行松解,到达肌腱的纤维层及滑膜层的壁层,因两层紧密相贴,用针刀在两层上进行切割松解,使肌腱狭窄的活动空间增大,摩擦减少,无菌性炎症可减轻乃至消失,患者症状即会缓解,并且避免损伤到肌腱,从而达到治愈该病的目的。
  • 摘要:目的:通过针刀微创手术方法与针刺肩康穴治疗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59例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针刀微创手术方法与针刺肩康穴相结合,观察临床疗效.肩康穴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新穴位.针刀微创手术与肩康穴相结合治疗踝关节损伤,提高了临床疗效.结果:59例踝关节损伤治愈47例占79.66%;显效:11例占18.64%;无效:1例占1.69%;总有效率为98.30%.结论:针刀微创手术与针刺肩康穴相结合治疗踝关节损伤,两者具有互补协同作用,创伤小,疗效好,无副作用.对治疗踝关节损伤有良好的作用,也是治疗方法的创新是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好方法,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和分析针灸治疗癌症疼痛选穴配伍规律,并获得新的针灸处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rn 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所有治疗癌症疼痛的穴位处方,并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灸治疗癌症疼痛的选穴配伍规律.rn 结果:共筛选出51首治疗癌症疼痛的穴位处方,确定了处方中穴位出现的频次、常用穴位组合的关联规则,并获得2个新穴位处方.经软件筛选,建议足三里、阿是穴、合谷、三阴交、内关可作为针灸治疗癌症疼痛基础方,并随证选穴.rn 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一种挖掘和分析针灸选穴配伍规律的重要辅助工具,该系统新生成的穴位处方为临床治疗癌症疼痛提供了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