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儿科消化与营养国际研讨会
第二届儿科消化与营养国际研讨会

第二届儿科消化与营养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9-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儿科消化与营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新生儿中的作用。方法:21例危重新生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对有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21例均获满意结果。在静脉营养期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10~25g。结论:静脉营养对危重新生儿的体重增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
  • 摘要:临床营养支持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是为了解决消化道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无法进食,缺乏营养素摄入的问题。因此,临床营养的诞生和发展与消化学科紧密相关。随着医学发展与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不治之症成为可控及可治性疾病,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长期生存,在儿科领域同样如此。国外早已有了专门的消化科与营养科。哈佛医学院附属渡士顿儿童医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消化与营养科(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nutrition),专门从事各种内外科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和营养支持,以及相关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北美洲和欧洲的儿科消化、肝脏与营养学会(ASPEGAN,ESPEGAN),每年1次的年会就儿科消化和营养领域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
  • 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见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部分为未分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小儿UC最早在1920年报道,CD于1945年报道,欧美国家报道儿童IBD患病率在近年呈持续增高趋势,据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脏病学和营养学会(ESPGHAN)报道,儿童CD的发病率从30年前0.1/10万上升到4.6/10万,UC从0.5/10万到3.2/10万。既往认为,我国儿童中炎症性肠病非常少见,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炎症性肠病的儿童患者明显地增加,无论是日常临床实际工作还是文献报道都显现无疑。推测我国可能会像其他国家观察到的一样,将看到越来越多的UC病例,随后则是CD病例,因此临床医师应予以关注。
  • 摘要:自1961年由瑞典的Wretlind首次成功研发并将脂肪乳剂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整整40余年的历史。由于脂肪乳剂良好的理化性质及其代谢特点,使其临床应用相当普遍。脂肪乳剂的基本原料无毒性,经过乳化后所形成的脂肪微粒与天然乳糜极相似,具有高能量密度、等渗性溶液、无利尿作用、以及在应激状态下仍能被人体良好代谢和利用等优点。在静脉营养支持时,常因单用葡萄糖而很容易发生高血糖等现象,特别在严重应激状态下,糖代谢异常的现象将更明显。因此目前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时,已不再单独使用葡萄糖,而是将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等制剂混合配制后使用。在实施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时,我们主张采用全营养混合液的输注方式,如此可以使得脂肪乳缓慢而均匀地输入,以减少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另外,对于少数特殊情况,例如高胆固醇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受损或免疫功能不良者,则应考虑合理选择或慎用脂肪乳剂。由于这些原因使其在肠外营养的应用及其发展中占有重要和特殊地位。
  • 摘要:腹泻病是我国儿科常见疾病,而持续性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复杂,多伴有消化系统以外的临床症状,防治较困难。本文对某科资料完整的110例患儿资料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对治疗少见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效果,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对我院一位确诊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14岁女性患儿在5次住院治疗中采用营养科配制的肠内营养制剂,辅以饮食、肠外静脉补充等营养支持,营养治疗原则:1.低钠饮食,降低肠内渗透压,控制腹水。2.无面筋食品,此病人曾因食面食后而发病,应控制麦醇溶蛋白过敏。3.采用低脂(中、短链脂肪酸)高蛋白食品如:鸡蛋清、瘦猪肉、牛奶、裸鱼类、豆制品等每日摄人蛋白质在50克左右。4.在胃肠不适时采用少量多餐,每日5-6次,应选用少渣食品如:冬瓜、土豆、胡萝卜、山药、香蕉、果汁等,烹调要制软制烂,禁用有刺激性的调味品。5.在病人发烧呕吐、严重腹泻,饮食障碍情况下,给予静脉营养及能量支持,补充中/长链脂肪乳,必需氨基酸,电解质,能量合剂、佳利多维、胰岛素等调节机体代谢减少并发症。观察并记录其身高、体重、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rn 结果:经过5个多月病情反复发作,患儿身高没有生长变化,体重较患病前减少了2kg,为标准体重的86%,血常规、血清蛋白均出现下降,但未出现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异常。病人没有出现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异常,总蛋白63g/L,血清蛋白37g/L,血红蛋白120g/L,病情趋于稳定自动出院,继续营养调节。rn 结论:此病的治疗尚未有治愈报道。根据病情变化,采用肠内及肠外多种方法的营养调治,能缓解机体生物代谢紊乱,控制并发症。对本患儿所采用的低脂(中、短链脂肪酸)高蛋白膳食使脂类较易溶于水和体液,在胰脂酶或胆盐缺乏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水解,运输时不需要形成乳糜微粒,可越过淋巴系统经门静脉直接运入肝脏,减轻对肠粘膜刺激和阻止脂肪酸进入淋巴管,减轻肠淋巴管的扩张。此病引起了内源性蛋白质在小肠的分泌,包括糖蛋白等各种消化酶和脱落细胞的蛋白质,加之饮食障碍减少了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口服乳清蛋白粉及要素膳,确保优质蛋白质的摄人,经肠道吸收的水解蛋白优于游离氨基酸液,肠道易于吸收且渗透压又较低,不致于加重腹泻。
  • 摘要:母奶是婴儿的最佳食品,适合婴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尤其对6个月内的婴儿,应该给予母奶喂养。但母亲在产后3个月以后由于工作的原因常不能坚持母奶喂养,有一些母亲采取把母奶挤出来放在冰箱里,喂奶前再将母奶进行加热,但是又担心加热后会破坏母乳中的营养成份。脂肪是人奶的主要营养成份,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母奶中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如DHA和AA是婴儿脑和视网膜的主要组成成份,但LCPUFA性能不稳定、易氧化,加热后会不会影响母奶中的LCPUFA含量,因此本研究主要观察不同的加热方法对母乳中脂肪酸成份的影响。
  • 摘要:小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肝脏损害,肝脏损害是重症患儿中较常出现的合并症,再加上营养不良又可导致生命器官的逐渐自身消耗而丧失功能,使病情恶化,增加并发症和病死率。rn 虽然肝衰的治疗有一套综合措施,但目前还很难通过药物等治疗来挽救肝衰尤其当患儿发生肝昏迷时。故临床重点是控制和预防肝衰,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危重患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积极制定合理、恰当的营养支持计划,无疑能提高危重患儿抗感染能力,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器官衰竭,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并促进受损的肝组织修复,保护肝功能,减少致病因素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摘要:自2007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着手起草《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我国儿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提供指导性意见,并对已发表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与补充。本文介绍了指南制定背景、指南制订方法、儿科营养评价、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等内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