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08-12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具体领导下,主要致力于创建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体系,探讨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2001~2008年期间为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新局面,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 摘要: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开始于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学中班”,主要是组织西医人员系统学习中医药学,向著名中医学习,并开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培养了数千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人员,培养出一大批学有成效的人员,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和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7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招收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并设立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学科专业,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先后有30多所高校举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该专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走向社会,中西医结合队伍越来越壮大,中西医结合事业也越来越兴旺。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和”文化的内涵表现在:宇宙自然和、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心身和;通过解读中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产业、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源泉;提出中医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修为是前提、理论学习是基础、临证实践是关键、教育创新是目标、“和”是最终目的的培养模式。
  •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已基本完善;在教材建设方面,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规划教材都已在教学中应用;师资培养方面,我校举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师资培训班(西学中、中学西,为期2年)。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受到了高度关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质疑: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生=或<两个专科(中医、西医)水平?能否完成培养目标达到本科水平?因此,如何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意识,对培养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人才至关重要。
  • 摘要:2008年8月18日,卫生部、教育部出台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
  • 摘要:西医基础教学是构成中医药大学教学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为我们的中医学生建立了现代医学基础。也可以说,在中医药大学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基础的教学就没有中医中药的创新。但它又有别于西医院校,相对于西医院校而言,西医基础教学在中医药大学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数,小于西医院校,其重视程度也不如西医院校。要搞好西医基础教学,涉及的因素很多。现就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 摘要:中西医结合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西医结合的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并展中西医结合教学,如何使中医院校培养更好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每一所中医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就中西医的特点谈谈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
  • 摘要:多媒体教学成为医学教学的潮流和趋势,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课件制作不合理、课堂教学内容过多过快、教学过程过于平淡机械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课件制作水平较低,医学院校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学决策和管理水平、严格规范多媒体教学各环节、积极开发多媒体网络课程、努力构建新型医学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摘要:在探讨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培养模式问题上,中西医结合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全国率先提出“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即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分别由中医、西医讲,临床课程中、西医结合在一起讲,要求临床课程教师用“一张嘴”说话。《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如何实施中西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 摘要:近几年来,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改革发展得很快。以学员身份参加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成为全国若干个培训基地的主流。中西医结合学科,历来吸收新鲜事务和变革,进行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又要懂中医,又要懂西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在社会上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取得扎实的临床基本功,一直为人探讨。我院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学员身份参加的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取得了一些经验,简要概述如下。
  •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自从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相互接触,互为影响,在中医界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学科,以其综合中西医两者之长,充分吸收利用现代科学和中西医药研究的新成果为特点,在近50年来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及普及尚不完善。
  • 摘要:住院医师培养和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直是个老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的住院医师培训逐步走向了规范化。但中西医结合专业住院医师培养的规范化起步较晚,既无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又无国内标准可以参考。因此中西医结合专业住院医师培养的规范化存在较大的难度,它必须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我教研室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统一规划下,对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住院医师进行了摸索性工作。作为住院医师培训主要管理人员,通过近四年的实践,体会到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培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别于西医专业。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先进的药物和诊疗仪器不断出现,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病死率不断下降,但人群中有不适感觉的“病人”却越来越多。亚健康研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但是,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讲“亚健康是一个新问题,目前国内还少有同类书出版。国外一些保健类的实用书和其他书,以及国内一些医学书涉及了部分亚健康问题,但不尽全
  • 摘要:住院医生培养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纵观国际许多先进国家为应对新世纪疾病谱改变的挑战,均让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住院医生”教育,针对时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了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生培训体系,使毕业生获得独立行医的能力。现就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同时存在的两种医学结合的产物,中西医学在各自的存在价值及所承担的防病治病的任务上具有共同性,两种医学通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交叉渗透。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结合点的认识,如果没有结合点,那就无从谈起中西医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总结和探索外科疾病中西医学的交叉点、结合点。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讨论,增加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月经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方法:根据中西医妇科的基本理论,结合月经病的中西医的特点,提出具体结合的模式;结果: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经前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6种常见月经病的诊治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结论:对提高月经病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医学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如何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出21世纪新型的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理论,探索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寻求中西医学的最佳组合,扬长避短,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目标。其中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在临床教学时既要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又要讲述西医临床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中西参杂,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医学模式的变革,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社会及家庭对儿童的重视及溺爱,使得患儿家长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传统的医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到目前大部分家长要求高年资有经验医师对其诊疗,使学生在儿科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失去了采集病史、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的实践机会,更谈不上亲自尝试诊疗技术的操作,因此给儿科的临床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如何做好儿科的临床教学,培养更多的合格儿科医生,是每个儿科医教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浅析如下:
  • 摘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情感交流的心理需要也日益增加。作为人类健康的卫士,护士如何去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其恢复就显得尤为必要。当然,这首先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相当的情感能力,而护士情感能力的培养可从护生时代开始,这已逐渐被广大的护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通过循证医学教育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是提高临床科研水平的需要、是医学模式改变以及卫生资源供需矛盾的需要、是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评价体系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等方面讨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意义;从课程设制,考试方法和内容,试卷分析结果、教学提示四方面阐述了我校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具体实践,结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论:应进一步进行循证医学教育的教学研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实习护生对护理事业所具有的自信现状及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影响其自信的困扰因素,促进其自信的建立与增强,以便更好地完成实习,为以后迈入护理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结果实习护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信缺乏。影响实习护生自信的相关因素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体会不到护理事业的价值感、病人与家属的不信任及不认可等。
  • 摘要:我院中医系自1992年起以“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名义招收五年制本科生(2002年得到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迄今已连续招生15届,成功地培养出10届毕业生。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中西医并重”的培养目标,将中医与西医课程的比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精简、压缩了中医课程学时,尤其是中医经典课程学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从原来的108学时减少到了54学时。随着《内经》课时的减少,以往那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教学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内经》在当代中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分类精读原文、突出临床应用、结合现代研究”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教学形式、内容、手段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 摘要:本文简要地说明并着重分析中西医结合本科学生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应注重从文法、自学方法和实践检验等角度去掌握。
  • 摘要:为加强高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宏观管理,规范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西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要求》。
  • 摘要:一、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一)中西医结合教育的起源西医传入我国最早可上溯到明朝万历年间,但试图汇通中西医的时刻应在清初。如果从药地和尚“中经西纬”手法和“物理小识”作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发端的话,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西医汇通便开始了她在中国医学史上极其艰难的旅程。这个时期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王宏翰、朱沛、唐宗海、张锡纯、恽树珏、陆彭年等人。他们开始注意中西医的不同,思考中西医的关系,进而试图中西医交流汇通,并作了一些中西医教育、临床实践方面的尝试,创办了多所国医学校,倡导中西医结合教育新风,逐渐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医学流派——中西医汇通派。
  •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优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开设综合性实验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我校将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的实验糅合在一起,开设了生理科学综合实验课程并进行了实践,将三年来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
  • 摘要:目的:中医与西医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旨在如何将二者优势有机结合,编写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病理生理学教材。内容:疾病概论部分探讨疾病的本质、病因、疾病的基本规律,树立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基本观念;总论部分探讨一些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和“证”的关系;系统病理生理部分主要探讨几个主要系统“综合征”及其基本“证型”和演变规律。
  • 摘要:将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源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中西医结合教育应围绕着这一学术体系展开。
  • 摘要: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医结合教学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教学的内容结构,完成教学目的。
  • 摘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和诊疗方法的应用学科,是一门新的临床专业学科和课程。本课程与西医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要求不同,要求教师注意中西医教学内容的整合,中西医并重,不能厚此薄彼。但目前的教学现状,尤其是中医内容的教学形势却不容乐观。如何搞好五年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层次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工作岗位必要的中西医内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机能,在临床上能将中西医结合、兼容和互补,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摘要:该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着课程设置没有完全体现专业特点、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以及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研究等问题,提出精选主干课程、整合中西医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解决问题思路,强调优化的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
  • 摘要:纵观国际许多先进国家为应对新世纪疾病谱改变的挑战,均让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住院医生”教育培训,针对时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生培养体系,使毕业生获得独立行医的能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统一规划下,对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住院医生进行了探索性工作,通过实践,我们感到中西医结合住院医生培养不仅与国外而且与国内西医住院医生培养比较都存在一定差距,应当引起关注。
  • 摘要: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我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总结了教学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短短一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 摘要:在中医院校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着课时少、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困惑,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摘要: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如何将中西医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展现中西医妇产科学的优势和特色,讲授中可强调特色,突出优势,分别讲授,亦可中西结合,相互沟通,融汇讲授,虽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均应灵活多变,重点突出,方法多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本文以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改变以往“满堂灌式”、“晚熟式”教学方法,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丰富和补充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心智参与度,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为目的。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于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在中西医结合03、04、05、06、级;针灸系03、04、05级;04级7年制本硕中西医结合方向专业实施;并从下面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进和尝试。
  •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医、西医长期并存的条件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河北医科大学在中西医结合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性工作,率先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院,并尝试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就过去几年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一体化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同道商榷。
  •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我院中西结合、中医、针灸推拿等专业的七年制本硕连读开设了这一课程。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要。如何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教学改革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进行分析讨论。
  • 摘要:实验诊断学是通过实验获得客观依据以诊治或辅助诊治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也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非常重要的桥梁课。实验诊断已成为中医医院乃至中西医结合医院必备的诊疗手段。本文就中医类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讲授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引入循证医学概念,具体操作的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结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思路。结论引入循证医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摘要: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科技论文及创业设计竞赛,社会工作岗位锻炼,素质拓展的园地,这些活动基本覆盖了专业知识,事业发展、社会认知、为人处事、日常生活等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和思维拓展空间,如何更多的将专业知识引入第二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 摘要:根据所执教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150份问卷调查,分析现正选用的自编教材《仲景学说》的利与弊,并总结出若干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为促进中医经典理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 摘要:针对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生源现状与特点,更新教学实验内容和技术,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综合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素养,确保中西医结合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