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年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研讨会
2008年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研讨会

2008年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5-12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

会议文集:2008年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1前言因为荧光玻璃具有元件之间的分散性非常小、无衰减、可无限反复读取、再现性高等优点、作为辐射探测器具有高可靠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使用辐射设施中。现在使用的荧光玻璃是银活性磷酸盐玻璃。如果辐射照射银活性磷酸盐玻璃,在玻璃内部就会形成稳定的荧光中心。因为荧光中心由紫外光激发而放出与剂量成比例的橙色光(RPL:Radio photo luminescence)。所以,被应用于荧光玻璃剂量计。这些荧光中心非常稳定、即便加热到约400℃也不会消失。但是,关于荧光玻璃RPL的发光机制至今尚未有过详细的解析报告。为了提高作为辐射探测器的玻璃。的性能,搞清RPL的发光机制是不可欠缺的,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荧光玻璃的基础研究。在本研究中,对荧光玻璃的激发及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另外,针对用于测量RPL的读读出仪,正在研发比以往读出仪体‘积更小、更简易读取的小型读出仪。
  • 摘要:背景与目的:IRM-2小鼠是本所培育的具有辐射抗性的近交系小鼠。本项研究比较IRM-2小鼠及其父母系ICR、615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照射后细胞损伤,探讨IRM-2小鼠抗辐射损伤机制。材料与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剂量γ射线对小鼠骨髓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PA法(FITC-Annexin V和PI标记法)和Sub-G1法检测骨髓细胞凋亡。结果:IRM-2、ICR、615三种小鼠股骨计数结果分别为20.0±3.01×106、13.1±2.46×106、11.8±3.78×106,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为13.0±0.87×106/L、6.8±0.72×109/L、4.35±0.87×109/L(P<0.01)。在1Gy和4Gy分别照射6h后,IRM-2小鼠骨髓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2.5±1.2%和57.0±3.4%;ICR小鼠为54.1±8.8、47.6±1.2;615小鼠为71.2±3.9、48.8±1.2(P>0.05)。PA法和Sub-G1法检测表明三种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率都有随照射剂量提高而增加的趋势。结论:细胞计数结果表明IRM-2小鼠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父系、母系小鼠。细胞活力及凋亡检测显示照射后骨髓细胞损伤呈剂量依赖性。IRM-2小鼠直接照射后骨髓细胞损伤结果与其他小鼠之间未见明显差异。IRM-2小鼠抗辐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IRM-2近交系小鼠胸腺细胞对辐射和免疫抑制剂氢化可的松的敏感性,并与其父系ICR,母系615,以及C57BL/6小鼠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IRM-2、ICR、615、C57BL/6雄性同龄小鼠分为4组,每组4只,称重后处死,取胸腺称重后研磨,分离胸腺细胞体外培养。以0,0.25,0.5,1,2,4,8Gyγ射线照射,剂量率0.80Gy/min(137Csγ射线照射源: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USD,Autocell40)。各组胸腺细胞后培养6h、18h;或以0,0.001,0.01,0.1,1,10μM氢化可的松(Hydroeortisone,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处理各组胸腺细胞6h、18h,然后用Celltiter-Glo(Promega)试剂盒生物发光法检测胸腺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Beckman.Coulter)双标法检测胸腺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对比分析各组小鼠胸腺细胞对辐射和氢化可的松敏感性的差异。结果:各组小鼠胸腺指数(mg/g weight)分别为IRM-2:1.7864±0.436,ICR:2.1594±0.956,615:1.866±0.248,C57BL/6.1.8514±0.470,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辐射处理后胸腺细胞活性比较;辐射剂量≤2Gy,各组小鼠胸腺细胞间无显著性差异,辐射剂量≥2Gy,C57BL/6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最低,ICR、615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较高,为C57BL/6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的1.29±0.18倍,IRM-2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最高,为C57BL/6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的2.47±0.52倍;照射0Gy和1Gy各组小鼠胸腺细胞间凋亡率、坏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照射4Gy后IRM-2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率较低,为其他3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率的0.72±0.02倍,坏死率无显著性差异。氢化可的松处理胸腺细胞6h后615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较高,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18h后IRM-2小鼠胸腺细胞存活率较高,数据与其他各组比较有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RM-2近交系小鼠为本研究所自主培育的高辐射耐受新品种,本研究发现其胸晾细胞对辐射损伤的敏感性较其父系ICR,母系615,以及C57BL/6小鼠显著性低;而对免疫抑制剂氢化可的松则显著耐受。提示IRM-2近交系小鼠的胸腺免疫功能较强,这可能是其辐射耐受的部分原因,有待我们进一步实验研究。
  • 摘要:准确把握职业照射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可以知道剂量限值是否得到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并可为审管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是评价辐射防护管理水平和开展辐射防护最优化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UNSCEAR渠道,把我国的职业照射情况反映到国际上,让我国在职业照射控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与世界共享,也是我国对国际辐射防护界的重要贡献。为此目的,我国在几年前就着手编制《中国辐射水平与效应》报告书。本文对其中的职业照射部分做简要介绍,重点关注我国不同工种和不同类型的源所造成的职业辐射照射的个人剂量水平、个人年有效剂量和年集体有效剂量的分布。首先,对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常用的量及其适用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外照射监测所用的实用量,内外照射均存在时有效剂量的评价方法,个人剂量的评价指标等。其次,对我国各行业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了汇总与评述,涉及的主要数据为截止到2000年的数据。其次对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核T业中,年集体有效剂量中鈾矿开采占很人比例.达到85%。在医用职业照射中,对集体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的是X射线诊断,它约占总医用职业照射集体有效剂量的90%。对其他行业包括射线探伤、同位素生产等的职业照射也做了统计分析。医用辐射职业人群最大,约占放射性职业人群总数的61%,有12.16万人,第一二大职业受照人群是核燃料循环系统的职业人员,占11%。工业探伤也是一个不应忽视的职业人群。就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情况而言,医用辐射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人数最多,约占接受个人剂量监测人员总数的61%,有6.83万人,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人数次多的是核燃料循环系统,约占总数的19%。按职业人群对总的职业集体有效剂量的贡献分析,核燃料循环系统对总的集体有效剂量的贡献最大,它占了总的集体有效剂量的45%(190.7人·Sv),其次是医用辐射,它占了总的集体有效剂量的37%(158.1人.Sv)。我国总的职业照射所致集体剂量约为425人·Sv。最后对我国的辐射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 摘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是一座综合性核科学研究基地,有着50多年的历史,院内拥有反应堆、临界装置、放射性三废管理设施、加速器、燃料元件检验热室、辐照装置、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和生产设施、放化实验设施等多种类型的核与辐射设施,辐射工作岗位差别大、辐射工作人员数量多,个人剂量管理与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2002年GB18871颁布实施,其中规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值从过去的50mSv降低到20mSv,而原子能院的很多设施均足按照老的标准设计和建造的,个人剂量控制任务更加艰巨。通过认真研究和落实新基本标准的各项要求,完善规章制度,实行内部许可,细致实施过程控制,落实辐射工作场所安全基本要求、加强辐射工作重点岗位控制等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使得人均剂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保持下降趋势,至2007年消除了职业照射超过20mSv的现象。
  • 摘要:某污染场址现存较强的α和γ放射性污染,对该污染场址进行放射性源项调查的工作人员可能受到来自污染地表的外照射和吸入再悬浮物造成的内照射,其中吸入再悬浮物造成的内照射是本次调查的防护重点。在源项调查工作中,我们贯彻了“以人为本”方针,制定了源项调查辐射防护方案和辐射防护监测质量保证措施,建立了包括肺部计数器、全身计数器、手脚污染监测仪、TLD测量系统、直读式个人剂量计、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的人员剂量监测系统,对现场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内外照射剂量和手脚污染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给工作人员配备了防护器材(包括防气溶胶口罩、乳胶手套、高帮靴、防尘服、防护眼罩等);对工作场所进行γ吸收剂量率监测和气溶胶采样测量;对现场工作车辆进行污染监测并洗消。监测结果表明工作人员摄入239Pu小于60 Bq,摄入137Cs小于13Bq;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小于2mSv/a。
  • 摘要:本文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87~2007年以来发生的放射工作人员超剂量照射事件进行了总结分析。20年来共发生5次超剂量照射事件,共涉及受照人数7人,外照射最大个人剂量为172 mSv,最大个人手部剂量为2172.6mGy,内照射最大个人待积有效剂量为176mSv。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识薄弱,违章操作,管理不善。总结的主要经验是:加强培训教育、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及做好事故预防工作会大大降低事件的发生率。近几年来,这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
  • 摘要:与其他堆型电站相比,重水堆电站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氚,这为个人剂量监测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本文介绍了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在个人剂量方面的管理实践,并结合三期剂量管理系统启用几年来的实际经验,阐述了个人剂量监测计划与剂量数据管理整合的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了泰山第二核电厂个人剂量监测的实施与管理及电站自主开发的个人剂量管理系统。对个人剂量监测内容与方法、剂量数据的统计与管理、个人剂量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 摘要:采用252Cf中子源和2*1.7MV串列加速器14.8Mev单能中子源,对自制的12批中子气泡探测器批内一致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同批次制作的气泡探测器性能符合ISO标准要求,对Cf-252中子源和14.8MeV中子源,都能够用此探测器进行探测。
  • 摘要:在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中,除失重外,空间辐射对人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宇宙辐射源(天然空间电离辐射源)主要是银河宇宙射线和随机发生的太阳粒子辐射(质子事件)。银河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约占84.3%的质子,约占14.4%的α粒子及约占1.3%的重离子。由于缺乏地磁场的屏蔽,宇宙辐射中的占主要成分的质子会产生很高的剂量,对宇航员产生危害。尤其是高能质子可以穿透飞船照射人体、杀死人体细胞或引起人体内的DNA损伤,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染色体畸变分析是目前各种生物剂量测定方法中被认为是较为灵敏、估算剂量较可靠的一种,是事故发生后首选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其可靠性已通过实际应用的剂量数据得到确认。为了深入了解宇宙射线中的质子对人体产生生物效应的剂量依赖模式,本实验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的HI-13串列加速器产生的不同剂量质子束对离体人外周血进行照射,并对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微核两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 摘要:本文简介了分别应用226Ra点源标准和体源标准校准高压电离室和NaI(T1)光电闪烁体伽玛辐射仪的校准过程,数据。分析了校准因子的差异,提出了NaI(T1)闪烁体伽玛辐射仪的校准应根据监测源项的分布来选择校准标准的建议。
  • 摘要:国内测定累积剂量的方法多为热释光技术,但其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辐射源项复杂的情况下,其监测较为繁琐;光致发光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能量响应范围较宽。本文对热释光与光致发光技术测定累积剂量从原理、方法、性能上进行比较,讨论两者各自的特点及应用。
  • 摘要:本文围绕放射损伤的剂量诊断问题,着重从生物剂量估算、ESR剂量测量和内照射剂量监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院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和临床应用实例。这些成果凝聚了几代科学工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心血。其中辐射生物剂量估算技术包括染色体生物剂量计的不断完善和自动化分析、急性超大剂量照射的剂量估算技术、迁延照射及辐射远后效应的研究、淋巴细胞微核以及各种新的基于DNA靶分子辐射损伤的检测技术等;ESR测量技术介绍了各种可测的生物样品和天然材料以及在事故剂量估算中的应用;内照射剂量监测主要从测量方法的选择及测量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文对基于质子辐射体式氟化锂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快中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对于夹层式质子辐射体,TLD采用3.2x3.2x0.5 mm3的7LiF(Mg,Cu,P)TLD,质子辐射体为聚乙烯(CH2),给出了快中子与氢核弹性散射引起的反冲质子引起的TLD沉积能量计算方法,并在Am-Be同位素中子源及14MeV中子发生器上进行了相关实验;对于致密混合物式质子辐射体LiF热释光剂量计,本文对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试制的塑胶LiF(Mg,Cu,P)TLD对14MeV中子的响应做了初步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14MeV快中子,这两种类型的质子辐射体式LiF热释光剂量计可以用于快中子剂量测量,可望用作快中子个人剂量计。
  •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最广泛应用的LiF:Mg.Cu.P的研究新进展和优越性能及不足;介绍了新材料LiF:Mg.Cu.Si热释光片状探测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最新发展起来的α-Al2O3:C的光释光的优缺点。
  • 摘要:研制了热释光剂量计测量系统与CR-39固体核径迹剂量测量系统,研制热释光剂量与CR-39固体核径迹剂量计,用于测量人员与环境的γ剂量和中子剂量;可用于核反应堆、加速器和同位素应用等场所工作人员的剂量监测。
  • 摘要:本文介绍了OSL个人剂量监测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及其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或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个人剂量监测。
  • 摘要:监测和分析四平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程度,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更好地进行放射防护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热释光方法对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对结果分析。结果: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范围为0.48~17.92mSv/a,平均为1.86mSv/a: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范围为0.48~2.64mSv/a,平均为1.50mSv/a;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范围为0.92~17.92msv/a,平均为2.84mSv/a。结论: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高出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89.3%,乡镇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低于县市级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30.1%。因此应加强工业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强化培训力度,增加放射防护意识。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自行开展的所内全体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相关工作,包括:所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测量、统计分析及质量控制等。
  • 摘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检验和评价辐射防护以及辐射所致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因此个人剂量测量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就格外重要。由于热释光探测器具有量程宽、能量响应好及携带方便等原因,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通过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的。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包括探测器的质量控制、读出器的质量控制以及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等。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起外照射个人剂量异常情况的调查。通过对结果异常岗位人员活动现场的辐射水平及辐射源的调查,保守推算了该岗位外照射最大个人剂量为7.72 mSv/a,平均剂量为1.87mSv/a,远低于异常结果,从而确定出现异常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的监测结果不是本人真实的受照剂量,剔除了假剂量,保证了个人剂量的可靠性。并针对该岗位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 摘要: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辐射防护目标是确保CARR的运行和使用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确保cARR厂区工作人员和厂区周围公众的辐射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并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本文主要介绍CARR的辐射防护体系,包括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区、剂量控制、辐射源及其屏蔽、辐射监测系统和对三废治理防护处理措施。
  •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压水堆燃料生产线2000-2005人剂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评价,统计结果显示6年平均个人剂量为2.54mSv,为个人剂量限值八分之一,各岗位平均剂量均低于约束值。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主要由内照射剂量贡献,辐射防护重点是内照射,内照射防护重点是粉冶岗位。
  • 摘要:本文对中国铀矿近十几年来矿井通风防护状况及矿工个人受照剂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讨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降低矿工受照剂量的建议。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超铀元素肺部监测装置组成、仿真人体躯干模型研制、探测效率刻度实验及结果等。超铀元素肺部计数器采用了四个平板型低本底高纯锗探测器,核素识别能力强,探测灵敏度高,监测结果可靠。通过监测得出,每个探头的空本底、体模本底和对照人本底分别小于0.0147cps、0.0288cps和0.0372cps(241Am的59.5key全能峰区内积分计数率)。经效率刻度,测量时间为8000s,α=β=0.05,MEQ-CWT(17.6kev)为15.7mm,MEQ-CWT(59.5key)为16.2mm的状况下,肺中239Pu和241Am的探测限An分别为700Bq和3Bq。若采用241Am示踪,对钚镅活度比小于20:1的钚,其239Pu探测限Am可降低至60Bq。
  •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氚标记人员的尿氚监测情况,对尿氚浓度分别用氧化蒸馏法和直接液闪法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直接液闪法测量过程简单方便,测量结果与氧化蒸馏法的差在士10%以内。同时根据尿氚浓度对工作人员的氚致内照射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所氚标记操作人员内照射剂量处于较低水平。
  • 摘要:本文对液体激光荧光法测定尿中铀样品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了交叉实验比对,摸索出了一套比较适宜的实验条件,对《尿中微量铀的分析方法》(EJ296.2-87)中的具体操作控制条件进行了优化。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照射α、β核素尿样测量技术,并对我院内照射个人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摘要:监测和分析四平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程度,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更好地进行放射防护提供指导。rn 方法:采用热释光方法对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对结果分析。rn 结果: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范围为0.48~17.92mSv/a,平均为1.86mSv/a: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范围为0.48~2.64mSv/a,平均为1.50mSv/a;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范围为0.92~17.92msv/a,平均为2.84mSv/a。rn 结论: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高出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89.3%,乡镇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低于县市级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平均值30.1%。因此应加强工业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强化培训力度,增加放射防护意识。
  • 摘要:背景与目的:IRM-2小鼠是本所培育的具有辐射抗性的近交系小鼠。本项研究比较IRM-2小鼠及其父母系ICR、615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照射后细胞损伤,探讨IRM-2小鼠抗辐射损伤机制。rn 材料与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剂量γ射线对小鼠骨髓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PA法(FITC-Annexin V和PI标记法)和Sub-G1法检测骨髓细胞凋亡。rn 结果:IRM-2、ICR、615三种小鼠股骨计数结果分别为20.0±3.01×106、13.1±2.46×106、11.8±3.78×106,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为13.0±0.87×106/L、6.8±0.72×109/L、4.35±0.87×109/L(P<0.01)。在1Gy和4Gy分别照射6h后,IRM-2小鼠骨髓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2.5±1.2%和57.0±3.4%;ICR小鼠为54.1±8.8、47.6±1.2;615小鼠为71.2±3.9、48.8±1.2(P>0.05)。PA法和Sub-G1法检测表明三种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率都有随照射剂量提高而增加的趋势。rn 结论:细胞计数结果表明IRM-2小鼠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父系、母系小鼠。细胞活力及凋亡检测显示照射后骨髓细胞损伤呈剂量依赖性。IRM-2小鼠直接照射后骨髓细胞损伤结果与其他小鼠之间未见明显差异。IRM-2小鼠抗辐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光致发光(OSL)剂量监测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多家科研机构的协作下,美国蓝道尔公司成功地将此技术应用于辐射剂量监测,其技术应用产品尤其适用于规模化的个人剂量监测。以Al2O3:C为探测元件的个人剂量监测系统以激光或发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无需加热,不再需要氮气,使得测量速度更快,测量工作更简捷,而且剂量可以重复读取,相对于传统的热释光技术其各项性能大大前进了一步。近期蓝道尔实验室又成功地研发出OSL反照率剂量计,使得OSL技术在中子剂量测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摘要: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有关个人所受剂量的控制和评估,其目的是把人员吸收剂量值限定在ICRP推荐的限值以下。由于热释光测量系统在个人剂量监测中显著的优越性,在个人剂量监测领域,特别是在我国占住着主导地位。本文就TL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实现测量的每个环节、对所涉及仪器设备应具有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对程序参数的设置和选择的依据和具体操作的有关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的关键所在。
  • 摘要:抵抗素是Steppan等在2001年研究抗糖尿病新药物噻唑烷二酮类(TZDs)作用机制时新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它可以影响与胰岛素作用相关的葡萄糖代谢以及脂代谢,因而具有对抗胰岛索的功能而被命名为抵抗素(resistin),亦称为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因子(adiposetiSSUe-specifie sectory factor,ADSF)。抵抗素是由白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一种促胰岛素抵抗的多肽类信号分子,约由11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12.5KD。小鼠抵抗素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人的抵抗素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上,人抵抗素mRNA全长476个碱基,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表达。目前认为抵抗素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拮抗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抵抗素的发现被认为是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国外多数学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内脏肥胖组有较高水平的抵抗素和更严重的糖耐量受损,并认为抵抗素与空腹血糖浓度呈正相关。本文用兔抗人抵抗素片断(22~34氨基酸残基)的多克隆抗体(resistinAb)包被成固相板,以识别待测标本中的抵抗素。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resistinAb得HRP-resistinAb。在已包被resistinAb 的凹孔中加入抵抗素标准品(或待测样品),加入HRP-resistin,形成resistinAb-resistin-HRP-resistinAb复合物,加酶底物显色,刚酶标仪在492nm波长处测定OD值,画标准曲线,从标准曲线读出样本中抵抗素含量。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该法测定范围0.5-100ng/mL,最低检出量0.5ng/m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3.4%和7.2%,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含量为23.2±3.9 ng/mL,明显高于正常值16.0±2.5ng/mL。结果表明该法稳定,灵敏度适于检测人血清抵抗素水平,适宜临床常规检验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以国产代替进口,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对IRM-2及其父母系615、ICR小鼠免疫学指标及血液学指标进行对比探讨。研究、提供IRM-2近交系小鼠的生物学数据。方法:采用血液学常规法分别对三种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骨髓有核细胞数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进行测定。结果:IRM-2小鼠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及巨噬细胞吞噬率均高于其父母系小鼠,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小鼠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RM-2小鼠免疫及造血功能较强,可作为新的小鼠近交系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E838对小鼠移植性淋巴瘤的体内抑瘤效果及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探讨合用137Cs γ射线是否具有抑瘤增效作用。方法取2~3mm3淋巴瘤瘤块接种于IRM-2小鼠腋部皮下,24h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放组、E838低、中、高药物组及药物合用照射组、环磷酰胺组。药物组与药物合用照射组对应性腹腔注射相同剂量E838,每日1次,连续7d,环磷酰胺隔日1次×4。合用照射组于给药的第4d进行全身1Gy照射,每日1次,连续5d。观察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肿痛抑制率。结果E838三个剂量对小鼠移植性淋巴细胞瘤的抑瘤率分别为(44.14±15.96)%、(70.74±11.17)%和(50.00±18.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骨髓有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则明显提高。E838合用137Csγ射线能提高抑瘤效果,抑瘤率分别为(65.434±2.13)%、(77.13±6.38)%和(67.55±11.17)%(P<0.001),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高于单放组和单药治疗组。结论E838对小鼠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E838合用γ射线具有协同抑瘤作用,在适当剂量范围内可以促进荷瘤小鼠放疗后骨髓损伤修复。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职业照射剂量约束确定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工作。目前原子能院涉及的辐射工作岗位主要有:反应堆运行,加速器运行,同位素生产,核科学实验研究,放射性废物管理,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放射性物质运输等。本文根据原子能院贯彻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以来,全院各辐射工作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其防护条件、生产任务等的分析,初步提出了这些工作岗位的剂量约束。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60号出版物中明确地提出了防护最优化剂量(危险)约束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防护最优化过程可能引起的不公平。ICRP第103号出版物中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剂量约束是为了限制在最优化过程中所考虑的备选方案的范围,它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剂量约束在防护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计划照射情况下的职业照射应当用低于源相关约束的最优化程序和应用指令性的剂量限值进行控制。在一个计划照射情况的设计阶段,就应当对其作业规定一个约束。计划照射情况下许多类型的操作,常常可以得出在管理良好的操作中大致会受到的个人剂量水平。该信息可以用来建立该类型操作的剂量约束。应当在相当宽泛的范围内详细说明这种操作,例如工业照相中的作业,核电厂的例行运行,或医疗机构中的操作。然而,也可能有更特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个约束以指导特定的活动。通常在操作层次上规定这些剂量约束较为适宜。一方面,这是因为职业照射水平与所从事的岗位、设施本质安全度(寿期、运行维护水平)、主工艺技术水平、管理与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工作与任务安排等有直接关系。另一面,由于防护水平也与地区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同时也与执行法规的现实性有关,例如中国不仅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存在工业的科技水平差异,也存在管理水平管理理念等的差异,因而往往在国家层面,或更多地在某个地区内规定剂量约束是合理现实可行的。当应用一个剂量约束时,设计者应该指明与之相关的源以防止与工作人员可能同时遭受到照射的其它源相混淆。在计划照射情况下,应当规定职业照射的源相关剂量约束以保证剂量限值不被超过。从管理辐射工作人员中获得的经验应当通知一个职业照射约束值的选择。原子能院是一个综合性基础性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不仅拥有完善的核与辐射安全研究分支机构,而且也拥有除铀矿和地质以外核燃料循环工业、核技术应用产业所有的核与辐射活动,因此,她具备开展其自身设施与活动从业人员职业照射剂量约束研究的条件。除了对营运者正式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进行有效控制外,也需要对短期或流动工作人员的防护给予特别关注。本文给出原子能院主要岗位职业照射人员最优化过程的剂量约束。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摘要:改革开放前,我国核工业等系统实行个人监测。从1985年我国实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以来,逐步建立起了以纸质逐级汇总为基本特征的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卫生统计报告制度,但一直没有建立严格意义的登记制度,没有统一的国家级数据库。汇总数据无法直接用于改进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不便于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个人监测数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汇总统计距离IAEA、UNSCEAR等国际组织的要求和统计惯例存在一定差距。2004年IAEA专家团评估我国职业照射,认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登记报告系统亟需改进甚至重构。2007年11月实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55号令)为实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报告和管理提供了法规基础,新的基于个人监测数据的报告制度已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我们正在IAEA的技术援助下建立国家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包括个人监测)登记报告系统。
  • 摘要:个人剂量管理是辐射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改进辐射防护的基础,也是决策的依据。我国核工业系统各单位逐步完善个人剂量监测和管理工作,个人剂量呈逐年降低趋势;但是各单位的管理与技术水平和重视程度差别较大,少数单位还不能完全按国家标准要求实现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的规范化管理,少数单位存在个人剂量偏高的现象。因此建议结合安全文化建设,根据各单位自身特点建立完整的个人剂量管理体系,逐步提高个人剂量的管理水平,使核工业的安全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 摘要:先进的个人剂量管理技术的基础应建立在完善的个人剂量数据库之上。通过数据库对个人剂量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方便的统计分析,从而揭示有关核活动的职业照射信息,为管理层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职业照射的过程和总体情况,制订有关决策提供依据。职业照射个人剂量数据管理与评价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及管理应用程序。客户端应用程序提供给相关应用单位使用,记录原始的测量数据,并生成数据文件;管理应用程序供管理级的单位使用,能够打开由客户端生成的数据文件,并将该文件的数据导入其数据库中,并提供查询、打印、图形、及统计等功能,以下叙述以客户端应用程序为主,即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管理数据库。
  • 摘要:我国个人剂量监测起步于核工业诞生的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的中后期逐渐在全国铺开。我国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和手段已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但监测覆盖面太低,监测机构太分散又不上规模,监测设备也过于陈旧,这些是制约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在对个人剂量监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以对个人剂量监测再认识为题,强调了如下认识和看法:1).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辐射防护发展和水平的最基础数据;2).对个人剂量监测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是齐全到位的。但国家层面的个人剂量监测的执法单位不够明确,个人剂量监测的执法力度也极待加强;3)接受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的义务,也是放射性工作人员最基本的知情权利;4).我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覆盖面和监测质量都极待提升;5).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仅有质量比对)是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的生命线;6).个人剂量监测是一技术服务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三个环节(监督人、监测者和被监测人员)的分立是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法律地位的保证;7).规模化和商业化是个人剂量监测必然的发展方向;8).尽快建立国家级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库,是提升我国个人剂量监测水平的当务之急。
  • 摘要:本文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我厂的辐射监测与辐射防护,我厂运行三十多年来,工作人员接受的年有效剂量当量均小于1msv,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因此,通过我厂三十多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我厂的辐射监测与辐射防护工作是可行的。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开发无线数据传输个人剂量实时监测系统的意义,然后介绍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个人剂量计的开发情况,给出了其电路原理图,同时介绍了相应的剂量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及软件功能。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1959年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以来所采用的监测技术和质量保证方法,并给出了近年来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田湾核电站TLD系统的刻度原理及其与传统TLD系统在刻度方法上的区别和优点,并介绍了田湾核电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刻度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电子仪器厂生产的直读式个人剂量报警仪性能试验。因条件所限,仅对部分性能做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种仪器满足或高于国标要求,基本满足放射性工作场所作为个人剂量报警仪使用。
  • 摘要: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3]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劳工局联合倡议制订安全标准丛书《外部辐射源引起的职业照射评估》[4]要求,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循下列规定: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2、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我国职业人员剂量监测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开始从2个省到全国31个省、直辖市开展监测,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职业照射剂量监测工作。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光致发光的基本原理、比较说明光致发光剂量计相对于热释光剂量计的优点,详细介绍剂量计的刻度、质控、检定和测量,阐述了OSL技术的巨大优势和在我国应用的广泛前景。
  • 摘要:本文介绍了LiF(Mg.Cu.P)玻璃管探测器的剂量学性能及在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同时介绍了该探测器在个人与环境剂量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 摘要:本文介绍了秦山核电公司2006年度引进的芬兰RADOS公司生产的RE2000热释光测量系统在投入使用前的性能测试和主要功能试验,通过测试验证了该测量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满足国标,而试运行监测结果又进一步验证了该测量系统的可靠性,从而得出RE2000热释光测量系统已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可以正式投入使用的结论。
  •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近些年来γ射线监测仪器和方法的进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宽能区和多用途的特点。
  • 摘要: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从事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实验基地,主机运行时,在放电的极短时间产生以韧致辐射为主的x射线,其余时间装置对环境辐射无剂量贡献。工作场所采取多种辐射防护措施,主机大厅的混凝土墙体高13m,厚0.8m,设置多重保护连锁、示警铃等设施,主机运行放电之前给出警铃信号以防止人员超时停留,装置大厅墙体周围用铅板隔离,这些防护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工作人员受到职业性辐射的危险。个人x,γ辐射外照射剂量监测工作开始于1986年,使用的探测器为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热释光探测器。1986~2000年使用的是热释光粉末,探测材料为LiF(Mg,Cu,P),量程为10-3~105R;2003年开始至今,使用JR1155B型剂量计,其线性范围为100uGy~1Gy,在线性范围内响应的变化不大于10%。读出器为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热释光剂量仪,97年以前使用的是FJ-377型,97年开始至今使用其升级产品FJ-427A型。每年在在四川国防区域计量站6104校准实验室进行刻度,标准误差不大于10%。1986~2007年间,共20个年,度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01年和02年因安装调试HL-2A,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暂停。受监测人次共3479人次,受监测人员的集体剂量当量为0.3人·Sv,年人均剂量当量为0.083mSv。单年度个人剂量超过20mSv的有一人次,其剂量值为26.72mSv(1990年),原因是工作人员未采取防护措施接触放时源。各年度主机运行工况、运行参数和实验项目的调整,影响到逃逸电子的数量,因此主机运行产生的X射线辐射强度在各年度没有规律性。各个年度的集体剂量当量在0.44~66.83人·mSv之间,各年度人均剂量当量在0.01~0.27mSv之间。
  • 摘要: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日本千代田保安株式会社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的情况,比对使用的剂量计有光致发光剂量计(OSL)、热释光剂量计(TLD)、玻璃剂量计(GB)三种,比对分为两个部分:剂量计在中国辐照部分和剂量计在日本辐照部分。通过比对,检验双方监测质量,增进了国际间学术交流。
  • 摘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计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监测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和评价辐射防护水平以及辐射所致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它能客观地反映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水平,也为放射评价与放射损伤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受湖南省卫生监督所的委托,对湖南省九个地区的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了监测,在受检测得我省九个地区平均有98%的工作人员处于剂量限值以下,九个地区低于剂量限值以下的百分率范围为90.2%-100%;低于5mSV的人员分布比为93.0%。
  • 摘要:中放贮罐为水力压裂提供中放泥浆,在提取前要在贮槽盖板上进行开孔,用于中放泥浆搅拌、提取设备的安装。由于开孔作业破坏了贮槽原有的防护层,作业人员处于中放废液和泥浆的直接照射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作业人员及环境进行防护,保障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 摘要:秦山核电厂从2007年10月28日开始至2008年1月12日完成了第十次换料大修,集体剂量为1007.437人.msv,最大个人剂量为8.689mSv。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换料大修集体剂量和个人剂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出换料大修剂量控制的辐射防护措施。
  • 摘要:本文介绍KF606B型氡(指222Rn,下同)和γ个人剂量计的结构和性能。剂量计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CR39和热释光探测器LiF(Mg,Cu,P),无源式累积测量方法。设计中考虑了氡测量开关(即非使用期间关闭氡测量)、防水、防尘等技术措施,在实验室和矿山现场实际应用中对剂量计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剂量计具有适应矿山实际环境条件、灵敏度合适、探测下限较低等特点,并且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简单。目前该剂量计已定型生产,应用于铀矿、煤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工作场所氡和γ调查、居民住宅氡调查等工作中。
  • 摘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研究部个人剂量监测实验室参加了2004年IAEA组织的内照射剂量估算的国际比对。2007年IAEA给出了国际比对结果分析报告(IAEA-TECDOC 1568),该报告对60个参加单位的结果进行了解释。本文简要介绍了本次国际比对的简况,并对估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 摘要:本工作在已有的生物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改进的阻断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摄入稳定碘对于放射性碘的阻断作用。
  • 摘要:在概要回顾国际参考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我们在中国参考人代谢参数参考值依据方面研究的新进展。1996-2006年间,结合亚洲参考人研究第二阶段完成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我国四个主要膳食类型地区采集12类主要食品和生前健康、急死成年男子尸体18种器官、组织样品,采用NAA、ICP-MS、ICP-AES、GF-AAS等现代分析技术和IAEA协作所确定的质量保证措施,共获得:测定这些食品中54种元素浓度并获得了成年男子膳食摄入量;测定68例这些成年男子尸体18种器官、组织样品中60种元素浓度与负荷量和估算出全身负荷量;还在这四地区各采集10例健康成年男子志愿者同体、同时全血及24h尿样,测出了除Pt外55种元素浓度,估算了日尿排出量,探索了这些元素在同体全血和尿中浓度关系。本文以辐射防护重要元素为重点,简要报道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其在我国辐射防护领域可能应用:为制定中国参考人元素(或放射性核素)相应参数参考值标准,确定放射防护用成年男子某些重要生物动力学参数(如f1、f2,Ta或Tb等)和估算我国成年男子原生核素食入所致内剂量提供了较充分依据;计算了元素(或放射性核素)由我国环境经食入向成年男子体内转移的转移系数和O.R值。最后对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和展望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 摘要:利用人体体素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活体测量中人体表面的光子通量分布进行了计算。选取合适的网格尺寸,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体表光子通量分布。据此确定了探测器的位置分布。结合实验,对活体测量系统的探测效率进行了估计。
  •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CZT常温半导体的内照射活体测量装置的初步研究工作情况。采用多道谱仪等实验仪器,从内照射活体测量的适用性角度出发,对碲锌镉探测器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包括分辨率及其随电压的变化,效率及本底计数等。结果表明,探测器对Am-241的能量分辨率<7%,估计由8个探测器构成的系统的Am-241的最小可探测活度约为40Bq。最终初步设计和制作了CZT探测器活体测量实验系统。
  • 摘要:光致发光(OSL)剂量监测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多家科研机构的协作下,美国蓝道尔公司成功地将此技术应用于辐射剂量监测,其技术应用产品尤其适用于规模化的个人剂量监测。以Al2O3:C为探测元件的个人剂量监测系统以激光或发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无需加热,不再需要氮气,使得测量速度更快,测量工作更简捷,而且剂量可以重复读取,相对于传统的热释光技术其各项性能大大前进了一步。近期蓝道尔实验室又成功地研发出OSL反照率剂量计,使得OSL技术在中子剂量测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