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骨痹汤治疗幼年脊柱关节病肾虚湿热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确诊为幼年脊柱关节病住院病人,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基础上,分别给予骨痹汤及柳氮磺胺嘧啶治疗,疗程3个月,随访半年。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验指标在治疗后均有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无显著性差异(P<0.015)。治疗组在第3个月BASFI指数、关节肿积分、附着点痛积分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CD3+、CD4+数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骶髂CT影像学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骨痹汤治疗幼年脊柱关节病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症状、体征和检验指标,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痹症1号配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活动期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甲氨喋呤(MTX)及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痹症1号(我院制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TI)、ESR和CRP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腰骶痛明显减轻(P<0.05),腰背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5),外周关节肿痛消失(P<0.05),BASDAI和BASFI明显降低(P<0.05),ESR和CRP亦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第3个月外周关节肿痛数、BASDAI、BASFI、ESR和CRP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结论:痹症1号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AS较单用西药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表明该法是一种治疗活动期AS较好的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强力风湿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服用强力风湿片30例AS患者,并设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RT-PCR半定量检测其治疗前后PBMCs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mRNA片段的表达变化。结果:AS患者PBMCs中TNF-α、IL-6、TFN-γ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经强力风湿片治疗后AS患者PBMCs中IFN-γ、TNF-α、IL-6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强力风湿片治疗AS的机理可能与减少TNF-α、IFN-γ、IL-6mRNA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明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0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根据血瘀证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有无系统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类风湿因子(RF)、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总补体CH50等免疫学指标。结果:血瘀证组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53%。血瘀证组患者病程、有累及系统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血瘀证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与非血瘀证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血瘀证组患者的RF、血清IgG、IgM值、C3值、C4值与非血瘀证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密切相关。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高效价类风湿因子与低补体血症可能是形成血瘀证、影响血液流变学的原因之一。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有其一定的特点。
  • 摘要:实验分为苦参碱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其中苦参碱组分为4个剂量组:500 g·ml-1组、250 g·ml-1组、12 g·ml-1组、62.5 g·ml-1组,阴性对照组仅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不加药物。各实验组植物血凝素(PHA)的终浓度均为10 g·ml-1。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加入苦参碱后继续培养4小时,吸出全部上清后,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1501,用平板摇床震摇10分钟。运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490mm处的吸光度(OD值)。结果提示苦参碱对体外培养PBMC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 摘要: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我们应用清碧散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40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诊断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的分类标准。其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27~72岁,平均42.3岁;病程1 d至15.4年。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病例于急性期均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血尿酸值升高。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尿酸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摘要: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Enthesitis Related Arthritis ERA)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一个亚型,其病理特点包括附着点炎性反应及滑膜炎。由于本病可引起关节破坏、残疾,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103例ER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以期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03例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儿,男85例,女18例,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15岁。其中4~8岁12例,9~15岁91例,有家族史19例。其中一级亲属中有强直性脊柱炎(AS)4例,腰背痛9例,类风湿关节炎(RA)3例。所有病人都仔细询问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家族史、详细全面查体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外周关节,以及眼、心、肺等多器官,晚期患者常常导致脊柱关节强直畸形。而本病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青年男性多见,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影响及经济负担。自2005~2008年,作者采用阎小萍教授总结出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82例,女24例,男女之比3.42:1;平均年龄(35.69±6.53)岁;平均病程(5.94±2.37)年。均符合1984年纽约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
  • 摘要: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它是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引起以骨质增生为主要改变的关节病变,关节滑膜及周围软组织炎症是继发性病变。此病重症者致残率较高,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容易引起病情加重,导致不良后果。此病的早期治疗以药物,理疗的方法为主。自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应用院内制剂关节痛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9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 ①年龄40~65岁。②患者的症状体征符合《中药新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③辨证分型属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证见膝关节疼痛,胫软膝酸,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红,苔薄或薄白,脉滑或弦。④X线分级为1~3级的轻中度患者。
  • 摘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础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风湿病的临床治疗,随着使用的不断增加,其对胃肠道损伤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因此为了有效防治其副作用,作者自2004年以来应用胃血止散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7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 摘要:自2005年10月-2008年3月,作者采用娄氏强脊汤联合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1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15-41岁,平均年龄25.6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1.3年;骶髂关节痛4例,髋关节痛2例,腰痛4例,颈腰痛3例,混合痛8例。
  •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04年以来,作者采用坚骨煎配合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15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选取2004-2007年住院患者300例,男114例,女18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50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0.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155例,对照组145例。1.2诊断依据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6年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膝关节疼痛加下列3条中1条以上:年龄>50岁;僵硬<30分钟;有骨摩擦音。②X线改变:骨赘形成。
  • 摘要:膝关节炎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属痹病范畴,痹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者关节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自1996-2008年,作者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寒型膝关节炎160例,现报告如下。
  • 摘要:风湿关节炎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甚至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临床上风寒湿型最为常见。作者2006年至今采用内服外敷中药治疗风寒湿型风湿关节炎128例,现报告如下。
  • 摘要:自2005-2008年,作者采用温针与痹痛散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5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85例,男42例,女43例,年龄37-80岁.平均53岁.病程13天-5年。
  • 摘要:风湿性关节炎是因风湿病引起的以关节肿胀、疼痛及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炎。近几年来,作者采用针灸配合正清风痛宁针剂穴位注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0例,并以单纯针灸治疗的28例相对照,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来自我科住院病人,男16例,女42例。年龄13~45岁,平均(25.46±10.43)岁。病程1年以内10例,1~10年41例,10年以上7例,平均(6.68±1.42)年。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1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骨关节炎10例,痛风性关节炎10例,其他风湿性关节炎2例。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及关节畸形,均按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风湿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并除外合并心、肝、肺、肾等脏器严重病变者。按随机化原则,选择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8例为对照。1.2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化验检查ESR、ASO、CRP、抗ANAS抗体;定期检查关节晨僵时间、肿痛程度、关节受限程度、发热等主要症状。一般治疗1~3个疗程,治疗结束对比分析,评定疗效。
  • 摘要:题义:“治疗进步”意在提高疗效(包括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理念”即理性的思维活动形成的观念。疑难风湿病的疗效目前尚不尽人意,有待提高,而转变理念有助于提高疗效。换句话说,目前的观念部分地影响了疗效的提高。背景:尽管药物治疗是疑难风湿病的基础治疗,但过分依赖某些药物,过多强调某些药物的作用,治疗措施单一,甚至将药物治疗作为治疗的唯一;大多数药物和方法仍是经验性的,重复性差;重视疾病的治疗,轻视人的存在,对人的心理、社会功能等情况重视不够,甚至“见病不见人”,等等。我们已经比较长时期的处于这一状态之中,以致于变得有些麻木或已经适应甚至以为理应如此。这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很突出。这是背景一。背景二是有责任心的风湿科医生几乎都有这样的临床经历,遇到在外院长期治疗效果不好的疑难风湿病患者,在详细了解病情及治疗经过后,吸取原来治疗失败的教训,改变治疗思路而另辟途径,有些患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 摘要:白塞病(Behcet syndrome BS)是以口腔和外生殖器溃疡、眼、皮肤病变为常见的一种原因未明的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全身自身免疫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症(ocular-oral-genital syndrome),还可累及关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肺、肾等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或结核感染有关,HLA-B51阳性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自身免疫有异常表现。本病可以累及周身大、中、小血管,以中小静脉常见。临床缺少特异性检查,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为主。我国发病率0.11%~0.12%,发病年龄4~70岁,25~35岁为主,男女比例0.77:1。白塞病中医属于“狐惑病”范畴,其记载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所注《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将其分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当时记载与本病症状非常相似:“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脓已成者,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不但描述了症状也提出了治疗的方法和方剂,以此为纲,后人多有疗效。本人从事中医风湿病十余载,诊治了大量的白塞病患者,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甚佳,体会《金匮》论述虽好,但是不能覆盖全部,辨证思路稍有不同感悟,愿与同道商讨。
  • 摘要: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多发性肌炎(Polymvositis 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的发病及病理变化与中医之“湿邪"密切相关。本文就从湿论治PM、DM做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思考,提高中医对PM、DM这一世界疑难病种的治疗效果。1 PM、DM与湿邪为患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于辨证施治,而审因论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PM、PM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湿邪为患随处可见。首先从PM、DM的症状上来看,本病的初期多有肢体浮肿见症,并且尤以下肢浮肿较为多见,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盛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肿”,且湿性下趋,易乘阴位,此为在临床上以下肢浮肿见症较多之原因;PM、DM主症之一为肌肉酸痛无力,此亦为湿邪为病所致,《内经·长刺节论篇》明确指出:“痛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日肌痹,伤于寒湿”;湿邪浸淫,阻滞气血,加之湿邪入里困脾,脾失健运,精微不步,肌肉四肢失却濡养,久之可形成肌肉萎缩之症;DM的特征性皮损之一为眶周出现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斑,中医称眶周眼睑部位为“肉轮”,在脏属脾,所以眶周红斑正是脾经湿热之外在表现。
  • 摘要:风湿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医学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值得深入探讨。1 虫类药的历史中药早就有“草、木、虫、石、谷”的分类,“虫”字在古代就是动物的总称,《大戴礼》:“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因此,虫类药不仅仅是单指昆虫,它包括的范围很广,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禽类、鱼类、猪肉等等。医界先贤用动物药治疗痹病屡见不鲜,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用动物药来治疗痹病的记载,“龟甲,味咸平。主治……湿痹,四肢重弱……”;麋脂“味辛温。主治……寒风湿痹,四肢拘挛不收……”。后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都有用动物药治疗痹病的记载。宋人医方中在治痹药物上,比前人更多的使用了动物药,特别是虫蛇类药物,如蜈蚣、乌蛇、白花蛇、全蝎、地龙之类,代表方如《圣惠方·卷十》的原蚕蛾散(原蚕蛾、僵蚕、蝉蜕、地龙),“卷十九”的蛜螂丸(蛜螂即全蝎)等,都是颇有特色的经验方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提出了著名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认为“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本不能见效,当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为后世虫类药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中医的痹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等等,其预后有如《素问·痹论篇》黄帝日:“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日: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临床上为什么顽痹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呢?作者认为邪毒内伏是不易根治而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 摘要: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靶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占SS病人总数90%,患者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反复发作的腮腺肿大及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组织,引起内脏损害。此病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学者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燥证”“燥病”“内燥证”“燥毒证”等范畴。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明确将此病命名为燥痹。本文将重点介绍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 摘要:药膳食疗自古即有,它与中医中药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中药药膳在许多疾病治疗中都起到了明确的辅助治疗效果。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难治病,多属中医“痹证”范畴。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所以在中、西药物综合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药膳治疗,充分发挥“药食结合”的优势,以达到“药借食力,食借药威”的目的,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大有裨益。本文以传统中医辨证为理论基础,结合作者多年临床在药膳食疗的经验总结,初步探讨了中药药膳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 摘要:中医和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研究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治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庸之道,并与脏腑经络理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中医治法灵魂所在。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是一种以对称性关节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畸形甚至残疾,至今病因不明,治疗效果不佳。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热、毒、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诱因。而“正气存内,邪不干”,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主要内因是肝肾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致素体正气亏虚,正气既虚外邪易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涩,或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故见关节肿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筋挛肉卷,即为痹症。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型复杂,表现变化多端,
  • 摘要:痹证是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责之风寒湿热等邪侵袭,阻滞经脉气血,流注关节所致。《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著,书中虽无“痹证”之名,其所述“风湿”“湿痹”“风湿相搏”“历节病”与现代所言“痹证”在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十分吻合或相似,这些相关论述主要散在于《金匮要略·痉湿谒病脉证治第二》、《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有关条文。从中可以看出《金匮要略》继承了《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痹证病因病机理论,同时有所突出和发展,注重湿邪致痹的辨证论治,对于湿邪留著病位之深浅以及与风寒热邪不同组合而导致的多种“风湿”、“历节”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现探讨加下.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骨突关节的慢性、进行性风湿性疾病。在我国患病率约0.3%。本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易复发,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接诊了大量AS患者,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应予重视。1 早期诊断问题AS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又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国内外报道从患者首次发病到明确诊断平均为4~7年,初诊误诊率为73%。因此,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临证中体会到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注意AS的诊断。凡40岁以下(13~40岁发病,男性居多),出现腰背或腰骶部僵硬疼痛,活动后改善,休息不缓解,间断或持续发作达3个月以上者。
  • 摘要:中医将类风湿关节炎统属于“痹病”范畴,“痹”即闭阻不通之意。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热、毒、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RA发病的诱因。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A发病主要内因是肝肾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致素体正气亏虚,正气既虚外邪易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涩,或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故见关节肿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筋挛肉卷。即为痹症。本病止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型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米困难。中医通常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医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的载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证》。论及风寒湿散气杂至,合而为病,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通病”,“湿气胜者为着痹”。又云:以冬遇此着为骨痹,以春遇此着为筋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造成筋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经脉失养,绌急而痛。久而久之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养,筋脉拘急,从而导致关节废用,不可屈伸,疼痛,肿胀,麻木,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弱,脚肿如脱。以上中医对痹证的论述指出,痹证的外因以风寒湿邪为主,内因多为气血不足,脾肾亏虚,卫阳不顾,腠理不密,一致外邪乘虚而人,脉络痹阻滞涩。从而引发为痹。
  • 摘要: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近20年来,我们采用中医为主辨治SSc近千例,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辨治方案,现介绍如下。1 SSc是以皮痹为特征的体脏痹症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炎症、增厚变性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包括食管、胃肠、肺、心、肾以及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本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情况差异很大,其中局限型皮肤硬化以肘膝以下远端肢体和面颈部为主,进展较慢,内脏损害出现晚;弥漫型除远近端肢体、面部外还可累及躯干皮肤,内脏损害出现早,变化难料,甚至致命。中医传统痹症理论有些认识与此病十分相近,如《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诸病源候论》;“风湿痹痛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三因极·病症方论》;“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儒门事亲》:“皮痹不已则成肉痹,肉痹不已则成脉痹…,久痹不已内舍其合,若脏腑俱病,虽有智者不能善图也”。从以上论述可认为SSc是以皮痹为特征的一种体脏痹症,一般情况下体痹发展形成脏腑痹,但因患者禀赋体质与脏腑功能存在差异,感受病邪种类强弱有不同,因而各种脏腑痹即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发生,且轻重不一。
  • 摘要:风湿类疾病患者,常合并不同类型的血管炎症性和功能性病变,包括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血管炎、雷诺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细小血管炎症等。近年来,作者在治疗该类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总结介绍如下。1伴发于风湿性疾病的血管病变1.1防治致病因素及诱因 伴发于风湿病的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及诱因很多,物理因素如寒冷、日照等;化学因素如长期使用避孕药物等;生物因素如病原性微生物细菌及病毒感染,使体内产生抗体,由于再感染引起抗体抗原反应等。如雷诺氏病、寒冷刺激、神经过度兴奋及过敏因素为其主要诱因,其可刺激血管发生痉挛,局部降温可诱发皮色的变化。故应防止寒冷刺激,稳定情绪,治疗用扩张血管药物,如川穹嗪及镇静剂等;或用调整植物神经药物,如谷维素、五味子等。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如按上述及时进行防治,有些血管病症状可明显减轻,有的则可避免发生。
  • 摘要: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胡荫奇教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在诊治风湿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是对于治疗风湿病中的顽病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现将胡教授在此方面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1 关于病因病机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风湿病。本病病程漫长,晚期可导致严重残疾,对病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影响很大。胡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素体虚弱,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风寒湿深侵肾督,寒湿或可郁而化热,深入骨骱、脊柱。肝肾精血不足,使筋挛骨弱而邪留不去,渐致痰浊瘀血阻于体内,终致疾病缠绵难愈。
  • 摘要: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又称硬皮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小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属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广东省中医院著名风湿病专家邓兆智教授诊治不少SSc病人,效果满意,作者跟随邓教授临床实践学习,获益良多,现对邓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Sc的经验作一浅析。1 谨守病机,温阳散寒,活血通络SSc患者皮肤增厚硬化,多呈面具脸,同时伴有肢端冰冷、皮肤苍白等雷诺现象,因而邓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在于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患者素体阳气虚弱,阳虚则寒,寒性凝滞,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寒性收引,可使腠理、经络血脉收缩挛急,皮肤变硬,肢端冰冷、皮肤苍白。故中医辨证治疗主要贯穿“温”和“通”二字,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大法,药用巴戟、补骨脂、仙灵脾、桂枝、细辛、当归、桃仁、丹参、鸡血藤等,阳虚寒盛时选用制附片、肉桂等。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青年妇女多见,男女之比为1:5~1:10,发病高峰在15~40岁生育期,但婴幼儿、老年也可发病。广东省中医院著名风湿病专家邓兆智教授常年诊治大量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效果满意,作者跟随邓教授临床实践学习2年多,获益良多,现对邓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特点作一浅析.
  • 摘要: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陈师认为,由于痹病的病机变化多端,给治疗带来难度,如果不善于明辨病机,而固守常法,不思变通,疗效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今将陈师阶段性治疗思维运用于痹病的治疗中的部分验案简介如下。
  • 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 is 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率逐渐增加。它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也是老年人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骨关节炎发病原因复杂,由多种因素引起,难以用单一因素解释。现在研究认为,关节软骨的退变是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为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其特点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骨关节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表现的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类风湿致病因子侵犯关节和周围组织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RA与外界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神经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机体免疫系统参与了这一病变。近年针灸治疗RA的实验研究报道颇多,现将针灸治疗RA的实验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表现的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类风湿致病因子侵犯关节和周围组织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证,属中医之“热痹”范畴。针刺疗法在长期实践中已被证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的疗效,近年来对针刺作用机理研究不断深入,证实了针刺疗法可起到消炎镇痛作用。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摘要:干燥综合征(Sigren’s Syndrome SS)是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类似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SS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引起眼干,口干。原发性Ss可以是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损害;也可以演变成系统性的损害,侵犯肌肉,骨骼,肺,胃肠道,血管,肾等脏器。SS表现的复杂性为研究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未明确阐述其发病机理。由于主要受损的是唾液腺,而且唾液腺标本容易获取,所以对唾液腺的研究成为SS模型研究的重点。SS唾液腺的病理表现主要为淋巴细胞浸润,并以ED4T淋巴细胞为主,这些变化最终导致腺泡及导管破坏,唾液分泌减少,引起口干症状。进一步研究证实,淋巴细胞与唾液腺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与SS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为了更好的研究SS的发病机理和探索理想的治疗方法,人们一直在探索SS的造模方法,试图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但由于SS的复杂性,动物模型很难在临床、病理、免疫特征三个方面完全类似于人类SS,况且SS的诊断标准也尚未完全统一。因此目前的动物模型建立并不是很成熟,方法也不多,主要有自发性动物模型和诱发性动物模型两类。
  • 摘要: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扶正培本的学术思想。rn 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临床信息的结构化,再对结构化信息进行整理,利用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以谢海洲大量临床诊疗病例材料和信息数据为根基,从中医痹病的证型、治法、方剂、用药等不同方面,对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系统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研究。rn 结果: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各种证候名称46种,证候名称出现频次共5175次,虚证名称3008次,占总证侯名称出现频次58.13%。各种治法出现61种,共出现各种治法名称频次12097次,补法治法名称出现频次4385次,占总治法名称出现频次38.25%。各种类药物出现23类,共出现各种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8440次。调补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314次,占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7.42%。rn 结论:准确体现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扶正培本的学术思想,从客观实际反映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治法特点、组方用药经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