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
2008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

2008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0-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8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在动物实验中对结直肠癌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证明SDF-1/CXCR4轴在结直肠癌肝脏转移中的作用,并探讨AMD3100抑制结直肠癌特异性肝脏转移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复苏冻存的LoVo细胞并传代,取指数生长期的细胞,以1×107个/ml浓度的悬液0.1ml接种于BALB/c裸鼠脾脏,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将18只模型裸鼠随机分入3组: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对照组每天给予0.1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分别予0.1ml AMD3100腹腔注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0.1mmol/L、高剂量治疗组0.15mmol/L,每天1次,持续6周。分别从肿瘤转移发生率,肝脏表面转移结节数,原发瘤和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和微血管密度来评价疗效。
  • 摘要:白介素6(intedeukin-6,IL-6)家族的特征是在其受体的组成中至少包括一个为gp130(glycopeptides 130,CD130)、具有跨膜信号传递功能的亚单位。该家族包括IL-6、IL-11、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factor,LIF)、心肌营养因子(cardiotrophin-1,CT-1)、类心肌细胞营养因子(cardiotrophin-likecytokine,CLC)、促神经生成素(neuropoietin,NPN)和制瘤素M(oncostatin M,OSM),近期尚有两个新的细胞因子IL-27和IL-31被归入IL-6家族中。IL-6作为前炎性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ltin),被认为在促进细胞生长和细胞抗凋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其作用呈现了某种高效性和多效性;近期IL-6与卡波西肉瘤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胃癌、胰腺癌以及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 IBD )、结肠炎相关结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CAC)之间的关系渐成研究热点。本文将综述IL-6相关的细胞内外信号传递途径及其与结肠癌相关的研究进展。
  • 摘要:由于胃肠道功能性改变所致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constipation,C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以及混合性便秘[1]。最近出版的罗马Ⅲ的便秘诊治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便困难型便秘。出口梗阻性便秘是由于直肠和肛管的功能和形态异常导致的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腹膜疝、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内括约肌失驰缓综合征7种类型。在上述7种类型中,外科手术治疗的类型主要是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结合自己临床工作经验,对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外科治疗中注意问题加以讨论。
  • 摘要:类癌是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amine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银染色阳性,故又称嗜银细胞瘤。胃肠道类癌起源于肠粘膜隐窝深部的Kulchitsky细胞。Modlin报道胃肠道类癌占所有类癌的66.9%,其中直肠占13.7%,结肠占7.8%,阑尾占12.2%。1993年1月至2007年11月本科共收治大肠类癌患者121例,对其资料进行分析,指出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准确无误的病理诊断对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肿瘤大小、浸润肠壁深度及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等因素个体化治疗。
  • 摘要:研究表明,低位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侧方转移)率达10%-23%。欧美与日本学者关于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侧方清扫)的意义一直存在争议,侧方清扫的病例选择尚无同一的标准。本文结合本院1993~2005年资料,对低位直肠癌侧方转移规律和预后进行了探讨。
  • 摘要:自1986年英国Heald医生提出并推广直肠全系膜切除手术(TME)以来,该手术方式的价值已经被时间和广泛的实践所证实,但肛肠外科医生仍然面对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对于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保肛率;如何进一步降低局部和系统的复发与转移率;如何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通过多年不遗余力的探索和追求,人们正取得着不断的进步。本文指出低位直肠癌保肛率进一步提高、周围边界(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价值进一步重视、新辅助治疗价值更加确认、腹腔镜应用更加广泛。
  •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浆膜受侵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332例,前瞻性非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行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和对照组(行单纯静脉化疗)各166例,比较两者术后腹腔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及其他远处转移率,分析3年、5年总体生存率。rn 结果:(1)观察组Ⅱ。期病例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90.57%,对照组同期病例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87.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病例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86.50%和72.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病例(70.43%和67.46%),(P<0.05)。(2)观察组中腹腔镜亚组3年和5年生存率(85.84%和81.32%)与开腹亚组3年和5年生存率(89.56%和8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腹腔镜亚组与开腹亚组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4.09%、79.42%vs 72.80%、71.78%,P>0.05);腹腔镜手术病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84%、81.32%vs 84.09%、79.42%,P>0.05),而开腹手术病例中,观察组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9.56%、81.87%vs 72.80%、71.78%,P<0.05)。(3)观察组的腹腔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3.6%、3.6%vs 7.8%、9.0%、9.6%,P<0.05),而两组在其他远处转移率(肺、骨、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vs 3.6%,P>0.05)。
  • 摘要: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是常见的肛门部疾病,肛周脓肿是肛腺受细菌感染后在肛门周围软组织引起的化脓性疾患。这些脓肿通常发生在直肠周围的各个间隙,并最终在肛门附近的体表形成肛管或直肠下段与会阴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称为肛瘘。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曾在1996年制订了《肛瘘治疗指南》。历经10年后,于2005年ASCRS组织了《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标准操作工作组重新制订了《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并发表于“结直肠疾病(Disease of the colon and rectum)”,“指南”重视循证医学的要求,对证据水平和推荐力度进行了分级。指南强调主旨是给临床医生、保健工作者以及想了解疾病的患者提供一种信息,而不作为硬性规定。临床医生在医疗实践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来决定治疗。本文介绍了关于肛周脓肿治疗及肛瘘治疗的相关内容。
  • 摘要:背景:直肠癌2cm远切缘理论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目前甚至认为,对分期早、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1cm的远切缘已经足够。但目前大多数距离肛缘5cm以内的直肠癌仍常规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rn 目的:我们采用经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选择性治疗齿状线附近的超低位直肠癌,提高了保肛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本文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我们实施的40例ISR,并对病人术后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进行总结。
  • 摘要:胃出口梗阻包括远端胃、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梗阻,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营养不良和脱水,常见的病因包括胃癌、胰腺癌、淋巴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和空肠转移性肿瘤以及外压性肿瘤。约85%的胰腺癌患者和40%的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15%~20%无法切除的胰腺癌病例最终出现胃出口梗阻症状,进展期胃癌患者出现胃出口梗阻的几率更高。处理胃出口梗阻的传统方法是外科短路手术,但由于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手术死亡率2%~36%、并发症发生率13%~55%,而且手术后胃动力恢复的时间从10天~37天不等,在此期间患者仍然无法正常进食。自1992年Kozarek报道了第一例胃出口梗阻的金属支架治疗以来,目前已有多个中心的大宗病例报道了胃出口梗阻金属支架治疗的有效性。经内镜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Endoscopic self-expanded metal stent for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经内镜金属支架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对其治疗胃出口梗阻的方法进行了简述,并对并发症、防治与疗效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
  • 摘要:目的:通常认为结直肠癌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但是在20-40岁的青年人群中也有一定的发病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青年人和老年人结直肠癌在无病生存,临床病理特点和肿瘤标志物上是否存在差异。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Ⅰ期~Ⅲ期结直肠癌,比较四十岁及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与四十岁以上的老年组病人的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并比较分析两组病例在临床病理资料,以及肿瘤标志物等方面的差别。rn 结果: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共230例,青年组28例,占全部病例的12.2%,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36岁。老年组202例,占全部病例的87.8%,其中男性95例,女性107例,中位年龄61岁。两组病人在性别比例、肿瘤大小、肿瘤大体形态、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两组病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都是直肠,分别为60.7%和55.4%,二者没有显著差别(P=0.899)。两组病人中,Ⅲ期病例均最为常见,但各期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P=0.866)。青年组病例的粘液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17.9%vs6.4%)(P=0.035)。
  • 摘要:背景:肛瘘治疗的目的是闭合瘘管和保留肛门功能。手术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方法,但各种手术操作都可能影响肛门功能,而且愈合时间较长。纤维蛋白胶是一种新的无创治疗方法,虽然初期愈合率较高,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愈合率仅有15%。我们在临床上利用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填塞治疗肛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rn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ADM治疗猪肛瘘模型的治疗猪肛瘘模型的愈合过程,探讨ADM治疗肛瘘的病理学变化及愈合机制。方法:建立肛瘘动物模型,采用ADM填塞治疗35头猪肛瘘模型。ADM治疗后12h、24h、3d、7d、14d、28d和60天分别随机处死5头猪取肛瘘标本。对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α-SMA染色和MMP-9染色,以评价肛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
  • 摘要: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RMM)临床上少见,其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效果极不理想。本文通过总结本科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10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总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 摘要:尽管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直肠的解剖位置、淋巴引流的特殊性及肿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无论手术范围如何扩大,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仍在50%左右徘徊;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引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加上术后辅助化疗使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70%~80%,但面对就诊病例中3/4属于中晚期病变的情况,再进一步提高冶疗效果则较为困难。如何提高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和保肛率、控制局部复发是当前结直肠外科医生急需解决的一个临床课题。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术前采用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C)、新辅助放疗(neoadiuvant radiotherapy)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新辅助治疗可以使直肠癌降期、降级,达到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局部复发和增加保肛机会的目的,是目前提高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效果的希望所在。本文就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及评估提出建议。
  • 摘要: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指标通常采用肿瘤细胞消除的多少,即瘤体缩小的程度,但这种衡量指标不适于数目极少的肿瘤干细胞。相对于数目占绝大多数却不能繁衍的其他肿瘤细胞而言,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将抗肿瘤药物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方案,会极大改变目前肿瘤治疗策略,为彻底根治肿瘤带来希望。本文介绍了肿瘤干细胞存在的证据、来源与信号通路,并就肿瘤干细胞对未来肿瘤治疗的意义进行了简述。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结直肠外科专科陆续成立,使结直肠癌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治疗和更好的疗效。纵观中国结直肠外科整个发展历程,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致。中国结直肠癌外科治疗模式在少数大型医院日趋标准化,但其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必需考虑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点,对中国结直肠癌外科,特别是直肠癌临床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加以思考,并就如何缩小和国外在相关领域的差距与同道商讨。
  • 摘要:作为世界范围的高发病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的综合诊治问题始终受到肿瘤学家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领域应用循证医学证据已经从理论倡导进入到指导临床实践,与结肠和直肠癌综合诊治相关的诸多临床RCT研究结果,极大的推动并提高了整体的诊治水平。复习直肠癌的诊治历程并分析解读有关RCT研究,笔者注意到直肠癌与结肠癌从解剖学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各有其不同,在诊治理念上也并非完全统一,因此,合并论述可能会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希望有助于规范我国直肠癌诊治流程。本文对我国直肠癌诊治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直肠癌外科诊治现状。
  • 摘要:慢性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据目前国内外调查显示慢性便秘己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病,其患病总体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大多数患者对慢性便秘认识不足,未接受系统正规的检查,接受过动态磁共振检查的就更少了;未接受正规治疗,滥用通便药也十分普遍,这易造成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依赖性,增加随后正规治疗的难度。同时现有的常规检查方法因其各自的不足而影响其开展,从而影响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的进行。本文对盆底动态MRI、MR排粪造影术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因兼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能保肛且术后无性功能和泌尿功能的障碍等多项优点而受病人和医生的欢迎。然而,由于直肠特殊的解剖位置,某些部位的直肠肿瘤采用局部切除术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通常采用的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有;经骶部的直肠肿瘤切除术(Kraske手术)、经肛门括约肌的直肠肿瘤切除术(Mason手术)以及经肛门的直肠肿瘤切除术等。然而上述手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憾,治疗效果也难如人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外科医生Gerhard Buess和德国Wolf公司共同研制生产了一套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系统(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这是一种全新的手术系统,手术器械经直肠镜插入手术部位,在监视器下完成组织的切开、解剖和缝合等各种常规手术操作。因此TEM是一种集内镜、腹腔镜和微创手术三种先进技术于一身的新手术。本文介绍了TEM的手术设备系统、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手术疗效等内容。
  • 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22例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病人,其梗阻的部位分别为直肠14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2例。rn 结果:22例大肠癌性梗阻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0.9%,术后1~2天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除,其中14例为姑息治疗,6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Hartmann术。1例术后6周支架远端移位,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二根支架后缓解。1例术后1月粪块堵塞支架,以探条及网篮疏通后缓解。rn 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摘要: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在上海已列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中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的约50%。到目前为止,直肠癌治疗仍以外科治疗为主,虽然近年来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治疗效果仍然不尽人意,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50-60%左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生仍然沿用传统教科书上所介绍的直肠游离技术进行钝性直肠游离,不仅手术时间长,而且容易引起直肠周围筋膜的撕裂和残留,导致术中骶前的大出血或肿瘤的残留,致使术后局部复发率升高。同时由于担心过多的游离直肠导致远端残余直肠血供不足,引起残端直肠坏死和吻合口漏,许多医生不敢对肿瘤远端直肠进行充分的游离和切除,导致肿瘤远端直肠切除不足,肿瘤残留,术后局部复发率升高。因此近几十年来如何通过手术技术改进减少手术中骶前出血、降低术后局部复发成为外科医生研究的重点。本文就直肠血供、直肠血管的名称、直肠中动脉的起源和走行、直肠侧韧带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 摘要:21世纪外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微创时代,目的在于减少外科治疗带给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探查、麻醉用药等环节对机体的副损伤。要减少或消除这些副损伤,外科手术须由传统走向微创,再由微创走向极微创,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提出准确理解微创外科的含义,介绍了胃肠外科微创技术的现状,并指出立足中国国情、构建我国胃肠外科微创专业队伍,分析了胃肠外科微创技术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开展至今的10余年来,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成为目前腹腔镜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中最成熟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技术上仍不断在完善与发展,使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肿瘤的应用范围更趋广泛,而随着一系列大宗病例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结果的发表,其肿瘤根治的疗效也正逐步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本文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方式现状及技术进展,并就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疗效加以评价。
  • 摘要: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的最常见部位,初诊时约有10%~25%的结直肠癌患者已存在同时性肝转移,另外,20%~25%的结直肠癌患者可发生异时性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若未经治疗,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预后很差。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后,可使其5年生存率提高到40%左右,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术式的选择、术后复发与再次手术的选择进行了介绍。
  •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便秘引发的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出现,滥用通便药出现的副性作用以及便秘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密切等,该病的治疗研究再次推向了新的高潮。西方国家便秘发生率约在2%~28%之间。便秘在我国成年人中非常多见,北京、天津、广州、南昌等的人群调查资料表明,便秘的人群患病率为3%~17%。慢性便秘从病因学上可分功能性和器质性,其中器质性原发于肠管本身病变如肿瘤或肌肉、神经病变,也可呈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肠管运动异常;而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 ipation,FC)约占50%,包括: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②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⑨混合型便秘(MIX)。根据便秘的严重程度,便秘分为轻、中、重3度。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严重影响生活,患者异常痛苦,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故习常称为顽固性功能性便秘(obstinat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OFC)。
  • 摘要:5-FU自从1956年问世以来一直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主要化疗药物,而且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仍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惟一有效药物。本文介绍了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的常用方案,并就分子靶向治疗、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及新辅助治疗等进行了简述。
  • 摘要: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是一种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发生率仅次于痔而居第二位。肛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感染、破溃流脓,长期不愈的病人可以发生肛周癌。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瘘管切除、瘘管切开、挂线疗法、瘘道旷置引流术、经肛直肠黏膜瓣内口修补术等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共同的缺点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6~8周伤口愈合期)、部分病人可出现肛门功能受损(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达10%~50%),甚至大便失禁。因此,一些学者,甚至美国肛瘘治疗指南都建议,可“带瘘生存”。近年来有文献报告采用生物蛋白胶封堵肛瘘,但成功率差异很大,国内试用成功率不高。近期美国学者Lynn Oconnor等应用猪小肠粘膜制作的生物材料(surgisis)通过填塞的方法治疗20例因克罗恩病引起的肛瘘,成功率达到80%。但这两种方法后期的临床报告成功率明显下降,约为10%-50%之间,后者费用昂贵,在香港的价格约为1万人民币。王振军汲取生物蛋白胶和Lynn Oconnor的经验,在国内、外首次设计并使用异体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cellular epidermal matrix, AEM),剪裁成肛瘘栓进行肛瘘的微创治疗新方法。本文初步报告临床结果,并报告AEM愈合肛瘘的初步试验结果。
  • 摘要:目的:探索全麻状态下体外转流全身高热治疗过程中心肌是否存在损害。rn 方法:择期热疗手术病人32例,ASA分级Ⅱ-Ⅲ级,无心脏病史,男18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46.7±3.3岁。体重44-87公斤,平均59.3±2.7公斤。每例病人术前30min肌注Dormicum 2mg,Hyosine 0.3m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50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纯氧控制呼吸。维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维持肌松。吸入异氟醚或Graseby 3500微量注射泵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4 mg/kg/h,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采用美国First circle公司生产的体外转流热疗机,行双侧股静脉穿刺,离心泵作用下抽出一侧股静脉血经体外加热后经对侧股静脉输入体内,建立股静脉-股静脉血液转流,使机体温度升高至42℃维持120min,然后用冰水将体外循环血冷却使机体体温降至38℃后停机。麻醉诱导后,放置直肠温度探头、食道温度探头、鼓膜温度计测量鼓膜温度;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动脉压,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右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球部水平。
  • 摘要:根据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的病理结果,当时患者胃癌的病理分期是T3N2M0,为ⅢB期,已属较晚期。前后两次肿瘤的病理组织学是一样的,均为粘液腺癌,故脾脏的肿瘤病灶应考虑为“胃癌术后脾脏转移”。本病例在胃癌根治术后7年,出现脾脏转移癌,而腹腔其他部位未见肿瘤复发,在临床上罕见。由于患者第一次手术时,病理分期己属较晚期,故考虑当时己经有肿瘤细胞通过淋巴道或血道转移至脾脏,但肿瘤细胞一直处于潜伏状态。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同时脾脏的血运丰富,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一直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关。
  • 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而癌细胞在腹腔内、淋巴结、骨髓及外周血中的微转移,是导致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由于微转移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少且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的检查方法如影像学、常规病理学检查等难以发现。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微转移诊断的途径。本文对胃癌患者淋巴结、腹腔、血循环和骨髓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摘要:直肠癌的影像诊断包括发现诊断、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疾病进展程度诊断和预后诊断等诸多方面。在众多的影像检查方法中,磁共振成像尤其是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拥有着良好的组织对比,这一优势使其在直肠癌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直肠癌TME手术相关解剖的高分辨率MRI成像,简述了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分期中的应用及磁共振扩散成像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 摘要:大肠癌的预后仍不乐观,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大肠癌手术后的总体复发率在40%~50%,其中结肠癌术后切除部位局部复发、腹膜复发、肝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60%、50%、50%和30%,而直肠癌则为50%,20%,50%和20%,且多数病人呈现多处复发。大肠癌复发后不经治疗的5年生存率不足5%,平均生存期不足7个月;而再次手术的根治率仍然在24%~38%,根治后5年生存率达19%~35%,平均生存期29.9月。因此,对复发性大肠癌应持积极态度,尽量争取再次手术切除。本文分析了大肠癌复发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复发性大肠癌的再手术治疗,简述了提高复发再切除疗效的方法。
  • 摘要: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大肠息肉、早期大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透明帽吸引法(EMR-C),内镜圈套法(EMR-L)等。对于大肠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几率也大为增加。1996年日本学者首创使用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IT刀)对>2cm的消化道早期癌进行黏膜下剥离1次性切除成功,并逐步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1次性的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而国内仅极少数医疗单位才刚刚开始ESD治疗工作。本文介绍了ESD手术适应征、禁忌症及手术方法,简述了ESD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摘要:类癌是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amine precursor uptakeand decarboxylation,APUD)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胃肠道类癌起源于肠粘膜隐窝深部的Kulchitsky细胞。Modlin报道胃肠道类癌占所有类癌患者的66.9%,其中直肠占13.7%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结肠占7.8%,阑尾占12.2%。1993年1月至2007年11月本院肛肠外科共收治大肠类癌患者121例,综合资料及相关文献的报道,目前认为,肿瘤大小、浸润肠壁深度及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是影响大肠类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有关。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施行“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术后定期行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类癌的最佳随访手段,应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较长一段时间内随访。
  • 摘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01ymorphisms,SNP)是指某一人群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不同碱基,且其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均不低于1%,包括单个碱基的转换,缺失和插入。本文对SNP概述及研究方法进展进行了介绍,简述了结直肠肿瘤SNP研究现状。
  • 摘要:肛门失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节制功能的丧失。维持排便节制功能依靠肛管括约肌的完整及功能、会阴神经的功能、直肠“贮袋”功能(包括直肠感觉、顺应性及容量等)、直肠排空功能等。由其发生原因可分下列两大类: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或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后天导致括约肌及神经损伤的外伤及肛管直肠疾病等。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肛门失禁可分为:一度:少量液态粪便及粘液偶然污染衣裤;二度:不能控制液态粪便及气体,经常污染衣裤;三度:不能控制成形粪便,即完全失禁。本文介绍了肛门失禁手术指征与方法,对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简述,最后就疗效判断的相关内容加以论述。
  • 摘要:肠道气囊肿症是指在肠道粘膜下或浆膜上存在很多气囊的一种少见疾病。气囊肿最多见于小肠,特别是回肠,其次是结肠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本院对5例结肠气囊肿病进行手术治疗,现进行报道。
  • 摘要: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老年大肠癌病人明显增多,由结直肠癌引起的肠梗阻在临床上也愈来愈多见,成为老年人急腹症的常见原因,据统计成年人中约53%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是由肿瘤引起,结直肠癌占这些肿瘤的84%。本文介绍了老年梗阻型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对梗阻的类型和诊断进行了简述,并就手术时机、术前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原则及术后处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
  • 摘要:目的:设计并构建排便生理模型,为验证人工肛门括约肌维持肛门自制能力提供研究器材。rn 方法:依据肠道压力学说,模拟肠道生理制作实验模型。模型包括五个模块:1、肠道压力系统:新西兰白兔降结肠14cm一段,肠管两端分别套在两根直径1cm硅胶管上,然后用密封圈将两者箍紧,恒流水泵通过与肠管连接的硅胶管向肠腔内灌注Kerbs液,通过调节恒流泵的流量就可以控制肠道压力,模拟肠道运动;2、贮液室:一个长宽高为20×10×20cm的树脂玻璃箱,两侧各有一个进水孔和出水孔供连接用的硅胶管通过,贮液室内充满Kerbs液用于浸泡实验肠管;3、测压装置:压力换能器的测压管置入肠道压力系统内,动态观察压力变化;4、温控系统:恒温水浴箱中维持模型工作温度37℃左右;5、气体供应:通过贮液室通气管通入5%O2+95%CO2混合气体。模型运转时,采用恒流水泵作为动力源,调节水泵流量改变肠道压力,恒温水浴箱保持装置37℃恒温,贮液室通气口供给5%CO2+95%空气,使离体肠管保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实验方法包括模型流体力学测试和人工肛门括约肌注水体积与最大约束压关系测定。
  • 摘要:婴幼儿肛门脓肿、肛瘘在肛肠外科中较为常见,本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肛肠外科患者7820例,其中婴幼儿肛门脓肿、肛瘘98例,约占1.25%,采用一次性切开挂线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了小儿肛周脓肿的病因、男性较女性婴儿的易患因素及肛周脓种的治疗特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