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15

主办单位:全国新闻学研究会

会议文集:全国新闻学研究会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时间顺序探讨了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191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到文革前后的学科初期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这30年的学科建设的起步和发展,最后对学科建设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摘要: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要从新闻工作和党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等角度来思考,最终构建一个准确的新闻学体系。
  • 摘要: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从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算起,到今年已90年。真正扎扎实实地研究新闻学是1978年以来的这30年。现在新闻学研究有队伍、有机构、有出版社,也有经费,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说方老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这些成绩可以说是30年来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成果为今后的持续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于今后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做到“三个并重”:跟踪研究与超前研究并重;现实问题研究与学科原理研究并重;研究与教学并重。
  • 摘要:“保卫新闻学”是学界送给郑保卫教授的雅称,原因是他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强调和维护新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一年多以前,郑教授又撰文提出了“发展新闻学”的问题。他认为“保卫新闻学”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今后更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发展新闻学”。笔者认为,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这两个“口号”,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新闻学过去的奋斗历程和未来的发展任务;若以这两个“口号”为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以来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30年中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其今后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 摘要:新闻学面临中国转型期的重大社会变革和新闻业界的持续更新,还有来自学术界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特别是紧邻的传播学的影响,中国新闻学的确已经到了发展的节点。新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关注。新闻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式的选取和研究偏好的差异,同时具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质,新闻学既不是单纯在人文科学范畴,也不单纯在社会科学范畴。这个特点的揭示,可以回答几个多年来缠绕不清的问题。其一,为什么新闻学会成为多个并且是差异非常大的多个学科的交叉路口或者说栖息地。在融合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误区。其二,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但是,需要澄清的也有两点:第一,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并非完全没有或者一无是处。第二,研究方法应讲求多元化。笔者提出,新闻学的学科定位,认为新闻学同时兼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新闻学不仅是科学,还是一门指引人们行为的手册,是一门技术。
  • 摘要:自从2004年中央把新闻学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后,新闻学科的建设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要把新闻学科建设成为高校的品牌学科,但是对于如何去建立和怎样去管理的问题,讨论得并不深人。笔者认为,品牌的方向是新闻学科建设的科学、合理的目标,而借用市场营销学中的品牌管理的方法更能推动新闻学科建设的不断进步。rn 学科建设的过程是对学科的学术发展进行有意识的管理的过程,通过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迅速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的过程。我们提出在新闻学科的建设中引人品牌管理的理念,主要基于以下3方面的原因:1.媒体环境的变化;2.高校新闻学科建设的同质化现象严重;3.高校新闻院系实力水平不均衡。笔者提出,要勾画核心价值,聚焦资源,优化效益,打造优秀管理团队,配套绩效考核,坚持持之以恒。
  • 摘要:新时期的新闻工作,是以“文革”的结束和新闻改革的开始为起点的。新时期新闻与政治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思想解放时期(1978年5月~1992年10月);第二个时期:二次思想解放期(1992年10月~2003年10月);第三个时期:科学发展期(2003年10月~现在)。于是,当中国走过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30年后,在这个新背景下,笔者发现了一条新闻与政治互动的规律:新闻与政治在本质上都是代表人民大众的意愿,政治称之为“群众”,新闻称之为“受众”。因为有了这一点,二者有共性,可以联合。但具体运作中二者又都有自己的“私利”,在新闻方面表现为“媒体利益”,一些媒体会违规、违纪;在政治方面表现为“集团利益”,一些官员会谋私、腐败。当新闻违规时,政治就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管它,发挥国家管理的作用;而当政治的某些方面出现腐败时,新闻就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督它,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体现民意,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这个规律称之为“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律”。
  •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了从拨乱反正起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开放的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新闻改革的进行,新闻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3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探讨和明确了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更加推动了新闻教育的迅速发展。在这期间,中国新闻学科的建设和新闻学研究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笔者提出,新闻教育要坚持“重视基础、强调实践”的要求;要坚持按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要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中外交流;要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扩大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的影响。
  • 摘要: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的体会,着重从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之融合的角度,来探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新闻采访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记者的职能与修养、采访原理、采访方法、分类采访等。该课程的教学一般要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讲授新闻采访理论,二是传授新闻采访方法,三是将采访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模拟采访活动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采访的实践中逐步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些新闻采访的理论与方法。但同时,《新闻采访学》在教学改革中还面临着一些矛盾:一是教师的学历与从业经历之间的矛盾,提出,适当引进或聘用一批具有新闻从业经历的人员担任《新闻采访学》等业务课程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二是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媒介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提出从理论体系到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做到吐故纳新才能实现与时俱进。三是教学方法上的理论知识传授与采访实践之间的矛盾,提出应当转变思路,在适当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分期分批地把这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选送到新闻媒体去挂职锻炼,改变因教师缺乏新闻实践经验而导致课堂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脱钩的现状。
  • 摘要: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进程,是一个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新闻传播学教育国际化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实现,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现代化程度的过程。要推进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来,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取长补短。因此新闻传播学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是相伴而生的,要提高传播学现代化的程度,就需要面向国际社会,加强国际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传播学教育国际化。而要实现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也必须以现代化为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会影响新闻传播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rn 国际化、现代化与特色化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意味着是对原有制度和运作过程的革新和改进,是对传统的突破;一方面,国际化和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和“国际一体化”,而是在不同本土文明基础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特色化是国际化和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最终都要落脚于特色化。但特色化并不是对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抗拒与排斥,而是要求人们在推进新闻传播学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同时,要考虑到具体国情和地区差异,使其符合本土需要,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
  • 摘要: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新闻教育的历史演变,新闻教育观念的变化,新闻理论内容的变化,最后对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理论进行了简要比较。
  • 摘要: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影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渐渐从理论陈述向现实实践转变,通过探讨伊利诺依大学新闻教育的转变历程,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转变的目标应为培养学生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国家竞争力。
  • 摘要:参照美国新闻教育,细细考察中国新闻教育现状,就会发现中国当代新闻教育患有一种严重的集体无意识病症,它成了中国新闻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具体来说,中国当代新闻教育的集体无意识症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功利主义集体无意识,学院中心主义集体无意识,评价体系集体无意识。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理性发展,拒绝功利主义在高度的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义烛照之下,建立多级新闻教育体系;切实强化新闻教育与新闻业界的联系,使得新闻教育真正成为建立在新闻业界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变成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的有力加速器;丰富评价体系,以“学”术”并重的原则,为推进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服务。
  • 摘要:今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超过实际需要、超过培养能力的超常规发展,造成了新闻教育产品的积压——新闻专业学生进不了新闻媒体。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得力措施,着力发展新闻特色教育,尽快解决好新闻教育出现的“替代性问题”,培养新闻评论特长生和新闻传播特长生。同时,还要适应国际新闻传播的新形势,学习和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闻教育体制,培养纵论世界风云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rn 近年来,随着媒介变革的加剧,媒介之间的争夺日益激烈。受众在媒介的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看,受众的选择决定着媒介的命运。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分众化、专业化是所有传播者的必然选择。笔者提出,要追求“和而不同”,倡导多元化的特色办学理念。依托校外、校际和校内资源优势,开设新闻传播特色专业。未来高校新闻传播特色教育的发展趋势大致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从同质化向差异化发展,品牌是高校新闻传播特色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 摘要:近年,不少高校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都在兴办新闻传播专业,草草上马,先把牌子挂起来,学生招进来再说。现在生源充足,有了“寺庙”不愁没有人来“烧香”“磕头”,至于学生进校以后能否得到“真传”,能否学到社会需要的东西往往不在考虑之列。目前,不少大学新闻专业都存在以下问题:转行的非专业师资支撑教学局面,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缺乏对实际的新闻感知,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师资欠缺;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新闻无学”观念在一些新闻传播教学环境中仍然根深蒂固,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化。笔者提出,办学单位应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学校教育管理者应熟悉新闻专业的基本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走出新闻教育困局的重要环节。
  • 摘要:人大文学院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在与新闻学院某位教授辩论中曾不客气地说,新闻人都比较功利。在新闻教育中的功利取向是指从学校到学生都把新闻作为实现利益交换的工具,缺乏对新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无视新闻职业的社会责任感,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新闻,使新闻教育难以超越功利需要达到理想境界。功利是对新闻作为应用学科的歪曲。新闻教育功利取向的结果是,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这一点不断为人垢病。如有人指出一些新闻专业学生个性有问题,文字功底不过关、思维能力差,也有人认为当前假新闻泛滥成灾也与新闻教育缺乏理想与道德教育相关。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新闻教育注人价值感和责任感,不但要告诉学生新闻的道德底线,而且要帮助他们树立新闻职业理想,以纠正当下的功利之风。张扬新闻理想,并不是抛开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为了促使新闻专业学生更好地参与新闻实践活动。具体到新闻教育单位,管理者应该制定有长远的新闻专业发展目标,把新闻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发展大计中来,而不是作为一种临时性试验性的学科存在,学习那些已有着较久教育传统的兄弟院校的经验,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把新闻专业办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对于教师来说,自觉地把新闻理想渗透于教学整个过程中,而不只是让讲授新闻伦理课程的老师承担这样的责任。
  • 摘要:今天的世界,政治斡旋、经济交融、技术革新、文化碰撞随时都在发生,新闻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流量不断地产生,并快速地传播到全世界。新的变化的新闻信息传播环境,要求新闻学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更多的跨专业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国外新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复合性,以美国为例,今天美国大学新闻学教育形成了以下3种主要的模式:专业型教学模式,嫁接型教学模式和寄生型教学模式。同时中国新闻学教育正在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综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复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等。和进入新闻业内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复合型新闻人才具有更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制作出更好的、适合读者需要的新闻稿。和传统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复合型新闻人才具有更强的专业素养,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性的深度报道。但目前,新闻教育出现了一些误区: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简单等同于文学素养,将跨学科培养新闻人才等同于在专业性院校中创办新闻专业,将跨学科培养等同于在新闻专业中开设几门跨专业课程,将提高办学质量等同于博士比例、硬件规模等,笔者一一给出了相应对策。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创办财经(经济)新闻专业,高校财经新闻教育正式拉开了帷幕。但财经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不足,关键原因主要有:优秀师资短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滞后等。近几年时间里,学校在财经新闻专业建设中,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在师资方面,注重师资的新闻从业经验;注重师资学科背景的复合,特别注重具有经济学科背景的师资;选派教师出国进修,直接吸收国外新闻教育经验;鼓励教师进行财经新闻实践和财经新闻研究。在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已经走了30年,回望这30年的步履,将其变迁的核心理念锁定在“技术”与“制度”两个方面上,确实不失为精炼的概括。这其中究竟是技术带动制度的破旧立新,还是制度引发技术的摧枯拉朽,一直都是学界和业界在不断探讨的问题。然而当笔者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解开这一疑惑时,却发现就对制度的认识本身而言,新闻界似乎还尚未达成一个深层次的、统一且有效的共识。由于新闻事业内括庞杂,本文仅选取中国新闻教育领域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制度与教育制度进行新的思考,rn通过研究新闻教育与新闻教育制度的旧难题,提出作为内生性资源,要发挥教育制度的资源作用。
  • 摘要:笔者认为,目前新闻教育界主要分为技能派、素质派和学术派三种。本文从这三个派别角度分别探讨如何培养新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的问题。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新闻教育整体发展迅猛的三十年,也是这门学科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乃至是教育思想逐步成熟和系统化的三十年。短短的三十年间,东西方不同的新闻教育理念和新闻思维模式在中国这个平台上不断的相互建构、解构、冲撞并迅速整合,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国的新闻教育侧重点的转向、新闻教育本源的回归和新闻专业设置的调整。新闻教育向价值理性的转型不仅仅是新闻学科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的需要,而且这种学院教育的成功与否也成为中国新闻事业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拐点。淡化新闻实践的目的性色彩而强化新闻中渗透的人文关怀和其深层次的价值理性已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要求各级媒体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而对于新闻本源的回归便是对新闻客观、公正、时效的最好诊释,高校新闻教育向新闻本源的回归从一个层面映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并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融入世界舆论环境、掌握话语权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准的专门性人才,满足社会对于高尖端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新闻教育便同时呈现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新闻专业细分为广播、电视、纸质媒体、新媒介、广告等项目;另一方面,学科间的整合也在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要,公共舆论学、危机管理学、媒介管理学等新闻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设置也逐步增多,实际上这些科目的设置不但拓宽了新闻学的学科出口而且对于培养综合性人才,迎合多样性发展的社会需求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 摘要: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在社会上的学术地位,这是任何从事新闻专业教学的老师都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笔者提出,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落实教材建设。
  • 摘要:近年来,新闻学与传播学及新闻教育与传播学的关系又一次引起关注,学界发表了一些讨论文章,阐述了各自的见解。笔者以为,其中有必要认真反思、认真商榷的问题,大体上可概括为3个:一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与传播学是否统治了新闻学的问题。二是传播学、传播教育是否伤害了新闻教育的问题。三是新闻学应当如何吸取传播学的问题。
  • 摘要:通过考察“新闻学”一词的源流历史,笔者认为:由于1899年在松本君平《新闻学》出现的“新闻学”是汉语和日文的同文同形,便利了中国留日学生与知识分子的翻译和借鉴,中国知识分子认同“新闻学”词汇和概念。随着1903年《新闻学》汉译本在上海的出版发行,“新闻学”影响更加广泛;而1904年1月,出现在《万国公报》上的“报学”一词,由于传教士报刊事业影响的削弱,并未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随着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取向从日本转向欧美,尤其是1913年美国记者休曼《实用新闻学》中文版的出版,“Journalism”与“新闻学”译法的直接对应,更加强化了“新闻学”一词的概念。1918年,留美兼修新闻学课程的北大教授徐宝璜和蔡元培等创办起“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则逐渐推开了搭建中国新闻学科的大门。特别随着20世纪20年代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出版,中国新闻学的三大支柱(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逐渐建立起来。虽然“新闻学”与“报学”的纷争又起,但是随着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新闻学”逐渐取代“报学”,成为大行其道的主流;而“报学”则随着解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的建立,而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 摘要:本文通过描写笔者编写《新闻采访学》教材的体会,探讨了教材协作与学术研究的结合问题,提出新闻采访教材和其他教材一样,不应该是拼拼凑凑之作,更不应该是抄袭剽窃之作,而应该是深入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中国,研究外国的结果。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学教学科研日益繁荣,新闻理论研究迎来了从重新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基于学术本位,笔者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分为3个时期。分别论述各时期新闻理论研究的历程及成就。第一个时期:拨乱反正时期(1978.12~1982.8):拨乱反正,艰难起步,成果不多。第二个时期:多元探索时期(1982.9~1992.1):多元探索,渐次深化,成果丰硕。第三个时期:繁荣发展时期(1992.2至今):研究分流,竞相纷呈,成果斐然。
  • 摘要:新闻理论作为一门思辨性较强的课程,在方法论上给学生以指导,赋予学生思想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和教师都面临同样的困扰,即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学生不好理解,教师不好讲解,加之长期以来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误解与偏见,便形成了“闻理色变”的状况,这种局面对新闻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精神负担,因此需要我们反思与研讨:如何让新闻理论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笔者提出,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培养思想的生产者;教学方法应采用研究搭台,学生唱戏的方法;要完善教学评估体系,进行多元考核,社会反馈。
  •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闻学学科的传统界定及其研究范畴的拓展,探讨了文化传播的学科界定及其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当下新闻学研究关于文化传播方面的新课题。
  • 摘要:1997年,新闻传播学在教育部学科目录里从中文学科中分离出来,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一级学科,它设有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在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应该成为新闻学、传播学中的一个分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有明显增加,而且研究水平大大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少数民族新闻研究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成果,足以证明她是新闻传播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 摘要:文章从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教育产生动因和世界发达国家新闻状况三个角度分析了新闻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提出了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性质不明,目标不清;教师没有系统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经历;教学环节重点不突出等。认为应建设一支两栖性专业教师队伍;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新闻精神和职业操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突出新闻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培养;优化培养结构。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美、英、澳新闻传播教育,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得出以下结论:重视以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方式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以实际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可以说是英、美、澳新闻传播教育的共同经验。评判本科生和硕士生研究论文可以贯穿于整个本科学制实践。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基础、通识及宽广的知识背景的融合。要形成自己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竞争之路。
  •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当下社会主义中国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在指导新闻传播事业进步,提升媒介素养水平上也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首要指向和核心内涵都落脚在“以人为本”上,这与新闻传播事业中媒介素养强调人的素养这一内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媒介素养不仅是资质,而且是方法和技能,它决定了现代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媒介生存能力。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如何立足于中国的媒介生态和中国公众的现实条件与需要,以专业媒介素养教育促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三位一体”框架(学校媒介素养教学,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构建,最终达成媒介与公众的共生与良性互动,既是人们在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关注媒介素养水平的前提,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强调媒介素养水平的目标。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实践。开门办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共识,国内不少院校也都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外语类院校,因其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国际化办学成为共识。那么,对于外语类院校的新闻专业来讲,国际化特色的塑造不仅是必然选择,也有助于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本文通过研究外语类院校新闻专业国际化办学的必然性,新闻专业国际化的标志,提出了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和办学思路,认为要重视实务教学,重视通识教育,强化专业精神,重视新媒体,加大外语与双语课程。
  • 摘要:本文对藏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意义进行了基本解读。研究了藏民族新闻事业的现状,重点探讨了历史研究,关于藏民族新闻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对藏民族新闻事业研究的总体评估,未来视野中的藏民族新闻事业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应成为藏民族新闻事业研究的中心。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新闻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其过分注重理论研究,提出了改革方案,要建立二元分类教育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可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末集中安排2个月的实习,让学生在参与新闻实践后,再决定自己是作为科研型还是实务型研究生来行剩余两年半时间的学习。与二元报考机制相对应,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成绩考核都应有所区别。对于科研型研究生,理论研究型课程应多些,附带进行新闻实践,平时成绩和毕业论文的考核要侧重理论学术。而对于实务性研究生,要注重新闻实践,课程设置偏重新闻实务,即使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在教学当中也宜多多使用案例,以便增强学生对新闻的感悟;把学生的实习作品纳人必修学分的统计;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学位论文的撰写应该应该贴近实际。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培养单位应该多做些工作,如建立与媒体的合作关系,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聘请媒体从业人员担当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等等。
  • 摘要:受许多理、工科专业教改的启发,笔者认为在新闻教育中应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适应现代新闻教育要求的新路。应提倡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广泛联系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同社会各界合作,创造出好的新闻教育条件。新闻传播教育要真正走出“小楼”,参与生活,创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这就要求:新闻教育工作者最好要有实际工作经历;以联办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新闻实践;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形成学生不间断实践制度;将新闻教育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对学生实施通才教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