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7-05-2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四川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阻断剂及糖皮质激素(GC)后感染性休克大鼠心血管机能和MIF表达的变化。方法56只SD大鼠250~300g,随机分7组(D1=8):空白组(Sham组);CLP组(盲肠结扎穿刺);ISO-1组(MIF拓仆酶抑制剂);MIF-Ab组(MIF多克隆抗体);DEX-1、DEX-5和DEX-20组[地塞米松1mg/kg、5mg/kg(小剂量)和20mg/kg(大剂量)]。CLP后6h超声心动仪观察每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直径(LVEDD、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及肺动脉血灌流量(PP)。继后监测MAP和去氧肾上腺素(PE,0.5、1.0、2.0和2.5μ g/kg)引起的MAP增长百分比(A MAP%)。In vivo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胸主动脉环做离体张力实验,建立PE的剂量-反应曲线并计算Emax、EC卯值和检测心肌和主动脉中MIF蛋白表达。第二部分大鼠(n2=10)实验干预后观察其72h存活率。结果心脏LVEDD、LVESD在CLP后6h分别下降56%和54%,应用ISO-1、MIF-Ab和DEX-20后显著升高(P<0.05)。FS%、CO及PP也相应地得到提高(P<0.001)。而应用PE后,△MAP%由CLP组的6%分别升高至ISO-1组12.1%、MIF-Ab组10.4%和DEX-20组9-3%(P<0.05)。PE引起的动脉环最大张力在ISO-1和MIF-Ab组较CLP组的2.87g升高至3.25g和3.18g(P<0.05),大剂量GC组在PE 1.0X 10-7~1.0×10-5M之间对动脉环张力的影响较CLP有改善(P<0.05),而大于1.0X 10-5M剂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O-1、MIF-Ab和DEX-20的应用使心肌和主动脉内MIF的表达明显较CLP下降(P<0.05);然而,DEX-1和DEX-5引起MIF表达较DEX-20增加(P<0.05)。应用ISO-1、MIF-Ab后大鼠72h生存率由CLP的0%分别提高到70%和60%(P<0.05);而DEX的应用均不能使大鼠生存率得到改善。结论MIF在感染性休克循环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对MIF的拮抗和阻断明显改善休克时血流动力学、血管反应性及预后;大、小剂量GC对感染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截然相反,但均不能改善其预后。
  • 摘要:目的:研究严格控制血糖对多发伤合并严重脑外伤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IL-6/IL-10)比值的影响。方法30例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多发伤合并严重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常规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 mmol/L),于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后0h、24h、48h、72h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促炎症因子IL-6和抗炎症因子IL-10浓度,在两组之间进行IL-6/IL-10比值的比较。结果相对于常规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组血清IL-6下降,IL-10上升,IL-6/IL-10比值渐下降,48、72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血清中促炎介质并且增加抗炎介质的水平,使促炎,抗炎症介质产生平衡,胰岛素可能通过降低循环中促炎介质和增加抗炎介质两条途径发挥抗炎作用的。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输液速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严重感染病人液体复苏结果,按照液体复苏期间最快输液速度分成慢速组(<500ml/h)和快速组(≥500ml/h)。对心率、有创及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乳酸及ScVO2等监测指标及是否发生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MODS和7天死亡率、28天死亡率及住ICU、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液体复苏过程中CVP和MAP两项指标无差异。慢速组的尿量达标时间上耗时较长(P<0.05)。在ScVO2及乳酸清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别。快速组对液体的需求量多,而快速组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数则少于慢速组。快速组发生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多于慢速组(P<0.05)。两组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相近。从预后指标上看,慢速组出现MODS的例数少(P<0.05)。7天死亡率和28天死亡率方面慢速组优于快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住ICU时间慢速组明显少于快速组(P<0.05)。结论在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不可一味靠加快输液速度来保证组织灌注,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应控制单位时间内的入液量,避免给本来储备能力非常差的心功能造成更大的负担。在保证主要脏器灌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非危重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干预治疗。方法①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法分别测定实验组[感染组(n=53)和手术组(n=33)]、对照组(n=30)血清TNFα、IL-1β、IL-6、IL-8和皮质醇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样本的IL-10和IL-13含量;②用方差分析(ANOVA)检验感染组、手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计量数据。③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TNFα浓度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四项指标的相关关系。④经过系统治疗,用配对t检验比较干预措施前后非危重患儿的血清TNFα、皮质醇浓度和SIRS四项指标变化.结果①TNFα、皮质醇浓度在感染组[(12.86-±4.32)pg/mL、(588.64±28.68)nmol/mL]和手术组[(11.98±3.88)pg/mL、(572.56±29.06)nmol/mL]、均高于对照组[(8.54±3.04)pe/mL、(21.66±2.96)nmol/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同时,感染组与手术组比较,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稍升高(P<0.05)。②SIRS四项指标中体温和外周血WBC计数两项指标可进入以血清TNF-α浓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心率和呼吸频率被剔除,方程截距和系数行方差分析均有显著意义(P<0.001),偏相关回归显示TNFα浓度与体温(r=0.50,P=0.001)及外周血白细胞(r=0.55,P<0.001)之间有统计学相关关系。③系统治疗后TNFα、皮质醇浓度和SIRS指标的变化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5和P<0.001)。④同期本院儿科危重病监护室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180例,其中入室前在原发病非危重阶段、曾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有65例,占36.11%。入室时临床表现已处于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85例,占47.22%,混合型拮抗反应综合征(MARS)108例,占60.00%。结论无论感染疾病或手术所致,非危重患儿具有高TNFα血症、高皮质醇血症的特点,要慎重衡量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其它炎症因子升高不显著。启动因子TNFα与机体WBC的动员、高能量代谢有关。系统治疗后能量代谢下降、炎症介质和白细胞的致炎作用降低。SIRS四项指标结合血清TNF浓度可作为儿科非危重状态下治疗全身炎症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脓毒症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0.6ml(570011JAXa)皮下注射,1次,12小时,疗程7天,监测以下指标(入组前、第3、7天每天1次):①血小板计数。③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④D2二聚体(D-Didimer)。⑤凝血酶原时间(PT)。同时统计两组28天死亡例数和病死率、住ICU时间。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患者住ICU时间(9.98±6.74)和28天病死率为36.4%(4,11例);低于常规治疗组(11.2±7.71)和42.8%(3,7例),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功能及临床出血等并发症:常规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低分子肝素组11例患者均未见有出血情况,2例深静脉穿刺时少量渗血,显示较高的安全性。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治疗可抑制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的释放,临床应用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但其对炎症反应和凝血过程的进一步影响以及其远期的治疗效果,尚需大量研究明确和验证。
  •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前三天中患者的液体平衡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查看1999年1月-2003年12月收入复兴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记录,入选病例必须严格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且既往无肾衰病史。按照两种方法分别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种根据前三天内对液体复苏治疗出现的正负液体平衡分为两组:第二种根据患者28d的预后分为两组。从病例中采集年龄、性别、APACHEII评分、第一天和第三天的SOFA评分以及每天的液体入量和出量、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气和实验室检查结果、Glasgow评分、速尿的用量和细菌学证据,以及诊断感染性休克后的第1、2、3天的液体平衡值和尿量。所有的评分都以诊断感染性休克的第一个24小时内的最差值来计算。比较根据两种方法分组的患者的评分、液体平衡和病死率等数据。最后通过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在前三天的液体复苏治疗中出现负的平衡(<0m1)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41名患者入选,其中29名死亡,病死率为71%。患者平均年龄75.9±9.4岁,入组的平均APACHEII评分为24.7±6.1,第一天的SOFA评分为8.9±2.4。未存活者的平均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与存活者的无显著性差异。负液体平衡的21名患者中有10名患者存活,未出现负液体平衡的20名患者中只有2名存活(52.4%vs 87.5%,X2:5.303,p=0.021),两组的病死率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入组时的年龄、APACHEII评分、第一天和第三天的SOFA评分和正负平衡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前三天的治疗中至少有一天出现负液体平衡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前三天的治疗中至少有一天的液体平衡为负值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感染性休克的28d生存的预后有较强的预测性。本研究提示在前三天的治疗中出现液体平衡为负值(<0m1)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比液体平衡为正值的患者的28d生存率高。
  • 摘要:目的:研究丙泊酚对内毒素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和细胞骨架变化的影响。方法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7组,每组5份,并施以不同的处理:①对照组(C组);②丙泊酚组(P4组):丙泊酚终浓度为4μg/ml;③脂质溶剂组(14组):脂质溶剂体积和浓度同P4组:④内毒素组(LPS1及LPS10组):LPS终浓度分别为1μg/ml和10μg/ml;⑤丙泊酚+内毒素组(P4+LPS10组):丙泊酚和内毒素的终浓度分别为4μg/ml和10μg/ml);⑥脂质溶剂+内毒素组(14+LPS10)组:脂质溶剂的体积和浓度同P4组,内毒素的终浓度为10μg/ml。孵育6h后测定内皮单层滤过系数(Kf)和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σ)以反映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变化。荧光染色法测定内皮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及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硝基酪氨酸(NT)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LPS作用使内皮细胞Kf增加,σ减少(P<0.01),F-actin含量降低,NT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尤以高浓度LPS10组作用更明显。P4+LPS10组可显著减少LPS引起内皮细胞Kf和σ的变化,抑制LPS10引起的F-acfin解聚和NT蛋白的增加(P<0.01)。而I4+LPS10组无上述保护效应。结论丙泊酚可减少LPS所致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增加,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LPS引起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过量生成从而稳定内皮细胞骨架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撤离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小时内是否可以撤离机械通气将其分为两组。以术前、术中及术后常用的临床及实验室29项指标作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术前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输液总量、术中每小时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每小时尿量、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术前血肌酐值异常、术后血肌酐值异常、术前血红蛋白值和术后血红蛋白值12项指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术中每小时尿量和术后血肌酐值异常是三个独立相关影响因素。结论肝移植患者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导致术后早期出现肺水肿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肺泡灌洗表面活性物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高效薄层色谱法测定ARDS病人(15例)肺泡灌洗表面活性物质前及24小时后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并与正常对照组(25例)作比较。并于灌洗前及以后24h内连续观察ARDS患者心率、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Tc SaO2)每6h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并记录呼吸机相关参数。结果磷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而蛋白总量在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ARDS组治疗前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下降,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神经鞘磷脂(SPH)比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除PC、PG明显升高外(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0.05)。肺泡表面肺泡灌洗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6h内PaO2/Fi02明显改善(P<0.05),12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结论ARDS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与主要活性成分减少。肺泡灌洗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氧合功能,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不超过24小时。量效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加强治疗病房病人中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各种生命体征的波动等,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也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快捷的急救技术,适合于加强治疗病房的病人,在加强治疗病房中的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对30例ARDS患者分别进行呼吸末正压(PEEP)0、5、10cm H2O水平下的ASV和IPPV通气,测定其血液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数据。结果比较ASV和IIPV二种通气模式,在同一PEEP水平下其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差异(P>0.05),但吸气峰值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供(DO2)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ASV通气模式人机关系协同性好,ASV与IPPV相比能明显降低PIP,改善Cdyn,增加DO2。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大潮气量通气建立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模型,探讨$247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时大鼠肺组织Fas、Caspase-3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肺损伤组(1组)和S247治疗组(S组),每组10只,大潮气量损伤性通气4h建立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模型。S组动物按Kristen E等的方法稍加改进给药,S247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按50mg/kg第一次施行尾静脉注射,以后每隔3h腹腔注射一次,共4次,在行机械通气时最后一次尾静脉注射,剂量不变。光镜下观察肺病理改变,测定肺湿/干比;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考马思亮兰法测.BALF中总蛋白含量,光镜下行WBC计数,免疫组化检查肺组织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TIJ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数据输入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I组肺病理改变明显,各组肺湿/干比、BALF中总蛋白含量、WBC计数都有显著差别(P<0.05或P<0.01)。与对照组(C组)比较大潮气量通气4h后,I组大鼠W/D值极显著增加(P<0.01)。间断使用$247后,肺组织含水量与I组明显减少(P<0.05),但较C组大鼠肺含水量还是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BALF中总蛋白比较结果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BALf中WBC总量对比结果基本与W/D值和总蛋白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大潮气量通气4h后,大鼠肺组织Fas、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细胞凋亡指数呈同样变化趋势。在间断使用S247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下降。结论我们实验证实,在间断使用合成RGD短肽S247后,Fas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凋亡指数有所下降,表明S247能使肺损伤程度减轻,推测其可能与整合素介导的力学一生物化学信号转导通路阻断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和延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患者死亡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eMEDLINE(1966~2006.7)、EMBASE(1980~2006.7)、Cochrane Database(2006年第2期)、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8~2006.7),手工检索初步入选文献的全文和参考文献中所列的相关文献和杂志、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汇编。收集国内外关于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PMV患者影响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4个,病例286例;半随机对照实验(quasi-RCTs)1个,病例106例。合并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PMV患者的死亡率[RR0.69,95%CI(0.51,0.95)】,减少MV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患者快速检测B型钠尿肽(BNP)水平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及对心脏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6年7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有气促和呼吸困难已行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32例,均经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定量分析检测BNP与插入Swan-Ganz导管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17例,肺源性呼吸困难15例。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29.50±4.42)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29.60±9.35)mmH2、右房压(RAP)(15.11±3.90)mmHg、心脏指数(CI)(2.83±0.16)L/min/m2、左心每搏作功指数(LVSWI)(35±13)g·m/m2和血浆BNP水平(916.30±480.47)pg/ml。血浆BNP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做直线相关回归分析表明,BNP分别与PCWP、MPAP、RAP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3、0.54、0.36,P值分别<0.01、<0.01、<0.05),分别与CI、LVSWI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8、-0.62,P值分别<0.05、<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水平(916.30-+480.4)pg/ma,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225.3-t-21.7)pg/ml(P<0.01)。结论心衰患者BNP与PCWP、MPAP、RAP显著正相关,与CI、LVSWI显著负相关。BNP的释放直接与心室压力负荷过度和心室容积扩张相关。快速检测BNP水平对鉴别呼吸困难是心源性或肺源性,尤其对行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病患者的心功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检测血浆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肺损伤(ALI)患者中的浓度动态变化,以研究其在AL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健康体检者(20例)的血浆sE—slectin浓度、TNF-α浓度和ALI患者(20例)于明确诊断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血浆sE—slectin浓度、TNF-α浓度结果ALI组血浆sE-selectin和TNF-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ODS组的血浆sE—selectin和TNF—α水平都高于非MODS组(P<0.05)。血浆sE—selectin和TNF-α水平具有相关性(r=0.841,P<0.05)。结论sE-选择素和TNF—α在ALI早期即升高,sE-选择素和TNF-α在ALI早期可作为疾病进展的指标,对sE—slectin 和TNF—α的动态监测评估有助于监测ALI的发病过程和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病人时所致低血压与年龄、性别、APAC脏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收入ICU的急诊危重病人按年龄分成65岁以下组(A组,n=20例)和大于65岁组(B组,n=21例),两组病人均在气管插管前咪达唑仑0.2mg/kg在30秒钟内静脉注入,随后芬太尼0.2μg/kg静脉注入,待患者入睡后行经鼻气管插管。记录插管前和插管后10 min心率(HR)及血压(BP)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根据有无低血压重新分组,并就低血压与年龄、性别、APACHE评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和B组用咪达唑仑后血压下降明显(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病人时所致低血压与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病人时所致低血压与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
  • 摘要:目的:选择合适吸痰管的型号,达到及时、有效清理呼吸道,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方法选用不同型号(size10、12、14)的吸痰管清理100例人工气道(型号6.5—8.5#)病人的呼吸道。结果size14吸痰管清理呼吸道的效果优于size10,size12。结论型号较大的吸痰管更能有效清理呼吸道。
  •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气道病人运用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对64例人工气道开放病人先运用常规吸氧并间断滴入湿化液,24小时后运用加温湿化罐进行持续雾化吸氧,对其气道湿化情况前后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运用持续湿化吸氧,可有效的减少痰液的黏稠度与痰痂的形成。结论气道持续湿化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的湿化,减少病人气道水分的丢失,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结果。
  • 摘要:目的:提高ICU多管线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通过对ICU多管线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规范了各种管线护理的操作程序;提高了护士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多管线的护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结论只有加强ICU多管线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病种风险系数,从而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年至2006年在我科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182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数据分析。结论对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高度重视,重在预防,做到正确固定,充分沟通,适当镇静和肢体约束,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 摘要:目的:通过对外科ICU内近两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针对主要的感染途径制定HAP预防的主要措施,旨在进一步降低ICU内HAP的发生率。方法将2004年1至2005年12月间收住我科ICU、住院时间>48h、并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患者作为重点观察对象:①建立人工气道者;②APACHE Ⅱ评分≥12分;③伴有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④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其它肺部疾患者;⑤免疫功能低下CD4/CD8<0.9。气道护理工作由专职气道护理人员进行,2/周进行痰液采样及细菌鉴定,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登记.H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HAP者79例,分离出致病菌263株,G-菌59.31%,G+菌28.90%,真菌11.79%。前三位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孢菌(51株)、鲍曼不动杆菌(46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1株)。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3.66%,结论:我院外科患者术后HAP发生与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密切相关,致病菌以G-菌为首。根据HAP的致病菌的特点,针对感染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重点的预防管理,并采用专人护理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的方法,可望有效降低HAP的发生率并提高治愈率。
  • 摘要: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全组420例,其中:男245例,女175例;年龄1~36个月(12.5±1 0.9个月);体重2.5~10kg,(7.5±2.2kg)病种有VSD+PH,VSD+ASD+PH,VSD+ASD+PDA+PH,TOF,DORV,TAPVD,TA,TGA等。术前完善各项检查,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贫血。术后早期根据患儿肺部病变情况,动态地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加用PEEP,适时选择拔管时机。结果420例患儿中82例(19.5%)出现术后并发症,死亡33例(7.86%),主要原因为低心排、低氧血症、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完善术前诊治水平,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时机;加强围术期呼吸和循环系统管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和疗效。
  • 摘要: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时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及防治方法。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模型组和中药后治疗组颈动脉快速放血造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1.5h后复苏,治疗组于实验前2d开始及放血前4h各静脉注射中药益气活血解毒汤1mL/kg干预治疗。假手术组动物除不放血及复苏外其他操作同模型组。于复苏后4h处死动物,测定肝匀腺内毒素和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肝脏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Ⅲ态呼吸耗氧速率(RS3)和呼吸控制率(RCR)下降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可明显减轻肝脏内毒素的升高及RS3、R噼R的降低(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线粒体呼吸功能严重受损,以RS3下降为主,中药益气活血解毒汤治疗可明显改善线粒体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ICU的患者63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住院期间有无胸腔积液分为两组,分别为胸腔积液组和非胸腔积液组,比较两组病人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32例患者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是58%,以低蛋白血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导致的胸腔积液最常见,分别占所有病人的57%和48%。胸腔积液组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高于非胸腔积液组(72%vs 53%.P<0.01),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胸腔积液组(21.0±11.6 d vs 13.7±7.5d,P<0.01);胸腔积液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胸腔积液组(38.6%vs 10.2%,P<0.01)。结论1、ICU患者胸腔积液的发生率较高,合并胸腔积液较无胸腔积液的患者在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机械通气平均时间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且与预后明显相关。2、ICU患者发生胸腔积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常见原因明显区别于普通病房患者的病因。
  • 摘要: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常规治疗半小时无效时开始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监测及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HR、RR、SBP、:DBP、心功能分级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HR、RR减慢(P<0.001),SBP、DBP降低(P<0.001),PH、PO2、SatO2上升,氧和指数增加(P<0.001)。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指标,使用安全,是临床救治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可靠方法。
  • 摘要:目的:由于ICU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极高,对高危病人进行严密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找出护理问题,积极护理,阻断由单一受累脏器向多脏器发展的病理过程从而降低死亡率。方法对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总体密切观察病情,整体评估,系统动态监测,加强基础护理应用护理技巧,实施护理措施。结果完善护理过程,给与预防性的干预,使各项护理步骤精细化,有效加强护理服务过程关键点。提高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率。
  •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处理水平。方法随机选择2006-2007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2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高脂血症(11例)和胆源性(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组。结果26例患者中,高脂血症组11例,计数相关分析显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比例增高与高脂血症呈正相关(x2=6.47,P<0.05,r=0.42)。高脂血症组患者中酗酒者、体重超重(BMI>24)合并有糖尿病者明显高于胆源性胰腺炎组;3例重症患者血淀粉酶正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显著多于胆源性组。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呈显著正相关。
  • 摘要:目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促使临床药师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国,临床药师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缺乏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完善的工作体系,通过对本院临床药师的工作总结来思考临床药师的定位与发展。方法总结本院临床药师的ICU的工作经历和成果。结果临床药师在ICU的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临床药师真正进入临床医疗一线,充分发挥作用,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同时业务素质的再提高也是必不可少。
  • 摘要:目的探讨进行机械循环辅助的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心脏外科监护病房(ICU)共收治222例心脏术后进行机械循环辅助患者,其中54例合并ARF,26例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d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CBP模式为连续静脉一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ous venovenous hemodialfiltration,CVVhdf)。结果54例患者死亡23例,其中26例进行CBP治疗的患者死亡14例,主要相关并发症有出血、感染、血小板减少、低血压等。结论进行机械循环辅助的患者发生ARF死亡率高,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及早进行肾替代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与短期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透析前后血红素氧化酶-1(HO-1)与C反应蛋白(CRP)、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改变。方法美国BECKMAN LH750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美国BECKMAN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氮、肌酐,采用ELISA方法定量测定血清HO-1,化学发光法测定CRP,硫代硫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荧光偏振法测定Hcy。结果长期血透的终末期肾衰患者透析前HO-1、CRP血清水平低于短期患者,而其MDA、Hcy水平高于短期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血清水平均有明显改变,长期患者血清HO—1水平较透前升高,而短期患者血清HO-1水平透析前后无显著改变,两组患者CRP水平透后均明显升高,而MDA、Hcy透后均明显下降。结论随透析时长增加,肾衰患者血清中HO-1水平呈下降趋势,而氧化应激水平呈上升趋势;血液透析对患者HO-1、CRP的血清水平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同时对MDA、Hcy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 摘要:Objection:Many literature indic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fidocmne in model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We hypothesiz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lidocaine after the onset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would attenuate cerebral vasospasm and hippocampal CA1 pyramidal neurons impair in a rabbit model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ethods:Thirty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sham group(sham),subarachnoid hemorrhage group(SAH),and Lidocaine therapy group(Lidocaine)(n=10,respectively).All animals underwent oper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1.5ml autologous nonheparinized arterial blood was injected into cisterna magna in SAH group and Lidocaine group,and 1.5ml saline into cisterna magna in sham group respectively.Thirty minutes after SAH.0.1ml saline was injected into cisterna magna in sham group and SAH group,and 0.1 ml 2%Lidocaine into cisterna magna in Lidocaine group,respectively.72 hours after SAH,All animals were euthanatized and in situ perfusion/fixation.Their basilar arteries and hippocampus tissue were harvested for morphometric analysis.Measurement of endothelin(ET),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and interleukin-6(IL-6)levels was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and ELISA at pre—operation and 72 hours after SAH.Result:The baseline level of ET,CGRP,ET/CGRP,IL一6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ree groups (P>0.05).But the level of ET and IL-6 in SAH group was higher than others(P<0.05)at 72 hours after SAH.Compared to the baseline,the level of ET, IL-6,and ET/CGR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and lower level of CGRP in every group(P<0.05)at 72 hours after SAH.The cross—section areas and diameter of basilar artery were smaller and the normal neuron density of hippocampus were lower in SAH group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The cells of expressing C-fos in hippocampus were more abundant in SAH group than others(P<0.05).Conclusions: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intracistemal administration of Lidocaine Can prevent the cerebral vasospasm and hippocampus tissue damage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bbit.
  • 摘要:目的对收入ICU的ARDS和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病人进行肺部B超和床旁胸片检查,了解B超在肺部间质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ICU中临床确诊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病人25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13例,同时进行肺B超和床旁胸片检查,检查结果由专科医师做出诊断。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两种疾病在B超检查中彗星尾的分布情况。结果.ARDS组,B超检查彗星尾出现的比例为92%,床旁胸片报告发现间质肺水肿的比例为38.9%(P<0.01),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组,超声检查出现彗星尾的比例为92.3%,床旁胸片报告发现肺淤血的比例为38.5%(P<0.01),肺B超检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床边胸片。结论肺B超可以用于诊断肺间质综合症并且优于床边胸片。
  • 摘要:目的:寻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其衍生指标与肺泡通气状态以及肺血流的关系,寻找临床可行的指导呼气末正压(PEEP)使用的方法。方法5只健康杂种犬建立油酸ARDS模型,在进行肺复张操作(RM)之后以不同PEEP水平下进行机械通气。记录不同PEEP水平下血流动力学及Pet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等数值,计算动脉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梯度(Pa—etCO2)及死腔量百分比(Vd/Vt)。所有动物均进行CT扫描分析,得到不同压力水平下肺体积以及不张、通气不良、正常通气以及过度膨胀的肺泡的比例和体积,通过非线性回归拟合静态压力容积曲线并进行肺开放与闭合分析。结果1、在低于某一个压力阈值出现肺泡的大量关闭。2、肺泡闭合压力与呼气益线最大顺应性点无差异(11.5±3.2cmH2O vs 10.1±2.9cmH2O;P=0.440),并且具有显著相关性(r2=0.83,P=0.011)。3、PEEP-Vd/Vt曲线出现最低点之前,Vd/Vt%与不张和通气不良肺泡比例之和存在显著线性关系(r2=0.40,P=0.004),在这个最低点之后与过度膨胀的肺泡比例呈显著线性关系(r2=0.59,P=0.001)。4、PEEP-Vd/Vt曲线最低点压力水平与闭合压力没有显著差异(11.2±4.4cmH2O vs 11.5±3.2cmH2O;P=0.828)且存在显著线性关系(r2=0.81,P=0.038)。结论PetCO2及其相关指标是能够敏感地反应肺内通气血流变化。在呼气相曲线的最大曲率点出现肺泡的大量闭合,这个压力水平与闭合压力以及与RM之后达到最佳通气血流比的PEEP水平均相符。RM之后Vd/Vt%的变化能够反映肺闭合的特征。RM之后使用Vd/Vt最低点作为PEEP水平的选择参考能够使PEEP对呼吸循环两方面的作用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R1)途径在介导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和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持续皮下注射与AngⅡ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2 h:②AngⅡ组:皮下注射AngⅡ1μg·kg-1·min-1持续72 h;③AngⅡ+氯沙坦组:AngⅡ注射前24 h及AngⅡ持续皮下注射的72 h过程中,予氯沙坦10mg·kg-1·d-1灌胃:④氯沙坦组:氯沙坦10mg·kg-1·d-1灌胃4 d。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凝胶迁移率改变电泳法(EMSA)测定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反映内皮细胞损伤,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Ang Ⅱ组大鼠肺W/D为(4.80±0.23),明显高于对照组(4.26±0.34)、AngⅡ +氯沙坦组(4.13±0.48)和氯沙坦组(3.80±0.48)(P<0.05)。对照组、AngⅡ+氯沙坦组和氯沙坦组大鼠肺W/D无显著差异(P>0.05)。AngⅡ可导致肺泡间隔增宽、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氯沙坦可缓解由AngⅡ所致的肺组织病理损伤。AngⅡ组肺组织NF-κB活性、TNF-α mRNA表达、MPO、MDA及vWF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对照组、AngⅡ+氯沙坦组和氯沙坦组肺组织NF-κB活性、TNF-α mRNA表达、MPO、MDA及vV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ngⅡ可激活肺部炎症反应并导致急性肺损伤,AngⅡ在肺部的促炎作用主要是通过其l型受体介导的。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PEEP设定对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左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CO2重复呼吸方法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39例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根据心排血指数(CI)分为两组。观察心功能正常组(n=18,CI≥2.0L*min-1*m-2)与心功能低下组(n=18,CI<2.0L*min-1*m-2)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下不同PEEP水平对血流动力学[心排血量(CO)、CI、肺毛细血管血流(PCBF)、中心
  •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手卫生,包括改进医护人员洗手条件,加强洗手教育,提高洗手依从性等措施,对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监测分析强化手卫生前后ICU内痰标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数的变化。结果强化手卫生使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16.9例/1000人天/月降低到9.3(P<0.05),并且降低的程度与医护人员洗手依从率密切有关。结论强化手卫生对控制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院内感染切实有效,而合理安排工作量,加强教育和监督才能提高洗手依从性。
  • 摘要: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对急性肺损伤兔肺组织病理改变,TNF-α mRNA及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用油酸制备兔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机械通气(CMV)组和PFC组。分别在ALI前、ALI及ALI后1、2、3、4 h共6个时点观察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6个不同部位的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取2个不同部位的肺组织做TNF-αmRNA原位杂交。结果PFC组PaO2及CLst显著高于CMV组;PFC组病理改变轻于CMV组,并原位杂交提示PFC组TNF-αmRNA原位表达低于CMV组,自身比较发现:背侧肺叶TNF—αmRNA表达重于腹侧肺叶(P<0.05)。结论雾化吸入PFC能明显改善实验兔ALI肺氧合能力,升高PaO2,改善肺静态顺应性,减少肺组织中的TNF—α mRNA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控制性高浓度氧疗、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不同的干预措施对急性肺损伤(ALI)早期呼吸应答和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在制作油酸ALI模型成功后(PaO2/FiO2≤300mmHg),保持自主呼吸,随机进入(1)控制性高浓度氧疗组(n=8);(2)CPAP组(n=8);(3)BiPAP组(n=8)。连续记录并计算正常、ALI早期、干预后1~4 h内呼吸应答和呼吸做功各项生理指标。结果在降低呼吸频率和浅快呼吸呼吸指数上,BiPAP组效果最明显(P<0.001),其次是CPAP组和氧疗组(P<0.001)。3组对分钟通气量的影响不大(P>0.05),维持在ALI/ARDS发生后的通气水平。在潮气量、平均吸气流量指标的改善上,BiPAP组效果最显著,其次是CPAP组和氧疗组。3组在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跨膈压峰值上,BiPAP组降低最明显,其次是CPAP组。CPAP组和BiPAP组可有效地抵消内源性PEEP(P<0.01),氧疗组对于内源性PEEP改善不显著(P>0.05)。在降低吸气做功上,BiPAP组最显著,其次是CPAP组,氧疗组呼吸功耗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PAP组(P<0.01)和BiPAP组(P<0.05)有效地降低了克服内源性PEEP成分做功的比例。结论BiPAP和CPAP对于缓解呼吸窘迫、减少呼吸功耗、改善呼吸应答均具有积极作用,显著延缓了ALI/ARDS的病情恶化,其中BiPAP效果更为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咪唑安定(mlidazolam)和丙泊酚(propofol)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1earning and mermory)的影响。方法小鼠分为3组:咪唑安定(M)组,丙泊酚(P)组和两药合用(MP)组,每组10只。用跳台法(step-down test)和避暗法(step-through test)分别观察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单用或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用药后第1、3、4天,各组跳台法和避暗法的错误次数、潜伏期都相似(P>0.05),用药后第2天MP组和P组与M组相比较跳台法错误次数(number of errors),潜伏期(latency)均有显著差异P<0.01。MP组和P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减半合用比二药单用同样能有效确保镇静和遗忘效应,又具备起效快,半衰期短,剂量一效应可预测,不会造成持久的学习记忆障碍。
  • 摘要:目的了解ICU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和患者家属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沟通,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自身设计调查表对182例ICU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和行为及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90%以上的患者及家属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的和患者家属沟通以便了解病情,及时知道患者的预后等需求。结论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ICI_J护士全面的培训,给予及时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抢救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护理纠纷,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和医职安全的关键。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遭受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肺损伤和水通道蛋白(AQPs)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无液体复苏组(NF组)、乳酸盐林格氏液组(LRS组)、高渗晶体组(7.5%的氯化钠溶液,HS组)和万汶TM组(6%羟乙基淀粉,脏S组),每组12只。建立“未控制性失血休克一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模型,并按院前期90rnin、院内复苏期60n血、复苏后观察期3.5h三期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前采血测动脉血气并计算各组大鼠存活率。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BALFpro)、肺通透指数(PPI)及肺组织湿,干重量比(W/D):HE巳染色光镜下观察肺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测定肺组织AQP-1和AQP-5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NF组和LRS组比较,HES和HS二组MAP、lac、PaO2、pH、BE、PPI、BALFpro、W/D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肺组织损伤的程度减轻并提高大鼠存活率;HES组可增加肺组织AQP-1和AQP-5的表达(P<0.01),HS组可增加肺组织AQP-1的表达(P<0.01)。HES组肺水含量较HS组轻(P<0.05)。结论AQP-1和AQP-5参与了失血性休克后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万汶和高渗晶体通过上调AQP-1和(或)AQP-5的表达,有助于减轻未控制性失血休克所致急性肺损伤和肺水肿程度,并提高大鼠存活率,其中尤以万汶复苏效果更优。
  • 摘要:目的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对腹腔间室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腹腔开放成为这类病人救治中的重要手段。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能否安全有效的实施是影响这类病人的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因ACS(重症急性胰腺炎、腹部创伤)行腹腔开放病人,其中使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超过3天的病人进入研究,分别在内镜引导或x线辅助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或手术进行空肠造口行营养支持。所有病人腹腔敞开后均以聚丙烯网覆盖,根据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决定EN开始时机和营养治疗方案。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连续输注方式,EN开始前、治疗中、结束时分别检测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水平。10例病人检测氮平衡改变。使用HB公式及疾病和治疗情况下的应激因子计算或间接能量测定仪测定病人的实际能量消耗和呼吸商。结果共21例病人入选,住院天数为99.6±46.8天,EN实施时间共51.5±33.6天,EN开始于腹腔开放后8.8±5.5天。腹腔仍敞开时,使用间接能量测定仪检测实际能量消耗有10例(47%),病人EN达到的热卡为目标值的93%左右(80~105%)。按照HB公式加上应激因子校正后计算出实际能量消耗,其他11例病人EN达到目标热卡的95%(83~100%)。三项蛋白治疗前低于正常值,但经过肠内营养支持后三者都有较大提高,其中纤维连接蛋白增加明显。10例病人氮平衡结果为-30.4±4.5g/d。21例病人EN期间,无1例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它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腹泻、腹胀等经过处理均能够缓解。结论经过这一组病人的临床应用,腹腔开放病人的肠管虽外露,但在感染得到控制,外加聚丙烯网的覆盖,对肠管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了损害。同时,及时的给予肠内营养肠粘膜和肠壁组织得到了营养和循环的改善,使组织修复功能趋向健康。因此肠内营养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腹腔开放肠管外露病人,改善预后、减低费用。
  • 摘要:目的:研究去交感神经支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内毒素休克组(endotoxic shock,ES)及内毒素休克+交感神经切断组(synlpamectomy,ES+SE),其中后两组按不同时点(3h,6h,12h及48h)又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切断ES+SE组大鼠的颈7脊髓,以制造去交感神经支配动物模型。ES组及ES+SE组大鼠予脂多糖(LPS)(10mg/kg)腹腔注射,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留取肺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白介素-6(IL-6)的浓度,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肺湿干重比(W/D)的变化情况。结果去交感神经支配可抑制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IL-6的生成,减轻肺损伤程度,并提高PaO2。结论去交感神经支配能减轻内毒素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程度,从而改善氧合。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方法79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肝素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上机次数,治疗前后氧和指数的变化,ARDS、DIC、ARF及MODS发生率,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时间、入ICU次数和住院时间、7天病死率及28天病死率的差异,治疗前后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变化以及出血倾向。结果治疗后肝素治疗组患者的DIC、ARF和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常规治疗组,其上机次数、入.ICU次数、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28天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P值均小于0.05)。肝素治疗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氧和指数、ARDS发生率和7天病死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原时间(PT)、PLT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肝素治疗脓毒症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休克犬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狗20只,内毒素(LPS)静脉注射复制犬脓毒症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EP实验组(n=12)。对照组只接受林格氏液复苏。EP实验组另外给予丙酮酸乙酯首剂0.05 g/kg,然后0.05g/kg/h持续泵入。脓毒症休克模型稳定后记为0h,此后12小时内每2小时收集氧代谢及组织灌注指标: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血乳酸水平、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尿量、胃粘膜PHi、胃一动脉PCO2差。结果脓毒症休克模型建立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尿量明显下降(P<0.05),血乳酸、胃一动脉.PCO2差上升(P<0.05)。EP组氧输送逐渐回升,8h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EP组氧消耗也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EP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逐渐上升,10h后已超过模型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乳酸水平在休克后明显上升(P<0.05),EP组逐渐下降,8hr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EP组尿量在8h后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胃粘膜PHi在6h后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胃一动脉PCO2差(mmHg)在休克后明显升高(P<0.05),8h后对照组上升更加明显(P<0.05)。结论丙酮酸乙酯可以改善脓毒症休克犬氧代谢及组织灌注。
  • 摘要:目的:危重病的本质是过度炎症,而炎症发生时,一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入侵微生物毒性产物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攻击而发生凋亡,使血管内皮屏障被破坏,产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炎症与凝血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全身炎症的重要特征。目前认为在凝血和炎症的相互作用中,外源性凝血途径起主要作用,而内源性凝血途径无论在凝血过程还是在炎症中都只有辅助作用,处于从属地位。我们试图通过观察接触系统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探讨内源性凝血途径对炎症的作用。方法以接触系统的组成成分.FXI和激活的FXI因子(FXIa)与刺激EA.hy926细胞,并设立内毒素阳性对照组,采用.Annexin V法,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处理后5小时中内皮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及其时相变化。结果游离的FXI具有导致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以FXI刺激EA.hy926细胞后,2小时内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就可以明显升高,5小时后又有显著升高。相反,FXIa不能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另外,大剂量内毒素可以单独导致EA.hy926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显著提高,其时相变化与FXI导致的凋亡时相变化一致。结论游离的FXI作为HMK激活的结果,与内毒素一样可以导致内皮细胞的凋亡。这些结果说明接触系统全面参与了炎症时内皮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变化。但FXI.和FXI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 摘要:目的观察NF-κB激活和抑制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获取和培养原代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别以NF-κB-decoy和错配-decoy预处理细胞,然后以内毒素LPS刺激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设立单-LPS处理组和空白组做对照,比较各组之间NF-κB活性和调亡率差异。结果NF-κB decoy组NF-κB活性被显著抑制(P<0.05),而错配decoy组则不受影响;LPS组,错配decoy组和NF-κB decoy组调亡率依次递减,三组之间P<0.05。结论NF-κB激活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其活性可能减轻由于内皮细胞凋亡带来的毛细血管渗漏。
  • 摘要:目的探讨(1)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术后重症病人胰岛素受体的变化规律;(2)胰岛素受体在应激性高血糖发生中的作用;(3)严格血糖控制对胰岛素受体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9例APACHEII评分≥10分的术后重症病人为研究对象,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按血糖控制目标随机分为严格血糖控制组(80~120mg/d1)和高血糖组(150~180mg/d1),通过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记录血糖值和胰岛素用量。同时测定红细胞胰岛素受体(1NSR)数目、亲和常数。分析红细胞胰岛素受体与APACHEⅡ评分、胰岛素用量的关系以及严格血糖控制对应激性高血糖状态下胰岛素受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1)入组病人均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2)所有病人术后第一天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及亲和常数均明显低于正常,P<0.05,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水平;(3)APACHEⅡ评分≥15分的病人,第一天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亲和常数明显低于APACHE Ⅱ评分<15分的病人,P<0.01;(4)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随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恢复而逐渐减少,两者呈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0.491,P<0.05;(5)严格血糖控制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常数的恢复明显好于高血糖组,其中第七天胰岛素受体数目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术后重症病人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及亲和常数明显降低,降低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随病情的恢复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及亲和常数逐渐恢复;(2)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改变在大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3)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有利于胰岛素受体的恢复。
  • 摘要:目的:析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IFI早期经验性治疗提供临床依据。资料与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ICU重症患者并发IFI137例,男性91例,女性46例。年龄在17至82岁;其中白色念珠菌65例(47.4%);光滑球念珠菌36例(26.3%);热带念珠菌28(20.4%)例;平滑念珠菌5例(3.6%);克柔氏念珠菌2例(1.5%);青霉菌1例(0.73%)。患者于入院三天后即进行痰、尿、血和能采集的其他体液、引流物及分泌物的培养,每三天采集、培养一次。临床结果7例IFI患者中并发出血42例(30.7%);53例(38.7%)患者胸腹部、四肢出现念珠菌疹;49例(35.8%)并发器官功能损害;肺部影像学检查以累及肺尖的炎性渗出为其特征。病原菌分析显示:白色念珠菌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生念珠菌疹的比例较高(49.2%);光滑球念珠菌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63.9%);热带念珠菌常可致器官水平出血(57.1%)。结论菌引起IFI的常见临床特征包括:器官水平出血、念珠菌疹、脏器功能损害,以及累及肺尖的炎性渗出性病变等。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制备内毒素休克继发MODS早期心肺损伤动物模型,给予不同容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检测血浆和超滤液中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探讨CVVH及HVHF对内毒素休克继发MODS的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绵羊18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作为内毒素组、CVVH组和HVHF组,镇静肌松后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内毒素组仅给予内毒素,CVVH及HVHF组在给予内毒素同时行CVVH(超滤率40ml·kg-k·h-1,血流速80ml·min-1)、HVHF(超滤率100ml·kg-1·h-1,血流速100ml·min-1)治疗。三组动物分别于内毒素泵注前(TO)及开始泵注30min、60min、90min、120min、210min及360min时采血测定TNF-α、IL-6、IL-10、PG、TXB2和内毒素。结果CVVH、HVHF治疗后内毒素及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三组TNF-α均于泵注内毒素后显著增高,虽然CVVH、HVHF组治疗后较同组TXB2无显著降低,但治疗后与内毒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VVH、HVHF治疗后IL-10及TXB2虽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CVVH、HVHF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超滤液中可检测到TNF-α、PGE2、IL-10、IL-6及TXB2,未检测到内毒素。结论CVVH、HVHF能通过超滤作用清除TNF-α、IL-6、IL-10、TXB2和PGE2,并能明显降低血TNF-α、PGE2水平,但对IL-6、IL-10、TXB2水平影响不大;CVVH和HVHF治疗有利于纠正促炎因子过度释放和促,抗炎因子失衡:血液滤过可通过吸附而非超滤作用清除内毒素并降低其血浆水平;CVVH(40ml·kg-1·h-1)与超滤率100ml·kg-1·h-1的HVHF相比,对血浆炎症介质的作用基本一致,这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枸橼酸钠体外抗凝的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CRRT)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救治效果。方法观察35例患者体外循环凝血情况:检测血钙、血钠、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结果在枸橼酸抗凝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钙代谢紊乱、高钠血症及碱中毒等并发症。与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对血肌酐、尿素氮的清除较好。结论枸橼酸抗凝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CRR'r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急性等容血液稀(ANH)可以减少围术期异体库血、降低医疗费用、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控制性降压(CH)可以使血供丰富的组织和器官易于止血,减少手术野渗血,控制术中出血。将这两种技术联合用于失血量较大的手术中,评价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减少库血使用量,提高手术质量均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氢化可的松(HC)对内毒素(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晚期炎症介质HMGB1表达的影响及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小剂量HC干预组(C组)。B组和C组设立2、8、16、24四个时段点,分别为B2、B8、B16、B24、C2、C8、C16、C24组。腹腔注射LPS(1mg/kg)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小剂量HC(6mg/kg)作为干预。72只大鼠每组8只采集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检测HMGB1水平。54只大鼠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海马NF-κB,I κ B的表达。结果HMGBl在A组可见微量表达,B8组表达量始增加,以B16、B24组为高(P<0.05),B组:HMGB1表达有持续增加趋势。C组HMGB1表达较B组呈减少趋势,以c16、C24组减少明显,差别有显著性(P<0.05)。B组NF-κB表达较A组显著上调,以B8组最高(P<0.05),Iκ B表达先降低后逐步上升,较A组也明显增加,以B24组为高(P<0.05)C组:NF-κB表达较B组显著下调,以C2、C8组为著(P<0.05);IκB表达较B组明显增加,以C8、C16、C24组为著(P<0.05)。结论小剂量HC对晚期炎症介质HMGB1有明显抑制作用,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复氧致内皮细胞损伤的过程和活血化瘀中药对缺氧/复氧致内皮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系(ECV-304),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孵育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孵育组先缺氧处理3小时,再复氧0.5小时:丹参干预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复方丹参注射液,12小时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各组均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内皮素(ET)、E选择素含量以及内皮细胞表面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Fas的表达。结果①缺氧复氧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培养液中内皮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E选择素含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表面1M表达明显下降(P<0.01),细胞Bcl-2表达明显下降,Fas表达明显升高(P<0.01)。②复方丹参注射液组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细胞上清液中内皮素(ET)明显降低(P<0.01),E选择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随着复方丹参注射液预处理浓度增加,ET含量逐渐降低(r1=.0.97,P<0.01),E选择素含量逐渐降低(r2=-0.93,P<0.01);细胞表面TM表达明显升高(P<0.01),细胞Bcl-2表达明显升高,Fas表达明显下降(P<0.01),该效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缺氧复氧过程造成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内皮功能紊乱。活血化瘀中药可以下调内皮细胞的活化,抑制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黏附,促进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Fas的表达,从而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通过上述机制保护内皮细胞,减轻重要脏器损伤。
  •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汀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脓毒症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汀联合治疗组(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II)评分、28 d病死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Y-a,白细胞介素.10(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14单核细胞HLA-DR的含量。结果1.对照组28天病死率4/13(30.7%),与实验组28天病死率2/12(16.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二聚体在实验组明显下降,并且治疗5天(2.6±0.4 vs 4.3±0.6 μg/mL,),10天(2.5±0.5 vs3.9±0.3 μg/mL,),16天(2.7±0.7 vs4.1±0.5μg/mL)的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TNF-a随着时间延长明显下降,在治疗3天(38.1±4.5 vs 55.1±7.6 pg/mL),5天(30.1±6.3 vs49.2±3.9 pg/mL),10天(23.3±3.7 vs 42.4±6.5 pg/mL)和16天(12.1±4.2vs 39.8±7.1 pg/mL)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D+14单核细胞HLA-DR%在实验组则明显升高,在治疗3天(41.6±5.5 vs 25_3±5.6),5天(61.7±3.4vs 35.7±4.5),10天(62.4±4.1 vs 40.6±7.8)和16天(60.1±2.9 vs 43.3±2.3)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汀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纠正感染性休克和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于ICU的46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24例病人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为对照组(n=24);2002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22例病人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治疗组(n=22)。除糖皮质激素应用外,两组病人在其他治疗方法上无明显差别。比较两组病人在纠正休克和转归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时休克纠正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病人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顽固性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地纠正休克,更早地撤离血管活性药物,并明显降低炎症反应程度,但其对病人的远期预后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ICE,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eMEDLINE(1985~2006.7)、EMBASE(1985~2006.7)、Cochrane Database(2006年第2期)、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85~2006.7)。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学位论文汇编。收集国内外关于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成年ICU病人死亡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和检索策略,最终检索到11篇相关文献。8篇属于高质量文献,随机方法正确,并采用了分配隐藏和意向性分析,而其它3篇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缺陷。所有入选文献均未采用盲法。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将所有入选文献分为超高血流动力学目标治疗组和基于医生经验的个体化治疗组。结果显示,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不能降低两组病人的死亡率
  • 摘要:目的:研究丙泊酚对脂多糖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7组,每组5份,并施以不同的处理:①对照组;②LPS0.1组(内毒素终浓度为0.1μg/ml):③LPS1组(内毒素终浓度为1μg/ml):④LPS10组(内毒素终浓度为10μg/ml);⑤P4(丙泊酚终浓度为41μg/ml)+LPSlo组;⑥.P40(丙泊酚终浓度为40μg/ml)+LPS10组;⑦I40(脂质溶剂的体积和浓度同P40组)+LPS10组。孵育6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方法测定各组硝基酪氨酸蛋白(NT)表达;测定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内皮细胞NT的表达(P<0.01),同时反映细胞损伤的指标LDH释放率明显增多,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0.01)。且NT与LDH释放率和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丙泊酚预处理后,LPS诱导的内皮细胞NT的表达明显减少,LDH释放率减少,细胞存活率增加(P<0.01)。而脂质溶剂无上述保护效应。结论丙泊酚该药物本身,而非脂质溶剂通过抑制过氧亚硝基阴离子(IDNOO-)的产生来减轻内毒素所致内皮细胞的损伤。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