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
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

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6-04-14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GP)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AGP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3例,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择期手术;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1例,其中有胆道梗阻6例,行急诊手术或ERCP+EST及鼻胆管引流;非梗阻型5例,先行非手术治疗,后做胆石症手术.结果:轻症43例AGP非手术治疗有效,重型11例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无伴胆道梗阻者5例行胆石症手术.结论: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应分型而治.对急性梗阻型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或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早期宜行急诊手术或ERCP+EST及鼻胆管引流;其他类型胰腺炎早期宜非手术治疗,后期治疗胆石症,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价近端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和对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非常显著(P<0.01).断流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直径、流量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均有显著差异(P<0.05),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加非常显著(P<0.01).有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没显著性差异,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联合断流术的手术方法和技术.方法:用手助腹腔镜完成15例脾切除门奇静脉联合断流术.结果:15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200min.术中出血400~1600ml,平均780ml.切除脾重500~1800g,平均770g.住院时间9~18d,平均12d.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疼痛少,5例术后用止痛剂,24~72h排气,平均50h,手助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手助腹腔镜行脾切除门奇静脉联合断流术不但安全可行,而且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疗效满意.
  • 摘要:吸引引流技术(简称SD技术)利用吸引装置,将游离于体内某一部位的炎性渗液、脓液、血液或溢漏于消化道外、具有消化破坏作用的消化液等有效持续地引出体外,常是创造治愈疾病与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条件.采用浅于-20kpa、持续若干日的"低负压持续吸引引流技术(SSDL技术)"可使SD技术的应用更安全、有效,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与发展,SSDL技术在胆胰十二指区域外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防治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综合措施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介绍了吸引引流技术在胆胰十二指肠区域外科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总结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年中8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8例,伴黄疸者5例,同时伴食欲减退者3例,术前均误诊为胰头癌,术后病理均为慢性胰腺炎.本组病例中行child术5例,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行剖腹探查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死亡1例.术后7例腹痛症状得到缓解.结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术前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术中若不能明确排除胰头癌,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若发现同时合并整个胰腺慢性炎症,经穿刺活检阴性,可考虑做内引流术.
  •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如何避免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及时修复3例,其中1例术后发生狭窄再次手术治愈.1例7d后行胆道修复T管支撑半年拔管治愈,1例3d出现腹膜炎经保手治疗无好转,转市级医院因多功能衰竭而死亡.外院1例因胆总管损伤严重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在于术中及时发现,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切口设计、设备要求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5年4月80例微切口胆囊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亡,无胆漏及胆管损伤,无切口感染.切口长度3~4cm74例,手术时间25~60分钟65例,术后切口疼痛轻微,未用镇痛剂68例,术后5~12小时下地活动者61例,术后第一天进食者71例;结论:微切口胆囊切除术(MTC)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土洋"结合的手术方法,微切口胆囊切除术(MTC)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投资,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深受患者的欢迎,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即刻中转开腹的术前预防和术中预防的措施.方法:总结我院568例LC中发生即刻中转开腹27例的中转原因和操作方法、疗效.结果:即刻中转开腹的原因有:胆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1.4%、胆囊严重急性炎症1.1%、Calot's三角"冰冻样"粘连0.9%、大结石嵌顿于胆囊近端0.5%、胆囊管畸形0.4%、脐下第一穿刺孔周围广泛粘连0.4%、胆囊窝出血不止0.2%.结论:术前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即刻中转开腹.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LC术中2例胆损伤、2例胆道残余结石和1例胆囊动脉出血的手术情况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1例总胆管损伤中转施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痊愈,1例中转止血痊愈.3例再次手术中,1例开腹施行Roux-Y吻合术,2例作取石术治愈.结论:选择适当病例,仔细分离Calot's三角区的解剖结构,使用电钩不可太近胆管,有困难应及时中转手术,及时止血可避免胆管损伤.残留胆囊管不可太长,必要时作术中胆道造影可及时发现残余结石,做出正确处理.
  • 摘要:本院普外科自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胆囊炎症疾病所致胆内瘘20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0~83岁,平均53岁.胆囊炎病史2~35年,平均16年.梗阻性黄疸(轻~中度)均反复发作1~6年.入院时15例伴胆管炎,其中7例伴梗阻性黄疸,1例伴小肠梗阻.B超、CT和手术证实全部病例均有胆囊结石和胆囊萎缩,其中2例伴肝总管结石,5例伴胆总管结石.
  •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非损失性黄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2005年6月2150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非损伤性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2150例胆囊切除术有20例术后通过肝功能、肝炎免疫测定、B超、CT、ERCP及手术证实为非损伤性黄疸.结论:胆囊切除术后非损伤性黄疸大部分只需要积极的支持及护肝治疗能缓解.
  • 摘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为了解决营养支持问题,通常采用肠外营养(TPN),然而TPN的弊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研究初步表明,SAP时,尽早实施经空肠的肠内营养(EN),既能支持全身营养,不刺激胰腺外分泌,又能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而且价格便宜.目前对SAP患者实施经空肠EN的方法仍较困难.传统的方法为手术行空肠营养造瘘,但手术并发症高.本课题组自2005年6月起,对4例难以耐受经口饮食的SAP患者在透视下将鼻肠管放胃至空肠上段,应用要素饮食行EN,4例患者均有大面积胰腺坏死及大量胰周积液,并有高热、血WBC>20×109/L,经EN等综合治疗无MODS、胰腺感染发生,未中转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对经空肠的EN在治疗SAP中的作用临床研究时间尚短,报道的病例数均较少,EN时机、营养管放置方法、EN营养成份的选择等还存在争议.我们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中药生大黄及空肠上段的EN,同时设立对照组,即以静脉营养(TPN)为参照,探讨早期经空肠EN治疗SAP的时机、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在高龄高危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45例,均为70岁以上,符合ACST诊断标准.患者首先行ERCP检查,明确胆道梗阻原因,梗阻部位,了解结石的大小、数目和位置.如发现晚期胆胰肿瘤导致阻塞性黄疸,首先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而后择期行胆道塑料支架(ERBD)或胆道金属支架(EMBD)植入术.如发现胆道结石,可应用电刀切开乳头括约肌,而后在电透下,应用取石网篮、碎石器、胆道扩张球囊和取石球囊逐一取出结石.对于乳头水肿明显、胆总管下端狭窄、乳头旁憩室畸形和胆道多发、巨大结石未能取净结石或胆道胰腺感染严重,取石后均放置ENBD,并保证鼻胆管在位引流通畅.对于病情危重,伴发休克或心脏、肾脏、肝脏严重衰竭,不能耐受较长时间治疗的患者,采取分次治疗,先行ENBD术,择期再行进一步治疗.结果:45例ACST患者ERCP全部成功,诊断为胆道结石40例,其中乳头结石嵌顿者5例,一次同时完成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胆道碎石取石+ENBD并治愈者26例.对于病情危重采取分次治疗19例,其中14例先行ENBD引流术,1周后病情平稳再行内镜下取石治疗;而5例胆胰肿瘤胆道梗阻患者,先行ENBD,病情稳定后再行内镜下胆道内支架植入术.结论:应用内镜治疗高龄高危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该方法可明显减少ACST患者的急诊开腹手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15例再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动脉重建的不同方式.其中供体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汇合部吻合重建的4例(26.7%),与受体肝总动脉吻合重建的4例(26.7%),与受体脾动脉吻合重建的4例(26.7%),与受体腹主动脉架桥吻合重建的3例(20.0%).结果:15例再次肝移植患者中11例(73.3%)术后顺利恢复,存活期1~22个月,中位存活期9个月.4例(26.7%)于术后早期死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流均正常,未出现血栓形成、肝动脉狭窄或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再次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情况复杂,方式多变,根据供、受体肝动脉解剖的特点和首次移植时肝动脉的重建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重建方式并进行细致的吻合,是再次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总结国内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现状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检索筛选国内资料并回顾性总结胆道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17篇文章入选;肝移植1059例中胆道并发症140例,占13.2%(6.2%-36.4%);154例胆道并发症共行微创治疗207例次,再手术32例次;死亡26例,占16.9%.结论:目前国内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率较高,治疗以微创介入为主.
  • 摘要:微嵌合体及其与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目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微嵌合体的存在常提示受者对移植器官产生耐受,但是微嵌合体在免疫耐受中的真正作用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从七个方面对微嵌合体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用包皮去除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方法:用HK型环去除包皮专用器械微创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结果:本组310例病人均在10-14天套环自行脱落,套环脱落后2-4天创面愈合良好,30例病人切皮切缘及系带处稍有水肿,10-15天基本消退,10例病人切缘肿胀较明显,经过热敷,局部治疗在1月左右愈合,手术时间5-15分钟.结论:采用包皮环切专用器械治疗包皮过长,包茎,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或不出血,无需术后拆线的痛苦,切缘整齐无瘢痕,外观美观.
  • 摘要: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得失,提出治疗方案.结果:24例患者中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而手术8例,16例经保守方法(禁食、鼻胃管胃肠减压、中心静脉营养、糖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的应用等)治愈.保守病人平均住院(23.5±9.8)天.手术病人3例出现肠外瘘(37.5%),1例因重症感染而死亡(12.5%).结论: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疗效差,并发症多.
  • 摘要:目的:探讨SEPS治疗小腿交通支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营养障碍、溃疡48例56条患肢.所有的患肢都经过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平卧位持续硬膜外麻醉,按常规方法对48例56条患肢实施SEPS手术.离断较粗交通支静脉3-5支,电灼细小交通支静脉2-7支.DVI患者同时进行股浅第一对瓣膜包窄术,以修复功能不全的深静脉瓣膜.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浅静脉分段结扎、抽剥或腔内激光治疗.结果:所有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本组26例27条患肢溃疡於术后5-30天均获愈合,平均13天.术中发生局部皮肤灼伤2例,直径2.0cm.其中1例换药处理,术后3月愈合.另一例术中切除烫伤皮肤1期缝合后同期愈合.皮下气肿发生3例3条患肢,均在膝下区域,2-3天内自行吸收消退.无治疗区域皮瓣坏死,无深血栓静脉形成.本组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3年,平均1年10个月.1例2年后浅表性溃疡复发,可能系感染所致,经短期抗感染后愈合.所有的患肢色素有所变浅,肿胀消退.结论:SEPS手术时机灵活,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是下肢静脉性营养障碍、尤其溃疡治疗的理想手术.
  • 摘要:应激性溃疡现常称为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粘膜病变,在前列腺电切术后该病发生率较低.本院自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开展前列腺气化电切术700例,统计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7例,占1%,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现作一分析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肛痔吻合器在治疗重度痔中的价值,推广PPH手术.方法:与传统法和进口痔吻合器从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疼痛指数、住院费用、术后肛垫上提程度及症状改善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国产肛痔吻合器效果与进口吻合器临床近期效果相差无几.结论:国产肛痔吻合器可反复使用,费用与传统手术费用差不多,且性能与进口痔吻合器媲美,对治疗重度痔具有费用低廉、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基层中推广.我国普查资料显示50%成人患有痔,多数无症状.若病变迁延不断、反复发作,未及时治疗发展为重度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以往手术常采取切除病变,破坏过多的肛管上皮,术后并发症多.98年国外有报道使用吻合器痔切除法(PPH)来治疗重度痔,即克服传统手术的缺点,又保留肛垫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国内自2000年7月相继开展,绝大多数使用进口吻合器,我院从2002年1月起使用国产肛痔吻合器,将完成的24例报道如下(同期美国强生HCS33圆形痔吻合器5例,中德合资法兰克曼痔上粘膜切除吻合器4例).
  • 摘要:患者女性,47岁.因进行性巩膜皮肤黄染1年,于2004年06月30日入院.于2003年5月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后出现恶心、乏力及全身皮肤瘙痒腹胀、牙跟出血等症状.在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予保肝、退黄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既往无其它病史,家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76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10/60mmHg.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巩膜皮肤重度黄染,心肺(一),肝肋下10cm,质硬,边缘钝,无压痛,表面不光滑,脾肋下2cm,质中等,无压痛,表面光滑,移动性浊音(-),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一).B超:肝硬化、脾大.胸片未见异常.胃镜示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肝功能:ALT40U/L,AST92U/L,ALP103U/L,GGT101U/L,胆汁酸(TBA)407umol/L,TBil289umol/L,DBil198umol/L;白蛋白29g/L,白球比0.7,血红蛋白83g/L,白细胞2.36x109/L,血小板100x109/L,尿pH6.5,尿蛋白阴性,凝血功能指标轻度延长.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肝炎免疫及甲胎蛋白均阴性.肝脏活检病理示:肝细胞浊肿,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假小叶形成,呈结节性肝硬化.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入院后经积极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皮肤痉痒呈进行性加重,于2004年7月6日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供肝来自于脑死亡的男性患者,术中引流少量腹水,病肝表面呈黄绿色,散布多个结节,呈重度硬化;脾脏肿大.常规切除病肝、植入供肝,手术历时5小时,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分别以5-0、6-0、7-Oprolene线连续外翻缝合,门静脉吻合口预留1cm的growthfactor,胆总管以6-0prolene线连续缝合,不放置T管引流.术后给予FK506+赛尼哌+强的松三联抗排斥反应,同时预防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周TBil下降至29.4umol/L,ALT153U/L.连续床旁B超监测提示:移植肝各血管及胆管吻合口均通畅,术后1个月患者未出现排斥反应,全身痉痒及皮肤巩膜黄染均已消失,TBil25.9umol/L,ALP98.3U/L,GGT71U/L,胆汁酸149umol/L,2004年7月27日出院.出院后强的松量递减至停药,而FK506长期服用,维持正常的血药浓度,目前为每日4片,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已健康存活19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 摘要: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对胰周血管侵犯和胰头癌的可切除性作出正确评估.方法:62例胰头癌病人术前均行MSCT检查,经手术探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包括联合血管切除3例),40例行姑息性手术(其中8例术前CT发现肝转移).术中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受侵情况.结果:24例MSCT评估可切除者,实际切除22例,符合率91.7%.2例MSCT判断肿瘤与血管接触面积小于1/2血管周径,但因术中探查发现血管被肿瘤包绕成团,无法行根治性手术.38例MSCT评估不可切除者,实际未切除38例,符合率100%.用单纯横断面和血管重建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vs100%,77.5%vs95.0%.在特异性上,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地判断胰头癌的可切除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螺旋CT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肿瘤可切除评估的特异性.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颈动脉移植硬化模型为研究移植物动脉硬化所引起的慢性排斥反应奠定基础.方法:分离、切取供者小鼠颈总动脉10mm原位植入受体小鼠行端端吻合,术后60天观察移植血管大体标本、颈动脉移植物组织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RT-PCR法检测受体小鼠脾脏mIL-2,mIL-10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结果:颈动脉移植手术60天后,试验组小鼠颈动脉移植段全部或大部分栓塞,对照组小鼠颈动脉移植段通畅;试验组受体小鼠组织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mIFN-γ和mIL-2在脾脏组织的表达情况明显,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的表达;而血清中IFN-γ和IL-2的浓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颈动脉移植硬化模型,这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提供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冬虫夏草干预对同种异基因小鼠颈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为临床解决慢性排斥反应难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小鼠行颈总动脉移植术后分成2组,对照组只用CsA,试验组用CsA+冬虫夏草制剂(百令胶囊)分别进行于预,术后60天观察颈动脉移植物存活率、颈动脉移植物淋巴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6的释放水平.结果:颈动脉移植术60天后,试验组小鼠颈总动脉移植物存活率73.3%,较对照组2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颈动脉移植物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而试验组不明显;试验组血清中IL-2、IL-6的浓度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冬虫夏草制剂对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有很好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建立风险管理芬围,探索工作流程及环境风险识别.方法:护理行为中存在护理风险的问题,举例说明,提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手术专科护理水平,消除隐患.结果: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失败可能.结论: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护理对象提供护理服务风险理念.
  •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进步,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仅要学法、懂法还要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不仅要对术前、术中、术后发生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同时还要保护患者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防止各类差错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132例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2例中肝叶切除46例(34.8%),优良率94.5%;胆肠吻合54例(40.9%),优良率87.8%;胆管探查T管引流32例(24.2%),优良率76.5%;本组无死亡.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手术方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以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方式和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0年1月到2004年12月217例肝胆管结石采用外科治疗的术式和治疗效果.其中肝门部胆管狭窄切开整形+胆肠吻合43例,肝叶切除术35例,胆肠吻合术72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7例.结果:术后有189例随访,随访6月~15年,采取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方式优良率达94.9%以上,采取肝叶切除术方式优良率达80.6%以上,采取胆肠吻合术方式优良率达68.9%,其中有2例死亡,死亡率1.05%,采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优良率达67.2%.结论:由于肝胆管结石时肝脏及胆道病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常需将以两种或多种术式以及辅助技术方法的结合应用.肝内胆管结石及合并胆管狭窄因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残石率、症状复发率和再手术率高而成为胆道外科的难题[1].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改进,手术器械的更新,内窥镜外科的发展,使得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217例,现作一报告.
  • 摘要:肝外伤是腹部外伤常见而严重的一种损伤,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常可危及生命.由于,肝脏创伤的伤情各不相同,其处理方法也各有不同的经验.本文作者对严重而复杂的肝外伤病人选用填塞疗法取得较好的效果,选用率(26/66占40%),成功率(8/26占31%).肝脏破裂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常因某种暴力所致,其来势凶险,严重者短时间内即可呈现失血性休克状态,又常伴有复合伤,若未能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常可危及生命.现就我院近20年来收治外伤性肝破裂大出血采用压迫填塞疗法中的有关体会作一探讨.
  • 摘要: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胆红素代谢中肝脏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B-UGT)对胆色素结石(PS)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活性的下降,在促进PS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作者利用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升清胶囊药物血清来干预豚鼠体外培养的原代肝细胞,检测该药物对B-UGT基因mRNA的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利胆中药防治PS的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MMP-9及TIMP-1在SAP大鼠肺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继发肺损伤中的作用,观察生长抑素对SAP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胰被膜下多点均匀注射5%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的SAP模型.观察炎性介质(淀粉酶、TNF-α、IL-6)、肺体指数、肺组织MPO水平的变化、胰腺、肺脏病理变化及MMP-9及TIMP-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研究结果表明SAP可以诱导炎性介质释放增多,同时MMP-9及TIMP-1表达上调,MMP-9/TIMP-1比例失衡,并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生长抑素治疗组MMP-9表达下调,MMP-9/TIMP-1比例部分恢复,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细胞因子介导的肺组织MMP-9/TIMP-1表达比例失衡,可能是SAP继发肺损伤机制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3.5%牛磺胆酸钠(0.2ml/100g)诱导ANP大鼠模型.分为五个组,分别为假手术(SO)组、坏死(ANP)组、生长抑素治疗组、雷公藤多甙治疗组、雷公藤多甙+生长抑素治疗组.术后禁食12小时,不禁水.各组均随机标记6只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术后24小时,观察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活性;血浆内毒素水平;脏器细菌培养;胰腺和回肠粘膜病理学变化及大鼠存活率.结果:雷公藤多甙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ANP大鼠,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活性;减轻胰腺组织和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水肿;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提高ANP大鼠存活率.结论:ANP大鼠存在肠道细菌移位;雷公藤多甙联合生长抑素的治疗可减轻ANP大鼠胰腺和肠道损伤,加强肠道的生物学屏障,降低肠源性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发生率,阻止ANP的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05年中21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行囊肿切除术4例,胰体尾切除12例,Whipple手术3例,囊肿外引流2例.误诊率10%,无术后近期死亡.浆液性囊腺瘤切除后无1例复发,囊腺癌(含囊腺瘤恶变)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63%.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B超和CT是早期发现胰腺囊性瘤的最有效手段,减少误诊和完全切除可获较长期生存.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以及外科治疗方式.结果:13例胰腺囊性肿瘤均行开腹手术.胰体囊肿剥除,剥离面空肠Roux-en-Y吻合1例,胰头囊肿剥除+胰尾切除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体切除远端胰尾空肠Roux-en-Y吻合2例,胰体尾切除2例,胰体尾+脾切除2例,胰尾+脾切除3例,胰腺活检1例.术后病理示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乳头状囊-实性神经内分泌癌2例,囊实性乳头上皮肿瘤1例,胰腺结核1例.结论:胰腺囊性肿瘤术前确诊困难,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与门静脉血中CA19-9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择16例胰腺癌患者,在术中同时采取外周静脉血和门静脉血各3毫升,分离血清后用RIA法测定CA19-9值,进行北较.结果:门静脉血中CA19-9测定值比外周静脉血高,而且与肿瘤大小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肿瘤部位无关.
  • 摘要:干细胞是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不同细胞群组,它们保持在原始未分化状态并具有非特异性,在特殊情况(如损伤,试剂诱导)下可以向特异性体细胞分化.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复制更新和分化为各种子代细胞类型的特性(1).干细胞的特性决定了胰腺干细胞一旦被发现,其在糖尿病治疗、胰腺肿瘤、胰岛移植等方面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此目前对于胰腺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但迄今为止,在胰腺干细胞研究方面存在着诸多争论.目前在此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在人体内是否有胰腺干细胞存在,存在于何处2、研究胰腺干细胞的具体方法3、胰腺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4、促进胰腺干细胞有效分化的途径等.本文综合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新进展作一阐述.
  •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20例LC中5例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实施腹腔镜LC手术520例,胆道损伤5例,经中转手术或腹腔置管引流后痊愈出院.结论:胆道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经验不足、Calot三角解剖不清、出血后操作不当等是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术中应重视Calot三角的解剖和警惕胆管变异.采用钝性、锐性分离相结合法正确操作、适时中转手术是避免及预防胆管损伤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良性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的胆道并发症.方法:随访3例胆道良性狭窄病人植入金属支架3-7个月,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胆管结石、胆道感染及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结果在出现并发症后的病人中,2例首选在内镜下直接取支架均未成功,其中1例再施行开腹手术才艰难取出其中支架,并且术中所见胆管内壁有不规则的肉芽组织隆起,胆管内膜破坏,损伤严重.其中另1例及第3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暂时缓解,继续予以门诊随访.结论:胆道良性狭窄的病人应慎重植入金属支架,不适合使用普通金属支架治疗.金属支架介入治疗作为胆道恶性狭窄病人延长生命的一项新型技术,在国内外的临床医学上早已被广泛接受.但用于胆道良性狭窄病人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弊大于利,有选择性的运用是否合理,颇有争议.我院从2005年3月-2005年11月先后收治3例胆道良性狭窄病例植入金属支架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胆道感染、胆道结石形成及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及手术治疗,深感困难重重,效果有待远期观察及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利胆中药治疗胆囊切除综合症的疗效.方法:通过服用中药的治疗组病人与未服用中药的对照组病人两组病员恢复情况比较进行观察,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中医疏肝利胆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疗效显著.
  •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CC)占肝外胆管的58%-75%,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主要手段,但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长期生存率低,因此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治疗是提高预后的有效措施.我科1999年7月-2004年9月共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51例.现作一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在术中胆道检查、取石等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胆道镜、取石网篮、取石钳、激光、ERCP等,对术中12例患者进行检查和取石.结果:12例患者术中取石成功.结论:术中应用胆道镜,可以取出总胆管下端嵌顿性结石,术后降低残石率、复发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中各种腹腔粘连的处理方法.方法:根据各种胆囊炎症引起的胆囊周围粘连的特点及粘连的严重程度,采用胆囊顺行切除、逆行切除、顺逆结合法切除或胆囊部分切除术.中上腹手术后引起上腹部粘连,首先分离右上腹腹壁的粘连,然后分离肝脏脏面粘连,直至显露胆总管.结果:本组318例,术后住院时间为1~9(2.7±2.5)天.中转开腹3例,术后胆漏5例,放置腹腔引流时间为5~56(23.6±9.4)天.结论:在腹腔镜下,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粘连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分离的方法,能顺利的完成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胆道疾病患者CA19-9升高的原因.方法:选取本科自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入住的CA19-9升高的良性胆道疾病48例,检测血清CA19-9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黄疸程度不同的患者的CA19-9水平存在差异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和CA19-9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5858,而没有明显黄疸的患者,两者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1033.CA19-9升高与胆道感染、狭窄至胆道梗阻,肝硬化肝功能异常等多种原因有关.
  • 摘要:目的:总结ERCP诊治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使治疗性ERCP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200例ERCP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低氧血症是无痛麻醉下ERCP诊治过程中最危急的临床征象.有选择地ENBD取代T管无特殊并发症和残石的发生.在二镜联合运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先首选ERCP治疗121例未产生残石和其他的并发症.结论:无痛麻醉要有选择地慎用,尤其在俯卧下进行时,鼻胆管在胆管内留置时间过长,能对组织及其周围产生刺激性反应,ENBD后需择期手术时间最好在3天后7天内进行,鼻胆管能有选择地代替"T"管,在肝外胆管结石运用微创治疗方式,首选EST术有益无弊.
  • 摘要:目的:分析2405例胆石病患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结果,评价胆系手术患者行MRCP检查意义.方法:将2405例胆石病患者的术前MRCP检查结果及手术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术前MRCP检查在胆系手术中使用价值.结果:2405例MRCP检查证明胆道疾患复杂、解剖变异多,术前确切了解胆道情况对胆石病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对于胆石病患者,术前MRCP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诊断胆管下段疾病方面明显优于超声,有条件时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对Mirizzi综合征临床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外科自1989年1月~2004年6月间采用带蒂胆囊瓣转移修补方法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恢复良好,随访3~7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蒂胆囊瓣转移修补方法治疗Mirizzi综合征所致的胆管缺损,是保持胆道生理功能完整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材料和方法:从1990年3月~2005年8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28例.腹部平片见肠腔积气、伴有少量的液平.后7位病人行CT检查.CT示:肠壁增厚、结构模糊.绝大部分病人梗阻发生的时间是在手术后的3~6天,部分病人是在恢复饮食后.4例行手术治疗,24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在行手术治疗的4个病人中,3例行粘连松解、1例部分小肠切除.第2次手术后,2例发生肠瘘,1例治愈,另1例死亡.非手术治疗病人,从治疗到肠梗阻完全缓解的时间为7~21天.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没有1例出现肠绞榨、肠坏死.结论:提高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理认识,可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8例的诊治,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提高外科治愈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至2005年收治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8例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oore's(1)分类Ⅱ级损伤4例,Ⅲ级损伤3例,Ⅳ级损伤1例;8例均经手术,单纯修补1例、带血管蒂空肠瓣修复1例、空肠十二指肠Roux-Y吻合术2例、Cogbill(2)手术1例、Cogbill手术的再简化手术2例、Whipples手术1例.结果:全组治愈7例(1例自动出院转上级医院,后随访未经特殊治疗,痊愈出院),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和处理,视术中情况选择尽可能简单的术式,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术后加强营养和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 摘要:老年绞窄性肠梗阻是老年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其病死率仍较高.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绞窄性肠梗阻52例,现将治疗结果作一分析.
  • 摘要:目的:探索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新鲜脐静脉套接治疗各种原因造成尺、桡、正中神经缺损,使神经两端之间处于相对真空、无张力状态,术后制动4~6周.结果:3例手术除一例术后因故失访,2例随访,疗效较满意.结论:脐静脉套接具有安全,无排斥反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套接物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治疗输尿管、肾盂结石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7例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手术治疗输尿管、肾盂结石患者资料.结果:107例患者中95例(其中肾盂结石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9例)一次碎石成功,成功率87%(95/107);12例未成功(其中肾盂结石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3例),8例术后ESWL治疗成功,2个月内结石均排净.结论:该方法安全、高效、损伤小,可作为输尿管结石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梗阻性结肠癌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年10月-2005年10月共收治梗阻性结肠癌118例的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111例临床治愈好转出院,占94.07%,死亡7例,死亡率5.93%.结论:梗阻性结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不是所有的梗阻性结肠癌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探查,对有腹膜炎倾向或经短期观察没有好转者及时探查为宜,应考虑简单安全的术式.
  • 摘要:目的:总结15例高位肠瘘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在我院外科1997年3月~2005年11月间,所产生的15例高位肠瘘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胃切除术后发生肠瘘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肠瘘5例,医原性损伤产生肠瘘4例,其他1例.诊断明确后,给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以及生长抑素等治疗.9例还因弥漫性腹膜炎而再次手术.15例肠瘘,治愈9例,死亡6例.结论:充分引流、营养支持以及生长抑素的应用,是降低肠瘘死亡率的关键.
  • 摘要:目前直肠癌的治疗中尽管以手术为主,由于直肠癌中下段约占85%,故手术目标从单一的追求根治发展到既要根治又要讲究生活质量,对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直肠的解剖生理、直肠癌病理和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近年来科学及器械的发展,使患者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保肛机会,而且大量资料显示保肛手术的疗效丝毫不比腹会阴切除术差.因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研究成为直肠癌外科的重点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种植模型,研究评价CO2气腹对比氦气气腹及开腹术对肿瘤细胞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的影响.方法: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随机分四组:①CO2气腹组;②氦气气腹组;③剖腹术组;④对照组.(①~③取活检,④未行任何手术).结果:10周后探查:(1)四组裸鼠盲肠原位肿瘤种植致瘤率均为100%,无差别.(2)切口肿瘤种植率:CO2气腹组9.52%(2/21);氦气气腹组9.09%(2/22);开腹术组19.04%(4/21).三组无显著差别(p>0.05).(3)肿瘤肝脏转移率:CO2气腹组38.09%(8/21);氦气气腹组31.81%(7/22);开腹术组52.38%(11/21):未手术组31.81%(7/22).四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CO2气腹组与氦气气腹组、开腹术组及未手术组相比,没有促进癌细胞切口种植及脏器转移发生率.CO2气腹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技术(EUS-TCB)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穿刺活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EUS-TCB对12例患者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穿刺活检,其中食道粘膜下肿瘤4例,胃粘膜下肿瘤6例,十二指肠粘膜下肿瘤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及其引导下的Trucut穿刺活检,穿刺获取的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结果:对12例黏膜下病灶共穿刺36次,30次(83.3%)成功获取组织条块,6次(16.7%)穿刺未取得有效组织;7次(23.3%)穿刺获得的组织为片段状碎块,23次(76.7%)为完整的条状组织.1例十二指肠降段肿瘤穿刺失败.病理检查证实食道鳞癌1例,食道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癌(印戒细胞癌)1例,十二指肠降段间质瘤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Trucut穿刺活检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的病理组织,对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6-2003年间实施肝切除的45例胃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病理学指标与患者生存期间的关系.结果:45例接受肝切除的患者有2例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获得随访的39例病人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32%和21%.中位生存时间为29.5个月,6例患者存活时间超过5年.胃周淋巴结转移、侵袭深度、辅助化疗、肝脏转移灶数目以及胃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均与患者生存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年龄、性别、肝脏转移灶的最大直径以及是否进行肝脏介入治疗与患者的生存率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无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以改进提高远期疗效的措施.方法:对52例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11例生存5年以上与41例生存5年以内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0.8%和21.2%.影响患者愈后的因素主要有:原发癌病理类型,病灶数目,手术方式及时机选择,术后治疗(均为P<0.05).结论:早期诊断,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damagecontrol)在急性胆管炎(AcuteCholangitis)病人治疗中的应用.对急性胆管炎的早期复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鼻胆管引流的指证、细菌培养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方法: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72例急性胆管炎手术病人和15例经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病人的治疗体会,及其术中胆汁细菌学培养和抗生素治疗等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死亡5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9例,术后29例次出现并发症.ENBD治疗15例,均一期治愈.术中胆汁细菌学培养60例,39例培养阳性,培养出细菌51株.结论:急性胆管炎病人诊断一旦明确,在创伤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尽早进行复苏,纠正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和凝血功能异常.首要目的在于抢救病人生命,治疗及手术力求简单有效.ENBD创伤小,胆道减压效果确实,亦为择期手术创造了条件.胆汁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应列为常规,对调整抗生素用药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指征和疗效.方法:LC后立即探查胆总管39例,并进行胆道镜检查和取石,在取尽结石、确定胆总管下端狭窄情况下,用可吸收线一期缝合胆总管.结果:术后出现胆漏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余36例无胆道并发症.随访33例,时间3~24个月,无结石残留和胆管狭窄发生.结论:如病例选择恰当,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安全和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术前漏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28例LC术前漏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临床资料.结果:28例经术中,术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ERCP+EST取石均治愈.结论:要重视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存在,详细询问病史,细致观察体征,仔细分析有关检查,术中考虑到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有助于减少漏诊的发生.漏诊后要结合本院条件,术者操作技能,原手术方式和结石情况作相应处理.
  • 摘要:肝血管瘤(Hepatichaemangiomas)是良性的肝细胞肿瘤,常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占位性病变的31.3%,多发者为9%-22%,其尸检发生率为0.4%-7.3%.肝血管瘤常由于B超检查偶然发现,直径小于5cm.直径小于5cm的肝血管瘤其B超表现为:边界清楚完整,质地均匀,高回声,B超的诊断率可达80%;而较大的血管瘤(≥5),常由于瘤体内血栓形成、钙化或出血,常需要CT或MRI检查加以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6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17例行肝切除联合脾切除,7例行单纯肝切除,43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脾动脉栓塞.结果:肝切除联合脾切除组术后1个月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单纯肝切除组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加重,其中6例于术后3~7个月分别行脾动脉栓塞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脾动脉栓塞组治疗后1个月79%病例(34例/43例)脾功能亢进症状改善,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处理应争取行肝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如肝癌不能切除,则应争取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脾动脉栓塞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粘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3年5月~2005年10月收治的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粘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病人23例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胰腺粘液性囊腺瘤15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粘液性囊腺瘤癌变4例.B超、CT和MRI/MRCP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3.7%、68.8%和83.3%.肿瘤平均长径为9.4cm,最大长径为20cm.根据肿瘤部位分别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术、囊腺瘤单纯切除术等术式,手术切除率为82.6%.随访21例(随访率为91.3%),粘液性囊腺瘤14例,均健在,随访时间4个月~11年.粘液性囊腺瘤癌变2例健在,随访时间分别为5月和4年,另2例死亡,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5个月和18个月.粘液性囊腺癌1例随访5个月健在,2例死亡,术后存活分别为7个月和13个月.结论:粘液性囊腺瘤有潜在恶性倾向.囊腺癌属低度恶性,手术切除率高,切除预后好.手术要尽量保证肿瘤完整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所在部位的部分胰腺,根据肿瘤部位可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等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并发盲端综合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4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资料及再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在本次切除盲端手术前均为施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本次手术切除胰腺内扩张胆总管盲端,术后随访6-36月无异常.结论:术前ERCP了解胆胰汇合关系,低位切除胆总管远端以突然缩窄变细为标志,必要时行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或许可有效防治盲端综合征发生.
  • 摘要:微创技术(minimallyinvasivetechnique,MIT)是指在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采用的介入超声学、介入放射学、内镜、胆道镜和腹腔镜技术,以期在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近年来微创技术在急性胆囊炎的应用报道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开展回顾分析开展LC6年来1583例的临床资料,总结67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处理方法.结果:本组6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均痊愈出院.结论: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收缩素-A受体(CCK-AR)mRNA表达及血浆胆囊收缩素-8(CCK-8)水平与胆囊排空功能的关系.方法:60例胆囊结石患者和对照组30例无胆囊结石行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应用B超测定胆囊排空功能;应用RT-PCR检测胆囊CCK-A受体mRNA;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CCK-8水平.结果:胆囊结石组胆囊排空明显下降;胆囊结石组CCK-A受体mRNA表达(0.59±0.11)显著低于对照组(0.91±0.06)(P<0.01);在胆囊结石组中,收缩减弱组的CCK-A受体mRNA表达(0.52±0.06)又显著低于收缩"正常"组(0.70±0.07)(P<0.01);胆囊结石组中血浆CCK-8水平为(42.91±2.88)p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1.50±1.62)pmol/L,P<0.05;患者组术前血浆CCK-8水平为(42.91±2.88)pmol/L,显著高于术后34.21±2.56pmol/L(P<0.05).结论:胆囊结石组胆囊排空功能下降与CCK-A受体mRNA表达量下降有关.随着患者胆囊平滑肌细胞膜CCK-A受体mRNA表达的降低,血浆CCK-8含量代偿性增加,胆囊残余指数(RV/FV×100%)增加,胆汁淤积,胆囊结石形成.CCK-A受体、CCK-8在胆囊运动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血浆CCK-8水平可作为胆囊结石诊断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消化道瘘的术前诊断和手术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胆囊消化道瘘11例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彩超检查和术中探查所见,以及手术处理情况.结果:11例术前均未确诊,术后确诊胆囊与十二指肠第一段瘘9例、与胃窦瘘1例、与结肠瘘1例,9例瘘口直径为0.3cm~0.5cm,1例小肠高位梗阻和十二指肠结石性梗阻瘘口直径3.5cm~3.9cm.具体术式应根据病变情况做出选择,主要是切除胆囊、清除结石、切断瘘管、修补瘘口,酌情探查胆总管,充分引流腹腔.结论:超声检查为首选而且必须.长期反复胆道感染,尤其非结石性胆囊炎,无法解释的体温升高;彩超检查提示萎缩性胆囊炎或探不出胆囊;超声检查胆道积气;消化道尤其小肠以上的结石性梗阻时应警惕胆囊消化道瘘.
  • 摘要:目的:探索老年胆道病人围手术期合理的应对治疗措施对愈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1-2003年所有老年胆道病人(>=60岁)702例作回顾性的分析,其中男性病人267例,女性病人435例,平均年龄67岁,最大者86岁.胆囊结石胆囊炎共575例,占大多数.慢诊病人有467例,急性发作、胆囊结石颈部嵌顿、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穿孔病人10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101例,胆总管囊肿病人5例,胆囊癌、胆管肿瘤病人21例.合并感染性休克者10例.大多病人合并有1-3种合并症,病程1-30年不等.结果:因癌肿病人多属晚期,仅5例病人行根治性切除,其余病人因无法切除或因无法耐受手术而行姑息性治疗或仅行剖腹探查.另择期行胆囊切除术467例,胆囊急诊手术58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85例,胆道空肠吻合术16例,CHILD术5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5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5例,剖腹探查11例,保守未手术50例.大多病人病情都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和治愈.治愈635例,明显好转62例,死亡5例.总的治愈率94.4%,死亡率0.7%,治疗结果尚令人满意.结论:尽管老年胆道病人由于生理储备下降,病情重而发展快,合并症多,处理棘手.但由于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合并处理水平的提高,如能在围手术期对病人病情有合理的判断,合理处置并存症,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大多数病人亦能取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