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六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
全国第六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

全国第六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6-0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介入放射学组;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全国第六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 分析22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rn 结果: 除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失败外,其余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7~0.72(平均0.41±0.15)上升为0.55-0.95(平均0.76±0.18),随访6月-3年,6月、1年、2年、3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65.0%。rn 结论: 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植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 摘要: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90)Y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肝脏肿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90)Y微球栓塞治疗肝癌的方法、疗效、吸收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分析,说明了该方法治疗肝癌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1994-2005年期间在北京朝阳医院介入放射科置入VCF 73例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望以此为以后更进一步的规范化治疗提供资料和依据。
  • 摘要:目的:探索经足背静脉行下肢静脉CO2-DSA的可行性、效果;CO2-DSA下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可行性。rn 材料与方法:40例患者(40条患肢),男24例,女16例,临床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大隐静脉曲张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术后复查4例。分别用8号头皮针经足背静脉行下肢静脉CO2-DSA检查。上述病例有5例伴碘剂过敏或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在明确下肢血栓诊断后同时实施CO2-DSA引导下的滤器植入术。rn 结果:32例造影可清晰显示下肢浅、深静脉及其交通支,血栓、血管狭窄的位置及范围,图像质量优;5例造影图像质量良;3例造影失败。术中10例无任何不适反应:27例表现为足背静脉穿刺点处一过性胀痛,其中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感觉明显,停止注射不适感即除。5例滤器植入患者造影图像质量优;滤器植入前后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造影,除1例出现血氧饱和度轻度一过性下降,其余患者无任何不适反应:滤器植入位置及形态未见异常。rn 结论:下肢静脉顺行性CO2-DSA及CO2-DSA下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可行性、安全的,能够满足临床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要求。
  • 摘要: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Virchow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栓形成后如得不到即时有效的治疗,将引起相关肢体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导致肢体的功能障碍。本院自2001年以来,共对171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经导管内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现对治疗结果进行简述。
  •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根据病程、症状及造影表现,每例选择2~6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6个月~3年。rn 结果:出院时介入治疗疗效:优170例(29.5%);良269例(46.7%);中126例(21.9%):差11例(1.9%)。平均住院天数为9.5天。89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其疗效判断:优34例(38.2%):良45例(50.6%):中4例(4.5%);差6例(6.7%)。rn 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 摘要: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并发症较为常见,多数可以通过再次介入的方法处理,少数再次介入处理较为棘手。本院自1996年~2005年期间,采用各种介入治疗的方法,共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76例。现对出血、致命性肺栓塞、球囊腔内成形术后血管破裂、支架阻塞及滤器置入后下腔静脉阻塞等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Ⅳ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ⅣCS如在发生血栓前及时诊断,了解髂静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并适时地纠正和治疗,可大大减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后期并发症的发生。rn 结论:左下肢静脉DSA检查为诊断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最为直观、准确的方法,MSCTA可作为下肢静脉造影后的一种补充检查技术,MRA检查较为复杂,诊断假阳性较高。
  • 摘要:目的: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rn 方法:采用股浅静脉瓣窦壁环包术治疗56例(共58条肢体),彩超示58条肢体深静脉功能不全均在III-IV°。rn 结果:术后随访全组症状消失,肢体溃疡愈合。彩超复查56条肢体功能不全恢复正常,2条恢复至I-II°。rn 结论:该项技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可与大隐静脉手术同期进行,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环包材料易得而廉价且无排斥反应,易于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 探讨经导管血栓清除术联合尿激酶(UK)持续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 23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为髂股静脉血栓。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IVC滤器植入术,再顺静脉血流穿刺患侧股静脉,成功后,综合运用球囊导管扩张、大腔导管负压抽吸和拖拉等技术,以及冲击溶栓等方法对髂静脉血栓进行清除,直到满意为止。再逆静脉血流穿刺股静脉,进行股静脉血栓清除术,具体操作同髂静脉血栓清除术。最后,将溶栓导管留置股静脉血栓远端,进行UK后续持续溶栓。间隔24~72h造影复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决定是否继续行血栓清除和持续UK溶栓治疗。溶栓期间,每隔4~6h监测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值,同时观察股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处的出血情况和生命体征等。rn 结果: 23只IVC滤器植入位置均在右肾静脉下方1~2cm,展开良好。患侧股静脉首次穿刺置管成功22例,失败1例,成功率95.7%(22/23)。23例患者均接受1次以上血栓清除术,共51次,平均次2.2。UK持续溶栓维持3~14d,平均9d。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严重出血现象,所有患者均能较好地耐受血栓清除术和溶栓治疗。随访1~34个月,平均11.5个月,2例患者血栓复发,但症状无明显加重,IVC滤器无移位、穿孔等。rn 结论: 经导管血栓清除术联合UK持续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安全、有效。血栓清除术和溶栓前植入IVC滤器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
  • 摘要:2005年-2006年8月,本院共收住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了介入性治疗,现对较为特殊病例的介入治疗体会和教训进行报告。
  • 摘要:目的: 探讨DSA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rn 方法: 12例小肠血管畸形,空肠7例,回肠5例。均经Seldinger's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rn 结果: 显示出血直接征象8例,出血间接征象4例,其中6例同时具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rn 结论: DSA对小肠血管畸形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与并发症。rn 方法: 采用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53例163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治疗,其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45例,未破裂者8例。163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37枚,其中11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栓塞术。rn 结果: 163枚动脉瘤中161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96枚(58.9%)、接近完全闭塞44枚(27.0%)、大部分闭塞17枚(10.4%)、部分闭塞4枚(2.5%)、失败2枚(1.2%)。7例前交通动脉与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2例留下残疾。术后1月内死亡4例(2.6%),均为Hunt-Hess分级IV~V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rn 结论: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
  • 摘要:随着血管内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从事神经内外科及血管神经介入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越来越感觉到有必要掌握和了解颅内动脉的功能解剖。颈内动脉(ICA)是颅脑血液供应的重要动脉血管,其在颅段(入颈动脉管至颈内动脉分叉间)迂曲走行于骨性结构中或骨旁,且沿途发出诸多分支动脉。深入了解其走行方向和分段方法对外科手术和神经介入治疗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价值。本文从ICA的分段方法演变和新的分段方法等方面来介绍和理解颈内动脉的功能解剖。
  • 摘要:自从2001年本院开展气管支架植入术这一新项目后,成功地抢救了26例气管压迫患者,为后续治疗方案赢得了时间,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本文对上腔静脉综合症的概况进行简述,并介绍了一例晚期肺癌继发左髂股静脉血栓典型病例,分析了经皮血管内药盒植入术治疗肿瘤的三大途径,就动脉药盒的临床应用做一探讨。
  • 摘要:目的: 评价经动脉途径应用溶栓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rn 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插管到患侧腘动脉周围加压灌注溶栓药,在应用溶栓药同时给予抗凝治疗。rn 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率100%,治愈率83.3%;对照组症状改善率75%,治愈率3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治疗前后肢围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治疗时机来看,导管介入法即适用于早期又适用于晚期重症者。消肿时间治疗组均≤7天,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rn 结论: 经导管动脉内应用溶栓药物治疗下肢DVT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应重视抗凝治疗在DVT治疗中的重要性。
  • 摘要:正常值的2.5倍或FIB<150mg/dl:②患肢肿胀消退或明显消退,造影证实血栓消失:③溶栓抗凝治疗3日无效。溶栓治疗期间每日测量患肢足、踝、小腿中部、膝、大腿中部及大腿根部周径,并作记录。保留导管溶栓第5天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明确疗效后拔出导管。溶栓第5天造影复查。rn 结果: 12例患者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为100%。全部12例患者留置导管均为5天,第5天拔出导管时造影显示闭塞的髂股静脉血管开放,侧支血管减少或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减轻,周径减小,患者出院时双下肢平均周径差≤1cm,胀痛感消失。住院观察指标:置管期间无发热等不良反应;患者可自由采取体位;留置导管处无出渗血现象:体内导管无明显移位及打折现象。本组12例:住院时间为10~14d,平均12.5d。出院后随访观察1~3个月全部例患者下肢肿胀无复发。rn 结论: 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目的: 探讨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rn 方法: 2005年11月~2006年1月,12例患者均顺性造影明确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为32~71岁。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其中左下肢9例,右下肢3例。病程5~10天。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并保留导管溶栓治疗。大隐静脉置管方法:rn (1)大隐静脉穿刺:①经内踝大隐静脉起始部直接穿刺置管:踝关节上方5~10cm处束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回流,待大隐静脉远端充分显露后针穿刺大隐静脉②"Roadmap"或透视示踪下大隐静脉穿刺置管:大隐静脉显露不佳者,可于束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回流后用头皮针经足背浅静脉穿刺注入对比剂,在"Road map"或透视示踪下穿刺大隐静脉。rn (2)置管:穿刺成功后置入4F血管鞘,并沿大隐静脉将4F导管送至大隐静脉汇入口处进入股静脉直至髂静脉血栓内,导管体外用弹力胶布固定妥当。用药情况:①溶栓剂用药:尿激酶25万单位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经导管滴注,2次/日;②抗凝: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针)0.4ml皮下注射,q12h;口服拜阿司匹林0.1~0.3g,次/日;③活血化瘀治疗:④抗生素预防感染。凝血功能监测。保持APTT在正常值的1.5~2.5倍之间。溶栓及抗凝剂的停药指征:①PT和APTT>正常值的2.5倍或FIB<150mg/dl:②患肢肿胀消退或明显消退,造影证实血栓消失:③溶栓抗凝治疗3日无效。溶栓治疗期间每日测量患肢足、踝、小腿中部、膝、大腿中部及大腿根部周径,并作记录。保留导管溶栓第5天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明确疗效后拔出导管。溶栓第5天造影复查。rn 结果: 12例患者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为100%。全部12例患者留置导管均为5天,第5天拔出导管时造影显示闭塞的髂股静脉血管开放,侧支血管减少或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减轻,周径减小,患者出院时双下肢平均周径差≤1cm,胀痛感消失。住院观察指标:置管期间无发热等不良反应;患者可自由采取体位;留置导管处无出渗血现象:体内导管无明显移位及打折现象。本组12例:住院时间为10~14d,平均12.5d。出院后随访观察1~3个月全部例患者下肢肿胀无复发。rn 结论: 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
  • 摘要: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主要引起供血区域或器官的缺血,其严重性与急性或慢性发病、狭窄或闭塞发生的部位、阻塞程度和侧支血供的代偿能力等有明显的关系。严重者可致死亡,较轻者可无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狭窄或阻塞部位和程度相关。发生在肢体动脉者可出现"5P"征,即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发生在心脑则为心绞痛和脑卒中;肾动脉则为肾性高血压:肠系膜上动脉则为肠绞痛。本文对影像诊断的方法进行介绍,指出介入治疗主要为局部动脉内药物灌注术(溶栓、解痉或血管扩张药物等)、经皮血栓清除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应根据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方可提高疗效。
  • 摘要:血管闭塞性疾病原因很多,大多数为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管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液流动缓慢,加之这类病人多有血液粘滞度变化等原因造成血栓形成。近年来,笔者采用了Straub血栓旋切器治疗了一些肢体动脉闭塞的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器械、操作方法等进行介绍,并简述了Straub Rotarex导管的性能特点及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 摘要: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通常以十二指肠悬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甚多,主要包括肿瘤、消化性溃疡、血管畸形、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及外科手术后出血等,即有动脉出血也有静脉出血。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逐渐普及,大大提高了消化道出血病变的检出率,同时绝大多数患者在血管造影的基础上还可同时进行出血动脉的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目的,从而有效改善了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本文介绍了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等内容。
  • 摘要:目的: 评估动脉内持续灌注L-OHP+FUDR/CF,并腹部容式射频加热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可行性。rn 方法: 本组18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除2例因高龄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他16例均为瘤体不可切除或术后局部复发或伴有他处转移。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将导管选择插至肿瘤的供养动脉。将导管盘曲在腹股沟区域,并用3M 敷贴和弹力胶布外固定,留置导管,行容式射频热疗1次。热疗后,连接微量泵,行动脉内持续灌注化疗,化疗方案:L-OHP150mg/m2,动脉内持续6h,d(1~2);FUDR 0.5/m2,动脉内持续18h,d(1~3);CF 200mg/m2,i.v.d(1~3)。热疗间隔72h重复进行,每个疗程配合4次热疗。两个疗程间隔4~6周左右。动脉内持续灌注化疗期间,定期复查周围血象和肝肾功能,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完成2个疗程后进行综合疗效的评估。rn 结果: 18例大肠癌患者,接受2个疗程10例,3个疗程4例,4个疗程2例,5个疗程2例,平均2.8个。CR 0例,PR 14例,SD 3例,PD 1例,有效率为77.8%。胃纳下降,腹泻、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白细胞I~II度下降等是动脉内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无显著变化(P>0.05)。18例患者,无明显热疗不良反应。rn 结论: 动脉内持续灌注L-OHP+FLIDR/CF,并容式射频热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摘要:缺血性肠病属于急腹症范畴,临床上并不罕见。死亡率可高达70-90%,患者得不到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周围血管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日益增多的人工血管搭桥及支架置入工作的开展,CT血管造影(CTA)在评估周围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对于血管外科及介入放射科医生来说,熟悉最新的血管成像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现收集某院2006年4月至2006年9月40余例周围血管性疾病CTA,部分有DSA和手术资料作为对照,探讨64排螺旋CTA在周围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摘要:本文提出肿瘤导致腔静脉阻塞的常见原因为高凝状态、肿瘤侵犯和肿瘤压迫腔静脉。对恶性肿瘤而言,抗癌治疗是根本的。在对各种恶性肿瘤作介入治疗和其它各种治疗的同时,对其引发的腔静脉阻塞可考虑选作各种不同的介入处理,以解除患者症状、减轻其痛苦、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某些致命性或致残性事件发生的机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