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居庸关
  • 出版时间: 2006-06-13

主办单位:十三陵特区办事处

会议文集: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史学界对王朝更替过程中的问题大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旧王朝为什么亡?新王朝为什么立?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者的中心课题。就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而言,著述颇多,诸如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各个集团势力的内部构成与争斗等等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多属宏观性的研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看似生活琐事、兴趣爱好,而实际上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在此性格特点的驱使下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等等,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拟对崇祯皇帝的家庭生活与信仰略作论述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 摘要:清朝对胜朝陵寝刻意保护,南北两京明代帝陵仍能继续展现她的风华。清朝入关之初,礼葬崇祯帝后,兴建思陵。又屡颁谕令,要求地方官恪尽保护明代陵寝之责。制定制度,加以管理,以时祭祀。顺治、康熙、乾隆、嘉庆更是亲谒明陵,表达对明朝统治者的尊重。乾隆年间,也对明陵进行修缮。诸此,不完全是基于怀柔汉人的政治考量,它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高度文化素养,以及对陵寝的重视。然而另一方面,在尊重与保护的背后,清帝也借诗文对明朝君主及历史表达其看法,进行褒贬。修缮也有未尽遵照明朝原貌,减杀规制者。
  •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之初,以为“天下之大,必建渖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乃于洪武三年(1370)四月七日,分封诸子,朱守谦以侄孙身份于洪武三年受封靖江王始,至清顺治七年,末世靖江王朱亨歅自缢身亡止,靖江王在桂传袭十四世,与明室共荣枯,期间宗室繁衍,成为明朝桂林城中一个庞大的特权集团。现据考古出土的墓志及文献,就历代靖江王之婚姻略作钩稽隅证,以期有俾于明藩王史的研究。
  • 摘要:明太祖朱元璋在营建自己的陵寝时,对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中国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将覆斗式方形封土(坟头)改为圆形,称“宝顶”。二是,取消寝宫,扩大祭殿。取消宫人留宿、日常侍奉饮食起居的制度。三是,将陵院由方形,封土居中改为前后多进院落,宝顶置于最后的格局。明孝陵是陵寝制度改革后营建的第一座陵寝。以后营建的明十三陵使这一新的陵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摘要: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区境内的明十三陵,是我国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这里群山环抱,水流交错,风景幽美。文化遗迹与碧水青山结合在一起,绿树浓阴掩映着陵墓建筑的红墙黄瓦,衬托着远处的蓝天白云,好一幅绝妙的风景图画。作为北京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明十三陵一年四季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人,它巨大的文物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现。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随着2002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得到肯定。
  • 摘要:回想五十年前,参加发掘十三陵中明定陵的青春岁月,至今仍对其建筑装饰中的花斑石情致不减。以后多年里,仍不时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rn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四个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大统一帝国的都城,它是全国财政、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历史上一切封建帝都的营建设计中,北京堪称是伟大的杰作。它规制宏伟,气势磅礴,琼楼玉宇,穷奢极丽,可谓巧夺天工。北京也是中国都市建筑史上的卓越典范。同时还是中国历朝古都城中,惟一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虽然近一个世纪中,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损失,但明朝京都整体规划布局仍遗留可辨。
  • 摘要:明定陵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陵墓,出土金银数量较多,除一部分金银器物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金锭、银锭。即人们常说的金元宝、银元宝。rn 元宝之称始于元代,《元史·杨浞传》载:至元三年,上钞法便宜事,谓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元宝这一名称的应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rn 明代以前的金银锭已发现的有板状、圆形、长条形、方形等。定陵出土的基本是两头翘,中间凹,似船形。
  • 摘要:定陵出土瓷器16件,大到口径70厘米的大龙缸,小到直径3厘米的胭脂盒。其中以青花瓷最为珍贵,共出土8件,均为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而成,在每一件瓷器上都有年款。rn 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皇帝的年款是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以后新皇帝登基都会在他执政时期烧造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摘要:定陵的出土器文物中,实用的宫廷器物和生活日用品占很大比重。在这些器物中,有些器底出现许多划痕,说明曾是皇帝皇后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具;有些则应是宫中的陈设器皿。这些器物品种有金器、银器、玉器、瓷器、漆木器以及梳妆用品、丝织被褥等物。金制器皿计66件。有酒注、爵、执壶、壶瓶、提梁罐、带柄罐、盆、盒、激盂、唾盂、盘、碗、杯、盏、香熏、肥皂盒、匙、箸、镶宝金板等。
  • 摘要:定陵出土的织成龙袍料和匹料共计177件,出土于帝后椁上及棺内。其中,织成龙袍料53件,均按龙袍的具体形式、尺寸规格以及图案纹样织成料面,制作龙袍时只要按式剪裁缝制,即成完整龙袍。匹料124件,其图案构成以“四方连续”为特征。出土时,这些织物都是成卷放置的,以厚草板纸作芯,从面料的两端向中间对卷。多数在织品的上面还铺有衬纸,卷好后用合股粗线捆扎。
  • 摘要:古代帝王历来“首重山陵”,陵寝的建造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在明显陵兴建的过程中,由于献皇帝陵寝远在安陆,明世宗瞻怀哀痛,于是朝中提出了将显陵北迁到天寿山安葬的奏议。围绕迁陵事宜,朝廷大臣又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论,明世宗数次令廷臣集议,久议未决。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才告结束。
  • 摘要:清永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之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陵,分别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六世祖等十二位先人。虽然在清代皇家陵寝中辈分最高、建造也较早,但在明清皇家陵寝中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建制规模来看应算是小弟弟了!清永陵占地仅一万一千多平方米,而且所葬皇帝又都是祖以子贵、死后追封的“假皇帝”,所以在建筑规制、形式上都与其他的明清皇家陵寝有许多不同。大家都知道陵寝的规制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思想、经济实力、帝王意识、审美观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清永陵的规制的特殊性也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制约!清永陵的建筑规制虽然和其他明清皇家陵寝比较显得简单一些,但并非只是一味地缩减,而是在巧妙缩减之余又有许多独创的特色;这些缩减与独创的完美结合,弥补了清永陵因地域狭小而造成的遗憾,造就了一个小巧而灵透、简单中不失个性的特色清永陵,使清永陵在大气、华丽的明清皇家陵寝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虽然介绍清永陵的文章已有许多,但笔者想从缺少和独有这两个角度对清永陵重新做一剖析,希望通过这些特色的缀述使清永陵在大家心中形成一个新的印象!
  • 摘要:明皇陵在安徽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的坟墓。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思宗朱由检亡国的277年里,共有16位皇帝,除明惠帝朱允坟因“靖难之役”不知所踪,朱元璋葬在南京称为孝陵,其他皇帝分别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和金山称为十三陵、景泰陵。此外,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为追封帝后尊号的父母和三代祖坟改建的皇陵和祖陵,明世宗朱厚熄为追尊帝后的父母王坟改建的显陵。这样,有明一代共建有18座帝陵。rn 其中,凤阳皇陵为明代最早建置的帝陵,是朱元璋父亲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和母亲淳皇后陈氏的陵寝,另据《大明会典》记载,朱元璋追封王妃尊号的三个哥嫂、两个侄儿的坟,也都附凤阳皇陵。
  • 摘要:帝王陵墓是埋葬帝王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各时期的帝王或统治者都十分注重陵墓建设,这并不因为地区、时代、种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异。中国古代帝王更以事死如生的态度,把陵墓的营建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为了煊赫权势并企盼死后仍能有生前的享受,无不大兴土木,不惜竭天下之财力,营建自己的陵墓。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坚固的地下宫殿,奢华的殉葬物品,演绎了世界文化中最精彩的一幕。明朝,则是中国帝王陵墓建设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
  • 摘要:明朝帝王陵墓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体系。以十三陵为代表的十九座帝陵,为研究明代皇家陵寝的规划和建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十三陵,可以说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其独具风格的陵寝制度、完美和谐的陵区整体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优秀范例。rn 自洪武三年推行藩封之制至明末,明代共封藩王三百余位。历经百年,大多数藩王都没有留下王府、王陵等建筑遗迹,惟桂林明靖江王留下了保存完整的王府、王陵等建筑遗迹。rn 目前已经发现的明代藩王陵墓群有武昌明楚王十三陵、成都龙泉明蜀僖王十陵、山东明鲁荒王陵、江西明宁王陵、河南新乡潞简王陵等等。从公布的情况看,除潞简王陵外,其他陵寝基本没有保存完好的陵园地面建筑遗迹,难与桂林靖江王陵相比较,而潞简王陵虽说有地面建筑遗迹,但仅有一座王陵和一座次妃墓,依然无法与墓葬数量众多的靖江王陵相比较,因此,靖江王陵为明代藩王陵寝规制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实物史料。
  • 摘要:假如你到了桂林市靖江王陵——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陵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很想介绍你认识一个人:一个具有特殊表情的人。它的鼻梁是歪的;嘴巴是斜的;两个眼睛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两个嘴角一个往上翘,一个往下垂。它的脸,从左边看,有一半像在微笑;从右边看,有一半像在发怒;从正面看,似笑非笑,似怒非怒。
  • 摘要: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56′15″~111°15′23″,北纬32°22′30″~32°35′06″,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圣地和武当拳的发源地。1994年12月,武当山又以其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n 武当山方圆八百里,其山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主峰天柱峰,如一柱擎天,直插云霄,环顾四周,七十二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
  • 摘要:明朝建立初年,朱元璋为了强化家天下的专制统治,“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疆土所以眷亲友之厚”,册封二十四个儿子为亲王,授予其军政大权,藩镇全国各地,拱卫大明王朝。此后,作为巩固皇帝集权的重大措施,列爵封藩制度终明之世相沿未替。从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检,多数皇帝都曾册封皇子为亲王,在这一世袭的封藩制度中,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亲王死后承袭王位;亲王的其他诸子封为郡王,郡王死后由立为郡王世子的嫡长子继位;亲王和郡王又通称为藩王。明朝宗藩世代繁衍,成千累万,朱氏子孙遍及全国。
  • 摘要:在明十三陵的大红门北侧,有一座红墙黄瓦,重檐歇山式建筑,即长陵神功圣德碑亭,正统元年(1436)始建,三年后完成。碑亭高25.14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台基边宽23.1米,四面各辟券门。亭内为穹窿顶,正中竖碑一通。碑为青白石雕成,通高7.91米,碑首为“六螭下垂式”,碑趺为一昂首远眺的乌龟,土衬石的四周刻水波漩流。碑的正面篆额“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刻碑文,竖排,共42列,每列9、10、15、18、40、42、95字不等,总计3236字。碑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329字,采用散文形式叙述了成祖的身世、体貌、学问、品德以及受封、就藩、奉命北征、靖难之役前后情况,登极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征服安南、亲征漠北等文治武功方面的功德;叙述了仁孝文皇后徐氏,协助成祖,治理内宫的功德,以及成祖、徐皇后的皇女、孙男情况。第二部分,共907字,采用四言诗歌形式对成祖、徐皇后一生的功德作了精辟的概述和颂扬。此碑文是洪熙元年四月十七日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由正统初年著名书法家、太常卿兼翰林侍书程南云书丹。
  • 摘要:明朝作为亚洲的封建大国,在建国之初,由于战争的破坏,一度经济萧条,人民贫困。但是经过洪武一朝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大大增强,军事力量也得以加强。在中外关系上,自朱元璋以来,明朝与周边各国大多都保持通使通贡的关系。这一外交政策为明成祖朱棣所继承,并且贯彻得更为彻底。
  • 摘要:嘉靖皇帝朱厚熄于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县)。因正德皇帝无嗣,于是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由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慈寿皇太后张氏选定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熄入继大统,于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时年15岁。在位45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次年三月十七日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庙号“世宗”。
  • 摘要:古代建筑是重要的文物之一,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与形式而著称于世。它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古代建筑在它的保存过程中,尤其是木结构建筑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漫长岁月,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破坏,影响它的“健康和长寿”。在保护古代木结构建筑物的工作中,如何使其保持“健康状态”并对破损严重的古建筑进行抢险修缮,就成为我们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作急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修缮工作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修缮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原则作为指导,不仅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时还会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甚至有时还可能造成不应有破坏。通过拜读文物界老前辈、老专家的学术专著及查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近些年参加的文物建筑修缮工作实际,作为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对“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作”的学习体会。
  • 摘要:德陵位于明十三陵最东部的潭峪岭西麓,坐东朝西。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朱由校及皇后张氏,该陵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九月。崇祯五年(1632)二月竣工。是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陵墓。rn 德陵自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修缮之后,历时200余年一直未得到修缮,长期的自然及人为破坏使该陵建筑残坏十分严重。明楼,为平面正方形,进深、面阔各三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下檐饰重檐五彩斗拱,上檐饰单翘重昂七彩斗拱。楼壁四面辟券门(左右券门已封塞),正中立圣号碑一通。
  • 摘要:清东陵现有4座地下墓宫对外开放,即乾隆帝裕陵地下宫殿、慈禧太后菩陀峪定东陵地下宫殿、裕陵妃园寝中纯惠皇贵妃墓地宫和容妃墓地宫。这4座地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期间均遭盗劫,特别是裕陵和慈禧陵两座地下宫殿,为1928年7月反动军阀孙殿英部所盗挖,“东陵大盗案”遂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轰动一时。纯惠皇贵妃地宫系1929年农历11月被盗,容妃地宫在稍晚亦遭盗掘。
  • 摘要:2003年7月3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出席大会的各国代表,以热烈的掌声一致通过并祝贺中国南京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扩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标志着明十三陵所固有的珍贵价值终于正式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并从此进入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从而使享誉国内外的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工作也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今后将在《世界遗产公约》所倡导的准则指导下,十三陵特区所担负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 摘要:2006年5月17日,定陵考古发掘50周年纪念日。定陵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个批准发掘的皇陵。定陵的发掘,是中国考古界、文物界、历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十三陵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光阴荏苒,岁月如梭。50年来,定陵接待了数以亿计的中外参观者。十三陵已成为人们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圣地。谨以此文纪念定陵发掘50周年。
  • 摘要:今年是明十三陵定陵发掘五十周年,回想起五十年前北大历史系组织我们参观定陵发掘现场的情景时依然记忆清晰。今天,明十三陵尤其是定陵玄宫及出土文物已是中外游人必看之处,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当我们亲睹这一处胜景和珍贵文物时,不能忘记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掘皇陵人”。只因我和赵、刘二先生同事四十余年,所以只能将我所知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略表一二。
  • 摘要: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史前时代尚无文献记载,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自不待言,就是进入历史时代这些实物资料仍具有重要意义。“从商代、周代到秦汉及其以后各代,都城的遗址、帝王和贵族的陵墓、平民的居处和墓地,以及矿址、作坊址和窑址等等的调查和发掘,为研究中国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因此,将文献、考古资料二者融会贯通结合起来,去研究中国古代史就能起到互补的作用。
  • 摘要: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已作出决定,北京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教授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 摘要:1956年5月,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两年零两个月时间,清理工作结束,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计有金器、银器、玉器、铜器、瓷器、锡冥器、丝织品和衣物、首饰、冠带和佩饰、梳妆用品、木俑、武器、仪仗以及谥宝、谥册和圹志等。这些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多样,设计精美,制作精细,不仅为研究明代宫廷生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高超,以及工匠们的聪明才智。
  • 摘要:在没有从事讲解工作之前,我以为讲解工作是人人都可以做的简单的工作,只要像背课文那样将解说词在游客面前背诵一遍,就可以了。但,自从我中途改行当上了一名讲解员以后,我明白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必须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同时也认识到:讲解工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名讲解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流畅,能综合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根据游客心理特征选择讲解的方式。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礼仪素质,能迎送、引领游客,与游客沟通交流。正确把握讲解内容的重音、节奏、语调和语气要求,掌握讲解技巧。
  • 摘要:公元1644年,清人关迁都北京,入关后的第一帝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亲政不久,遂将选择万年吉地事提上日程。《清史稿》有一段记述:“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回顾日:‘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鞢(音:涉)掷之,谕侍臣曰:鞢鞣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其意在表明,位于直隶遵化马兰峪以西昌瑞山一带的清孝陵,陵址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时在顺治八年(1651)。
  •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遗产保护定义为文化多样性、对话和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和国际社会的对话和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承担起将文化遗产传之后世,福泽后人的责任。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物质资产,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很强的脆弱性。保护文化遗产,并使之永久传承,是遗产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这同时决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坚持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摘要: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因此陵墓都比较狭小,也未见有陵园建筑。中国陵寝制初创于秦汉时期。rn 随着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适应,创立了中国封建皇帝陵园布局的规制。在陵园中出现了高大的陵冢和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便殿等豪华的建筑。秦始皇陵园布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秦代也就是从秦始皇陵园开始,陵园布局集中体现了君主专制和皇权独尊的特点。
  • 摘要:封建时代,帝王陵寝历来被视为国家的首要工程,所谓“山陵大工”就是这个含义。明清随着封建化程度的提高,对陵寝的重视程度更是超过以往,一改宋元以来的建筑风格,而大肆粉饰张扬。明代的陵寝制度,基本上以朱元璋孝陵为蓝本,承袭递进。或在朱棣北迁都城后,有所变化,却也大同小异,基本没有改变明太祖所创立的递进院落式格局。
  • 摘要:明代的帝陵有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江苏南京的明孝陵、明东陵、盱眙的明祖陵、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金山的景泰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共计6处19座陵墓。其中明皇陵、明东陵、明祖陵、景泰陵、明显陵为“追尊”帝陵,明孝陵、明十三陵与景泰陵则葬有明代的15位皇帝,而无论安葬之人生前是否贵为皇帝,5处帝陵皆有神道遗存。但作为帝王陵寝重要组成部分的神道,迄今鲜有综合性的研究文章问世,即便是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仅就一条神道的某一方面问题而发,就此得出的结论往往难以通过其他环境的验证。
  • 摘要:明代的帝陵除安徽凤阳皇陵(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江苏盱眙祖陵(明太祖朱元璋三代祖考之陵)、北京西郊金山景泰皇帝陵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外,各陵在初建时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总体布局均呈前方后圆的形状。其中,“前方”指陵寝前部有前后相接的两进或三进平面呈方形的院落,院内建有享殿、配殿、神帛炉、石桥或棂星门、石五供等建筑;“后圆”即陵寝后部为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前方后圆形的宝城,其出人口在前,设有城台、券门或左右礓礤道,城台之上建明楼。宝城之内为墓冢,名为宝山,其下即埋葬墓主的地下玄宫。由于宝城、明楼制度系明代首创,且明陵的宝城、明楼在清朝修缮时间有改变原有形制或结构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在清朝时的嬗变情况加以分析。
  • 摘要:明长陵坐落在北京西北约五十公里处的天寿山主峰南麓,南距昌平区城九公里,是明十三陵中营建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陵园。陵内埋藏着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rn 墓主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生于应天(今南京)。生母硕氏。明洪武三年(1370)四月七日,受封燕王,十三年(1380)三月十一日,就藩北平(今北京)。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病逝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享年65岁。九月十日,朱棣被谥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十二月十九日葬于天寿山长陵。
  • 摘要:长陵棱恩殿的柱、梁等大小木构件全为楠木加工而成,这样宏伟而历时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的楠木建筑,为自古罕见。本文对长陵棱恩殿的基本情况、楠木的特性及其开采运输情况作简要介绍,对营建长陵棱恩殿选用楠木的深层原因、楠木如何被合理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rn 中国建筑素有“土木之工”之说,这一说法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色。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采用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能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构架中基本不承重,只是空间隔断作用,这也是与西洋建筑的石构架结构迥然相异的地方,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撤东墙补西墙” 之说。
  • 摘要:明昭陵,建在十三陵陵区西侧的大峪山下,在十三陵中位列第九,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重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墓。rn 墓主生平,明穆宗朱载厘朱载重共有兄弟八人,朱载重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生,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封裕王。十六岁时奉父皇之命纳妃成婚。是一位没有当过皇太子的皇帝,这是因为,其长兄哀冲太子朱载基、生下两月就夭亡,二兄庄敬太子朱载壑虽然在嘉靖十八年,世宗南巡前立为太子,但在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年方14岁即因病去世。rn 按照明朝的礼制,庄敬太子死后,就应立穆宗为太子。但世宗认为,穆宗的两个哥哥被立为太子后都过早死去,所以不敢再立太子。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驾崩以后,朱载重即皇位,次年改元“隆庆”,在位六年。穆宗即位之初,颇有节俭之行。在朝政的处理上,穆宗也不乏振兴之举。面临世宗朝遗留下的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不安定因素,他在宫内信任比较正派的内宫监太监李芳,在大臣中,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些政治家,朝廷政治出现了新的起色。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病故于乾清宫,享年36岁,庙号穆宗,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九月九日葬昭陵。
  • 摘要: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从此开始了长达277年的统治。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的32年间,改革旧制、整肃吏治、恢复经济,社会逐步得到了稳定和发展。朱元璋的改革旧制涉及面极为广泛,他对国家政权、法律法规、陵寝规制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很多都为清朝所承袭,而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最熟悉、最了解的恐怕就是遗存在我国北京、南京、安徽、湖北四省市的六处十八座皇家陵园。这些历经二百余年才逐渐形成的明代丧葬文化,为我们研究明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 摘要:冠,即古人戴的帽子,相传它是由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而发明的。《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见鸟兽有冠角頔胡之制,遂作冠冕”。rn 今人戴帽主要为遮光御寒之用,而古人则不同。它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饰物。不同等级戴不同的帽子,古人从所戴冠便能分辨出其官位。而皇帝的冠是不同场合所戴,所以样式亦不同。
  • 摘要: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园,是明神宗朱翊钧生前营建的“寿宫”。万历十二年(1584)十一月开始营建,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竣工,营建费用高达800余万两白银,建筑的规制也超过了之前建的献、景、裕、茂、泰、康、昭等陵,仅次于长、永二陵,是十三陵中规模较大且施工精细的陵园。
  • 摘要: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顺治元年,清廷以帝礼改葬崇祯帝后,为了旌表王承恩“殉难从死”的忠君行为,于顺治二年四月,将王承恩的尸体葬于思陵之旁,并给香火地60亩。坟墓建筑座西向东,原有围墙,平面作纵向长方形。现墙基遗址处有白灰遗存,其范围,面宽约8.6米、纵深约23.5米。在围墙的遗址内,存有墓冢一座,高约2.5米,底部直径约5.8米。冢下墓室为砖券,一间,民国年间被盗发,已掩埋封塞。
  • 摘要:明显陵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熄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主体工程才结束。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双城封建,红墙黄瓦,蜿蜓于山峦起伏之中。陵园占地面积二千七百四十七亩三分二毫(约合183.15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经过了近四十年的营建,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艺术,还是建筑等级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明显陵的建筑制度在传承演进过程中,又因时因地自创了新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
  • 摘要: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占地面积318.74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入关前的公元1643年,经一百多年时断时续地改建、扩建最终完成,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清昭陵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规制完备,古建筑群保存完整,既保持有清初关外某些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改建的。清昭陵虽为明清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皇陵相比也有其自身特色及重要价值。1982年清昭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摘要:须弥座的历史很悠久,初见于唐代壁画,实物应用始于宋代,之后历代皆有应用,明清时广泛用于建筑基座,来体现衬托建筑物的尊贵。rn 须弥一词来源于古印度,有“玄妙、崇高”之意。古印度神话中传说须弥福寿山在世界中心的位置,以此来引申为建筑的中心。rn 《清式营造则例》载:“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台基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削方整的,不加任何雕饰,一种是上下加枭混合的,清代称须弥座。”清西陵的陵寝建筑的基座广泛采用了须弥座。
  • 摘要:明祖陵的营建是明初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结合史实进一步探讨了明祖陵的营建年代以及明代社会中的政治地位。
  • 摘要:在中国古代帝陵中,凤阳明皇陵的墓向极为特殊:陵墓坐南面北,其正门斜向东北——正对着明中都的正南门——洪武门。这一奇特的墓向,在中国古代帝陵建制中绝无仅有,引起不少专家学者们的兴趣,也产生一些不同意见与看法。王剑英《明中都研究》一书中认为:洪武初年营建的皇陵,面南;洪武八年以后,改向面北。①近年,有人根据凤阳当地的民间风水和习俗,否定这一结论,认为:明皇陵的墓向一直坐南面北,从未变动。对此,笔者亦有所见,以供商榷。
  • 摘要:明藩靖江王陵坐落在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为明代王十一位靖江王的陵寝所在。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首膺靖江王封号并就藩桂林的是太祖长兄南昌王朱兴隆之孙,大都督朱文正之子朱守谦。rn 靖江王位世袭制相传,从洪武三年受封,至清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亡国,存世280余年,传十一世、十四王。rn 其中十一位王寿终正寝于尧山脚下,并各自营造了规制相当、规模各异的陵寝,形成了分布范围近百平方公里、规模庞大的靖江王陵区。除十一座靖江王陵外,还附葬有三百余座将军、中尉及夫人、宫人、县君、乡君等王亲国戚的墓葬,被誉为“岭南第一陵”。
  • 摘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扫灭群雄,推翻了元朝的黑暗统治,建立起朱明王朝。面对经济的萧条、农民的反抗、臣僚的僭越非礼、北元势力的骚扰,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治政权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革旧鼎新,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rn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地方军政组织机构实行三司分治,共同向中央负责。三司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掌一省的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rn 都指挥使司,掌一方之军政。中央则废中书、罢丞相,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属于皇帝,政务由皇帝亲裁。同时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形成了“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局面。另外,中央的司法机构设有“三法司”:刑部为主审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构,都察院则对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进行监督。这样。三法司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有时还共同会审案件,而最后的裁决权则集中于皇帝,形成了皇帝直接控制下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司法体系。
  • 摘要: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50公里,陵域面积达120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是中国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遗址。rn 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这位皇帝虽在明代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却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继承法,用和平的手段当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强取豪夺争得了天下。原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不得已只好改为立皇太孙朱建文为合法继承人,另外分封诸子为诸王。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任,是为建文皇帝。可是好景不长,他的一个驻守北平的叔父叫做燕王朱棣的家伙,以“清君侧”为名,也就是说以铲除现任皇帝身边的坏人为名,起兵推翻了他的统治,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胜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皇帝。
  • 摘要:永乐皇帝在政治上实施“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战略思想,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永乐建国,面临北方旧元兵患,南土安南骚乱,内有“靖难”的烦燥心情。为强化专治统治,采取“北建故宫”,有效的抵御和控制了北方的侵略;“南修武当”,利用由来已久的传说,把中国文化和民间信仰中有着深远影响的真武大帝抬出,通过宗教信仰,宣扬“天人合一”达到“君权神受”的目的,缓解了阶级矛盾加剧。为巩固皇权起到了积极主导作用,使明王朝能稳定延续276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北工程”对明王朝的生死存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着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刘瑾,陕西兴平人,原本姓谈,因投靠刘姓太监门下,遂改姓刘。明孝宗时,犯法获罪,侥幸免死,后至东宫侍奉太子,有机会接触朱厚照。朱厚照即位后,刘瑾初掌钟鼓司。rn 他利用职务之便,摸透了朱厚照的好恶,“日进鹰犬、歌舞、角觗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渐信用(刘)瑾,进内官监,总督团营”。之后,又掌管司礼监,权擅天下,威福任情;成为名噪一时的“立地”皇帝。正德五年八月被太监参倒,伏诛。刘瑾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摘要: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至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1662-1820)又对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rn 自皇太极时始,即遵古礼,凡是国家有吉庆及变乱之事,都必须有祭告之典,加之乾隆时再三告诫后世子孙,不可不倦怀祖陵,否则就是“忘本而泯良”。清帝东巡祭祖,从顺治皇帝就开始筹划,福临及其母后孝庄文皇后虽屡以出关谒陵为念,但始终未能实现,直至康熙大帝统治时期才首次实现。
  • 摘要: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北方边境情况犹如秦汉一样,退出塞北的蒙古族残余势力并未彻底肃清,还时常南下中原地区进行干扰破坏,驻守北疆的几位塞王不仅时常对其进行军事扫荡,同时也把长城修建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rn 为了加强军事防御,洪武元年(1368)就派遣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又修建山海关等处长城。此后,历任统治者都热衷于长城的修缮,并多有建树,仅隆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就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之间增筑军事墩台一千多座。到本世纪末600年前后,经过200多年的时间,隆庆、万历时期才基本完成了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
  • 摘要:明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陵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n 十三陵中的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该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九月,崇祯五年(1632)二月,陵园工程全部竣工。rn 历史上,该陵园经过多次毁坏和修缮,民国九年(1920)二月十一日,德陵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棱恩殿也在战乱中毁坏。其他建筑如明楼、宝城及其他附属建筑残坏较为严重,亟待修缮。rn 按照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未开放陵寝修缮的计划,2002年3月10日,明德陵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并于2003年12月18日圆满竣工。
  • 摘要:帝王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历时三千多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产生帝王五百多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确切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目前文物保护与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在保护方面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统筹考虑安排文物保护问题;对文物研究的理念方法与世界接轨的问题。
  • 摘要:体现儒道文化的皇家陵寝建筑,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折射“亲亲”、“仁爱”、“孝悌”等传统伦理及“筑陵象山”、“因山为陵”、“依山建陵”和“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历史之光。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中和论”、“天人合一”共生共荣崭新关系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是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真正走向平等交流对话的价值物证之一。它呈现精神性功能和经济性功能的双重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 摘要:在我国学术史上,20世纪50年代明定陵发掘是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在位时统治全国皇帝的陵寝主动考古发掘。值此纪念定陵发掘50周年之际,对这一发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很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定陵考古发掘是经过慎重选择、认真论证、报经国家最高领导人批准、由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实施、有明确学术目的的科学发掘。
  • 摘要: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孝端、孝靖两皇后的陵寝,万历皇帝在位48年(1573-1620),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的陵墓规模宏大,随葬器物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品种繁多的纺织品和服饰,计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644件,除个别衣物为棉毛织物外,其余主要为丝织品;其中只有少数为平素的绫、纳、纱、罗、绢,大量的是高级提花织物,内有53匹是根据龙袍成衣裁片编排的“织成匹料”,制作龙袍时只要按裁片的暗线边裁剪缝拼,就成为一件龙袍,龙袍的花纹都是按裁片的形式作整体设计的。
  •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中的丝绸织锦也是异彩纷呈,历史文化内涵丰厚。1958年定陵出土的丝织文物就充分显示出古代丝绸织锦辉煌的文化和高超的技艺。定陵出土的丝织文物有很多是南京云锦中最具代表性的妆花,由于云锦的御用身份,从而使云锦的技艺在明代得到高度的发展,织造技术也更为完善,其文化内涵也比其他织锦更加丰富。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就离不开织锦文化,更离不开中国的云锦文化。
  • 摘要:首都北京,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的窗口,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博物馆广泛联系观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直接体现。因此,博物馆的宣传喉舌——讲解工作是绝不可小视的。
  • 摘要:历经二百多年建造的明十三陵陵寝建筑,充分反映了当时皇家礼制,建筑规制及沿革,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技艺水平,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明十三陵总神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景区开发利用,它是全国开发利用的成功范例。rn 无论从它的硬件设施,固有文物实物及保护的完整性,还是从它的软件配备,服务规范及员工的综合能力都是经得起旅游者考验的。如何将软、硬件很好的结合,将固有的文化遗产呈现于世人眼前呢?这就需要我们讲解员的讲解,讲解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在此我对讲解工作有以下几点浅薄的观点,供讲解工作者们共同交流。
  • 摘要:做好重点文物建设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文物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三大方面对如何做好重点文物建设工程的档案管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一是重点文物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的特殊性。二是重点文物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现状。三是做好重点文物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方法。此外我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经验总结了重点文物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以供参考。
  • 摘要: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始建于1629年,1929年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63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n 清福陵作为文物古迹,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古建筑和遗址未受后人干预改变,自然环境没受到破坏,保留了真实的、较完整的建筑遗存及历史史实,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例证,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古典的建筑工艺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成为沈阳市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外界的影响及知名度日益提高,开发“清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日趋突出。
  • 摘要:2004年7月1日,沈阳的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以下简称“一宫两陵”)作为明清皇宫、皇陵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分子。加入世界文化遗产,赋予了“一宫两陵”一个走向世界的大品牌。让沉默的“一宫两陵”丰富起来,让皇家的文化得以再现,让更大的市场了解“一宫两陵”,让“一宫两陵”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沈阳打造以“一宫两陵”为载体的清文化品牌所面临着的实实在在的一个大课题,一个全新的开拓市场的切人点。为此沈阳要紧紧以文化的探求,开拓“一宫两陵”的市场;以文化的氛围,打造沈阳清文化的大品牌。
  • 摘要:明祖陵又称“明代第一陵”,也是全国惟一的水下皇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镇明陵村境内,距盱眙县城约15公里处。东临洪泽湖、南依宁宿徐高速公路,陵区总面积约73公顷。rn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殁葬地。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即位后,首开礼、乐二局,制定明朝的礼乐制度,同时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在制定祀典时,为了分别制定各陵的礼仪定式,首先要荐“山陵”号。朱元璋首先将父母的陵寝荐号“英陵”,洪武二年(1369)五月又更名为“皇陵”。同时将祖父母的陵寝荐号“祖陵”。这就是“明祖陵”陵名的来历。
  • 摘要:按照1972年11月16日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位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的明代潞王陵墓,以其显赫的皇亲藩王地位,精美的建筑和石雕石兽仪仗群以及石刻铭文,突出的历史人文、考古和宗教、艺术诸多方面的价值,已经明显具备了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
  • 摘要:本文通过对靖江王陵大遗址特点的描述、保存现状情况和目前保护力度的介绍,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分析并提出了申报靖江王陵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优势及意思。
  • 摘要: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越来越被很多国家、城市、企业、单位所重视。国家有国家的文化,城市有城市的文化,企业有企业的文化,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实体都需建有自身的个性的文化,同样,发展旅游业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能长久的。rn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在文化旅游中最重要一项就是文物旅游。文物事业属社会公益事业,它可以提高和培养人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旅游创造和拓展市场,反之,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可为文物保护提供物质支持。两者关系如果处理得当,促进其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其产业就会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文物保护就是要保持它的历史原初性和历史沧桑感,如单纯的只图眼前利益,把旅游经济效益置于文物保护之前,那则是一种严重的错位。因此武当旅游就应定位为“武当文化之旅”。
  • 摘要:明代帝陵规制和形制布局,一改宋陵模式而开创新制,从此走上了集中国古代帝陵之大成的形制布局定型化、标准化的终结之路。清代入关之后,继承明代典章制度以标正统,清代帝陵亦基本承袭明陵规制,故明清帝陵陵寝的形制布局相同或相似之处甚多。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两者的民族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清代帝陵又形成了自身的完备体系,因而其陵寝的形制布局也出现了不少有别于明陵的变化。所以明清帝陵陵寝既可看作是同一规制下的两个类型,又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帝陵终结模式的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如所周知,此前尚无任何两个朝代的帝陵陵寝形制布局如此大同而小异者,故其问的相因和变化关系很值得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