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4-08-2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医参与治疗慢重肝是现代医学背景下参与危重症治疗的一种模式,非病毒性无特效就可以做主导.针对我国重肝治疗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国内重肝研究成就与免疫研究,研究了临床慢加急性肝衰竭(乙)成因与三因治疗,指出了中医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传承与创新是中医生存发展的基础。国家大政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重肝成果形成中西医共识的方案,为践行《建立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贡献力量。
  • 摘要: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型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依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型中西医诊断及入选标准,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及感染科住院的5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之上,予以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对照组以单纯的西医综合治疗.以2周为一个观察点,共观察2次.分别记录两组各项客观指标,依据疗效标准记录患者总体疗效,记录治疗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死亡人数及存在的问题.治疗结束时,对疗效进行判定,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情况。rn 结果:1.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8%,死亡率为7.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85%,死亡率为25.93%.早期总有效率为76%,死亡率为0%;中期总有效率为64%,死亡率为28%;晚期总有效率为0%,死亡率为50%.2.治疗组自身对照显示,肝功能ALT、AST、ALB、TB、DB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比较PT、PTA、TT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对照显示,肝功能ALT、AST、ALB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均数大小分析,对照组凝血功能随着治疗的疗程增加,凝血功能整体得到改善.3.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第2周两组肝功能ALT、AST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TT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两组肝功能ALT、AST、ALB、TB、D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T、AST、TB、DB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凝血功能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凝血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4.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早期比中晚期改善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好转情况中尿黄、身目黄染、纳差、乏力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不良反应:治疗组4例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等不适.两组共有6例发生血浆过敏.两组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6.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生命体征、"血、尿、大便"三大常规,心电图及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未发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发生。rn 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型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医综合治疗,早期疗效优于中晚期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主观不适症状,缩短住院天数,减低住院费用,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意义,能减少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凝血等指标,具有护肝降酶、退黄利胆等作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凉血解毒化瘀方安全性好,未发现与之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对补肾解毒法中成药参仙乙肝灵和疏肝健脾法中成药疏肝理脾片对NUC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学应答影响的研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思路。rn 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中心门诊HBeAg阳性、NUC初治、规范化优化抗病毒治疗时间大于2年的CHB患者,根据是否辅助使用参仙乙肝灵、疏肝理脾片,分为参仙队列、疏肝队列、西药队列,回顾性调查治疗第4-96周的生化学、病毒学、免疫学应答疗效。rn 结果:共纳入病例167例,其中参仙队列62例,疏肝队列55例,西药队列50例,三组基线均衡性良好,免疫学应答方面,治疗第24、48、96周累积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参仙队列高于西药队列(分别为P=0.022,P=0.023,P=0.048),参仙队列优于疏肝队列、疏肝队列优于西药队列,但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96周时三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38.9%(23/59)、15.45%(14/55)20.0%(10/50);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时间参仙队列显著短于疏肝队列、疏肝队列显著短于西药队列(P=0.000),分别是43.70±34.75周、55.57±38.82周、68.71±40.45周,中位数时间分别是24周、48周、72周;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方面,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中成药参仙乙肝灵、疏肝理脾片联合NUC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提高HBe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缩短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的时间,优于单用NUC,以参仙乙肝灵更为突出.推测补肾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收到跟好的疗效,考虑其主要病机可能是"肾虚毒恋"。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复方ZL方(栀子苷+绿原酸)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围绕肝脏GLP-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及肝脂肪代谢关键环节,探讨该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应机制。rn 方法:1.ZL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学观察实验:实验1:以先天瘦素受体基因缺失db/db小鼠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同窝db/m小鼠)、模型组、ZL方低、中、高剂量组及罗格列酮组,各用药组药物干预4周.实验2:以高脂饮食14周诱导C57BL/6J小鼠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ZL方组、栀子苷组、绿原酸组和罗格列酮组,各用药组药物干预4周.以上实验均取材后观察和检测:①一般情况、体重、肝湿重、肝体比等;②肝脂、肝功能等;③肝组织病理.2.ZL方作用机制研究实验:收集以上实验1中db/db小鼠和实验2中C57BL/6J小鼠的血清和肝组织等标本,运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ELISA蛋白定量分析技术和手段,围绕GLP-1相关信号通路及肝脂肪代谢关键环节,分析其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等以研究ZL方作用机制。rn 结果:1.ZL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学效应:实验1:ZL方均可明显减轻db/db小鼠体重、肝湿重,降低肝体比,均可降低肝脂、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脂肪病变程度.其作用均优于阳性对照药罗格列酮,且其量效关系也均呈正相关.实验2:ZL方可以明显减轻高脂饮食14周诱导C57BL/6J小鼠体重、肝湿重,降低肝体比,降低肝脂、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脂肪病变程度.且其作用优于其单一组分栀子苷和绿原酸. 2.ZL方的作用机制:ZL方上调肝组织GLP-1R表达,通过激活SIRT1-PGC1α/PPARα和SIRT1-AMPK(AMPK的激活促进NAMPT的表达进一步激活SIRT1)-ACC两条信号通路,上调MLYCD(MCD)表达,降低肝组织M-CoA含量,进而上调CPT1表达.ZL方还同时通过上调肝组织GLP-1R表达,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从而最终起到促进脂肪酸氧化、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肝脏脂肪病变、治疗NAFLD的作用。rn 结论:1.ZL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显著的、理想的防治作用,其作用优于其单一组分栀子苷、绿原酸,也优于阳性对照药罗格列酮,且其量效关系呈正相关.2.ZL方防治NAFLD作用的主要机制与激活GLP-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有密切关系。
  • 摘要:原发性肝癌常见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传化失常,毒瘀肝脾;湿热化火,湿热瘀毒胶结,正不胜邪,瘀毒搏结;热毒、痰瘀的逼灼,血气衰败,瘀毒伤损.治疗原则应把握好祛邪与扶正的不同时机,辩证使用扶正固本,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之品.常用中药有:扶正固本的人参,黄芪,龟板,鳖甲,薏苡仁,茯苓;清热解毒的九节茶,半边莲,龙葵,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支花;活血化瘀的菝葜,莪术,牡蛎,郁金,猪苓,仙鹤草.常见方剂有:消癥舒肝汤,组合加减茵陈蒿汤和组合参芪三甲汤..在肝癌的治疗中以"扶正祛邪"为主,通过调整患者整体健康状态,扶正要防留邪,祛邪需防伤正,标本兼顾,贯穿整个肿瘤疾病发展的始终,在预防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改善生存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目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慢性HBV感染最常见的肝外损伤之一,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且抗HBV治疗与针对肾脏病变的治疗间存在一定相互干扰,需对本病研究现状反思与初步探索,探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n 方法:通过查阅近30年国内外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括。rn 结果:目前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诱发的直接或间接的免疫损伤相关,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抗病毒、免疫抑制,或二者的联合疗法;中医将该病归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中药复方辨证论治为主。rn 结论:通过对相关文献复习,论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应从对因与对症治疗两方面着手,抗病毒新药恩替卡韦的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结合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恩替卡韦(ETV),一线抗乙肝病毒药;扶正化瘀方(FZHY),中药复方可逆转肝纤维化.本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灵敏高效的检测大鼠体内ETV血药浓度的UHPLC-MS/MS方法,并用于研究中药复方FZHY与ETV联合使用对ETV在正常和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rn 方法:本实验采用经典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拟乙肝肝纤维化模型,4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n=12):正常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模型组与模型给药组大鼠腹腔注射DMN(10mg·kg-1),每周连续3天,共3周.在第4周,正常给药组与模型给药组灌胃给予FZHY(0.5452g·kg-1),连续2周.第6周,每组取出6只大鼠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与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研究,确定肝纤维化模型与FZHY给药成功,适用于药动学实验;其余每组6只大鼠于末次给FZHY 2小时后灌胃给予ETV(0.9mg·kg-1),并于给药后0、0.033、0.083、0.25、0.5、0.75、1、2、4、6、8、12 h从大鼠眼眶取血,离心取上清即得血浆,采用3倍乙腈沉淀蛋白,用UHPLC-MS/MS检测法测定4组大鼠血浆中ETV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rn 结果:血浆中ETV的方法学考察结果如下:线性范围为0.5-50ng·mL-1;检测限为0.2ng·mL-1;相关系数为0.9994.采用UHPLC-MS/MS法测定4组大鼠血浆中ETV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研究结果(Table1)表明:在正常大鼠体内,正常组与正常给药组ETV的t1/2e分别为4.74±2.50h,10.59±6.76h;Tmax分别为0.79±0.19,0.83±0.13h;Cmax分别为105.95±26.86ng·mL-1,101.39±20.55 ng·mL1;AUC(0-t)分别为308.34±56.75ng·min·mL-1,357.86±82.36ng·min·mL-1,对两组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ETV的药动学参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模型给药组相比,Tmax,Cmax,AUC0-t)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模型给药组的MRT明显增加(P<0.001),t1/2e和Vd也有所增加(P<0.05)。rn 结论:建立的大鼠血浆中ETV的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准确、专属性强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FZHY与ETV联合使用对ETV整体的药代动力学不产生影响,存在潜在延长药效的作用;大鼠肝脏肝纤维化对ETV的药代动力学不产生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Treg/Th17细胞平衡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并探讨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rn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42只).模型组给予2%α-萘基异硫氰酸酯(ANIT)橄榄油溶液0.3ml/100g体重,隔日一次,于造模的第8末将模型组大鼠再次随机分为4组,即8周(W)模型组(10只)、12W模型组(12只)、茵陈蒿汤组(10)和熊去氧胆酸(UDCA)组(10只).于第9周首日将8W模型组大鼠处死,12W模型组、茵陈蒿汤组和熊去氧胆酸组继续正常给予ANIT造模药物,同时给予茵陈蒿汤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大鼠药物治疗,在12W结束时处死全部大鼠,在此期间给予正常组大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及TBil、DBil、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HE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情况,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IL-6、IL-10、IL-17A、IL-17F、TGF-β1、α-SMA、HO-1、Foxp3、RORγt及FxrαmRNA表达情况。rn 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及TBil、DBil、总胆固醇含量逐渐升高,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且12W模型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及TBil、DBil明显高于8W模型组大鼠,与12周模型组大鼠相比茵陈蒿汤能够显著降低模型大鼠ALT、AST活性及TBil、DBil和总胆固醇含量,其降酶作用优于熊去氧胆酸.2)与正常大鼠相比,随着模型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肝组织Hyp含量逐渐增加,茵陈蒿汤和熊去氧胆酸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Hyp含量.3)肝组织HE染色示8W模型组大鼠较正常大鼠有显著地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增生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12W模型组大鼠可见大片局灶性坏死,胆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示胆管上皮细胞周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病理形态均有显著改善.4)PCR结果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L-6、IL-17A、IL-17F、TGF-β1、α-SMA、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10、Fxrα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H0-1、Foxp3mRNA表达变化不显著.茵陈蒿汤能够显著降低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IL-6、IL-17F、FGF-β1α-SMA、RORγt mRNA表达水平,升高IL-10、Fxrα、HO-1、Foxp3表达水平.同时,茵陈蒿汤对肝组织IL-10、HO-1、Fxrα表达的调控作用显著优于熊去氧胆酸。rn 结论: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时形成Treg/Th17细胞平衡失调的免疫微环境,茵陈蒿汤通过调控其免疫微环境实现Treg/Th17细胞恢复平衡可能是其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另一重要作用机制。
  •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其准确的诊断与有效治疗是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慢性肝病病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肝组织活检与评价的介绍,分别从肝静脉压梯度测定、肝功能评估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方面研究了肝脏整体评价指标问题,并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是可逆的,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临床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优势,基于中西医的特征优势及临床实践,突出以临床疗效为本及国际医学可认同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努力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在严密科学设计的前提下,深入开展针对肝纤维化这一难治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础,将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推动中医药发展,为现代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作出贡献。
  • 摘要:肝纤维化在新版的疾病国际统计分类中的编码为ICD-10 k 74.0,已成为一种独立疾病.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肝纤维化治疗药物不多.虽然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极为复杂,但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占有重要地位,而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肝纤维化的逆转.文献记载,一些食物具有较确切的对抗氧化应激或抑制炎症反应的特性,可辅助逆转肝纤维化,有望成为经典药物治疗学的延伸及有效补充.肝纤维化是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肝脏病理过程,其防治措施也并不是单一的,在经典的保肝及抗纤维化药物对其疗效不甚理想之时,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食蓝葛、苹果、咖啡、绿茶等以便于更满意的实现肝纤维化的逆转,有望成为经典药物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补充。随着人类对肝脏健康的日益重视及关注,慢性肝病的防治策略也正呈多元化发展,辅食疗法也正在逐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将经典药物治疗学与自然医学疗法更完美的结合,是当今医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组由异常自身免疫所介导的肝胆系统损害的慢性疾病.通过对其临床症状的分析,指出在其诊断中存在自身抗体阴性的AIH、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坏等技术难点,肝穿病理检查,不同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必要的影像学(FRCP,ERC)检查。在诊断AILD特别是不典型的病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另,据了解,国内对AILD在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检测手段、检测目的、检测羡慕、特别是免疫方面多方位多靶点的检测指标、数据分析等临床研究悬殊太大,为临床诊断带来苦恼。盼望广大的临床、实验室、病理及影像学的医生们能够经常沟通,加强各医生同道的横向联系。互相交流,以更进一步提高AILD的临床确诊率。
  •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了解扶正化瘀胶囊的远期疗效,为制订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资料。rn 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自2006年1月1日年至2008年12月31日各种类型肝硬化患者的住院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运用生存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影响。rn 结果:2006年至2008年随访的430例肝硬化患者有191例死亡,239例生存或删失,平均死亡构成比为55.6%,平均生存构成比为44.4%.运用寿命表法得出半年生存率为70%,1年生存率为64%,2年生存率为58%,5年生存率为48%.未服用扶正化瘀患者中位存活时间为112.1周,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351.6周,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将患者分为病因为乙肝的患者313例和病因为非乙肝的患者117例.在乙肝患者中未服用扶正化瘀组中位存活时间为195.9周,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336.9周,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8).在非乙肝患者中未服用扶正化瘀组中位存活时间为78.1周,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277.429周,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3)。rn 结论:服用扶正化瘀胶囊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在病因为乙肝和非乙肝的患者中同样具有提高生产率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芪灵合剂对拉米夫定片治疗CHB患者Th17细胞、Treg细胞及Treg/Th17平衡的影响。rn 方法:选取56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片,疗程均为48周.在基线期、24周、48周检测所有入组患者外周血的IL-17、FOXP3的频数,HBV-DNA的变化。rn 结果:治疗24周、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IL-17、FOXP3的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rn 结论:中药芪灵合剂可以明显减轻肝脏炎症,增强抗病毒效力,改善免疫功能,其机理可能与其对Th17细胞及Tregs细胞的分布频率和功能调节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NAFLD不同阶段KC的活化、功能改变及其TLR4信号的激活情况,以及复方楂金颗粒对KC的活化、功能改变及其TLR4信号影响,阐明NAFL炎症启动的可能分子机制以及复方楂金颗粒作用机制。rn 方法:6周龄雄性TLR4+/+小鼠和TLR4mut/mut小鼠各50只,每组按体重分到高脂组(30只)和对照组(20只).高脂组用高脂饲料和20%果糖饮用水喂养;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和普通饮用水喂养.于第8周每组分别处死10只小鼠,8周后将高脂组按体重分为高脂组和楂金颗粒组各10只,楂金颗粒组用高脂饲料和20%果糖饮用水喂养,每天予以50ml/kg 12.8%的复方楂金颗粒冲剂灌胃.其余各组喂养如前,每天与同体积蒸馏水灌胃,16周处死所有小鼠.检测体重、肝湿重、肝功能及脂代谢等NASH相关指标,肝组织HE、油红0及Masson染色评价病理学改变.免疫双荧光标记检测CD68和F4/80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TLR4、MyD88蛋白和TLR4、MyD88、TNF-α的mRNA表达;观察复方楂金颗粒剂对肝脏内Kupffer细胞活化及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rn 结果: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TLR4wt和TLR4mut小鼠的高脂高果糖组体重、肝湿重增加,TLR4wt小鼠的高脂高果糖组油红0染色面积、密度增加,HE染色显示随造模时间延长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变伴炎症灶,高脂高果糖组变化更明显,造模结束时80%达到NASH诊断标准(NAS≥5),伴明显气球样变和轻度窦周纤维化,Masson染色阳性.TLR4wt小鼠复方楂金颗粒治疗组油红0染色面积、密度较未治疗组减少,HE染色显示炎症气球样变较未治疗组减少,Masson染色阴性.血清检测显示: 8周末,TLR4wt小鼠的高脂高果糖组ALT、AST、总胆固醇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末,TLR4wt小鼠的高脂高果糖组ALT、AST增加明显(P<0.05),TLR4wt小鼠复方楂金颗粒治疗组ALT、AST明显低于为治疗组(P<0.05).TLR4mut小鼠的高脂高果糖组及其复方楂金颗粒治疗组造模各时间点肝组织病理学、血清学与其对照组比较改变均不明显。rn 结论:1)高脂高果糖饮食能建立良好再现人类NASH的自然病程的小鼠模型;2)高脂高果糖饮食不能诱导TLR4基因突变小鼠NASH的发生;3)复方楂金颗粒剂能减轻小鼠肝脏内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具有防治NASH作用;4)复方楂金颗粒剂能明显抑制NASH小鼠肝脏内Kupffer细胞的活化;5)复方楂金颗粒剂能明显抑制NASH小鼠肝组织内TLR4信号通路。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LdT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美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United States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NSD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VIP),收集从2006年11月至2013年2月以LdT治疗阻断母婴垂直HBV感染的中英文临床研究.分别以英文关键词"telbivudine (or LdT) and hepatitis B virus (or HBV) or chronic hepatitis B(or hepatitis B)","pregnant or pregnancy or mother or maternal,and newborn or infant or children or baby",and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r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r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为主要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 and NSD;以及以中文关键词"替比夫定和乙型肝炎病毒或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母婴传播或宫内感染"为主要检索词检索CBM、CNKI、VIP;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Version 5.0(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危险度(OR)作为疗效效应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标准均数差(SMD)作为疗效效应量,二者均以95%CI表示.文献间的异质性由Chi2与I2表示.如果文献之间无异质性(P>0.1,I2≤50%),用Mantel-Haenszel或Inverse Variance fixed-effects模型;如果文献间异质性明显(P<0.1,I2>50%),采用Mantel-Haenszel或Inverse Variance random-effects模型;如果导致文献间异质性的因素已知,将采用亚组分析以降低异质性.并以P=0.05为检验水准。rn 结果:纳入文献1篇为随机对照试验其它6篇为病例对照试验,包括了822例HBV感染孕妇,其中LdT治疗组孕妇有454例,而对照组孕妇368例;分娩出新生儿共827例(其中5对为双胞胎),其中LdT治疗组有456例婴儿,而对照组有371例婴儿.HBV宫内感染率:根据纳入的临床研究,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为产后6~12个月外周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如以6~12月婴儿HBsAg阳性为宫内感染诊断标准,研究试验间无异质性(P=0.87,I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9,95% CI:0.04~0.22,P<0.001);如以6~12月婴儿HBV DNA阳性为宫内感染诊断标准,研究试验间无异质性(P=0.95,I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7,95%CI:0.02~0.22,P<0.001,有两项研究缺婴儿6~12月HBV DNA的数据)孕妇HBV DNA定量:有6项研究描述了孕妇LdT治疗前及分娩前HBV DNA水平(log10).LdT治疗前研究试验间孕妇HBV DNA水平无异质性(P=0.89,I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06,95%CI:-0.03~0.016,P=0.16);而分娩前研究试验间孕妇HBV DNA水平有异质性(P<0.001,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7,95%CI:-5.52~-3.83,P<0.001).因此,采用Mantel-Haenszel随机效应模型与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孕28周和孕28-32周开始LdT治疗的研究,剩下的3个研究从20-30周开始LdT治疗,研究试验间无异质性(P=0.15,12=46%).LdT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较,两个研究报道了LdT治疗组孕妇治疗中出现CK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71,95%CI:1.99~29.80,P=0.003),但未发现相关临床症状.其它报道的孕妇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3,95%CI:0.32~2.70,P=0.89).研究中均未发现LdT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也未见增加畸形胎儿的发生。rn 结论:替比夫定可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传播,且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贵州苗族腌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食疗提供理论支持。rn 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肝衰竭模型组、双歧三联活菌组、腌汤组、泡菜汤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及模型组外,其余3组均分别予双歧三联活菌、腌汤、泡菜汤每日灌胃2次,连续7天.除正常组外,实验的第5天,每组按300mg/Kg予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连续2次(0、24小时)构建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实验的第7天处死大鼠,留取心血,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lbeta,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取距回盲部3cm回肠组织及右叶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14及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rn 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肝细胞灶状坏死及大片坏死,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大量炎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破坏;双歧三联活菌组、腌汤组、泡菜汤组肝组织损伤较重,光镜下无法与模型组损伤程度比较.正常对照组回肠粘膜上皮细胞完整,绒毛整齐;模型组肠粘膜上皮细胞明显缺失,结构紊乱,固有层明显充血,绒毛稀疏,大量炎细胞浸润;干预组肠粘膜损伤均较模型组轻,腌汤组及双歧三联活菌组仅少许上皮细胞缺失,绒毛较稀疏,少量炎细胞浸润;泡菜汤组上皮细胞亦缺失较明显.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血清转氨酶、IL-1β、IL-6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低,跟模型组比较,腌汤组及双歧三联活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泡菜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双歧三联活菌组比较,腌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泡菜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对照组肝组织库普弗细胞表面可见CD14蛋白微量表达,模型组肝组织CD1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干预组肝组织CD14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低,跟模型组比较,腌汤组及双歧三联活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泡菜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双歧三联活菌组比较,腌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泡菜汤组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肠粘膜claudin-1蛋白大量表达,在肠上皮细胞连接处的顶端均匀一致地分布,模型组肠粘膜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为非连续性分布;干预组肠粘膜claudin-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高,跟模型组比较,腌汤组及双歧三联活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泡菜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双歧三联活菌组比较,腌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泡菜汤组有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贵州苗族腌汤能保护急性肝衰竭大鼠肠粘膜屏障,减少血清IL-1β、IL-6的生成及释放,下调肝组织库普弗细胞CD14表达,减轻肝组织炎症,可应用于肝衰竭的食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