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05中国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
05中国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

05中国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5-04

主办单位:东南大学

会议文集:'05中国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介绍了情绪与教学内容的接受,情绪与人文知识的掌握,情绪与学习动机的内化,情绪与学生行为的调节,情绪与教学策略的建构。提出了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调教学的情绪性是为了借助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寓教于情中的“情”应该侧重于“兴趣”。这是因为,“兴趣”作为一种基本情绪,不仅能产生中等强度的愉悦、舒畅、满意等主观体验,而且能导致积极探求知识的认识倾向。因而,当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内在力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即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相对轻松的愉悦状态,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指向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方向。总之,强调情绪对教学的影响,旨在利用其积极作用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决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单纯迎合学生的情绪追求倾向,否则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 摘要:DICOM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的缩写,其字面含义很清楚,包括了医学的数字成像和通信两个方面。DICDM标准是由美国放射学院(ACR)和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共同制定的。rn 本文针对DICOM标准,系统地分析DICOM标准的组成,DICOM的数据组织形式和DICOM的图像编码格式。最后介绍了,基于DICOM文件的读取、分析、研究以及应用。
  •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开始重视本领域内的软件包的开发问题。大脑MRI、CT图像已经应用于分析关于情感、决策、行为等与脑功能结构、功能通路的关系,以及相关功能发育、功能缺陷的规律甚至大脑疾病的初步诊断中。rn 本文介绍了我们开发的三维脑图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BITK(Brain ImagingToolkit),它的目的主要是为大脑MR图像的研究提供一个专业性的图像处理平台,整合了大脑图像的分割、配准、可视化功能,以及相对特定病症的统计学功能。该平台完善功能以后可以独立应用于大脑发育和儿童情绪发展的科学研究。
  • 摘要:过去的研究对前额叶在工作记忆和执行抑制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随着情绪认知研究的活跃,大量研究证明了前额叶在情绪认知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在解剖学上,前额叶与杏仁核,扣带回,海马,脑干等与情绪加工相关的脑区间的存在着广泛的投射纤维,通过病人的研究,Bcchara,Rauch等也发现额叶腹内侧,以及右侧额下回和眶回内侧与病人的情绪加工异常有关。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研究发现了额叶调控情绪加工的两条通路,额叶内侧——扣带回通路,和额叶——杏仁核通路。通过这两条通路,额叶对情绪任务的认知成分以及情绪加工的皮下主要核团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情绪认知的整个过程。
  • 摘要:目的:开发脑结构与功能三维可视化演示软件;rn 方法:利用全脑的img文件为源数据,通过移动立方体算法(marching cubes)对人体脑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rn 结果:不但可以对感兴趣的脑结构的空间位置,形状以及解剖结构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而且加入了包括视觉、听觉、恐惧等感觉与情绪的神经通路演示。rn 结论:适用于人脑解剖教学,神经外科手术计划,以及认知与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各领域。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深刻地注意到情绪在人类自身发展和相互协调作用的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大量相关的神经生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诱发情绪状态下,由于大脑对人类思维、认知和情感的综合控制以及各情绪在大脑中产生的神经机制不同,人类机体在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各不相同,外化的表现包括行为、表情、语言等,内化则表现在人的感受和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但是情绪往往都是瞬间的生理行为过程,甚至某些基本情绪(如恐惧、快乐、愤怒、悲伤、惊讶、厌恶)更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自发进行的。对于生理信号指征,临床医学上己有很成熟的研究成果和采集方法。但是由于情绪实验对于情境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临床医学中繁琐零散的实验手段和令人紧张的环境氛围都会影响到情绪诱发的真实效果。所以目前我们正在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开发经验,采用蓝牙等遥测技术对引进设备进行改造,并结合信号处理分析方法的创新,开发可用于学习和情绪研究的遥测电生理设备。
  • 摘要:使用定量化手段研究人脑中与功能相关的解剖结构正在成为神经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放射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方便直接显示和测量脑部的三维解剖结构,特别是与情绪和记忆等高级功能相关的结构,开发专门用于三维脑部图像信息可视化的工具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必备基础之一。准确过滤出与感兴趣区域相关的白质纤维束连接是纤维跟踪技术定量化应用的关键。只有这样,不同个体和不同时期的纤维跟踪数据才可以相互比较和统计。我们可以计算过滤出的纤维束的各种几何特征(如平均长度、平均曲率、长度分布等等)用于脑白质结构发育和异常的研究。
  • 摘要: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在婴儿和幼儿期,情绪调节的发展是社会情绪发展的中心成分(Kopp,1989),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可以预测以后的感情和人格发展。但是,大多数研究只是笼统地观察幼儿在压力情境或挫折情境中对总的消极感情(或痛苦)的调节,而没有考察和比较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情绪的调节。分化情绪理论强调各种情绪都具有独立性(Izard. 1991)Walden和Smith (1997)指出,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在不同情境中是不同的。而个体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否有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检验。rn 本研究打算进一步从行为表现上,比较2岁中国幼儿在恐惧和愤怒两种情绪诱发情境中的情绪表现与情绪调节策略。结果表明,在恐惧情境下,情绪强度与母亲定向和发泄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 摘要:本研究使用结构性访谈考察幼儿自我报告的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特点,探讨幼儿面对不同在场者(父亲、母亲、同伴和教师)作出的有关表达或掩饰情绪的决定,以及对向他人表达情绪的结果期望。同时,探讨情绪表现规则与父母情绪表露、幼儿社会行为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了解幼儿情绪表达调节的社会化过程、促进幼儿情绪理解以及社会性发展提供依据。rn 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5-6岁幼儿较3-4岁幼儿更倾向于使用情绪表现规则、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掩饰情绪的理由更多是预期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向不同在场者表达情绪也存在不同的期望;(4)父母情绪表露与幼儿人际支持和工具支持的情绪表达结果期望存在显著相关,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对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 摘要:情绪表现规则((display rules)作为情绪理解的一种,被认为是儿童期习得的,用来调节或管理个体情绪表达的一种知识。包括表情调节知识和目标两个成分。情绪表现规则反映了情绪的社会化,对儿童社会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情绪表现规则对同伴接受性有一定的预测力。亲社会的表现规则对同伴接受性有显著正向预测:而自我保护的表现规则对同伴接受性有显著负向预测。rn 文章通过实验得出:三年级比五年级儿童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使用更多自我保护表现规则。女孩比男孩使用更多标准维持表现规则。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使用更多亲社会表现规则,自我保护表现规则能够显著预测同伴拒绝。
  • 摘要:儿童情绪认知的研究是在经典的心理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扩展.按照Tager Flusber和Sullivan提出的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情绪认知是属于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关注幼儿的情绪认知特点,尤其多的在于3-5岁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并且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结论和推断,而对小学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研究较少。rn 本文以发展的视角探究小学儿童对不同情绪状态的各个问题维度认知的发展特点。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多重比较检验及各个问题维度的统计量,我们发现四年级是儿童自我意识情绪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儿童逐渐能够正确地识别情绪,逐渐从外在归因向内在归因转变,他们认识到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情绪,更多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愿望或个性,“自己”才是自己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
  • 摘要:内疚产生于个体把他她的行为看成是一个失败,对失败的评价是个体痛苦的来源,而且这种痛苦是指向失败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被伤害的对象,因而主要集中在自身的行为,所以一个内疚的人很可能会考虑如何弥补这种失败的行为。rn 文章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在没有加入人际因素的情况下,即使是9岁的儿童,也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内疚情绪;(2)人际因素确实能促进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其中,教师评价促进3个年龄儿童对内疚第一层次的理解,还能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内疚第二、第三层次的理解,而对方反应则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内疚第一层次的理解,还能促进5岁和9岁儿童对内疚第二、第三层次的理解;(3)多个人际因素混合则不能促进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
  • 摘要:社会文化往往影响到人们对某些特定情绪的看法,比如生气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情绪,西方儿童更多体验;羞愧是一种他人中心的情绪,东方儿童更多体验。不仅情绪体验,儿童报告的其他情绪反应(包括是否向他人表达情绪、表达与否的理由以及后继行为)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本本文探讨了我国儿童在假设困难情景中的情绪反应,包括情景的情绪体验、是否向观众人物表达情绪,表达与否的理由以及后继行为。我们希望考察是否如前人研究所述,我国儿童报告更多他人中心的情绪反应.我们的研究假设是:在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下,儿童较多报告羞愧等他人中心的情绪,更倾向于不表达情绪。同时,我们也希望从个体差异角度,考察儿童情绪反应的年龄、性别以及观众人物对儿童情绪反应各变量的影响。rn 文章通过几项试验指明:儿童报告体验羞愧/伤心多于生气,更倾向于表达情绪,使用更多自我保护和强调事实的理由,以及改变情景的后继行为。情绪反应各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生气倾向于表达,羞愧/伤心倾向于不表达;不表达者多使用自我保护,表达者多使用强调事实。情绪反应还存在性别、年级和观众人物的个体差异。
  • 摘要:情绪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或情绪知识(emotion knowledge)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情绪理解被定义为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它作为情绪智力的一个成分,被认为是有关情绪一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情绪理解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基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rn 文章具体分析了作者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对情绪过程的理解,情绪理解的作用,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局限与展望。
  • 摘要:情绪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或情绪知识(emotion knowledge)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情绪理解被定义为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它作为情绪智力的一个成分,被认为是有关情绪一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情绪理解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基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rn 文章具体分析了作者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对情绪过程的理解,情绪理解的作用,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局限与展望。
  • 摘要:文章介绍了到7岁时大部分儿童己经可以推理二级错误信念,儿童从不与他人比较到与他人比较这本身就是认知技能的发展.当儿童从外在评价转向内在即开始考虑自己在行为中的作用时,也表明个人责任开始在羞愧体验中产生影响,这也是自我评价是否积极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本研究中加入了外在因素:他人反应,行为结果与他人的比较,个人责任。rn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探讨7-11岁儿童的羞愧情绪理解及其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对羞愧的归因趋于成熟,即使受词汇发展水平限制无法说出难为情的儿童,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归因于与自我形象,自我评价有关的因素上来。
  • 摘要:利用表情画研究儿童对情绪的识别与理解是儿童情绪认知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在表情画中,显示出明显的偏爱用嘴和其他一些典型的指代物,来表现面部的情绪,而将眉毛排除在外.研究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三:首先,儿童识别和理解情绪标签可能有不同的过程(作用),儿童能够正确地对情绪进行识别和归类是可能的,但是在理解一些标签时失败,因此在他们的画中不能表现出来。其次,儿童更可能首先从嘴部区域然后从眼睛区域搜索和回忆信息来识别面部表情,嘴部在感知觉中的优越可能使得它在儿童情绪画中被优先选择。第三,描写眉毛时,要求儿童画两条镜象斜线,因此儿童画的难点可能在于画倾斜的线妨碍了他们绘画的过程,即受绘画技巧所限。rn 最后结论为:Karmiloff-Smith's 认为幼儿的绘画表征过程是把意识不到的内隐性信息变成能被意识到的外显性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表征重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应用性缺陷,即要幼儿通过绘画把他们内在的图式表征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涉及到很多的影响因素,我们的研究亦证明了该论点。
  • 摘要:本文通过对408名初二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及学生期末外语、数学、语文三科的考试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显著。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外语成绩呈极显著相关、与数学成绩呈极显著相关、与语文成绩显著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与学生外语成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数学成绩呈极显著负相关父亲的拒绝与否认与学生的外语成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数学成绩呈极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外语成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数学成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语文成绩呈极显著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外语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外语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 摘要:近20年来,对儿童策略发展的考察已成为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儿童计算策略是儿童一般策略在计算领域中的具体化,因此对儿童计算策略的探讨己成为研究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策略研究专家Siegle等人主要从简单计算入手,对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发现简单计算策略四种类型和几种策略加工模型:联结分布模型策略选择及发现的模拟模型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国内已有研究者(刘电芝,2003)对计算策略的训练进行了实验,发现通过训练的实验班在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班,证实了计算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关于策略训练的探讨主要是从其效果上,静态角度考察训练的有效性。rn 因此,本研究拟从动态角度,将策略意识与策略运用状况相结合,探讨策略的起始状态对策略的获得和改变的影响及被试简算策略认知状态的变化路径,以解释策略获得的认知机制。
  •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是由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倡导并发起的,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全国进行推广的两年多时间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让“做中学”科学教育运用于教育事业、进入实践阶段,我们研制一套“做中学”语音支持服务测试系统,把“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最大程度的普及化,让每个希望了解这种教育改革项目的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语音系统来了解“做中学”项目使用的方法、项目的进展等情况,同时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对于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交流。
  • 摘要:本文提出了对基本情绪和高级社会情绪的概念的界定和区分,回顾了近年来对高级社会情绪的神经基础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了针对不同的社会情绪所使用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以及激活的相应脑区,指出了现有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中存在的局限,并进一步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 摘要:在认知心理学界,有关选择性注意发生早晚的争论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1994年,Layie和Tsal以注意资源为基础建立模型,提出了知觉负载或注意负载理论(perceptual load or attentioanl load),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上调和了早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的争论。他们认为(a)视知觉的加工能力有限,并且(b)只要还可获得足够的注意资源,对与任务无关的刺激的知觉就会进行。根据这一模型,靶刺激的知觉负载就决定了无关的干扰刺激被加工的程度。然而,之后的一些研究证据发现情绪性刺激可以调控选择性注意的分配,并发现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Eastwood et al,2003;Mogg & Bradley,1999)。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情绪面孔作为分心刺激的特异性,即注意的集中性受到面孔表达的情绪的影响(Eastwood,2001,2003)。因为情绪性刺激在传递重要的社会性信息方面的适应意义,所以能获取注意资源方面具有优先性。姜春萍(2004)运用flanker范式来研究知觉负载对情绪性面孔加工的影响,以搜索词列的长度来定义不同的知觉负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选择性注意--知觉负载—情绪加工”的综合模型(图1)(Jiangchunping,2004)。本实验就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运用情绪面孔和情绪词为分心刺激,研究在不同的知觉负载下对目标任务的干扰效应,进一步验证和发展知觉负载一情绪加工的新模型。rn 实验方法:rn 1.实验设计:2*2*2的三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三个自变量因素分别为知觉负载(高负载-load4:rn 低负载-loadl),情绪性分心刺激(正性-P;负性-N),Flanker条件(中间目标情绪词与两侧分心刺激的情绪性质一致-congruent;不一致-incongruent)。rn 2.被试:16名大学本科学生,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21岁。均以汉语为母语,右利手,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均身体健康,没有滥用药物史或精神病史,3.实验材料和任务:分为两个分实验,实验一以面部表情图片为分心刺激,其中正性情绪(happy)和负性情绪(sad和anger)各占一半,均为经过评价的情绪较为显著的东方人面孔;而实验二以情绪性的双字词为分心刺激,分为情绪正性(如“高兴”)和负性的(如“悲伤”)词汇,匹配词频和笔画数。目标刺激均为情绪词,实验在高、低两种知觉负载水平下进行,高负载时中央词列共4个词(1个目标情绪词和3个中性干扰词),低负载时中央词列只有一个目标情绪词(实验刺激详见图2)。rn 要求被试对中央词列进行搜索,并对目标情绪词的效价做出正负性的判断(在低负载条件下只需要作情绪词判断),同时要求他们忽略两边的情绪性干扰刺激(与目标词的情绪效价一结果: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在分心刺激为情绪性面孔时,不同知觉负载下干扰效应无显著差异,分心物的干扰并不随负载提高而降低;分心刺激为情绪性词时,高知觉负载下两侧分心情绪词的干扰效应显著大于低知觉负载的条件,说明对情绪刺激的知觉独立于注意发挥作用,具有知觉优先性;(2)面孔作为分心刺激时,外周分心面部情绪与flanker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正性情绪的面孔更易捕获注意,对目标任务的干扰效应更大;(3)正负目标情绪词条件下分心刺激的干扰效应没有显著差异,不能说明负性情绪词更能捕获注意。rn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基本支持“选择性注意—知觉负载—情绪加工”的综合模型(2004),尤其是实验二中情绪词的干扰效应更进一步验证和补充了情绪性刺激的特殊知觉负载模型,更深入的证明了情绪刺激的知觉优先效应。
  • 摘要:"习得性无助"是由个体在某种特定行为情境中对外部事件“失去控制感”的持续经验所诱发的一种特殊的消极心理状态,它弥散于认知、情绪和行为多个层面,对个体发展,尤其是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具有很大危害,因此具有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习得性无助”现象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动机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课题,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塞格利曼在动物实验中提出后,就引起了包括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等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并就其产生与发展、生理基础和心理干预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rn 本文就近年来在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角度对“习得性无助”所作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了一个回顾和概括,重点介绍和评价了这些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手段。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预期和展望,尤其就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和学习科学的应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实验设想与研究计划。
  • 摘要:当要求人们在知道结果之后去回忆以前的判断,人们的回忆会有接近反馈答案的倾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作为事后诸葛效应或后见之明。事后诸葛效应的研究范式有两类,一类是假定型设计,即被试知道结果,却假定自己不知道;另一类为回忆型设计,即被试在事件发生后回忆自己先前的判断。本文章对事后诸葛效应的研究范式、研究结果和理论进行综述。
  • 摘要:情绪识别是一种基本的情绪能力,识别他人的情绪对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预测他人的行为,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情绪识别的脑机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fMRi, PET和ERP等无损伤的技术,以及对脑损伤或有神经病变的病人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对不同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效价的识别。文章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在目前的研究中,对表情的研究最多也最成熟,但是对情绪情景的研究相对较少,今后可加强对情绪情景的识别研究,包括基本情绪以及社会情绪在情绪情景中的识别。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情绪能力的其他方面的脑机制研究,比如情绪归因,情绪调节的理解等。
  • 摘要:脑、行为和认知系统按照各自的时间表发育发展,在青春期上述三个系统之间可能出现脱节,因而青春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脆弱易损的特别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功能(包括道德判断,决策过程和冒险行为)是否协调发展对他们的正常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n 本文从脑认知发展的角度概括了青春期大脑的发育过程,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功能的发展变化,以及情绪状态和社会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三种不同字形(汉字、韩字,汉字打乱形式)模块刺激产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8岁组正常儿童汉字刺激产生认知电位的特征。rn 方法:采用加拿大Stellate Systems 32道数字化无纸脑电图仪,对53名正常儿童,使用二种刺激方法,一种汉字与韩字,另一种汉字与汉字打乱形式进行检测。刺激信号同步触发,脑电图(EEG)同步记录,从EEG中提取ERP并进行分析。rn 结果:三种不同字形刺激产生ERP的P2及P3潜伏期各不相同,汉字潜伏期最短,对照组汉字打乱形式潜伏期最长,汉字刺激在枕前后部记录认知电位最大。rn 讨论:结果提示汉字刺激ERP将有助于评估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并能为临床提供敏感的电生理指标。
  • 摘要:情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学习科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在情绪研究和教育测评中,需要同步、实时记录与情绪相关的视频、音频和电生理信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视频、语音和各种电生理信号的采集技术、方法和设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为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带来许多新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心理学和教育科学自身研究的特点要求采集的各种信号能够与各种实验或者自然场景实时和同步,这个特点在许多场合限制了新技术和设备在研究和实践中的使用。rn 本文介绍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一套用C++实现的生理、行为数据多通道同步采集系统,实时,同步控制儿童情感实验室中的遥测电生理设备、视频摄像机和摄像头以及语音信息采集设备,以便于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场景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同时该系统对这些高时间分辨率的信号和视频信息可以进行在线处理和自动分析。将电生理指标、面部表情、行为动作、语音信号等四类与情绪和行为相关的多个通道数据同屏显示,并与行为和情绪刺激程序对照,可以极大地降低数据分析的时间和需人力物力,促进从实证科学的角度开展针对行为和情绪的研究。
  • 摘要:本系统利用DOTNET技术,实现了传统基千C/S医学图像数据库的基本功能,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脑图像数据研究平台,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文章期望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此系统,运用三维体绘制的方法实现在线脑功能结构的三维重建,并提供交互接口,可为普通用户提供脑科学科普知识。目前正在开发基于C/S的脑功能图谱应用软件,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在Web上揭开大脑神秘的面纱。
  • 摘要:文章的目的为:自我调控理论将个体视为能动的和灵活性的个体,体现在儿童能主动地运用一些调控策略来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最终实现与环境的协调、自我的稳定,自我调控的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调控策略是可培养和训练的,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冲突、调控行为冲动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弄清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方法,对培养儿童自我调控能力至关重要。rn 本研究的采用了问卷、行为观察等方法研究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相关因素以及与行为的关系。通过研究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对儿童自我调控的问卷方法不仅可以作为今后的评估工具,而且可以次作为依据为促进儿童自我调控制定具体方案。
  • 摘要: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情绪理解能力包括表情识别、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情绪观点采择等。rn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测验任务,考察了409名3-5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教师评估问卷,对他们的家庭情绪表露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rn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rn (1)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3-4岁时有显著变化,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情绪理解任务的发展上,对高兴和伤心的识别能力发展最早,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相对发展较晚。在消极情绪的识别上,幼儿对害怕、生气的识别晚于对伤心的识别.此外,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出现;rn (2)尽管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与家庭情绪表露相关并不显著,但理解能力预测了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会行为表现间的联系,特别是表情识别能力影响了家庭情绪的积极表露与幼儿亲社会行为表现间的联系。
  • 摘要:情感决策是热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适应功能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热执行功能特别是在情感上能造成重大后果即重要得失的事件的决策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为了研究情感决策,研究者发展了许多有用的方法,包括赌博法、危险决策法和反馈猜测法等,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是爱荷华赌博任务。赌博任务是一种复杂的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任务,完成该任务既需要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规则使用等纯认知的能力,而且需要其他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能力。儿童在赌博任务中必需的三种能力之—整合多种得失冲突的能力以及相关的模糊记忆与归纳能力在学前期才刚刚萌芽,发展的很不完善,6岁儿童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事情应该如何进行”的图式和程式的建构还很不完整,但是相比之下,他们并非毫无“游戏感”的,他们可能更容易“预感到”到哪些纸牌是经常出现损失的,但可能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以及任务难度过大,他们没办法明确的归纳出在四副纸牌中那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揭示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自然语言分析探讨人类的心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语言研究是对相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自然相互作用下的口头或书面文本进行分析,分析单元可以是词汇、句子、段落或篇章。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词汇为单位的词计数分析方法和以句子为单位的内容分析方法。己有不少研究者将自然语言研究方法应用于情绪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情绪语言、情绪状态、情绪理解和情绪交流意识等。rn 文章提出了假设情绪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少量的研究关注儿童的情绪交流意识,通过家庭中情绪交流的研究,探讨了儿童对这些现象的理解:(a)情绪表达行为有着巨大的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b)在情绪交流过程中,权力和亲密程度等关系维度与情绪强度的相互作用;(c)关系质量的维持(比如平衡、减弱、或加深)需要不同的情绪交流策略。
  • 摘要:文章主要考察了青少年心境发展的一般特征,主要从感情强度、积极心境、消极心境、心理弹性以及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调节策略的使用特点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体验到的感情强度逐渐降低:积极心境呈下降趋势,但是消极心境却表现出“倒U型”趋势,在高中段达到最高;心理弹性在初中段表现出最高,而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在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
  • 摘要:道德情绪判断(moral emotional judgement)和心理理论(ToM)是当今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热点研究课题,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心理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道德情绪判断是指儿童对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或事件的情绪判断,它是考察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角度。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意图、愿望和情绪等心理状态的认识或理解,并借助于这种认识或理解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rn 本研究实验根据道德情绪判断与心理理论存在共同成分但并不重合这一理论假设,采用包含道德因素的心理理论任务来同时测量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和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状况;实验二根据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将儿童分成三个等级,继续接受四种社会道德情境故事的道德情绪判断测试。试图借此研究心理理论与道德情绪判断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类型的社会道德情境下的变化机制。
  • 摘要:情感决策(affective decision-making)具体说来就是对由于利益上的得失而在情感上造成重要后果的事件的决策,涉及到回忆过去、监控现在和预测将来。为了研究情感决策,研究者发展了许多有用的方法,包括赌博法、危险决策法和反馈猜测法等.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是爱荷华赌博任务(IGT)。然而,经典的IGT对被试的归纳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被试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归纳出哪种选择能够赢得利益。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逐步降低IGT的归纳要求,以IGT的修订版本来研究儿童在面临利益冲突时的情感决策。rn 文章通过三个实验证明了3岁和4岁儿童在此任务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情感决策在3-4岁期间发展迅速;另外,儿童此任务上的性别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 摘要:道德情绪判断(moral emotional judgement)是指儿童对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或事件的情绪判断,它是考察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角度。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长期以来重点一直放在儿童对公正等道德概念的认知发展以及意图、结果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上.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都注意到:人们对行为的情绪反应的预期,可能会影响到其行为决定,因此许多研究者陆续开始从道德情绪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rn 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为者道德情绪判断是经由积极向消极的发展,但其归因模式并非仅仅是按照“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斤直线发展的:在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儿童从4岁开始就可根据有无目击者以及目击者的权威程度灵活地采取不同定向的归因模式;(2)不同的道德情境类型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儿童对四种道德情境行为者的情绪等级评定有着显著不同。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儿童采用不同于亲社会和反社会情境的情绪等级评定;(3)在反社会、反社会行为失败及不履行亲社会行为三种情境中,儿童对行为者情绪的等级评定取决于目击者的不同身份,目击者的权威性直接影响儿童的等级评定;(4)4岁和5岁儿童在对行为者情绪的等级评定上存在性别差异。
  • 摘要:情绪表达是传送情绪体验的一种方式,情绪表达很容易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对情绪表达的控制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对儿童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在人际背景下,发现年龄、性别、情绪类型、人际背景、文化等因素对儿童的情绪表达产生影响,情绪表达包括是否表达、表达的原因和方式等。rn 文章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在失败学习情境的情绪表达的意愿受年龄影响;(2)儿童在失败学习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原因受年龄和观众背景影响.儿童隐藏情绪的原因主要是害怕消极的后果,表达情绪的原因是为了得到积极的后果;(3)儿童在失败学习情境下情绪表达和隐藏的策略受年龄、性别和观众背景的影响;(4)儿童的后继行为受年龄的影响。
  • 摘要:羞愧就是一种典型的负性自我意识情绪,它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相关的社会标准不一致并且感知到他人消极评价时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羞愧包括一般的羞愧和道德羞愧,道德羞愧涉及严重违背道德标准,这种情绪常常发生在一种社会性背景中,它往往是由于在他人面前产生的一种失去名誉的担忧或者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被他人见证所引起。羞愧理解是基于对他人评价的解释,所以与对他人信念的推理能力相关。本文的着眼点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的能力特别是二级信念推理能力这一更根本的认知角度去探讨它与羞愧情绪理解的关系,二级信念推理即以“a认为b认为”的形式归因。rn 文章通过实验证明了一下结论:(1)儿童的二级信念推理能力与儿童的羞愧情绪理解水平相关,二级信念推理能力是理解羞愧的必要条件,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讲,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表示儿童可以理解他人的信念,而羞愧情绪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当事人对他人眼中自我的认知,所以这是儿童理解他人产生羞愧情绪的基础;(2).受言语发展水平限制,各年龄中儿童选择条件下比自答条件下难为情出现的比例大大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条件下儿童无论是自答还选择条件下回答能准确标定和识别羞愧情绪的能力增加;(3)从情绪归因的结果来看,年幼儿童的归因基于行为结果,而年长儿童从与他人的比较,他人反应,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角度归因情绪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也解释了随年龄增长,儿童羞愧情绪标定和理解能力增强的原因。
  • 摘要: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大量研究表明,进行情绪交流和维持积极的同伴交往是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而情绪能力是这些发展任务的中心,因此儿童情绪能力是社会情绪发展领域中一个长期关注的焦点。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情绪理解是指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情绪调节是指监控、评估和改变情绪反应,以达到预定目的的一系列外部和内部过程。rn 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rn 1.3岁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一个关键期,4岁幼儿己基本获得了该能力。对积极情绪的理解能力要高于对消极情绪的理解:女孩推测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要高于男孩;rn 2.幼儿运用多种策略应对同伴间冲突情境,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建构性策略,其次是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最后是破坏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次是,3岁组幼儿更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策略,4岁组幼儿较多使用建构性策略,5岁组幼儿更喜欢使用回避策略;rn 3.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