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
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

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浙江临海
  • 出版时间: 2014-10-31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会议文集: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腺瘤发病与胆囊切除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15例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的患者(结肠腺瘤组),800例既往无结肠肿瘤病史的患者(对照组),并对其进行对照研究.rn 结果:结肠腺瘤组中有胆囊切除病史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胆囊切除可能是增加结肠腺瘤发病的独立的相关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价值.rn 方法:对3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先行PTCD引流后,二期采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rn 结果:手术过程支架及粒子条移位2例,经胆道活检钳复位,技术成功率100%,黄疸缓解率100%;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月,未发生放射性粒子泄漏、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支架内未见明显肿瘤复发导致再次梗阻征象,但部分患者(25%)由于支架网孔处内膜增生或胆道内结石形成导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其中位生存时间10.9月.rn 结论: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术后能延长支架通畅时间,有望延长患者生存期.
  • 摘要:目的:对1例胆道结石术后并发病原学不明的肺部感染治疗总结.rn 方法:回顾本例治疗过程中医药联动,讨论治疗方案的不同思维,对临床治疗结果的影响.rn 结果:肺部感染经验性应用抗G-菌方案至顶级水平,临床治疗无效,考虑为G+菌感染可能,获医药双方共识.在后续抗G+菌用药选择上,出现医药分歧.临床会诊意见选用莫西沙星,临床药学并不认可,喹诺酮类不适宜糖尿病患者首,建议选用万古霉素,联合抗G-菌方案,待见效后停用抗G-菌方案,继续重点万古霉素抗G+菌方案.临床采纳临床药学观点,治疗有效,明确了病原学方向临床判断.在抗G+菌方案疗程把握上,临床出现判断失误,病情反复,及时各方讨论,恢复原方案,患者痊愈出院.rn 结论:不明病原学感染病例的临床探索性治疗,不同方案设计需达最高级别,以避免方案的不作为造成临床思维混乱.
  • 摘要:目的:构建Livin shRNA真核表达载体,获得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胰腺癌panc1细胞系.rn 方法:合成Livin基因干扰序列并定向插入到RNA干扰(RNAi)真核表达载体pGCsilencerTM U6/Neo/GFP/RNAi质粒,通过测序进行鉴定.干扰质粒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pancl细胞.经G418持续压力选择和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定量RT-PCR检测所筛选克隆Livin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验证Livin蛋白表达水平改变.rn 结果:测序证明Livin干扰序列及读码框完全正确,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panc1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明亮绿色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ivin shRNA序列对胰腺癌细胞系Livin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rn 结论:成功构建了Livin shRNA真核表达载体,Livin shRNA质粒稳定转染的panc1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Livin在胰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胆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4年9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肝胆外科LC术中出现的12例胆道损伤,分析探寻胆道损伤的高危因素.rn 结果:12例胆道损伤中胆总管横断伤4例,异常胆管损伤7例,胆管狭窄1例,经分析,术中胆道变异、胆囊管切断顺序、短胆囊管是影响LC手术胆道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rn 结论:胆道损伤是严重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应高度警惕,为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胆道损伤,应重视胆道变异、胆囊管切断顺序等危险因素,积极预防胆道损伤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rn 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rn 结果:20例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发生高血糖反应,1例发生腹泻,无1例死亡.rn 结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有利于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营养状况,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GPS)对于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rn 方法:根据术前的检验结果计算GPS.对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C反应蛋白升高(CRP>10mg/L)和低蛋白血症(A1b<35g/L)两项均阳性者记作2分,1项异常的记作1分,无异常的记作0分.按GPS值的不同分为3组.采用多因素分析和生存曲线分析计算预后价值.rn 结果:Log-rank分析显示,高GPS评分的病例死亡率高(P<0.01).Kaplan-Meier分析提示,3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明显:GPS2组(平均11.4个月;95%CI:3.2~21.2个月),GPS1组(平均13.9个月;95%CI:10.2~17.7个月),GPS0组(平均17.3个月;95%CI:12.4~23.0个月).3组间无进展生存时间也存在明显差异:GPS2组(平均8.2个月;95%CI:2.7~15.5个月),GPS1组(平均11.5个月;95%CI:9.1~15.8个月),GPS0组(平均14.6个月;95%CI:11.7~28.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NM分期(OR,0.198;95%CI,0.094~0.375;P<0.01)术前的癌胚抗原(carcinoma embryonicantigen,CEA)(OR,0.337;95%CI,0.210~0.747;P=0.003),CA19-9(OR,0.331;95%CI,0.145~0.612;P<0.01),CRP(OR,5.071;95%CI,1.499~13.621;P=0.005),GPS(OR,0.412;95%CI,0.212~1.006;P<0.01)均与术后死亡相关.rn 结论:GPS评分可作为一项新指标用于评测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死亡风险.
  •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术前的影像学表现,并与需鉴别疾病相比较,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rn 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CCC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CP检查.rn 结果: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龄4-13岁,10岁以内发病为13例,胆管囊肿Ⅰ型17例,Ⅳ型3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肝内和(或)外胆管薄壁囊性扩张,最大直径3.5-25cm不等,其囊壁厚度不均,肿块无包膜.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15/20),部分为梭型(5/20).过半数患儿同时存在胆胰合流异常(11/20),部分合并胆囊结石(6/20),与术中所见相符合.术后病理与术前影像学诊断相符,并证实所有患儿均存在胆囊及囊肿壁的不规则增厚及炎性细胞浸润,提示存在慢性炎症.rn 结论:明确胆总管囊肿的部位、形态及并发症特点是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要条件,MRCP能无损伤地显示囊肿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并能准确提示包括胰胆管合流异常在内的各种合并症,能有效、安全地为临床医师做出术前评估.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CT对腹部创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173例腹部创伤经手术证实或结合临床明确诊断的CT表现,探讨CT在对腹部创伤进行定性、定位,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疗计划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结合腹腔镜的快速康复外科技术(fast-track surgery,FTS)在外伤性脾破裂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脾切除术治疗的35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分成对照组(16例)和研究组(19例),对照组行开腹脾切除术,围手术期行常规方法处理,研究组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围手术期行FTS方法处理.分别评价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副损伤)、并发症、应激指标(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症状、康复指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耐受半流食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rn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周围脏器副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和第3d,研究组的IL-6和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疼痛程度、饥饿感及口渴感均较对照组轻,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恶心呕吐及腹胀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夜间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及耐受半流饮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早,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费用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结合腹腔镜的FTS技术在外伤性脾破裂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应激反应,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及方案.rn 方法:对175例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本组175例中浅静脉曲张治愈率96.8%,下肢肿胀缓解率82.3%,溃疡愈合率79.7%.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rn 结论:纠正IVCS或联合浅静脉手术,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IVCS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例患者为胰腺损伤Ⅴ级合并十二指肠损伤,壶腹部断裂,由于胰头十二指肠与胆总管及其周围大血管关系紧密,此种胰头十二指肠合并伤常常同时合并胆总管及周围大血管损伤,患者早期可因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动脉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胰头及十二指肠局部组织的水肿出血易导致胰液、胆汁引流受阻,胆胰管破裂使胆胰液大量外溢进入腹腔。对于此种重型胰头十二指肠合并伤如施行较保守的单纯缝合修补加外引流手术,术后难免发生有关的严重并发症。采取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适于严重的胰头、十二指肠损伤,只是在十二指肠和胰头部广泛组织失活损伤或十二指肠乳头部、胰头部或胆总管同时损伤时才使用。当严重的胰头与十二指肠的损伤累及范围非常广泛,伴有明显的血运障碍或坏死时,只能考虑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总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手术中创伤较大,难度较高的手术之一,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严重胰头毁损、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其术后并发症较多,对于生命体征尚稳定患者,可考虑一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whipple),对于合并严重多发伤,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主张早期行损伤控制手术,二期胰肠、胆肠、胃肠重建。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rn 方法:患者支架形成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后,对患者行周密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rn 结果:本组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经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动脉血流状况明显改善,术后康复较快,卧床明显时间缩短,且均痊愈出院,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n 结论: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经有效、完善的护理,对于患者临床效益十分重要.
  • 摘要:总结1例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个案护理,通过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及开展对各项并发症具有针对性较强的预见性护理,结果及时发现了病情变化,使并发症及时得到防治,患者康复出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在预防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方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可靠的。加强CEA围手术期的个性化护理、认真细致地开展术后各并发症预见性的观察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CEA术后患者的康复。
  • 摘要:目的:分析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腺性膀胱炎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rn 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膀胱粘膜组织病理标本,其中膀胱癌51例,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42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1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TEN在相应的膀胱粘膜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特点.rn 结果:PTE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腺性膀胱炎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58.82%、80.95%,而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PTEN全呈阳性表达,三组比较总体有显著性差异(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组与腺性膀胱炎组及正常膀胱粘膜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腺性膀胱炎组与正常膀胱粘膜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组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GⅠ组与GⅡ、GⅢ比较总体有显著差异(P<0.01),GⅠ组与GⅡ组及G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GⅡ组与G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分期中,Tis-T1组与T2-T4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PTE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腺性膀胱炎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低,其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膀胱癌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恶性程度、病理分级的区别。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腹膜炎术后通过检测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应用的可行性.rn 方法:分析72例急性腹膜炎术后患者分别依据降钙素原变化和传统炎性指标指导抗生素应用的结果.其中36例患者在术后每日检测降钙素原,根据降钙素原水平指导抗生素应用(PCT组);其中36例患者在术后根据传统炎性指标指导抗生素应用(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相关并发症、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rn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PCT组抗生素使用天数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组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常规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PCT作为急性腹膜炎患者术后指导抗生素应用的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明显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
  • 摘要:本科2011年共有手术患儿1277例,术前准备存在缺陷68例,占53.25‰。潜在隐患的存在,易造成差错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降低,同时对医院的质量管理也带来影响。为降低术前准备缺陷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从优化流程出发,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降低术前准备缺陷率。六西格玛管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既关注结果,更关注流程和参与人员因素的管理,它强调流程和人的力量。在本项目中,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现有流程能力后,召集本课题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参于其中,进行头脑风暴,画出流程图与鱼骨图,找出流程中产生缺陷的环节,使相关人员都明白该在哪里改、如何改,改变过去那种你要我如何做变成我主动应该做。本项目的完成,使相关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更加关注客户需求,注重数据说话,重视流程再造,坚持持续改进。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在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中临床疗效.rn 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及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2例重症胰腺炎行腹腔开放术后形成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疼痛、伤口愈合等情况.rn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85-120min,平均(110±4)min,术中失血量106-170ml,平均(150±5)ml.创口及腹壁无剧烈灼痛等并发症发生,创口甲级愈合;术后6月门诊随访无复发、无其他不适症状.rn 结论:本研究实践证明切口疝患者施行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理想和经济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Kugel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进与临床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68例使用Kugel疝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手术方法分二组:A组112例,施行经典Kugel疝修补术.B组156例,施行技术改进后的Kugel疝修补术.技术改进包括:(1)腹横筋膜切开方式改变:由经典的内环口上方纵行切口改为环绕内环口的半环形切口;(2)先解剖后游离:疝囊游离方法由经典的以手指钝性边游离边解剖,改为先解剖出精索血管、输精管和腹壁下血管,再游离腹膜前间隙,最后处理疝囊;(3)处理疝囊前先分别在Bogros间隙和Retzius间隙填塞纱布块以显露疝囊颈,谓之"压肩显颈技术".观察二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血肿、慢性疼痛、复发情况。rn 结果:手术时间A组45.2±12.6分钟,B组39.7±10.5分钟,P<0.05;术后并发血肿A组8例(7.1%),B组2例(1.2%),P<0.05;慢性疼痛A组4例(3.5%),B组2例(1.2%),P>0.05;复发A组5例(4.4%),B组1例(0.6%),P<0.01。rn 结论:技术改进可降低Kugel疝修补术的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该术式的推广应用。
  • 摘要: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因其是从腹膜前途径进入腹股沟区,可以清晰呈现Hesselbach三角、内环和股管3个疝好发区的薄弱结构,可对三个薄弱区同时进行修补和加强,且大多数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可做到绝对的无张力。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如Nyhus法、Stoppa法及Wantz法,其术式已相当成熟,并且疗效肯定,但因分离组织较多,术后并发症多,因而其应用范围受限。Kugel法因其结合了微创、无张力和免缝合等观念,从初步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评估结果来看,此术式还是比较成功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也是一种较合理的手术方式,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感觉不明显等优点,备受人们关注,但其费用高,往往要全麻,且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操作较复杂,故现在一直存在争论,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费用的下降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微创、免缝合及无张力的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将成为主流。
  • 摘要:总结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安全及舒适护理.对9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首先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最佳的配合后,可使患者尽快接受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的方法治疗.术后经特别关注患者舒适与安全的护理.在舒适护理上重视指导患肢活动方法、适当止痛、采用保温式硫酸镁热湿敷等护理措施的落实;并着重加强患者的溶栓导管、微量推注泵及溶栓抗凝用药等安全护理.结果:全组98例患者经导管溶栓治疗后,患肢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其中有1例发生了意外拨管,有2例患者出现溶栓导管穿刺口渗血不止,经调整微泵尿激酶剂量及迫压止血后渗血停止.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及其护理的效果.rn 方法:回顾分析9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腔静脉滤器后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疗效和护理,主要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的导管安全舒适及并发症观察护理等.rn 结果:98例患者患肢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消退(P<0.05),未发生肺栓塞,穿刺处渗血得到及时防治。rn 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摘要: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BRCA1(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相对表达水平的降低或功能的接替可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和乳腺肿瘤的发生,使得该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国外研究多认同乳腺癌年轻患者突变率高,且具家族史者携带更多突变位点并较为集中。为研究丽水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对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22个外显子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解突变位点在本地人群的分布情况。国外研究显示约75%的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中发现有BRCA1基因的突变。BRCA1基因突变主要有三种类型:(1)移码突变:其结果引起密码子易位扰乱基因信息,产生无意义蛋白;(2)错义突变:即突变发生在编码基因,改变了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氨基酸;(3)无义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子,使氨基酸肽链截短,这些突变都将导致蛋白质合成改变,影响蛋白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本研究中发现的BRCA1基因的突变位点多数位于第11号外显子上,其中有2个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即2731C>T,3232A>G,3667A>G,这种高频率的突变有可能与丽水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生相关。另外,研究中发现的意义不明的突变,多数是位于编码区的错义突变或同义突变,有可能会改变产物蛋白的构象或生物学功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功能分析及家系遗传特征分析来确定其作用。
  • 摘要: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可产生乳房硬结、水凝胶移位、乳房不对称、感染、疼痛、出血、血肿、积乳囊肿等多种并发症。本科于200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哺乳期积乳并乳腺感染患者12例,经外科切开、生理盐水冲洗、持续引流、回奶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笔者认为注射隆乳术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未取出者不宜哺乳。为防止其发生发展,一定要做好注射隆乳术后孕妇妊娠期保健及宣教,分娩后立即回奶可减少该疾病的发生。
  • 摘要:由于甲状腺癌患者年轻女性比较多,术后生存时间也比较长,希望提高生活质量的甲状腺癌患者也很希望颈部没留下疤痕,没有颈前皮肤感觉异常以及吞咽不适等缺陷。所以TET也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争议的主要问题是甲状腺癌进行TET的切除范围是否能够达到要求。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和手术建议来看,在腔镜下进行标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是很困难的,特别对锁骨上及胸骨柄后方的淋巴结清扫存在一定的盲区,而且可能导致不可控制的出血。当然仅仅进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在腔镜下完成是可以的,但这种方法也会怀疑手术的彻底性。2006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甲状腺癌治疗指南指出,对于PTMC可行甲状腺单侧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Brito等报道对于低危组的PTMC患者甲状腺腺叶切除的范围已经足够了。由于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够提高生存率,而且待临床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时再手术也不影响预后,因此对于PTMC目前的多数观点主张切除患侧腺叶和(或)峡部腺体就足够。rn 由于该技术发展时间较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没有大宗病例报道,缺乏循证医学论证,因此要严格掌握TET的适应症,目前国内外基本一致。KITANO等认为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2CM,术前超声或CT检查无淋巴结转移或局部浸润等可作为腔镜手术的指征。在腔镜下行全腺叶切除或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时,关键是暴露并保护喉返神经。事实上,腔镜下放大作用更有助于识别组织精细结构。腔镜下显露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有时比开放手术更容易。在接近喉返神经入喉前容易显露神经,尽量钝性解剖,并用纱布条覆盖保护,使超声刀的功能头至少距离神经0.3CM,调低输出功率,缩短切割时间等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热灼伤。rn 总之,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TET治疗甲状腺癌是安全、有效地,尤其是PTMC患者。但外科医师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坚持“治病第一,美容第二”的原则。同时要进行探索研究,合理拓展其应用范围,以期达到良好美容和安全的效果。
  • 摘要:目的:提高对自发性大肠破裂的诊断治疗水平.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2012年57例自发性大肠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rn 结果:发病年龄56~87岁,平均72岁,31例有慢性习惯性便秘.均呈突发左下腹疼痛,乙状结肠破裂41例,直肠上段破裂9例.rn 结论:此病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习惯性便秘者,破裂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破裂肠管切除近端外置造口远端封闭(hartman手术)是常用的手术。
  • 摘要:本院自2007年8月至2012年9月共收住此类由于肉团形成胃石而造成肠梗阻病人6例,均手术确诊。患者入院确诊肠梗阻后,在确认无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肠绞窄的情况下,均先以禁食、补液、胃肠减压,酌情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保守无效后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造成梗阻的胃石呈椭圆形或圆柱形,最大7*4cm,最小4*5cm,有臭味。外层为较坚硬的壳,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内层为肉类物质。呈瓶塞状堵塞肠腔,难以推动。阻塞位于回肠下段,距回盲部50-150cm。阻塞处肠管变薄变暗,无肠穿孔。梗阻段以上肠管管壁水肿增厚,肠腔扩张积液,腹腔均有渗出液。其他肠管部位及胃腔未再有肿块触及。术中梗阻处肠管切开取石4例。2例因梗阻处肠段疑有缺血坏死而行肠段切除,范围为梗阻处上下各lOcm,再行小肠端端吻合。6例均行肠腔减压术。术后禁食,胃肠减压,直至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顺序进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均痊愈出院。回访1年,均健康。
  • 摘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出生后3-5周出现非胆汁性呕吐。自1912年以来,开腹Ramstedt手术一直是其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小儿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围内外关于两孔法及三孔法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已有较多的报道。近年兴起的单孔腹腔镜手术,由于术后体表更加美观,被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推崇。在三孔腔镜治疗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逐步开展经脐单部位下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25min,平均20min,术中出血少,无中转开腹。所有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二天进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脐部切口瘢痕小而隐匿,外观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CXCR4、VEGF-C和MMP-9的表达是否可以预测胃癌的淋巴转移.rn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XCR4、VEGF-C和MMP-9在76例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rn 结果:CXCR4、VEGF-C或MMP-9单个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且这三个指标两两相关.与单个指标阳性表达相比,联合表达CXCR4/VEGF-C(P=0.005),VEGF-C/MMP-9(P=0.011)或CXCR4/MMP-9(P=0.007)与淋巴转移显著相关,三个指标共同表达与淋巴转移更加相关.rn 结论:联合检测CXCR4、VEGF-C和MMP-9对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两者间的比较,探讨胃双重超声造影与256层胃增强CT三期动态胃增强扫描对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患者的双重超声造影及术前256层胃增强CT三期动态胃增强扫描.与术后病理比较得出准确率,并进行相互比较.rn 结果:术前双重超声造影、256层胃增强CT对早期胃癌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4.0%(57/89)vs43.8%(39/89).67例No期患者两项检查的准确率为77.6%(52/67)vs86.6%(58/67);22例N+期患者准确率为68.2%(15/22)vs77.3%(/17/22).rn 结论:胃双重超声造影在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上较256层胃增强CT有更准确的意义;在N分期中胃双重超声造影较胃增强CT正确率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结合对诊断早期胃癌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十二指肠损伤和合并胰头部损伤的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本科10年间手术治疗的严重十二指肠损伤和胰腺损伤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对比各种手术方式的利弊.rn 结果: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8例,5例痊愈,2例肠瘘,死亡1例.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3例痊愈,胰瘘6例(其中死亡3例).十二指肠直接修补或补片修补16例,13例痊愈,2例发生肠瘘,死亡1例.5例十二指肠修补+胰头切除胰腺空肠吻合(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4例痊愈,1例胰瘘.其中3例行胰腺空肠捆绑吻合患者,无胰瘘发生,均痊愈出院.rn 结论:大部分十二指肠损伤可行十二指肠直接修补或补片修补加可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造瘘术;对合并严重胰头部损伤者可在上述手术基础上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要轻易使用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 摘要:目的:计算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方案是3.0q8h好,还是1.5q6h好,考察不同给药方案的药动学参数药物经济学差异。rn 方法:查阅孢哌酮和舒巴坦药动学数据,计算两方案的8h和6h即刻的血药浓度。rn 结果:3.0q8h方案8小时血药浓度为19.2mg/L,低于1.5q6h方案6小时血药浓度22.2mg/L.而医疗成本节约1/3,1.5q6h方案具有低成本高疗效优势。rn 结论:药物经济学和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应用,需医药护联合行动。
  • 摘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它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准确把握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并给予针对性措施,从而使健康教育实现理想效果。作者从事外科护理工作有10余年,对外科患者的健康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要有健康教育的意识,更要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与时俱进,不断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把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建立融洽护患关系。总之,护理人员应选择最佳的健康教育时机,采取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针对病人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例阑尾炎手术病例中抗感染治疗方案的成功与失败相关细菌流行病学和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应用.rn 方法:回顾阑尾炎手术病例治疗中抗感染各阶段的抗菌药物和用法,分析其失败和成功的内在原因.rn 结果:头孢他啶2.0,bid.联合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无效.改用"头哌酮酮舒巴坦"1.5,q6h,联合"甲硝唑"针0.5,bid,静滴,很快见效,痊愈出院.调查原因,头孢他啶细菌耐药率远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动学药效学理论参数高于头孢他啶.rn 结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药学参与协作,细菌流行病学调研和药动学药效学的宣传贯彻需要医改政策的扶持.
  • 摘要:在普通外科手术当中,绝大多数的腹壁切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但发生腹壁切口感染的病例不多,发生腹壁切口感染的原因,除了与病人全身的抵抗力和组织局部的活力、原有的基础疾病等有关以外;还与腹部手术特殊性如手术涉及到胆道和肠道,尤其是结、直肠或消化道在术时已穿孔和腹膜炎有关;此外也与肥胖、使用电刀和选择的缝合材料不恰当、手术粗暴、止血不彻底以及术后长期应用激素、化疗等因素不无关系。本组所选的病例全部为老年急诊患者,平均年龄为75岁,有不同程度休克表现,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及腹腔内大出血创伤休克,或严重复合伤,全组均为急诊手术,基于上述因素大大增加了腹壁切口感染的机会,为预防或减少腹壁切口感染,尤其是对于急诊手术患者,积极作好术前准备,在准备过程中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同时予输红细胞及血浆,手术过程中手术尽量简单快捷缩短手术时间,若腹腔污染者用生理盐水及稀碘伏冲洗腹腔,腹腔内彻底止血,吸尽腹腔内积血积脓。腹壁切口止血要彻底,对于肥胖患者,尽量少用或不用电刀电疑,术后常规应用敏感的抗生素,积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同时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在缝合腹膜及腹白线或肌腱膜后予稀碘伏冲洗腹壁切口,再放置腹壁负压吸引皮管,并取得满意效果。腹壁切口持续负压吸引能持续彻底地引流出整个创面的渗血渗液,保持引流通畅,从而减少创口的渗液积血对创面的刺激,破坏细菌生长环境,且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健康的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创面组织的渗液向引流方向流动,避免死腔形成及缩小创面,为创面的血运提供有效、持续的动力。组织学检查证实:负压封闭引流的创面淋巴细胞浸润消退较快,增生期胶原合成较早,修复期可见到收缩性纤维合成增强。
  • 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行腹腔镜探查及治疗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6例急腹症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及治疗的临床资抖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106例急腹症病人中,其中18例患有急性阑尾炎,18例患有急性胆囊炎,15例存在腹部闭合伤,11例腹腔内存在积血,11例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11例患有原发性腹膜炎,8例患者形成肠系膜血栓、7例消化道穿孔,7例患有粘连性肠梗阻.rn 结论:急腹症行腹腔镜探查及治疗,不仅创伤小、治疗快,而且并发症少、患者恢复时间短等,治疗效果良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摘要:以Bassini为代表的传统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术式,是将不同解剖层次的肌性组织和韧带强行缝合,是一种有张力疝修补术,存在术后手术部位牵拉感、疼痛和复发率较高等缺点。利用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手术,术后局部无明显疼痛和牵拉痛等优点。补片由聚丙烯材料编制而成,有较好的抗感染能力,术后纤维素渗入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进入网腔使补片与腹股沟管后壁牢固粘连,加强了组织的弹性和强度,术后复发率低,本组85例随访期间见复发l例。rn 据文献报道,人工补片可以产生浆液肿、感染、组织顺应降低、置入补片部位不适、慢性疼痛、复发等临床并发症。综合本组病例,为减少术后并发症,体会如下:(1)术中发现腹股沟管后壁缺损严重者则采用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2)减低患者术后局部异物感,平片大小应修剪恰当,尽量展平,使用可吸收线固定。(3)术中彻底止血,术后沙袋压迫6小时,避免伤口积液、脂肪液化及阴囊血肿。(4)术后疼痛,为补片牵扯腹股沟神经所致,手术时应避开神经束。(5)对于复发疝患者建议腹膜前间隙修补治疗。rn 总之,目前疝修补方法多样化,时下流行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如TAPP、TEP、IPOM等,但是对技术设备要求高,手术费用高,基层医院较难开展。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技术容易掌握,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效果可靠,有传统手术不具备的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良性肿瘤行腹腔镜(包括腹腔镜辅助)下、脏器保留原则胰腺不规则切除术外科治疗价值.rn 方法:对52例胰腺良性肿瘤分别行腹腔镜(包括腹腔镜辅助)下、脏器保留原则胰腺不规则切除术的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比较,术后临床经过和胰瘘、糖尿病的发生率加以分析.rn 结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9%(9/23),38%(11/29).新发糖尿病和糖尿病加重分别为17%(4/23),34%(10/29),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原则下手术未增加胰瘘发生率,并且术后新发糖尿病和糖尿病加重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rn 结论:微创原则下手术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需依赖血液透析通路维持生命,而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均不断增多。本院血管外科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对16例慢性肾衰患者行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大隐静脉内瘘术用于长期血液透析,效果良好。作者探讨了建立一种新的血透用通路的必要性,阐述了人工血管-大隐静脉内瘘作为血透用通路的优势,并进行远期随访及效果评价。总结本组病例,认为以上术式为传统方法难以建立和维持长期血管通路的血透患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但由于本组病例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同时由于本院未开展高通量透析,故无法得知确切的人工血管血流量在大隐静脉分流前后变化,关于其长期通畅率及并发症仍需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无良好透析通路时下肢股动脉-股深动脉旁路术在尿毒症患者中的使用.rn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例亟待长期透析通路以利血透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曾经有反复插管史、曾行上肢内瘘,但目前已无良好静脉可供利用行内瘘手术,入院后行下肢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2-6周开始使用人工血管旁路作为透析通路,并帮助病人至少完成1次止血按压,术后随访患者通路的透析流量、彩超或者CTA.rn 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下肢股股深动脉旁路术,术后3例患者因止血方法不恰当出现人工血管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因血管内膜增生出现股深动脉吻合口狭窄,以上病例均在局麻下行局部人工血管切除及人工血管替换术,余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明显并发症.rn 结论:在无良好血液透析通路,且亟需血透患者,下肢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通路.
  • 摘要:目的:探讨经口输送钉钻系统(OrVil)在全腹腔镜胃中上部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9月间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实施的20例全腹腔镜胃中上部癌根治术并经口输送钉钻系统(OrVil)行食道空肠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口输送钉钻系统(OrVil)是经口将抵钉座置入食管残端完成食管空肠吻合的方法.rn 结果:20例患者中1例因空肠肠腔细小无法置入吻合器中转开腹,余均成功施行胃中上部癌淋巴结清扫(D2)口输送钉钻系统(OrVil)行食管空肠吻合.手术时间(245.87±38.04)min,术中出血(83.33±53.54)ml,淋巴结清扫数目(24.13±5.25)枚/例.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1±0.59)d,肛门排气时间(3.13±0.92)d,进食流质时间(3.47±0.64)d,术后住院时间(14.4±7.09)d.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全组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rn 结论:经口输送钉钻系统(OrVil)技术应用于全腹腔镜下贲门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腹腔内直线切割吻合器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的手术安全性与可行性.rn 方法:回顾分析了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17例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使用腹腔内直线型切割吻合器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的胃癌患者的手术资料和术后观察随访情况.rn 结果:17例病例手术情况良好,除1例术中出现吻合口需开腹加缝合修补,其余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术后严重并发症.rn 结论:在充分掌握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与技巧的前提下,在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时,使用腹腔内直线型切割吻合器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以CEA多表位融合蛋白为抗原,即ozlf-86/87融合蛋白,检测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抗CEA抗体,鉴定融合蛋白的抗原性,为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提供依据,为下一步动物免疫反应实验奠定基础.rn 方法:以CEA多表位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分别对收集的39例胃癌患者血清、25例结肠癌患者血清、30例慢性胃炎患者血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中的抗CEA抗体进行检测,用方差检验分析,胃结肠癌患者实验组和慢性胃炎、健康患者对照组血清抗体效价之间差异性.rn 结果:胃癌和结肠癌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抗体效价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胃癌患者和结肠癌患者血清抗体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35.9%和44.0%。rn 结论:本实验通过工程菌表达纯化的CEA多表位融合蛋白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对用于血清学诊断的研究有一定的可行性,对制备ELISA血清检测试剂盒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免疫反应及抗CEA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评价静脉化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胃癌伴肝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将60例胃癌伴肝转移患者分成2组,试验组30例,经TACE治疗后行静脉化疗,化疗方案:多西他赛6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奥沙利铂80mg/m2,静脉滴注,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对照组30例,按上述方案行静脉化疗.4周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化疗2-6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rn 结果:试验组化疗总有效率53.3%,卡氏评分提高率70%,对照组分别为36.7%和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位总生存时间13个月,对照组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rn 结论:静脉化疗联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胃癌伴肝转移较单纯静脉化疗疗效明显增加,毒副反应轻且易于被控制.
  • 摘要:目的:探讨食团粪石性肠梗阻的疾病诊治方法.rn 方法:回顾分析丽水市中医院、中心医院、市医院3家大医院2004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食团粪石性肠梗阻56例临床病例资料.rn 结果:56例食团粪石性肠梗阻,小肠梗阻55例,保守治疗46例,治愈38例;无效者8例转入手术治疗,另有10例直接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治愈者18例.rn 结论:食团粪石性肠梗阻主要发生小肠梗阻,与患者季节食性、年龄心绪、胃肠道功能有关;行CT检查有助于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好,经保守治疗无缓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对结直肠癌并肠梗阻(距肛门缘>10cm以上的直肠癌)的患者应用经肠镜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的疗效进行探讨.rn 方法:回顾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25例。rn 结果:22例患者在肠镜的引导下均成功置入支架,2例发生穿孔,1例未能植入支架.其中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12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6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全部患者均施行一期吻合,术后无发生吻合口瘘,无吻合口出血及腹腔出血的并发症.rn 结论:经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并肠梗阻,可以先使肠梗阻解除,稳定内环境,减轻肠道水肿,充分的肠道准备后一期切除吻合,肠瘘的发生率低,患者恢复快,临床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随机分组对照探单纯胆道支架与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价值.rn 方法:对62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先行PTCD引流后,随机分组:A组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实验室),B组单纯胆道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黄疸消退、复发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患者生存时间.rn 结果:A、B两组患者胆道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个1月、3各个月,3月血清总胆红素测定,A组优于B组(P<0.05),随访期内,A组再次发生胆道梗阻1例,B组12例(P<0.05);对比术前,A组术后1周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CD3变化无差异(P>0.05);B组术前、术后1周CD3、CD4及CD4/CD8比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9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1月,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在黄疸消退、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均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肝门胆管腺癌中P57ki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肝门胆管腺癌组织和32例正常胆管组织(对照组)中P57kip2的表达结果,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rn 结果:胆管癌组织中P57kip2蛋白表达率为43.2%(16/37),明显低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率87.5%(28/32)(P<0.01);P57kip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CA-199水平无关(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浸润、分化程度有关(P<0.05).rn 结论:P57kip2参与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定肝门胆管癌恶性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可能在肝门胆管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P57kip2对肝门胆管腺癌的诊断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对于胰体尾部病变的手术治疗,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关系复杂,脾门血管的丰富,开腹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也有较高的技术难度.随着腹腔镜技术及器械的发展,手术技术和手术方法基本成熟;腹腔镜已不断地应用于胰腺肿瘤的治疗中.国内外部分腔镜中心开展了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大、器械要求高.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国内外报道较少.2012年10月到2014年9月,本院共完成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6例,效果满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轻、恢复快等优点,而且由于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造血器官之一,保留了脾脏,也就根除了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PSI发生的可能,因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对于儿童患者可能更有意义,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但腹腔镜胰腺手术因为手术难度大、手术并发症多,对术者的手术经验要求更高,目前此类手术还只能在少数三级医院开展。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疾病较为少见,LDP(尤其对恶性疾病的治疗)仍待大样本手术的检验。
  • 摘要:为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中静脉或分支损伤出血的处理,回顾性分析6例LC术中并发肝中静脉或分支出血的临床资料。首先以尚未完全切除或已切下的胆囊压迫止血,吸尽积血后,再用钛夹止血或缝合止血,结果,均在腹腔镜下止血成功,术后未发生再出血。
  • 摘要:目的:总结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在肝胆外科传播和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成功经验.rn 方法:计算头孢哌酮舒巴坦(下称舒普深)3.0,bid、3.0,q8h、3.0,q6h、1.5q6h不同给药方案中头孢哌酮血药浓度差异,指导胆管癌术后感染病例的治疗实践.统计18个月肝胆外科和全院舒普深和头孢哌酮用法用量、PK/PD理论给药达标率.分析临床实施PK/PD理论的障碍所在.rn 结果:舒普深3.0,bid、3.0,q8h、3.0,q6h、1.5q6h4种不同给药方案头孢哌酮血药浓度分别为3.7mg/L、19.15mg/L、44.4mg/L、22.2mg/L.胆管癌术后病例在18个月中,先后13次住院,舒普深或头孢哌酮一天2次给药治疗多数无效.按PK/PD理论给药,改一天3-4次给药,都获治疗成功.1.5q6h方案更利于节约医疗资源.舒普深和头孢哌酮PK/PD理论应用达标率,肝胆外科(61.8%、81.3%)高于全院平均水平(45.3%、74.5%).临床推广PK/PD理论的障碍除了医生认识滞后外,更主要的瓶颈障碍是护士超负荷的工作量.rn 结论:开展PK/PD理论的宣教和普及,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节约医药资源,更需要医药护三者联合和国家医改政策扶持.
  • 摘要:目的:对胆管癌患者术中使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和胆管周血管结扎顺序对胆管癌微转移影响和相关性进行探讨和分析.rn 方法:从本院2008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胆管癌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5例,其中A组患者先对动脉进行结扎,B组患者则先对静脉进行结扎,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外周静脉血采样,使用巢式RT-PCR的方法对血样中CK19mRNA和LUNXmRNA指标进行检查,并且两组患者均需在手术中使用"速丰"可吸收止血结扎夹.rn 结果:术前、术中和术后CK19mRNA在A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6.7%、80%和40%;在B组中分别为53.3%、73.3%和33.3%.AB术前、术中和术后CK19mRNA表达率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中和术后LUNXmRNA在A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6.7%、80%和40%;在B组中分别为46.7%、67.7%和33.3%.AB术前、术中和术后LUNXmRNA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胆管癌患者在术中使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且先对静脉进行结扎可以有效减少胆管癌微转移的发生率,而且CK19mRNA和LUNXmRNA2个指标是检测胆管癌外周血中癌细胞微转移的重要指标,对胆管癌的微转移具有预测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rn 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成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手术完毕缝合皮肤时在脐部及剑突下切口各注入7.5mg/ml盐酸罗哌卡因6ml及4ml,两组麻醉诱导、维持方法相同,均采用静脉麻醉联合气管插管,术后持续监测心电监护、无创血压、呼吸、氧饱和度,记录术后3小时、术后6小时及12小时VAS评分和术后应用盐酸布桂嗪次数及不良反应.rn 结果:A组术后3小时、6小时及12小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且盐酸布桂嗪次数少于B组(P<0.05),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rn 结论:改良罗哌卡因局部浸润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摘要: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控制仍是一大难题,本研究应用Habib4X双极射频设备辅助腹腔镜切肝,以了解其应用价值.rn 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本院31例腹腔镜Habib4X射频辅助肝切除病例的手术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rn 结果:1例中转开腹,30例完成腹腔镜下手术,其中左肝外叶切除12例,左半肝切除1例,第Ⅴ或第Ⅵ肝段切除9例,VVI肝段联合切除2例,肝锲型切除6例.联合胆囊切除2例.切肝时间10min~68min,中位切肝时间24min;出血量8ml~370ml,平均145±75ml;术后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经护肝治疗3~5日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8±2.6d(3~12d).无术后出血、胆漏及感染并发症.rn 结论:对于Ⅱ、Ⅲ、Ⅳa、Ⅴ、Ⅵ肝段病灶的腹腔镜肝切除,应用Habib4X射频凝固断肝技术,无需肝门解剖和血流阻断,可提高切肝速度,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异常程度,降低肝癌病灶切缘局部复发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经电子胆道镜结合钬激光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rn 方法:24例肝内胆管结石接受术后经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激光机波长2.1Lm,最大平均输出功率100W,脉冲峰值功率6kW,光导纤维直径400Lm.rn 结果:24例均一次性完全清除.碎石时间3~5min,碎石次数3~8次,碎石总数65枚.无胆道损伤、胆漏;术后2个月行B超检查,未发现残留结石.随访半年,无复发.rn 结论:钬激光碎石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 摘要:目的: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后ACS腹腔减压术中应用价值.rn 方法:报告了7例创伤后腹腔间室综合征严重腹腔高压病人实施腹腔开放减压术,术中使用维斯第(VSD)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暂时关闭腹腔。rn 结果:有效减轻腹腔压力,持续吸走大量渗出的水分,避免过多更换敷料,减少感染机会,减轻患者痛苦及恐惧心理,为病人顺利进入下一治疗环节创造条件,本组患者7例痊愈.rn 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后ACS腹腔减压术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中的应用。rn 方法:总结本院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20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应用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效果。rn 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死亡1例,其余19例行确定性腹腔关闭,暂时性腹腔关闭为(16±7)d,确定性腹腔关闭后,切口愈合时间为(14±8)d。rn 结论: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是治疗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良好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腹腔镜下治疗31例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7岁.rn 结果:3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其中23例中转开腹,7例在全腹腔镜下手术,1例阴性探查,手术时间75~360min,平均137.5min.术中出血量50~2500ml,平均出血量706.5ml,术后住院4~46天,平均22天.上述伤者34未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发生切口积液,无死亡、漏诊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rn 结论:腹腔镜能够明确诊断腹部损伤部位,部分患者能在腔镜下完成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性小儿胰腺外伤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8例闭合性胰腺外伤患儿的临床资料.rn 结果:8例患者,男5例,女3例;跌落伤2例,自行车把顶伤2例,车祸伤3例,打架外力伤1例.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部分轻度患者无腹痛表现.入院淀粉酶升高5例,CT检查7例发现6例,1例剖腹探查发现.保守治疗3例,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1例行Ⅱ期手术,所有患者均治愈.rn 结论:腹部外力钝挫伤和交通事故是儿童胰腺外伤主要原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结合病史,辅以血清淀粉酶、B超和CT检查,少数需剖腹探查证实.胰腺轻度损伤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腹腔引流管并不能防止假性囊肿发生.胰管损伤患者建议积极处理,胰管远端损伤(Ⅲ级)选择胰尾切除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道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rn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892例各种腹腔镜胃肠道术后出现的2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手术时间48~186min,16例下肢浅静脉血栓治疗5~7d后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9例髂-股及股深静脉、血栓,1例因肺栓塞猝死,8例经抗凝治疗14~21d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rn 结论:腹腔镜胃肠道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高危因素、CO2气腹、体位等密切相关,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预防.
  •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手术指证、方法及中期随访结果.rn 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08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rn 结果:术中术后无大出血、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治疗效果良好,中期通畅率高.rn 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总结1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癌症术后混合感染的治疗体会.rn 方法:回顾治疗全过程的治疗疗效,经验性用药抗G-菌方案(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3.0q8h)联合甲硝唑0.5q8h,显效后病情反复,痰培养报告MRSA的细菌报告,引入万古霉素足剂量足疗程治疗观察,(至少5-7天后评估).rn 结果:万古霉素并未能体现其应有的抗MRSA疗效,排查MRSA在本次感染中的主导地位,及时恢复抗G-菌方案(舒普深),联合万古霉素,很快取得较好疗效.rn 结论:病原学培养报告应以临床实际治疗效果评判,及时分析原方案的正确性,提高诊疗水平。
  • 摘要:目的:微小RNA(miRNAs)是一类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非编码RNA分子,其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R-744在包括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表达下调.但其在HCC的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了mir-744在HCC细胞增殖中起的作用.rn 方法: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技术来测定miR-744及c-Myc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另外通过测定HCC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来明确m1R-744的生理功能。此外,在体外实验分析转染了miR-744类似物的细胞系。并通过荧光素酶的检测来确认是否miR-744参与调节c-Myc的表达。rn 结果:在HCC细胞和组织中miR-744的是下调的。在HCC细胞中恢复miR-744的表达,可以抑制HCC细胞的生长并且恢复细胞在Gl期的积累(有统计学意义)。荧光素酶检测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c-Myc是miR-744靶基因。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HCC标本中miR-744的表达水平下调,c-Myc的表达水平上调。此外,恢复miR-744的表达有助于改善由c-Myc导致的肝癌细胞的增殖。rn 结论:miR-744通过靶向c-Myc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其可以抑制HCC细胞的生长。将来miR-744可能会作为miRNA靶向治疗HCC的潜在靶点。
  • 摘要: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多由于腹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污染,术中处理不彻底,导致病原菌残留,并在切口种植所致,加上术中动作粗暴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或者是缝合时组织层次未能良好对合形成死腔,都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导致感染。rn 负压引流的使用,通过负压对切口的“向心”拉力,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有利于坏死物质吸收。持续的负压吸引,可以将创面以及潜在腔隙的渗液彻底的引出,避免渗液在皮下积聚,从而保证了创面洁净,有利于组织消肿和肉芽组织生成。从而有效的缩短病程。同时持续负压吸引保证了切口的良好对合,随着引流液被引出,引流腔内陷,防止了死腔形成,也即减少了病原菌的藏身之所。而且在引流期间,无需经常更换敷料,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rn 此外,以往所使用的普通丝线在切口内不可吸收,如果线结在手术的过程中受到腹腔内病原菌的污染就会一直存留于皮下,成为感染的根源。抗菌薇乔线具有可吸收和抗菌的双重作用。该线在涂层中加入高纯度的三氯生化合物,而这种物质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超过30年。在体外实验中抗菌薇乔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等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由于该物质并不属于抗生素,仅仅是一种杀菌防腐剂,因此并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抗菌薇乔线具有可吸收的特性,在术后最初的40d缝线几乎不被缝合,而在(56~70)d时缝线可以完全吸收。此外,抗菌薇乔线表层所涂物质含有的聚糖乳酸370以及硬脂酸钙,使其在打结时更加流畅和平稳,且准确定位,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也避免了异物留存于切口。虽然使用了抗菌薇乔线,在进行缝合时仍然要掌握缝合的技巧。缝合过松、过紧或者是过浅都有可能影响到切口的愈合,而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rn 在本研究中,对阑尾切除术患者在使用负压吸引的基础上加用抗菌薇乔线进行缝合,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明显降低,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拆线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瘢痕也缩小,促进了伤口的愈合,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此认为使用抗菌薇乔线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可以有效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促进术后切口愈合。
  • 摘要:目的:探讨芒硝外敷联合超短波理疗对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rn 方法:对245患儿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23和治疗组122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芒硝外敷腹部联合超短波理疗.观察两组患儿肠鸣音恢复情况、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rn 结果: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使用芒硝外敷联合超短波理疗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为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传统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实施的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80例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128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腹腔镜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两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腹腔镜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0%(8/80),与开放式组的14.1%(18/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张力组(P<0.05),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单纯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rn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两年来实施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50例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rn 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随访时间3~18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均缓解,3例足趾坏疽患者行足趾截趾术后恢复良好,肢端溃疡愈合,无高位截肢病例.全组病例中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复发,主要原因为股浅动脉再狭窄,再次行球囊扩张术后症状缓解.rn 结论:血管腔内介入(单纯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中期疗效满意,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42例患者进行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41例行髂股静脉病变段扩张术,39例内置支架.rn 结果:术中术后无继发下肢肿胀及血栓形成,31例获得1~38个月的随访,病情均明显改善.rn 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本院96例超声刀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组与90例甲状腺传统手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超声刀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均短于或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均未有手术并发症,两组间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使用超声刀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要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同时可尽量兼顾美容优点,符合现代外科理念,值得应用和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进行长期随访.rn 结果: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组淋巴结转移,随访1~3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半年内康复;4例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rn 结论: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的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原代培养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及mRNA表达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体外培养人甲状腺细胞,按照TGF-β1水平,实验分Oug/L(对照组),2、5、10ug/L组,培养72h后,噻唑蓝(MTT)法测定TGF-β1对细胞存活率,愈创木酚法测定TGF-β1对细胞TPO活性影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甲状腺细胞TPOmRNA表达.rn 结果:与对照组(100%)比较,2、5、10ug/L组细胞存活率(85.26%、75.14%、63.21%)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2.143±0.102)比较,2、5、10ug/L组TPO活性[(1.915±0.047)、(1.423±0.073)、(1.018±0.101)]均明显下降(P均<0.05),呈显著负相关(r=-0.979,P<0.01).与对照组(1.419±0.148)比较,2、5、10ug/L组TPO mRNA表达[(0.875±0.078)、(0.466±0.044)、0.273±0.007)]明显降低(P均<0.05).rn 结论:TGF-β1对原代培养人甲状腺细胞有抑制作用,并与其抑制甲状腺细胞TPO活性及其mRNA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索腔镜辅助下小切口侧胸壁乳房皮下切除加背阔肌肌瓣重建乳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rn 方法:选择乳腺导管内原位癌4例和浸润性导管癌2例,粘液腺癌2例,经环乳晕切口活检,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采用经乳晕切口联合腋下侧胸壁切口联合进行皮下乳腺切除术,乳头下腺体冰冻检查切缘阴性,在腋下侧胸壁切口完成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然后应用腔镜辅助完成背阔肌肌瓣游离,充填乳房切除后的空间,修复乳腺的外形.rn 结果:8例经过1-3年的随访,目前结果良好,无肿瘤复发,形态良好.此法再造的乳房易与健侧乳房对称,保留了原有乳房皮肤的良好感觉,外观形态自然,再造乳房瘢痕较少,且手术切口瘢痕隐蔽.rn 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防止乳腺癌复发的前提下,腔镜辅助下小切口侧胸壁乳房皮下切除加背阔肌肌瓣重建乳房法,对乳腺早期癌患者,完成乳腺癌根治术和Ⅰ期乳房再造术是可行的,在外型上具有更好的形态.
  • 摘要:胃扭转是全胃或部分胃围绕系膜轴或器官轴旋转,引起呕吐、腹胀、腹痛等上消化道梗阻的症状。小儿慢性胃扭转为临床上少见疾病,其多表现为呕吐、腹胀,有时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小儿胃扭转治疗方法包括:体位疗法、饮食疗法、纤维胃镜复位术及手术治疗。小儿慢性胃扭转有自愈倾向,尤其是新生儿,一般在4-6个月后症状可自行消失,胃扭转可自行复位。故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的胃扭转可尝试行保守治疗,即体位疗法、钡餐复位等。本文例1,同样予半卧位及喂养时前倾位治疗成功。然而对于病程偏长,年龄偏大患儿,且经保守治疗反复发作患儿,更适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即开腹行胃复位、胃固定,以消除诱因和预防复发。本文例2,术中发现胃扭转伴回肠肠重复畸形,实为罕见,因属多发畸形,如漏诊,则给患儿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故手术时应注意探查腹腔,以排除合并畸形十分必要。
  • 摘要:目的:探讨两孔法乳腔镜切除乳腺肿瘤的临床价值,探讨其安全性和美容技术.rn 方法:统计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rn 结果:30例患者获1~3年随访,切口全部Ⅰ/甲愈合,28例(93.3%)腋下瘢痕不明显,疤痕隐匿,2例疤痕增宽,术后乳头乳晕区全部感觉正常.rn 结论:两孔法乳腔镜切除乳腺肿瘤是安全和可行的,瘢痕不易察觉,美容效果良好,但要注意适用人群的选择.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wenson法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HD患儿分为开腹组32例、腹腔镜组28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rn 结果:术后禁食时间腹腔镜组为(36±7)h,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72±6)h,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7±2)d,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10±3)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2例肠粘连肠梗阻,而腹腔镜组未发生粘连肠梗阻.rn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wenson法是治疗HD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总结治疗体会.rn 方法:为82例阑尾炎患者施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脐部一孔分别置入腹腔镜和操作钳,找到阑尾后,从右下腹置入针线悬吊阑尾,在腹腔内完成阑尾切除,经脐孔处取出标本.rn 结果:手术时间25~80min,平均40min,2例改经两孔法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3d.rn 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操作简单、有效、可行,并且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对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治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rn 结果:16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13例(81%),术后并发症4例(25%),死亡3例(18%)。rn 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注重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加强术中探查,根据伤情选择合理、恰当的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 摘要: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肠腔内而致有梗阻的现象者,称为肠套叠。肠道的蠕动特点使近端肠管被远端肠管套叠的情况更为常见。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肠息肉、肠肿瘤或肠憩室内翻形成肠腔内肿物时。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十二指肠套叠、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结肠套叠等型。而十二指肠套叠临床较少见,尤其是发生于成人者。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除球部外,其他部分比较同定,不易发生肠套叠。然而,在十二指肠较为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较长或屈氏韧带过长的情况下,也有发生肠套叠的可能。十二指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以右上腹为著,多为阵发性隐痛或绞痛,伴恶心呕吐,有时呕吐后症状可减轻,套叠持续时间长时可出现呕血及黑便。本例有典型的诱因及体征,CT图像有明显套叠影,复查CT亦见套叠影存在,肠壁增厚水肿明显,故影像学诊断肠套叠成立。成人十二指肠套叠一般多为继发性,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癌肿等,均可引起,本例查胃镜未见占位性病变,随后的剖腹探查亦证实胃镜所见。成人肠套叠发病率较低,十二指肠套叠少之更少,因此在发病初期尽早完善胃镜、X线钡餐造影及腹部CT等检查并仔细追问病史,可避免因某项检查报告而带来的误诊,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 摘要:目的:总结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下称"舒普深")在本院胆道感染的治疗经验.rn 方法:统计4~5年孢曲松和舒普深细菌流行病学资料,及应用肝胆外科感染病例治疗效果的影响.rn 结果:本院头孢曲松、舒普深对胆道感染常见致病菌敏感率存在较大差异,头孢曲松、舒普深细菌耐药率均值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氏菌(48.09%、15.32%);阴沟肠杆菌(41.43%、7.80%);鲍曼不动杆菌(86.85%、20.89%);大肠埃希菌(53.83%、3.14%).舒普深对胆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敏感性远高于头孢曲松,与临床治疗胆道感染的疗效差异有相关性.临床胆道感染头孢曲松治疗无效时,改用舒普深,多见有效。rn 结论:开展本院本地区的细菌流行病学统计调查指导临床势在必行。
  • 摘要:目的:探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的门诊护理方法.rn 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119例浅表婴幼儿血管瘤外用噻吗洛尔滴眼液的患儿家长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宣教,并发症的观察及用药指导等护理.rn 结果:对119例患儿跟踪随访,涂药3月总体有效率91.6%,消退率为57.1%.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rn 结论:外用噻吗洛尔对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在使用过程中加强与患儿家长的宣教,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加强用药指导,以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较好的疗效.
  • 摘要:肛周脓肿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是新生儿感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认为是新生儿从母体内获得的激素水平较高诱发肛腺感染,或者因小儿免疫机能不全,肛门护理不当等因素引起。本科自2009年至2013年收治了102例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肛周脓肿,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新生儿的母亲产后身体虚弱,又要承受爱子住院开刀的痛苦,家属面对家庭新成员意外生病,手足无措,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给予理解同情,并与医生一起向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告知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争取家属配合,鼓励和安抚患儿,从而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争取早日康复;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正对着患儿,房间湿扫,以免尘土飞扬,光线柔和,可悬挂卡通图案,安排母亲陪伴,以减轻患儿焦虑情绪;肛周护理切开排脓后予纱布压迫包扎;尽量选择母乳喂养,母乳营养丰富,易于吸收;耐心向家长讲授新生儿臀部护理要点,每天早晚及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外阴及肛周,由前向后冲洗,注意皮肤皱褶处,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软布将水吸干。
  • 摘要: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s)是婴幼儿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迄今为止,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或者不足,并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就目前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多种治疗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文章介绍了血管瘤概念与分类,阐述了其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直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目前来看,普萘洛尔、噻吗洛尔、平阳霉素、聚桂醇、脉冲染料激光等治疗方法由于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应用较多。但是,对于血管瘤的治疗,目前仍处在摸索阶段,如何有效的抑制血管瘤增生期的发展,达到美容效果是一些患儿家长的迫切要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血管瘤的分类,评估患儿瘤体的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应对方式相关因素和应对方式与术后康复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对396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调查.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家庭状况和收入生活水平均与应对方式相关.男性、文化程度高、已婚且配偶健在、城市户口多采取面对方式应对;单身、农村户口更多采取回避方式应对;年龄>50岁、单身、低收入者多采取屈服方式应对;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与面对值显著负相关,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排便时间与屈服分值显著呈正相关.rn 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应对方式与个体因素相关性较大,而应对方式对手术预后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对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心理支持,引导患者采用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TEP与开放式TEP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95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腹腔镜下TEP手术,另一组接受开放式TEP手术,比较两组短期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rn 结果:腹腔镜下TE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8.3±10.4)mins,开放式(后入路)TE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1.6±9.4)mins,P值≤0.05,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腹腔镜下TEP组平均住院天数(4.8±1.2)天,开放式(后入路)TEP组平均住院天数(5.2±1.4)天,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术后尿潴留、血清肿相似,术后疼痛腹腔镜下TEP较轻,治疗费用腹腔镜下TEP组平均比开放式(后入路)TEP组高近1700元,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腹腔镜下TEP组平均(13±3.5)天,开放式(后入路)TEP组平均(15.1±4.7)天,统计学无显著差异.rn 结论:开放式(后入路)TEP较腹腔镜下TEP在术后疼痛较明显,术后尿潴留、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疝复发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有统计学差异.开放式(后入路)TEP操作简单易学,费用低(可在局麻下进行),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榄香烯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与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和榄香烯诱导人胃癌凋亡的机制.rn 方法:雄性裸鼠20只,建立人胃癌SCG-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分成4组:对照组、榄香烯组(最大耐受剂量200mg/kg)、PD98059组(最大耐受剂量1mg/kg)、榄香烯和PD98059联合组.每组5只,对比榄香烯和PD98059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作用,测量对比裸鼠胃癌移植瘤的大小及药物对裸鼠生长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ERK1/2蛋白、p-ERK1/2、p-P38蛋白的表达情况.rn 结果:三个实验组在治疗后裸鼠移植瘤的大小相对对照组明显减小,其中三个治疗组相对对照组总ERK1/2蛋白表达增加不明显,而榄香烯组较对照组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增多,三个治疗组相比对照组p-t)3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两药联合比单一药物作用明显.rn 结论:榄香烯和PD98059都能促进肿瘤组织凋亡,其中榄香烯促进裸鼠胃癌移植瘤凋亡可能与p-ERK1/2蛋白和p-p38蛋白上调有关,而PD98059促进裸鼠胃癌移植瘤凋亡可能与p-P38蛋白上调有关.
  • 摘要:右肝前叶或后叶肝门阻断下切肝术属于肝门板解剖分离方法,分离肝门板时,一般甚少出血,经纱布压迫片刻,便可停止。肝内门脉管道有Glisson鞘包裹,而肝内静脉分支无Glisson鞘包裹,管壁薄,易受损撕裂,特别易发生于两分支的夹角处。一旦损伤,出血汹涌,表明分离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误入肝实质内,应停止向深纵分离,以手指或垫以纱布加压止血,避免盲目填塞;若出血未能及时停止,应将出血部两旁肝组织对拢深缝合,因肝静脉压力低,缝合后出血便可停止肝包膜在肝门处增厚形成肝门板,并随肝蒂的门管结构深入肝实质内构成Glisson氏鞘,血管胆管均被包裹在Glisson鞘内,较坚韧,有一定阻力。游离肝门板是在Glisson鞘外肝实质外进行,只要轻轻分离,有阻力避让,血管钳只会在其旁边滑过,而不会操作到Glisson鞘内结构。选择性肝血流控制下切肝技术要点及需注意情况:解剖第一肝门时应注意左右肝门静脉,左、右肝动脉分叉位置,辨清后再阻断;注意有无迷走肝动脉、肝中动脉,选择性流阻断左肝血流,应检查肝胃韧带有无迷走左肝动脉,选择性流阻断右肝血流,阻断后出血控制欠理想,应考虑到有无迷走右肝动脉可能,应予寻找,必要时改行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法等。
  • 摘要:急性小肠缺血(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AII)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外科急症,总病死率为60%-100%。而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形成AMI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mesen-tericischemia,NOMI)、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 thrombosis,MVT)。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可继发AII,如肠扭转、后腹膜纤维化、创伤或手术因素等。AII的状和体征与其他腹腔内疾病相近,临床表现来源于深层次的病理异常。对AII患者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是最大限度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因素,而高度警惕的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被认为是早期诊断的基础。一旦AII被诊断,治疗应该迅速展开,具体包括:控制血管痉挛、预防血管内凝血的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再灌注损伤。液体复苏包括晶体和胶体,用来纠正液体量不足和代谢紊乱。尽早应用广谱抗生素。几乎所有的AII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确定诊断及病因、评估肠管活力、尽可能使血管再通、切除无活力的肠管。有时原因不明常严重影响外科进程,尽管有时可血管造影等检查帮助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因,但这些检查有可能延误可疑AMI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特别是对缺乏血管造影等检查条件的基层医院更是如此。术中应仔细探查,如果术前未做血管造影,对肠系膜上动静脉、小肠应进行仔细检查,如果探查发现有肠管的缺血坏死、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MVT等情况,应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 摘要: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为局部浸润侵犯膀胱和精囊腺,通过淋巴结转移至盆腔等处淋巴结,血行转移的常见器官为骨、肺、肝,而前列腺癌转移至直肠的几率极低,仅为1%-4%,国内极为罕见。由于本患者前列腺癌去势术后前列腺无增大,无症状,而该病例直肠转移瘤位于直肠后壁,更为罕见,为跳跃性生长,即前列腺与直肠壁间存在正常组织,且没有局部淋巴结肿大,fPSA正常、PSA升高不明显,极易误诊为直肠癌,忽略了对前列腺癌转移的考虑。虽前列腺癌直肠跳跃式转移甚为罕见,但仍应加强这方面的认知,对既往有前列腺癌病史、或可疑合并前列腺肿瘤的患者,更应高度重度,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行肿瘤穿刺、免疫组化、前列腺MRI等检查,以免遗漏、误诊。对不典型的直肠肿物,可根据病情请相应科室会诊协助诊治。前列腺癌直肠转移临床罕见,仅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门诊偶遇1例前列腺癌直肠前壁转移,且转移瘤处于直肠前壁,国内期刊杂志未见其他相关报道,国外也仅有零星报道,对于前列腺癌直肠转移的治疗及预后,有待更多研究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进行检查治疗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手术治疗后仅给予常规的消毒抗炎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连续服药,治疗6个月,随访1年.观察并统计患者服药1年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rn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进展、疾病稳定比率上比较,差异均匀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水肿(22.5%)、恶心呕吐(17.5%)、贫血及白细胞减少(13.8%)、轻度乏力、腹痛(10.0%)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52.5%、46.3%、35.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轻.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肠套叠整复术的安全性、有效性.rn 方法:对本院2008年5月到2014年8月的所有行腹腔镜下肠套叠整复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病例均在空气整复失败后采用腹腔镜手术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rn 结果:总共发现了35例这样的病例.年龄2.8±2.5岁,住院时间4±1.5天,30例为男性.1例腹腔镜下发现肠套叠已经自行回复,30例为回盲型,2例为回结型,1例为小肠型,1例为回回结型.33例在腹腔镜下或经脐部扩大切口完成手术.8例行肠切除手术,其中6例经脐部扩大切口完成,2例中转经右上腹横切口完成.30例回盲型中有10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8例肠切除送病理检查的,2例是回肠末端淋巴瘤,2例回盲部淋巴结增生,1例梅克尔憩室,1例小肠息肉,2例符合肠坏死.1例发现右侧内环口未闭,行腹腔镜下右侧未闭鞘状突高位结扎术.rn 结论:只要选好病例,认为腹腔镜下肠套叠整复术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在一些复杂的、需肠切除的病例中也是适用的.
  • 摘要: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经验.rn 方法:笔者对2001~2007年间的全胃切除术式治疗胃癌9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根治性全胃切除73例,姑息性全胃切除24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部分肝切除37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42.8%和21.2%.rn 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恰当的选择切口,合理准确淋巴清除范围和联合脏器切除,选用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影响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手术后腹腔淋巴漏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对缙云县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总结.rn 结果:286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4例,占1.4%,其中3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1例因腹腔感染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手术后引流量350ML—1700ML.引流时间16天-38天,平均27天.rn 结论:胃癌根治术在进行腹膜后淋巴管网的清扫时,应重视残余网管的结扎,预防淋巴漏的发生,一旦出现淋巴漏多可经过保守治疗治愈.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电凝处理系膜在儿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病例,术中均应用电凝法处理阑尾系膜.rn 结果:7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出血,无相关并发症.rn 结论:电凝处理阑尾系膜在儿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