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第十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2014第十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2014第十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4-06-21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4第十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三叶青黄酮对荷Lewis肺癌模型小鼠的瘤体及免疫抑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三叶青总黄酮逆转肿瘤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rn 方法:匀浆接种法建立C57BL/6小鼠Lewis细胞肺癌模型,连续给药14天后观察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三叶青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瘤体增长情况及血清中TGF-β1、PGE2、COX-2表达含量.rn 结果:瘤体: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瘤体大小有显著差异(P<0.05),瘤体大小依次为:模型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清TGF-β1表达、PGE2和COX-2含量: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rn 结论:三叶青黄酮高剂量组抑瘤效果较好,中剂量抑瘤效果次之,低剂量组抑瘤效果不明显.三叶青配黄酮的抑瘤作用可能与降低外周血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有关,可能通过影响PGE2、COX-2表达水平,从而达到逆转肿瘤逃逸,起到抗肿瘤作用.
  • 摘要:目的:提高生活质量是姑息照顾的目的.灵性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性困扰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引导患者表达其个体化的灵性需求是姑息照顾中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灵性照顾的基础.但难以被晚期肿瘤患者理解的抽象的"灵性"和"灵性需求"的概念影响了姑息照顾的效果.本研究调查接受宁养服务的患者的愿望,尝试根据灵性的概念阐明这些愿望就是一种容易被中国宁养患者理解和表达的灵性需求.rn 方法:生命回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姑息照顾方法.它为面临生命威胁的晚期肿瘤患者提供系统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得与失的机会,使患者能够体会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从而在面临死亡时保持内心的平安.在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宁养照顾的过程中,用"旅行笔记"(一种简易的生命回顾手册)帮助患者完成生命回顾,鼓励患者向期望的对象完成"道爱"、"道谢"、"道歉"和"道别"(四道人生),并引导患者表达愿望.宁养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愿望提供个体化的宁养服务.rn 结果:从2011年5月到2013年6月,中国21家宁养院共为107例合并癌痛,但放弃抗肿瘤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在有效止痛的前提下完成了"旅行笔记"的工作.这些患者中位年龄57岁(从18岁~87岁),其中男性49例,女性58例;基本按各地区人口比例分布于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患者具有良好的婚姻家庭关系,受过中等教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大部分患者向其家庭成员表达了自己的四道人生,但分别有2例(1.9%)、8例(7.5%)和11例(10.3%)患者不愿明示他们的道爱、道歉和道别的对象.107例患者中有3例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愿望,其余104例患者共表达了133个愿望.这些愿望包括:希望自己无痛过好每一天(14.3%)、希望家人健康幸福(37.6%)、完成自己的梦想(45.6%).这些愿望中,与"天"有关的包括:去世后的埋葬地、完成心爱的工作;与"人"有关的包括:希望家人健康幸福、见证家庭成员的人生事件、陪伴家人;与"物"有关的包括:外出旅游、改变不满意的生活现状;与"我"有关的包括:希望自己无痛过好每一天、弥补过去的过错.Bivariate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这些接受宁养服务的晚期肿瘤患者的四道人生的对象及他们的愿望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稳定程度、个人收入、婚姻家庭关系、宗教信仰等因素没有统计学相关.rn 结论:生命回顾中的愿望符合灵性的本质,是一种容易被中国宁养患者理解的灵性需求的表达方式.
  • 摘要:目的:本文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癌末期姑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医务社工结合患者需求开展小组工作,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小组工作专业方法在姑息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医务社工采取互动干预模式,将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运用到患者姑息治疗中去,分别从认知、行为、情绪、躯体四个维度入手,帮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rn 结果:在该项研究中,医务社工通过36项简式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及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组员进行评估.评估包含涉及组员生活质量八个维度,即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绪角色、生命活力和总体健康;同时包含对小组工作内容设置及对医务社工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据统计数据发现,在小组干预前后,小组成员SF-36量表各概念区的前后测量分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在姑息治疗中结合小组工作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一个可以共同活动,交互反应,分享情感的平台,以满足患者社会心理需求.在小组的支持系统中,个体通过心理和行为上的学习和调试,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死问题,使患者在临终前尽可能地过上主动的生活,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对患者家属形成一种支持,小组工作帮助家属更好地应对患者生存期间面对的问题,协助其面对亲人离世所要承担的伤痛,对患者、家属均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通过团队对《姑息医学本土化》二十多年研究,实际调研和临床实践,认为每一个晚期肿瘤病人都渴望美好感受。社会应该尽快创建肿瘤姑息医学科以满足每一个癌症病人对姑息医学的需求。rn 近期可先践行的办法是:rn 1、加强癌症姑息医学重要性的宣传,对现有肿瘤相关科室医生进行肿瘤姑息医学知识的在职培养。rn 2、部分条件成熟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基本具备姑息医学人才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可创造条件成立《中瘤姑息医学科》。rn 3、癌症姑息医学需要解决(1)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痛苦,有尊严和生存质量;(2)癌症的对因治疗也要分清根治性,姑息性,如姑息性放射治疗,姑息性化疗,姑息性手术等;(3)姑息医学理念内涵还应该贯穿任何一个癌症病人治疗的全过程,追求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应该增加病人的医源性痛苦,降低并发症,不增加后遗症,减少脏器功能损毁和心灵创伤,如乳腺癌治愈后的肢体肿胀,麻木,形体改变,自信心缺少等。rn 4、加强癌症姑息医学人才培养。rn 5.邀请有远见的医疗行政领导积极参于推动。rn 《虚拟医学机构》概念的诞生为“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大项目”成为可能,运作模式己被许多大医院广泛采用,人员的编制和机构是虚拟的,但所从事的具体项目是实在的,病人感受到姑息医学照顾是实在的;虚拟机构与实体机构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组合效益大于分散效益为前提,虚拟是实体机构的补充和扩展;医院具体操作上可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或医务科长担任虚拟医学科主任,对肿瘤内科,放射科,肿瘤外科,药剂科,疼痛科等与肿瘤相关的科室医师进行癌症姑息医学知识培训,使所在科室有需求的肿瘤晚期病人都能得到满意的姑息治疗,并邀请上述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帅出任虚拟行政副主任;将科室的人员编制,待遇,行政管理虚拟化,而姑息医学培训和解决晚期癌症病人的实际问题必须做实做强。
  • 摘要:“优逝”理念的普及将使每一位病情不可逆转的病笃濒危患者都能得到关爱和帮助,通过科学、规范、个体化的医疗护理活动,因人、因时、因地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安然辞世的场所,使患者身体尽可能无痛苦、心灵尽可能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为家属平顺地度过丧失亲人的居丧期提供心理、生理关怀。rn 所有向临终者提供优逝服务,参与临终舒缓治疗和宁养疗护工作的人员,都应遵循如下行为准则:rn 1.尊重生命,关怀生命:这是医学的本源和前提,临终者生命已经非常脆弱,在宁养照护中对其任何一个细小症状及不适都应重视,不能掉以轻心。rn 2.尊重人权:临终者的人格必需受到尊重,隐私必需受到保护。他有权知道病情、治疗方案、医疗的花费及预后,有权要求也有权拒绝某种治疗方案。rn 3.满足临终者意愿:尊重人类思维超前的特点,引导临终者在辞世前对必然要经受的临终过程作出理性思考,对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风俗习惯临终者的不同需求,在法律及环境许可时,尽量给予满足。rn 4.公平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对临终患者一视同仁,既保障对所有临终者照护的基本需要,又避免“无益无害”甚至“无益有害”的过度治疗,维护社会公平,体现医疗公益。rn 5.进行辞世教育: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与患者讨论即将到来的死亡,使其平静面对自己病笃的现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征求对临终或濒死阶段的治疗和抢救措施的意见,选择离世的地点、方式,制定“生前预嘱”,从容地安排后事。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姑息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护理人员通过实践对于工作态度的认知.方法:依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台湾马偕纪念医院肿瘤安宁示范项目》,学习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与实践方法,全面提升护理团队的姑息护理水平.结果:中国是世界上中晚期癌症高发国家,国内患者对于姑息护理的需求将会不断上升.随着医疗技术、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对姑息护理理念的认识,进一步将实际操作技巧与理念相结合.结论:姑息护理的关键是护理人员通过实践对于工作中态度的二次认知,使更多的晚期肿瘤患者得到全身心的护理.
  • 摘要:研究在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中影响病情告知的相关因素,及病情告知对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和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探讨病情告知在宁养服务中的作用.对50位晚期肿瘤患者及50位晚期肿瘤患者家属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得知病情的患者易对于生命积极、乐观;而不知道病情的患者因对自身情况的猜疑导致情绪障碍.患者的需求因自身情况的差异而不同,其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根据个体特点并掌握一定技巧,告知病情在宁养服务中是十分重要的.rn 结合研究结果,通过培训,特别是沟通技巧培训,组织更多义工与医护人员一起提供患者陪聊服务,组织各种活动提供交流平台,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缓解心理压力;社工工作将着力在相对年轻的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帮助他们所担忧事宜的处置滚动组织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其内容为个体化病情告知的重要性常见症状药物治疗时注意事项;肿瘤患者护理常识和肿瘤患者饮食指导。
  •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2012年5月-2014年4月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感染控制效果.rn 方法:每月按期登记感染防控质量工作手册,详细记录肿瘤科室所收患者感染状况与感染防控配套的相关措施的实施,抗菌药物的使用,所选样本分离出的病原菌用自动细菌鉴定仪V1TER2 compact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rn 结果:2年来科室抗菌素使用率14.59%,每月使用强度7-15DDD,隔离控制率97.2%,感染控制率87.62%,病原菌分布为:大肠埃希菌24.90%,铜绿假单胞菌12.45%,肺炎克雷伯菌11.67%,鲍曼不动杆菌9.34%,阴沟肠杆菌5.45%,其他1.56%.金黄色葡萄球菌9.34%,表皮葡萄球菌5.06%,粪肠球菌4.28%,白色假丝酵母菌7.00%,热带假丝酵母菌3.11%,光滑假丝酵母菌3.50%,克柔假丝酵母菌2.33%.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美沙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有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莫西沙星.rn 结论:肿瘤姑息病房感染防控质量是由病原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配套的感染隔离、手卫生、定植菌的清除,患者原发病的控制,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中医药的辅助治疗等协作配合而产生.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对70例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患者给予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起始剂量10mgq12hpo,在用药过程中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分析治疗后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生活质量评分.rn 结果:71例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患者使用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最小剂量20mg/d,最大剂量400mg/d.其中中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100%(32/32),重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92.3%(36/39),全部患者总的显效率为95.8%(68/7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发生率为23.7%,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rn 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能显著改善癌症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肠神方预防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52例病理明确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化疗方案(FOLFOX4),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组用化疗联合肠神方内服外洗,4周一个疗程.5个周期化疗结束3周后评估周围神经毒性及检测周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rn 结果: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87.5%,对照组88.9%,无明显差异.但是Ⅲ级毒性发生率治疗组仅4例,占11.8%,对照组7例,占38.9%,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Ⅲ毒神经毒性预防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rn 结论:肠神方内服外洗可以有效预防奥沙利铂引起的Ⅲ级周围神经毒性,并且保护周围感觉神经的功能.
  • 摘要:癌性贫血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肿瘤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得到明确证实.随着研究的进展,炎症因子在癌性贫血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发现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本文将炎性因子与癌性贫血的关系做一综述.rn CRA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机制包括肿瘤相关的出血、营养不良、肿瘤侵犯骨髓、肿瘤引起的铁代谢异常、肾脏功能损伤等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肿瘤本身所致的肿瘤相关性炎症与贫血的关系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肿瘤刺激自身免疫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和脂多糖激活CD3+T细胞和单核细胞,生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而这些炎症因子可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如抑制肾脏EPO的合成、促进肝细胞对铁调素(hepcidin)的表达,抑制铁的吸收利用,使红系祖细胞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反应钝化等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人参养荣汤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大肠癌化疗患者疲乏症状的改善情况.rn 方法:选择2010年-2013年有明确诊断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大肠癌且进行化疗的患者,经筛查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化疗+人参养荣汤,对照组予单纯化疗.采用国际认可的BFI疲乏量表及QLQ-C30量表观察疲乏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以第一周期自评分作为基线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疲乏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组间对照.rn 结果:可评价病例70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现在疲劳程度、过去24h内一般疲劳程度、过去24h内最疲劳程度及过去一周疲劳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与疲乏相关的一般活动情况、情绪、正常工作、行走能力及享受生活也较对照组改善.rn 结论:人参养荣汤可改善化疗患者的疲乏症状,并可相应改善患者的一般活动情况、情绪、正常工作、行走能力及享受生活.
  • 摘要:目的:癌症相关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炎症网络激活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在CRF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涉及HPA轴功能失调.本研究拟评估晚期肺癌患者CRF发生情况,测定血清中CRP、CORT、IL-6的水平,探究该指标与CRF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应用FACIT-F量表对51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CRF评估.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免疫微粒电发光法测定CORT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IL-6水平.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量表得分与血清指标水平的相关程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rn 结果:27例患者附加关注子量表得分≤34分,CRF发生率为52.9%.存在疼痛的患者身体状况及附加关注得分低于无疼痛患者(P=0.009,P=0.018).睡眠障碍有无显著影响身体状况、附加关注及总分值得分,存在睡眠障碍者三项得分均明显低于无睡眠障碍患者(P<0.01).血清CRP水平与身体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总得分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27、0.007、0.013).IL-6水平与身体状况、附加关注及总分值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44、0.029、0.023).CORT水平与量表得分无相关关系.睡眠障碍和疼痛是CRF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167、7.405(P=0.010,P=0.005).rn 结论:血清IL-6、CRP水平越高患者疲乏程度越重,IL-6、CRP可作为临床监测疲乏程度的指标.合并疼痛、睡眠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疲乏、疲乏程度更严重.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治疗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rn 方法:126例骨转移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60例)与加巴喷丁组(63例),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疼痛变化情况,其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第三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绪改善情况,最后比较两组患者日常口服阿片类药物总量变化情况.rn 结果:加巴喷丁组VAS评分从治疗前的8.12±1.45分下降到3.06±1.68(P<0.05),而普瑞巴林组VAS评分从治疗前的8.46±1.73分下降到2.45±1.47分(P<0.05);普瑞巴林组起效时间为1.63±0.81天,加巴喷丁组为4.56±1.87天(P<0.001);经过治疗,普瑞巴林组爆发痛发生频率由之前4.73±2.24次/日降至1.57±0.98次/日(P<0.05),加巴喷丁组由4.56±1.98次/日降至3.56±1.56次/日(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出现,普瑞巴林组嗜睡发生率略高于加巴喷丁组(P=0.001).治疗后普瑞巴林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较好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加巴喷丁组背景痛治疗药物用量增加(P<0.05),而普瑞巴林组与治疗前比较剂量减少(P<0.05).rn 结论:普瑞巴林能有效减轻骨转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羟考酮控释片在中重度疼痛滴定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81例既往未接受阿片药物治疗的中重度癌痛(疼痛评分NRS>3)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42例)接受10mg即释吗啡片剂滴定;B组(39例)接受羟考酮控释片10mg q12h为背景止痛药的滴定,后按NCCN疼痛治疗指南要求滴定,24小时后2组均根据吗啡使用总量调整羟考酮控释片用量.观察期为24小时,服药后1h开始NR S评分(numericalrating scale,数字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n 结果:24小时观察期内吗啡即释片组疼痛缓解率为83%,羟考酮控释片组为87%;滴定4h时吗啡即释片组疼痛缓解率为58.3%,羟考酮控释片组为77%(P<0.05).rn 结论:羟考酮控释片作为止痛背景用药在中重度癌痛滴定中和吗啡即释片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止痛治疗稳定性更佳.
  • 摘要:目的:通过典型疼痛病例的分享,总结重度癌性疼痛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肠梗阻的治疗经验.rn 方法:对1例典型的复杂性重度癌痛病例的个体化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rn 结果:1、NCCN成人癌痛指南推荐:应该在阿片类药物的基础上辅助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者(和)使用抗惊厥药物,同时可加用激素类药物.该患者加巴喷丁由1800mg增加至3600mg后同时加用激素治疗后在羟考酮缓释片维持原剂量的情况下,疼痛得到明显改善.2、该患者出现肠梗阻后镇痛药物最大剂量是芬太尼贴剂(84mg)/72h+静脉吗啡700mg civ24h,若换算成单纯芬太尼贴剂为235.2mg(28大贴),除了费用昂贵,效果也不会太理想.3、该患者的肠梗阻考虑主要与椎体转移压迫中枢神经(同时有双下肢运动机感觉丧失),导致的麻痹性肠梗阻,次要因素为镇痛药物所致.4、患者在住院期间,先后出现两次谵妄状态,第一次与镇痛药物有关,第二次与病情进展有关,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rn 结论:1、晚期恶病质癌症患者中,使用大剂量静脉吗啡,只要密切监测,是安全有效的;2、对于重度癌痛,大剂量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多途径、两种或两种以上阿片类药物联合镇痛是一种可行的个体化治疗.3、在使用镇痛药时的晚期病人出现谵妄的鉴别与处理,尤其是鉴别是否与镇痛药物相关,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4、对于骨转移导致脊髓压迫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应该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加巴喷丁)及激素.
  • 摘要:目的:探讨金葡素、奥沙利铂腹腔内注射联合射频透热治疗恶性腹水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腹腔内注入金葡素80ml、奥沙利铂200mg/m2 +5%葡萄糖水100ml,地塞米松10mg及利卡因10ml.对照组30例,腹腔内注入金葡素80ml、奥沙利铂200mg/m2+5%葡萄糖水100ml,地塞米松10mg及利卡因10ml.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腹水的有效率分别为90.0%,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金葡素、奥沙利铂腹腔内注射联合射频透热治疗恶性腹水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吉非替尼是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抑制剂.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会出现痤疮样皮疹.EVOZAC皮肤喷剂是由法国Evaux温泉水制成,广泛应用于抗EGFR治疗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本研究的目的是测试EVOZAC皮肤喷剂在预防吉非替尼导致的皮疹中的作用.rn 方法: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在开始吉非替尼治疗前,随机分入接受EVOZAC皮肤喷剂组或生理盐水组,接受每天3次的治疗.治疗在服用吉非替尼当天开始,持续4周后结束.rn 结果:总共纳入并完成101例符合条件的病人,其中51例EVOZAC皮肤喷剂组和50例生理盐水组.两组患者的面部皮损计数都是在3周后达到最高峰.EVOZAC皮肤喷剂组的皮损计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第1周计数(0.25 vs 1.10,p=0.031),第3周计数(6.67 vs 12.26,p=0.022).EVOZAC皮肤喷剂组皮损计数在第2和4周同样少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4周末,EVOZAC皮肤喷剂组患者2度或以上皮疹的发生率统计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17.6% vs 36.0%,p=0.037);同时皮损相关症状发生率也小于生理盐水组,(13.7% vs 34.0%,p=0.017).rn 结论:预防性使用EVOZAC皮肤喷剂可以有效地减少皮疹发生峰值时的皮损计数,并减少2度或以上皮疹的发生率,减轻皮损相关症状.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乳果糖对预防奥施康定所致便秘的疗效.rn 方法:口服奥施康定进行止痛治疗的患者随机接受30ml bid(A组)或30ml tid(B组)乳果糖口服液给药.分析患者用药后1周便秘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计量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数据采用Mann-WhitneyU检验.rn 结果 自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共有81例患者入组,A组42例,B组39例.A、B两组便秘发生率分别为33.3%(14/42)、28.2%(1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两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30ml bid的乳果糖口服溶液是预防奥施康定所致便秘较为合适的剂量.
  • 摘要:目的: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增多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监测治疗前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的疗效.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应用于临床血小板增高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起到肯定的降低血小板作用.对于不同性别肿瘤患者,疗效无差异;对于不同年龄肿瘤患者、有无远处转移灶肿瘤患者,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有疗效差异.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应用于临床血小板增高的恶性肿瘤患者,起到改善高凝状态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预防肿瘤多日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rn 方法:第一化疗周期使用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预防治疗,格拉司琼3mg d1-d5 iv,地塞米松5mg d1-d5 iv.第二周期使用奥氮平联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预防治疗,奥氮平5mg d1-d5 po,格拉司琼3mg d1-d5 iv,地塞米松5mg d1-d5 iv.rn 结果:64例患者进入试验.两周期在急性期的呕吐、恶心完全缓解率方面没有差异,而在延迟期,加用奥氮平后呕吐、恶心的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第一周期,分别提高了40.6%(50%v90.6%,P=0.000)、25%(48.4%v73.4%,P=0.000).第二周期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一周期(1.6%v51.6%,P=0.000)。rn 结论:奥氮平联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可以增加多日化疗病人延迟期的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
  • 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认识及预后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诊治方法、疗效及总生存期.rn 结果:本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5%、25.5%、16.4%,中位生存期13.0个月;发生骨转移后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3.6%、10.9%、1.8%,中位生存期5.5个月.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诊原发性肝癌时是否伴有其他脏器或部位转移、肝功能是否异常、对原发病灶及转移灶是否采取综合治疗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骨转移灶的数目、甲胎蛋白的水平及肝内病灶的数目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rn 结论:肝癌骨转移的预后相对较差,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对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均有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NSCLC)一线维持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应用含铂两药化疗±放疗,疗效评价疾病稳定(SD)或以上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线化疗方案原药或减药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CIK细胞免疫治疗,CIK治疗前和第2次CIK治疗后1月后检查外周血T细胞亚群状态,观察两组毒副反应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rn 结果:CIK治疗前和治疗后T细胞亚群状态改善,CD3+T细胞、CD3+CD4+Th细胞、CD3+CD56+CIK细胞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组562次CIK细胞回输中,未见Ⅲ/Ⅳ度不良反应,最常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发热,其余包括:寒战乏力、皮疹、腹泻、恶心、头痛.两组的1年PFS率分别为23.2%和10.7%,中位PFS时间8.6个月和7.5个月(P=0.032)(HR:0.629,95%CI:0.406-0.975),两组OS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中一线疗效≥50%PR-CR者与疗效<50%PR-SD者,中位PFS分别为11.5个月和7.9个月(P=0.001) (HR:0.323,95%CI:0.160-0.652),OS无显著差异.疗效≥50%PR-CR的两组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PFS分别为11.5个月和8.8个月(P=0.030)(HR:0.441,95%CI:0.205-0.948);中位OS无显著差异.rn 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维持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自身抗肿瘤能力,延长PFS,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提高NSCLC维持治疗的疗效.
  • 摘要:目的:前期研究表明HGFK1基因能够抑制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至今还未见HGFK1基因在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非小细胞肺痛患者中HGFK1的表达状态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肺癌病人提供新的预后因子以及可能的潜在治疗靶点.rn 方法:研究对象为119例NSCLC病例.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GFK1在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HGFK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和预后的关系.rn 结果:结果显示,22.7%(27/119)的肺癌患者存在HGFK1基因的表达,而正常肺组织中HGFK1的表达为68.7%(11/16),显著高于肺癌组织中的表达;HGFK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吸烟状态无关(P>0.05);HGFK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HGFK1阳性率在病理分级差(G3)的患者组织中较病理分级相对较好(G1、G2)的患者明显降低(11.5% vs 31.3%),而HGFK1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组织中明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低(11.6% vs 47.5%);HGFK1基因表达阳性组的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以及总生存期均显著长于HGFK1基因表达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2、0.017).rn 结论:HGFK1基因的表达在正常肺组织中和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中不同,而不同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有差别,其中,在病理分级较好、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阳性率高;HGFK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组织类型、吸烟状态等临床特征无明显关系,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骨肉瘤是青少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新辅助化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化疗后组织学坏死率对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寻找有效的检测手段或检测指标,以便准确评估化疗疗效对于新辅助化疗尤为重要.通过病理学检验肿瘤组织坏死率是目前验证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主要手段,因其为术后评估,故有其局限性.18F-FDG-PET-CT结合了代谢现象(PET)和解剖现象(CT)两方面的特征,能同时从以上两方面反应肿瘤病灶的状况,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提示18F-FDG-PET检测的某些指标对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反应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 摘要:Ghrelin是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的天然内源性配体,含28个氨基酸,ghrelin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Ghrelin除了能促进生长激素释放、促进食欲调节生长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ghrelin分子能调节骨肉瘤细胞凋亡、增殖及侵袭,本文介绍了Ghrelin的结构及其表达,Ghrelin受体及表达,Ghrelin与成骨细胞分化的关系,Ghrelin与成骨细胞增殖的关系,Ghrelin在成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等问题。
  • 摘要: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eroxiredoxin 1(Prdx1)的表达,分析其在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rn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样本中Prdx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rn 结果:免疫组化显示Prdx1在癌旁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0%(30/120)和58.3%(70/120)(P=0.001).Prdx1的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5)和疾病分期(P=0.006)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rdx1阳性表达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为56.0月,而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期为81.7个月(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rdx1是判断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P=0.030).rn 结论:Prdx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rdx1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紫杉醇二线治疗一线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收集6例一线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均给予白蛋白紫杉醇的方案,白蛋白紫杉醇125mg/m2静脉滴,注d1、d8、d15.28天为一周期.重复疗程,直到患者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停止.根据实体瘤疗效反应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CTC 3.0)评价不良反应.rn 结果:每6周评价一次疗效,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无CR病例,获PR 1例,SD 3例,PD 2例.总有效率为16.6%,疾病控制率为66.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个月,有2例患者仍存活.不良反应中有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Ⅲ度下降,4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Ⅱ度下降,2例患者出现Ⅱ度肌肉酸痛,无4级的毒性反应.rn 结论:对于一线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白蛋白紫杉醇的方案姑息化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及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两种二线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骨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经病理确诊的39例复发或难治性骨肉瘤患者,其中21例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具体为吉西他滨675mg/m2,静脉滴注,d1、d8;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d8,3周为1周期.18例患者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具体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d1;顺铂100mg/m2静脉滴注,d1,3周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按照RECIST标准评价客观疗效.每周期按照NCI CTC 3.0分级标准评价药物毒性反应.rn 结果:39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的21例患者,有效率为9.5%,疾病控制率为28.5%,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6个月.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的18例患者,有效率为5.5%,疾病控制率为33.3%,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个月.两组在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无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的患者中3-4度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rn 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骨肉瘤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的方案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三线治疗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rn 方法:吉西他滨1000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注射,替吉奥胶囊60mg每日2次口服,连服14天,休息7天,21天为1周期.每例受试者至少进行2个周期治疗进行一次疗效评价.rn 结果:全组41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为三阴乳腺癌,二线治疗失败,中位年龄55岁,全部随访至死亡.均服药超过2周期,其中CR 0例,PR16例(39.0%),SD14例(34.1%),PD11例(26.8%),疾病控制率73.1%(30/41).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9月.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24.4%,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5%,无1例因严重的毒副反应停药.rn 结论: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三线治疗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疗效确切,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 摘要:目的:构建人HIF-1α的miRNA特异性干扰表达载体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检测其有效性.rn 方法:设计合成针对人HIF-1α基因的特异性miRNA前体寡核苷酸,依次通过退火、连接,构建含HIF-1α前体miRNA的重组干扰质粒pcDNA TM 6.2-GW/EmGFP-HIF-1α-miR,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经半定量RT-PCR技术鉴定其干扰有效性.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针对人HIF-1α基因的两组miRNA干扰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够有效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中HIF-1αmRNA表达.rn 结论:成功构建针对人HTF-1α基因的miRNA特异性有效干扰质粒,为后续HIF-1α基因慢病毒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结肠癌多药耐药中的相关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有关晚期胃癌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rn 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晚期胃癌、一线化疗、二线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关键词,检索2006-01至2014-04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晚期胃癌一线化疗临床研究进展;2)晚期胃癌二线化疗临床研究进展;3)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纳入符合分析的文献41篇。rn 结果:对于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目前公认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21世纪以来,紫杉类、氟尿嘧啶口服制剂、三代铂类、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等新药在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了疗效,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二线化疗能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紫衫醇和伊立替康均可作为晚期胃癌二线化疗的选择。研究表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磷酸化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过表达与胃癌预后较差相关。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对针对上述分子靶点的药物(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拉帕替尼、贝伐单抗、Ramucirumab、依维莫司)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rn 结论:一线和二线化疗均能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靶向药物探索性应用于晚期胃癌的姑息治疗,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晚期乳腺癌痛患者药源性便秘的影响.rn 方法:将51例服用阿片类药物止痛引起药源性便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年龄、经济收入、病情、止痛方案及药物服用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认知干预、饮食干预、运动疗法、腹部按摩、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及做好药物指导.医护需进行详细的干预指导及督察,包括方法讲解和动作示范指导.同时将护理干预内容打印发放给患者及家属,使其能积极配合.而对照组患者遵医嘱服用通便药物与调整饮食结构,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rn 结果: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便秘发生率12%,而对照组患者便秘发生率42.3%.2组患者在药源性便秘的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7,P<0.05),干预组晚期乳腺癌患者药源性便秘发生率明显降低.rn 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晚期乳腺癌痛患者药源性便秘的发生,减少了因便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阿片类药物产生引起药源性便秘是缓慢而持久,因此系统化护理干预应贯穿于整个服用阿片药物过程中.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肿瘤科护士癌痛控制护理行为的组织因素.rn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23名肿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rn 结果:科室分科、科室床护比、有无癌痛控制护理规范、有无开展癌痛随访、科室近1年内举办培训次数、组织癌痛控制总体情况、组织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无缺乏相应的护理资源对疼痛评估维度护理行为有显著影响(P<0.001);科室分科、科室床护比、组织癌痛控制总体情况、组织的重视程度对药物镇痛维度护理行为有显著影响(P<0.001或P<0.05);科室床护比、组织癌痛控制总体情况、组织的重视程度对非药物镇痛维度护理行为有显著影响(P<0.001或P<0.05);有无开展癌痛随访、组织癌痛控制总体情况、组织的重视程度对治疗性沟通与宣教维度护理行为有显著影响(P<0.001或P<0.05).rn 结论:肿瘤科护士癌痛控制护理行为受到所在组织相关因素的影响,加强癌痛控制培训、增加护士人力和护理资源的配备、增加组织癌痛控制的重视程度将有利于癌痛控制护理行为的实施.
  • 摘要:目的:1、调查肿瘤患者、肿瘤患者家属和从事肿瘤诊疗的医护人员对于肿瘤告知的态度;2、寻找患者的需要、患者家属的要求和医护人员做法之间的差异.rn 方法:设计半结构式问卷,分别选取综合性医院肿瘤科或妇产科的住院患者、患者家属和从事肿瘤诊治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填写各自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37名患者,134名患者家属和54名医护人员同意填写调查问卷.rn 结果:显示患者知晓诊断的比例高于患者家属认为患者知晓诊断的比例(81.0% vs 56.0%,P<0.001);希望通过医护人员获知诊断的患者比例高于实际通过医护人员获知诊断的患者比例(62.0% vs 47.4%,P=0.021),也高于希望患者通过医护人员获知诊断的患者家属比例(62.0% vs 40.3%,P<0.001);希望获知疾病进展的患者比例高于希望患者获知疾病进展的患者家属比例(77.4% vs 29.1%,P<0.001).rn 结论:需要正视患者获知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需求,根据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告知方式还需要开展疾病告知方面的研究,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 摘要: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肿瘤治疗后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在肿瘤康复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肿瘤中医康复治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注重肿瘤的预防康复,将全面功能康复作为目标,临床上综合运用多种中医特色的康复疗法,在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具有广阔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改进癌痛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rn 方法:对2012年1~12月的120例癌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知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针对护士方面影响患者癌痛知识与行为知晓率的因素,2013年1月成立癌痛健康教育质控小组,构建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依据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改进后于2013年1~6月对60例癌痛患者再次进行自我管理知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质量改进的效果.rn 结果:实施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癌痛患者问卷平均答对率从38.79%上升到78.07%(P<0.001);问卷各题的题目答对人数比例平均增加了36.23%,改进后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各题的答对人数比率均有显著影响(P<0.001);癌痛患者对癌痛护理主观满意度从71.34%上升到91.63%(P<0.001).rn 结论:运用PDCA从护士方面对癌痛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增加患者对癌痛自我管理知识与行为的知晓率,提高癌痛护理的满意度,从而促进癌痛控制的有效率.
  • 摘要:对于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来说,疼痛是他们最大的痛苦,他们大多承受着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科室作为第一批疼痛规范治疗示范病房在不断摸索中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疼痛宣教计划,这不但增进了护患的沟通,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rn 面对面口头宣教护士是第一位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也是接触患者最多的人,与患者的每一次对话中都会给予患者一些指导,无时无刻不在对患者进行着宣教。有些患者因为年龄或病情的缘故不可能一次记下很多内容,所以宣教工作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宣教内容,一遍没记住就讲两边,两遍没记住就讲三遍,让患者掌握疼痛相关知识,有助于疼痛的缓解。rn 宣教手册或宣传页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与科室相关的疼痛宣教手册,内容简单易懂,多图画少文字,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都能够看懂,必要时可由护士面对面给予讲解。及时对手册及宣传页进行更新及填充。科室内设报刊栏,将宣传手册放于栏内,方便患者取阅。或患者住院时向其介绍并直接赠予患者。rn 科内疼痛知识讲座定期对科内所有患者进行疼痛知识讲座,对患者感兴趣及共同的顾虑进行讲解,并与积极患者进互相交流。讲座后更可对个别患者进行单独指导,更深入的与其交流。rn 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门诊患者就诊时进行相关资料登记,建立随访记录单,门诊后第2-3天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情况,解答患者问题及疑虑,如随访护士不能解答需请医生回复或转至疼痛门诊复诊。
  • 摘要: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患者体重的下降和食欲的减退、机体功能的下降,抗肿瘤治疗耐受,以及生存期的缩短均与恶液质有关.多数患者和家属认为营养状况对患者的健康及其重要,因此体重的下降和营养的匮乏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并让他们为此感到焦虑和无助.相对于这些需求,恶液质往往被忽视或评估及治疗不充分,因为恶液质常常被认为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rn 由于癌性恶液质的HRQOL是多维度的评估,因此为这类人群样本设计一套HRQOL工具非常具有挑战性。FAACT是唯一的癌性恶液质HRQOL工具。该量表编制于1993年,初量表效度很差,后来条目从18条缩减至12条,并重新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内容效度极佳。可惜若采用COSMIN,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测量误差和结构效度都较差。除此之外,FAACT没有涉及恶液质的社会影响,目前只有美国样本的信效度研究,跨文化效度尚无报道。鉴于以上原因,FAACT还不能推荐用于有效评估癌性恶液质患者HRQOL,也不能用于筛选影响癌性恶液质HRQOL的所有因子。所以,目前国际上并没有效度完美的癌性恶液质HRQOL工具。rn Lis总结26篇研究营养状况与癌症生活质量之间的文章,发现其中24个研究结果认为较好的营养状态与较高的生活质量相关,1个研究提示这种正性关系只有在高风险患者中才存在,还有1个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系。营养状态是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Wheel wright则发现27/67(40%)的研究报道了HRQOL与恶液质/消瘦的关系,23篇发现体重减轻最多的患者HRQOL最差。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与恶液质相关的肌肉萎缩是疲乏的主要原因,体重减轻也与客观功能有关。除此之外,如果营养状况改善,HRQOL也随之改善。由此Wheelwright建议,未来在消瘦癌症人群中报道HRQOL应提供发病前体重、减少的体重数值、减少时长、以及近6个月的体重减少情况。
  • 摘要:癌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它包括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痛,不同的疼痛类型,发生机制不同.伤害感受性疼痛是有害刺激作用于组织或内脏器官产生疼痛;神经痛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侵犯神经组织导致异常的神经功能而产生的疼痛.癌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性治疗和非药物性治疗.药物性治疗根据疼痛程度和疼痛机制,合理选择止痛药;非药物治疗包括放疗、神经阻滞以及一些非侵袭性的对症治疗.虽然有各种止痛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止痛药的成瘾和副作用存在顾虑,需靠医护工作者较强教育,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以减轻副作用.
  • 摘要:目的:为提高癌痛处理能力,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发起了无痛病房(Good Pain Management ward,GPM ward)项目,此项目随后被中国卫生部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无痛病房项目的有效性.rn 方法:病例纳入标准:诊断恶性实体瘤并且伴有骨转移的患者,收入肿瘤内科接受治疗.GPM项目启动前6个月内的符合条件的患者被设置为对照组,GPM启动后6个月内的符合条件的患者设为GPM组.通过查阅病案记录和用药记录,计算疼痛汇报率(pain-reporting rate)和疼痛管理指数(pain management index,PMI).通过比较疼痛控制之前和之后的疼痛程度,评估疼痛控制的有效性.rn 结果:总共纳入了47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244例对照组,231例GPM组.GPM组疼痛汇报率为62.8%(145/231)高于对照组的37.7%(92/244),p<0.001.其中GPM组汇报中重度疼痛比率为32.4%(47/14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3%(15/92),p=0.006.止痛药物使用方面,轻度疼痛病人中,没有任何止痛治疗的比率,GPM组低于对照组,21.3%(10/47) vs 46.7%(7/15),p=0.055;中重度疼痛病人中,使用强阿片药物比率,GPM组远高于对照组,44.4%(32/72) vs 16.1%(9/56),P=0.001.疼痛控制有效性方面,GPM组的PMI是0.0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61,p<0.001;GPM组疼痛未充分治疗比率13.8%(20/145)明显低于对照组30·4%(28/92).最后,从疼痛治疗评估来看,GPM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54.5%(79/145)明显高于对照组33.7%(31/92);治疗结束后仍诉疼痛的患者,GPM组为13.8%(20/145),低于对照组31.5%(29/92).rn 结论:无痛病房(GPM ward)项目可以明显提高癌症患者疼痛控制水平,值得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并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癌痛控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美沙酮片用于癌性重度疼痛和难治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与吗啡片的等效剂量(剂量转换比率)以及其安全性.rn 方法:为多中心、开放性、自身对照、上市后临床观察,对有重度或难治性癌痛的晚期癌症患者予吗啡即释片滴定,疼痛强度NRS≤3分后转换为盐酸美沙酮片止痛,用药满2周者为合格病例.rn 结果:310例重度或难治性癌痛患者接受盐酸美沙酮片的止痛治疗,接受治疗时间为2-12周.接受盐酸美沙酮片2周治疗后,疼痛治疗有效率为88.85%,192例成功剂量转换病例及26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转换为盐酸美沙酮片后疼痛强度有进一步下降(P<0.05),亚组分析对骨转移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效.305例患者第二周末平均使用盐酸美沙酮片剂量24.56±23.69mg,其中94.43%患者仅需分2次给药即可.172例成功剂量转换患者稳态使用吗啡即释片剂量为52.08±40.77mg,转换为盐酸美沙酮片第二周末使用剂量平均为18.36±10.6mg,转换比率约为3∶1.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1%以下的有疲乏、幻觉、恶心、尿频、瘙痒、冷汗等,发生率在3%以下的有头晕、嗜睡、呕吐等,便秘发生率在20%以下,未发生与美沙酮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对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有影响的病例.rn 结论:盐酸美沙酮片对于各种慢性癌性疼痛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用量明显低于吗啡或羟考酮,且对吗啡耐受或羟考酮耐受的难治性癌痛仍有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转换比率略高于NCCN指南推荐;在镇痛剂量稳定以后,每日2次用药即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率与吗啡等其它阿片类药物基本相似.
  •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癌痛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癌痛患者2012年与2013年全院麻醉药品处方,并统计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限定日剂量等使用情况,以DDDs为指标分析其情况.结果:麻醉药品使用量逐年增加,在各年度麻醉药品的DDDs中吗啡片、吗啡缓释片、吗啡注射液一直居前,波动不大,而布桂嗪片、布桂嗪注射液使用频度较低.结论: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管理符合相关规定,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 摘要: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顽固性癌痛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抗瘤治疗.但目前尚无关于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单药或联合应用治疗神经病理性癌痛的临床研究.rn 方法:本研究包括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期1周的筛选期,普瑞巴林和度洛西汀分别从最小剂量开始,根据疼痛和不良反应情况每天逐步增加剂量.第二个阶段分别采用两药低剂量联合或单药高剂量(普瑞巴林300-600mg/d,度洛西汀60-120mg/d),观察周期1周.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价量表(BPI-MSF),神经性疼痛症状量表(LANSS)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rn 结果:筛选出的247例患者随机接受普瑞巴林(n=123)或度洛西汀(n=124)小剂量治疗.第一阶段40例接受普瑞巴林和52例接受度洛西汀患者BPI平均疼痛评分获得30%以上减轻.第二阶段完成研究并纳入统计的高剂量普瑞巴林组34例,高剂量度洛西汀组31例,联合组66例.第一阶段结束时,普瑞巴林组有25例患者(21.6%)BPI平均疼痛下降≥50%,与度洛西汀组38例(32.4%)相比,P<0.001.BPI平均疼痛下降≥30%的普瑞巴林组为40例(34.5%),与度洛西汀组52例(44.4%)相比,P<0.001.平均疼痛下降≥2分的普瑞巴林组为36例(31.0%),与度洛西汀组47例(40.2%)相比,P<0.001.第二阶段单药组和联合组也获得不同程度疼痛缓解,但上述三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PI评分降低程度比较:第一阶段度洛西汀组优于普瑞巴林组(1.83 vs.1.41,P<0.05);第二阶段联合组优于单药合计组(1.12 vs.0.83,P<0.05).LANSS评分降低程度比较:第一阶段度洛西汀组优于普瑞巴林组(2.18 vs.1.76,P<0.001);第二阶段联合组优于单药合计组(1.34 vs.1.09,P<0.05).HADS评分降低程度比较:第一阶段度洛西汀组优于普瑞巴林组(2.02 vs.1.58,P<0.001);第二阶段联合组和单药合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阶段度洛西汀和普瑞巴林平均剂量为50.4mg/d和245.6mg/d;第二阶段度洛西汀和普瑞巴林平均剂量为103.6mg/d和510.3mg/d.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低剂量度洛西汀优于普瑞巴林,联合用药略优于大剂量单药.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s,ATC)治疗骨肉瘤患者致心脏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无临床心衰症状的骨肉瘤患者,男性62例(69.67%),女性27例(30.33%),平均蒽环类累积量288.40(123.27)mg/m2,均接受联合蒽环类药物的多药联合治疗,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蒽环类药物首次化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心功能,观察左心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的变化.rn 结果:与接受蒽环类化疗前相比,骨肉瘤患者化疗后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均明显下降(P=0.001和P=0.003),且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EF、FS值有更明显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均<0.01).患者EF、FS值明显与蒽环类累积剂量相关(r=-0.318;P<0.01).同时患者出现室壁变薄、E/A比值下降(P均<0.05).相对于年轻患者,发病年龄>40岁患者舒张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E)与心房收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A)的比值E/A明显偏低(0.94 vs.1.34,P<0.01).rn 结论:心脏收缩功能的下降与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显著相关、与性别(女性)显著相关.女性心脏收缩功能较男性更易受蒽环类药物的影响.年纪偏大患者(>40岁)心脏舒张功能更易受蒽环类药物的影响,对于年纪偏大患者(>40岁)、女性及大剂量蒽环类药物使用患者,更要密切监测随访其心脏功能.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评价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检测手段之一.
  • 摘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是晚期肺癌的治疗目标之一,姑息治疗在晚期肺癌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晚期肺癌的姑息治疗包括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放疗、姑息性化疗和其他姑息治疗手段,目前姑息治疗被认为应该贯穿晚期肺癌诊治的全过程,且应该作为晚期肺癌多学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质量的评估对于预测晚期肺癌的生存期有很重要的意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表明,早期姑息治疗可以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尽早姑息治疗也可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对晚期肺癌的综合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及副作用.rn 方法:96例入选病人按照1∶2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法:NS 100ML+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0000μ VD 1次/2日.对照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法: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0000μIH 1次/2日.二组均连续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4周后评价疗效.rn 结果: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化疗及/或放疗贫血96例,Hb<110g/L,男53例,女43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6±3.8岁).Ⅰ/Ⅱ期14例,Ⅲ/Ⅳ期82例.放疗联合化疗65例,单纯化疗31例.二组均在Hb<65g/L时予以输红细胞悬液,Hb≥65g/L时停止输血.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13例.同时测定血清铁浓度.治疗组的有效率、稳定率和无效率分别为17例(51.5%)、14例(42.4%)和2例(6.2%),对照组分别为35例(55.6%)、20例(31.7%)和8例(12.7%),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疗效与血清铁浓度关系不大(P>0.05).疗效与输血关系不大(P>0.05).副作用:治疗组无注射局部疼痛;对照组5例注射局部疼痛,二组均无发生血栓性疾病及高血压病.rn 结论:静脉注射与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疗效相同,副作用更小,对于需要静脉注射病人为一种更加简便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肿瘤患者血清Hepcidin、IL-1、IL-6、IL-8、IL-10和IL-12的表达特点以及癌症相关性贫血中的意义.rn 方法:应用双抗夹心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方法检测86例老年和104例非老年肿瘤患者的血清Hepcidin、IL-1、IL-6、IL-8、IL-10和IL-12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①老年肿瘤贫血患者的血清Hepcidin和IL-6分别为51.01±35.80ug/L和45.61±61.58ng/L,分别明显高于无贫血的35.23±51.83ug/L和13.87±28.79ng/L (t=1.9970和2.2551,均为P<0.05).但老年组的血清Hepcidin和IL-6与对照组均无统计血意义.②老年组贫血与无贫血患者的IL-1和IL-8表达均无统计血差异,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血差异.③老年组IL-10表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中的贫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无贫血患者;而IL-12表达则老年组高于对照组,且贫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无贫血患者.④老年组和对照组的Hepcidin与IL-6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2283和0.2239,均为P<0.05);而与IL-1、IL-8、IL-10和IL-12均无相关关系.⑤肿瘤患者的Hb水平与IL-6和IL-10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270,t=3.8571,P<0.01),但与IL-1、IL-8和IL-12无相关关系.rn 结论:老年贫血肿瘤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一样高表达Hepcidin和IL-6、Hepcidin与IL-6呈正相关,Hb与IL-6及IL-10呈负相关.Hepcidin和IL-6它们在癌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IL-10等因子与贫血的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
  •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法可缓解多数癌痛,但仍有约24-30%的癌症患者经历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CA早已广泛用于治疗手术后疼痛,依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静脉、皮下或鞘内等不同给药途径.PCA在癌痛治疗方面具有许多优点,本文报道一例难治性癌痛患者应用超大剂量吗啡经静脉自控镇痛方法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n 吗啡仍是静脉PCA的首选药物,效果欠佳时,或副作用明显时,可更换氢吗啡酮。PCA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泵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患者所需剂量需认真、仔细换算,不同途径剂量公式为静脉:肌注:口服=1:2:3。增加剂量时宜缓慢,以免出现过度镇静等副作用。本例患者应用吗啡控制疼痛,最大维持剂量为14mg/h. 24h最大剂量可达444mg,患者未出现明显恶心、呼吸抑制等现象。Sousa AM等人通过对95例应用1V PCA的慢性疼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镇静、便秘、恶心,没有发现与疼痛相关的澹妄或呼吸抑制,因此认为,对于严重爆发痛患者,静脉PCA可以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有助于阿片类药物的滴定。此外,PCA不经胃肠给药,对于消化道出血亦不影响应用;患者终末期出现烦躁时,还可发挥镇静作用。此例患者应用静脉PCA有效控制癌痛,为顽固性癌痛的姑息治疗提供参考。对于癌痛等慢性疼痛患者长期应用PCA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 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骨肉瘤导致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rn 方法:60例骨肉瘤患者共接受186例次大剂量MTX化疗,以速率法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作为评价肝功能指标,用SPSS10.0版本对化疗期间影响肝功能损伤及损伤级别的各因素进行分析.rn 结果:ALT升高96例次,占51.6%,与发生肝损伤有关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24h MTX血药浓度、化疗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8、0.000、0.007;与肝损伤级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0hMTX血药浓度,P值分别为0.000、0.029、0.000.rn 结论:大剂量MTX化疗引起肝功能损伤有多种危险因素,提高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认识对避免或减少肝功能损伤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ABCB1 C3435T, OPRM1 A118G和COMT V108/158M与癌症病人疼痛感知的关系.rn 方法:285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146例癌痛患者和139例无疼痛的恶性肿瘤患者),采集2ml外周血,应用荧光终止法循环测序系统检测ABCB1 C3435T (rs1045642),OPRM1 A118G (rs1799971)和COMT V108/158M (rs4680)等三个位点的基因型.应用卡方检验比较轻度疼痛、中度程度和重度疼痛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疼痛评分.rn 结果:ABCB1 3435T基因型频率为40.5%;OPRM1 118G基因型频率为38.5%;COMT 108/158M (A)基因型频率为23.3%.ABCB1 C3435T (rs1045642)和OPRM1 A118G (rs1799971)的基因型分布在癌痛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364和0.578);而COMT V108/158M (rs4680)在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COMT V108/158M (rs4680)基因型分布在不同疼痛程度的癌症患者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COMT V108/158M和ABCB1 C3435T不同基因型的疼痛评分也有明显差异.rn 结论:COMT V108/158M和ABCB1 C3435T基因可能会影响癌症患者的疼痛感知.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转换成美沙酮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价格.rn 方法:25例口服奥施康定治疗重度癌痛患者按不同比例转换成美沙酮口服治疗,分别记录药物使用剂量、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药物费用、药物优势等.rn 结果:25例患者口服奥施康定总的疼痛缓解率88%,转换为口服美沙酮,总的疼痛缓解率96%;周用量药物价格比较,美沙酮的周用量药物价格(239.6±139.7元)明显低于奥施康定(651.6±644.1元),t=3.1,P<0.01;不良反应中奥施康定治疗时恶心、呕吐和便秘更多见(X2值分别为22.8、18.0和15.8,P<0.01),美沙酮治疗时头晕和嗜睡更多见(X2值分别为7.0、12.8,P<0.01);药物优势评定显示更多患者喜欢美沙酮,(t值为3.7,P<0.01).rn 结论:美沙酮和奥施康定一样可有效控制重度癌痛,安全性好,在奥施康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剂量大时可考虑转换美沙酮治疗,而且美沙酮剂量小、经济,不良反应也少,更多患者喜欢美沙酮.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通过对219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前瞻性队列研究,分为单纯化疗组和中药联合化疗组,对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1.单纯化疗组94例,化疗后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与化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化疗前后CD8+细胞比例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药联合化疗组125例,化疗后患者CD4+、CD4+/CD8+细胞比例与化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CD8+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化疗前后CD3+、NK细胞比例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药联合化疗组化疗后CD8+比例降低更显著(P<0.05),CD4+/CD8+比例升高更显著(P<0.05),CD4+,NK细胞比例变化差值虽比单纯化疗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单纯化疗与中药联合化疗均能改善免疫功能,且中药联合化疗优于单纯化疗组.
  • 摘要:目的 分析伴慢性中重度疼痛肺癌患者的疼痛特征,并探讨影响疼痛程度及镇痛效果的相关因素.rn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明确诊断为肺癌且伴有慢性中重度疼痛的15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骨转移、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原因、疼痛机制、有无爆发痛及次数、每日等效口服吗啡剂量(MEDD)、用药阶梯、用药途径、是否联用NSAIDS类药物、治疗后3天内疼痛控制情况、治疗3天前后KPS评分.分析患者癌痛控制情况和影响因素、及疼痛程度与患者各项基本情况的相关性.rn 结果:152例伴慢性中重度疼痛肺癌患者中,中度痛占72.4%,重度痛占27.6%;胸背部疼痛占76.3%,其他部位疼痛23.7%;肿瘤浸润转移所致疼痛占92.1%,其他原因所致疼痛仅占7.9%;神经病理性疼痛者占46.7%.频发爆发痛(每天3次以上)的患者NRS评分较无频发爆发痛的患者高(P<0.0001),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骨转移、疼痛部位、原因、机制对疼痛程度并无显著影响(P>0.05).患者接受镇痛治疗3天后,疼痛控制良好率为81.6%,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001).统计分析显示,疼痛程度重、频发爆发痛、存在骨转移是影响治疗3天镇痛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疼痛部位、原因、机制对治疗后3天镇痛效果无影响(P>0.05).亚组分析显示,83例应用强阿片类药物患者,疼痛程度重、频发爆发痛、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应用镇痛药物剂量大(P<0.05),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疼痛部位、原因、有无骨转移不影响用药剂量(P>0.05).阿片类联合NSAIDs药物者与未联合NSAIDs药物者相比,镇痛3天疼痛控制佳,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rn 结论:频发爆发痛的患者疼痛程度重;经过镇痛治疗3天内81.6%的患者疼痛能得到良好控制,KPS评分改善;疼痛程度重、频发爆发痛、存在骨转移、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导致疼痛难以控制的因素,而NSAIDs药物与阿片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使疼痛更容易控制.
  • 摘要: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化疗疗效相关,是否与放疗敏感性相关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EGFR突变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关系.rn 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共99例EGFR突变状态明确的NSCLC患者原发灶或转移灶放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EGFR野生型52例,EGFR突变型47例.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放疗,均可评估放疗疗效.rn 结果:EGFR突变组放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野生组患者(P<0.05),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肺部原发灶和/或外周转移灶放疗患者,EGFR突变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野生组患者(P<0.05),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脑转移灶放射治疗患者中,EGFR突变组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著高于野生组患者(P<0.05);TKIs敏感组与野生组比较,TKIs敏感组放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野生组患者(P<0.05).TKIs敏感组与耐药组比较,敏感组放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耐药组患者(P<0.05),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EGFR突变NSCLC患者不论原发灶还是转移灶均较野生型放疗敏感.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receptor,IGF-1R)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A549细胞对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rn 方法:选用EGFR野生型、K-ras突变型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用吉非替尼将其诱导成耐药细胞A549/GR.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EMT标志分子及IGF-1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rn 结果:A549/GR为EGFR-TKIs获得性耐药细胞,其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5).与A549细胞相比,A549/GR细胞形态呈现间质化改变,侵袭和转移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A549/GR细胞中间质标志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多(P<0.05),上皮标志E-cadherin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与A549细胞相比,A549/GR细胞IGF-1R的mRNA和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量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而AKT磷酸化水平及其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5),ERK蛋白及其磷酸化和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A549/GR细胞的EGFR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量较A549细胞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EMT及AKT和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可能在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EGFR-TKIs获得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但获得性耐药与IGF-1R表达无关.
  • 摘要:目的:调查癌症患者死亡前6个月的治疗情况,为组建经培训的多学科姑息治疗小组,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临终关怀支持,避免终末期癌症患者过度治疗和不必要的有创抢救.rn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ICU和肿瘤中心死亡的癌症患者(分别为55例和161例)死亡前6个月的治疗情况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患者死亡前6个月/3个月/1个月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死亡前3个月/1个月/2周是否接受放疗/化疗、死亡前3个月接受化疗的情况(化疗药物种类及周期数)、死亡前1个月/2周是否接受靶向治疗、死亡当天是否接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电除颤/胸外按压/是否选择不复苏治疗、死亡前1个月是否接受血液制品/放置引流管/有创性检查,通过卡方检验比较ICU和肿瘤中心癌症患者在各项目间的差异.rn 结果:ICU和肿瘤中心中,男性癌症患者均较女性多,且均以晚期癌症患者居多.将癌症患者死亡前6个月/3个月/1个月接受手术的情况和死亡前6个月接受放疗、化疗的情况进行卡方比较(P<0.0001),发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调查显示,小部分患者在死亡前1个月仍在接受化疗、靶向治疗,且越临近死亡,化疗强度越弱.那些临终时拒绝有创抢救、胸外按压以及放弃抢救的癌症患者,在肿瘤中心分别占31.68%、19.88%和6.83%,而在ICU仅为3.64%、5.45%和5.45%.在ICU中,癌症患者死亡前1个月输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白蛋白除外)以及各种穿刺和腔镜检查的比例都明显高于肿瘤中心的患者.rn 结论:肿瘤中心的患者对临终时拒绝有创抢救的接受度更高,但仍存在过度医疗的现象;在癌症治疗早期介入姑息治疗并在患者终末期给予临终关怀,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和不必要的有创抢救,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目前治疗的主要模式是多学科参与的姑息治疗.随着胰腺癌治疗理念的不断清晰和更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内镜,尤其是超声内镜引导进行支架植入术、粒子植入、肿瘤细针治疗等多项新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指导患者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rn 方法:以"endoscopic ultrasound"和"pancreatic cancer"为关键词对国内外发表文献进行检索。rn 结论:随着超声内镜介入治疗日趋成熟,超声内镜在胰腺癌姑息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相信随着消化内镜不断的发展、完善,其不仅为胰腺癌姑息治疗提供了理想的综合和个体化治疗,也继续为解决胰腺癌治疗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初发骨肉瘤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标准化疗12疗程后随访2年内是否出现肺转移分2组,每组18例,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骨肉瘤组织病理切片的FN蛋白表达.结果:FN蛋白在转移组阳性率及阳性积分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高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正相关,检测F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了解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
  • 摘要: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中国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rn 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rn 结果:提取出患者52350例,其中男性35667例(71.46%)、女性14245例(28.54%),男/女比为2.5,中位年龄是60岁,中位住院天数为10天,中位住院费用是12894.4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男/女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升高.患者入院年代从2006年到2011年间,男/女比升高,住院天数下降,住院费用基本不变.53.13%的患者诊断了"其他恶性肿瘤",提示其存在转移.患者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出现转移的比例反而下降.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最多的西药是地塞米松(60.53%)、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20.86%),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类别是抗生素类(9.85%)、中药功效类别为扶正类(29.1%).rn 结论:中国肺癌患者的特点是老年患者、男性患者、晚期患者比例高,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是地塞米松、中药是参芪扶正注射液.
  • 摘要: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以及对远期生存的影响.rn 方法:回顾61例行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化疗以及同期52例单纯接受化疗的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行疼痛评估,FACT-G量表评估生活质量(QOL).按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随访患者生存时间.rn 结果:(1)26例患者术前伴有局部疼痛,冷冻术后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61例患者冷冻术后生活质量FACT-G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与同期单纯化疗的患者比较,冷冻消融序贯化疗组肿瘤缓解率较高(34.4% vs 15.4%,P<0.05).(3)冷冻消融序贯化疗与单纯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9月和9.5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3.6%和35.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为一安全、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可迅速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病人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不能根治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冷冻消融后序贯化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