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无锡
  • 出版时间: 2014-12-20

主办单位: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

会议文集: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循环型农业内涵的基础,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四个方面构建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循环型农业发展做出了评价,提出了要减少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加强土地管理,促进科技进步,完善政策体系等措施.
  •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了我国的兴衰成败.但目前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才缺失,老龄化加剧,严重威胁到农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至关重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型农民的培育在政府宣传和技术资金投入和培养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此认为必须加强政府宣传,增强资金投入,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改善农村环境,才能促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新农村的建设.
  • 摘要:“老人农业”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视角,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研究了农业劳动者年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现农业劳动者年龄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时对应的农业劳动年龄约为44.3岁,此时劳动者正处于中年.本文所得结论从一定程度说明,若不考虑农业的行业特征、不考虑农业更看重劳动者工作经验的情况,简单按照生理年龄考察“农业老龄化”,并不是最合适的.
  • 摘要:本文选取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对不同经营方式下农户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以农作物种植规模为主要标志的不同经营方式与其技术效率呈倒“U”型的关系,与中等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农作物种植经营方式的技术效率最高.在对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技术效率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种植结构的非粮率对技术效率有显著地正向作用,而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耕地的细碎化程度则对技术效率具有负效应.
  • 摘要:粮食主产国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是国际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本文首先构造了在损失规避情景下,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的内生模型,建立了实施粮食出口限制与预期粮食价格和实际价格差异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二元选择模型和序次选择模型,利用来自30个国家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预期粮食价格与实际价格差异对粮食主产国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预期粮食价格与实际价格差异对粮食主产国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有实质性的、显著的推动作用.从平均水平来看,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预期粮食价格与实际价格比值差异每上升1%,在损失规避机制的影响下,粮食出口国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发生比是不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0.12.ivprobit的结果显示,预期粮食价格与实际价格比值差异每上升1%,粮食出口限制的概率下降1.68.此外,当预期粮食价格与实际价格差异上涨时,对贸易具有更大扭曲作用的贸易政策更有可能被选择实施.
  •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以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为目标,以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收、土地有偿使用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体系.本文围绕宣城市本地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快征地制度等农村土地系列制度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合理流动和布局优化,着力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和统筹发展.
  • 摘要:江苏省新农保的建设领先于全国,新农保养老金已经成为农户养老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利用333位样本农户的数据,分析农户养老的需求特征,并对新农保政策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养儿防老观念正在逐渐退出,与农户的养老需求特征不相符.新农保政策的运行不能满足农户的养老需求.因此,本文建议今后加大新农保政策资金投入力度,逐渐建立起以新农保为主、商业养老保险为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和荷兰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力图了解掌握两国留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中荷两国的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鲜活农产品流通是我国农产品大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在总结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关系,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视角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型创新、龙头企业主导型创新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型创新.
  • 摘要: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但受自然条件限制,中国天然橡胶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对保障中国天然橡胶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中国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已经开始加速,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并且还存在缺乏统筹规划、企业未能形成合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境外投资环境信息缺乏、融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设计、加强企业间合作、落实对外投资扶持政策等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对城镇人口比例和粮食产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非均衡关系进行研究.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对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过程进行分析,并对粮食产量最大化时的最优城镇人口比例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粮食产量关于城镇人口比例的长期和短期弹性分别为0.489和0.468.城镇人口比例变化是引起粮食产量变动的原因,反之不成立.城镇人口比例变化量的正冲击对粮食产量变化量影响程度较大.在前三期影响为负,在第四期又上升到正的最高点,在第五期后趋于稳定,并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实现粮食产量最大化的最优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7.94%.基于研究结果,最后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科学建议.
  • 摘要:国际四大粮商(ABCD)等国际农业企业已经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正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因此本文介绍了国际四大粮商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和运营金融化三个方面,,借鉴其运作模式和发展经验,提出我国“走出去”农业企业应积极建立全产业链经营网络、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政府和国家金融机构应给予“走出去”企业引导和支持。
  • 摘要:中国养鹿历史悠久,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鹿茸产地之一和主要消费国之一,但随着国际鹿茸竞争的加剧,我国鹿茸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重点研究了新西兰鹿茸产业发展的渊源,就其管理体系和机构及发展战略进行了探摸,2009-2014鹿茸发展战略中,新西兰鹿业委员会将战略重点从市场准入转变为市场拓展,希望投入更少的资源,实现保护传统市场、消除贸易壁垒、开拓新市场。韩国市场方面,抓住韩新白贸协定的机遇,保持韩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依据白由贸易协定,进口税率以及个人消费税将进行调整,这将有助于新西兰鹿产品的出口。中国市场方面,抓住中新白贸协定签订的机会,扩大中国市场份额,战略指出白贸区的设立可以缓解目前中国对鹿产品的限制,逐渐改善准入条件。台湾市场方面,指出继续努力保持已经获得的5吨鲜茸配额,设法扩大制成品市场。通过学习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在竞争中提升自我.新西兰的鹿茸产业对我国的冲击最大,这让中国不得不面对挑战,选择建立强有力的产业管理部门,注重精深加工和科研投入,加强市场监管以促进产业竞争力,抵御冲击。
  • 摘要:2013CAP(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对农村发展政策进行了新的一系列重要的调整,为更好地把握住新调整之后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特征,本文从目标框架、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对2013CAP改革中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的调整动向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及修订的启示.主要的研究结论:目标框架上,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目标框架的调整具有全面性及系统性特征;政策措施上,欧盟在原有对农村发展政策的支持基础上,还在诸如应对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险管理、加强合作及向非农活动的多样化拓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运行机制上,欧盟在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机制设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灵活性.
  • 摘要:农场安全网指美国政府为管理农场生产经营风险实施的一系列支持计划.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对农场安全网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试图构建一个各支持计划之间有机组合、注重补贴效率和强化风险管理的新农场安全网,美国农场安全网通过稳定农民收入,化解农民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目标.联邦农业安全网保障严密,运行成本适中,已实现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的转变,文章介绍了美国农场安全网的结构和演变,包括农产品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农业灾害求助计划等,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了激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后建议我国应整合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直接补贴和改革增粮直接补贴方式、将农业信贷纳入农业安全网、采取差价补贴为主体的价格支持政策、注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构建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农业安全网.
  • 摘要:文章运用安徽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双重”分化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职业分化表现为农民从业的多元化、兼业化,主要流向非正规的工业部门、服务业次之、正规的行政事业部门最少,但老一代留在农业部门的比例远高于新一代;农民收入分化表现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农民向非农部门分化主要是Ⅱ兼农户,I兼农户主要倾向于在农业内部分化.农民分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存在代际差异:非农就业比是影响新一代职业分化最大的因素,从业资质是影响老一代收入分化的首要因素;文化程度对农民“双重”分化影响显著,尤以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对老一代的影响为甚;新一代期待国家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有更多利好的政策,老一代则关注户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并期待政府在权益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文章基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等五个典型农业生产省份100个行政村98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支撑,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影响农户规范施药行为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目标、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与农户规范施药行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规范施药行为意愿影响最大,其次为行为态度.此外,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目标、行为目标与行为态度、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态度、行为目标与主观规范两两之间互相影响.其中,行为目标与行为态度之间影响最大,其余潜变量之间影响均相对较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具体的对策建议:首先,就农户自身而言,应积极主动学习农药施用的相关知识与先进技术,增进对规范施用农药的理解,有选择地采纳亲朋邻里及政府提供的规范施药对策建议.其次,就政府而言,应为农户提供针对性的农药施用相关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对规范施用农药的认知水平.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户施药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增强农户的法律意识,为农户规范施用农药营造良好的法律监督环境.此外,还要强化对农药经销商的培训和教育,规范农村农药市场.再次,就消费者而言,应广泛学习农产品的安全知识,做到理性消费、安全消费,同时要增强维权意识,时刻加强对不安全农产品的监督与防范以此从外部激励农户为获取较高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加自身收益、维护声誉等而采取规范施药行为.
  • 摘要:本文利用1985-2010年的年度数据,通过构建包含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的生产函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投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私人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本文提出今后的农业政策应该合理配比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 摘要:通过对2013年欧盟CAP改革中农业市场干预政策调整动向的分析,本文发现本轮市场措施调整总体延续了以市场为导向、促使农民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生产的总体目标,调整了公共干预和私人存储支持的支持范围、力度、干预类型及启动条件;扩大了生产者组织和跨领域组织的认定,完善了购销合同系统;调整了蜂业、橄榄油和食用橄榄以及改善食物援助计划,增加了水果和蔬菜、葡萄酒、啤酒花援助计划,废除了牛奶、糖、葡萄的生产限制,取消了干饲料、亚麻纤维、蚕等援助计划.
  • 摘要:食品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食品价格波动不仅仅直接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而且会通过改变居民的心理预期,进而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同时,本文的实证检验表明,食品价格可以作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并表现出扩散性的“蛛网效应”,前期食品价格的微弱上涨可以刺激居民的当期消费;但是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居民对未来经济形势秉持悲观态度,直接引发居民的消费信心下降,从而减少未来长期的消费支出;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政府救济行为,随机事件的发生尽管会引发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但并不必然引发居民悲观的消费心理预期.
  • 摘要:中国的家庭农场内部已经开始分化,内生性家庭农场和外生性资本化农场在雇工、生产效率和农村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等各不相同.本文结合经典农户命题,从生产资料拥有、利润最大化、积累和再分配程度等维度确定了内生性家庭农场的定位,并证实它们是未来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农村发展的主角.通过对衡水市内生性家庭农场的调研发现,该类家庭按理性投资者的原则决策,是典型的资本劳动双密集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农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金融排斥问题难以解决,惠农技术覆盖面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政府构建和落实支持内生性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内生性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 摘要: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对农产品支持计划、农业保险、资源保护、生物能源、科研推广、农村发展等十二各方面都做了调整.这些调整,力图提高补贴效能,注重因地制宜;调控手段更加市场化,有望避免贸易争端;突出了农业保险作用,注重农业风险管理;强化了中长期农业支持,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更注重政策公平性,充分体现民生取向.新法案启示:政策制定重法治、政策取向市场化、风险管理多层次、支持发展可持续等是农业政策的基本演变趋势;我国应加快农业发展规划和立法,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改革农业政策手段,减少对市场扭曲,完善农业保险,强化农业风险管理,调整农业政策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部门的收入逐步降低,非农部门的收入则日趋走高,致使农业部门利益受损.因此,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和支持农业,即进行有效的农业调整,便成为各国开展农业改革的核心议题.本文在构建农业调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例,探究了发达国家在农业调整过程中的异同点,解释了“人口转移陷阱”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各国在农业调整过程中的有效做法,最后就我国如何开展农业调整工作提出了四点经验启示:依托于已有的农业结构理论,介绍和评述了对韩国等发达国家农业调整的过程,得到以下四点结论:首先,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问的差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差异的大小与扩大速度则由各国不同的发展情况来决定;其次,虽然在理论上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提高农业的边际产出,增加农民的收益,缩小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问的差距。但韩国的经验表明,过快的人口转移一旦超过非农部门的吸纳能力,大量劳动力将游弋于部门之问,致使农业生产后继乏力和农业生产率的显著下降,部门问差距不断被放大;再次,劳动力的流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门问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农业部门白身的发展和农产品结构的改变带来的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是增加农业部门收入的关键;第四,农业保护政策适用于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时效性强,立竿见影的特点,是农业支持的基础与前提。但随着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农业调整应该将重点转向以合理分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的农业规划与支持政策。
  • 摘要:美国农业安全网通过稳定农民收入,化解农民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目标.联邦农业安全网保障严密,运行成本适中,已实现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的转变,文章介绍了美国农业安全网的结构和演变,包括农产品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农业灾害求助计划等,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了激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后建议我国应整合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直接补贴和改革增粮直接补贴方式、将农业信贷纳入农业安全网、采取差价补贴为主体的价格支持政策、注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构建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农业安全网.
  • 摘要:2014年2月7日,美国2014年农业法正式签署生效,这是美国第17部农业法.从1933 年第1部《农业调整法》开始,美国政府全面启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出口和环保等各个环节的支持政策,虽然不同时期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支持强度有过增减变动,但理念贯彻始终.透过美国复杂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表象,探究其内在逻辑、政策取向等内在实质,本质是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价格为其农业政策执行的核心,通过提高农产品目标价格,政府对农业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对棉花、食糖、乳制品通过政府规制没有放松,支持保护水平也没有下降,棉花累计收入保险计划和乳品利润保险计划实质上还是收入补贴政策,只是在形式上更加隐蔽、更有利于规避WTO规则约束,文章提议在未来农业谈判中必须坚守“三条底线”国内支持要“用足黄箱、用好绿箱”、要积极推进产业安全战略。
  • 摘要:鼓励和引导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主要因素,包括秸秆交易市场不健全、政策不到位、技术不成熟等,最后提出了中国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强化秸秆农业综合利用、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秸秆资源产业化、制定政策激励体系、强化社会正面引导和综合利用秸秆的友好氛围。
  • 摘要:日本在沿岸近海渔业资源特别是丁香鱼资源的利用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和管理经验.对中国而言,如何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一直是困扰中国渔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关注日本的沿岸近海资源利用管理的成功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沿岸近海渔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本文详细梳理了日本丁香鱼产业的发展实践,总结了丁香鱼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法规完善、管理系统高效、管理方法科学严谨、自主管理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沿岸近海特别是丁香鱼资源的建议:包括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合作经济组织、顺畅合作组织利用管理资源机能、全面推进小个体资源综合化利用.
  • 摘要:粮食是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涉及经济、社会、国家安定、民族兴亡等方方面面.粮食生产是基础,粮食消费是必然,而粮食流通正是连接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主要桥梁.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的重大变化很容易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引起粮食安全问题.本文通过梳理近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视角下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情况,目前我国学者们对粮食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要素票赋(如:水土资源、白然环境、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等)对粮食生产产量的研究;国家财政补贴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及农民粮食收益对粮食产量增长率的影响;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从粮食生产及产量角度寻找粮食安全解决办法;对我国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研究。但是,由于研究时问跨度较短、实际数据采集困难,缺乏实证检验,粮食消费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儿个方面:m根据今年来的一些粮食消费统计数据,我国粮食消费总体情况以及农村城镇居民粮食消费现状研究和分析;从粮食需求情况进行研究;从科学消费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消费安全问题。但总体来说,针对粮食消费安全的研究成果还是偏少,而且很多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们在研究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问题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分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其成功对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启示;通过研究我国部分省份的粮食流通现状,分析我国目前粮食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我国的粮食产销情况及发展模式;对我国古代粮食流通进行研究,为现代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供参考;针对目前的快速城镇化问题,研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粮食流通问题,并告诫要警惕在此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总之,在粮食流通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颇多,但是针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政策性研究、实证研究等还是偏少,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能很好的形成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本文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规模农业、大幅度提高粮食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 摘要:当代金融资本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乃是美国主导下的金融资本全球扩张,并以此占有金融全球化的制度收益,而将其制度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以此视角分析21世纪的粮食安全,文章认为粮食金融化已取代粮食供需基本面因素构成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原因.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传统粮食安全形势因面临双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境而日趋严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应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培育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和城乡互助的参与式农业,倡导多样化农业生产和多元化食物消费,强化监管机制,参与国际合作.
  •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形势判断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结合跨国粮商在发展过程中的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运营金融化及区域布局战略,指出我农业企业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其成熟的经营战略经验.最后,本文从国家、企业和中介组织的角度对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从国家层面,应对走出去的农业企业予以支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要跟踪跨国粮商的发展历程及经验,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应积极发展中介及服务组织,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及便利条件.
  • 摘要: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存在许多差距,城乡协调发展不平衡,生活消费、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存在很大差距,城乡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山东省统筹区域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国家战略,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小城镇,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城区位品牌,实施纵向、横向联合,按功能定位城市规模,实施外向型战略,搭建经济全球化平台.
  • 摘要: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美国Agribusiness 学科发展背景、研究内容、学科发展历程以及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回顾,课程包括:理论概述、统计学概论、农牧管理概论、计算机、农业生产、农业金融、农业政策、高级农牧管理、农业市场营销、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农业价格分析、微积分、定量分析方法、农业法规、农业商业管理、资源经济学等。从宏观政策的研究为主转向以微观主体和产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Agribusiness领域,结合美国发展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中国未来Agribusiness的学科发展主要集中于两个平行领域:agribusiness经济学(Agribusiness Economics)和agribusiness管理(Agribusiness Management),Agribusiness经济学关注于理解制度、组织和市场如何影响食品系统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协调关系,用于对制度、组织和市场的设计和分析。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中国农业Agribusiness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如下方面:(1)从生产环节来看,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农业的经营规模将不断扩大,农场管理将是中国未来农业迫切需要的理论和知识,而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前关注的主要内容;(2)农场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带来农产品销售问题,农产品市场营销也是农场生产者和农产品销售者关注的重点;(3)从消费环节来看,由于普遍的时问成本上升,销售农产中经过加工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比例将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将会不断增加,农业从业者不仅仅需要经济学的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4)当越来越多农产品进行跨区远距离销售,农产品供应链将是农业产后环节的重点关注领域,通过将供应链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中,将能极大减少在产后环节的损耗率,提高农产品配送效率;(5)当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者问隔的环节越多,距离越远,彼此之问的传递的信息就会衰减,信息不对称性就会增加,农产品质量问题开始大量出现,农产品标准化和可追索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生态和有机农业也就有了市场,相关的理论和知识需要引进和进行本土化;(6)在当前家庭承包责任制下,依赖土地的种植业的超大规模经营者难以出现,但商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生产会快速出现,但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由于工商业资本容易进入,这可能会形成区域性市场垄断或独占,如何处理小规模生产者和强大的生产资料提供者和农产品中问商之问的关系,产业组织结构理论、契约理论和博弈论等知识将是未来农业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以及人多地少,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水热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等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为解决困境,提出必须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粮食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耕地的粮食产出率、水资源的利用率、粮食产品的优质率,以促使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加、质量安全优质;还要采取稳定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建设稳产高产农田,要以水和土为中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要坚持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只有保住了基本农田,才能稳定粮食生产;在流通和消费环节倡导节约粮食,以减轻对粮食增产的压力。
  • 摘要: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基于来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区60个家庭农场的样本数据,分别构建了家庭农场生产函数和家庭农场生产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模型,实证分析该区域从事水稻种植经营的家庭农场生产函数及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资源禀赋、经营项目、技术装备水平、管理经营能力、社会化服务和社会稳定等五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影响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通过家庭农场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的规模报酬系数RTS为1.0412,存在规模经济效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规模与全要数生产率之间成“倒U型”曲线,家庭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极大值,当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为极大值时家庭农场的规模为116.87亩。
  •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和主要动力.但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出现了整体数量不足、规模小、效益低、发育不良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土地流转、资金、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激励政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选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依据和标准,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和差异化原则,对所选取的经营主体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并给予政策扶持和人才支持,壮大其规模,提高其质量,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 摘要:日本对工商资本下乡占用农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过去是禁止的.本世纪初政策逐步放宽,转而采取利用与限制并举的方针.这是在农业企业化改革下做出的政策选择,目的在于向农业内部引入新的要素,以解决农业经营活力不足、弃耕现象严重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为了避免工商资本下乡动摇农民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制定了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农地流转由事前设置准入门槛,向事后严格监督土地使用的方向转变rn,把工商资本下乡置于法制的轨道上,使土地流转和使用有章可循等保护措施。
  • 摘要: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推行农业结构改革,重点培育生产大户和生产组织为规模经营主体.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主体培育的效果逐渐显现,土地利用型农业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村落营农自90年代以来呈现数量增加,集聚的耕地面积扩大,组织形态规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在解决小规模经营效率低下、兼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维持村落生活环境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日本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改造的目标模式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村落营农的产生原因,定义与发展历程,又针对目前村落营农的数量,集聚的土地面积和农户的数量,经营领域和经营模式,并结合岩手县盛冈市某村落营农的实例进行了介绍并总结道:村落营农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国家补贴政策的推动,属于典型的应对政策变动而成立的组织,该村落营农的最大特点是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了单个村落,通过跨村经营实现了全国最大规模。村落营农将同一地区内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起来,实现耕地的集聚和连片,但实现经营的规模效益最大化不是组织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承接弃耕农户的耕地,维持地区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维护村落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活动领域包括了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因此村落营农既是规模经营主体,也是保护村落生产生活环境的骨干力量,在解决小规模经营、兼业化和劳动力高龄化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规模经营主体,这是岩手县乃至全国村落营农的主要特色,是日本农业规模经营的代表模式。
  • 摘要:当前我国小额保险市场蓬勃发展,本文在梳理已有的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额保险的双重属性,即: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小额保险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既需要创新的市场运营方式,也需要必要的政策保障.小额保险的国际发展经验对这一推论进行了印证.最后本文重点从小额保险的需求、供给、政府作用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小额保险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第一,重在培育需求。小额信贷在帮助低收入人群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作用,相比于小额信贷,小额保险的发展时问较短,但在极短的时问内已经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已经被证明是防止低收入人群在致富后因病或其他风险再度贫困的有效工具,第二,壮大保险供给。在小额保险的发展中,小额保险的提供机构也需要苦练内功,积极壮大,以下三个方面将是其未来的着力点:一是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提高运营效率,如积极创造条件利用成熟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等;三是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平衡短期生存和长期增长之问的关系。第三,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小额保险市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商业利润的实现是建立在市场规模和长远眼光之上的,其商业模式的判断标准是需对保险双方都有益处,在保险市场中,目标群体最为注重的是保险的消费和服务,因此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中,销售和服务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重塑小额保险的外部环境,小额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设施、保险数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巨灾保险等诸多方面。
  • 摘要:通过分析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对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内涵和原理,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绩效审计可以从经营绩效、管理绩效、资源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等几个方面入手。并针对目前绩效审计覆盖面不广,认识不足,技术不完善,人才缺失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举措,包括提高广大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同时要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适当扩大绩效审计的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继续推进绩效审计的探索工作。对已经完成的试点项目,要跟踪检查绩效审计报告的执行情况。积极促进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推动规范化建设。改进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技术方法。加强绩效审计队伍建设。
  • 摘要:随着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扩大,粮食进口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分析了在进口来源布局对一国粮食价格及其波动性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进口来源布局变化对一国进口价格波动性的影响取决于其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基于2005年至2012年的中国大豆进口月度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南美半球在中国大豆进口中所占份额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中国大豆的进口价格及其波动性.因此,我国应慎重选择进口来源及农业走出去的对象国,重点关注和培育与现有进口来源国具有季节互补性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具有生产潜力的国家,以期降低进口价格高波动的不利影响.
  • 摘要: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文章结合现有家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对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耕地,提高政府支农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应采取包括规范家庭农场认定登记办法,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建设,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等措施。
  • 摘要:日本奶业的价格管理体系与稳定机制在保护日本国内奶业、稳定乳品市场价格与维护奶农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贸易政策维持乳品总量平衡与价格基本稳定;通过经营安定政策(补贴政策)稳定奶农生产与乳品市场供给;通过以“一元收购、多元销售”购销体系和差别定价为基础的交叉补贴,实现奶农收益与奶业竞争力的平衡.但是,“一元收购、多元销售”体系也导致奶农收益区际不平衡,随着运输技术进步与运输成本下降逐步打破传统市场分割的基础,日本奶业价格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冲击.
  • 摘要:生态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是“变脸”农业最喜欢的宿主,也是他们挂羊头卖狗肉玩“变戏法”无风险公开揽财的好作坊.目前这种作坊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建议为保障我国生态农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应从全方位多角度的立法,严防“变脸”等农业套项,建立民问组织与国家职能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开通多角度举报电话,结合媒体、教育、文化,要号召宣传弘扬生态农业方面的正能量。在揭露变脸农业的骗局的同时,作者概述了生态“自我”循环农业实践及模式的创新以及一个生态“自我”循环农业家族中一个小板块的“天人合一”的实例、最后提出了农业的法规政策与生态“自我”循环农业模板功能效果对接:为我国农业政策积极创立,适合各地农业各板块的农业系统,狠抓标准生态链循环系统是环境友好的保证。
  • 摘要:判断城镇化的质量主要要看城镇化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以人为核心,使城镇常住人口过上高品质生活.文章考虑当前受产业支撑水平、公共治理能力和城镇化制度完备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中国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因势利导,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人居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化发展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有效维护和实现城镇居住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
  • 摘要:本文在对美日法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深刻剖析其对重庆市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启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重庆市发展实际,认为重庆市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取向体现在: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活跃要素、充足动力,强化科学发展;改善条件、强健体质,打破发展僵局;攻坚克难,深化改革,破除农业现代化发展体制性障碍等四个方面.
  • 摘要:赫哲族渔文化是赫哲族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渔文化中具有典型特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对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这个赫哲族的主要传统聚居区的调研,发现赫哲族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状况堪忧,而只有捕鱼为生、以鱼为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赫哲族在与周围环境渐趋融合的过程中唯一保留的最为完整的传统渔文化.为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紧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赫哲族渔文化遗产,让这一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继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 摘要:泰国政府为保证稻农收入,先后实施了大米仓储政策、价格支持计划、价格保险计划和大米典押政策等一系列价格支持政策.一方面促进了泰国大米产量增长、增加了稻农收入和保障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大米出口受阻、财政负担过重、妨碍市场化改革和政策红利有限.本文主要探讨价格支持的积极影响和产生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完善价格支持政策提供借鉴.尤其在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眼光,不能偏离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针对不同粮食品种,价格支持政策应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价格支持强度要适合国家财政支持能力,采取差异化的目标价格策略.
  • 摘要:基于2004-2012年中国粮食增产时期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框架,发现农业机械的采用以及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正成为新时期粮食增产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化肥投入以及财政支持等传统因素的作用正在衰弱.进一步测度了各省区的粮食增产潜力变动趋势,发现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呈现稳步强健的上升趋势.各品种如稻谷、小麦和玉米等的情况与此类似,只不过稻谷的增产潜力提升较慢,而小麦和玉米相对较快.由于粮食增产时期中国的增产潜力一直是处于上升态势,因此中国的粮食增产是可持续性的.另外,在考察期内各省区粮食增产效率提升不明显,且稻谷和小麦两个品种增产效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 摘要:本文基于家庭农场变化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福建省农业推广服务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了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服务机制,发现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且生产经营性规模较大,但面临着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等问题.在分析不同类型经营模式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的基础上,从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建立“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服务机制,加强对“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养与教育,加大农村科技服务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创新农业推广服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偏差和操作不当是引发农产品安全风险的最直接原因,规范农业生产者的农药施用行为是防范农产品安全风险、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最基本手段之一.为探究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中的行为逻辑,文章基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等五个典型农业生产省份100个行政村986个样本农业生产者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的因素,并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生产者的农药施用行为受知识能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土地经营规模、家庭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心理认知水平(对农药残留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认知)、外部环境条件(获得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难易程度、是否接受过农药施用知识或技能培训、是否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经济条件水平(是否愿意种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的安全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对此,政府应定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相应的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农产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减少农药施用过程中的随意性,从而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进程.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评述的方式重新审视农业化学投入品施用“过量”的现实与农民“经济理性人”的冲突,以期为解决这一冲突提供可能的解释和可能的路径.分析发现:我国农民农业化学投入品施用既存在过量的现象,也存在施用不足的现象;化肥的增产效应和农药的稳产效应不容忽视,但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要素替代理论、经济学外部性、风险偏好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农户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农户、市场、政府等各方面,结合国外治理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农民理性不等同于农民施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唯一目的是“产量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农民所处的每个阶段都有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所以那些以农民收入最大化或产量最大化为出发点的研究认为,农户过量施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是农民不理性表现的结论有失偏颇。文章建议应该注意到不是所有的农户都选择过量施用农业化学投入品,不同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农户其施用行为存在差异,尤其当下中国农村变革和现代化农业的大力推进,其衍生出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农业化学投入品施用情况如何,是缓解了还是加重了过量和污染问题,相关研究有待充实。应充分考虑农民分化的趋势,充分理解不同特征农户施用农业化学投入品背后的逻辑,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区域特定阶层的农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指导其合理施用农业化学投入品。
  • 摘要:人类在粮食安全和营养上举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气候变化的威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干扰,积累了风险.林业是食物、药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并富含营养.林业是农户生产系统平衡与健康的基础,林业维系着农户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与活力,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上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挑战:缺乏林业与粮食安全和营养系统研究;缺乏对林业相关活动的认知;森林食物传统知识正在不断流失;没有成为各国制定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的组成部分.国际社会正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创造有利的制度政策框架,促进多方利益群体参与等行动来充分发挥林业在粮食安全和营养中的作用,为我国林业发展提出了加强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构建多部门合作等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利用陕西高陵县、宁夏同心县两个西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定序Logit模型(Gologit Model)对农户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被访者性别、家庭生产经营类型、家庭负债规模、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是否担任(过)村干部、对农信社服务态度以及信誉评价、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是否了解、是否有产权抵押融资经历具有统计显著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后回归估计(Post-estimation)方法中的边际贡献和概率预测分析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概率估计,从概率角度分析了各自变量对农户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意愿“非常不愿意”、“不愿意”、“一般”、“愿意”、“非常愿意”五个序次类别的概率影响,揭示了模型回归结果中未能反映出的变量信息.论文据此提出了规范农村信贷市场,建立公平、有效的金融市场秩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家庭经营向非农产业延伸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 摘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不是城镇化规划之外的因素,而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应该同步推进.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方面的经验,考察湖南省汉寿县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发现:就地村镇化,即在新村镇经济社会融合、基础设施到位、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的基础上,让短期内无法实现城镇化的约占中国人口40%的适度集中居住在村庄的人口享受发展的福利,是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的新思路.以村镇融合为特色的就地村镇化,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本地经济增长,实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双赢.
  • 摘要:2014年2月,经历了近三年的辩论、妥协,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2014年《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2月7日,新法案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2014年农业法案逆转了2002年和2008年农业法案形成的以高补贴为主的农业支持保护思路,逐步放弃政府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干预,调控手段趋于市场化.文章主要介绍了该法案涉及的补贴内容,主要包括价格损失保障补贴和农业保险保障补贴和作物商品补贴上限、奶业和畜牧业补贴等内容,及其在强化农业风险保障、调整资源保护项目、加强营养项目、促进农村发展、扩展项目、对该法案存在的潜在风险,比如部分产品种植面积下降、农民经营风险减低、农产品价格降低、出口增加等内容。最后介绍了对我国的启示,必须坚持强农富农惠农措施、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市场调控措施、健全保险制度、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
  •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包括专业大户、专业协会、经纪人、合作社)+农户”和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三种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不足,以温岭绿牧草鸡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论证了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产生的必然性及这类合作社稳定发展的原因,提出公司拥有大量专用性资产是公司领办合作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维持合作社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推动这类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增加公司和农户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完善合作社治理机制、加强合作社诚信建设.
  • 摘要:家庭农场体现了规模化经营、商品化生产及土地集约化利用等优点,对于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宁波市68个家庭农场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宁波市家庭农场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由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并引发了家庭农场主要成员户籍是否需要限定、家庭农场雇工数量是否需要限制、工商资本能否介入农场经营、家庭农场以个体工商户注册是否合理、家庭农场土地能否用于抵押融资等五点思考.
  • 摘要:在荷兰,家庭农场是农业系统的基础,一直都是农业的主导组织形式.本文对荷兰家庭农场的经营特征和政策实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荷兰家庭农场具有经营农产品高度专业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化、经营土地自有化、劳动力家庭成员化、经营方式集约化和生态化、经营组织合作社一体化、农场收入来源多元化等特征.健全明晰的农地制度、因势利导的农业补贴政策、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严密的质量安全制度、协调运行的农业知识和创新体系、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荷兰家庭农场健康成长、快速发展的政策支撑.
  • 摘要:文章基于随机游走和市场有效假说,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通过研究富士苹果产销地价格关系研究中国市场效率.结果表明,产地价格波动遵循随机游走;销地价格波动不遵循随机游走,存在ARCH效应,满足高风险高收益假说;产销地价格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但由于流通领域进入壁垒等的存在,产销地市场并不是统一完善的有效市场,而是两个市场;市场间传递效应显著而倒逼效应不显著;市场上投机和寻租等的存在正加剧着市场分割和社会福利损失.由此说明,历经30余年市场经济建设,中国市场效率仍待改进.政府应削弱市场进入障碍,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社会福利.
  • 摘要:法、日的经验表明,家庭是适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家庭经营的规模,应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扩大.即便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国家,也应把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到能够有效吸纳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和能够实现与非农产业劳动所得相均衡“最小必要规模”以上.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引致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使用权的流转是扩大家庭农场规模的主要途径.协调、完整的规模干预政策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保障,应对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业补贴、财税制度等关联性和替代性制度进行同步设计和配套改革.
  • 摘要:该文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结合安徽长丰、萧县和青阳三县实地调研数据,共1010份有效问卷,分析了农民对耕地的持有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耕地状况、认知状况以及地域特征等因素对农民耕地持有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指出在土地流转中,应该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
  •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在对美国、法国、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经验进行梳理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其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重庆市发展实际,认为重庆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与农村金融、土地管理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 摘要: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多年,其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对我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文章便先介绍了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模式。“所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指尽可能地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围绕农业白然生产特性,利用和管理农业内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成本,以求获得理想的收益。”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是指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及日本推出的以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环境保全型”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其基本内容是: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利用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扩大应用,促使永续利用资源,将有效保护环境同提高农业生产率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文章最后结合国外模式的启发,提出我国走现代集约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体系,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同时加强理念宣传和注重人才和技术的投入。
  •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的基本社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基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元回归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深入分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产出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及其变化规律,挖掘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模式,构建了一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我国31个省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能够能帮助各地政府科学了解当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近几年种子进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从规模看,中国种子进口迅速增加,但进口种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还相当低.同时,虽然中国在全球种子贸易中地位较高,但与全球种子贸易大国的差距仍然巨大.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种子进口商品结构与全球种子贸易构成差异很大;种子进口主要来源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种子进口均价近年来快速上涨,但总体上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种子进口仍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进口结构将保持现有格局,进口均价将继续上涨.
  • 摘要:本文基于1994年6月-2013年12月活猪价格与猪肉价格的月度数据,采用门槛自回归模型(TAR)、动量门槛自回归模型(M-TAR)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ATP-ECM),对活猪价格与猪肉价格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性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活猪价格与猪肉价格之间的传导存在非对称性效应,且这种非对称性表现为双向的特征.虽然猪肉价格对活猪价格的“正向”波动更为敏感,而活猪价格对猪肉价格的“负向”波动更为敏感,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均表现为对“利空”消息的反应更为敏感.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需品的商品特性、劳动力成本的持续较大幅度增加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摘要:农业的发展实际上更加清晰地刻画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物欲满足与精神需求的错位.没有农业这样基础性的生产我们人类将会沦为原始性的自然物种,同样有了农业的飞速发展但却只是迷恋于发展速度和生产手段而在整个社会里没有一个良性的精神追求我们终将会成为一种怪诞的、短视的和自我残害的物种.本文以人的两种属性开头,厘清人类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基础条件、前提条件、手段和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了人类农业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并解释自己对农业发展内在逻辑的理解,指出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农业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社会整体的大发展提供原料。不能将农业自身发展的这一局部目的上升到人类社会整体的大发展这一全局目的之上,更不能把局部目的与全局目的的关系倒置过来。进而结合中国人的天人思想的理念和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并考虑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历史传统和现实世界的双重视角下提出了生态循环型农业这一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必然道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