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4-11-11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会议文集: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单培养和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密度对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种间生长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起始密度对海水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种间生长竞争具有明显的影响.5种不同的接种比例下,牟氏角毛藻在与海水小球藻的竞争中始终占优势,而且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牟氏角毛藻在种间生长竞争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在接种比例为H∶M=4∶1时,海水小球藻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 摘要:营养素是人和动物包括鱼类进行新陈代谢的基础,对机体影响很大.本研究综述了营养素对水生动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影响和机理研究的进展,旨在深入研究之,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营养素调控水生动物,提高它们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促进养殖渔业的健康生态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营养素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机体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其中营养素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每个基因调控点。这种调控作用既可在基因转录水平,也可在转录后。对真核细胞而言,其mRNA的5’和3’端非编码区(uTR)含有控制mRNA的腺苷聚合、稳定、在细胞中分布定位以及翻译的调节信号,对基因表达的调节发挥核心作用。因此,某些养分可通过mRNA u1'R,特别是3’UTR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西罗莫司靶向基因(mTOR)信号通路被认为是一个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的信号汇聚点,在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和核糖体合成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自噬、血管形成起着中心调控点的作用。在哺乳动物,氨基酸通过激活mTOR/p70s6激酶转导途径与胰岛素共同调节蛋白合成。胰岛素作用酪氨酸膜受体,该受体通过胰岛素集合,酪氨酸酶聚集和磷酸化细胞内底物(胰岛素受体底物)被激活,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底物通过许多分子传递信号,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和蛋白激酶B(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一个关键节点能引起葡萄糖转运调控、糖原合成、mRNA转录和基因表达。另外,Akt经由磷酸化作用和Fox01转录因子(Fox01)调节代谢中间阶段相关的基因表达,也通过ToR激活作用调节蛋白质合成。TOR激活作用还有助于脂肪酸合成,主要通过阻断固醇反应元件结合蛋白(sREBP1)成熟形式的核聚积和随后的SREBPl靶基因的表达,如脂肪酸合成酶(FAs)和ATP柠檬酸裂合酶(AcLY)。Lansard(2010)等研究发现,在虹鳟肝细胞中,胰岛素和氨基酸调节脂肪合成,并通过’roR一依赖途径调节Js.翘8P1基因表达。投喂虹鳟可导致Ak/TOR一信号途径在肝和骨骼肌中的调节作用。
  • 摘要:用实验生态法结合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分析检测技术,探讨了Cd2、Hg2在可口革囊星虫中的富集规律和对其生长与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胁迫浓度内,可口革囊星虫体壁肌肉对Cd2+、Hg2+的富集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终达到饱和浓度;环境中Cd2+、Hg2+浓度越高,富集速度越快,达到饱和的时间越短,饱和浓度也越高.体重增长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减慢,联合胁迫的影响程度大于单一重金属实验组.体壁肌肉蛋白质含量随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Cd2、Hg2+胁迫浓度分别为0.05mg/L和0.02mg/L时达最高,然后开始降低,最终甚至低于空白对照组.联合胁迫也呈同样规律,且影响程度更显著.体壁肌肉脂肪含量随实验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胁迫浓度越高,降低越多,二者联合胁迫则降低程度更大.
  • 摘要:采集山东沿海的养殖和野生缢蛏,分别随机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体重,结果表明,养殖缢蛏明显在数量性状方面优于野生缢蛏;利用凯氏定氮法对粗蛋白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腹足和外套膜中的粗蛋白含量野生型显著高于养殖型(P<0.05),在野生型缢蛏中外套膜和腹足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性腺中粗蛋白含量(P<0.05),在养殖型缢蛏中3种组织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采用索氏抽提法对粗脂肪含量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得出,野生型和养殖型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野生型缢蛏中性腺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腹足中粗脂肪含量,外套膜与性腺和腹足均无差别,在养殖型缢蛏中性腺和腹足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外套膜中粗脂肪含量(P<0.05).糖原使用试剂盒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脂肪酸组成测定参照Metcalfe的方法,发现主要有16种脂肪酸,其中C16∶1n-7、C20∶1、C17∶0、C18∶2n-6、C20∶3n-6等的比例含量野生与养殖的可以相差2~4倍,在野生型缢蛏中腹足、性腺、外套膜之间的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14∶0、C16∶0、C16∶1n-7、C17∶0、C18∶0,在养殖型缢蛏中腹足、性腺、外套膜之间的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14∶0、C16∶1n-7、C17∶0、C18∶0、C18∶2n6c、C20∶1、C22∶1n-9.通过比较野生型缢蛏和养殖型缢蛏在腹足、外套膜、性腺方面的数量性状、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糖原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别,获得一系列全面地有利于缢蛏生长的营养方面的信息,为改善缢蛏养殖环境中各种营养物质的配比提供参考.
  • 摘要:为了解鱼礁和池塘两种养殖模式下刺参体壁营养成分及品质,利用生化分析方法对刺参体壁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及评价.结果显示,鱼礁组水分、粗脂肪、胆固醇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1),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1),二者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鱼礁与池塘组刺参体壁富含Na、Mg、Ca、K、Fe、Zn、Cu和Mn.鱼礁组Na和Mg含量极显著高于池塘养殖(P<0.01),Ca、Fe、Cu和Mn含量极显著低于池塘组(P<0.01).鱼礁组氨基酸总量和呈鲜味氨基酸均极显著高于池塘组(P<0.01),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池塘养殖组无显著性差异.除Thr外,鱼礁和池塘组AAS和CS均小于1.二者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差异均不显著;鱼礁组C16∶1和C20∶5n3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池塘组,其余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养殖模式会影响刺参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鱼礁组刺参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含量极低,富含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更具有浓郁的海鲜风味,营养价值优于池塘组.
  • 摘要:为研究盐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盐度(0~30)环境下养殖的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各盐度组脊尾白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15、20盐度组脊尾白虾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随环境盐度升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粗蛋白含量随环境盐度升高而升高(P<0.05);粗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脊尾白虾肌肉粗蛋白含量在盐度15时为18.02,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与盐度20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风味氨基酸总量,15~30盐度组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且盐度组15~30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脊尾白虾淡化养殖最低盐度应该保持在15以上,以保证其风味.
  • 摘要:微藻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海洋底栖硅藻进行悬浮培养,研究培养基中柠檬酸铁浓度对舟形藻生长及理化成分的影响,为舟形藻的扩大培养及在饵料方面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结果如下:当培养基中柠檬酸铁浓度为2mg/L时,藻细胞密度最大,可达4.97万个/mL,同时比生长速率也最大,可达0.076d-1.藻细胞的理化成分受柠檬酸铁浓度的影响显著,当培养基中柠檬酸铁浓度为8mg/L时,单个藻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粗脂含量均为最高,说明高浓度的铁素有利于胞内理化成分的积累,但不利于细胞的生长.当柠檬酸铁浓度为4mg/L时,单个藻细胞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由此可见,高浓度铁素有利于胞内理化成分的积累,低浓度铁素有利于舟形藻细胞的生长.
  • 摘要:In this study, we fed silver pomfret juveniles with six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starvationtreatment (S) and feeding treatments with only A.aurita(AA),only Rhopilema esculentum(RE),only artificial diet (AD),both A.aurita and artificial diet (A&A),and both R.esculentum,andartificial diet (R&A),to evaluate nutritional values of jellyfish as food compared with the artificialdiet. Furthermore,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the protein and lipid compositions of the whole fishbody in each treatment were also quantified.
  • 摘要:本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问在岱山县长涂镇沙城养殖场露天养殖池塘内通过密植浒苔使日本囊对虾秋苗养殖成活率获得显著提高的基础上,于2014年1月5-22日在该养殖场连续开展了冬季露天池塘密植浒苔对池底水温、pH和DO的实时监测工作,以期探明密植浒苔对冬季池水环境的影响效应,并为露天池塘日本囊对虾秋苗的安全越冬养殖提供相关参考资料。
  • 摘要:目前,我国水产品供给以本国生产为主,有少量进口的中高档水产品,水产品需求以居民消费需求为主,还有部分的出口、工业加工原料和鲜活饲料等需求。根据水产品生产与需求两部分的预测结果,到2020年我国水产品年总需求约为6 750万t。其中,海水养殖产量需要达到1 940万t。因此,发展海水养殖业,一是要像设定耕地保护红线一样,设置水产养殖面积最小保障线,以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二是积极挖掘水产养殖潜力,加大内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快海水养殖水域向20~30 m以外等深线外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海水养殖工程科技,构建完善的现代水产养殖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五是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加快海水养殖业向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工程化方向发展。从科技方面,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和发展现代水产养殖生产新模式,加快提升海水养殖生产设施和工程装备水平,建立现代水产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水产饲料工业体系,切实保护近海海洋生态环境。
  • 摘要:为了以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红水河七座梯级电站水库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红水河各水库设置鱼类及水质样本采样点,测定鱼类主要表型特征性状及水质主要理化因子,筛选并确定生物完整性指数(IBI).使用1、3、5赋值法对各相关测定指标赋值并计算各水库的IBI总值,进而评价各水库的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红水河七座梯级电站水库中,天生桥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较差"状态,岩滩水库IBI得分最高,为"健康"状态,其余各水库健康状况为"良".总体上红水河水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较好"状态.
  • 摘要:本文报道了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葡萄牙牡蛎受精卵的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实验.
  • 摘要: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斑点鳟鲑的消化道组织进行观察,探讨了斑点鳟鲑(Oncorhynchus mykis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关系.结果表明,斑点鳟鲑食管、胃、幽门盲囊以及肠管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其中食管、胃部组织有大量消化腺,而幽门盲囊、肠管未见有消化腺.胃部的皱襞数量最多,为44~46条.食道次之,约为38~42条.斑点鳟鲑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消化道典型特征.本研究旨在为斑点鳟鲑的消化学理论研究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自主设计的一种潮汐式节能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分析了使用了生物滤材白色玻璃环、细菌球、火山岩、红色呼吸环和珊瑚砂和添加氯化铵(使系统中氨氮含量均达到约10mg/L)的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结果显示:①实验组使用的5种常见滤材对实验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处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珊瑚砂对实验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4种生物滤材.使用珊瑚砂滤材处理的水体中亚硝酸盐开始出现降低趋势的时间点与其他4种滤材相比,明显提前.其他4种滤材对亚硝酸盐的处理速率为火山岩较快,红色呼吸环次之,细菌球和白色玻璃环速率最慢,并且两者的处理速率基本一致.③实验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和氨氮浓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二者的关系符合特定的指数方程.即:氨氮浓度高于25μmol/L时,随着氨氮浓度的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二者的变化呈负相关.④实验组使用的5种生物滤材对亚硝酸盐的处理效果均可以利用数学方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含量的大致浓度,以及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与处理时间的对应关系.
  • 摘要:克隆获得吉富罗非鱼肝脂酶基因全长为1872bp,其中5'非翻译区(5'-UTR)为217bp,3'非翻译区(3'-UTR)为176bp,开放阅读框(ORF)为1479bp,编码49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HL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48.7%~96.6%.为了研究饲料中胆碱和脂肪水平、投饲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吉富罗非鱼HL基因在肝脏中表达的丰度的影响,实验通过qRT-PCR及Real-Time PCR技术,设置19个组,饲料脂肪和胆碱水平分别为4%和500mg/kg、4%和750mg/kg、4%和1000mg/kg、8%和500mg/kg、8%和750mg/kg、8%和1000mg/kg、12%和500mg/kg、12%和750mg/kg、12%和1000mg/kg等9个组,以及采用2×5双因子实验设计两个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d和3次/d,每一投喂频率下分别对应投喂水平2%,4%,6%,8%,10%等10个组,饲养70d,禁食48h,测定吉富罗非鱼肝脏中HL的生物活性,检测在不同的饲料胆碱和脂肪水平、投饲频率和投喂水平下,HL在肝脏中表达丰度.结果显示,胆碱水平为750mg/kg和1000mg/kg,饲频率为2次/d和3次/d情况下,肝脏中HL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随着脂肪水平的上升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 摘要:为研究黄鳍金枪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对体重的影响,对南海三沙美济礁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O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4),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1)、体长(x2)、尾柄高(x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x1+18.328x2+199.49x3-500.785.
  • 摘要:作者于2011年10月22日以厚壳贻贝同生群养殖个体、同域生长的紫贻贝同生群养殖个体以及混于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养殖筏架中的“杂交贻贝”为实验对象,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开展了三者贝体框架性状对壳重的影响效应研究,并由此探析了三者间壳重增长对策的差异,旨为贻贝科物种固碳生物学研究和嵊泗海域“渔业碳汇”产业开发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决定本研究所涉3种实验贝壳重的核心变量均为贝体长度性状,三者间贝体滤食功能区和消化功能区空间配置状况的差异是导致它们选择不同壳重生长对策的重要原因。
  • 摘要:2013年5月25日在黎安港选取11700个成体马氏珠母贝插核育珠,2013年6月15日检查统计育珠贝死亡率及留核率,于2013年9月18日、2013年11月11日、2013年12月26日(传统开珠日)、2014年3月15日4个不同时期分批开珠,比较马氏珠母贝育珠时间的长短、育珠贝性状与培育珍珠质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①收珠时水温的变化对育珠母贝的生理活性以及珍珠的生长有直接的关系.②马氏珠母贝应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进行插核,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进行收珠,更容易得到珠层厚度大而且表面光泽良好的优质珍珠.
  • 摘要:星斑川鲽隶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鲽科,川鲽属,分布于我国黄海中北部海区沿岸,是重要的新型海水养殖经济种类。星斑川鲽繁殖力强,性情温驯,适宜于进行集约化养殖,目前关于神经因子NKB对其繁殖调控的机理研究比较少。本为研究神经激肽B在星斑川鲽生殖内分泌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星斑川鲽为研究对象,通过SMART-RACE技术得到了星斑川鲽NKB基因的cDNA序列,其长度为559 bp,包括13个bp的5'-UTP,334个bp的3'vUTP,开放阅读框210 bp,编码6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7.98 kDa,等电点为5.24.与已知物种神经肽Y进行同源性比对,得知与鲽科黄盖鲽属鱼类的NPY属于一支.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饥饿对该基因在心脏、脑组织中的表达影响,结果显示在心脏、脑组织中NKB均有表达,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增长,而表达量逐渐减少,表明充足的食物是鲽类进行繁殖的重要条件.
  • 摘要:以循环水养殖系统中5中常用的生物滤材(白色玻璃环、细菌球、火山岩、红色呼吸环、珊瑚砂)为实验材料,利用本实验室自主设计的一种潮汐式节能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来进行实验,分析不同滤材对氨氮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①5种常用滤材对水中的氨氮处理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终达到的氨氮稳定浓度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②通过分析比较5种生物滤材发现,珊瑚砂与红色呼吸环对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基本一致,并优于其他3种生物滤材.其对水中氨氮的降低速率大于其他3种生物滤材处理的,而且,最终稳定后的氨氮浓度也低于其他3种生物滤材处理的.③火山岩与细菌球对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基本一致,其对水中氨氮的降低速率大于白色玻璃环处理的,而且,最终稳定后的氨氮浓度也低于白色玻璃环处理的.④每组生物滤材对氨氮的处理效果均可以利用数学方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水中氨氮浓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含量的大致浓度,以及水中氨氮含量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因此,这5种生物滤材对海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是显著的,相互间处理效果的比较为:珊瑚砂≈红色呼吸环>火山岩≈细菌球>白色玻璃环,珊瑚砂的性价比是最高的,相对来说也更容易得到,在大规模的生物滤材使用中可以更多的以珊瑚砂为主要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 摘要:PCBs通过多种途径、多方面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繁育,但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要深入地研究PcBs对水生动物的影响、致毒阈值、途径和机理,尤其是分子机制,理解PCBs的毒性本质和致毒机理,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预防PCBs对水体生态环境的污染,修复受PCBs污染的水体和水生动物,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创建绿色的水生动物科技体系,发展可持续的健康生态渔业,生产卫生安全的渔业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
  • 摘要:作为海水养殖新品种,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具有生命周期短(通常1年)、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均重700g)、营养丰富、可食率高等特点,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增养殖前景广阔.消化酶是一种主要由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营消化作用的酶类,是消化道中食物利用最重要因子,反映了动物的消化能力和营养需求,开展水产动物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可用于幼体的营养需求分析,还可通过建立和优化投喂方式来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 摘要:近年来经济类甲壳动物的健康高效养殖备受关注,水产动物的消化生理对其健康养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肠道的主要功能为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而行使此功能的主要结构为肠道黏膜层的肠上皮细胞.目前针对甲壳动物肠上皮细胞类型及功能的研究较少,弄清其肠上皮细胞的种类及功能对深入了解肠道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在哺乳动物中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鉴别的组织学方法,如用PAS法着染肠上皮杯状细胞,用突触素和溶菌酶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识别肠上皮内分泌细胞和肠腺的潘氏细胞等来研究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上皮细胞类型.结果发现:①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上皮细胞中均不含有杯状细胞;②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上皮细胞中均含有肠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经免疫组化染色后为细胞胞核着色,呈深褐色,分布于高柱状上皮细胞之间;③中华绒螯蟹肠道仅在后肠黏膜下层中有成群分布的肠腺.在肠腺中有呈圆锥形成堆分布的潘氏细胞,这些细胞经溶菌酶抗体染色呈深褐色,而在中华绒螯蟹中肠上皮细胞中不合潘氏细胞.目前针对于中华绒螯蟹肠上皮细胞类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仅对中华绒螯蟹肠道上皮中杯状细胞,肠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3种类型的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中华绒螯蟹中肠上皮细胞中分布有肠内分泌细胞,后肠上皮细胞中分布有肠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均未发现杯状细胞.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绒鳌蟹肠道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以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母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并对子一代在仔稚幼鱼培育过程中的生长发育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杂交鱼卵在水温25~27℃、盐度29~31、DO≥5 mg/L的条件下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的有无、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鳞片及体色的变化分为仔、稚、幼鱼3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为1.959 mm±0.152 mm,初孵至孵化后2d为前期仔鱼,3d卵黄囊消失进入后期仔鱼,此时仔鱼全长为2.765 mm±0.108 mm.4d仔鱼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超小型轮虫.5d过渡到投喂S型褶皱臂尾轮虫,14 d开始混合投喂经小球藻强化过的L型褶皱臂尾轮虫,19 d的仔鱼交叉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1 d进入稚鱼期,全长18.130 mm±1.565 mm,46 d进入幼鱼期,全长39.850 mm±2.565 mm.稚幼鱼期间的饵料逐渐过渡到投喂卤虫成体及配合饲料.形态变化:3d卵黄囊消失;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经历了先伸长后收缩最后缓慢增长的过程;45 d镜检可见有鳞片生成,50 d全身被鳞;45 d前鱼体呈透明状,45 d体色形成,为淡褐色;幼鱼鱼体背部有6条黑色斑带,体表布满细小、棕色斑点.杂种优势:①进入后期仔鱼生长速度超过云纹石斑鱼,且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②与云纹石斑鱼相比提前进入幼鱼期,提高了育苗成功率,降低了育苗成本.
  • 摘要:应用组织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海南岛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的卵巢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描述其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糙海参的卵巢发育可分为恢复期(Ⅰ期)、增长期(Ⅱ期)、成熟期(Ⅲ期)、部分排放期(Ⅳ期)、排放期(Ⅴ期)共5个时期.卵巢在各个时期主要特征为:恢复期,在生殖上皮附近附着卵原细胞和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增长期,生殖管腔中央含有大量卵黄发生时期卵母细胞,其周围为嗜碱性卵原细胞及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成熟期,生殖管腔充满嗜酸性卵黄发生时期卵母细胞;部分排放期,卵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营养性吞噬细胞;排放期,生殖管腔含有少数残留卵细胞.本研究将为揭示我国海南岛糙海参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对糙海参的种群资源保护及人工育苗生产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测定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C3(L.c-C3)和C4(L.c-C4)基因的cDNA全序列.L.c-C3和L.c-C4序列全长分别为4 962 bp和5 088 bp,分别编码1653和1695个氨基酸,N端信号肽序列分别为23和19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大黄鱼C3和C4与已报道的补体C3、C4一样都具有在功能上比较重要的残基以及保守的硫酯区.分子进化分析表明,L.cC3和L.c-C4分别与鱼C3、C4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3和L.c-C4在健康大黄鱼的肝、脾、肠、鳃、心脏、脑、肌肉和胃这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在大黄鱼胚胎不同发育时期(从2细胞期到初生仔鱼)中,L.c-C3在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变化,而L.c-C4的表达量有明显升高.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侵染的大黄鱼肝和脾中,L.c-C3和L.c-C4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该结果表明,大黄鱼肝组织C3和C4基因表达变化与溶藻弧菌的侵染密切相关,揭示了C3和C4在大黄鱼抗细菌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根据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成熟肽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成功构建了重组星突江鲽IGF-Ⅰ/pET28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可产生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IGF-Ⅰ重组蛋白大小为12.1KD,37℃下用0.5mmol/L的IPTG诱导3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39.8%,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IGF-Ⅰ重组蛋白均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可获得高纯度的IGF-Ⅰ重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0.6 μg/mL的IGF-Ⅰ重组蛋白能显著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而大于1.8μg/mL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星突江鲽IGF-Ⅰ体外高效表达系统,并获得具有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的星突江鲽IGF-Ⅰ重组蛋白,结果可为深入探究IGF-Ⅰ在星突江鲽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及研制高效绿色的促生长制剂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作者于2010年8-9月采用静水停食法在余姚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实验基地内就氨氮对日本沼虾[体长(4.29±0.32)cm、体重(1.80±0.12)g]死亡率、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影响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获悉氨氮对该虾的急性致死作用并求得96 h LC50值后,采用SC=0.1×96 h LC50(Sprague,1971)估算氨氮安全质量浓度,并以此为终点设置实验质量浓度梯度,通过测定耗氧率和窒息点,在核验该估算值可靠性的同时,确定该虾的安全耐受限量。
  • 摘要:智利江蓠(Gracilaria chilensis)是一种含有琼胶的经济海藻,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杉藻目(Gigartinales),江蓠属(Gracilaria).其分布广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智利等国家已得到了开发应用,然而由于琼胶需求量的增加,智利江蓠的天然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1982年,智利开始商业养殖智利江蓠并取得了成功.智利江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Gao等(1994)认为智利江蓠可以作为海洋酸化的修复生物,吸收海水中过量的二氧化碳;智利江蓠与大麻哈鱼的高密度混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智利江蓠在混养系统中,可以有效地清除鱼类产生的废弃代谢物,从而净化水质;智利江蓠养殖苗绳上不同的藻株间距会对其产量造成不同的影响,间距越小时其产量越高.
  •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15.58±0.22)g的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研究对象,设立5种不同维生素E(11.09mg/kg、47.52mg/kg、91.38mg/kg、134.57mg/kg、178.92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每个水平3个重复,对云纹石斑鱼进行56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生长、营养性能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作用明显,饲料维生素E水平为94.09mg/kg左右时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最佳;云纹石斑鱼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呈正比,但饲料维生素E水平超过91.38mg/kg时鱼体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不随添加量而升高;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血清免疫球蛋M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云纹石斑鱼最佳免疫活性的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为105.89mg/kg左右.以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作为标准,云纹石斑鱼饲料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为94.09~105.89mg/kg.
  • 摘要:由于云纹石斑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有着良好的养殖愿景。本实验设置9℃、13℃、17℃3个温度梯度,对云纹石斑鱼幼鱼进行7d的胁迫实验,检测血清中生化指标和代谢酶活力.结果显示,血清总蛋白(TP)和葡萄糖(GLU)含量在温度骤降后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含量在水温骤降至9℃和13℃,7d后与胁迫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代谢酶指标中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随低温胁迫的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活力都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结束时均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活力在实验结束时各低温胁迫实验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认为,实验室条件下在耐受温度范围的下限云纹石斑鱼幼鱼遭受低温骤降胁迫时,短期内血清生化指标不发生显著变化;幼鱼通过血清代谢酶活力的升高来响应低温胁迫,以提高抗应激能力;但低温导致停食、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等生理现象发生,实际生产中仍应降低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
  • 摘要:本研究对野生和养殖银鲳(Pampus argenteus)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整个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03,但其分别存在于野生与养殖种群银鲳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在产酶菌株筛选中发现,野生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16株产酶菌,其中44%可培养菌能产蛋白酶,56%能产淀粉酶,11%能产脂肪酶,56%能产纤维素酶,部分菌株可产2株以上的消化酶,其中产3种酶以上的菌株有5株,且产酶量丰富.相对于野生银鲳,养殖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22株产酶菌,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70%可培养菌可产蛋白酶,21%可产淀粉酶,仅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VITGS可产纤维素酶,无一株菌产脂肪酶,其中只有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VITGS产3种酶但产酶量相对较少.通过野生和家养银鲳消化道菌群结构中产酶菌的对比分析,为后续银鲳人工养殖中潜在有益菌的挑选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藻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藻毒素严重威胁居民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我国主要的淡水藻毒素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微囊藻毒素是淡水蓝藻产生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对人体多个器官产生危害,危害最严重的靶器官是肝脏,长时间低剂量接触MCs会导致肝损伤和诱发癌症,有研究表明,我国肝癌多发区与当地水中高含量的微囊毒素有关;Mcs引发的急性肝中毒症状表现为肝细胞损伤、肝出血。采用制备的微囊藻毒素(MC-LR)单克隆抗体制备包被抗原,建立MC-LR的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定量检测区间LQD为0.20~4.00μg/L,最低检测限LOD为0.10μg/L,最高检测限HOD为8.00μg/L,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为0.5μg/mL,对应抗体稀释度为1∶20000左右,酶标二抗工作稀释度选择为1∶6000;应用该方法对加标水样进行检测,综合回收率为(98.0±10.7)%,各样品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10%,EHSA方法准确度良好,精密度优良.
  • 摘要: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养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中国华南地区最主要的池塘养殖模式,其养殖污水的排放是沿海地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笔者于2011年在广西防城港市海水养殖基地使用6口面积为2000m2的对虾养殖池塘进行了延迟排水和分别泼洒3种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排污的削减效果研究,以pH等15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衡量.结果表明,传统的边收虾边排水的收获方式,对底部沉积物扰动极其剧烈,加大了排污量,延迟排水可使水体各项指标恢复到收获前水平,而泼洒生物制剂对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无机氮、非离子氨、总氮和总磷等指标处理作用明显,对活性磷处理效果较差.此外,特丽格生物制剂表现出的对有机质的强分解作用,值得开展进一步研究.
  • 摘要:通过统计学、酶联免疫学等方法研究3个池塘中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生长状况、血清甲状腺激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生长激素(GH)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变化及他们与水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2个月的养殖过程中,牙鲆体重和体长持续增长且体重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在7月、9月、10月较高.牙鲆血清中T3、T4、GH和IGF-Ⅰ含量变化随着水温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1号、2号、3号池塘牙鲆血清中T3、T4含量变化整体趋势一致,血清中T4浓度在6月、8月、11月出现较高值,T3浓度在7月、9月、翌年的3月出现较高值.血清中GH在6月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步降低,在12月降低到最低水平;从12月到翌年3月呈略微上升趋势之后下降.血清中IGF-Ⅰ水平从6月到7月升高,并在7月达到高峰,然后逐步降低,翌年的2月之后随水温升高而升高.1号和2号池塘牙鲆经过7个月养殖,当年可以出售.同时发现养殖的牙鲆可以在实验池塘安全越冬,并在翌年牙鲆进一步生长.该池塘养殖条件下,牙鲆的养殖密度和出池时牙鲆的平均体重均高于传统养殖池塘,是值得推广的高效养殖模式.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植物源免疫增强剂对仿刺参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平板计数法和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图谱技术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党参能够显著影响仿刺参肠道异养菌及弧菌数量;PCR-DGGE图谱中的条带数量反应了细菌的多样性,优质序列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平均达96.8%,对照为80%);党参免疫增强剂改变了仿刺参肠道微生态环境,反应了Beta多样性的变化,变化系数范围在14.91%~16.21%;肠道优势菌群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包括α、γ、δ)、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孢杆菌门(Bacilli);与对照组比较,应用党参后仿刺参肠道细菌变形菌门丰度提高,拟杆菌门丰度提高,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降低,厚壁菌门(Firmiaites)丰度降低,党参对仿刺参肠道内菌群丰度具有显著影响.应用党参免疫增强剂后,单样品或多样品之间肠道菌群组成分布相似性系数为0.97.由此得出,党参对仿刺参肠道菌群产生显著的有益影响,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及其仿刺参营养、免疫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 摘要:2014年5-9月间对河北省沧州市盐碱地5个氯化物水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期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39属约59种,其中绿藻门最多,17属23种,占浮游藻类种类总数的38.98%,硅藻门次之,8属14种,占23.73%,再次是蓝藻门,6属11种,占总种数的18.64%,第四是裸藻门,2属4种,占6.78%,第五是金藻门,2属3种,占5.08%,隐藻门为2属2种,黄藻门、甲藻门各1种.盐碱地对虾池塘浮游植物区系组成种类多,从浮游植物的种量分布以及生物量组成特点看,主要由广盐、广酸碱性淡水普生种组成,其特点是浮游植物生物量以蓝藻、绿藻和裸藻占主导地位,对不同类型盐碱水质有较大的适应性,不同氯化物水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之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一定差别,与各池塘特定的盐度、碳酸盐碱度等水化因子有关.
  • 摘要: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又称仿刺参,隶属于棘皮动物门、刺参科、仿刺参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刺参养殖业空前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新兴产业,形成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养殖产业和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然而刺参配合饲料的研究与生产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制约刺参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急需加大力度开展对刺参高效配合饲料的研究.浒苔不仅含有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营养均衡,同时还含有多糖、萜类、甾体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调节动物机体代谢,促进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浒苔能够促进刺参的生长,其中20%浒苔组的刺参生长速度最快,这与侯明华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浒苔含量的增加,饲料中ADCd和ADCp呈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是浒苔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而刺参肠道中纤维素酶含量较低,刺参对浒苔中的纤维素并不能完全分解,导致刺参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降低。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刺参肠道消化能力的强弱。实验结果表明浒苔能够促进刺参肠道中AMs活性提高,PP活性随着浒苔替代水平的增加有上升趋势。郭娜也研究认为浒苔中相应营养物质对刺参消化酶分泌有促进诱导作用。SOD和ACP是刺参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特征酶,酶活高低标志着刺参机体免疫能力的强弱。实验在刺参肠道中检测到S0D和ACP的存在,浒苔能促进刺参肠道SOD活性的提高,其中20%浒苔组sOD活性最高,这可能是刺参消化分解浒苔,释放浒苔多糖,而浒苔多糖对O2-和HO-等有显著抗氧化活性,从而提高刺参肠道SOD活性。这与徐大伦等报道浒苔多糖能够提高扇贝血淋巴中SOD活性的结果相一致。此外,实验浒苔含量对刺参肠道中ACP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这可能与浒苔被消化分解时,释放营养物质的含量未达到改变动物ACP活性等部分机体免疫功能的需求量有关。
  • 摘要:通过在海水鱼养殖池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实验与池塘微生物现存量的跟踪调查,探索了枯草芽孢杆菌在该池塘的生长规律,研究了微生态制剂、水温、浮游生物等对养殖池塘微生物现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1.5m比3.0m生长旺盛,微生物现存量能达到107cfu/L数量级以上;单一的枯草芽孢杆菌适宜在15~22℃并有增氧条件(投放鼠尾藻)下生长,净化水质的效果不低于复合微生态制剂;13.5~21.5℃条件下,鱼池微生物现存量在0.015×107~1.35×107cfu/L,并且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池塘微生物现存量大多大于未泼洒微生态制剂的池塘的微生物现存量,最终维持在106cfu/L数量级;鱼池微生物现存量还受水温、浮游生物、投饵、换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摘要:测量了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港多年的7:00、15:00的气温和0.5m与4m水深的温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低温季节,15:00的气温>15:00点0.5m水温≈15:00的4m水温>7:00的4m水温>7:00的0.5m水温>7:00的气温,上、下水层的温差最小,不到1℃;(2)高温季节,15:00的气温≈15:00的0.5m水温>7:00的0.5m水温>7:00的气温>15:00的4m水温≈7:00的4m水温,上、下水层的温差较大,超过2℃;(3)4月1日后(90d)后,15:00的气温和0.5m水温趋于一致,直到8月1日(210d)之后又开始有温差.6月1日(150d)后,4m水温在7:00和15:00趋于一致,直到11月1日(300d)后才开始温差变大;(4)4m水温周年温差最小,最大在低温季节,温差0.3℃,而高温季节趋于一致;(5)5月1日(120d)后,7:00气温和7:00的4m深水温的温差最小.每年11月1日(300d)后,7:00的0.5m水温和4m水温的温差较小,直到3月1日(60d).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黎安港的水产养殖、尤其是珍珠贝的养殖和插核育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s)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的差异,利用常规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水分含量、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性低于肌肉(P<0.05),但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22%和54.10%,鱼皮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56%和45.80%,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鱼皮(P<0.05).除精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差异不显著(P>0.05)外,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中其他13种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组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其他13种氨基酸的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分别为67.24%、67.51%和67.51%、65.96%,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大,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C18∶1n9含量为主,分别达到43.49%、38.70%和44.79%、38.64%.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Fe、Ca、Cu、Na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Zn、Mg的平均含量显著性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Mn、K的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海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Fe、Mn、Na的平均含量显著性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Zn显著性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Ca、Cu、Mg、K的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环境的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丰富,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稍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而海水养殖环境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得到较高的富集.
  • 摘要:生物处理方法是目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和养殖污染控制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类方法对环境友好,费用低,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绿色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是生物处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其生物滤池的主要滤料有碎石、卵石、焦炭、煤渣、塑料、蜂窝等,它在使用前一个月左右开始用海水冲刷运转并接种培养生物,使滤料上形成一层明胶装的生物膜,这层生物膜主要包括有氧细菌,原生动物等,海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与转化.除了生物膜法,种植耐盐植物也是处理养殖废水的一种有效手段,使用耐盐植物作为生物滤器以去除海水养殖中的营养盐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同时这些作物自身的经济价值也可以增加养殖者的收入,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使用.
  • 摘要:以同一批"海优1号"马氏珠母贝为材料,于2012年2月、3月、4月、5月和7月进行插核育珠,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插核育珠贝的大小、育珠贝与培育珍珠的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等.研究结果显示:珍珠的珠层厚度、直径和重量与育珠贝生长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染病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珍珠与优质白珠的色差同育珠贝的生长性状总体是负相关,珍珠与优质金珠的色差同育珠贝的生长性状总体呈正相关.不同时期插核的育珠贝在同一时间开珠时大小存在显著差异,4月、5月和7月插核的育珠贝生长性状较优,4月和5月插核时染病程度较轻,尤其是5月在这些性状中是最优的;4月和5月插核培育的珍珠质量也相对较好.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马氏珠母贝插核育珠的最佳时期可能是5月,其次是4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
  • 摘要:作者于2011年10月22日以人工培育的2+龄厚壳贻贝同生群养殖个体(野生亲贝源自非养殖海区,稚贝出池时间为2009年6月、海区中间培育时间为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大规格苗种筏式养殖起始时间为2010年4月)、同域生长的1+龄紫贻贝同生群养殖个体(苗种源自大连海区)以及混于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养殖筏架中的“杂交贻贝”为实验对象,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开展了上述3种贻贝贝体框架特征的差异研究,以期为嵊泗本地厚壳贻贝的种质保护和“杂交贻贝”杂种生长优势的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具体探讨了“杂交贻贝”贝体框架特征乖离紫贻贝和厚壳贻贝的原因,紫贻贝、厚壳贻贝、“杂交贻贝”贝体框架特征间关键判别指标组合的认定等问题。
  • 摘要:半滑舌鳎,隶属于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渤海海域,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增养殖鱼种。为认识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学特性,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等3种色素细胞的形态特征:黑色素细胞核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核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核最小,含鸟粪素颗粒.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模式.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DNA序列,长910bp,包括一个114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MSH,β-MSH,γ-LPH,β-内啡肽等5个多肽序列,但缺失了γ-MSH和大部分连接区.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30%~64%.定量PCR分析表明,POMC mRNA主要在垂体中表达,其次是脑、性腺和无眼侧黑化皮肤.正常与黑化皮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无眼侧黑化皮肤中POMC mRNA表达量最高并与有眼侧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POMC 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揭示了POMC的表达与无眼侧黑化性状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总纲,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明对虾属。由于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耐低温、品质好,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沿海的优良养殖对象,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本文介绍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过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主要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中国对虾的新品种选育,中国对虾病害,中国对虾的营养与饲料等问题。中国对虾的养殖在世界对虾养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如果从1952年开启中国对虾养殖研究算起,迄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养殖产业规模从1978年的450 t到1992年的将近20万t,再到经过暴发性流行病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至今天,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对虾的养殖年产量大致徘徊在5万t上下,虽然在全国年产养殖对虾超过100万t的大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但有关中国对虾养殖的故事还在继续。
  • 摘要:钾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控制钾离子进出的孔道,几乎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在细胞生物学范畴内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在非免疫细胞信息传递、细胞分泌、增殖、分化和维持正常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前,在几种哺乳动物如仓鼠和人中克隆得到了大量的钾离子通道基因.但是在低等生物特别是鱼类中的相关研究很少,特别是对于钾离子通道在免疫细胞中发挥着何种作用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几乎无人进行.众所周知,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是鱼类等海洋生物应对外来病原体侵染的主要应对方式,离子通道被证实在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激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离子通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调控功能的研究在国际海洋生物学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本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从不同类型的钾离子通道基因家族入手(spKv1.1,spKv1.2,spKv1.5和spKv3.1,这4条基因为之前克隆得到,分别隶属于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的sharker和shaw家族,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HQ734185,JF795022,JF508177,JQ321840).研究了这几种基因在鲈鱼不同组织的分布和在LPS刺激条件下,在腮、脾脏、头肾、肝脏、肌肉、脑、肠、皮肤、血液等9种组织中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在鲈鱼感染后spKv1.1、spKv3.1基因的表达量在头肾、血液等免疫相关组织器官中大量增加,表明这两种钾离子通道与鱼类免疫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发挥有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巨噬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与钾离子通道的活性有明显的关联性.
  • 摘要:本研究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海水池塘网箱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养殖操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天津市汉沽立信水产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10日至2013年10月28日进行79d的养殖实验,利用自行研制的模块化钢结构平底网箱养成褐牙鲆.结果表明,该模式养殖的褐牙鲆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而且该模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养殖过程中无任何疾病和异常现象,摄食积极,生长状态良好.79d内体长平均增长5.05cm,体重增加138.5g,比同期工厂化养殖褐牙鲆增重量提高31.9%,成活率达91.5%,说明褐牙鲆适合天津地区海水池塘网箱养殖模式.
  • 摘要:大黄鱼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广泛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捕捞船大量增加,捕捞手段不断提高,已经造成资源日趋衰退,高密度的人工养殖已经造成大黄鱼免疫力下降,加之养殖区域水质严重恶化,从而导致养殖大黄鱼疾病频繁发生。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SRs)是生物体中极其重要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包括8个不同的家族.本研究主要基于大黄鱼全基因组信息,通过基因克隆得到SCARA3,SCARA5和MARCO在内的3个A家族基因(命名为TycSA3,TycSA5和TycMAC),其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1 938 bp,1 677 bp和1 218bp(GenBank序列号为KJ467772,KJ467773和KJ467771),编码645,558和405个氨基酸.经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所得到的3个基因与已知的SCARA3,SCARA5和MARCO基因高度同源.进化树显示TycSA3和TycSA5分别与其他硬骨鱼类的相关基因聚成一支,而TycMAC却与爬行动物聚成一支,因此3个基因在进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ClustalW分析显示TycSA3与其他物种的SCARA3的同源性为59%~71%,TycSA5为55%~72%,而TycMAC只有38%左右.在TycSA3,TycSA5和TycMAC中都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结构域和保守位点,例如,羧基末端的6个半胱氨酸富集区(在TycSA5中有C-482,C-495,C-526,C-536,C-546和C556,在TycMAC有中C-333,C-346,C-374,C-384,C-394和C-404).在TycSA3和TycSA5中还发现了两处与TRAF2结合的结构域和涉及内在折叠的酪氨酸保守区.利用GeneMaper v2.5对3个基因的DNA序列进行分析,TycSA3和TycMAC的外显子都为13个,内含子12个,TycSA5则短一些只有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对8种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表明,TycSA3,TycSA5和TycMAC均在脾脏出现最高表达,在肌肉,脑和肝脏中都有较高表达.进一步通过溶藻弧菌感染,检测脾脏中3个基因的时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溶藻弧菌可上调3个基因的表达,但最高表达量出现的时间略有差别,相对于TycSA3,TycSA5和TycMAC基因对感染较为敏感且反应较为迅速.上述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清道夫受体在石首鱼类天然免疫受体中的作用,为今后开展鱼病防治和疫苗研究提供借鉴.
  • 摘要:本研究着重观察了海月水母的精巢发育过程及其性腺成熟后的排精过程,并对精子活力及其寿命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雄性海月水母繁殖的特性。研究表明,海月水母在环境适宜、饵料充足时充分生长,性腺成熟速度快,同时,海月水母的精子活力强,精子寿命长,精子细丝的排出方式进一步保障了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海月水母高效的生殖策略,有力的保障了其种族延续,使得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物种在地球上存活年代久远。
  • 摘要:营口站炮台基地地处辽河入海口,土地性质为盐碱地.为找到理想养殖品种,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2012年6月,从天津购入半滑舌鳎苗种500尾于营口增殖实验站炮台基地盐碱地池塘进行驯化养殖实验.经过4个月盐碱地池塘养殖,共收获462尾,成活率高达92.4%,因有天然饵料,同时投喂配饵,其生长状况非常好,平均月增重80g.通过密度对比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密度下,养殖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增重率差异显著.实验结果可说明盐碱地池塘养殖半滑舌鳎具有可行性.
  • 摘要:为确定在鱼类规格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赤点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分别取赤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幼鱼的头肾组织、鳍条以不同的处理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均能获得形态较好且图像清晰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分裂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头肾组织细胞分裂指数比直接选取的幼鱼鳍条要高;热滴片和冷滴片所得到的染色体重也不同,热滴片效果优于冷滴片.赤点石斑鱼染色体的核型为2n =48,10st+38t,NF=58;珍珠龙胆染色体的核型为2n=48,4st+44t,NF=52.本文对赤点石斑鱼的研究结果和前人报道略有不同,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研究结果为在不同研究目的下选取适宜的鱼类染色体制备方法提供了参考资料;两种鱼的2n数相同,它们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已有报道,显示石斑鱼类染色体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对这两种石斑鱼的核型比较分析时,将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核型进行比较,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和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 摘要:三疣梭子蟹生长快,营养价值高,是深受群众喜爱的高档水产品。个体体重、养成成活率、饵料系数、亩产量、亩产值等是反映三疣梭子蟹的基本养殖性能的基本参数,经人工选育的耐低盐新品系“宁象l号”三疣梭子蟹已表现出一定的养殖优越性,该蟹平均个体体重和养殖成活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低盐胁迫耐受性也有所增强,相信再经几代选育,其优越性将更加明显。耐低盐性强的良种可有效地解决抗逆力差、养成成活率低的问题,促进三疣梭子蟹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报道了有底沙与无底沙培育方法对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稚螺生长与存活影响的实验结果.以牡蛎为饵料,实验设计3万粒/m2、5万粒/m2和7万粒/m2三个密度梯度,采用有底沙与无底沙两种方法培育刚变态的泥东风螺稚螺.经35d培育,有底沙组稚螺壳高、体重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都高于无底沙组,壳高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而两种培育方法不同的密度培育结果,密度7万粒/m2与3万粒/m2和5万粒/m2实验组稚螺壳高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而3万粒/m2与5万粒/m2实验组壳高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稚螺的生长其潜沙行为越明显,说明有沙培育更符合其具有的潜埋栖息习性,有利其生长和存活.
  • 摘要:长紫菜(Porphyra dentata)是中国自然紫菜资源的主要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曾呈奎等(1954,1955,1963)在关于紫菜生活史的研究中,证明了从丝状体阶段转变到叶状体阶段是通过壳孢子实现的.在大规模的紫菜栽培生产中,贝壳丝状体放散的壳孢子是重要的苗源,因此壳孢子的放散量、附着量和萌发率直接影响了育苗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海上栽培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开展适合紫菜壳孢子放散、附着和萌发等环境条件的研究,对于紫菜叶状体的栽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已经对条斑紫菜(P.yezoensis)、坛紫菜(P.haitanensis)等紫菜栽培种类的壳孢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条件进行大量研究,但是关于长紫菜壳孢子的放散、附着和萌发的环境条件研究未见报道.笔者对温度、盐度、光照强度等主要环境条件对长紫菜壳孢子的放散、附着和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其适合的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条件,为长紫菜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研究表明,高光照强度不利于长紫菜壳孢子的放散。在光照强度6 000~9 000 lx范围内壳孢子的附着量最大。通过计算和分析壳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率的绝对增长速率得出壳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2-26℃,盐度25-35,光照强度3 000-9 000lx。
  • 摘要:鱼类黏液中含有许多非特异性抗菌活性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可抵抗微量病原菌的侵害,是鱼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新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免疫相关组织脾脏、肾脏、后肠及皮肤黏液中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各免疫相关组织的提取物具有抗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和爱德华菌的活性.各组织的抗菌物质对温度不敏感,分别在37℃、50℃、70℃和95℃不同温度中处理10min后,95℃处理的样品抗菌活性显著下降外,而其他温度处理后抗菌活性则变化不明显.体表黏液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在酸性条件下强于碱性条件下.溶菌酶与黏液及各组织的抗菌物质作用后其抗菌活性略有下降,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黏液及各组织的抗菌物质具有较高的溶血活性.经凝胶过滤层析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各组织的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 摘要:本研究检测了分离自发病大菱鲆、半滑舌鳎及鲤鱼的22株病原鳗弧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建立了病原鳗弧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angM、tonB、vahl、vah4ClaA、empA、virA、rtxA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表明22株病原鳗弧菌均可扩增出empA、vah1、vah4flaA、rtxA、tonB基因目的条带,目的条带大小分别为248bp、493bp、603bp、435bp、441bp及195bp,未扩增出virA和angM基因;以所检出的vah4和rtxA两种毒力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的双重PCR扩增,同一PCR反应体系可扩增出603bp和441bp两条目的条带,且灵敏度为2.4×103CFU/mL,6株对照菌无任何扩增条带;以yah4设计的4条特异引物进行的LAMP扩增,病原鳗弧菌可扩增出阶梯状条带,反应产物加入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后反应液呈现明显的绿色阳性反应,6株对照菌无阶梯状扩增条带且呈现橙色阴性反应,灵敏度为2.4×101CFU/mL,LAMP检测灵敏度是双重PCR的100倍.LAMP技术与PCR比较,操作简便、快速、灵敏性高且不需昂贵仪器,LAMP检测鳗弧菌的方法更适合于养殖生产实际应用.
  • 摘要:近年来云纹石斑鱼在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沿海发展迅速,属于海水鱼中工厂化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本文观察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12h后不同温度处理组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在18~28℃,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t与温度T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12663T-18840,R2=0.9971(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为9.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当温度为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8d).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最适宜温度为20~24℃,仔鱼孵化的最适宜温度为20~22℃.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