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3中国科技指标学术研讨会
2013中国科技指标学术研讨会

2013中国科技指标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

会议文集:2013中国科技指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年来,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科技投入和创新情况更是一道靓丽风景线."十二五"期间,更是提出了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3.0%的目标.科技创新将成为苏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驱动力,不断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量化苏州市全社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求发展规律,为苏州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参考.本文主要对历年苏州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数据、GDP数据、研发收入占GDP比重数据进行研究,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对苏州市全社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加大对科技重要性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加大对R&D发展的资金投入,大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机制的建议。
  • 摘要:近年来,上海政府科技投入稳步增加,投入方式多元化转变,加大对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着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财政科技经费充分发挥了引导推动作用,通过政府投入机制的创新和运用,促进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增强,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多源增加,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推进经济增长."十二五"中后期,上海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都将更复杂和严峻,改革发展的任务更繁重.为加快城市转型发展,上海必须实施更有力的科技投入政策,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
  • 摘要: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其根源在于统计测度等基础性工作的缺失.文章在对科技成果内涵边界、影响因素进行辨析和梳理基础上,就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统计、评价测度进行了全面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高校院所应用性科技成果的商业性转化问题;②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测度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已形成很多共识,不少国家都组织了大规模综合性统计调查,但尚未形成国际可比的统计调查体系;③国内学者在科技成果转化测度评价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设定、统计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④提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应做好指标体系设定、统计调查、测度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并着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 摘要:科技服务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日益受到各大城市的关注.杭州科技服务业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论文从理论研究出发,结合杭州科技服务业实际,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科技服务业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杭州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关数据,统计测算杭州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数,为杭州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更为国内同类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科技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意义重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国家进行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其发展水平及发展形势等都深受关注,因此对于其融合状况的评价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设立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目的出发,研究影响示范基地进行文化科技融合活动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首批认定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在于考察基地的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的程度及成效贡献.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已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对于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切实实践科学发展,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因此,关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研究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从科技部门看,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从近年来科技部门的发展态势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提出要关注创新,但要落实在“科技”,要追求强度,更要重视规模,不仅要“面向经济建设”,而且要关注科学研究,政府不仅要关注研究机构和高校,而且要关注企业,科研机构改革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实质内容的建议。其实,从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和一系列事实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要矛盾方面是经济部门,而不应是科技部门。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科技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看,存在着三多一少的现象,即科技部门一厢情愿向经济部门“靠拢”的多;政府部门“鞭策”科技部门为经济部门提供服务的多;经济部门“坐等”科技部门上门服务的多;经济部门自身努力研究高技术或迫切需要科技部门服务的少。经济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动力不足才是科技与经济不能较好结合的原因。至于为什么需求和动力不足,还是要从市场化进程和体制改革来找根本的原因。
  • 摘要: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发展目标.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中国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重点任务的有效落实,为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2012年开展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与建设能力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视角,创新性地将公民的科学素质评估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评估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和国际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按省级行政区域划分,提出了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十二五"发展的分解目标;通过对《中国科普统计(2011版)》指标的分析和应用,构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能力指数,为各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了量化的参考依据.
  •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全国和北京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精神,探索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研发机构在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承担了市科委"北京地区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调研北京市科委、经信委、发改委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在京企业研发机构的审批、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北京地区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回顾了北京市有关企业研发机构的若干政策,总结归纳了企业研发机构在当前北京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中统一规划和管理、政策资源合理使用、规范统计监测等有关问题,从明确企业研发机构的概念与界定、辩证地处理好各种矛盾问题、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监测与追踪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为研究如何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加速科技创新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 摘要:近年来,新型研发组织不断涌现,与传统研发机构不同,新型研发组织的主要特点在于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性和新的管理制度,从而带来业务方向和发展方式的独特性.安徽省通过推进新型科研组织建设,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聚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有效催生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有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群体发展壮大.本文叙述了安徽省新型研发组织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现状;从组建方式和体制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安徽省新型研发组织的运行特点;分析了安徽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在运行成效、法律保障以及政策支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的障碍;并指出应从建立和完善现代研发组织体系出发,通过积极引导,营造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环境,加强新型研发组织的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其运行和发展特点并加以推广,引导全社会科研机构的发展,推动现代研发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 摘要:科技统计是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结构、特征和规律进行定量的测定,为国家、地方制定科技政策、编制科技发展规划,配置科技资源提供重要依据.科研院所在全国同类科技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院所的科技统计工作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乃至于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提升科技管理层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长期到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本文以2012年贵州省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重视成果转化各个环节,重点是平台的建设,把产业化作为政府科技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多出实用性成果,开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调查的相应的建议.
  • 摘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促进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基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城市和重庆、西安、成都、武汉四个主要城市的相关经济和科技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重庆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匹配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科技竞争力小于经济竞争力,且经济科技相对竞争力匹配度明显优于规模竞争力匹配度.因此,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成果奖励模式、协同创新机;利用相对匹配辐射效应、协调功能,加快规模效益释放;坚持跨越式发展,提高规模经济与规模科技发展速度和支撑力度;实施战略均衡,优化经济和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是推动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 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形态、从业人员、区域分布、经营状况等方面,对2004-2008年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发现两次普查年份期间,中国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行业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行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优化趋势,从业人员人数增长较快,素质也逐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高技术服务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人才密集、附加值高、支撑并服务于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产业体系,行业的高技术性、高增值性和高智力性等特点不断凸现.但从普查数据所反映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不足之处.首先,虽然增长迅速,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从总体规模和平均规模来看,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的规模仍然较小,综合实力不强.其次,在促进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方面,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的高端人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高技术服务企业高端业务的发展.第三,在区域发展方面,中国高技术服务业还存在很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第四,高技术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电信增值服务业占比较高,而其他更具新兴性、发展前景更广阔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最后,行业内部的微观企业结构以内资企业为主,且这部分企业的整体增长效率不高,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中国高技术服务业内部的企业微观结构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并就如何全面认识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进行了思考,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小不能反映科技进步水平的高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太可能逐年提高也并非越大越好,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应作为长期趋势指标,不宜作为短期指标来使用,加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测算数据和测算方法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重点的发展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探索了国内现行的产业统计方法,并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以实际统计数据为例,分别采取全行业覆盖法和行业系数法进行了数据试算,并对这两种试算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行业系数法在现行的统计制度下较为可行.
  • 摘要: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影响路径与动态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与R&D投入强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现阶段中国R&D经费投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使第3产业对第2产业比值发生变化,进而传递给第3产业、第2产业,再传递给第1产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受自身的影响,R&D经费投入的影响虽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很重要的,其贡献比本身外的其他经济因素的贡献要高。
  • 摘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正在执行中,各项规划目标预期能否实现,是政府部门及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其中,在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研发投入目标的实现,尤其备受重视.本文以北京历史GDP、R&D经费数据为基础,从R&D经费来源构成的角度,应用比例测算方法,研究预测了北京"十二五"时期R&D经费投入、R&D/GDP的发展趋势,并以完成规划目标为基础,对R&D经费的增量进行测算并分解.主要结论:按照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和R&D经费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区R&D/GDP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大,未来的增长应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内资企业(国有企业是重点)、外资企业等重点投入,才能保证R&D/GDP目标的实现,并从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 摘要:R&D资源清查是十年一次的重要国情国力调查,第二次R&D资源清查的数据特点是各城市的统计口径一致,是在同一统计时期、同一统计范围内进行,清查所得到的数据准确性高,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本论文利用第二次R&D清查数据,开展中国主要城市R&D活动比较研究,分析各个城市的活动特点,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全面认识这些城市的R&D活动现状.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R&D活动的政策建议,以促进R&D活动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 摘要:创新调查是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虽然中国20年前就已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一直没有形成制度,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国际创新调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国际创新调查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特征,对创新调查的规范、制度及其与创新政策的相关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国际创新调查的发展趋势,最后对中国创新调查工作提出了应建立常规的创新调查制度,建立应用导向的创新调查组织结构,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全面调查,创新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致,创新调查结果为创新政策和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和服务的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沈阳地区R&D投入现状分析,并通过与国家、省及副省级城市间对比,反映出沈阳地区R&D投入总额持续增长,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逐年加大,原始创新投入水平较高的良好趋势.但在与副省级城市的对比中,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并不高.全省来看,人均R&D经费投入水平还亟待提高.针对沈阳实际状况,提出建议:应加大R&D经费投入规模,加强企业的R&D投入力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 摘要:本文阐述了客观分析方法在技术预测/预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技术预见(预测)方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分析了这两种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其次,提出了客观分析方法及构成;最后,阐述了如何在技术预见(预测)活动中采用客观分析方法,提高技术预见(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摘要:科技指标统计,在科技发展与管理中,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通过科技指标的统计,可以较为准确地对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变化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为经济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最佳途径与决策依据.本文从科技指标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相关目标,对全国各地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指标进行认真筛选,从一致性、可操作性、前瞻性与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比,对目前全国各地区科技发展规划中目标设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此分析希望能促进全国各地今后在科技发展规划中的目标(指标)设定尽可能与国家目标(指标)本质保持一致性,通过实施达到提升国家科技整体效能的作用.
  • 摘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17%,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已进入强制性减排阶段.而天津市是能源资源短缺的城市,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问题的瓶颈制约效应将日趋明显.本文详细阐述天津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介绍了能源活动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并从"抓大放小"、借鉴普查经验、建立固定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稳定的数据收集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体系的措施建议.
  • 摘要:由李建平等主编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全国除港、澳、台的31个省、市、区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本文以该书公布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对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以及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分析,文章针对辽宁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优势与不足,找出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推动力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从制约“瓶颈”入手,实施难点、重点突破,做好“促优”工作,巩固强势指标,加强对中势指标的精心培育和重点扶持,积极扩大优势指标,取长补短,努力减少劣势指标,做好止降缓降工作,着力制止下降指标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提升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 摘要:研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该产业对研发活动产生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该产业并不是单独划分而独立存在,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类别、层级中,以致对系统、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该产业的构成和发展规模有一定的困难.本文认为:研发服务业,并不是单指研发活动本身的运作形态,还包括专门为研发活动提供各种专业性技术服务的业态,研发服务业可以概括为:"围绕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的酝酿、产生、应用与扩散所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的总称".根据研发服务业的服务类别属性和阶段属性,本文将该产业划分为"科研项目活动+技术转让与技术推广服务活动+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活动+学术活动科普活动"和"为科研准备服务+为科研过程服务+为科研结果服务"两大内容;并列出有关行业分类.为更有针对性地了解目前研发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提出在现有经普统计的相关报表中设计有关的调查内容,且分别通过有关工作渠道提供给地方两次经济普查的组织部门.
  • 摘要:近日,为了解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本市419家制造业企业开展了一次科技创新专项调查.调查显示:逾六成大型企业知晓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近四成企业享受过优惠政策,享优惠政策企业研发投入比重高,近三成企业需要科技创新中介机构服务.然而,企业对现有的政策知晓度仍不够高,研究开发投入仍明显不足,企业研发方向仍以中低端为主,中介机构不够规范,也成为了掣肘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几大问题,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仍需多方进一步努力.
  • 摘要: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手段.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围绕《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已初步建立河北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本文以2012年重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调查为基础,分析河北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股权和分红激励三个政策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结合调查单位需求及调查结果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议。
  • 摘要:以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为例,通过对计划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各阶段的调查统计,分析陕西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找出其管理及制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立项制度,加强对项目管理法规及政策的执行,重视中期评估,加强对成果登记工作的宣传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全球创新指数2013》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中国排名下降1位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探讨了全球创新指数指标体系中中国占优和不足的指标,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2》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该报告对中国开展中国创新能力评价的几点启示和思考.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撰写的《全球创新指数2013》(Global Innovation Index2013)报告于2013年7月1日在日内瓦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35位,比2012年退后1位.该报告给认识和评价创新型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其报告的指标体系在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存在一些不尽完美之处.本文对该报告的历史背景和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介绍,对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国的优劣势和2013年中国排名下降1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思考提出了报告给带来的几点启示和评价中国创新能力时值得借鉴之处.
  • 摘要:本文依据江苏省产学研联盟机构的建设,设计一套统计方法和评价机制,反映江苏产学研联盟机构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联盟机构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与转化效率,促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根据全国主要副省级城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总结出了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了这些特点背后的规律和原因.西安的科技、旅游、文化优势产业等正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西安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中等偏下,提升空间较大,而只有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才能形成消费、投资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 摘要:技术创新的效率因企业所在的行业、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问卷调查的创新效率评价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江苏省镇江市2011年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中的53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效率评价.通过参数估计结果和统计检验,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者之间最终选取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下的模型输出结果表明本文采用SFA模型来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必要且合理的.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结果显示:镇江市七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产业内部间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距很大;其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最高,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最低;航天航空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研发资金投入相对偏低,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的研发人员投入水平相对偏低.最后,文章从立足本土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和加大资金投入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
  • 摘要:《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将"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作为发展目标之一.那么,目前山西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如何,是各级领导普遍关心的问题,"山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及测算"课题组采用索洛方程对"十一五"以来山西省及各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可以看出,在2008年以前山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较高水平,之后有所下降,到2011年多数城市有所回升,从这一走势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较为严重的,特别是对山西省这种资源输出型省份,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山西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科技产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摘要:以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本文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监测体系,并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反映,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为政府部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中国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为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2002-2011年间中国高校R&D活动的投入、产出及绩效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①中国高校R&D人员在数量上已经具备明显优势,学历层次高于研究机构,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②中国高校R&D经费平稳增长,总量逐渐接近部分发达国家,但占GDP及全国R&D总量的比重均较低,来源仍然以政府为主,但企业经费增长迅速,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③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影响不断扩大,是国内高水平论文发表的主要力量,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④中国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技术转让、孵化企业上有所贡献,但技术成果转让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很低,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⑤中国高校R&D资源配置较为合理,R&D活动绩效较好,仍可继续加大R&D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升R&D绩效.
  • 摘要:本文分别对中国企业R&D活动统计调查的重要性及其组织领导与协调、统计人员队伍建设、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企业R&D活动统计调查指标及其备选项将近100个,如何根据它们内在的相互关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分层结构同样十分重要。可以在充分征询统计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统计人员的意见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修改完善。
  • 摘要:创新测度是了解公共部门创新活动状况及效果的重要工具,是制定公共活动和服务创新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国家间、公共部门间创新活动比较提供了数据支撑.近两年来,北欧国家、欧盟以及英国分别开展了专门针对于公共部门创新的研究与测度工作,为公共部门创新测度框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对北欧、欧盟和英国公共部门创新测度进行对比研究,并为中国开展公共部门创新测度提出政策建议.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旨在通过定期开展全国创新活动统计调查,为准确测算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支撑和服务。将政府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作为公共部门创新活动调查的主要对象。建议我国公共部门创新活动调查应重点反映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能力,其内容应紧密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扩散、创新政策效果等展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