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16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第16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第16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桂林
  • 出版时间: 2013-10-22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

会议文集:第16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我国在冬奥会上获得奖牌的优势项目,为了解外在环境变化和运动员自我调控对出台速度的影响,进而控制出台速度.本研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法,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运用数值仿真计算方法探讨外在环境和运动员自我调控模式对出台速度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空气阻力、摩擦系数、跳台几何尺寸、助滑距离、姿势变化变化都会影响出台速度.其中当风速增加、摩擦系数增加、过渡区增加、跳台高度增加都会使出台速度减小,减小的幅度与上述变量的变化幅度有关.为了保证特定动作所需的出台速度,可以通过调整助滑距离和姿势变化快慢程度来解决。
  • 摘要: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应用统计学的问题,但在应用中有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6个方面来阐述。具体为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统计学的现状、α值应在研究问题前提出、P=0的问题、关于两类错误问题、统计用语要规范、多因素分析问题。
  • 摘要: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竞走支撑技术研究的较多,对摆动技术研究的较少,而摆动技术恰恰是影响支撑与蹬伸动作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摆动技术的各个环节,研究其与身体其它环节的配合情况,再从整体上剖析技术,为我国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服务.rn 选取参加济南全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前6名运动员的摆动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日本产星高钦高速录像采集系统,进行比赛现场的三维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每秒100帧。两机主光轴的夹角90度,机高1.1米,用三维立体框架标定。用美国Ariel解析系统分析计算。 rn 我国运动员上肢摆动动作和上、下肢摆动技术配合方面基本符合合理的技术要求,但上肢摆动动作较为僵硬,肩骸扭转动作幅度不够,利用摆动技术提高步幅的效果较差。运动员下肢摆动技术的特点为摆动初期骸关节带动大腿、大腿带动小腿向前摆动,而摆动末期表现出积极前伸小腿和主动送骸技术。运动员在摆动与支撑技术配合方面基本符合竞走技术规范性要求,但是与世优选手相比在判罚尺度上不占优势。两腿分腿幅度小于世优选手,个别运动员蹬地腿蹬伸离地时机过早,摆动技术不够舒展,双支撑技术仍然是我国竞走技术的薄弱环节。运动员步长基本接近世界顶尖竞走选手,步频占有一定优势,技术上仍具有“高步频”的风格。6名运动员步幅和步频的差距说明不同的竞走运动员根据个人的特点和优势采用合理的技术都可以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 摘要:本文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影响我国北京奥运会前后男子244m自由泳竞技水平的技术、战术因素分析,发现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男子200m自由竞技水平在途中游、出发至15m、离台时间上都有显著提高;并在配速能力、转身后水下打腿几个环节、血乳酸峰值及速度耐力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该项目竞技水平,建议加强运动员的速度感、耐乳酸、水下打腿能力训练。
  • 摘要:目的:通过对穿鞋与裸足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自由纵跳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以报告在裸足状态下的纵跳表现及损伤预防方面影响。rn 方法:一台摄像机,主光轴与三维测力台Y方向以及受试者额状轴相一致,拍摄频率SOHZ:一台KISTLER9281三维测力台;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篮球爱好者3名,上测力台后先静止站立1一秒,做自由纵跳,落地站稳后走下测力台。rn 结果:裸足和穿鞋,起跳力没有显著性差异,起跳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起跳加载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起跳阶段穿鞋与否在动力学上的改变很少,对于纵向弹跳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显著性帮助,但是在落地时候,落地冲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落地缓冲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负荷加载率上,裸足和穿鞋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上数据说明了穿鞋与否对于提高纵向弹跳能力来说没有显著性帮助,但穿鞋可以帮助在缓冲避震方面得到益处,有利于保护足部免受巨大冲击载荷率可能造成的损伤。rn 不足:只从动力学参数方面说明了穿鞋与否对足部运动的影响,但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通过穿鞋单方面的减少足部损伤的几率的同时会不会对人体其他关节比如膝关节、骸关节等形成相应的负荷代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n 建议:裸足和穿鞋在垂直弹跳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了裸足运动能力并不弱于穿鞋,但是,在有身体对抗性项目中,除了表现运动能力,也要同时兼顾运动防护,运动鞋能够为人类提供稳定和保护,对于一个运动爱好者来说,不要盲从新观点,拥有一双具有保护性能的运动鞋还是有必要的。
  • 摘要:人体滑倒源于人体失衡人们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预防人体失衡,二是一旦人体产生失衡如何恢复平衡,对于第一个问题,如何预测人体失衡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第二个问题,了解肢体的响应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n 通过建立鞋-地界面的防滑性与实际滑倒之间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滑倒的概率,在测试中发现,当该差值<-0.2时,几乎所有的实验都会导致滑倒,而当其>0.4时,则不会产生滑动和滑倒现象,而在二者之间,则产生滑动但能恢复平衡,是从滑倒到不滑倒行走的一个过渡转换阶段,其COFdiff以0为中心。但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如果人体可以通过姿势的调整来适应鞋一地界面防滑性的改变,也可以避免滑倒的发生。rn 通过练习人能够在不同的活动中适应外界环境突然和没有预期的变化,而且老年人这种适应能力也完全存在。在防滑倒练习中,有两方面的动作反应控制原理在起着重要作用,即对人体滑倒动作反应的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rn 在前馈控制阶段,神经系统有充分的时间来预计危险的可能性及程度并对动作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防跌倒的适应性练习过程中,人己经意识到了外界意识到有潜在滑动会改变滑动下肢接近地面的方式,如减少了足跟触地时刻足、膝的角度。rn 反馈控制是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干扰产生之后对动作进行的快速调整,属于一种在线控制方式。在防跌倒的适应性练习中,尽管前馈控制可以减小对反馈控制的依赖,但却无法达到完全替代的程度。因为意识到滑动的危险只能改变滑动腿着地时的运动学参数,而只有经过多次体验滑动的过程才能改变滑前肌肉活动和滑动脚着地时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力。
  • 摘要:我国羽毛球女单现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随着张宁、谢杏芳的退役,女单的重任落在了一批小将身上.在这批小将中,90后小将王适娴在战绩上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技术非常全面,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女单选手.rn 本文重点研究王适娴前场击球区域和实落点区域特征特征,旨在探索出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与比赛策略的一般规律,对羽毛球教学、训练以及比赛提供可能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专业视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方法对王适娴前场技术击球区域和实落点区域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得出王适娴在这三场比赛中前场技术击球区域使用最多的区域为d区域和a区;王适娴前场技术的实落点挑球主要是落在后场的g区和前场b区和d区。王适娴的前场抢网意识较强,且前场技术回球到位率高。
  • 摘要:爆发力现在已成为高水平竞技的重要因素,力量速度项目运动把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但目前没有专门对上肢爆发力的专门系统研究,仅是对某专项的爆发力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爆发力的训练手段、影响因素,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文献研究,对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发展上肢爆发力提供可参照依据.
  •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柔道运动员的柔道投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对技术特点认识不够深入、运动员对技术核心要领的掌握不够以及运动员专项力量的不足上.掌握不够以及运动员专项力量的不足上。rn 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8名优秀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力学录像解析的方法并结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对运动员背负投技术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评价,研究和剖析背负投技术动作的运动原理和动作结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右腿上步、左腿背步、下蹲、倒地4个阶段是一本背负投动作技术的主要阶段。影响完成整个动作过程时间的因素主要是肌肉爆发力,其次是运动员的技术。(2)一本背负投技术具有重心低,稳定性好,速度快、突然性高、不易失分和被反攻的特点,依靠上肢的提拉、躯体的转动和下肢的蹬伸协同配合的复合运动。(3)在完成一本背负投技术过程中肢体转动的幅度和速度是影响技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 摘要:应力性骨折一般多见于新运动员或新战士,起病很慢,初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仅感局部轻痛,以后逐渐加重,影响功能,疼痛部位有的可触及骨性包块,压痛明显,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骨折端移位,出现畸形改变.rn 本文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体育院校新生从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运动伤病提供参考依据.建议加强健康教育,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宣传普及应力性骨折的发病规律、发病机制、症状体征等知识,做到早认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遵守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训练,降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加强运动员医务监督,定期并按需要进行体格检查。选择合适的训练场地和设备。
  • 摘要:技术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技术动作正确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技术演练,如何更好的通过讲解使学生很好的了解动作实质就显得更为重要.技术动作的讲解中,有直接的技术动作外观描述,但这只是使学生知其然.而要想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就要对动作技术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这时会涉及到更多的运动生物力学知识.rn 本文通过分析运动技术与运动生物力学的关系,解释为何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以及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运用等问题。运动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的人类其各种身体活动也在物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体育教学中运用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动性、反向思维原则进行技术动作描述。使学生了解动作技术的来源、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运用能力。最后强调理论分析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内容需要,理论分析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 摘要:运用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短道速滑队2010-2011赛季、2011-2012赛季、2012-2013赛季的犯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男子非接力项目中l000m比赛的竞争性最激烈,1500m比赛的竞争性次之,500m比赛的竞争性最小.短道速滑男子运动员的超越区域主要为入弯区,而入弯区没有足够的超越空间造成了犯规次数的增多,应从出弯区进行超越:5OOm,1000m,1500m三个项目的犯规位次主要集中于第2位和第3位。通过这些结论以期为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采用三维高速摄影系统和美国艾丽尔解析软件对我国优秀太极拳运动员吴雅楠完成的腾空摆莲360°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数据处理分析,旨在探讨优秀太极运动员完成难度技术动作的运动学量化指标,为竞技武术太极拳科学教学训练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 摘要:肌肉(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可以说肌肉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是最具吸引力、最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肌电图(EMG)测量与分析作为肌肉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依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肌肉活动的时程(顺序)、EMG与肌肉收缩强度(力量)、EMG与肌肉疲劳中的应用,并对对EMG的应用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和应用实例进行综述。rn 尽管EMG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和不确定问题。在测量仪器和设备上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完善测试硬件和技术开发。如减少测试装备的繁复、电极安放数量、同步设备的研制等。从而保障该方法和手段运用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加强EMG基础研究,拓展相关研究的领域。
  • 摘要:科技不断进步陆续将一些科研产品应用到运动训练以及竞技上,并且影响到原本动作形态以及竞技成绩。运动生物力学也由动作分析、骨骼肌肉系统研究发展到与运动相关的器材研究。飞鱼服、轻量化跑鞋都是运动科技介入竞技运动的典型例子。中国运动用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国际地位,其竞争策略除了继续巩固国内市场外,更应开始就产品研发方面继续加强,成立运动功能研发中心,多利用学术研究单位丰富的研发能量,落实产学结合,研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运动器材,开发出高品质、高设计、高单价的运动新产品,以发挥我国运动用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rn 将科技的创新元素转移到竞技运动中的确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训练方式,藉由动作技术诊断进行训练动作修正,机能运动服桩减少运动伤害及增进运动表现,功能运动鞋记录训练成绩。期待透过生命力学与科技创新的结合,营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并提供教练以及选手在运动训练时的参考,使运动相关产业能够和经济运动一起蓬勃发展,让中国运动产业成为奥运场内与场外最大的赢家。
  • 摘要:蹦床是人体在弹性网面通过蹬网获得一定的腾空高度完成各种难度动作的竞技项目.对于蹦床动作技术的研究,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的重点是蹦床有限元建模研究。rn 本文运用ANSYS建立了蹦床的有限元模型。在实际蹦床网面存在预应力,本文对膜材料预应力的施加是通过降温法来实现的。把相关数据导入ANSYS进行建模,因为使用She1141做大变形问题必须使用三角形单元,因此建模型划分过单元之后,并约束钢架四条边三个方向的自由度,计算得到的变形图以及米塞斯应力分布图。把江苏运动员完成“811团”动作数据代入有限元模型,在蹦床有限元模型的中心区域加上质量大小为45kg的质量块,然后计算出蹦床前3阶频率大小。其中,第一阶固有频率f1=1.45Hz,据此可得,该运动员网上起跳动作,从着网到离网的半周期达到最佳人网共振效果的时间是0.34s。而其实际影像解析数据是0.30s,显然,该运动员的网上起跳动作周期接近最佳化,但尚未达到最佳化的效果。rn 结果证明:蹦床网面中心区域的垂直方向的等效刚度为k0=5699N/m。阻尼比例系数为c0=47.74蹦床的等效质量为m0=23.66kg。当体重为45Hz的运动员网面起跳动作,使蹦床的振动频率达到第一阶固有频率1.45Hz时,会使人、网达到共振,即最佳的压网起跳时间是0.34s。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男女背负书包在跑步机上自然行走三十分钟过程中各阶段步态时相、身体姿势等特征参数,来探讨性别和BMI对儿童长时间背负书包行走各阶段动态步态时相、身体姿势等特征参数的影响。rn 方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借由跑步机、二维图像解析等仪器和方法对不同性别、肥胖的20名十岁左右的学龄儿童(其中10名BMI>25)背重常速行走30分钟过程中各阶段运动学参数进行试验测量,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同一对象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各时间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个参数在肥胖、性别、时程及其所有组合影响因素下做一个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rn 结果:(1)儿童在长时间负重行走过程中,支撑期和双支撑期及其所占步态周期百分总体趋势是随着负重时间的增加而增长,摆动期则随着负重时间的增加而变短,且在行走到第十五分钟时开始出现支撑期和双支撑期所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明显高于负重行走开始阶段,差异显著。(2)儿童在长时间负重行走过程中,头部和躯干前倾角度总体来说是随着负重行走时间的增加角度越来越大,且摆动幅度也越来越大。在第二十五分钟开始出现头部和躯干明显前倾现象,差异显著。这说明儿童长时间负重行走为了对抗外来负荷不得不通过改变身体姿势来完成做功。(3)儿童在长时间负重行走过程中,各阶段步长、步长/身高、步频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肥胖儿童步长及步长/身高均比正常体重儿童长,而步频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儿童,差异显著。(4)肥胖对儿童负重行走过程中各阶段步态时相变化有影响,肥胖儿童步态周期、支撑时间及双支撑时间及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均长于正常体重儿童,差异非常显著。(5)性别对儿童负重行走过程中各阶段步态时相变化有影响,女生步态周期、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及其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均高于男生,差异显著。(6)肥胖对儿童负重行走过程中各阶段头部倾角及躯干前倾角的变化有影响,肥胖儿童头部倾角及躯干倾角明显比正常体重儿童大,差异显著。(7)性别对儿童负重行走过程中各阶段头部及躯干前倾角的变化没有影响,差异不显著。
  • 摘要:投篮是一项复杂的动作,它主要有持球动作,瞄准点、投射角度、球的旋转、瞄篮点等环节组成.而影响投篮命中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心理状态、投篮时机、身体训练水平及投篮技术等,但是投篮技术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地说,投篮出手角度、入篮角度、球的旋转、瞄篮点、全身协调用力以及球离手前的食指拨球都是决定投篮技术合理与否以及投篮命中率的重要因素.rn 本文对投篮过程中篮球旋转的类型、篮球后旋在投篮中的作用、投篮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动量矩定理及其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单手肩上投篮的规范性教学可较快地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和提高投篮命中率。同时更是教学训练中的关键的基础教学动作。投篮技术含有人体运动的多种规律,其中运动力学内容起着决定作用,单手肩上投篮肘内收正对篮属规范的、科学的动作,它既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特征,又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教师在篮球教学训练中,要充分利用投篮技术的力学因素,重视各技术环节的功能作用与协调运作关系,并注意发挥各环节技术的综合效应。
  • 摘要:通过对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黄山、青岛、上海和郑州举办的四次全国游泳比赛进行实地拍摄和解析,介绍不同比赛场地条件下的游泳解析视频的拍摄方法.采用3-4台SONY数码摄像机对4次全国游泳比赛进行了比赛现场的定点和扫描拍摄,用EDUIS 5软件在采集的比赛视频图像上添加标记线,对比赛视频图像进行处理,采集各时段的有关参数,对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分析了出发15m、出发端转身、最后冲刺15m、转身端转身情况下的视频拍摄技术。得出以下结论:rn 首先在比赛拍摄前先考察场地,尽可能在场地用防水的胶布做好所需的标记点。其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标记物,如5m,lOm标杆及游泳池四个角作为确认标记点的有利参照物。第三拍摄过程中固定机位,保证拍摄过程中能拍摄到清晰的标记点。
  •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姿势稳定与跌倒的关系,介绍了步态终止的基本概念及步态终止时维持身体姿势稳定的生物力学特点,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步态终止的身体姿势特点研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完成步态终止时身体姿势稳定性更差,急停时尤为明显,提示老年人在步态终止时面临更大难度。加强步态终止的理论研究,提高老年人步态终止的身体姿势调控能力,对预防老年跌倒,维护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目的是对国内外近年来在关节肌力分布建模方面的研究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为今后损伤研究中肌肉、韧带负荷的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总结了优化方法问题、肌电-肌力模型问题、肌力作用线问题、体表皮肤位移问题、模型验证问题以及个性化建模问题。rn 优化方法是解决关节肌力分布问题的方法之一,其主要局限是基于对肌肉控制目的的假设,而没有考虑可能的个体差异,所以肌肉最优控制的假设有可能是无效的。rn 肌电-肌力模型可以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因为表面肌电可以反映不同受试者的肌肉激活模式。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肌肉激活度对肌纤维最优长度的影响并不大。rn 多数研究将肌力作用线简化为肌肉附着点的联线,但不少肌肉会在骨性结构或韧带性结构处转弯,国外肌肉建模软件通过增加肌肉拐点来解决这一问题,遗憾的是这些肌肉拐点的数据并没有公开发表。rn 使用体表标志点得到运动学数据,由于体表皮肤位移的缘故,会对肌力模型产生灾难的后果。本研究使用向量平移法解决该问题。rn 直接测量人体内组织的受力均是有创测量,由于伦理学原因在活体上鲜有应用。一般均使用间接方法验证肌肉模型的有效性。所有间接验证方法均只能验证模拟的合效果是否正确,而无法验证每块肌肉的力是否都正确。rn 关节肌力分布模型需要大量肌肉形态学数据,大多来自尸体解剖数据文献,然而人体之间存在巨大,使用尸体平均数据可能产生巨大误差。优化方法确定个体化的肌肉参数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 摘要:目前针对游泳项目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也是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两部分.运动学研究主要是对游泳比赛现场通过录像进行分段计时和技战术统计,并以对游泳动作进行技术监测分析为主,而动力学研究则以动态阻力测试、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为主.运动学测试方法目前在游泳运动中的运用较多,通常采用摄影或录像进行拍摄后对运动做出技术诊断和分析,动力学测试方法在游泳运动中的研究并不多,需加强动力学研究对游泳项目的理论支撑。减少阻力和提高推进力是游泳项目关注的热点问题。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在游泳技术研究中的运用,将推动对游泳技术动作的深入认识,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完善动作技术。
  • 摘要:内八字步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均有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不良姿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儿童内八字步态的认识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医学界也没有理想的矫治方法和手段.rn 本研究借助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丹尼斯,布朗矫形鞋等仪器,通过对3-5岁40名双侧内八字步态儿童和20名正常步态儿童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内八字步态儿童步向角、足跟外翻角、足底峰值压强分布等足底压力特点;通过40名内八字儿童为期6个月的矫正实验,对比分析矫正前后的足底压力特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不同方案的矫正效果,为探讨标本兼治的内八字步态矫正方法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结论:rn (1)内八字步态伴随不同程度的足跟外翻;(2)相对于正常步态儿童,内八字步态儿童足底各部位峰值压强、相对冲量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有导致足底骨肌系统慢性损伤和不适症的可能;(3)相对来说,矫形鞋可以促进儿童内八字步态在较短时间内,更快的趋于正常范围,但矫形鞋和仅改变不良动作的方法均不是理想的矫正方案。rn 建议:对儿童内八字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研究,从肌肉力量训练角度寻找标本兼治的矫正方法。
  • 摘要:羽毛球技术稳定性在竞技比赛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稳定性对一场比赛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羽毛球的旋转率并没有网球和乒乓球旋转率那么高,相对容易掌握.通过实验探索不同运动等级、性别对羽毛球单项技术稳定性评价效果的影响其对评价标准的选择适应性规律,寻找出适应于具体人群的评价标准,为羽毛球运动训练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在某种程度上丰富羽毛球理论知识。
  • 摘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保障,计算机辅助运动系统(Computer Assistant Sport,CAS)是实现科学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CAS是多种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包括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测试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管理和互联网络技术.现场技术快速反馈系统具有实时和直观的独特优势,在CAS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n 本文分析了该系统的设计理念、硬件结构以及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现场技术快速反馈系统也成功应用到部分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对教学进行即时的反馈,学生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动作,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分析自己动作的错误及原因,并进行及时的改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rn 目前虽然现场技术快速反馈系统己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但需建立不同项目高水平技术动作数据库,能与相应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对比,不断发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习“练,提高运动成绩。
  • 摘要:确定性模型是指不包含任何随机成份的模型,事实上是一种简化了的随机模型.作为一种建模范式,确定性模型可以确定运动项目测量结果和对应测量结果的生物力学因素的关系.学因素的关系。本研究综述了生物力学研究中确定性模型的应用情况,在游泳、田径等项目上对运动成绩定量分析的应用和体操中对裁判给分定性分析的应用都做了介绍,确定性模型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成绩有关变量选择的随机性,缺点在于进行结果相关变量选择时略带主观性。因此,建议运动生物力学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使用确定性模型来识别有意义的因变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