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3年年度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3年年度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3年年度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湖北恩施
  • 出版时间: 2013-10-17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

会议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利用GREAT-E模型分析环境税改革后不同税率水平对宏观经济、污染减排、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要素需求的影响,为制定相关的环境税制度和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模拟结果表明,征收环境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GDP的下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相对而言,征收环境税对污染物的减排作用远大于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征收环境税会对不同的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污染行业受到抑制,而清洁产业反而加快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重污染行业因为成本的增加,减少了生产规模,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被转移到了清洁产业,从而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建议提高污染税/费标准,同时政府应通过减免所得税或者向弱势群体提供补贴等方式减少环境税征收的负面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煤炭环境污染成本核算框架,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煤炭生产、运输及利用环节环境成本实物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最后估算得到煤炭的环境成本,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2010年为核算基准年,得到煤炭环境污染成本为76 607 062万元,吨煤成本为296.42元.
  • 摘要:本文采用改进的逻辑框架法对中国"十二五"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进展开展了中期评估,评估结论采用信号灯方法表征,旨在研判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识别存在的关键问题,促进规划在后续阶段更好地实施.结果表明:①规划任务总体进展良好,规划目标有望实现.②环境经济政策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显著.环保专项资金、排污收费、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实施差异水价、差异电价等政策,在控污减排、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与规划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税收绿色化进程缓慢,生态补偿立法尚未取得突破进展,排污权交易政策试点探索仍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绿色信贷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等.④顺利实现规划目标还存在很大挑战,必须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在"十二五"后续阶段中要按照规划目标要求,重点针对进展较慢的任务,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取得突破进展.
  • 摘要: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对我国"十一五"以来出台的环境经济政策文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经济政策出台主导部门主要集中在财政、发改和环保等部门,这表明财政、税费及价格等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工具在环境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国家层面三项政策占出台政策总数的62.9%.而绿色金融、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及绿色贸易政策出台数量则较少.②环境经济政策数量的地域性特征呈明显的东、西、中递减分布格局,分别占政策出台总数量的42.2%、 29.5%和28.3%.地方上则以江苏和浙江两省政策出台最多.③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数量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受阶段性管理工作的需求和环保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影响.④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在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逐渐进入转型期,政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在不断推进.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本文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提出优先发展绿色生产性服务业和重点发展绿色生活服务业的促进绿色服务业发展的两种途径和绿色服务业保障体系的建立,包括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人才保障等。
  • 摘要:流域水质改善的支付意愿受收入水平、教育、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公共偏好.通过分析不同支付层次、支付能力和收入水平的群体对流域水质改善的支付意愿的偏好,可以更精准地制定政策目标.本研究以密云水库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断点模型、T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QR)模型方法,模拟流域水质改善的最大支付意愿(WTP)的公共偏好,分析了不同支付群体的需求和政策目标,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定量参考.结果发现:3个模型中作为中点回归的断点模型拟合较差,只有两个指标具有显著性相关,Tobit模型比断点模型好,模拟的结果有更多指标具有显著性,与QR模拟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3个模型模拟结果都显示WTP与家庭收入在1%显著水平上具有正相关关系.分位数回归的模拟显示在不同分位数上,WTP影响因素有差异,尤其在高分位数上,所选择的9个指标都具有很强的显著性,除了与年龄呈负相关外,家庭收入、环境态度、环境保护认知、环境改善需求、受教育年限和性别的指标都呈正相关关系,也进一步印证了WTP的理论假设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 摘要:本文在论述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湖北省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分析生态补偿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生态补偿途径,制定生态补偿综合管理机制,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绩效考核,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及有关措施出台。
  • 摘要:近些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有效评估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绩效,分析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初步建立了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包括目标评估、执行评估和效果评估.总体来看,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出台力度不断加大。构建起了完善税费、价格、金融、贸易4个领域,建立排污交易和生态补偿两种机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框架。环境经济政策试点力度前所未有,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探索模式快速推进。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环境责任保险等试点在全国遍地开花,环境经济政策在实现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该庆幸地认识到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环境经济政策缺乏法律法规支撑,政策之间协调不够、配套措施不足、技术保障不力等问题严重,无论是政策设计本身还是其实施均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继续加大试点探索力度,不断完善有关政策。
  • 摘要:湖北省作为全国排污权交易的11个交易试点省份之一,自2009年确定试点以来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但总体而言,排污权交易市场尚未真正建立,推进力度缺少法律法规、初始分配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做好湖北省排污权交易顶层设计,将有利于从规章制度、技术分配、试点研究、交易平台等方面推动湖北省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完善,真正做到排污权有偿使用、市场资源配置的目标,体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地方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归纳出我国以水质为媒介的双向补偿和饮用水保护的生态补偿两种补偿类型.虽然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已经在各地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还需要进一步增加补偿政策的科学依据,注重后期监测评估,并突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生态补偿主体及对象、补偿标准、补偿途径、实施机制以及效果预测评估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供中央和地方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参考.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不断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两年提出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能够客观定量的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本研究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传统经典方法与遥感、GIS等新方法相结合,针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特点,并以阳新县七约山矿区为例,重点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总体效果较好,但部分单项指标分值提高不明显,在今后的实践中应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方法可操作性强,可信度高,可以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复垦相关工作和研究中推广应用.
  • 摘要:通过单一的行政命令推动总量减排的手段已不能满足未来新形势下的减排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总量减排与环境经济政策的关系,分析国内区域总量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经济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实施差异化排污收费政策,积极建立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完善的财政补助及奖励政策,以更好地推动"十二五"及未来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实现.
  • 摘要:矿产资源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资源地在享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等正外部性的同时,也承担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负外部性成本.本文以阜新煤矿为例,辨识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负外部性问题.依据经典经济学理论、产权制度理念对负外部性问题的纠正策略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政府的行政、法律等措施是纠正矿产资源产业的负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手段;排污权的界定及规范能够有效拉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并为当地居民维护生态环境权利提供了保障.研究进一步针对阜新煤矿资源开发中的负外部性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严格矿产资源产业的环境监管,完善矿产资源产业的排污权获取及交易机制,赋予当地居民的环境共有权。
  • 摘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环责险制度试点过程表明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提升投保意愿有助于推动环责险市场建设.研究表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意愿在供给侧表现为区域、行业和政策条件的附加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意愿在需求侧表现为保险费率的企业和地区差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意愿取决于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和环境知识水平,且三大异质性与投保意愿均呈正向关系.因此,在制度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甄别企业的异质性,即把握企业环境风险程度、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加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由于环境污染等诱发的环境公共事件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环境公共事件呈现出数量规模上升,利益诉求复杂,组织方式多样等特点,使得环境公共事件的应对更加困难.对比欧美国家的做法,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资金保障制度是预防环境公共事件的重要支撑,探索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保障问题,是我国缓解社会矛盾、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新时期我国环境公共事件的特点和趋势,并针对晚上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保障提出了政策建议,要建立环境损害赔偿或责任基金制度,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资金保障制度,协调开展环境损害评估相关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 摘要:《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了规定,但理论与实务界人士对环境公益诉讼的探讨并未因此停滞.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原告主体资格及技术支撑等角度探讨《修正案》的相关规定,认为环境公益诉讼适用于公众性环境利益受损而原告主体资格不足以及公共性环境利益受损而原告主体缺位的情形,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应以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为主、以环境保护部门和检察机关为辅,环境公益诉讼的顺利推行需要借助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
  • 摘要:通过构建因素分解模型,利用完全分解模型方法和LMDI分解方法对四川省"十一五"期间工业企业的水资源、能源消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增加是资源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技术提升是其降低的主要动力,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尽相同,污染治理力度对污染持续减排的作用不明显.
  • 摘要:从生态服务效益、生态保护投入成本、水质水量、水资源价值、社会经济效应、支付意愿6方面初步构建了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体系,并对不同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了比较,不同流域根据其采用的生态补偿方式以及流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分为水源地保护经济补偿和跨界水质生态补偿两种模式,可以看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设计中对后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基于水质水量的核算方法主要着眼于污染治理及污染损害成本的补偿,如水质超标通量法、恢复成本法,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法不仅包含跨界上游对下游的污染赔偿,还有下游对上游的保护补偿,是双向补偿,这几种方法可用于上下游经济水平差距不大的省份。基于上下游居民支付意愿的补偿算法也适用于跨省界的双向补偿,在应用过程中要配合其他算法实施,而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水资源市场价格法是跨界下游对上游的入水量补偿,在应用时结合考虑了水质因素,是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国外已有不少基于支付意愿法和水资源市场价格法进行补偿的成功案例,因此,在实践中要逐渐强化对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以提高补偿标准制定的市场化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适用于水源地保护补偿的算法如生态保护投入成本法实用性强,应用较广,可作为补偿额度的下限,适用于上下游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省份;基于生态环境服务效益的核算方法也适用于水源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或下游对上游地区保护的补偿。基于社会经济效应的补偿标准是对整个行政区域补偿标准的估算,可结合地方政策的调控来实施,随着生态足迹理论、环境容量理论、水质—社会经济等理论的成熟,可进一步考虑采用这些方法对补偿标准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 摘要:《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作为在工业领域支撑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国家相关经济部门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在该名录中,"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双高")产品子名录是其核心内容,但是现有的"双高"产品(工艺)名录制定方法繁琐,且耗时长.基于环境代价理论的分析,出于数据易获得性的考虑,本工作以化学品的毒理及降解特性参数建立环境损害指数模型(简称R指数模型),该模型对于快速、海量遴选"双高"产品备选清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BP神经网络学习行业协会及相关专家研究制定的"双高"产品(工艺)名录的技术内涵,预测符合"双高"要求的产品.在本工作中对比两种技术方法,得出R指数模型与BP神经网络预测的"双高"产品(工艺)结果相似率为53.7%.
  •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制约资源回收型企业绿色购买决策的现实问题,对国内外二手市场经济机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资源回收型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购买决策视角出发,对企业是否进行旧商品购买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模型构建,从交易成本分析人手,探索企业在生产原料选择上二手商品的经济价值与其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本文提供了通过建立二手市场来影响企业在选择生产性原料的决策过程的一个理论框架,即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寿命或减少新商品的获益来刺激企业(尤其是资源回收型企业)对废弃旧商品作为企业生产原料的有效需求,这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绿色经营决策过程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 摘要:在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水污染治理难题的今天,富营养化预测模型应用广泛,已取得较大发展.本文介绍了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计算过程,综合论述了学者们在预测水体富营养化时水体中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联合各种算法的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①足够多的样本是BP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的关键;②各种联合模型比普通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更加准确,有效;③多种联合模型并未运用于水体营养化评价方面;④联合模型优化的BP人工神经网络必将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省生产用水消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用水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生产用水量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脱钩"效应.针对生产用水消耗问题,采用LMDI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技术效应3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用水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驱动陕西省生产用水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带来的用水压力依然巨大;农业生产比重的下降是经济结构效应驱动陕西省生产用水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行业的结构调整总体上对抑制用水增加起负面作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用水效率能够有效抑制陕西省用水量增加.文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陕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建议.
  • 摘要:为了给国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文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描述统计法、政策文件解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环境财政政策、环境资源定价政策、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环境金融政策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综合配套名录六个方面,系统分析了2012年度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实践进展.结果表明:①环境经济政策文件出台仍集中在环境税费政策及环境财政政策;②环保投入显著增加,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管理试点启动,开始推进实施基于绩效的财政资金项目管理模式;③2012年全国资源税实现9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按量计征、改革征收方式成为地方垃圾处置收费改革的尝试方向,一些地区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激励企业治污减排;④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约780亿元,全国转移支付实施范围已扩大到466个县,但生态补偿立法尚未取得突破进展;⑤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及排污权交易政策试点,排污权交易政策仍集中在一级市场;⑥绿色信贷政策在执行落实上较欠缺,面向高环境风险的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险渐成趋势;⑦环境保护部向发改委等经济综合部门提供《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综合名录包含"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596项等,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取消出口退税、禁止加工贸易的建议.
  • 摘要: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人类经济活动在时空双重维度上空前绝后的壮举,惟其如此,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每一阶段及其发展方式的选择无不牵动着全球每一处经济的神经,甚至决定着人类经济形态的未来走向.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未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路径,甚至可以说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根源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的简单复制,而不是根据中国独特的国情和文明形态的创造性发展,并导致了全面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可以概括为"反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与"逆城市化"——"促进绿色发展",真正实现"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人类文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政府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方法.以淮河流域为例,对2002-2011年10年间淮河流域各省片区的人均累积污染物(COD和氨氮)排放量进行了计算.政府环境保护长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可以消除环境外部性的影响,有利于扭转当前各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不利局面,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 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对我国进行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先后出台的3个转移支付办法,对其中主要涉及的转移支付范围、计算公式、奖惩机制等进行比较、评述,得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重民生轻环保"的问题;并以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对转移支付资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使用和绩效情况做出研究.
  • 摘要:近些年,国内外频繁发生海洋石油开采溢油事故,特别是英国BP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漏油事故给当地经济、社会、生态造成了恶劣影响.如何合理有效地对海上采油平台的生产、环保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已经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政府与企业就溢油污染规制所开展的生态经济利益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随着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换届、石油开采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每次博弈的主体是不固定的,因此有必要引进演化博弈模型对其长期博弈均衡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演化博弈方法,重点对不同情境下的短期博弈纳什均衡(NE)行为进行了分析,寻找出溢油管制博弈长期均衡的策略组合、演进路径、内在机制.本文认为:为了达到对海岸带石油开采溢油污染的有效规制,必须完善、落实赔偿金制度,提高主管部门、企业积极治污的收益、降低执法成本和治污成本,同时提高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和可信度.为此提出在中国建立溢油污染责任赔偿基金、溢油污染保险制度、溢油污染预警机制、开采生态保护保证金制度、石油企业环境信用制度、提高公众监督参与、改革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建议.
  • 摘要:定量分析和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基于1980-2008年时间系列的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湖北省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素进行定量分解,得出经济发展是湖北省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能源效率是湖北省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对减少省人均碳排放量贡献力不大的结论.
  • 摘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工作进展和研究方法,概述湖北省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研究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对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形势的客观认识和判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为了完善我省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研究,探索湖北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探讨湖北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演变规律,给政策提供依据,对湖北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我省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提高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结果对社会经济决策以及环境保护管理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中,我省将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rn 层次推进。争取在全省各市县全面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根据各地区自身区域性特点,分析当地经济形势发展与污染物排放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地域经济各要素对环境污染的贡献,正确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计算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建立全省环境质量预警机制奠定好基础。rn 完善污染物排放情况与环境监测数据收集体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应急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rn 分析方法的探索。我省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对环境进行单元划分,根据社会经济主要行业中各要素的数量和类别变化情况研究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运用对比分析,把握关键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态势的相关关系,构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在识别影响环境发展态势的主要社会经济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并划分出针对污染物排放的先行和一致性指标,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用社会经济主要行业各要素指标的动向,预测环境发展态势,研究各经济要素和环境质量要素的排放量限值,及时做好环境预警工作,力争社会经济各要素向着环境有益的方向发展,通过控制重污染行业的产值比重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证社会经济同环境的协调发展。
  • 摘要:依据区位经济特征,结合地区能源与水资源消耗压力,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压力,筛选出四川省8个代表不同经济环境发展水平的地区,掌握地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使用分解模型分析影响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中期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成果表明:①各地区SO2排放环境效率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3个地区,即成都、自贡和攀枝花,SO2排放造成的环境压力大,SO2排放环境效率次序是成都市>攀枝花>自贡;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能源利用效率和SO2排放效率均列全省末位,可持续发展水平低.②8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水平仍处于中低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地区是攀枝花、阿坝和广安.这些地区中,资源型缺水的成都市和眉山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分列全省第1位和第3位,眉山市的工业废水排放环境效率排在全省第20位;工程型缺水地区中,攀枝花工业用水量居全省首位,工业废水排放效率和COD排放效率也以攀枝花为最高,其他地区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
  • 摘要:农民参与灌溉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灌区管理机制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顺应灌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浪潮,纷纷试点参与式灌溉管理,甘肃省利用英国政府赠款实施了"面向贫困人口的农村水利改革项目".本文以该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比用水协会成立前后灌溉管理制度、水费征收、用水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了农民用水协会的运行绩效.实证分析结果如下,甘肃试点地区成立参与式的用水者协会后,用水者协会能实实在在让农民参与到灌溉管理的过程中,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机制能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按水文边界来划分配水单位,由用水者协会来统一调配和输送水源,既能缓和过去行政村之间的争水纠纷,又能保证老、弱、妇、贫这些弱势群体获取水的权利;参与式管理的组织形态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和决策权利,有效提高农民维护输水设施的意愿。总之,用水者协会这一微观主体确实有效地影响了农业用水效率。
  • 摘要:排污权抵押贷款是一种新型的抵押融资制度,其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详述了排污权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战略意义以及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对完善和促进我国排污权抵押贷款市场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推进排污权抵押贷款融资制度,就必须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完善法律、管理、技术等在内的顶层设计。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引导和监督,规范排污权抵押贷款相关活动,同时保持排污权交易和抵押贷款政策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促进排污权市场不断完善。
  • 摘要:通过分析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总量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梳理两种制度的关联性.对两种制度并行进行正向作用分析,阐述两种制度并行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制度并行进行逆向作用分析,梳理两种制度并行可能存在的冲突点.以放大两种制度的正向作用,尽可能规避两种制度逆向作用为主要原则,提出两种制度并行深度设计的建议,以期通过两种制度的深度设计研究,使两种制度发挥最大的合力效应.
  • 摘要:近年来,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新一轮对自然资源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源研究的文献尚没有对自然资源产业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分别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和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自然资源产业进行了统计定义和识别,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奠定研究基础.所有生产资源产品的企业加总之后就构成了资源产业。资源产业在一国经济的比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因为最开始人们利用主要是原始资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发展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要比重的经济。虽然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资源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但不可否认,资源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国内对应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用于表述经济产业内容和结构的基本标准,所有产业活动都被包容在一个四层次分类体系中,它共有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由此为经济管理和产业统计资料归集提供了基本规范。进一步,还可以与投入产出表和经常性统计行业分类进行对接,从而可以利用相关的数据对资源产业进行分析。
  • 摘要:生态涵养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然而由于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以密云库区为例,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库区经济落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发挥涵养区的生态屏障功能,保证北京市民饮用水的安全,库区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重新定位,要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提高生态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北京市服务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涵养区真正成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屏障.
  •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猛,机动车辆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北京市2005-2010年居民出行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低碳交通模型,对不同交通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北京市发展低碳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预测在不同情景模式下各交通方式的发展情况,提出北京市未来实现低碳交通发展战略及治理方面的对策措施,要选择适宜的交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强化智能交通,推进公交信息化发展,寻找最优交通工具使用能源,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低碳交通理念,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和效应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节产业结构策略,以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系统介绍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污染与FDI、GDP等因素的数学模型,重点分析了该地区内FDI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天津滨海新区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污染转移现象,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泰达地区,FDI带来的正面效应大于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对天津技术开发区的实证研究不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结论.
  • 摘要: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巨额的治理投资尚未带来根本性的水质改善,开展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绩效评估研究,据此探究从水污染防治投资到改善水环境质量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投资资金的效益和效率.为此,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应用数据包络C2R模型和BC2模型,对2001-2012年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绩效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1-2012年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综合效率值均值为0.738,总体效率水平不是很高,且只有2004年和2005年DEA有效,其余10年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综合效率均未达到最优,其中2008年最低为0.399;在非DEA有效年份中,2003年、2007年、2011年、2012年为技术有效;影响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2004年、2005年滇池水污染防治投资规模收益不变,其他年份均规模收益递减.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提高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投资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理论为基础,选取杭州市1995-2012年的环境和经济数据,构建大气环境与经济发展库兹涅茨模型,分析杭州市大气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曲线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2年杭州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倒U"型关系,工业二氧化硫与人均GDP呈"倒N"型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资金的投入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使杭州市大气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得到缓解,入均GDP的增加趋于缓和.
  • 摘要:以1998-2011年林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GM(1,1)模型对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林业第二产业与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对林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动态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林业产业总产值和各产业产值都在显著增加,产业增速表现为"二、一、三"的变化格局.GM(1,1)研究也表明:2013年我国林业总产值将达到41 329.21亿元,但最近5年的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仍保持着"二、一、三"的产业格局,同时也表明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向比较合理的方向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