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
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

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3-09-2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孟氏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方法:随访2009年4月~2012年4月采用闭合复位孟氏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102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参考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评价标准,优68例,良30例,中3例,差1例.结论:本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配合正骨丸内服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证明这种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间来院就诊的SandersⅢ、ⅣV型跟骨骨折70例,按照1:1的设计随机分为针拨复位外支架固定治疗组35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照组35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Kerr疗效评分及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12.58±0.8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12.73±0.98个月.两组的Kerr疗效评分结果、治疗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Bohler角手术前后变化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纠正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跟骨横径手术前后变化比较亦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纠正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于跟距关节面下陷程度手术前后变化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从并发症的发病率看来,两组间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治疗组中腓骨下撞击综合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腓肠神经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切口感染问题方面,对照组显得相对多发及严重.结论:针拨复位技术配合"正骨丸"是一种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可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相似的疗效,而且显得更加经济、更易开展,软组织风险更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针拨复位技术联合"正骨丸"使用对于骨折的愈合起正协同作用,相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联合"正骨丸"使用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来得更为明显.针拨复位技术在恢复跟距关节面平整方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有着同样的效果;而对于恢复跟骨Bohler角方面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但对增宽跟骨横径的纠正效果则明显低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夹挤结合撬拨复位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 1年7月至2012年10月运用跟骨夹进行经皮夹挤结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5例,男12例,女3例,右侧6例,左侧9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3.4±10.09)岁;根据Sanders CT分型:关节外1例,Ⅱ型11例(ⅡA型4例,ⅡB型6例,ⅡC型1例),Ⅲ型3例(ⅢAB型1例,ⅢAC型1例,ⅢBC型1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测量手术前后跟骨的X线及CT片,观察跟骨的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定术后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26±3.43)个月,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所有骨折均愈合.15例患者术前跟骨的平均宽度(43.9±3.6)mm,术后平均为(37.1±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53,P<0.01);术前B(o)1her角平均(12.0°±11.7°),术后平均(28.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8,P<0.01);术前Gissane角平均(104.6°±10.9°),术后平均(123.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7,P<0.01);按Maryland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评分为85~100分,平均90.5分,优8例,良6例,可1例,差0例.结论:经皮夹挤结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有效减少伤口并发症,且无需二次住院即可门诊行内固定物取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关节外骨折或SandersⅡ型骨折及部分SandersⅢ型骨折,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和保守治疗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差异.方法:将129例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比较两组的卧床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及Harris评分.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两组在卧床时间,并发症及Haris评分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首选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仍不能放弃保守治疗,要辨证地结合病人身体、经济等多因素考虑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研究运用传统体育疗法中改良方法一类马步桩,在髌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纳入观察范围的病例为70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21~77岁,平均约51岁.对纳入观察范围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均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进行治疗,门诊复查骨折临床愈合后,A组行类马步桩训练,B组对照练习,并予以随访和功能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月(2-4月).按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系统进行阶段评估,训练前A、B组无差异(P>0.05),训练后A组与B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运用传统体育疗法中改良方法一类马步桩,在髌骨骨折术后康复中应用是安全、可靠、有显著疗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在微创方面的特性.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13年7月,江西省4家三甲医院共进行无柄关节置换手术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8~69岁,平均39.68岁;其中20岁以下1例,20~29岁5例,30~39岁16例,40~49岁31例,50~59岁8例,60岁以上1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99个月,平均61个月.治疗结果按Harris评分,优47例,良1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达94.5%.结论:无柄髋关节置换术,由于保留了股骨颈和天然的颈于角与前倾角,不侵入骨髓腔,更接近于人体的自然生物力学状态,术后关节功能良好,近中期疗效满意,具备了切口微损伤、截骨微量化、应力微遮挡、溶骨微量性、翻修微创化、年龄微限制等"六微特征",是人工关节全面微创化的较理想解决方案.
  • 摘要:目的:本研究报告关节镜下与辅助小切口联合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性障碍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关节镜直视下松解膝关节粘连僵直37例,男31,女6;年龄22~47岁,平均33.7岁;左膝15例,右膝22例;病程3个月-4年,平均12.1月;术前屈曲角度最大70°,最小0°,平均36.2°;伸直角度最大0°,最小-30°,平均-20.6°.髌腱旁内侧或外侧入路,在关节内彻底松解后功能仍不能达到满意者,另取髌旁外侧小切口,分别采取肌外膜切断、股中间肌部分切断、髂胫束切断、股中间肌切除等方法,增加屈曲角度.术后CPM功能锻炼,辅以玻璃酸钠注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5(6-35)个月,屈曲角度平均为107°(95°~135°),较术前平均改善70°.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从术前的平均46分(33~61分)恢复至随访时的90分(80~100分).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结论:关节镜下与小切口切开联合松解,可以将关节内、外粘连的问题较彻底解决,同时保留了关节囊的完整,利于功能恢复,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 摘要:颈神经后支卡压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的骨伤科疾病之一。该病发病较慢,是由颈部肌群解剖位置发生细微变化引起。是颈部软组织退变,又受寒湿浸人,引起颈部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发生一种范围较广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广泛结疤粘连。自1994年03月至2013年03月应用针刀松解颈神经后支卡压征患者549例,疗效满意,一次治愈365例,二次治愈108例,三次治愈61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7%,治愈标准为症状消失。用针刀松解剥离后促进关节的功能恢复,效果较理想。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热熨法配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膝痹病患者行中药热熨法配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痹病,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临床观察66例患者中,治愈30例;好转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42%.结论:中药热熨法配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痹病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KOA)中医体质类型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61例KOA患者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判定其体质类型,通过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判定其体质类型;随机选取50例非血缘关系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的水平.结果:病例组9种中医体质类型中,气虚质、阳虚质KOA患者IL-1β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禀质与血瘀质均为0例,其他5种体质KOA患者IL-1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β的表达水平升高与气虚质、阳虚质KOA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KOA)中医体质类型与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表达量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KOA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2011年6月-2013年1月,随机对161例确诊为KO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按中医体质类型分为9组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50例非血缘关系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样本,用ELISA法测定样本中IGF-1的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在9种中医体质类型中,阳虚质KOA患者中IGF-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禀质与血瘀质均为0例,其他6种体质中IGF-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的表达水平降低与阳虚质KOA的发病具有相关性,TGF-β1表达异常可能是阳虚质易发KO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肩袖损伤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肩峰下置管局部注射"鸡尾酒"镇痛合剂(盐酸吗啡10mg,罗哌卡因75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及减少术后疼痛所引起的不良并发症,从而证实该镇痛方法在肩关节镜术后疼痛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医院201 1年-2013年共80例肩袖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修复术,手术均采用全麻下沙滩椅位行关节镜手术治疗.随机分为2组(A组、B组),A组在肩袖损伤关节修复术缝合切口后,将"鸡尾酒"镇痛合剂(盐酸吗啡10mg,罗哌卡因75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镇痛泵留置针固定放置在肩峰下间隙,对于65岁以上患者吗啡用量减半,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剂中不用吗啡,镇痛泵留置48小时;B组为传统方法组,术中不注射止痛剂,术后疼痛时给予吗啡10mg肌注.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静息痛、活动痛时的VAS评分值记录,并对两组镇痛方式的相关不良事件也一并记录并评价.结果:镇痛效果A组术后12小时二种状态下的VAS评分低于B组,全麻效果消失后(术后4-6小时)即可活动患侧腕关节以远关节,术区止痛效果优于B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副作用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等两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肩关节镜术后即刻肩峰下留置"鸡尾酒"镇痛合剂镇痛泵在短期内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疼痛引起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 摘要:目的:报道手部不同种类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应用六种不同的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76例.结果:所有皮瓣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8年,皮瓣血运、弹性、质地及外观良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选择手部不同种类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简便易行、安全、外形好、创伤小的优点.
  • 摘要:目的:评价MAST Quadrant管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运用MAST Quadrant管道下单侧微创TL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1例,男12例,女29例,年龄28岁至7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27例,单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例,双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8例,根据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标准,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15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运用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和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复位和融合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至39个月,平均(25.95±7.9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22.19±21.68)分钟,平均术中出血(163.90±67.85)ml,平均术后引流量(107.76±16.51)ml,术后住院(10.54±1.95)天.术前VAS平均(7.07±1.06)分,末次随访时为(2.02±0.7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JOA平均(15.63±2.82)分,末次随访时为(26.54±1.57)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Tailard指数为(0.34±0.39),末次随访时为(0.15±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5.12%(39/41).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皮下软组织血肿,经清洁换药并静滴抗生素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害表现,腰椎CT明确为椎弓根螺钉位置欠佳激惹神经管所致,经调正钉道并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MAST Qua drant管道下单侧微创TKIF联合对侧经Wiltse入路置钉是有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和融合率高等优势.
  • 摘要: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常见的一种膝关节运动性损伤,由于少年儿童膝部生长发育独特的解剖、生理特性,此年龄组韧带较骨及软骨强,在前叉韧带损伤的同时多伴有胫骨止点处的撕脱骨折及骨骺的损伤.本文通过介绍前叉韧带断裂治疗方法的选择,探讨ACL重建方法和移植物的选择,并研究手术对肢体发育的影响,无论保守还是手术治疗,膝关节功能的康复都很重要,但损伤或手术后的ACL更需要保护以免额外的创伤,而关节的固定又引发较多问题。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膝关节鹅足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鹅足炎诊断患者85例,针刀组45例,对照组40例.针刀组采用针刀闭合手术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洛芬待因片,连用三天,采用中药热敷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用1周.根据VAS评分结果及滑囊炎治疗疗效行业标准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刀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P=0.03).治疗前后压痛及患者主诉疼痛的改善,针刀组优于对照组(压痛t=5.156,P=0.012;主诉疼痛t=9.652,P=0.036).结论:针刀能够更好的缓解膝关节滑囊炎疼痛,在改善疼痛症状的同时,改善膝关节软组织张力,平衡肌力.
  • 摘要:目的:总结作者在35年矫形外科临床工作中初步形成的"下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外科技术体系"一个全新的学科"下肢重建外科",为骨科医生在临床中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作者自1978年5月~2013年4月,实施各种下肢畸形与残缺的矫形手术20133例统计资料与经验,将1999年6月~2009年12月具有完整的病案资料和随访记录的病例进行统计资料.针对病人的特点与实际国情:将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下肢畸形矫形原则与骨外固定(Ilizarov)技术、Dror.paley下肢畸形成角旋转中心概念、矫形器(支具)技术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吸收、改进、优化组合、融会贯通与总结,受达尔文(Charles Darwin)生物进化(evolution)论和中国"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交融,提出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归纳成28字矫形外科工作指导方针,形成从理论、工作程序、手术方法、术后管理、评价标准等具有全新技术特色的"下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外科治疗技术体系"—简称"下肢重建外科".结果:统计1999年6月~2009年12月,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下肢畸形与残缺患者5911例,病人年龄最小1岁半,最大76岁,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1例骨性感染,并发腓总神经不完全性麻痹4例.治疗效果的满意率95%以上,挽救了9例濒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病人.结论:作者形成的"下肢重建外科技术体系"是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手术适应征广、创伤小、疗效奇特、医疗风险降到了最低,符合国情和病人的实际,能够有效治疗既往矫形骨科手术难以治疗的下肢残缺与疑难骨科病症,有深入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表现巨大游离体及/或大量游离体的复杂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关节镜治疗.方法:2001年10月至2012年5月科室关节镜诊治21例表现巨大游离体及/或大量游离体的复杂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X线平片和CT发现有巨大游离体及/或大量游离体,关节镜检查及术后病理确诊,并行关节镜下滑膜软骨瘤摘除和病变滑膜切除术.结果:表现为巨大游离体的多位于髌上囊,需增加辅助切口取出.表现为大量较小游离体的存在于关节腔、或少量微小软骨游离体局限于滑膜组织内.21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功能较术前改善,未见复发,但游离体巨大、多发并有软骨明显损害的患者术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结论:对于表现巨大游离体及/或大量游离体的复杂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关节镜是该病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自1996年至2003年应用中药外敷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300例,取得满意疗效,痊愈136例,基本痊愈93例,有效5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6%。必须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诊断水平,一旦诊断成立,便早期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及坐、站、卧姿势,往往能达到优良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锁定钢板、空心螺钉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股骨锁定钢板、空心螺钉与全髋关节置换3种方法治疗1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临床资料及疗效.其中股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57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空心螺钉组)51例,全髋关节置换内固定治疗(全髋置换组)90例,经复诊及随访.从骨折愈合、负重时间、并发症、手术过程、平均住院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对3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优于锁定钢板组(P<0.05)和空心螺钉组(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粗隆闻骨折的较好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三针锁针外支架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4月,我科采用锁针外支架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PFNA作对比,对两组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共11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3.5)个月,三针锁针外支架价格便宜,其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较PFNA少,骨折愈合时间较PFNA短,而术后并发症较PFNA多,但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相当.结论:三针锁针外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微创、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悬吊皮肤牵引治疗婴幼儿(≤2岁)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法整复后用改良式皮肤牵引带,双下肢垂直悬吊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20例.牵引2~3周,经X线片证实骨折处有明显骨痂后,去除皮牵引,患肢使用夹板结合髋人字支具固定2~4周.结果:2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6-15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周.无皮肤过敏和水泡发生,无双下肢血运受限.8例患儿患侧肢体有不同程度的过度生长,但长度<1.0em.患肢的力线正常,无明显成角畸形,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无跛行.结论:改良式悬吊皮肤牵引治疗婴幼儿(≤2岁)股骨干骨折,简单有效、并发症少、护理方便.
  • 摘要:目的:探讨造影监测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闭合复位的疗效.方法:比较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 1月初诊年龄在12-24个月内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60名.造影组为:2010年1月-2011年11月采用内收长肌及髂腰肌腱切断松解、术中关节造影监测、闭合复位、可调节支具固定治疗的30例(36髋)患者.对照组为: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内收长肌及髂腰肌腱切断松解、髋关节闭合复位、可调节支具固定治疗的30例(34髋)患者.两组均由同一个临床小组人员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头臼内侧间距、髋关节固定外展角度等指标,并作统计学分析,并记录复位后再脱位及髋臼内软组织松解术情况.所有数据处理由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造影组30例(36髋)和对照组30例(34髋)均获3个月以上的随访.①头臼内侧间距:术中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显影的髋关节部分进行测量,头臼内侧间距造影监测组为0.2-6.1mm,平均1.69 mm;对照组为0.9-9.3mm,平均5.95mm.两组头臼内侧间距经统计学处理,t=-9.5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髋关节固定外展角度:造影组30-75度,平均为56度;对照组50-85度,平均75度.两组髋关节固定外展角度经统计学处理,t=-8.8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复位后再脱位:造影组0例(0髋),对照组3例(3髋).④髋臼内软组织松解:造影组5例术中造影显示股骨头与髋臼间距离较大,未达中心性复位,予从内收肌切口进入,行Ferguson手术,术中见圆韧带粗大,予切除圆韧带,再次复位,达中心性复位;对照组1例术中复位安全角小,只有10度,予从内收肌切口进入,行Ferguson手术,术中见圆韧带粗大,予切除圆韧带,再次复位,复位稳定.结论:造影监测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治疗中能评估髋关节的解剖形态,清楚显示股骨头的实际大小及髋臼的大体形态,及时查明股骨头与髋臼之间有无阻挡头臼同心圆复位的软组织因素,监测复位的稳定性及中心性复位的准确性,减少再脱位的风险,提高中心性复位的准确性,并指导髋关节支具固定外展的角度,具有操作简便、直观有效的优点.
  • 摘要:目的:肩关节镜下应用缝合线桥法(SutureBridge)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至2010年对32例肩袖断裂患者,应用缝合线桥法(SutureBridge)重建肩袖的手术方法,分别在术前及最终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32例患者手术前及终末随访时ASES平均分为72.6对92.3(P0.001),其中VAS疼痛评分平均为6.5对1.9,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为74.5度对146.0度,平均外旋为27.8度对38.3度,ASES评分为优和良所占的比例为93.7%(30/32),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69.6对90.4,ConstantMurley评分为优和良所占的比例为90.6%(29/32).结论:SutureBridge技术优化了骨与肌腱之间的愈合因素,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固定牢靠,不易松动,采用最大化的包裹形式重建肩袖起点,增加肌腱和骨的接触面积的固定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开展中医正骨一孟氏疗法相结合的研究,将独特的苏氏正骨法与骨穿针外固定疗法结合形成了特色,即在电视X光监视下手法整复,再进行精准经皮穿针外固定,使骨折对位稳定,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从而完善了由传统治疗到中西医结合现代骨伤流派的特色,即:闭合复位与固定、开放创伤、复合损伤等的治疗形成完整的医疗体系。
  • 摘要:目的:观察三七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闭合性骨折软组织肿胀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将408例闭合性骨折病人分成两组,治疗组210例采用三七消肿止痛散与蛋清混合调成糊状外敷局部软组织,每天2次,出现过敏反应者停用;对照组198例不用任何外敷药,观察软组织肿胀、疼痛情况.结果:治疗组外敷三七消肿止痛散2~3次后,局部软组织肿胀减轻、疼痛减轻,敷药3~5天肿胀基本消退、疼痛消失,有效率100%.对照组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3天软组织肿胀达到高峰伴有疼痛.结论:三七消肿止痛散对闭合性骨折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病人容易接受、安全可靠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采取"压迫提"的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统计了自2006年1月起至2008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所有患腰痛的运动员共109人次,其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动员31例.对急性期,可采用复位手法;对陈旧性损伤,宜以较柔和手法,以松解肌肉、韧带等组织对神经的压迫为主.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采取压迫提的推拿手法予以治疗,本组病例中,痊愈17人,有效10人,显效3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达96.8%.结论:压迫提手法治疗主要是在充分放松局部肌肉的前提下巧妙利用肌肉和韧带自身力来帮助髓核还纳和解除肌肉痉挛,达到治疗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自体骨Cage在单节段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单节段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制自体骨Cage椎间植骨融合手术,观察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术后X线片椎间稳定及融合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12个月,24例均未见植骨物移位塌陷,22例随访超过3个月者术后3个月X线片均示获骨性融合.结论:自制自体骨Cage在单节段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中能够提供有效的稳定性及有效的融合.
  • 摘要: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特殊手术器械、仪器或其它手段进行脊柱疾患诊治操作的微创技术.本文介绍了椎间盘微创技术的优势,分析椎间盘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探讨椎间盘微创治疗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技术方法。本文认为要积极谨慎的开展椎间盘的微创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及微创临床诊断思维是现在微创医师所不可或缺的成功法宝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 lasty,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方法:本组217例(260个椎体),男44例,女173例;年龄55~89岁,平均67.4岁.脊椎骨折部位为T8 ~ L4,其中胸椎128个椎体,腰椎132个椎体.于俯卧位采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术前、术后2天、随访期行疼痛视觉类比(visuac analogve scale,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4.7个月.217例260个椎体成功完成穿刺及骨水泥注入,注射骨水泥1.8 ~ 6.0mL,平均4.5ml/椎体.术后第2天VAS为(2.17±1.19)分,较术前(6.15±1.47)分有显著改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随访时VAS评分为(1.92±0.75)分,与术后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能力评分术后第2天为(1.43±0.50)分,较术前(3.30±0.57)分显著改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时活动能力评分与术后第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微创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止痛效果,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疗法.
  • 摘要: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有顽固性下腰痛,或合并马尾神经、神经根症状,多主张手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2例病例,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无皮肤坏死,1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而行螺钉调整术,其余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现象。手术治疗应注意:1.椎体复位的重要性和方法;2.融合方式的选择及融合器的应用;3.固定节段的选择。
  •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肘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12年6月,应用半限制型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9例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AO-C2、3型)、肘部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0例,12例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另一例50岁中年男性骨折患者,合并肝硬化、肝癌术后2年.骨折按AO分型:C2型3例、C3型6例,其中8例一期行肘关节置换,1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类Ⅱ型)二期行肘关节置换.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处晚期(慢性期).半限制型假体均予骨水泥固定.结果:手术时问12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出血量250~550ml(平均400mL);住院时间21~45天(平均30.2天).术后全部获得随访,平均34.5个月(9~82个月).12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术后感染、病原学检查为阴沟杆菌,经二期手术清理、置管冲洗引流4周,同时应用敏感抗菌素痊愈.所有病例术后假体均无松动、脱位等并发症.X光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良好,骨水泥界面无透亮区.以MEPS评分评估肘关节功能:优3例,良8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84.6%.结论: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是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肘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提供临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的预防手段.方法:本项目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方剂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阐明益气活血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丰富其预防方法.结果: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超声诊断标准,86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血栓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为4.7%.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一定预防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肱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中,采用肱骨远端两侧逆行穿弹性髓内针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行肱骨骨折弹性髓内针固定时,发现顺行穿针和单纯外侧穿针手术操作困难,易引起进针点之间皮质劈裂、针体缠绕和尖锥打滑引起副损伤等问题.我科对进针点进行改进,选择肱骨外上髁和肱骨内上髁骨突前方为人针点,进行骨折内固定.从2010年11月开始科室开始在手术中应用这个方法,到2012年9月共观察7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11.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肱骨中下段4例,肱骨中段1例,下段2例,横形骨折1例,斜型和螺旋型骨折6例.结果:本组7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6-22个月),7例均一期愈合,肩、肘关节功能均与健侧对称,无感染,无尺神经损伤,无医源性骨骺损伤.结论:在肱骨远端两侧进针,使手术操作更为简便,进针容易,不易发生骨质劈裂,不易出现针体缠绕,能让每根弹性髓内针产生对称的三点支撑,充分发挥弹性髓内针的固定优势,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容易.
  • 摘要:采用经皮钛制弹性针下行插钉技术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16例.术后随访6~19个月,所有病例术后达到骨性愈合,功能恢复优良.TEN治疗前臂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钉尾周围软组织感染,但只要控制好钉尾长度,并用软组织有效包埋,则可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其不仅表现在哲学领域是辩证的重要前提和出发点,在历史学、社会学、医学等其他诸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体用观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就运用在中医学的理论当中了,成为古人认识和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人体五脏六腑的体用关系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但是矛盾是相对的,体之于用,不即不离,离体无用,离用非体.
  • 摘要:孙树椿教授对颈椎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有独到的研究,尤其是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核心归属于"淤滞之血不行,乃至瘀血内结",探讨证明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血瘀气滞、脉络闭阻关系密切,形成"入其法而又出其法"的独特手法,配合药物及功能锻炼疗法,疗效颇佳.本文自2011年3月到2012年7月,运用孙树椿教授独到的临床经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2例,经过两个疗程,21个月的治疗,随访6个月到1年,本组患者治愈29人,显效49人,有效3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8.8%。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方法简单、经济、适用,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摘要:膝关节属屈戍关节,活动复杂.膝关节的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又分为现象模型和解剖模型.解剖的模型进一步分为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又可分为半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本文介绍了膝关节模型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生物力学模型的发展情况。随着生物力学、膝关节运动学以及假体工程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技术能够模拟人体不同活动下的运动和力学状况。对于膝关节的应用,以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局部的、静态或准静态的分析,而且很少结合软组织建模以及相关力学性能。因而不能更加合理的反映膝关节的运动和力学行为。
  •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科皮缺损治疗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本科2012年1月~2013年7月期间30例患者,感染性伤口5例,皮肤脱套伤15例,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10例,均在彻底清洁创面后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7天.结果:拆除负压引流装置后,创面均见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本文认为通过正确使用材料,护理人员细致观察和全方位护理,保证了有效的引流,负压封闭术在骨科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转变了传统换药、引流方式,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治疗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闭合性皮肤潜行剥脱伤(CIDI)不同损伤程度的分度治疗法.方法:按照损伤程度的轻重,将2006~2012年期间收治的15例闭合性潜行剥脱伤分为轻中重三度,分别采用多切口置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开窗反取皮回植及岛状肌皮瓣移位修复等三种方法治疗.结果:15例患者潜行剥脱区皮肤均大部分愈合,局部皮肤坏死经换药结痂脱落后瘢痕愈合.肢体外形及功能活动均恢复至接近正常.结论:准确判断潜行剥脱损伤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区别对待,可明显缩短CIDI疗程,提高治愈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