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3-10-11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13条结果
  • 摘要:目的:应用颊部岛状复合组织瓣修复舌、口底区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rn 方法:在颊部沿面动静脉走行方向设计皮瓣,皮瓣上端到口角,下端到颌下颈淋巴清扫切口,皮瓣包含皮肤、颊肌,也可在远端带部分颊黏膜.复合组织瓣以面动静脉为蒂,形成岛状瓣.组织瓣通过下颌骨内侧转移至舌、口底缺损区.rn 结果:本组共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5-76岁,其中舌癌3例,口底癌2例.皮瓣最大6×10CM,最小4×8CM.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rn 结论:颊部岛状复合组织瓣具有就近取材,操作方便;创伤小;血管恒定,瓣成活率高;瓣组织量适中,修复后不显臃肿;可带部分颊黏膜,在舌修复时可获得更好的舌尖形态等优点.缺点是瓣的宽度受到限制;牺牲面神经下颌缘支;颌下淋巴结有明确临床转移者不适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癌MTUS1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抑癌的分子机制。rn 方法: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80例口腔鳞癌,27例舌白斑,13例正常口腔黏膜临床石蜡标本中MTUSl , Ki67的表达,统计学分析MTUS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的关系。QRT-PCR检测6对冰冻口腔鳞癌及相应正常组织中MTUSI各亚型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构建pEGFP-N3-MTUS1重组质粒,转染口腔鳞癌细胞,检测过表达MTUS I对口腔鳞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pERKI/2, p53表达的影响。rn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TUS1蛋白的表达在正常舌组织细胞中较高,舌白斑次之,舌鳞癌表达最低。统计分析表明MTUS 1低表达与口腔鳞癌细胞分化差,增殖能力增强及不良预后相关。QRT-PCR检测显示ATIPI, ATIP3a and ATIP3b为口腔勃膜上皮组织中MTUS I的主要表达亚型,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比较,口腔鳞癌中MTUS1基因的这三种亚型均表达下调。体外功能实验显示ATIP1亚型过表达后通过下调pERKI/2,上调p53使口腔鳞癌细胞G1期阻滞,增殖能力减弱及发生凋亡。rn 结论:肿瘤抑制因子MTUS I的表达下调与口腔鳞癌增殖,分化差及不良预后相关,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口腔鳞癌生物标志物及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侵犯颈段气管和/或颈段食管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处理方法、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处理。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外科处理的18例侵犯颈段气管和/或颈段食管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手术方式和要点、围手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rn 结果:侵犯颈段气管和/或食管的分化型甲状腺癌18例,病理为乳头状癌者16例,滤泡性癌者2例,初治4例,术后或综合治疗后复发14例。18例均侵犯颈段气管,侵犯颈段食管7例,侵犯喉3例,侵犯颈总动脉2例,14例行颈段气管袖状切除+直接端端吻合术,气管缺损2-Scm,行颈段气管部分切除术4例,行颈段食管部分切除术4例,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2例,行环状软骨部分切除4例,使用游离皮瓣修复颈段食管缺损2例,行游离皮瓣修复颈段气管缺损1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5例,其原因包括吻合口气管软骨外露1例、吻合口狭窄1例,双侧声带麻痹或活动差3例。rn 结论:侵犯颈段气管和/或食管的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处理难度较大,常需要多学科协作。侵犯颈段气管行气管袖状切除长度不超过Scm者可直接拉拢缝合;对于有颈段食管侵犯的病例,要做好皮瓣修复的准备。常见的并发症是声带麻痹或吻合口狭窄导致的呼吸困难,可行二氧化碳激光手术。
  • 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手术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领面外科2002--2012年间收治的14例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病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14例术前均行多普勒检查和颈动脉阻断ihl练,9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 MSCTA )检查,5例行磁共振成像,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 TBO)评价,2例行术前栓塞治疗。6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6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一并切除,1例行瘤体与颈内、外动脉一并切除,未做颈动脉重建;1例行瘤体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修补术。rn 结果:1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段2363岁,中位年龄为37岁;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体瘤。所有病例随访1}6年,无复发病例,均预后良好。2例术后I周出现对侧偏瘫,分别于术后I月和6月后康复。rn 结论:血管造影和多普勒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血管造影及TBO检查,进行系统全面的颈动脉评价,并做好血管重建准备。MSCTA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提供精确的瘤体与动脉的关系,如瘤体包膜与血管外膜的关系等,能为神经鞘瘤及颈动脉体瘤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信息,有效鉴别肿瘤;同时其能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三维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应尽早手术,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颈动脉体瘤第一次手术应尽可能采用单纯剥除术,二次手术或恶性颈动脉体瘤需整块切除时应尽可能行颈内动脉重建.必要时需行颅内一外动脉搭桥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发生咽瘘的原因及治疗措施。rn 方法:对2002-2012年间在我科收治的喉癌及下咽癌患者68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咽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75岁,均为T3-4a期病人,手术方式:全喉士下咽切除术,营养状况,KPS评分〕80分,术前放疗5例,术前化疗2例,糖尿病1例。rn 结果:683例患者中行全喉土下咽手术治疗的166例,其中9例(5.4%)术后发生咽瘘,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前根治量放疗、术前化疗、术前营养状况、内科疾病是咽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发现咽瘘时间4--40天,其中7例经换药愈合,时间为24--65天,2例经手术修补愈合,时间为10-14天。rn 结论:临床局部晚期、术前根治量放疗是咽痰的主要原因。应注意术中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创伤、仔细分层缝合关闭咽腔、避免局部张力过大,如缺损过大,应考虑一期修复。同时术后加强肠内营养,避免咽瘩的发生。随着头颈部鳞癌综合治疗的广泛应用,应多学科综合评估,根治性放(化)疗患者将有所增加,而残留或复发患者的挽救性手术后咽瘘发生率可能会增加,故NCCN指南建议T4a喉及下咽癌患者应优先选择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大腿前部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情况。rn 方法:总结2009-2013年7月我院同一小组采用大腿前部皮瓣一期修复78例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资料;分析大腿前部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特点、制备要点和近期效果。rn 结果:本组病例78例,采用股前外侧(ALT)皮瓣游离修复72例,其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66例,股前外侧肌皮瓣6;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2例,采用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4例。63例仅有软组组缺损,15例伴有软硬组织缺损,5例下咽、颈段食管修复的病例在颈前留置观察窗。2例皮瓣出现微血管危象,皮瓣修复成功率97.4% 0 7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例行供区植皮术。rn 结论:大腿前部是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一个很好的供区,除了具有对供区影响小的优点之外,尚可根据缺损的大小、范围、形态和组织量多少设计、选择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内侧皮瓣或阔筋膜张肌皮瓣;可制备穿支皮瓣、肌皮瓣、削薄皮瓣;可修复小的、薄的、或较大型的软组织缺损,也可结合其他材料如钦板、钦网或游离骨块修复头颈部软硬组织复杂缺损,修复的成功率较高,效果较满意,已成为我们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首选。
  • 摘要:目的:抑癌基因甲基化与恶性肿瘤相关,本研究探讨去甲基化药物5一脱氧氮杂胞苷(5-Aza)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胞株SACC-LM(具有高肺转移倾向)以及SACC-83(低肺转移倾向)体外培养的作用。rn 方法:取对数期生长良好的SACC-LM,SACC-83.采用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5-Aza劝体外培养的AGC-LM ,SACC-8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R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利用transwell侵袭试验及转移试验检测两株细胞用药后侵袭及转移能力的改变。rn 结果:CCK-8试验表明实验组细胞株的活力低于对照组,且抑制率随5-Aza-do药物浓度增高而增高,流式细胞周期检测表明用5umol/L 5-Aza处理后的细胞株GOlG 1期较对照组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较对照组增加, Transwell浸袭试验和转移试验表明SACC-LM侵袭和转移能力高于SACC-83,用St.mol/1 S-Aza处理后两株细胞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均下降。rn 结论;体外培养试验证明,5-Aza抑制涎腺腺样囊性愿细胞株SACC-LM ,83的增殖及侵袭和转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rn 方法:对江苏省肿瘤医院1999-2012年收治的15例副神经节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7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32-66岁,平均45.93岁.颈动脉体瘤12例,迷走神经体瘤3例.单发肿瘤12例,多发肿瘤3例.肿瘤直径2.5-6cm,平均4.49cm.以头痛、声嘶、呛咳、晕厥及其它症状就诊5例.行CT和(或)MRI检查14例.术前或术后行DSA检查6例.rn 结果:手术治疗14例,1例未手术.手术组均完整切除肿瘤.断扎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3例.输血3例,输血量1000-1600ml,平均1267ml.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头痛、呛咳、声嘶、伸舌偏斜等共9例,颅内梗塞症状2例,后均好转.术后病理均为副神经节瘤.其中恶性1例为迷走神经体瘤伴同侧颈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6-168个月,平均80个月.死亡0例,复发0例,恶性迷走神经体瘤1例术后放疗后10年出现远处转移.rn 结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CT、MRI、MRA及DSA是诊断该疾病的有效方法,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双侧病变病例,应分期手术,间隔时间最好半年以上.
  • 摘要:目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是甲状腺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中辨认、保护甲状旁腺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细针穿刺抽吸组织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探讨此方法在甲状腺手术中判断甲状旁腺的可行性.rn 方法:收集2011年11月到2012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50例甲状腺手术病人,术中用细针分别穿刺抽吸甲状旁腺、甲状腺、肌肉、脂肪、淋巴结组织的组织液测定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同时将穿刺抽吸的相应组织送病理学检查,评估细针穿刺抽吸组织液测定PTH判断甲状旁腺的敏感性、特异性、可行性.rn 结果:50例患者的组织中有45份组织病理学证实是甲状旁腺组织,其中44份术中快速甲状旁腺激素值(Intra-operation PTH ioPTH)高于600pg/ml,l份ioPTH低于600pg/ml,阳性率97.8%,假阳性率0%,阴性率100%,假阴性率2.2%,敏感性97.8%,特异性100%.甲状旁腺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较,ioPTH差别大,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甲状旁腺组织的ioPTH值远高于周围其他组织如甲状腺、肌肉、脂肪、淋巴结.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且操作方便、损伤小,经济、用时短,可望应用于术中快速判断甲状旁腺.
  • 摘要:目的: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咽旁间隙肿瘤的术后并发症.rn 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9年收治的2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良性肿瘤21例,除l例淋巴结核患者转院治疗外,均治愈;恶性肿瘤2例,患者均存活,随访两年以上均未复发.术后并发口角偏斜1例,声嘶1例,Honer氏综合征1例,张口受限2例,随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均有好转,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rn 结论:咽旁间隙肿瘤的性质以良性为主,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CT、MRI能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以及和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为术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颈侧径路和颈腮腺径路是其主要手术径路.
  • 摘要:目的:将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用于膝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修复,实现了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实时导航定位,术后三维测量系统评价其治疗效果。rn 方法:5例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3例患者为实体性成釉细胞瘤,1例为复发性多房性角化囊肿,下颌骨缺损4例为单侧,1例位于颊部。术前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AccuNavi-A上海优益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CT数据为基础,行颅面骨三维重建及左侧排骨重建,4例为单侧下颌骨病变的患者,在病变外O.Scm-1.Ocm处行计算机下虚拟手术,切除病变下颌骨并得出截除下颌骨的精确位置,然后行镜像翻转复制健侧下颌骨替代患侧下颌骨缺损作为复位标志。按照排骨肌皮瓣制备原则行虚拟手术截断徘骨,其膝骨长度较下颌骨缺损长度长约3cm。将制备后的膝骨模型移至下颌骨缺损部位,并按照下颌骨外形实现虚拟塑型并计算出塑形时腓骨截断的部位、形态、长度及放置于下颌骨缺损中的高度。1例下颌骨颊部缺损的患者,由于无法实现镜像翻转,故在虚拟手术之前利用计算机曲面重构技术计算出需要修复的下颌骨颊部的位置,其余步骤同单侧下颌骨缺损的虚拟手术方法。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进行空间配准。首先选定解剖标志明显且易于定位的结构如切牙近中切点、牙尖骨性解剖标志等作为术中配准点,通过探针获取标志点患者的实际空间坐标并与医学图像坐标系上标志点进行比较,计算出映射医学图像坐标系和患者坐标系的变换矩阵。配准方式均采用点配准和面配准相结合的配准方法,空间配准完成后,系统报告配准精度1mm,表示配准成功。术者在患者额部及手术器械上固定定位器,由4个反光小球构成。该反光小球可反射Polaris光学定位跟踪系统(NDI公司)的红外光,从而实现患者及手术器械的准确定位。根据术前设计及模拟,在导航辅助下行下颌骨阶段性截骨术及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利用探针随时检查核对下颌骨截骨的位置及排骨骨段的修复情况、使之与术前设计模拟位置一致。患者术后一周再次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并与术前设计模型图像融合,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三维方向上评估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精确度,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平均误差lmm。术后所有病例未出现相关并发症。rn 结果: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重建下颌骨形态和实现双侧对称性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rn 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以更加精确地重建下颌骨形态和实现双侧对称性。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腺外侵犯的外科处理及发音功能重建。rn 方法:根据甲状腺癌的分化类型及腺外侵犯程度、部位开展以下方面的临床研究:(1)对喉返神经侵犯的甲状腺癌切除进行不同的发音功能重建,单纯侵犯或压迫喉返神经的分化型甲状腺癌27例,分别行肿瘤及神经切除的同时行一期颈拌喉返神经吻合(A组)、构状软骨内收(B组),仅切除肿瘤但保留喉返神经(C组),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喉返神经后不作神经修复(对照组,D组)。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喉镜、嗓音声学四参数Jitter ,Shimmer,NNE, M叫最大声时)、肌电图检查等,比较不同发音功能重建方法的效果。(2)对侵犯喉、气管、食管、下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17例患者,分别行肿瘤削除术、气管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喉全切或近全切术、食道部分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同时采用喉返神经分离术、喉返神经切除一期构状软骨内收术和/或喉返神经修复术重建发音功能或不重建发音功能的单纯肿瘤及喉返神经切除术。术后随访1-5年,评价并发症发生率,外科治疗及发音重建效果(3)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3例,行一期肿瘤扩大切除并功能重建,术后辅以足量放疗及化疗。rn 结果:(1)A、C组术后发音时声带有明显内收运动,声带长度、振动及粘膜波均基本恢复对称性;B组术后声带不同程度内移,但仍萎缩;A,B组术后声学四参数明显优于术前,A、C组术后声学四参数明显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 o D组仅11%(1/9)患者嗓音恢复正常,声学四参数治疗前后平均值无明显改变,均明显大于颈拌神经修复组((P均小于0.001),而MPT明显短于颈拌神经修复组((P<0.001)。肌电图检查证实A,C组术后喉内肌获得有效神经再支配,而B组及D组治疗前后神经肌电位改变不明显。(2)侵犯喉、气管、食管、下咽的17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2例局部复发,1例死于远处转移。保留喉返神经或行发音重建者9例患者术后嗓音均明显改善,5例恢复正常。(3)3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2例于1年内死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随访至今5年半未见复发。rn 结论:((1)引起单侧声带麻痹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在肿瘤切除的同时进行一期喉功能重建既可彻底切除肿瘤,又可恢复喉功能。重建方法以颈拌神经修复术效果为优。(2)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的甲状腺癌仍可进行手术根治性切除并行缺损修复及发音、吞咽、呼吸功能重建以提高治愈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一种“部分去皮化"前臂皮瓣的设计及其在较大舌和(或)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rn 方法:2003年至2010年,20例T3-T4舌癌和口底癌患者使用"部分去皮化"前臂皮瓣修复术后缺损.前臂皮瓣面积平均8.0×14cm,部分去皮化组织的面积视缺损区大小而调整,平均6×8cm.该去皮化结缔组织用于充填口底区死腔,或卷曲后用于舌体组织的充填,改善舌体外形及功能.供区缺损使用邻近全厚游离皮片覆盖,避免了从腹部制备全厚皮片.rn 结果:20例前臂皮瓣均成活.受区及供区无并发症发生.供区刨面愈合良好.术后舌体功能获得较好恢复.rn 结论:"部分去皮化"前臂皮瓣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前臂皮瓣较薄弱的缺点,或许可以替代肌皮瓣修复较大舌和(或)口底癌的术后缺损.
  • 摘要:目的:观察包含颈外静脉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2010年-2011年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口腔癌15例,颊癌8例,下颌牙龈癌5例,舌癌1例,口底癌1例,在颈清扫前翻瓣制备蒂在腮腺下极和下颌角部的颈阔肌肌皮瓣,皮瓣包含颈外静脉.完成颈清扫和口腔病灶切除后,将肌皮瓣经口底或颊部隧道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结果:15例颈阔肌肌皮瓣最大修复面积5×6cm,术后2例皮瓣瓣尖出现少量坏死,修剪换药后愈合.余肌皮瓣均无血运障碍,愈合良好.结论:包含颈外静脉的颈阔肌肌皮瓣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可靠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放射线是否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影响咽鳞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rn 方法:人咽鳞癌细胞系Fadu经4Gy剂量6MV X—ray照射,观察细胞形态、运动、迁移及侵袭能力,运用反转录PCR,蛋白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MT相关蛋白质表达,检测磷酸化ERK照射前后的表达,使用ERK信号通路特异抑制剂U0126检验ERK信号通路在放射线导致EMT中的作用.rn 结果:Fadu咽鳞癌细胞株经4Gy 6MV X射线照射后,表现出间叶来源细胞的特征,如细胞形态变成梭形,伪足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上皮标记物表达减弱,间质标记物表达增强,磷酸化ERKl/2表达亦增强.使用ERK通路抑制剂U0126可以逆转放射线对肿瘤细胞EMT的作用.rn 结论:这些结果表明放射线作用于Fadu细胞可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EMT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ERK信号通路可以阻断EMT进程.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Methylation spes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MSP)法检测52例PT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n 结果:52例PTC肿瘤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21例,其中完全甲基化11例,部分甲基化8例,甲基化率为40.4%.5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2例(均为部分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8%.PTC组织中的甲基化比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原发灶大小、腺外侵犯、T分期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均P <0.05),而与患者性别、病灶数量、病理分期无关(均P>0.05).rn 结论: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PTC组织中十分常见的分子事件,与PTC的进展关系密切.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因甲状腺肿块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促甲状腺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术后肿块病理性质、恶性程度的关系,进而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易感因素。rn 方法:2009年6月一2010年5月来我科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197例,术后有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组93例,甲状腺良性结节组104例。①比较良性肿瘤组和DTC组间年龄、性别、肿块数量、肿块大小及血清TSH水平的差异;②根据TSH水平分为5组:<0.50 mIU/L组,0.50-0.99mIU/L组,1.00-1.99mIU/L组,2.00-4.99mIU/L组,>SmIU/L组,比较组间良恶性比例的差异。③根据2002年AJCC甲状腺癌分期方案DTC分Ⅰ,Ⅱ,Ⅲ,Ⅳ期,比较低度恶性组(Ⅰ,Ⅱ期)和高度恶性组(Ⅲ,Ⅳ期)两组间术前TSH水平的差异。rn 结果:①平均年龄DTC组(46.381±12.62岁)低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50.30±12.99岁),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33);②肿块直径DTC组(2.39±1.72cm)高于良性肿瘤组(1.47±0.95cm),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DTC组单发肿块的比率(44.1%)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28.8%),甲状腺良性肿瘤多为多发结节,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7);③DTC者术前血清TSH均值(2.3911.72mIU/L)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1.471±0.95 mIU/L),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00)。根据术前TSH水平分组,发现随着TSH升高,DTC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反之甲状腺良性肿瘤者比例逐渐下降:35.0 mIU/L组恶性患者所占比例88.9%,比0.5 mIU/L组28.6%显著升高,提示术前TSH水平越高,恶性几率越大。④高度恶性组术前TSH水平(2.77±1.60mIU/L)高于低度恶性组(1.731±1.65 mIU/L),有统计学差异(P=0.004)。rn 结论:年龄、肿块大小、肿块数量、血清TSH水平是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前血清TSH水平与肿瘤的性质以及淋巴结转移几率有一定相关性,是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风险的一个核心指标;术前综合各相关因素,对甲状腺肿块的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可能做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并协助判断预后。
  • 摘要:随着解剖影像和功能影像的飞速发展,个体化放疗成为目前最理想的放疗模式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按照患者群体可分为群体间个体化放疗和个体间个体化放疗,按照图像引导方式可分为解剖影像引导个体化放疗和功能影像引导个体化放疗.以4DCT、CBCT为代表的图像引导放疗能够减少摆位误差、解剖结构及器官运动对靶区剂量的影响,应用新型示踪剂的功能影像有助于生物学靶区的剂量雕刻,二者结合可达到个体化的靶区勾画与个体化剂量施照,实现个体化精确放射治疗.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甲状腺癌的发病数迅速攀升,已经成为头颈部乃至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及临床特点最为鲜明的肿瘤.同时也成为全身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亦即肿瘤二级预防最为突出的肿瘤之一.科学分析其临床趋势和发展趋势对更好地临床应对和确立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国内甲状腺癌的趋势关注应包括,流行病学发病快速上升的趋势;早期甲状腺癌比例不断增加趋势;超声诊断方法有力普趋势及如何整体提升诊断水准;外科治疗规范推广和越来越多的专业交流培训的学术趋势;强调外科核心治疗地位同时如何将甲状腺癌MDT理念普及和权重平衡;如何通过更多的全国多中心clinical trial引入分子靶向等内科治疗方法提升甲状腺癌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和质量;面临内镜下手术在头颈外科不断开展的环境下如何推荐内镜下甲状腺外科;伴随着修复重建技术的提升发展如何更好地完善外科处理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新型外科器具的涌现如何科学理智地应用;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手术能否成为主流甲状腺外科发展方向等等.
  • 摘要:目的:探讨硬腭黏骨膜岛状瓣加颊脂垫瓣修复软腭全层洞穿性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2例软腭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切除后即刻采用硬腭黏骨膜岛状瓣加颊脂垫瓣修复软腭洞穿性缺损,观察术后缺损愈合及语音、进食情况.结果:1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组织瓣坏死,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语音清晰,无口鼻返流.随访1~5年,肿瘤局部无复发,腭部形态满意,无明显张口受限,无腭咽闭合不全及腭瘘等并发症.结论:腭部岛状瓣加颊脂垫瓣同期修复软腭洞穿性缺损方法简便,实用可靠,疗效满意.
  • 摘要:牙源性鳞状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局部侵袭性的颌骨良性肿瘤,首次报道于1975年.作为一种极其罕见的病理类型,目前为止国内报道仅10例,国外仅49例.其好发于萌出牙的牙根侧方,多为单发型.此次报道的病例为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发生于双侧上下颌骨埋伏牙冠周的多发性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 摘要:目的:l8F-FDG PET反映肿瘤的代谢活性,而18F- Fluorothymidine (FLT)是一种新型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所反映的是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本研究目的为探索增殖显像FLT PET在初发鼻咽癌患者诊断、分期、临床疗效的早期监测和预测方面的价值,并与FDG PET相比较,为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入组我院新确诊的、病理类型明确为WHO II或III型的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接受两疗程TPF方案新辅助化疗,其后接受逆向调强放疗(IMRT)和同期化疗(DDP单药)。标准放疗方案为T1-2给予GTV66Gy,T3-4给予TV70.4Gy,分割剂量2.2Gy。每位患者治疗开始前两周内及2程诱导化疗后行鼻咽和颈部MRI检查、18F-FLT PET/CT和18F- FDG PET/CT。放疗至SSGy时及同步放化疗结束后3月复查鼻咽及颈部MRI,并评估疗效。每次行PET/CT记录的参数包括:原发灶的SUVmax-T ,SUVmean-T , MTV-T , PTV-T ,TLG-T ,TLT-T,颈部淋巴结的SUVmax-N , MTV-N,PTV-N,TLG-N,TLT-N,及原发及颈部病灶参数总和Total SUVmax,Total SUVmean,Total MTV,Total P1'V,Total TLG,TotalTLT。分析上述参数间差异及相关性,以及对临床疗效的监测和预测价值。rn 结果:共入组13例鼻咽癌患者。1例II期患者,其余均为局部或区域晚期患者。11例患者已完成同期放化疗,2例尚未完成放疗。两疗程诱导化疗后,缓解率达100%,其中1例CR,12例PR。完成同期放化疗的11例患者中,放疗末疗效评价7例(63.64%)达CR,4例(36.36%)仍为PRa 5例已结束放疗3月,疗效均已达CRo FLT PET和FDG PET对鼻咽原发灶检出的敏感度均达100%。鼻咽原发灶增殖体积(PTV-T)和原发灶总FLT摄取量(TLT-T)与T分期间具有强相关性(Rho;0.611,p=0.026;Rho:0.611,p=0.026)。两程诱导化疗后FLT PET所有肿瘤增殖相关参数均显著下降。Spearman Rank检验提示治疗前转移淋巴结增殖体积PTV-N与放疗末肿瘤退缩情况呈强负相关(Rho:-0.657,p=0.014)。两疗程诱导化疗后,转移淋巴结增殖情况(SUVmax-N,PTV-N,TLT-N)和总体病灶增殖情况(Total SUVmax,Total PTV,Total TLT)相关参数均与放疗后期肿瘤退缩情况呈显著性强负相关。治疗前FLT PET的摄取值相关参数(SUVmax-T,SUVmean-T,SUVmax-N,Total SUVmax)显著低于FDG PET所测出的对应参数(p=0.002,p=0.031,p二0.003,p=0.013)。除SUVmax-T,其余FLT PET和FDG PET参数均呈中等至极强相关。增殖显像在鼻咽癌放疗后期疗效预测方面的结果与FDGPET具有可比性。rn 结论:18F-FLT PET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影像学手段,能反映鼻咽癌原发肿瘤及颈部淋巴结的增殖状态。在鼻咽癌诊断、分期、疗效监测及早期预测方面,肿瘤增殖显像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与18F-FDG PET具有可比性,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 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颌面-头颈部组织缺损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美观,进而造成患者的心理创伤.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当今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游离组织瓣的供区几乎遍布全身,特别是"free style"理念的提出和应用,使得游离皮瓣的供区更加繁多和灵活.口腔颌面-头颈部解剖复杂,组织成分多样,如何根据缺损的部位、结构、大小和组织量等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供区进行修复和重建,同时兼顾皮瓣易于制备、供区术后并发症最小化等方面是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近年来,应用下肢为供区,制备多种组织瓣用于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其资料进行随访、比较和总结.认为下肢是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优良供区,同时对几种皮瓣应用的适应症、优缺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Nlb患者颈部IIb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Nlb住院患者临床资料,63例67侧颈淋巴结清扫标本按颈部分区计数淋巴结数目,研究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多发病灶,甲状腺被膜受侵,病理T3/T4a分期,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及颈部各分区经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在II,III,IV,V,VI的分布情况,淋巴结有无融合或被膜受侵等,影响颈部IIb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rn 结果:41例甲状腺肿瘤最大直径lcm,26例肿瘤位于甲状腺上1/3 , 39例肿瘤多发病灶,54例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病理T3/T4a 54例,15例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2侧(17.9%)IIb区转移,II,III,IV,V,VI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38侧(56.7%),58侧(86.6%) ,46侧(68.7%) ,15侧(22.4%) ,58侧(86.6%) , IIa+III区转移35侧(52.2%), III+IV区转移侧37例(55.2%),IIa+III+IV区转移25侧(37.3%)。单因素分析显示IIb淋巴结转移与IIa区淋巴结转移相关(X2=4.219,p=0.040 )。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11h区淋巴结转移率低‘IIa区淋巴结无转移者IIb区淋巴结可免于清扫。
  • 摘要:颌下区肿块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瘤样病变、各类炎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作者从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特殊检验及组织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鉴别诊断要点,提出各类疾病的处理原则.
  • 摘要:头颈部肿瘤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超过50万例,口腔癌的发病率为1/10万-10/10万,个别国家可达到15-30/10万.近10年来,头颈肿瘤5年生存率就全球而言仍低于50%.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认知上的不足并存在恐慌,因此肿瘤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肿瘤本身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而且口腔颌面-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重要组织器官密集,因此治疗方法也存在多种选择.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恶性肿瘤,尤其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基本治疗模式.对于中晚期的恶性肿瘤,治疗的策略应该是个体化治疗,而个体化治疗策略必须基于多中心随机前瞻性研究(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CT)的结果,建立生物样本库,通过检测生物标记物来决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然而RCT的开展必须建立在MDT的基础上,目前国内MDT模式的建立和RCT才刚刚起步,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
  • 摘要:口腔癌的外科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治疗会导致组织缺损.头颈修复外科医师的任务是保护颅底、颈动脉等重要结构、降低患者的吞咽、语言等功能障碍和改善外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自1979年至2011年共完成7923例皮瓣修复,近年来数量大大增加,总成功率约98%.复杂缺损和困难受区的修复是近年来工作重点.对于这些复杂的病例,游离皮瓣应优先选择.我科主要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病房上级医师严格带教管理、临床典型病例分析和并发症讨论处理提高年青医师的临床修复重建水平.我科中级以上医师全部掌握修复重建技术,同时部分住院医师已掌握并得以临床实践不断提高.
  • 摘要:实体恶性肿瘤疗效判定虽有很多方法,但并不能对现有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客观准确的效果评价,尤其是传统治疗之外的方法.目前对治疗方法效果的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近期疗效和生存时间.近期疗效采用的方法有WHO的评价标准和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评价标准;生存时间则主要采用5年或10年生存率来评价.不难看出,近期评价方法均是针对肿瘤体积或最大径变化为依据,其出发点是针对短期内肿瘤细胞数量的增减来判定疗效.这就使得近年来出现的并不是以短时间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为主要机制的生物、基因、免疫治疗等方法在疗效判断上得不到客观的评价,甚至出现疗效不确定或疗效差的结论,严重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继续应用、探索和发展的前景.同时,仅凭生存时间判定长期疗效而忽略了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有必要在评价实体恶性肿瘤近期疗效时,加入一些新的指标,如:症状缓解或改善、增殖和侵袭能力变化、带瘤生存等内容;而对长期生存的评价应兼顾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多种方法有序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更为重要.
  • 摘要:目的:介绍髁突骨软骨瘤基于CT的分类和相应的治疗方法.rn 方法: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61例髁突骨软骨瘤病例,回顾了临床和影像表现.rn 结果:根据关节面累及程度,髁突骨软骨瘤分为2类:Ⅰ型-局限型,共50例(82.0%);Ⅱ型-弥散型,共11例(18.0%).根据瘤体生长的部位,Ⅰ型中又分为5种生长方式:前/前内向(58%)、后/后内向(6%)、内向(16%)、外向(6%)和巨大(14%).Ⅰ型的50例全部采用瘤体的局部切除术:前/前内向的截骨进路由髁突前缘进行;后/后内向的截骨进路由髁突后缘进行;内向的截骨进路可从髁突后缘或前后缘的角形进行;外向的截骨进路由髁突外侧进行;巨大的可经颧弓截骨.对Ⅱ型,可行高位髁突切除,或髁突全切除后肋骨软骨瓣修复,同期可行正颌手术矫正面型.rn 结论:术前基于CT的分类评价可帮助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截骨进路.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修复复杂头颈部缺损中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三种类型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晚期头颈部肿瘤术后大面积缺损15例,所有患者均为IV期。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16块,修复口腔领面部洞穿性缺损4例,修复侧颅底及腮腺区缺损7例,修复颈部缺损3例,修复前颅底及眶区缺损1例。皮瓣类型包括背阔肌肌皮瓣8块,双岛状背阔肌肌皮瓣4块,带肌袖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4块。皮瓣大小6cmX l Ocm— lOcmX20cm。rn 结果:16块皮瓣中1块坏死,其他全部存活。3例接受术后放疗的患者皮瓣全部存活未受放疗影响。随访1-6年,11例生存,3例远位转移死亡,1例术后半年复发后失访。rn 结论:对于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的外科手术所导致的头颈部大型复杂缺损,游离背阔肌皮瓣是一个较理想的修复材料。尤其是涉及颅底区域的修复弥补了胸大肌肌皮瓣受蒂长限制及股外侧皮瓣组织量不足的缺陷。根据肿瘤切除后缺损区的部位及范围切取不同组织量的背阔肌肌皮瓣.使该组织瓣的适用范围更广、更灵活。
  • 摘要:目的:癌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它同时具有上皮组织和间叶组织成分.其病理组织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并且,至今其治疗原则也未统一化.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仅有6例头颈部癌肉瘤,其中1例死亡于肺转,另1例死亡于局部复发伴骨转.结果:间室切除并同步行改良根治颈淋巴清扫术,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及区域性复发.然而,化疗减少远转,提高生存率.结论:虽然癌肉瘤发病率低,对其病理生物学的认识深化,临床病例证据的积累,其癌肉瘤治疗理念应转向:间室切除并同步行改良根治颈清再结合放化疗联合应用,这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rn 方法:我院2002-2012年共收治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预后.其中9例为初次治疗患者,4例为术后转移患者.患侧甲状腺上部均为肿瘤累及,原发灶均为T3-4.颈部Ⅱ区均有淋巴结转移,8例合并肺转移.rn 结果:所有患者咽旁病灶均施行颈侧颌下入路的咽旁淋巴结切除术,手术安全,无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11年,平均54.8月.其中2人死于为肺转移,5年生存率75%.其余咽旁均无复发.rn 结论:原发灶累及甲状腺上部且伴有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有咽旁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期较晚,侵袭性强,易于远处转移,预后较差,需要积极治疗.采用颈侧颌下入路行手术切除是治疗咽旁转移淋巴结安全而有效的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MRI)鉴别腮腺肿瘤的价值.rn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于术前行DW-MRI检查的162例腮腺肿瘤(良性肿瘤108例,恶性肿瘤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b=0.1000 s/mm2的条件下,以肿瘤实质部分为感兴趣区获取各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均值.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ADC均值的差异.rn 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的ADC均值分别为1.46±0.29×10-3mm2/s,0.86±0.14×10-3mm2/s和1.15±0.36×10-3mm2/s(P< 0.01);腮腺恶性上皮性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瘤和肉瘤)的ADC均值分别为0.96-±0.21×10-3 mm2/s和0.71±0.13×10-3mm2/s(P<0.01).此外,腮腺良性和恶性肿瘤的ADC均值分别为1.15±0.36×10-3 mm2/s和0.88±0.22×10-3 mm2/s(P<0.01).rn 结论:DW-MRI能为腮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
  • 摘要:目的:近年来,虽然口腔鳞癌的预防及治疗水平稳步提升,但是患者五年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口腔鳞癌淋巴转移是影响远期预后的主要原因。由于淋巴转移机制错综复杂,且目前缺乏有效的口腔鳞癌淋巴转移模型,因此建立口腔癌淋巴转移动物模型是展开此项研究的关键一步。rn 方法:将三种鳞癌细胞系Tca83,Ca127和Hela细胞种植于BalB/c裸鼠舌部右侧缘,待裸鼠右侧淋巴结明显肿大后,无菌操作取出淋巴结,一半用于原代培养,另一半用于病理鉴定。将原代培养出的新细胞系与其母细胞系通过CCK8 ,Transwell Invasion Assay、划痕试验、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动物试验,在细胞、分子和动物水平上进行增殖、侵袭、迁移、转移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淋巴结转移率等方面的比较。同时将所得到的口腔鳞癌淋巴转移相关差异基因包括MMP-2 , VEGF-C等,用20例口腔癌伴随淋巴转移的临床标本进行验证。rn 结果:Tca83和Hela细胞均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其中Hela组经原代培养并筛选出一株淋巴高转移细胞系Hela-1。Hela-1细胞与其母细胞相比,其增殖能力、侵袭能力、迁移能力、转移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颈淋巴结转移率等均有显著提高,颈淋巴结转移率由LO%提升至30%。在20例口腔鳞癌原发灶与转移灶的临床标本中,MMP-2和VEGF-C表达模式与Hela和Hela-1细胞一致。rn 结论:Hela和Hela-1细胞系可用于研究口腔区域鳞癌淋巴转移机制。
  • 摘要:目的:设计一组将下颌骨重建虚拟计划精确转移到真实手术的的手术导板系列.rn 方法:将下颌骨病变患者的口腔颌面部与小腿CT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重建上、下颌骨以及腓骨三维图像,并对其进行下颌骨切除,腓骨截骨,转移以及种植体植入等手术步骤的模拟,并设计相应手术导板.利用树脂膜型实验与尸体实验进行精度分析.对拟行下颌骨重建,1例拟行上颌骨重建的患者进行临床应用.rn 结果:成功设计出以螺钉定位和转移各骨段的下颌骨切除导板,腓骨截骨导板以及转移导板.在树脂膜型实验与尸体实验中,手术在导板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精确度高.患者均在导板引导下完成手术,其中部分进行了术中调改,术后CT显示骨瓣位置精度较高.rn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手术导板理论上能够精确地引导下颌骨切除、腓骨截骨、转移以及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手术步骤.
  • 摘要:目的:磨牙后区鳞癌在颊癌中较为特殊,外科治疗仍存有争议.磨牙后区解剖结构复杂,牵涉粘膜、骨组织及肌肉附着,因此该位置鳞癌外科处理应与口腔其他区域鳞癌有所不同.探讨其手术方案(下颌骨切除方法及其修复手段)及其复发模式.rn 方法:回顾研究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大九院磨牙后区鳞癌术后复发的病例.探讨其手术方案(下颌骨切除方法及其修复手段)及其复发模式.rn 结果:一共收集10例复发病例,其中1例为区域性淋巴结复发,其余9例为局部复发,T2(8例)T4(1例).2例T2因肿物扩大切除并植皮,下颌骨未作处理,术后局部复发.2例T2因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并以颊脂垫修复缺损,局部咽旁、扁桃体复发.4例T2因下领骨边缘性切除并以前臂皮瓣皮瓣修复术,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并累及上领骨。我院对复发者行救治性手术。行部分咬肌前缘和下领骨升支前缘边缘性切除,可充分暴露翼领间隙,彻底切除翼突肌肉附着。术后随访见局部未见复发。1例T4病例行下领骨乙状切迹至颊孔节段切除术并以排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升支内、外侧局部复发形成贯通缺损。再次行颅外扩大切除术并以双瓣修复。术后因化疗并发症伴肺部感染死亡。rn 结论:下领骨节段或边缘性切除的选择取决于磨牙后区肿瘤对其下领骨的侵犯情况。除了术前影像检查,建议术中颊侧翻瓣充分暴露下领骨,再次检查肿瘤对其骨质的浸润情况,并取骨膜快速冰冻验证其是否受累。如无侵犯骨膜,可考虑下领骨边缘性切除。同时,本研究认为充分暴露上领窦后壁及翼领间隙,间室切除翼突附着肌肉,能减低局部复发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种植修复在上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2005年~2012年因口腔肿瘤导致上下颌骨缺损的患者63例,共植入144枚种植体进行咬合重建.术后对于义齿修复方式、咬合关系、义齿舒适度、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上颌骨缺损中,12例患者(19.04%)采用移植骨及种植固定义齿修复,10例患者(15.87%)采用种植支持式赝复体修复.下颌骨缺损采用移植骨修复的患者中,40例患者(63.49%)采用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固定义齿均有良好的咬合关系和咀嚼效率.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为36%,均发生于重建后的下颌骨.7枚种植体脱落.rn 结论:种植体支持式义齿能够在丧失牙槽嵴的情况下获得良好咬合功能,适用于上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 摘要:目的:建立颅颌面外科三维形态及患者信息数据库,为科研和临床需要提供基础资源;了解正常人二维特征参数特点,探索基于颅面部特征的三维相似检索方法,明确基于数据库设计缺损颌骨重建方法的可行性。rn 方法:建立颅颌面外科三维形态及患者信息数据库,自主开发颅领面外科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筛选我院CT数据,将患者基本信息、CT数据人库并简要分析。在数据库中筛选大致正常人100例,提取骨性三维解剖特征点、线距、角度、比例,对人工特征提取进行可重复性检验,建立三维形态相似检索方法,验证该方法进行颅面部相似检索匹配的可行性。rn 结果:建立颅颌面外科三维形态及患者信息数据库及软件系统,实现数据库基本管理功能;建立大致正常人颅领面三维形态特征子数据库。人工提取特征点观测者本人及观测者之间的可重复性检验显示,大部分特征点误差在2mm以内,所有三维特征点、线距、角度、比例头别差异均显著。应用3D偏差色谱分析检验相似检索方法,该方法可以表达颅面部形态大小的相似程度,检测偏差在不同相似度头颅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rn 结论:颅领面外科三维形态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临床资料收集和总结提供便利,基于人工提取特征的三维相似检索方法能够区分不同头颅形态大小的相似程度。
  • 摘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本要求,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涉及到手术、化疗、放疗及病理、影像等相关科室,患者的全身情况也往往需要内科和外科的协作诊治,而口腔专科医院大多数是脱离综合医院的独立专科医院,在进行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时如何进行多学科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就是建立怎样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在口腔医院中建立颌面肿瘤治疗中心是落实多学科协作治疗的一个方向,目前的条件下主要还是应该着重强调颌面外科医师的主导作用的模式,颌面肿瘤外科医生应该起到多学科协作治疗的主导者和协作组织者.
  • 摘要:目的:研究高内皮微静脉(HEVs)在口咽鳞癌原发灶及转移灶内形态及功能转变,探讨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rn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原发灶及淋巴结内HEVs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肿瘤细胞粘附能力及HEVs内皮细胞增殖率.rn 结果:在口咽鳞癌原发灶内发现HEVs样血管,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淋巴结内HEVs伴随肿瘤演进发生了形态及功能转变.在73例转移淋巴结中,9例观察到肿瘤细胞紧挨着或刚穿出HEVs而与淋巴管和淋巴窦无关.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紧挨着HEVs的肿瘤细胞团结构疏松,细胞间紧密连接减少甚至消失.当肿瘤细胞粘附于HEVs管壁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膜的接触点有空隙留出.HEVs内皮细胞增殖率在转移淋巴结内最高.在原发灶及转移灶内肿瘤细胞表达粘附分子L-selectin,并可协助其与淋巴结的体外粘附.rn 结论:重塑HEVs与口咽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肿瘤细胞提供转移前土壤.
  • 摘要:目的:采用钛网+膝骨骨肌(皮)瓣折叠/串联前臂游离皮瓣+种植体或修复体修复的功能性地重建上颌骨大型缺损,并评价患者术后的口腔功能和生存质量。rn 方法:对54例上颌骨大型缺损患者,其中Ⅱ类缺损12例,Ⅲ类缺损42例。根据三维螺旋CT数据,采用快速成型和CAD/CAM技术,制作出上颌骨缺损前后的快速原型,在其上设计出符合患者外形的钛支架,获得了上颌骨大型缺损的个体化解剖构筑;并建立针对上领骨大型缺损进行的外科重建治疗模式,即钛网+排骨骨肌(皮)瓣折叠/串联前臂游离皮瓣+种植体或修复体修复的全新术式:通过以钛支架恢复上颌骨外形、膝骨重建牙槽骨、皮岛及前臂皮瓣关闭口腔、鼻腔内外缺损重建上颌骨大型缺损,一期或二期行种植义齿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术后分别采用T-ScanⅡ诊断系统测定义齿修复前后的牙合力及咬合;语音工作站进行语音清晰度测试和语音频谱分析;美国华盛顿大学头颈问卷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进行随访评价,结果用SAS6.04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rn 结果:所有患者对面部外形均非常满意,张口度2.5-4cm。术后三维CT复查硬、软组织,重建侧与健侧上颌骨非常接近,面部软组织对称;54例随访6一24个月,除1例术后9月发现眶外侧壁复发,其余未见肿瘤复发。10例患者术后3--6月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恢复咬牙合后其全口牙合力恢复率在27.05%--74.06%之间,平均值为50.15士14.59%,高于全口义齿佩带者;10例患者术后平均语音清晰度达97.0%,显著高于膺复体修复者,并接近正常人水平,鼻共振峰发生率显著低于膺复体修复者;华盛顿大学头颈问卷表进行生存质量评价显示,上颌骨重建者较单纯膺复体修复患者在容貌、娱乐、咀嚼、吞咽、语言等方面的评估中获得较高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获得了较高的生存质量。rn 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上颌骨大型缺损个体化功能性重建的术式可使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的外形与功能,即个体化的精确重建了面部外形,又有效地恢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语音功能和通气等口腔功能,最终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肿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rn 方法:对52例气管肿瘤的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手术及经颈胸部外科手术治疗,52例气管肿瘤分别为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中21例为颈部其他肿瘤侵及气管。手术方法包括:内镜下激光或高频电刀手术切除病变及经颈胸部气管肿瘤切除后气管断端吻合或加颈阔肌皮瓣修复重建或肿瘤气管切除加低位永久性气管造痊;恶性肿瘤中12例进行了术后放疗。rn 结果:随访3-10年,良性肿瘤中有S例乳头状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恶性肿瘤中复发8例,再次内镜下手术5例,其中1例胸端气管无法手术完全切除,后气管内大出血死亡,3例复发气管肿瘤切除加低位永久性气管造瘩。余均存活。但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气管疤痕狭窄7例,气管肉芽12例,均再次手术治愈。rn 结论:气管肿瘤可进行了内镜下手术及经颈胸部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气管狭窄为其主要并发症;应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并对恶性肿瘤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选用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全舌缺损,评价其临床效果,完善其手术操作规范,努力提高全舌缺损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rn 方法:选择于我院领面外科住院的口腔癌患者,需行全舌切除手术的患者11例,采用DIEAP皮瓣进行修复;另选取采用胸大肌皮瓣复全舌缺损的患者8例作为对照组。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腹壁下深动脉穿支血管的位置并予以标记;术中采用双组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DIEAP皮瓣的制备和全舌缺损修复;术后6个月和12月进行随访,进行功能评价和生活质量调查。评价指标包括皮瓣存活率、供区腹壁病发生率、修复后皮瓣的体积分级、术后功能评价(语音功能评价和吞咽功能评价)以及生活质量调查。rn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全舌缺损的皮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100%,且无腹壁庙的发生。在术后6-12月复查中,DIEAP皮瓣组的体积维持稳定,且语音功能恢复相对较好,但两组患者在吞咽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评价方面无明显差异。rn 结论: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用于全舌缺损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与传统肌皮瓣相比,术后不存在因肌肉失神经支配后萎缩而造成的皮瓣体积减少,可以较好的恢复舌的体积和部分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1.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颈淋巴转移的一般规律.2.探讨口腔癌颈淋巴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CLNM)与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肿瘤pT分级、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3.探讨口腔癌包膜外浸润(Extracapsular spread,ECS)与肿瘤pT分级、pN分级、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个数之间的关系.rn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5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共755例.根据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分布等对资料进行分组整理,探讨口腔癌CLNM的规律,并对口腔癌CLNM与ECS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1.本组资料中口腔癌的颈淋巴转移率为35.9%(271/755),跳跃性转移率为1.2% (7/567) 0 2.本组资料中口腔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主要集中在ⅠⅡⅢ区,而ⅣⅤ区则较少累及。各区的转移率分别为:Ⅰ区29.2% (155/530), Ⅱ区36.8% (195/530) , Ⅲ区21.5%(114/530) ,Ⅳ区7.7%(41/530), Ⅴ区4.7%(25/530)。 3.本资料中不同部位的口腔癌CLNM有其各自的特点。舌癌的跳跃性转移率为1.9%(6/317),舌根癌的颈淋巴转移率(51.6%)明显高于舌体癌(36.9%) , P<0.05;前、后颊癌的颈淋巴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口底癌颈淋巴转移率(63.6%)明显高于后口底癌(20.8%) ,P<0.05。4.本资料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浸润深度、pT分级与口腔癌CLNM有密切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原发灶部位与口腔癌CLNM无关(P>0.05) ;在多因素分析中,仅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浸润深度、pT分级与口腔癌CLNM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发生CLNM的首要影响因素( OR=2.244)。5.本资料中口腔癌ECS发生率为31.7% (86/271)。不同部位的口腔癌EC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6.本资料肿瘤的浸润深度、pT分级、pN分级、转移淋巴个数与口腔癌ECS相关(P<0.05),而肿瘤的分化程度与口腔癌ECS无关(P>0.05)。转移淋巴结>2个提示口腔癌ECS的发生率显著增高。rn 结论:1.口腔癌转移淋巴结分布主要集中在ⅠⅡⅢ区,ⅣⅤ区较少受累。不同部位的口腔癌有其淋巴转移的特点。2.口腔癌的CLNM与pT分期、肿瘤的浸润深度等因素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负相关,与原发灶部位无关。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口腔癌CLNM的首要影响因素。3.口腔癌ECS的发生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pT分期、pN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等因素正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原发灶部位无关。转移淋巴结>2个提示口腔癌ECS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系统掌握临床显微外科技术,总结显微外科医师成长的经验.方法:通过访谈形式连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显微外科学习班、进修医生、研究生和年青医生学习与成长经历,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口腔颌面-头颈修复重建年青医师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皮瓣制取、血管吻合、皮瓣塑形与围术期处理四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助手与术者三个阶段,分阶段完成不同任务与目标,循序渐进.显微外科学习班、临床病房学习与集体讨论提高是实现成长的重要步骤.结论:有临床经验的头颈外科医师通过分阶段、系统性培养可以快速、系统的提高显微外科修复技能,部分经验值得大家讨论与借鉴.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排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rn 方法:成年小尾寒羊4只,实验组2只,对照组2只。据术前CT数据,在自主研发的手术虚拟设计系统(THUMedi-calVis软件)环境中设计下领骨区段截骨后模拟排骨体修复缺损的手术方案。将逆向设计的手术方案中的腓骨体STL模型( stereolithographic model)由快速成型技术(ProJet 1500系列)打印出三维排骨模型体。手术中,均在POLARIS红外导航系统(NDI,滑铁卢,安大略湖,加拿大)指引下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计算机控制多臂机器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研发)辅助完成复位和稳定下颌骨近左、右近心骨段,并运送腓骨模拟体至术前设计的位置就位、固定。对照组由术者在红外线导航指引下将腓骨模拟体就位、固定。根据术后山羊CT数据重建的STL模型与术前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手术方案实现的程度,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精度。rn 结果:实验组,腓骨模拟体手术方案实现偏差平均值2.18mm。对照组,腓骨模拟体手术方案实现偏差平均值2.935mm。两组间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 )。rn 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方式术后误差值均小于3mm,在临床应用可接受范围内。该手术机器人系统能够平稳、安全地运行,能够以较高精度地辅助术者完成腓骨修复下颌骨区段缺损手术。借助机器人手术系统有望提高红外线导航辅助手术精度。
  • 摘要:目的:研究喙突颞肌瓣在颧骨及眶底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00至2011年,对6例颧骨肿瘤患者(成釉细胞瘤3例,血管畸形2例,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1例)进行病灶扩大切除,遗留缺损范围2.5×3cm至4×4 cm,并同期利用喙突颞肌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修复颧骨及眶底缺损的喙突颞肌瓣完全成活;患者术后功能及形态恢复均良好.结论:喙突颞肌瓣是修复颧骨及眶底中小型缺损的可靠选择.
  • 摘要:目的:目前上颌鳞状细胞癌(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治疗原则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上颌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并对其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评估,提出上颌鳞癌的颈部处理原则.rn 方法:对2000~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41例原发上颌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肿瘤原发部位、T分级、组织学分级、颈部处理方法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生存状态,计算生存率.统计学分析影响上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因素.rn 结果:141例患者中,76例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25例患者(cN+ 22例,cN0 3例)发生同期淋巴结转移,另有19例cN0患者发生延期颈淋巴结转移,总体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7.9% (44/76),隐匿性转移率为28.9% (22/76).在44例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转移部位主要为Ⅰ区(70.5% ) , Ⅱ区(56.8%)和Ⅲ区(13.6% ),仅有2例发生Ⅳ区转移,未发现Ⅴ区转移。从原发部位来看,上牙槽牙54例,硬腭22例。原发于上牙槽牙眼患者的转移率(61.1%)高于原发于硬腭者((45.5% ),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 )。肿瘤侵犯眼颊沟者25例,未侵犯龈颊沟者51例,转移率分别为72.0%和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0)o T1,T2,T3和T4病例数分别为9,28,11和28例,转移率分别为44.4% ,53.6% ,63.6%、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 )。组织学分级Ⅰ、Ⅱ和>Ⅲ级患者的转移率分别为35.1% ,76.7%和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6例患者获得了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2128月,平均随访时间49.9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5.4%和33.9%。其中颈部转移患者26例,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9.2%和11.5%;颈部无转移患者30例,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和5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n 结论:上领鳞状细胞癌有很强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通常转移至颈部Ⅰ和Ⅱ区。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是否侵犯眼颊沟以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颈淋巴结转移显著降低上领鳞癌患者的生存率。
  • 摘要:目的:介绍携带上(前)臂后皮神经的游离上臂外侧复合组织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rn 方法:上臂外侧皮瓣(LAF)不仅可制备成单纯的皮瓣,而且还能够制备成携带血管化上臂后皮神经(PCNA)或前臂后皮神经(PCNF)的复合组织瓣。其中PCNAiPCNF可以恢复皮瓣的感觉功能或提供血管化神经的游离移植。2007年6月至2013年9月我科行卜臂外侧皮瓣修复的23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为 26岁,中位年龄40.1岁。3例修复唇颊缺损;;7例利用PCNF修复腮腺区术后的面神经和软组织复合缺损,其中1例为跨面面神经移植术;13例修复舌体缺损,其中11例利用PCNA修复舌神经。本文主要讨论上臂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以及复习相关文献。rn 结果:LAF-PCNAlF不仅可以修复皮肤或口腔软组织,而且还能同期利用PCNA恢复皮瓣的感觉功能,或利用PCNF完成血管化神经游离移植。此外在制备LAF-PCNA/F时,无需结扎牺牲主要血管,无需移植皮片覆盖创面,术后供区疤痕较为隐蔽,其他并发症少。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应用LAF-PCNA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组织量适中,舌外形恢复佳,痛温触压等感觉功能部分恢复;应用LAF-PCNF修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合并软组织缺损,能较好恢复外形及面神经功能。rn 结论:基于上臂外侧皮瓣的上述优点,携带PCNA的LAF可以作为感觉皮瓣修复半舌缺损,而携带PCNF的LAF可用于修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合并软组织缺损。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1年收治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患者28例.rn 结果:本组22例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单发结节或肿块,6例表现为甲状腺多发结节.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11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峡部切除13例,甲状腺近全切除术4例,2例行腺叶及峡叶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22例,嗜酸细胞癌6例,其中1例有颈淋巴结转移.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9年,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rn 结论: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诊断依赖于病理学,部分病例有恶性可能,冰冻诊断有一定困难,手术是治疗嗜酸细胞肿瘤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明确桥本氏甲状腺炎伴发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更有针对性地诊治这类患者提供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6109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初次治疗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按术后病理分组。在各组间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逐一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外侵,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血清TSH水平,从而探索桥本氏甲状腺炎伴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点。rn 结果:共有653名患者被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其中伴有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58.3%;381 of 653)较不伴有乳头状癌(2416 of 5456;44.3%;p<0.05)为多。桥本氏甲状腺炎伴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年龄更小,女性更多,原发肿瘤病灶更小,患者术前有着更高的血清TSH水平。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清TSH水平及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乳头状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在乳头状癌组中,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却是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rn 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与乳头状甲状腺癌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高血清TSH水平可能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舌癌患者术后家庭类型现状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家庭干预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 Second Edition,Chinese Version,FACES II-CV)和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对100例口腔肿瘤患者术后家庭类型构成、家庭类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查。rn 结果:本组舌癌患者术后家庭类型,极端型和中间型较多(29.6%vs.16.4% ,39.8%vs.29.5%),平衡型较少(30.6%vs.54.1%)(x2=18.028,P<0.001);极端型家庭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间型和平衡型[(70.0±19.6)vs.(61.0±19.8),(57.4±18.0);P<0.01],而疲乏、系统疗法副作用得分低于中间型和平衡型[疲乏:(23.2120.5)vs.(29.3115.2),(32.81 18.2);P<0.01。系统疗法副作用:(20.7117.1)vs.(27.1 114.0),(28.9士16.0);P<0.05,恶心呕吐得分低于平衡型(5.5113.7)vs.(11.7119.0);P<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类型是影响舌癌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及系统疗法副作用的最主要因素(β=0.252,β=-0.183)。rn 结论:舌癌患者术后家庭类型现状为极端型和中间型增多,平衡型减少。家庭类型是影响舌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极端型家庭患者生活质量好于平衡型和中间型。临床中应加强对患者家庭干预.有意识引导其他家庭类型向极端型转化。
  • 摘要:目的:探讨即时喉返神经修复术在治疗甲状腺癌侵及喉返神经中的应用。rn 方法:对10例甲状腺癌侵及单侧喉返神经的患者行甲伏腺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喉返神经修复术。手术方法为:喉返神经松解术、喉返神经直接吻合术、颈拌神经喉返神经吻合术。手术前后以喉镜、最长发音时间、发音效能指数、嗓音评估来评价手术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rn 结果:LO例甲状腺癌侵及单侧喉返神经患者,在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即时喉返神经修复术,手术方法包括:1例行喉返神经修复术,1例喉返神经直接吻合术,7例颈拌神经喉返神经吻合术,1例颈拌神经喉返神经吻合术合并对侧颈拌神经肌肉蒂环勺侧肌移植术。10例患者术后无肿瘤复发,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10例患者术后声音嘶哑症状改善,患者嗓音恢复正常或近似正常。喉镜检查示术后声门闭合良好,患者声带恢复了正常的肌张力及体积,声带振动及粘膜波对称。最长发音时间由术前的4.52±0.89秒上升至术后的11.91±1.87秒,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患者的发音效能指数由术前的1.3710.43秒/升,上升至术后的4.02±1.33秒/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n 结论:即时喉返神经修复术治疗甲状腺癌侵及单侧喉返神经患者能在根治甲状腺癌的同时有效恢复患者的发音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本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CXCR4基因治疗口腔鳞癌的可行性及其分子机制.我们首先通过定量PCR分析5例舌鳞癌病人组织样本和3个舌鳞癌细胞株,明确了舌鳞癌细胞中确实存在CXCR4基因的高表达。于体外化学合成CXCR4特异性siRNA干扰质粒并将其转染人慢病毒载体中,将其转导舌鳞癌细胞Tca8113和SCC-9中特异性沉默该基因表达后发现,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显著抑制了CXCR4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和凋亡检测发现,Tca8113细胞和SCC一细胞G1期和亚G1期细胞数显著增多,而G2/M期和S期细胞数显著减少;早晚期细胞凋亡显著增加。通过CCK-8细胞增殖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CXCR4基因的沉默显著抑制了Tca8113和SCC-9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单细胞克隆形成的能力。此外,我们构建了Tca8113和SCC-9的裸鼠荷瘤模型,通过在肿瘤周边注射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方式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后发现,CXCR4基因治疗组肿瘤生长显著被抑制,而盐水对照组和阴性载体对照组肿瘤生长未受影响。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XCR4基因治疗组肿瘤的CXCR4蛋白显著低表达,同时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Ki-67蛋白同样低表达。为系统了解CXCR4基因沉默后引起的下游基因的表达改变,通过使用安捷伦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了Tca8113和SCC-9舌鳞癌细胞中CXCR4基因沉默前后全基因组表达谱改变,共筛选出467个表达上调基因,289个表达下调基因,通过基因组pathway分析后发现,CXCR4基因下调后,引起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这些信号通路及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凋亡、JAT/STAT通路、p53通路、趋化因子、细胞外基质、细胞粘附等信号转导。这些通路与肿瘤的增殖、存活、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证明CXCR4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有前景的治疗口腔癌的分子靶标。
  •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儿童和成年人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的治疗差异,并强调保守性手术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期间(2008-2012年)侵袭性纤维瘤的治疗.9例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包括5名儿童(<18岁)和4名成人(>18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于切缘阳性的儿童患者,术后辅助低剂量化疗,而对于切缘阳性的成年患者,术后辅助放射治疗.rn 结果:9例侵袭性纤维瘤患者,年龄1~49岁(5名儿童和4名成人).5名儿童患者(3女,2男)行保守手术切除(切缘阳性),术后接受低剂量化疗;4名成年患者(3女,1男),其中2名患者完全切除(切缘阴性),另外2名患者保守手术切除(切缘阳性),接受放射治疗,随访时间为7至51个月.其中2名儿童和1名成人患者术后复发,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后病变无恶化.随访期间,9名患者头颈部病变无恶化,并保存头颈部重要功能和外观.rn 结论:所有侵袭性纤维瘤的患者都应在保存头颈部形态和功能前提下,给予保守的手术切除,对于手术切缘是阳性,术后应给予辅助治疗,以提高其无恶化存活期.
  • 摘要:目的:探讨surgiCase技术在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中的应用.rn 方法:选取16岁~46岁之间罹患下颌骨肿瘤病变的患者5例,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成像,应用Surgicase-CMF软件进行下颌骨重建的手术模拟,设计病变切除范围,确定移植的血管化骨组织瓣长度,通过快速成形技术制备颌骨/移植骨切割导板和定位导板.术中按术前设计导板切除下颌骨病灶区骨段,切取血管化骨组织瓣,根据骨组织瓣切取导板进行骨组织塑型,固定重建下颌骨及重建板于骨缺损两端正常下颌骨,并对动静脉进行显微吻合.rn 结果:在软件中进行的手术模拟与真实手术情况吻合程度高,病变区测量数据与术中所见病变范围完全一致,利用预先制作的导板进行骨组织塑形快而准确.术后随访6月,5名患者组织瓣均成活,术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X片显示重建下颌骨形态良好,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表示满意.rn 结论:初步临床研究和案例表明,SurgiCase技术的运用,为下颌骨缺损精确个性化重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节省了手术时间,改善了重建下颌骨术后外形,达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最大程度保留面神经连续性。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52011年收治的21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共18例,确诊为神经鞘瘤者仅1例。2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明确诊断,其中18例患者瘤体完整切除,3例患者瘤体部分切除。共19例患者术后随访,随访期为1-5年,所有随访病例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早期诊断较闲难,影像学检查虽有辅助价值,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保护面神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口腔疣状癌(OVC)被视为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和细胞动力学特征一种疾病.29例患者在2002和2006之间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被诊断为口腔疣状癌.本研究的目的是接受手术治疗后研究口腔疣状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回顾性描述.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9至77年(平均,51.6年;SD,11.8岁)和二十四例男性患者4.8:1男女比例.最常见的部位是下唇(20.7%),口腔粘膜(20.7%)和下颌骨(20.7%)其次是牙龈(17.2%).本组临床分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外生型(55.2%),囊肿型(24.1%)和浸润型(20.7%).易误诊为软组织囊肿或鳞状细胞癌.5年的生存率达到93.1%.浸润型和囊肿型的复发率达到(13.8%).其中两例颈淋巴结有转移.浸润型和囊肿型的生物学行为较差,有高风险的复发.如有必要时颈淋巴清扫术,可应用于肩胛舌骨肌颈淋巴清扫术.发现淋巴结转移时,采用生物疗法:泰欣生200mg D1+多西他赛120mg D1 +顺铂+氟尿嘧啶40mg d1-3 4G泵到120h维持.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晚期口腔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n 方法:总结多学科治疗方法.推荐精准式分层治疗。rn 结果:总结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治疗的部分口腔癌患者44例,其中手术+化疗+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29例,手术+放疗+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15例,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完成化疗4-6次,放疗50-70Gy,尼妥珠单抗8-16次。疗效评价:CRS例,PR22例,SD9例,2例无法评价,死亡6例。CR+PR=21例,近期有效率61%。rn 结论:口腔鳞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约在60%左右。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补充放疗、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是提高晚期患者疗效的几大法宝。口腔鳞癌的治疗策略上,针对T1-2,NO期患者接受第一手术或放疗均可获益;对于Ⅲ期、ⅣaⅣb期的局部晚期SCCHN患者可采取手术+放疗;复发和转移的SCCHN患者通常给予化疗,也可予放疗;对于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病人,可采用放、化疗联合靶向的治疗。总之,目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在临床疗效上凸显绝对优势,手术、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正在形成主流趋势,综合治疗与单一方法相比远期疗效有显著性提高。相信,随着大量多中心临床数据的积累和丰富客观临床疗效的观察,各学科专业间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将会把口腔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推广得更加完善和规范。
  •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5-05-2011-02收治的25例头颈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为42月,平均年龄15.8岁。其中5例患者为局部病变(I期),10例患者(40%)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仅1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6例患者出现复发症状。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完整切除或活检手术,24例患者接受了化学药物治疗。13例患者达到了治愈,包括了大多数的I期或者II期的患者。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发现分期与预后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5。rn 结论:该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手术结合放疗、化疗的综合序列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头颈横纹肌肉瘤的主要有效手段,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是提高该病生存期的重要方法,生物靶向治疗可能是今后治疗该疾病的一个方向。
  • 摘要:目的:前瞻性评估头颈部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对QOL的影响。rn 方法:自2007年5月到2008年5月,102例头颈部癌患者(76例口腔癌,14例口咽癌,11例鼻咽癌和1例颈部转移癌)接受调强和常规放疗(11例根治性放疗和91例术后放疗),其中调强放疗组52例,至少保护一侧腮腺,其中26例对侧领下腺也给予保护;常规放疗组50例,不保护腮腺和领下腺。采用EORTC QLQ-C30和专用于头颈部癌的EORTC QLQ HN35生存质量量表,在放疗前、放疗结束日、放疗后2个月和6个月等4个时间点对患者QOL的33个领域进行评估,以10%以上的得分变化有临床意义。rn 结果:调强和常规放疗造成头颈部癌患者QOL量表中93.9% (31/33)的领域下降,其中48.5% (16/33)显著下降(p<0.01), 33.3%(11/33)的下降有临床意义;放疗后2个月时42.4%(14/33)的领域优于放疗前,其中12.1%(4/33)的领域改善有临床意义,但15.2%(5/33)领域尚未恢复(p<0.01);放疗后6个月QOL继续改善,51.5%(17/33)的领域优于放疗前,其中21.2%(7/33)的领域改善有临床意义,12.1 %(4/33)的领域比放疗前差,仅在口干和唾液粘稠症状2个领域尚未恢复(p<0.01)。调强放疗对口干和唾液粘稠症状的影响比常规放疗明显小(p<0.001),并在放疗后持续改善,常规放疗未见改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rn 结论:放疗造成头颈部癌患者QOL显著下降,放疗后出现持续性恢复,但口干和唾液粘稠症状恢复差,是影响QOL的主要原因,调强放疗对口干和唾液粘稠的影响明显小于常规放疗,对保护QOL意义重大。
  • 摘要:目的:在头颈部鳞癌中,肿瘤乏氧被认为是局部复发、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18F-FMISO PET/CT可以实时定量地监测肿瘤乏氧的变化。本研究拟探讨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行18F-FMISO PET/CT,能否预测郭因癌患者的放化疗疗效。rn 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入组15名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接受两疗程TPF方案诱导化疗,随后行同期放化疗。治疗前行18F-FDG和18F-FMISO PET/CT以评价肿瘤基线状况,诱导化疗后和放疗第10次时行18F-FMISO PET/CT。肿瘤与肌肉的摄取之比(Tumor-muscle ratio,TMR)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测量原发肿瘤TMR (TMRt)、颈部转移淋巴结TMR (TMRIn)和TMR最大值(TMRmax)。分别在诱导化疗结束后、放疗第25次时、放疗后3月复查鼻咽和颈部MRI,以评价诱导化疗疗效、放疗后期退缩率、放疗疗效,采用RECIST 1.0标准。rn 结果:治疗前TMRt, TMRIn和TMRmax分别为1.82±0.58,1.79±0.80 and 1.96±0.71.诱导化疗后,原发灶TMRt和TM Rmax明显下降(p=0.028, p=0.011)。放疗第10次时,TMRt和TMRmax并未进一步明显下降。在放化疗过程中,颈部淋巴结摄取值TMRIn无显著变化。治疗前、诱导化疗后、放疗中肿瘤TMRmax与放疗后期肿瘤退缩率明显相关(p=0.010;p=0.019;p=0.016)。放疗过程中TMRmax与放疗疗效明显相关(p=0.008)。rn 结论:新辅助化疗后,鼻咽癌的18F-FMISO摄取明显下降。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行18F-FMISO PET/CT有助于预测放化疗疗效。放疗早期肿瘤持续乏氧,与放疗疗效不佳有关。
  • 摘要:目的:游离排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已经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术后分析发现还存在胖骨瓣三维位置偏离等问题。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术中导航等数字化外科技术进一步达到胖骨瓣精确修复上领骨缺损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11-2013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领面外科27例上颌骨肿瘤患者,行上颌骨切除术并同期应用游离胖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其中8例采用术前计算机设计及术中导航技术辅助手术实施,19例依照术者临床经验常规完成手术。通过数字化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移植排骨的前牙区领间距离、后牙区领间距离、移植排骨的颊愕侧位置以及胖骨后端与喙突的相互位置关系,并分析数字化设计组患者术后胖骨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吻合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数字化设计组病例的移植胖骨的前牙区领间距离、后牙区领间距离、移植排骨的颊愕侧位置以及胖骨后端与喙突的相互位置关系,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3)。数字化设计组病例术后排骨位置与术前设计平均误差小于8mm。rn 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手术导航等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膝骨瓣精确修复上颌骨缺损,提高上领骨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索低氧微环境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对肿瘤生长和T细胞免疫的影响。rn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口腔鳞癌FAP的表达,并通过体外细胞学研究评价低氧微环境和FAP酶活性对肿瘤生长和T细胞免疫的影响。rn 结果:FAP在口腔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成纤维细胞。与常氧微环境比较,低氧微环境下CAF的增殖及其FAP的表达显著增加,而效应T细胞的增殖及活化却显著减弱,T细胞肿瘤杀伤能力低下。共培养状态下,CAF细胞显著提高舌癌细胞ca127的克隆形成及侵袭数量,但是显著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有趣的是CAF对舌癌细胞ca127和T细胞的这些作用随着FAP酶活性抑制剂PT100的加人而缓解。rn 结论:低氧微环境促进CAF的增殖及其FAP的表达,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CAF可能通过FAP的酶活性抑制T细胞肿瘤免疫,增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启动因素.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对肿瘤干细胞的效果欠佳,因此寻找能有效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目前肿瘤研究工作的一个热点.藤黄酸作为一类具有抗肿瘤效果的重要,其作用机制和传统化疗药物很不相同,且有证据表明其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本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藤黄中提取并改建了一种名为C2的化合物,发现其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和CDDP相比,C2对肿瘤干细胞和非肿瘤干细胞具有同样的杀伤作用,在体外能抑制微球体生成及软琼脂克隆形成,体内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机制研究发现这是由于C2能够抑制EGF引起的EGFR磷酸化及下游AKT信号通路的激活,随后引起多种干细胞相关分子表达下调.研究结果表明C2对肿瘤干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抗肿瘤药物.
  • 摘要:目的:唇是口腔癌的高发部位,大概占所有口腔癌的23.6%到30%。而下唇是最常见的部位,占所有唇癌的90%以上。唇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鳞状细胞癌(SCC)。此文章展示了109例下唇鳞状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rn 方法:病例来自1999年至201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领面外科治疗并被诊断为下唇鳞状细胞癌的病人。rn 结果:病例中有87名男性和22名女性,分别占79.8%与20.2%。平均年龄为62.5岁,年龄分布从32岁到83岁。有47例病人(43.1%)长期经历暴晒(农民),16例病人(14.7%)每天吸烟多余10支。有39例病人(35.8%)位于T1期,52例(47.7%)位于T2期,16例(14.7%)位于T3期,2例(1.8%)位于T4期。31例病人(28.4%)临床表现有肿大的淋巴结,78例病人(71.6%)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表现。所有的病人均没有远处转移。手术时沿肿瘤边界外6mm整块切除。36例病人(33%)下唇的缺损少于1/3,采用U形或V形切除。56例(51.4%)缺损位于下唇总长度的1/3与2/3之间,采用Abbe瓣、Bernard瓣、Karapandzic瓣修复。17例(15.6%)缺损大于下唇长度的2/3,用Bernard瓣和鼻唇沟瓣修复。临床触诊有肿大淋巴结的病人全部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平均随访的时间为38个月,其中局部复发为5例,区域性转移为3例,远处转移为1例。有5例病人在随访期间死亡。rn 结论:日晒和抽烟被证实为唇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修复手术造成的缺损时需根据缺损范围的大小确定具体修复方法。对于NO的病人,建议严密观察。早发现、早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带蒂游离瓣在头颈部肿瘤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n 方法:2010年-2013年共19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喉、下咽癌12例,扁桃体癌1例,舌、口底癌2例,外耳道癌2例,眼眶肿瘤2例;T2期3例、T3期9例、T4期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根治性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前臂游离皮瓣、背阔肌游离肌皮瓣、股前外肌皮侧瓣修复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rn 结果:19例中有17例移植瓣成活,1例前臂皮瓣因负压吸引管移位造成皮瓣缺血性坏死,1例前臂皮瓣因周围组织出血,造成皮瓣受压坏死,后均使用胸大肌皮瓣再次修复.rn 结论:带蒂游离瓣具有许多符合眼耳鼻喉部肿瘤切除后缺损修复要求的特点,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组织瓣,适合修复头颈部各个区域的组织缺损.且因原发灶切除彻底,有助于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窝恶性肿瘤的手术径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一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颞下窝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1岁一75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1-13个月。肿瘤病理分型:转移癌3例、腮腺恶性肿瘤9例、下颌骨裸状突骨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3例、鼻咽癌3例、鼻窦癌题下窝侵犯3例、恶性淋巴瘤1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肌上皮瘤1例、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例、恶性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神经纤维瘤2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依据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CT引导活检术等综合判断肿瘤的性质、部位和范围,以此选择手术径路和手术方式。术后予以放疗35例,联合化疗19例。随访2-5年,Kaplan.Meire法统计生存率。rn 结果:颞下窝B型人路8例、颞下窝C型人路5例、颞下窝颈部联合入路12例、额颞联合进路3例、下颌骨外旋人路4例、上颌骨人路6例。单纯病变切除14例、伴下颌骨骸状突切除6例、伴颞骨部分切除6例、伴上颌骨部分或全切除6例、伴翼突鼻咽部切除3例、伴颈内动脉切除血管重建3例。切除后未作组织瓣修复17例,肿瘤切除后行组织瓣修复21例,其中胸大肌肌皮瓣修复7例、背阔肌2例、游离腹直肌肌皮瓣5例、游离腹直肌肌瓣3例、股外侧肌皮瓣4例。术后并发症:颈部出血血肿2例、感染1例、永久性面瘫5例,脑脊液漏1例、后组颅神经损害5例、吞咽困难3例、开放性鼻音1例,一人可出现多个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1%,经相应处理均治愈或好转。3年生存率为41.2% ,5年生存率为33.4%。rn 结论:颞下窝恶性肿瘤病理来源多样、病变部位深在隐匿、范围往往较大、累及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及术式,并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诊断、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rn 方法:对本院2003年-2013年3月收治的1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Shambli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5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CTA,其中14例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所有患者经3~112个月随访,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1例,单侧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无脑血管意外及死亡.所有病例均无局部复发.rn 结论:64排CTA可做为颈动脉体瘤术前诊断、评估的首选方法.而正确诊断、周密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侧颅底恶性肿瘤侵犯颞骨内段颈内动脉行手术切除后血管重建的可行性。rn 方法:分析4例侧颅底恶性肿瘤侵犯颈内动脉岩骨段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底MRI、CT及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骨管骨质破坏,管壁受肿瘤侵犯,管腔狭窄明显。术中彻底切除侧颅底肿瘤及受侵犯的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后,采用大隐静脉一期重建切除的颈内动脉,同时采用组织瓣覆盖,修复侧颅底缺损,保护重建的颈内动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同步放化疗。rn 结果:行颖骨扩大全切除术3例,次全切除术1例;面神经后移1例,面神经切除后修复3例;受侵乙状窦、颈静脉孔区切除3例;受侵硬脑膜切除并修补3例;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侧颅底缺损3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1例。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局部及颅脑并发症,组织瓣存活良好,伤口I期愈合。术后3--4个月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重建的颈内动脉通畅。本组4例患者中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带瘤生存至今,2例无瘤生存超过5年。rn 结论:运用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岩骨段的技术为彻底切除侵犯颈内动脉的侧颅底恶性肿瘤提供可能,可避免因颈内动脉切除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对于已累及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及以远的肿瘤不适宜使用该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下咽癌的外科治疗及术后下咽食管缺损不同组织修复I期重建方法在下咽癌治疗中的远期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8年外科治疗下咽癌患者403例,其中230例经不同组织重建下咽食管手术治疗,其中梨状窝区164例,咽后壁区34例,环后区32例。游离空肠28例,游离皮瓣32例,胃代下咽食管41例,结肠代下咽食管3例,胸大肌肌皮瓣修复77例,局部组织瓣修复43例,其他方法6例。173例下咽癌患者不需要重建,其中梨状窝160例,咽后壁8例,环后5例。rn 结果:Kaplan.Meire法统计生存率,230例组织重建患者3年生存率为48.2% , 5年生存率为43.4% ;173例不需要组织瓣重建患者3年生存率为53.2% , 5年生存率为46.7%。各组吞咽功能良好率均在80%以上。胃代下咽食管手术死亡率为7.3%(3/41);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死亡率1.3% (1/77);游离空肠及游离皮瓣代食管下咽无手术死亡。总手术并发症为16.1%。rn 结论:游离空肠、游离皮瓣、胃代下咽食管、胸大肌肌皮瓣修复下咽癌切除后的缺损,生存率、吞咽功能的恢复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各不相同,各种手术重建方法各有利弊。
  • 摘要:目的:头颈部恶性黑素瘤发病率低且预后差,其中鼻腔鼻窦是其好发部位。文献报道相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鼻腔鼻窦恶性黑素瘤病例,分析其治疗疗效以及可能的预后因素。rn 方法:19%年至2002年共25例无远处转移的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治疗。根据AJCC 6th鼻腔鼻窦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进行相应分期。其中21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除一例患者外其余24例患者均接受了放射治疗。部分患者同时接受了化学药物或生物治疗。rn 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Sy-OS)和局部区域控制率(Sy-LRC)分别为40%和54%。至末次随访日,分别有10例患者和9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分期晚((T3-T4)的患者Sy-LRC明显差于分期早((Tl-T2)的患者,其值分别为25.8%和81.5% (P=0.021) o同时,局部分期晚也是影响总生存率的不利预后因素。但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和T分期等因素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rn 结论: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疗效不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较高。肿瘤的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治疗疗效的主要预后因素。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是目前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新的治疗措施如靶向药物治疗等的进一步探索以提高其治疗疗效。
  • 摘要:目的:总结人类乳头状病毒(HPV)相关口咽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尝试通过某些分子生物学指标预测口咽鳞癌患者预后情况。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人组条件的143例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Delft Diagnostic Laboratory的HPVSPF10 PCR/DEIA检测和LiPA分型方法对该143例口咽鳞癌标本进行HPV-DNA检测及分型;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p16蛋白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法计算生存率和预后相关因素。rn 结果:口咽鳞癌HPV总感染率为21.7% (31/143),共涉及HPV亚型8种:6种高危型和2种低危型。HPV-16型占全部感染的80.6%(25/31).HPV相关口咽鳞癌女性患者比率要明显高于非HPV相关口咽鳞癌(16.1%比3.6%,c2=6.492,P=0.011) , HPV相关口咽癌更易发生于非吸烟及非饮酒患者(吸烟:45.2%比73.2%,c2=8.660,P=0.003;饮酒:25.8%比57.1%,c2=9.537,P=0.002).HPV相关口咽癌患者的T分期要明显早于HPV阴性的患者((T1-2比T3-T4:71.0%比45.5%,c2=6.284,P=0.012),肿瘤的病理分化多为低分化(低分化比高一中分化:41.9%比20.5%,c2=5.903,P=0.015).HPV相关口咽鳞癌对于放疗更加敏感(原发灶:c2=7.590,P=0.022;颈部淋巴结:c2=6.983,P=0.030),且预后明显好于HPV阴性口咽鳞癌(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83.3%比45.4%,c2=7.192,P=0.007)。p16蛋白高表达口咽鳞癌患者多数为女性、不吸烟不饮酒患者,且肿瘤病理分化多为低分化(性别:15.6%比2.0%,c2=9.551,P=0.002;吸烟:53.3%比73.5% , c2=5.667 , P=0.017;饮酒:28.9%比60.2%,c2=12.097,P=0.001).p16蛋白高表达口咽鳞癌患者预后显著好于p16蛋白低表达口咽鳞癌(P<0.000),其5年局部控制率、疾病特异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89.3% ,86.2%和77.3%。依据p16蛋白表达及患者吸烟及饮酒情况,将口咽鳞癌患者分为预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84.4% ,62.0%和27.1%,三者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c2=16.362,P<0.000)。rn 结论:HPV相关口咽鳞癌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改变,其于放疗更加敏感,且预后明显好于HPV阴性口咽鳞癌。p16蛋白不仅可以作为HPV感染替代指标,还可以作为判断口咽鳞癌预后的重要分子指标之一。依据p16蛋白表达和吸烟及饮酒情况,可将口咽鳞癌患者分为不同预后风险组,且该分组方法简便、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舌鳞状细胞癌(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TSCC)术后复发及预后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205例经手术治疗的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频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扩检验。临床病理学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曲线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回归分析。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全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s,O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sease specificsurvival rates,DS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61.5%,64.7%和47.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厚度、组织学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分期、肿瘤切缘阳性、手术方式是影响舌癌复发的因素(P<0.05);肿瘤厚度8mm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66.4%,显著高于肿瘤厚度蕊8mm患者组(P<0.05 );中晚期(Ⅲ、Ⅳ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组DFS显著优于对照组(V<0.05 ),而DSS未见显著改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分期、复发是影响舌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rn 结论:影响舌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是淋巴结转移、分期、复发;肿瘤厚度可能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新辅助化疗可能提高中晚期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术后颈部大动脉破裂出血的救治。rn 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03年一20013年对17例头颈部肿瘤术后颈部大动脉破裂出血的救治。其中喉癌5例、下咽癌7例、颅底纤维肉瘤1例、脊索瘤1例、颈根部气管肿瘤1例、扁桃体癌1例、鼻咽癌1例。制定个体化抢救预案,且采取动脉结扎、动脉缝合、X线介人栓塞、介人内置复膜支架的救治策略。该组肿瘤患者中有12例曾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动脉破裂前手术创面经胸三角皮瓣修复1例,额部带蒂皮瓣修复1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1例。rn 结果:1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9例颈总动脉破裂,3例颈内动脉颅底段破裂,1例颈外动脉破裂,3例无名动脉破裂,1例术中颈总动脉破裂。其中11例患者动脉内置覆膜支架,2例行动脉栓塞,2例行动脉缝合,3例行动脉结扎。救治后动脉破裂危险区经胸大肌皮瓣修复者4例,颊下瓣修复1例,局部肌瓣修复3例。3例因瞬间出血量大而不及救治死亡。动脉破裂置入复膜支架的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有8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动脉栓塞的2例患者分别于抢救成功后第2,13个月分别再次破裂死亡。rn 结论:预案充分、救治成功后及时采用转移肌皮瓣覆盖保护动脉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复膜支架是可靠的救治选择。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应用游离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和重建的临床经验。rn 方法:收集自2004年至2012年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病例1186例,分别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疾病分类、缺损部位、重建方法及游离组织瓣的成功率进行分类统计。rn 结果:中年患者占48%,老年患者占45%,青年患者占7%。缺损部位依次为舌部38.1%,颊部19.1%,咽侧壁及舌根7.2%,头皮及额部7.8.% ,腮腺及颈部皮肤3.8%,下咽及食道缺损2.8 %,颅底缺损2.1 %,下领骨10.5%,口底8.6%。游离组织瓣使用频率依次为股前外侧皮瓣1023例,胖骨肌皮瓣59例,前臂皮瓣25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26例,上臂外侧皮瓣及背阔肌皮瓣21例,骼骨肌皮瓣9例,游离空肠瓣23例,腹膜皮瓣3例,共失败约41例,成功率96.5%。rn 结论:头颈肿瘤外科需要修复重建的主要部位是口腔颌面部,主要集中于中老年患者。游离组织瓣是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主要方法。目前股前外侧皮瓣、排骨肌皮瓣是最常用的游离组织瓣。
  • 摘要:目的:探讨大腿前部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情况。rn 方法:总结2009-2013年7月我院同一小组采用大腿前部皮瓣一期修复78例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资料;分析大腿前部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特点、制备要点和近期效果。rn 结果:本组病例78例,采用股前外侧(ALT)皮瓣游离修复72例,其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66例,股前外侧肌皮瓣6;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2例,采用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4例。63例仅有软组组缺损,15例伴有软硬组织缺损,5例下咽、颈段食管修复的病例在颈前留置观察窗。2例皮瓣出现微血管危象,皮瓣修复成功率97.4% a 7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例行供区植皮术。rn 结论:大腿前部是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一个很好的供区,除了具有对供区影响小的优点之外,尚可根据缺损的大小、范围、形态和组织量多少设计、选择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内侧皮瓣或阔筋膜张肌皮瓣;可制备穿支皮瓣、肌皮瓣、削薄皮瓣;可修复小的、薄的、或较大型的软组织缺损,也可结合其他材料如钦板、钦网或游离骨块修复头颈部软硬组织复杂缺损,修复的成功率较高,效果较满意,已成为我们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首选。
  •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外科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甲状腺外科也不断进步.1866年,Samuel Gross曾这样描述甲状腺手术:"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艰辛,每一个操作后都血流如注,明智的外科医师都不会从事甲状腺手术",幸运的是这已成为历史.经过许多杰出甲状腺外科专家尤其是Kocher和Halsted的努力,甲状腺手术成为非常安全的手术,死亡率非常低.近20余年来,许多现代技术和设备应用于甲状腺外科,比如电刀和超声刀的应用减少了出血、神经监测仪减少了二次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的损伤、腔镜技术的发展使患者得到了美容效果,这些都促进了现代甲状腺外科的不断发展.
  • 摘要:目的:通过描述一种口内入路下,内镜技术结合导航技术切除髁突骨软骨瘤的方法,探讨该方法在口内入路切除髁突良性肿瘤中的实用性及精确性.rn 方法:患者CT数据导入术前三维设计软件,髁突骨软骨瘤与正常髁突间的蒂被辨认出并标记为截骨线,进而将术前规划导入导航系统.术中行口内入路暴露髁突,通过直径4mm的30°内镜在较好的照明条件下观察到髁突内侧区域的情况.导航探针在内镜辅助下进入髁突区域,通过导航仪三维可视下的持续的反馈信息确定截骨线,进而在内镜辅助下,精确切除髁突肿瘤.rn 结果:通过内镜辅助,术者可以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清晰的观察髁突内侧和颈部.通过导航系统的辅助,术前设计的截骨线精确转移到实际手术,术前规划与术后实际影像重叠显示肿瘤被精确切除.rn 结论:本文报道的内镜结合导航的技术实现了口内入路下,髁突内侧区域的良好照明及可视化;并通过导航系统将术前设计转移至实际手术中,实现了髁突区域良性肿瘤的精确切除.
  • 摘要:目的:探讨理想和安全的治疗难治性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方法.方法:对43例口腔颌面部难治性静脉畸形在瘤体穿刺造影(DSA)指导下,行硬化剂(无水乙醇和平阳霉素等)序贯介入治疗治疗.结果:随访7月-3年,病变完全消退者7例;28例消退率≥50%;5例消退率25%-50%;3例病变消退率<25%.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面形及口腔功能良好.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予无水乙醇、平阳霉素乳剂序贯硬化治疗,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非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伴颈淋巴结转移的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1995年至2008年收治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统计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与预后相关性.rn 结果:在收治的616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中,共62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舌根部的转移率最高19.2%,余下依次为舌尖部(17.6%)和口底部(15.3%).Ib区和Ⅱ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并且大多数病例存在经典的颈淋巴结转移通道理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部位和病理上肿瘤的淋巴血管侵犯与否和颈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腺样囊性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否与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rn 结论:舌-口底复合体部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符合经典的淋巴转移通道理论;肿瘤周围的淋巴血管侵犯提示颈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以及预后较差,临床上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 摘要:目的:探讨不借助内镜经颈部小切口手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和有效性.rn 方法:对73例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借助超声刀采用经颈小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52例,年龄21-65岁,乳头状癌62例、滤泡癌11例,T1 40例、T2 33例,N1a 41例、N0 32例,全麻手术,切口长度约3-4cm.rn 结果:单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58例,全甲状腺切除15例,单侧腺叶手术平均时间30min,双侧腺叶平均时间为50min,单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平均时间20min,双侧Ⅵ区清扫35min,喉返神经暂时性麻痹1例,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病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rn 结论:借助超声刀经颈小切口行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符合微创治疗原则,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头颈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转移近来被发现与一群高表达乙醛脱氢酶1(ALDH1)的肿瘤干细胞相关.本研究拟证明通过悬浮培养法可富集ALDH1high细胞,富集的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rn 方法:头颈肿瘤细胞株接种于低粘附平板,在添加10ng/ml EGF和10ng/ml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形成Spheroids,通过ALDEFLUOR方法对ALDH1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利用FACS sorting分选出ALDH1 high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进一步鉴定.rn 结果:通过悬浮培养法可明显富集ALDH1 high细胞,最高可达5倍,富集的ALDH1细胞显示出更高的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成瘤能力、高表达干细胞相关核心转录因子Nanog、Oct3/4、Sox及低ROS水平.rn 结论:悬浮培养法可有效富集头颈部鳞癌细胞系内的ALDH1high细胞,富集后的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因此该方法是体外研究肿瘤干细胞的一个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颈清扫术后原清扫区域颈淋巴结复发癌的特点及再手术的策略和疗效。rn 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82例预清扫术后不同清扫区域颈淋巴结癌复发频率及再手术疗效,所有病例均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引起的颈淋巴结转移颈清扫术后单纯颈淋巴结复发癌,其中68例为首次手术后放疗者。rn 结果:各区域发生颈淋巴结复发癌频率II区III区IV区I区>VI区,肿瘤直径<3CM 33例,3-6CM 38例,>6CM 11例,首次颈清扫手术后淋巴结癌复发时间1年以内者9例,1-2年者38例,2-3年者17例,3年以上者18例。颈淋巴结复发癌行肿块切除17例;一个区域24例,两个区域以上者41例再次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5例皮肤、25例颈动脉受侵而行扩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同时,行颈动脉外膜切除术11例、颈动脉切除端端吻合术8例、大隐静脉蕉动脉重建术6例,带蒂胸大肌皮瓣转位修复颈部缺损或咽喉部缺损17例,保护颈动脉21例。再次手术后5例出现部分皮肤坏死,5例发生感染,6例切口延期愈合,下咽吻合口凄3例;转移组织瓣均成活,发生颈内动脉大出血3例,其中死亡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5.6%。再次手术后5例作适形放疗,34例给予普通放疗,除2例放疗后皮肤破溃外,未有其它放疗并发症。再次手术及放疗后生存6-12个月5例,生存1-2年13例,2-3年19例,3年以上31例,失访9例,3年生存率39%。rn 结论:颈淋巴结复发癌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原颈清扫术野的上下两端,再次手术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命,但复发癌往往侵犯颈动脉或伴下咽、喉的侵犯.重建方法复杂.并发症较多。
  •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上动脉皮瓣修复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6月,2例我院治疗的舌癌患者采用锁骨上动脉皮瓣修复舌癌根治术后舌体缺损。2例患者男女各1例,均为T2NOM0,缺损范围约4.Ocm x S.Ocm,锁骨上动脉皮瓣供血动脉均来源于颈横动脉浅支,回流静脉1例为颈横动脉浅支伴行静休,1例为局部表浅静脉。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患者舌体外形和语音、吞姻等功能得到了较好地恢复。结论:锁骨上动脉皮瓣修复口咽癌术后缺损,能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吞咽及语音等功能,并具有供区疤痕隐蔽、手术简单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安全行和短期疗效.rn 方法:选择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6例,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所有患者均因全身疾病或局部晚期而不能手术治疗,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00Gy.粒子活度0.6~0.7mCi(2.22~2.59MBq),术后联合尼妥珠单抗200mg,治疗6个周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疾病控制率、急慢性放射性损伤、药物相关毒性.rn 结果: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局部出血、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脱发等.rn 结论:125Ⅰ植入联合尼妥珠单抗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无法切除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 摘要:目的:对6例11次颈部大动脉破裂出血的抢救及血管修复重建进行回顾性分析。rn 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完成6例11带麻痹1例次颈部大动脉破裂出血抢救.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2-67岁.中位年龄48岁。原发病为甲状腺癌术后双侧声甲状腺癌复发1例,甲状腺癌术后左侧声带麻痹1例,下咽癌复发1例,头颈部外伤1例,颈动脉体瘤1例二次手术,术后均给予放疗,放疗剂量60-80Gy。 11例次大出血中无名动脉破裂1例2次,颈总动脉4例8次,颈内动脉4例为1例1次。术中大出血4例4次,血管修复术后再次破裂大出血4例6次,外伤1例1次。rn 结果:充分暴露破裂血管后行血管修补5例次,人工血管移植吻合1例次,颈内动脉修剪后直接吻合1例次,大隐静脉重建2例次,颈总动脉结扎2例次。3例1次修复成功,1例2次修复成功,2例因放疗及感染原因血管修补重建后反复缝线脱落遂给予结扎。血管重建后采用胸大肌肌瓣3例、胸锁乳突肌2例保护颈部大动脉。全部病例均抢救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颈动脉结扎导致术后偏瘫。所有病例均完整随访,1例出院1周内再次大出血死亡,1例因肿瘤复发1年内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至今,3例存活五年以上至今。rn 结论:一旦发生颈部大动脉出血,先以手指压迫,切忌以血管钳盲目钳夹;迅速备血、补足血容量,积极抗休克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前提;血管修复重建能有效防止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管修复方法需个体化;迫不得已才考虑颈总动脉结扎。
  • 摘要:目的:探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疗效.方法:27例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病变部位给予次数、剂量不等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随访6个月至2年,观察其疗效.结果:27例中,治愈8例(29.63%),基本治愈13例(48.15%),好转6例(22.22%),无效病例为O,总体有效率为100%.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液可作为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颏下-面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术口咽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间采用颏下-面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的10例口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修复后的口咽部外形和语音、吞咽等功能得到了较好地恢复。结论:采用颏下-面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口咽癌术后缺损,能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吞咽及语音等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侵及前颅底巨大肿瘤切除后,应用脂肪、两层筋膜和骨片或钦网进行颅底修复的方法,并提出预防并发症策略。rn 方法:2002年6月一2012年6月年我科收治鼻腔、鼻窦相关颅底肿瘤35例,筛窦癌1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2例,脑膜瘤5例,平均年龄45.6岁。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及性质分别采取全麻下鼻侧切开肿瘤根治术、颅面联合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人路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前颅底脑膜和骨质缺损大于2cm,采用脂肪填塞后加阔筋膜覆盖,下方用钦网或自体骨片支撑,再用阔筋膜覆盖,并鼻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术后抗炎止血治疗。rn 结果:肿瘤全切率78.8%(31/35),并发症发生率29.5%(3/35),分别为脑脊液漏、出血、颅内感染,无致残及致死性并发症。随访时间4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3.0年。良性肿瘤术后复发率9%(2/11),无死亡病例;Kaplan-Meier法计算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85.0% , 5年生存率72.6%。rn 结论:应用四层法进行前颅底巨大肿瘤切除后颅底修复,可有效减少前颅底肿瘤手术并发症,并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唾液腺粘表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性.rn 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376例唾液腺原发粘表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并分析性别、年龄、部位、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rn 结果:(1)376例唾液腺粘表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5,女性稍多于男性,但高度恶性粘表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达到3.43∶1;发病年龄以30-60岁年龄段多见,平均年龄为46.2岁,但高度恶性粘表平均年龄为56.2岁;发病部位以腮腺(31.1%)最多,其次为腭腺(29.5%),磨牙后区5.6%)、颊(4.8%)、舌(4.8%)等其他小唾液腺;低度恶性粘表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9%,中度为13.6%,高度为41.9%;(2)唾液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粘表3组之间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性别、年龄、部位、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是粘表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病理分级[HR 5.865 (95%CI3.378-10.181);P<0.00011和年龄[HR 1.491(95%CI1.002-2.220);P=0.04891是粘表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n 结论:病理分级和年龄是粘表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对医院口腔头颈肿瘤科行气管切开后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相关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使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口腔头颈肿瘤二病区中188例气管切开患者术后72小时内的深部痰液进行收集化验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rn 结果:188例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结果;阳性;有176例,其中伴有临床相关症状(咳嗽、脓性痰,肺部湿罗音、发热、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者达89例,感染率为47%。肺部感染患者中革兰氏阴性杆菌61例,革兰氏阳性球菌12例,鲍曼不动杆菌22例。发生感染的原因与年龄、性别,吸烟史、机体免疫力低下,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口咽与胃肠定植菌的吸人,以及环境污染、滥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rn 结论:对口腔头颈肿瘤科的气管切开患者应采取综合性,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来预防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措施包括:严格的呼吸道管理,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注意无菌操作原则;控制口咽胃肠菌群定植,术前术后选择合适的漱口水漱口,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减少反流;安装规范的洗手设备,定期空气消毒及检测;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掌握正确的配置方法和给药时间;积极治疗合并症,增加机体抵抗力。
  • 摘要:目的:探讨同时发生在下咽及胸段食管重复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一2009年15例下咽及胸段食管重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病史特点,采取的辅助检查手段,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情况和远期疗效等。rn 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8.8岁,既往均有不同程度的饮酒史,均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的病史,此外尚有咽痛、咽部不适、胸骨后疼痛等不适。所采取的辅助检查手段中,均用到了电子喉镜、消化道钡餐和胃镜等检查,术前明确双重癌的有13例,另外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TNM分期}I 6例,W期9例;所有病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胸段食管癌均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1例,中分化4例,下咽癌高分化8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全喉全下咽切除,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所有病例均行颈淋巴结清扫及上纵隔清扫术,其中一侧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清扫、一侧功能性清扫9例,双侧功能性清扫6例;术中同时行幽门成形术者2例。所有病例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1例,经胸腔穿刺抽液及对症抗炎处理后治愈;伤口感染I例,经换药及加强抗感染后伤口愈合;吻合口痊伴感染1例,经换药及直接缝合修复后治愈;胃底部坏死换药后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治愈1例。随访至今,4例无瘤生存超过5年,4例术后3年现仍健在,5例术后3年内复发死亡,2例术后12月内局部复发出血及喉梗阻死亡。rn 结论:下咽癌及胸段食管同时性重复癌病史特点相似,容易漏诊,术前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位于粘膜下浸润生长的胸段食管癌,术前更易漏诊。采用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治疗下咽癌及胸段食管同时性重复癌除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外。还可以同时切除食管粘膜下的多中心灶。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食管拔脱胃上提外科治疗下咽颈段食管癌的价值.rn 方法:自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我们共治疗7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45-80岁,平均55岁,其中下咽癌累及颈段食管4例,颈段食管癌3例,2例局限于颈段食管,颈+上胸段食管癌1例,6例给予2-3周期诱导化疗,均未达PR,5例有缩小,1例进展.3例颈段食管癌均行保留喉功能的全食管切除,4例下咽颈段食管癌行全喉全下咽全食管切除,在腹腔镜下切断贲门,游离胃,将胃经上腹部的小切口提出腹腔做管状胃成型,然后常规经食管床上提至颈部吻合.术中出血200-400ml,均不需要输血.6例病人给予术后放疗,4例给予术后化疗.rn 结果:病人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全部患者健在,生存3-12个月,全部恢复经口进食.病人术后l例腹腔出血2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颈部咽漏经换药而愈,1例腹部皮下脂肪液化换药而愈.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腹腔镜下食管拔脱胃上提外科治疗下咽及颈段食管癌,可以减小创伤,加快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声门上型喉癌患者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的喉功能恢复状况及注意事项.rn 方法:医院自1993-2008年间为老年声门上型喉癌患者实施该术式104例,中位数年龄68岁,T2NOM0 31例,T2N1M0 15例,T2N2M0 9例,T3NOM0 27例,T3N1M0 21例,T3N2M0 1例;病理分类:高分化鳞癌47例、中分化41例、低分化16例;颈淋巴转移46例.术后评价吞咽功能、发音功能、拔管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rn 结果:术后6周内误咽率为100%,经6-8周的吞咽康复锻炼后,误咽发生率降为15.4%,又经过2个月的锻炼96.7%的患者恢复了吞咽功能。3例患者仍偶有进水呛咳,2例患者进食水呛咳较重,引起反复肺炎,其中1例伴肺不张,2例均行二次手术切除残喉。11例患者因术后喉腔狭窄而未能拔除气管套管,3例患者因新喉腔顽固肉芽生长及新喉腔构区粘膜肿胀不能拔管,5例不同程度呛咳无法拔管,其余患者均顺利拔管,拔管率为85.6% (89/104)平均拔管时间为62.1土25.3天。术后全部患者均可连续发音,虽RBH听感知嗓音评估示粗噪声(R)、气息声(B)、嘶哑声(H)均属于重度,但言语交流无障碍,带管者自行间断堵管后也能行言语交流。78例患者随访5年,其中8例死于局部复发,9例死于颈部复发,3例死于全身转移;;7例死于其他疾病,5年生存率63.4%。rn 结论: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既能有效的切除肿瘤,又可以保留喉功能。老年患者并不是该术式的禁忌症,但需重视术后误吸的防治,谨慎选择病例,严重肺功能减退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是该手术的禁忌。
  • 摘要: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computer-aided navigation,CAN)在颞下颌关节及颅底腱鞘巨细胞瘤术中对于确定肿瘤边界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对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腱鞘巨细胞瘤进行辅助切除和颅底重建.术后进行CT检查及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肿瘤切除完整,无残余,颅底重建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CT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对于治疗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病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辅助确定肿瘤边界、保护颅底重要结构和指导颅底缺损重建.
  • 摘要:喉癌是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人类微生物组学(Human microbiome)认为人体各解剖部位的菌群,作为一个有机群体通过许多复杂的机制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参与维持微环境的动态平衡.如果微环境菌群结构失代偿,菌群紊乱,则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本研究拟分析喉黏膜部位微生物菌群整体的结构特征,以及正常人群与喉鳞癌患者的菌群结构的差异性.收集40例喉鳞癌患者与31例声带息肉的拭子样本,同时收集对应的组织样本.采用454 Genome Sequencer FLXTitanium platform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14个门218个属的菌群.
  • 摘要:头颈部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是世界范围内第6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列肿瘤相关死亡原因的第8位.头颈部肿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部位,复杂而多样的类型,以及患者对保留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使得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更加受到重视和应用.无论是化疗、生物靶向治疗,还是营养的补充,大多数药物是通过静脉通路给药.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高级血管工具,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给药途径.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头颈部肿瘤患者的特点,做好PICC置管前的评估,导管的维护、并发症的处理和患者的教育,以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之目标.
  • 摘要:目的:了解口腔癌患者术后疼痛水平和疼痛控制现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提升临床疼痛管理及科研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方便抽取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口腔领面外科口腔癌手术患者132例,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对术前、术后疼痛水平及术后疼痛控制状况进行问卷调查。rn 结果:①术后24h内疼痛水平达到最高(2.2311.86分),术后1至7天内的疼痛水平逐步下降。②术后48小时的疼痛水平与活动、咳嗽、深呼吸、进食、睡眠、情绪、满意度等有显著关系(P<0.05 ) o③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较高。④家庭收入、医疗付费方式、既往疼痛史与疼痛控制满意度有关(P<0.05 )。rn 结论:随着镇痛措施的革新,口腔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较为满意。躯体活动方面,咳嗽对口腔癌术后早期的疼痛水平影响最大;同时疼痛可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和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临床护士应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术后镇痛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早期舌体鳞癌患者的回顾研究,探讨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和严密观察2种治疗方式的合理应用.rn 方法:收集132例cNO早期舌体鳞癌病例,根据颈部处理方案分为颈清组(71例)和观察组(61例),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rn 结果:颈清组和观察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7.3%、83.4%.颈清组T1、T2病例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83.3%,观察组T1、T2病例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和58.3%.T2以3.0cm为界,观察组T2b生存曲线较T2a下降趋势明显.低分化病例的生存曲线较高分化和中分化显著下降.rn 结论:T1期的cN0舌体鳞癌颈部可严密观察;小于3.0cm的T2病例仍可采用严密观察,如果病理分化差可考虑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大于3.0cm的T2病例应采用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