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3-10-11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32例;皮瓣面积最小5cm×8cm;最大10cm×l5cm.结果:移植19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13例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其中2例术后48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处理后循环恢复,皮瓣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年,临床效果良好.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供区并发症轻微,适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缺损修复.
  • 摘要:目的:研究兔血管化与非血管化面神经移植后放射治疗对面神经再生的影响。rn 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行双侧兔面神经移植修复,将面神经上颊支造成2cm神经缺损,一侧解剖兔耳背中央皮神经携带兔耳背中央动静脉,切断结扎远端,保留近端血管蒂,带蒂转移修复面神经缺损,另一侧取游离兔耳背中央皮神经修复神经缺损。术后1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于双侧手术部位给予总剂量为60Gy分割放射治疗,对照组不行放疗。术前、术后1个月及放疗后3个月分别观察兔面部形态的变化,放疗后3个月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处死后取面神经移植段及移植远端神经标本作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等检测分析。rn 结果:所有兔行面神经移植后口角形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偏斜,术后4个月时面神经功能均得到一定的恢复。实验组放疗后3月神经周围组织出现纤维化,神经元细胞皱缩,施万细胞受损,脱髓鞘等病理变化。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放疗对兔面神经上颊支术后功能的恢复没有明显的影响,放疗组神经电生理评价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放疗组总的上唇功能恢复速率较非放疗组慢。放疗组中血管化侧与游离侧比较,血管化侧的上唇功能恢复速率较快,神经电生理检测也优于游离侧,标本检测中血管化侧的神经再生情况较好,血管化神经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放疗对神经再生的不利影响。rn 结论:术后放疗对不同的面神经移植后功能恢复无明显的影响。放疗组中血管化侧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优于游离侧,血管化神经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放疗对神经再生的不利影响。
  • 摘要:目的:对33例颅底部肿瘤切除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修复作回顾性分析。rn 方法: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由同一术者共完成33例颅底部肿瘤切除游离组织瓣修复手术,4例((12.12%)为良性肿瘤(巨大颈静脉球体瘤及面神经鞘瘤)029例(87.88%)为恶性肿瘤,其中中耳癌4例、外耳颖骨腺样囊性癌1例、腮腺癌4例、侧颅底纤维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肌上皮瘤1例、鼻鼻窦癌6例、鼻鼻窦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组织细胞瘤2例、嗅母细胞瘤2例、鼻咽癌3例。分析一般情况、缺损情况、所采用组织瓣的类型、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rn 结果:采用下列游离组织瓣:游离腹直肌肌皮瓣11块、游离腹直肌肌瓣7块、游离胸大肌肌皮瓣3块、背阔肌肌皮瓣3块、股外侧皮瓣3块、股外侧肌皮瓣4块、前臂皮瓣1块、游离骼骨骨肌皮瓣2块、游离胖骨骨肌皮瓣1块。修复侧颅底缺损17例、前颅底缺损13例、中间颅底3例。3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行颈内动脉切除,大隐静脉颈内动脉重建术。术后有2例发生组织瓣坏死,其中1例修复前颅底的游离胸大肌肌皮瓣、另外1例修复侧颅底的背阔肌肌皮瓣发生血栓而坏死,经再次游离组织瓣修复成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游离组织瓣成活率达94.29%(33135)。其它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颅内血肿2例,组织瓣坏死2例,经处理均治愈;术后发生血管破裂,行颈内动脉结扎后引起偏瘫1例,无术中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5/35)。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高龄)等均非影响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rn 结论:颅底部肿瘤切除后缺损采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安全可靠.具有传统的带蒂组织瓣无可比拟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东南地区口腔黏膜鳞癌近年来的发病特点.rn 方法:对791例我国东南地区的口腔黏膜鳞癌病例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分析疾病发病的时间和地区变化.rn 结果:本组资料的男女性别比为1.94∶1;男女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9岁和57.5岁.男性发病部位前3位的是舌(49.8%)、口底(15.1%)和牙龈(14.6%);女性发病部位前3位的是舌(60.2%)、颊(21.9%)和牙龈(13.4%).rn 结论:与上世纪的统计资料相比,我国东南地区口腔黏膜鳞癌的高发年龄后移近10年;男女性别比的地区差异明显,年代变化不大.舌是目前口腔黏膜鳞癌最主要的发病部位;口底和颊分别位男女口腔黏膜鳞癌的第二位;牙龈癌的占比有所下降.
  • 摘要:目的:淋巴管畸形感染或创伤时常伴随体积迅速增大,提示炎症在淋巴管畸形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感染或未感染淋巴管畸形组织中炎症相关的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organ, TLT)及巨噬细胞的分布。rn 方法:收集27例淋巴管畸形组织标本(其中大囊型淋巴管畸形5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22例;感染病变G例,未感染21例),以正常和炎性增生的淋巴结标本作为对照。对每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拍照并统计分析三级淋巴结构标记物汀淋巴细胞标记物CD3,B淋巴细胞标记物CD20和高内皮细胞标记物PNAd)及巨噬细胞细胞标记物CD68的表达。rn 结果:三级淋巴结构在未感染的淋巴管畸形组织中可见少量表达(8/21),感染的淋巴管畸形中表达明显增强(6/6),表现为典型的特征性三级淋巴结构,即高内皮静脉周围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灶状聚集,与炎性增生的淋巴结相似。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在淋巴管畸形中表达广泛(21/27),在感染的淋巴管畸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表达强度高于未感染组。巨噬细胞在未感染淋巴管畸形组织中主要分布于勃膜下区域,感染的淋巴管畸形中则主要见于扩张的淋巴管周围。rn 结论:淋巴管畸形中三级淋巴结构和巨噬细胞的分布与感染密切相关,揭示炎症影响淋巴管畸形的发展。然而它们如何调控淋巴管畸形发展则有待进一步的深人研究。
  • 摘要:目的: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 ENKTL)预后较差,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伴有发热或病变范围较大的病例建议联合化疗。有研究表明ENKTL对于含恩环类化疗方案反应率低,因此探索新的化疗方案很有必要。本课题采用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GDP)化疗联合放疗的“三明治",模式治疗ENKTL作初步研究。rn 方法:人选标准为:伴有发热或鼻腔外广泛累及的Ⅰ/Ⅱ期ENKTL患者。采用“三明治”治疗模式,即2周期GDP诱导化疗,随后行累及野放射治疗,再行2-4周期(2周期为主)巩固化疗。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GEM 0.8g/m2 D1, D8或D15+地塞米松DMX 20mg D1-4+顺铂DDP25mg/m2 D1-3。放疗采用3D常规放射治疗,54Gy/180cGy/6Wks,无颈淋巴结累及者不作颈部预防照射。主要研究终点为2周期化疗后和完成治疗后完全缓解率(the complete response rate,CR)和客观缓解率(the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 )。rn 结果: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共人组29例鼻腔NK/I,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52岁(25-66岁),其中男性23例(79.3%),女性6例(20.7%);发热22例(75.9%),以39℃为界,其中高热11例,中低热11例(中低热均为3个月以上反复低热,最长1年)LDH升高10例(35.7%);AnnArbor分期I期22例(75.9%),II期7例(24.1%)。截止2013年7月15日,29例患者中3例患者治疗尚未结束,均在放疗中。3例患者在化疗后提前终止治疗,未行放疗(1例因高热未控、1例因体能状态欠佳、1例因4度血液学毒性),其余23例患者完成治疗计划。2周期GDP化疗后,发热缓解率高达90.9%(20/22),疗效评价为CR34.5%,PR 58.6% , ORR达93.1%。完成治疗计划疗的23例效评价为:CR87.0% ,PR13.0% ,ORR100%o 14例患者出现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发生3/4级血小板减少为17.2%(5/29) ,3/4级白细胞减少10.3%(3/29),3/4级粒细胞减少13.7%(4/29)。非血液学毒性有:肝功能损伤(1级1例,2级2例)、血糖升高(3级1例)、皮疹(2级1例,3级1例)。rn 结论:对于伴有发热或病变范围较大的ENKTL病例,采用放疗前GDP短程化疗(2周期)化疗反应率高,能有效缓解发热,为放疗创造有效条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放射治疗方法、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rn 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61例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经调强放射治疗,照射剂量CTV1(原发灶,阳性切缘,颅神经)66Gy/3of,CTV2(CTV1外扩1.0-2.Ocm) 60Gy/30f, CTV3(CTV2外扩2.Scm,手术涉及区域)54Gy/30f。与病灶相关的颅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均给予沿神经行径(向心方向)至颅底,包括颅内海绵窦;放射治疗照射剂量66Gy/30f,同时对腮腺、脊髓、脑干等重要器官的受照剂量进行限制和保护。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检验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分析。rn 结果:资料随访时间最近6个月,最远63个月,平均随访2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4个月。男女比例31:30,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8.8岁,中位年龄49岁。好发部位依次是硬腭部(14/61)、上颌骨(10/61)、下颌下腺(9/61)、腮腺(7/61)。未手术有阳性病灶者(6/61);术后患者(55/61),其中切缘阳性(4/55),不彻底术(5/55),术后复发(5/55)。运用沿相关颅神经行径追溯至颅底、颅内高剂量放射治疗方法,所有术后患者原发灶无复发,颅底,颅内无转移。放疗后6月内,局控率100%(55/55)。远转7例,其中肺转移占(7/7),骨转移((1/7)。死亡2例,1例因肺、骨转移,1例因胃肠恶性肿瘤。rn 结论:手术+术后放疗是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治疗方案。术后放疗可以明显降低切缘阳性和不彻底术后的局部复发风险。采用IMRT对相关颅神经向心行径方向追溯至颅底和颅内进行高剂量放射治疗(66-70Gy),局控率高;局部治疗的副反应低,无神经和颅脑不可逆损伤的情况。切缘阳性、手术不彻底、T分期高、单纯放疗、放射治疗剂量小于66Gy和有无远转等是影响局控和预后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新净界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抗菌漱口水”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效果。rn 方法:60例拟行放疗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自放疗第1天起每天使用”新净界漱口水”含漱4次,每次Sml*Smin,直至放疗结束。对照组30例使用生理盐水含漱,方法同试验组。按RTOG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记录疼痛程度,并照相存档。3级口腔豁膜炎视为终止指标,方可给予其他药物治疗。rn 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放疗技术和剂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首次观察到黏膜炎的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照射11.0次:9.1次,P<0.05),且试验组在早期出现疼痛的比例较对照组低(36.7%:70.0%,P<0.05)。另外,试验组3级口腔黏膜炎的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晚(照射18.9次:15.9次,P<0.05),发生率较对照组低(63.3%:90.0%,P<0.05)。rn 结论:“新净界漱口水”能延缓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减少3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使用。
  • 摘要:目的:肿瘤细胞围成的管腔样结构称为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新的血管形成方式,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建立涎腺腺样囊性癌体外3D培养血管生成拟态体系并进行初步研究.rn 方法:采用腺样囊性癌低侵袭性和高侵袭性细胞株ACC-2和ACC-M,在matrigel中进行3D培养,Oh,12h,24h,48h分别采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用imageJ软件分析.rn 结果:在1X 105/ml浓度下,从12h开始,高侵袭性的ACC-M形成条索样结构,而ACC-2则无明显条索样结构形成,两者间有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进一步显示,条索样结构是由肿瘤细胞围成的管腔样结构,即血管生成拟态.rn 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涎腺腺样囊性癌体外3D血管生成拟态体系.高侵袭性的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更易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提示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可能参与了腺样囊性癌侵袭和远处血性转移.
  • 摘要:目的:观察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物的临床效果。rn 方法:传统腮腺良性肿瘤治疗方法为解剖面神经的浅叶切除或全腮腺切除,术中需分离所有面神经分支、切断腮腺导管并予以结扎、耳大神经也予以牺牲、为显露腮腺全貌手术切口也较大。虽治疗效果可靠,但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腮腺功能丧失、耳垂部的感觉功能丧失、术区的凹陷畸形和切口瘫痕畸形明显影响美观。自2000始我们对传统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法进行改革,术中保留腮腺导管、保留耳大神经、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区域性切除肿物及周围腺体组织。选择35例腮腺良性肿瘤在2.OCM以下的患者进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根据肿瘤的位置适当缩短切口的长度,如肿瘤位于下极的可不作耳前切口,反之可缩短领下切口。术中保留腮腺导管,保留耳大神经向耳垂及乳突的分支,据肿瘤的位置只解剖面神经颖面干及分支或颈面干及分支,保留腮腺部分浅叶组织。rn 结果:经观察术中可减少面神经的损伤,无明显面瘫病例出现,局部面瘫8例近期恢复。无涎瘩发生。术中保留的腮腺组织术后仍具有分泌唾液功能,耳垂部的感觉功能存在,术区的凹陷畸形不明显和切口瘫痕畸形较小。目前无复发病例出现。rn 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2.0 CM以下良性肿物的临床效果和传统方法相一致。但具有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低,腮腺组织术后仍具有分泌唾液功能,耳垂部的感觉功能存在,术区的凹陷畸形不明显和切口瘫痕畸形较小,手术时间缩短等优点。观察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物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尝试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观察其术后的临床症状改变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估外科治疗的效果.rn 方法:选取35例血液透析,5例腹膜透析的病人,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术后补钙治疗,监测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钙磷代谢水平和临床症状改变,观察其术前、术后当天、术后2周、术后3月的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钙、血清磷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中实际切除结节数.运用统计学比较与分析,主观量表计分分析的方法说明结果。rn 结果:术前PTH、血清钙和血清磷分别与术后3天、2周、3月的PTH、血清钙、血清磷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皮肤痰痒,骨痛等症状明显好转。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术后手足抽搐等低钙症状,持续大剂量补钙能明显改善。术中实际切除结节数高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rn 结论: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外科治疗途径,术前影像学检查是手术重要参考指标,术中完整切除甲状旁腺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扩大泪囊隐窝径路整块切除早期鼻腔外侧壁恶性肿瘤的可行性.rn 方法:病例选择:肿瘤原发鼻腔外侧壁,鼻窦外侧壁和前壁(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和筛窦外侧壁)未被侵犯.23例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41岁.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4例,粘膜黑色素瘤14例,腺样囊性癌3例,浆细胞瘤2例。Kadish分期A期6例,B期17例。手术步骤:内镜下先收缩鼻腔粘膜,仔细观察肿瘤范围,取鼻前庭皮肤粘膜交界处弧形切口,上近中隔软骨,下抵鼻底并向后延伸到下鼻甲后端,术中如果肿瘤没有侵犯蝶愕孔且能够充分暴露的情况下,可考虑先凝断蝶愕血管束。内镜下分离鼻骨、上领骨和泪骨表面的骨膜,磨去上领骨前壁内1/2 ,保留梨状孔外侧缘骨性框架1-2mm,充分暴露泪前隐窝,根据鼻泪管是否受侵,决定切断鼻泪管,再经上领窦直接进人筛窦,在尽量不进人瘤体的前提下切除未被侵犯的筛窦并暴露筛顶,开放蝶窦。将鼻腔外侧壁肿瘤与筛窦、鼻底、上领窦底的联系切断后,剪刀直接剪除瘤体和鼻顶的连接。瘤体整块经后鼻孔取出,反复冲洗术腔面。术后放疗55-66GY。rn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200-800m1,平均出血量375m1。除1例腺样囊腺癌上领神经切缘阳性外,其他病例术中都获得阴性切缘。所有患者随访6月一4.5年,1例粘膜黑色素瘤患者术后2月局灶性复发,1例乳头状瘤恶变患者蝶窦粘膜局灶性复发,都经内镜下再手术切除病变。两例粘膜黑色素瘤患者分别术后6月和13月死于骨转移和肝脏转移,局部无复发。长期并发症:4例患者术中梨状孔缘骨质缺损,术后出现了患者鼻孔塌陷畸形。rn 结论:鼻内镜下扩大泪囊隐窝进路可完成肿瘤整块切除,初步随访资料显示肿瘤局部复发率低,选择早期病变是治疗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喉鳞癌患者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颈部复发以及疾病生存预后.rn 方法:回顾了2009年至2011年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28例喉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未接受其他治疗,其中21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回顾分析患者肿瘤原发部位、原发灶分级,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临床病例资料,以及患者总生存率(OS)和局控率(LCR).rn 结果:21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的喉鳞癌患者中,33.3%(2/6)声门下型喉癌、26.6%(4/15)晚期前联合和/或声门下侵犯T3-T4声门型喉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其中侧颈淋巴结转移和/或甲状腺受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喉鳞癌患者较阴性患者3年总生存率(P=0.021)和局控率(P=O.OOS)低.rn 结论: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是喉鳞癌患者不利预后因素,对于声门下型喉鳞癌、晚期前联合和/或声门下侵犯T3-T4声门型喉癌手术治疗中应注意进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
  • 摘要:目的: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瘤类型,本研究旨在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鼻面部基底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80例原发基底细胞癌组织及30例对照组织行CXCR4免疫组化染色.另外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及Western蛋白印迹法对7组新鲜肿瘤及对照组织进行CXCR4蛋白检测分析.rn 结果:CXCR4在70%的鼻面部基底细胞癌组织中呈阳性染色,CXCR4过表达与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显著相关(P<0.01).在肿瘤组织中,CXCR4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rn 结论:CXCR4表达与鼻面部基底细胞癌进展及侵袭相关,可能成为评估其侵袭性及指导临床的肿瘤标志物.
  •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cN0声门上喉癌ⅡB区隐匿性转移率并探讨不清扫ⅡB区的可行性.rn 方法:前瞻性分析原发病灶与择区性(ⅡA、ⅡB、Ⅲ区)颈清扫术治疗cN0声门上喉鳞状细胞癌的结果.共完成68例.颈清扫期间,ⅡB与ⅡA、Ⅲ区淋巴结分别清除、标记、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记录各区所获得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随访观察各区域复发情况.rn 结果:68例患者,共完成122侧颈择区性清扫术(ⅡA、ⅡB、Ⅲ区).隐匿性转移率为30.9%(21/68).ⅡB区平均获取淋巴结4.1枚(1-14枚).在122侧SND(ⅡA、ⅡB、Ⅲ区)标本中,无论是同侧颈部或是对侧颈部均未发现ⅡB区转移.5例发生颈部复发,但均未发生在ⅡB区.rn 结论:cN0声门上喉鳞癌行选择性颈清扫术时,施行超选择性颈清扫术——仅清除ⅡA和Ⅲ区淋巴结组织是恰当的选择,可以不清扫ⅡB区,这样可以减少对副神经的损伤机会并缩短手术时间.
  •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应用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cricohyoidoepiglottopexy, CHEP)治疗声门型喉癌的患者术后喉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评估其长期预后。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一2008年12月科室施行该术式病人共92名。以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结合术后气管套管放置天数、胃管拔除时间以及发音情况反映功能恢复结果。rn 结果:共92例病人,本组患者中共有13例(14.13%)发生局部复发,9例((9.7%)发生术后局部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共行26例共27侧淋巴结清扫,清扫患者淋巴结阳性率为11.11%,手术切缘均阴性,术后7例患者接受放疗,1例患者接受放疗同时辅以化疗。手术后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01 % , 84.48% ,66.93%。将生存时间同性别、T分期、pN分期、肿瘤分期、是否术后放化疗、是否复发等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年龄组比较Cox相关性分析认为,肿瘤复发是最为重要影响因素。rn 结论: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作为治疗声门型喉癌的一项手段,具有操作较易掌握、效果较为理想的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肿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rn 方法:对52例气管肿瘤的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手术及经颈胸部外科手术治疗,52例气管肿瘤分别为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中21例为颈部其他肿瘤侵及气管。手术方法包括:内镜下激光或高频电刀手术切除病变及经颈胸部气管肿瘤切除后气管断端吻合或加颈阔肌皮瓣修复重建或肿瘤气管切除加低位永久性气管造痰;恶性肿瘤中12例进行了术后放疗。rn 结果:随访3一10年,良性肿瘤中有5例乳头状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恶性肿瘤中复发8例,再次内镜下手术5例,其中1例胸端气管无法手术完全切除,后气管内大出血死亡,3例复发气管肿瘤切除加低位永久性气管造痰。余均存活。但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气管疤痕狭窄7例,气管肉芽12例,均再次手术治愈。rn 结论:气管肿瘤可进行了内镜下手术及经颈胸部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气管狭窄为其主要并发症;应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并对恶性肿瘤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 & Neck paraganglioma,HNPG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相关致病基因SDH突变情况.rn 方法:1)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56年4月~2010年12月间132例HNPGL患者相关临床生物学特征;2)提取患者肿瘤组织和/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法扩增SDHB、SDHC、SDHD、SDHAF基因各外显子并测定DNA序列,将测序结果与NCBI网站公布的标准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rn 结果:1)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4例;发病类型中颈动脉体瘤81例(61.37%),颈静脉球瘤16例(12.12%),迷走神经体瘤12例(9.09%),鼓室瘤6例(4.55%);110例良性患者,22例为恶性HNPGL(16.7%,22/132);良性与恶性病例临床资料比较:性别比(男∶女)方面,其中良性为:1∶1.2;恶性为1∶0.8;良性肿瘤的平均大小及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5cm、40.5岁,而恶性肿瘤分别为6.6cm、43.1岁;22例恶性HNPGL患者中暂时无家族史者,只有1例患者为双侧病变,良性患者中3例(2.73%)有家系发病现象,21例患者发现双侧病变;2)基因突变结果:132例患者中共有42例散发性HNPGL提取出完整肿瘤DNA,共11例患者检测出SDH基因突变,其中3例为SDHD基因第二外显子无义突变;2例为SDHD基因第三外显子错义突变;4例为SDHB基因第一外显子同义突变;2例为SDHB基因第六外显子错义突变.rn 结论:1.良性HNPGL女性多见,而恶性HNPGL患者中以男性居多;良性HNPGL发病年龄与恶性相比较,其发病年龄相对较晚,肿瘤直径相对较小;良性HNPGL患者中易出现双侧发病现象,同时家族性患者以良性病变为主;2.国人HNPGL易发生SDHB、SDHD基因突变,而SDHC基因及SDHAF2基因突变少见.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价分析大涎腺淋巴上皮癌的诊断策略、综合治疗的疗效、治疗失败模式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探寻控制该病的最优策略。rn 方法:纳入2005.01月至2011.12月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大涎腺淋巴上皮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疗,部分患者辅以化疗。大涎腺癌目前的标准术式为肿瘤根治性切除通常连同Ⅱ区及Ⅲ区淋巴结清扫。临床淋巴结转移患者需行根治性颈清。术后分别给予肿瘤以及阳性淋巴结手术床60Gy/30Fx,同侧淋巴结引流区56Gy/28Fx术后放疗。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无进展生存,总生存以及相关的预后因素。rn 结果:共有4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位年龄为44岁(15-77岁)。本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Ⅰ一Ⅱ期21例,Ⅲ-Ⅳ期28例。中位随访39月(12-101月)03年局控率、无进展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0.5%,89.7%,90.3%。随访过程中共有4人死亡,其中2人同时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另外2例局部复发。rn 结论: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可获得良好的生存期,化疗的应用未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手术联合放疗是大唾液腺淋巴上皮癌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分析口底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和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1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69例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分析口底缺损的修复方法及效果。rn 结果:69例患者中男性61例(88.4%),女性8例(11.6%),采用单纯手术治疗38例(55.1%),术前放疗+手术16例(23.2%),手术+术后放疗15例(21.7%)。13例T1(18.8%),33例T2(47.8%),12例T3(17.4%),11例T4(15.9%).中位随访期24月(3-99月),5年生存率为54.6%。下领骨未处理的26例,槽形切除17例,区段切除26例,修复方式采用局部或区域皮瓣30例,游离皮瓣20例,游离植皮9例,未修复10例。局部或区域皮瓣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3例,植皮坏死1例,游离皮瓣无坏死;术后发生口底屡10例(14.5 %),局部或区域皮瓣有7例(23.3%),游离植皮1例(10.0%),未修复患者有2例(20.0%),游离皮瓣1例(5.0%),与口底痰明显相关的因素有皮瓣坏死(P=0.008,OR=5.935),采用局部或区域皮瓣(P=0.056)接近显著差异,而与治疗方式、T分级、下领骨处理方式无关。rn 结论:口底鳞癌术后缺损时应选用可靠的修复方法,修复失败后口底瘘发生率明显升高,建议多选用游离皮瓣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分析乳头状甲状腺癌的隐匿转移淋巴结的影像检查与术后病理的关系。rn 方法:1998.1-2008.1期间颈淋巴清扫术的乳头状甲状腺癌242例患者,触诊无颈部淋巴结肿大,CT和彩色B超怀疑淋巴结转移。男146例,女96例,年龄13-73岁。影像检查颈部淋巴结最大径小于1.Scm。行患侧甲状腺切除+颈淋巴清扫术50例甲状腺全切+患侧颈清扫术31例,甲状腺全切十双侧颈清扫术25例;单侧颈淋巴清扫术67例(碘131治疗后32例),双侧颈淋巴清扫术39例(碘13l治疗后28例);第三次单侧颈淋巴清扫术30例(其中碘131治疗后25例)。rn 结果:CT(无B超检查)疑淋巴结转移者39例,彩超疑淋巴结转移者136例,彩超和CT均疑淋巴结转移者b7例。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为:II,III,IV,V,YI区分别为35例,65例.79例,18例,46例,与术前诊断符合率占分别占16.4%,30.1%,40.3%,9.7%,43.8%;双侧淋巴结转移者占32.6%(15/46);全组术前影像检查符合率达76.0%,病理没有淋巴结转移者58例,占23.9%。病理单区转移69例,多区转移115例;淋巴结复发率11.6%。失访15例,肺、骨转移分别为7、4例,占4.5%。rn 结论:1、影像检查是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隐匿转移病灶的必备措施;2、增强CT扫描见转移淋巴结中重度强化,其CT值大于100HU;3、彩超见转移淋巴结为类圆形、低回声或强回声、沙砾样钙化及周围血运丰富;4、用CT和彩超进行互补检查,减少隐匿淋巴结转移灶的漏诊;5、规范的颈淋巴清扫术可以减少复发。
  •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CT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下颌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增强CT与平扫CT的诊断效能。rn 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对1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进行手检以检测符合纳人标准的临床证据。研究纳入、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Meta分析由Meta-disc 1.4和STATA 11.0完成。rn 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设计患者1459名。其中1257名患者接受了CT诊断并被纳人最终的Meta分析当中。在所有纳人研究中,1项研究偏倚风险较低,6项研究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其余研究偏倚风险情况不清。Meta回归显示各研究之间的临床异质性对结果无显著影响(P>0.10) o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诊断颌骨侵犯时,CT的诊断效能分别为敏感度0.72,特异度0.90,阳性似然比5.33,阴性似然比0.36,诊断比值比21.41,曲线下面积为0.9022, Q*为0.8336。而在诊断骨髓侵犯时,其敏感度为0.81,特异度为0.85,阳性似然比为4.76,阴性似然比为0.24,诊断比值比为29.49,曲线下面积为0.9240,Q*为0.8580。而增强CT与平扫CT的诊断效能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CT作为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下颌骨侵犯的术前诊断工具的诊断效能是可以接受的。增强CT及平扫CT在该诊断效能上无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来源的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治疗策略.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50例双侧发病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50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52.5岁;临床分期:N2c占64% (32/50),N3占36% (18/50).30例患者行双颈淋巴结清扫术.50例患者均行放疗,剂量为50~66 Gy,全颈部放疗22例,行颈面部和(或)颈胸部联合放疗28例,治疗后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36%(18/50).rn 结果:30例患者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配合放疗5年生存率及局部肿瘤复发控制率分别为46.7%及86.7%,明显高于单纯放疗患者(20%、45%,P&h;0.05).行颈面和(或)胸部联合放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及原发灶肿瘤控制率均高于行全颈部放疗的患者(42.8%、92.9% vs 27.3%、68.2%,P<0.05).rn 结论:不明原发灶的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若无法手术应扩大放疗照射范围以提高生存率.
  • 摘要:腺样囊性癌是原发于唾液腺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鼻腔、口腔,喉原发极为少见.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喉的腺样囊性癌仅占喉恶性肿瘤的0.25%.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男性,自诉4年前无诱因出现声嘶,渐进性加重,伴呼吸困难Ⅱ°,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气切之后呼吸困难缓解.之后行后肌电图检测,提示双侧喉返神经功能损伤,外展支损伤程度重于内收支,左侧损伤程度重于右侧.频闪喉镜示:双侧声带固定于近正中位,不能外展,双侧杓固定,声门仅约2mm.喉部增强CT:双侧喉室欠对称,双侧颈部皮下脂肪间隙模糊.MRI提示:环后及双侧甲状腺可见异常信号影.肺部CT:双肺气肿.下行食道镜+支撑喉镜探查术,术中见杓间区局部膨隆,黏膜尚完整,与黏膜下取病理,提示:环后壁息肉样粘膜组织轻性炎症,杓间区腺样囊性癌.于是行扩大全喉切除,见肿物起源于环后声门下,向外侵及双侧甲状腺上极,双侧喉返神经呈人喉处呈串珠样改变。左侧喉上神经亦呈串珠样改变。术中取冰冻病理,回报:腺样囊性癌,侵及双侧甲状腺,双侧喉返神经、左侧喉上神经。遂切除全喉,双侧甲状腺腺叶,仅保留甲状腺呷部。双侧喉返神经向下追踪6cm,喉上神经向上追踪Scm,冰冻切缘均为阴性。气管造赓。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辅助放疗60Gy。目前患者正在随访中。讨论:喉部由于唾液腺分布密度较低,因此有唾液腺原发的的腺样囊性癌发病率相应的也很稀少。自1850年由Billroth首先报道以来,全世界报道例数不超过300例,且由于病例数较少也没有统一的治疗原则。但是根据零星的报道来看其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规律可以指导临床诊治。喉原发的腺样囊性癌男女比例近乎相等,且与烟酒刺激没有明显相关性。多数发病时已经有神经侵犯。原发部位为声门下者约占80%。环状软骨及甲状腺侵犯者多见。CT,MRI及B超等影像学手段不能单独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为主,有神经侵犯者应该注重神经的追踪。仅有约10%的病人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此不推荐预防性颈廓清手术。近年来有学者报道手术后的辅助放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放疗剂量在50-60Gy。局部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T4病变、主要神经受侵、切缘阳性及局部放疗剂量小于60Gy。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约为50%。主要的致死原因为肺部的远处转移。
  • 摘要:目的:验证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舌鳞癌细胞系对三叉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及三叉神经节对舌鳞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1)将舌鳞癌细胞与三叉神经节共培养于六孔板内,对照组仅培养三叉神经节.(2)Transwell小室培养三叉神经节及舌鳞癌细胞,前者种于下室,后者种于上室.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节突起生长明显增长.(2)实验组舌鳞癌细胞较对照组细胞有更强的侵袭能力及转移能力.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舌鳞癌细胞有明显的促三叉神经节突起生长的作用,而三叉神经节则有促舌鳞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下咽癌切除后的大型缺损采用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9年下咽癌患者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两种及以上的组织瓣进行修复,包括胸大肌肌皮瓣十胃,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组织瓣(游离肌皮瓣及游离空肠)。分析手术适应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存率。rn 结果:所有病人均行全喉全下咽切除并根据情况行单侧或双侧颈廓清术。全组病例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10例病人联合应用胃上提和胸大肌肌皮瓣修复,7例病人采用胸大肌+游离股外侧肌皮瓣修复,6例病人采用胸大肌肌皮瓣十游离空肠修复。所有病人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吞咽功能。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瘩2例((2例患者术前均行根治性放疗),其中一例经换药后自愈,另一例予换药后未愈合,后经对侧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后愈合;胸腔积液1例,经胸腔穿刺抽液及对症抗炎处理后治愈;幽门梗阻1例,经保守治疗后梗阻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日及开始经口进食时间较单组织瓣无明显延长。随访至今,全组病例3年生存率为48.1%,5年生存率为30.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rn 结论:复合组织瓣在晚期下咽癌切除后大型缺损的修复中,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大型头颈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显示的微小钙化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意义;Real time-PCR基因水平及免疫组化蛋白水平验证人PTC癌灶中Runx2的表达,及与微小钙化是否相关.rn 方法:Meta分析探讨超声显示的微小钙化对于诊断甲状腺癌的意义。前瞻性收集PTC患者手术标本用于Real time-PCR,回顾性收集PTC患者石蜡病理切片用于免疫组化,对照为腺瘤病例。rn 结果:Meta分析显示微小钙化诊断甲状腺癌的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07和0.851,诊断优势比为4.5860 Real time-PCR分析癌组Runx2的转录比腺瘤高7.8倍(P<0.01) o癌组按肿瘤大小
  • 摘要:为及早发现血液循环障碍,赢得抢救时间和机会.血管化组织瓣移植术术后观察频率、颜色、温度、质地、毛细血管充盈实验、针刺出血实验,表明,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的移植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好发时期为术后72h内,抢救成功的关键早期发现,及时探查。
  • 摘要:目的:探讨THBS1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与喉癌的关系.rn 方法:采用MSP和RT-PCR法分析喉部正常粘膜、喉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THBS1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状况.rn 结果:50例喉癌组织中,有32(64.0%)例THBS1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其在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分级(NO和N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THBSl mRNA在所有甲基化的喉癌组织中均无表达,而喉部正常粘膜、非甲基化的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rn 结论:喉癌组织中THBS1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与其mRNA失表达有关,可能是喉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作为喉癌诊断和预后分析的检测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进展规律及疗效,及鼻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两种临床分期是否合理。rn 方法:对本院2000至2012年共94例鼻腔鼻窦黑色素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略多于女,发病高峰在50至70岁,原发上领窦7例,原发鼻咽部1例,其余为原发鼻腔。基本都采用手术十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2011年及以后的病人加强了全身化疗、大剂量千扰素生物治疗。rn 结果:全组的1,3 ,5年疾病相关生存率分别是71.2%,33.3%,21.9%。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年龄大于55岁(P=0.034)、累及后鼻孔(P=0.011)、累及上颌窦(P=0.009),累及硬腭(P=0.003)、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UICCT分期有影响预后的趋势(P=0.07)。2011年及以后的病人无复发时间有延长(P=0.038),累及眼眶对局控时间有明显影响(P=0.002)对无转移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为年龄大于55岁(P=0.013),累及上颌窦(P=0.02)、累及硬腭(P=0.003)。 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大于60岁(P=0.05) ,累及后鼻孔(P=0.027)、累及眼眶(P=0.005)、累及硬腭(P=0.003)。相对危险度分别是0.595,2.02,2.606,24.73.而累及颅底、蝶窦、额窦、颞下窝、原发上颌窦、性别、UICCT分期、AJCC头颈黏膜黑色素瘤T分期未发现明显影响预后。COX多因素分析以下因素影响无转移生存时间:年龄大于55岁(P=0.027),累及硬腭( P=0.003)。相对危险度分别是0.454,71.943。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rn 结论:鼻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复发率较高,需多学科多手段联合治疗,以提高生存时间。AJCC头颈部粘膜黑色素瘤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与UICC鼻腔恶性肿瘤的TNM分期相比,各有优缺点:前者仅强调了颅底和咀嚼肌间隙的划分而忽视了后鼻孔、眼眶、上颌窦、年龄、硬腭等的影响;后者强调了鼻窦眼眶的划分而忽视了后鼻孔、硬腭、年龄等的影响。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低(8/94 )。头颈部枯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期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Fra-1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调控舌鳞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rn 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和免疫组化分析、检测Fra-1和Snail在120例舌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基于免疫组化研究分析Fra-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转染Fra-1 siRNA,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沉默Fra-1后舌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EMT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沉默Fra-1对Snail启动子活性的影响。rn 结果:结果提示Fra-1的表达水平与舌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1t;0.05),与Snail(P&1t;0.05)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转染Fra-1 siRNA可成功沉默UM1和MDA 1386Ln细胞中内源性表达的Fra-1,同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调(P&1t;0.05),伴Snail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而Snail的启动子活性下调。rn 结论:Fra-1在舌鳞癌中表达升高,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与患者预后成负相关,Fra-1增强Snail表达促进舌鳞癌侵袭和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处理方式.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首诊于我院的2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对中央区淋巴结个数进行最佳截点的筛选.应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本组2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7%,侧颈Ⅱ区、Ⅲ区、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5%、34.2%、39.7%.通过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筛选出中央区淋巴结个数的最佳截点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双侧病灶、多发病灶、T分期、侵犯程度、中央区淋巴结转个数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侧颈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几率显著增加.
  • 摘要: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最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口腔癌的90%以上,其发病率在全身范围的肿瘤中居第八位。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综合序列治疗和手术技术及重建技术的提高,但仍有不少OSCC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症状而降低生存率。目前多数研究认为OSCC的发生是由多基因的异常表达所致,本研究拟以let-7b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1R)为主轴,分析其可能参与的OSCC发生过程中的多信号网络调控机制。rn 方法:搜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64例OSCC临床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检测let-7b , IGF1 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 (IRS2)的mRNA的表达,并分析let-7b与IGFIR和IRS2的相关性,并对OSCC标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IGF1R和IRS2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let-7b相关靶基因IGF1R和IRS2,构建let-7b ,IGFIR和IRS2相关载体,转染OSCC细胞,采用双荧光报告分析let-7b对IGF1R和IRS2的靶向关系,并分析let-7b,IGF1 R和IRS2对OSCC细胞的MTT、细胞克隆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构建let-7b病毒载体转染OSCC细胞株行裸鼠体内实验,因进一步验证let-7b ,IGF1R和IRS2三者的关系。rn 结果:OSCC临床标本qRT-PCR结果显示let-7b的低表达率达75%,显著低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转染let-7b,control,let-7b抑制剂和let7b抑制剂对照后,MTT和细胞克隆实验显示let-7b能够显著抑制OSCC细胞株的生长(P<0.05);let-7b能够使细胞周期阻滞与S-G2期;裸鼠移植瘤的构建,肉眼观和小动物活体成像均显示let-7b组的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从而提示let-7b可以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双荧光报告实验显示let-7b与IGF1R和IRS2之间具有良好的靶向关系,使用qRT-PC R检测IGF1R和IRS2的mRNA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let-7b与IGF1R和IRS2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此外,免疫组化的方法显示IGF1R和IRS2在OSCC标本中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二者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二者的表达均与OSCC患者的组织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同样,转染si-IGF1 R和si-IRS2后,二者对OSCC细胞株MTT、细胞克隆、细胞周期的调控与转染let-7b的效果相一致,并且western blot也验证了let-7b,IGF1 R和IRS2在PI3K和MAPK信号通路中的负性靶向关系,同时,构建的si-MAPK病毒转染OSCC细胞株后显示了对IRS2的正性调控作用(P<0.05)。rn 结论:let-7b能够共靶向OSCC的IGF1R和IRS2的表达.同时MAPK1/2能够正性调控IRS2的表达.从而提示.let-7b可以通过轴向调控IGF1R实现对OSCC发生机制的网络交叉调节。
  • 摘要:目的:了解口腔癌患者癌痛和疼痛信念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rn 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间,方便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口腔领面外科口腔癌住院患者120例,于术前1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癌症疼痛情况调查表》及《疼痛信念与感知量表》。rn 结果:口腔癌患者发病初期癌痛程度以轻度为主,术前癌痛程度以中度为主,癌痛性质以间歇性及持续性疼痛为主。癌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睡眠、进食及体重方面。男性、在职患者术前癌痛程度更高(Z=-2.66,p=O.O1;Z=-2.43,p=0.02)。疼痛信念方面,口腔癌患者在“感到疼痛很神秘”这一维度的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自责感”、“认为会持续疼痛”和“认为疼痛不可解除”;。文化程度、家庭月收人、手术史等因素会影响口腔癌患者的疼痛信念。口腔癌患者在“认为疼痛会持续”、“认为疼痛不可解除”和“自责感”维度的得分越高,其术前癌痛程度越严重。rn 结论:口腔癌患者的癌痛程度以轻、中度疼痛为主,癌痛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以睡眠、进食及体重方面影响最甚。口腔癌患者对于疼痛的感受及认识存在偏差与误解,纠正患者错误的疼痛信念有助于癌痛的缓解。因此,临床护士应加强疼痛知识的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疼痛这一现象.并指导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
  • 摘要:目的:血浆游离EB病毒DNA (pEBV DNA)具有肿瘤源性,是鼻咽癌的重要预后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治疗前pEBV DNA浓度与肿瘤负荷、肿瘤浸润和转移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影响EBV DNA释放人血的关键因素。rn 方法:本研究人组共86例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测定pEBV DNA浓度(拷贝数/毫升),在放疗计划系统汀咫)中计算原发肿瘤体积(GTV-NX)(cm3)、区域淋巴结体积(GTV-LN)和总肿瘤体积(GTV-Tol),并通过鼻咽部及颈部磁共振影像收集肿瘤侵犯和转移特征,包括原发灶侵犯范围(颅底筋膜,咽旁间隙,椎前肌,翼内肌,翼外肌,翼愕窝,颅底骨质,海绵窦),淋巴结转移位置(咽后,上颈部,下颈部,锁骨上)和特征(总个数,液化坏死,包膜外侵犯或融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pEBV DNA,GTV和T,N分期的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pEBV DNA对数(In pEBV DNA)与GT、立方根(cr-GTV)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GTV、影像学特性对pEBV DNA的影响。rn 结果:pEBVDNA和GTV在不同T,N分期间存在显著差异,并随分期升高而增大。crGTV-NX与In pEBV DNA线性关系不显著(校正R2=0.056) , crGTV-LN和In pEBV DNA之间存在强线性相关(校正R2=0.551)。多元线性模型显示,影响pEBV DNA最显著的因素为转移淋巴结体积,其次为颅底骨质受累,以及淋巴结下颈部和锁骨上转移等,三者分别可导致血浆游离EBV DNA升高至原先4.2和6.7倍。rn 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pEBV DNA反映了肿瘤负荷,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阳性淋巴结体积和颅底骨质受累等。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与上呼吸消化道重复癌的相关概念、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甲状腺与上呼吸消化道重复癌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上呼吸消化道重复癌的主体位于同侧;随访2年~6年,两例合并下咽癌者预后差,合并喉癌者预后好. 结论:基因因素在甲状腺上呼吸消化道重复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甲状腺上呼吸消化道重复癌的预后取决于上呼吸消化道癌的生物学行为.
  • 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舌根癌患者行全舌、口底及全喉切除术的修复方法、进食问题及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收治的4例晚期舌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因讲话含糊不清、疼痛、伸舌困难就诊。女性1例(50岁,舌根腺样囊性癌),男性3例(平均年龄67岁),其中舌鳞癌术后放疗后舌根复发1例,舌根原发鳞癌2例。4例舌根癌均侵犯会厌谷及会厌舌面。人院后行下领骨裂开全舌、口底及全喉切除术,3例病例同期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1例女性病例采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其余3例采用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2例舌根原发鳞癌病例进行术后补充放疗。rn 结果:1例手术、放疗后复发病例出现术后咽痰,经换药3周后愈合。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进食、吞咽困难,采用鼻胃管进食,并进行进食训练:先把流质或半流质经勺送人口中,或用小杯子倒人口中,然后通过头急速后仰动作,促使食物进人咽部,再咽下。经1~3月训练后,所有病例均能自如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不再需要头急速后仰辅助吞咽)。舌鳞癌手术放疗后复发病例术后1年因颈淋巴结转移死亡,其余3例原发舌根癌随访3年,无瘤生存。rn 结论:全舌、口底及全喉切除术后需皮瓣修复口底;全舌、全喉切除术后,通过短期训练,病人能自如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全舌、全喉切除术是治疗晚期舌根癌的有效方法。
  • 摘要:对胸舌骨肌筋膜的超微结构、物理改变和喉内的变化证实可暂代粘膜,减少肉芽生长.胸骨舌骨肌因位于喉前方,与喉在同一术野,供材丰富,取材方便,可根据需要取适当大小肌筋膜整复缺损,故在喉部分切除术后整复术腔缺损时早已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率先采用肌筋膜整复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的缺损,放置喉膜积累了经验,逐渐在喉狭窄中采用胸舌骨肌-舌骨扩大喉腔,单蒂胸舌骨肌肌筋膜修补舌根,舌骨下肌皮瓣修补舌根等手术中应用;率先提出了提出胸舌骨肌筋膜瓣修补喉前壁的手术,在2000年提出以筋膜修补的改良喉部分切除术的方法,提高拔管率甚至部分病例可不做气管切开;胸舌骨肌肌筋膜瓣同时修补下咽与喉部,率先应用于下咽部缺损,胸舌骨肌皮瓣修补下咽部获得成功,并采用胸舌骨肌转门式皮瓣修补喉部分切除术后不能拔管的患者,均获得成功.胸舌骨肌瓣根据需要分类型进行修补喉或下咽.
  • 摘要:目的:研究短发夹RNA(short-hairpin RNA, shRNA)干扰抑制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4,CXCR4)的表达,对人化疗耐受性腺样囊性癌细胞NACC-DDP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rn 方法:顺铂诱导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系获得耐药细胞NACC-DDPo Western Blot法比较亲本和耐药细胞间耐药蛋白P-gp的表达差异。构建靶向CXCR4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脂质体转染NACC-DDP细胞系。MTT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力。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XCR4,CD44,CD133 mRNA及蛋白表达。以转染后细胞建立裸鼠右侧腮腺原位移植瘤模型。隔日观察肿瘤体积,接种35天处死动物,取瘤称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XCR4,CD44,CD133,VEGF的阳性表达,CD34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瘤CXCR4,CD44,CD133表达。rn 结果:NACC-DDP细胞系在0.5μg/ml顺铂浓度下生长良好,该细胞耐药蛋白P-gP表达较亲本细胞升高。转染后,shCXCR4组细胞CXCR4,CD44 mRNA及蛋白表达,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CD133在各组表达量均较少,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能力、体外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裸鼠移植瘤体积及瘤重在shCXCR4组明显较其他各组小,P<0.01。移植瘤CXCR4,CD44,VEGF在shCXCR4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微血管密度减低、血管面积减少,CD133表达量较少,且组间无显著差异。rn 结论:靶向下调腺样囊性癌耐药细胞CXCR4可有效抑制细胞的增殖、克隆、侵袭、促新生血管生成、成瘤能力。提示CXCR4可成为耐药腺样囊性癌靶向治疗的一个位点。
  • 摘要:目的:改变游离前臂皮瓣移植病人供臂保护措施中的不合理环节,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分析原有供臂保护流程实施中的不足或弊端,通过成立流程团队、自制供臂保护标识、加强部门沟通、优化环节、规范带教工作、流程图展示,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制定出新流程.结果:流程再造前后误伤供臂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7.80%下降到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持续流程改进后新发不良事件.结论:流程再造并进行持续改进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医疗安全.
  • 摘要:目的:比较经鼻胃管肠内营养以及经鼻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在舌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舌癌术后后行肠内营养的患者168例,根据不同的置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鼻肠管,对照组采用鼻胃管,观察并记录2组呕吐、反流、误吸、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低,更为安全可靠,适合舌癌术后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 , DAC )和铂类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 DDP)的联合化疗效果,并研究DNA修复蛋白hMLHI (human mutt homologue 1)启动子区甲基化在SACC化疗耐药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ise chain reaction , MSP)检测SACC-83和SACC-LM细胞系中hMLHI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ACC-83和SACC-LM细胞系经DAC和DDP单独/联合处理前后,hMLHI蛋白表达情况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DAC用药前后hMLH1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选用SACC-83细胞系建立荷移植瘤鼠模型,检测DAC和DDP两种药物单独联合使用对SACC荷瘤鼠模型的作用。rn 结果:DAC和DDP联合应用比两种药物单独使用能够显著抑制SACC细胞活力和生长;经DAC处理后,SACC细胞中hMLH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DAC和DDP联合使用能够明显抑制SACC荷移植瘤裸鼠模型中肿瘤的生长。rn 结论:DAC可增强DDP对腺样囊性癌的药物敏感性.这可能对增强SACC患者的化疗敏感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喉癌下咽癌切除术后发音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喉癌下咽癌患者侵及喉行超次全喉切除,残喉仅余1/4,无法行Pearson手术,以游离前臂皮瓣修复重建发音通道.手术切缘净,术后行放疗+化疗.结果:患者已结束手术+放疗+化疗,术后发音好,游离组织瓣存活.无肿瘤残存、转移、复发.结论:喉癌下咽癌患者喉超次全切除术后,残喉小于1/2,无法行Pearson术式,可予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发音通道,可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索低氧微环境对喉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相关的生物学特性是否具有调控作用。rn 方法:采用低氧(1%O2)及常氧(21% O2)两种条件培养喉癌Hep-2及AMC-HN-8细胞系,比较这两种氧分压培养条件下喉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包括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GO/G1期细胞比例),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检测干细胞相关调控基因(OCT4,SOX2及NANOG)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喉癌细胞系中CD 133+干细胞亚群的比例改变,CCK-8实验检测喉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喉癌细胞的基质胶侵袭能力,无血清培养基检测球体形成能力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克隆形成能力。rn 结果:低氧能够明显增加Hep-2及AMC-HN-8细胞系中GO/G1期细胞的比例,在mRNA及蛋白水平增加OCT4,SOX2及NANOG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增加这两个喉癌细胞系中CD133+干细胞亚群的比例;此外,低氧培养条件下的Hep-2及AMC-HN-8细胞系增殖能力较常氧条件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而低氧预处理48小时后重新放置于常氧培养条件的喉癌细胞系却表现出比常氧培养条件下明显增强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球体形成及克隆形成能力。rn 结论:低氧微环境能够逆转部分处于非干细胞状态的喉癌细胞进人到处于相对静止期的干细胞样状态,从而增强喉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相关的生物学特性。
  • 摘要:目的:观察siRNA沉默COX-2基因增强口腔上皮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KBNCR对长春新碱的敏感性。rn 方法:将KBNCR细胞按COX-2 siRNA(经过特异性COX-2 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培养48 h , RT-PCR技术检测COX-2 mRNA ,MDR-1 mRNA的表达。进一步将各组细常规培养24 h后,再分别加入含1.5 N,mol/L长春新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ho-123的蓄积量。rn 结果:RT-PCR结果显示COX-2 siRNA组细胞的COX-2mRNA,MDR-1 mRNA的表达较其余两组细胞明显减弱。MTT结果显示COX-2 siRNA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细胞(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结果显示COX-2 siRNA组KBNCR细胞内Rho-123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其余两组细胞(P<0.01),COX-2 siRNA抑制COX-2基因表达与抑制P-gP的外排功能(r=0.995,P<0.01)及与抑制MDR-1 mRNA的表达(r=0.998,P<0.01)均呈正相关。rn 结论:研究表明COX-2 siRNA可成功地在KBNCR细胞内沉默COX-2 mRNA的表达及下调节MDR-1mRNA的表达,并抑制KBNCR细胞的P-gP外排功能,其增强KV/BCR细胞的敏感性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为基因沉默COX-2增强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重建术后出现皮瓣危象的护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3年我科皮瓣移植术后进行二次探查手术患者15例,分析和探讨失败原因.其中游离皮瓣11例,带蒂皮瓣4例.结果:15例皮瓣中有3例坏死;其余12例中,静脉回流障碍8例,血管蒂扭转受压1例,动脉供血不足1例,血肿压迫血管蒂2例.结论:静脉回流障碍是导致皮瓣危象的主要因素,术后护理过程中需避免皮瓣受压,防止患者体位频繁移动,维持血压稳定.
  • 摘要:目的:探讨中耳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例中耳癌患者,术前均采取了化疗,化疗后联合口腔领面头颈肿瘤科和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如下护理:(1)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向患者讲解术前化疗的必要性及护理;(3)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摘除肿瘤组织,无手术切口感染,均顺利出院。结论:精心细致、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T2-T4临床NO喉癌淋巴结潜在转移的可能性,为T2-T4临床NO喉癌处理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2月-2013年1月我院头颈外科461例T2-T4临床NO喉癌患者,其中男性434,女性27例,355例行颈部Ⅱ、Ⅲ区淋巴结清扫术,106例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随访至2013年4月.术后未发现颈淋巴结转移可随访者259例,其中192例行颈部Ⅱ、Ⅲ区淋巴结清扫术,67例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通过分析辅助检查、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总结不同类型喉癌在不同T分期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潜在风险.rn 结果:临床NO癌患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者355例,其中术后病理发现87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灶,占24.5% (87/355)。T2病变隐性转移率为16.5%(19/115),T3病变隐性转移率为28.6%(34/119) , T4病变隐性转移率为28.1%(34/121)。声门上型喉癌隐性转移率为32.7%(50/153),声门型喉癌隐性转移率为19.1 %(37/194)。声门下型病变隐性转移率为0%(0/8)。声门上型喉癌T2,T3,T4的隐匿转移率分别为23.5%(12/51),40.4%(21/52)和34%(17/50);声门型喉癌T2,T3,T4的隐性转移率分别为11.3%(7/62),19.4%(13/67),26.2%(17/65)。 410例喉癌进行病理分化级别的诊断,高分化病变、中分化病变、低分化病变的转移率分别为19.7%(14/71) , 28.2%(57/202),27.3%(12/44)。按转移的区域分类,87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3例2B区淋巴结转移,3例均有伴有2A区淋巴结转移。未行淋巴结清扫者106例,5例(术后放疗T4声门上型1例,术后放疗T4声门型2例,术后未放疗T4声门下型1例,术后放疗T3声门上型1例)出现不伴喉癌原发灶复发的颈淋巴结转移。全组1年以上者不伴喉部复发的颈淋巴结转移8.2%。rn 结论:喉癌cN0者颈淋巴结隐性转移与肿瘤的部位及分期关系密切,对于T3,T4声门型及T2以上声门上型喉癌。NO患者建议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而对T2声门型喉癌和声门下型喉癌cN0者可以考虑仅行原发病灶切除,术中冰冻如提示2A区无淋巴结转移者,2B区可考虑观察,加强术后随访而不必行预防性2B区淋巴结清扫术。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2例较晚期中耳癌的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并股前外侧瓣游离移植修复术治疗经验,探讨对较晚期中耳癌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rn 方法:2例中耳癌患者,均为女性,系复发性中耳鳞状细胞癌,T3-4NOM0,曾在外院手术,随诊证实复发,被告知已无法再次手术,无治疗机会。经MDT协作,采用颅内外联合径路颖骨次全切除术、腮腺全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颅底肿瘤切除术、颅骨钦网修复术、股前外侧瓣游离移植修复术、翼愕窝肿瘤切除术顺利切除肿瘤,术后恢复好,随9月以上无复发。rn 结果: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并完整切除了肿瘤,术中手术切缘均经冰冻病理证实阴性。术后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rn 结论:对于较晚期的中耳癌不应轻易放弃治疗,在具备合适的修复手段的情况下.采取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可以彻底切除颗骨肿瘤.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 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大分割放疗及大分割放疗加同步热疗三种治疗方法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二组,A组为常规分割组,B组为常规分割联合同步热疗组,C组为大分割联合同步热疗。A组46例,2.OGy/次,1次/天,5天/周,总量为60-70Gy,40-47天完成;B组46例,放疗同A组,同步热疗,热疗为每周2次,间隔2天,每次热疗40-60分钟,放疗后30分钟内进行;;C组46例,3.OGy/次,1次/天,5天/周,总量为60GY , 26-30天完成。rn 结果:A组、B组和C组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5% ,78.0%和88.0% ; A组与B组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B组与C组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A组与C两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直径大于3cm的患者中,A组、B组和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3.5% ,50.0%和80.0%;A组与B组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B组与C组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A组与C组比较,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皮肤反应,一般为1级和2级,3级和4级很少,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与颈部肌肉纤维化,三组发生率均较低,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rn 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大分割放疗加同步热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瘤( hemangioendothelioma)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一般根据肿瘤组织形态、细胞分化程度分为2级:一是中间型(低度恶性),细胞分化较好,多无转移;二是血管肉瘤,分化差,高度恶性,转移率高,死亡率高。两者均可以有单发和多发的表现。据WHO统计,中间型占原发骨肿瘤的0.28%,血管肉瘤占0.23%。我科最近收治1例左上领骨血管内皮细胞瘤患儿,经活组织检查确诊后,给予皮下注射α干扰素治疗,获得痊愈。患儿男,2007.07.25出生,因左面部肿胀、疼痛2个月,于2009.07.21人院。人院前未做任何治疗,CT和MRI示左上领骨恶性占位,侵犯颅底。检查见左眶下去肿胀,质硬,边界不清,压痛明显。口内左上后牙眼颊沟膨隆明显,质硬,压痛。患儿无复视、无麻木,双侧下领下及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小板99x109/L(↓),平均血小板压积0.043 (↓),平均血小板体积6.4fL(&darr),淋巴细胞计数4.8x109/L(↑) ,淋巴细胞比率62.3% (↑),单核细胞0.2x 109/L(↑)。人院查体排除手术禁忌后,全麻下行左上领骨肿物切取活检术,术后病例报告:左上领骨血管来源肿瘤,大部分呈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部分见管腔形成(2009-8507)。免疫组化结果:Vim,F8,CD31,CD34,CD57,CD99(+) ,S-100,SMA ,MSA,EMA,Des,PGM-1(一)。明确诊断后,建议手术治疗,但考虑到患儿年龄小、手术会造成严重面容破坏和功能障碍,家属拒绝手术治疗。遂于2009.09.29开始皮下注射alpha;干扰素2a(商品名因特芬),按300万U/m2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4.5个月。治疗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用药的第1周,患儿出现高热,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未观察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2周,左上领骨肿块明显缩小,以后逐渐消退,4个月后接近全部消退。停药后无复发,现已随访观察4年,患者发育、智力均正常,顺利进入小学学习。
  • 摘要:目的:研究剂量学因素在调强放疗(IMRT)后颞叶坏死(TLN)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颞叶坏死病灶大小的关系,从而探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中的合理剂量限制。rn 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共2130名鼻咽癌患者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其中43人在放疗后发生颞叶坏死。在未发生颞叶坏死的患者中匹配选取43人作为对照组,匹配条件包括同性别,年龄差异<5岁,肿瘤T分级相同,以及随访时间相近等。病例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均可从放疗计划系统中获得。重新统一勾画颞叶后,从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中收集颞叶受照的剂量学参数,包括V20-V76,Dmax,Dmin,Dmean和D0.25-D6.0。通过多因素条件逻辑回归模型确定颞叶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坏死灶体积和剂量学参数的关系。rn 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期分别为34个月和36个月。颞叶坏死的粗发生率为2.02%(4312130),中位潜伏期为30个月(范围14-53月)。43名发生颞叶坏死患者中,12人为T1-T2,31人为1'3-T4 ; 33人为单侧颞叶坏死,10人为双侧,因此共有53186个颞叶发生坏死。除V76和Dmin以外,所有剂量学参数在病变颈叶中均显著高于无坏死颞叶(Dmax,Dmean, V25-V75, D0.25-D6.0检验水平为P<0.01, V20检验水平为P<0.05)。上述参数与颞叶坏死的发生显著相关,且V和D越大,关联越密切。V70-V76的风险比(OR)最高。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中,V45是预测颞叶坏死体积的最佳剂量学指标(F二8.52; P<0.001;调整R2二0.244)。在发生坏死的53个颞叶中,当V45<15cm3时,只有2/26个颞叶坏死灶体积大于5cm3,而当V4515cm3时,16127个坏死灶体积大于5cm3(X2=15.70,P<0.005)。rn 结论:发生坏死的颞叶在调强放疗中受照的剂量和体积均显著高于无坏死颖叶。受照体积大和受照剂量高均是调强放疗后颞叶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防止颞叶坏死发生,应限制Dmax<70GyV45是颞叶坏死灶体积大小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为避免发生5 cm'的大体积坏死灶,宜限制V45<15cm。
  • 摘要: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领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大约300,000新发病例,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大概50-60%,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史差。对于局部可毋除的口腔鳞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加术后放疗或化疗。TPF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的治疗策略方面,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临床研究发现诱导化疗并没有显著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只是诱导化疗疗效好的患者预后显著提高。因此,预测诱导化疗的疗效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Cyclin D1表达水平对口腔鳞癌患者愈后的指导价值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患者,检测患者活检组织标本中Cyclin D 1的表达水平,探索Cyclin D 1能否作为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rn 方法:以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患者为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2例患者活检组织标本中Cyclin D1的表达水平。Cyclin D1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情况以肿瘤中细胞核Cyclin D1表达百分数作为Cyclin D1染色指数。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包,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口腔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yclin D1低表达的患者,与CyclinD1高表达的患者相比,生存率显著提高,包括总生存率(P=0.001)、无病生存率(P=0.005)、无局部复发生存率(P=0.003)、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002) o Cyclin D1表达水平并不能预测TPF诱导化疗的即刻疗效。但是,Cyclin D1高表达的cN2口腔鳞癌患者中,接受TPF诱导化疗的患者比未接受诱导化疗的患者具有显著增高的总生存率(X0.025)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025 ) o TPF诱导化疗对Cyclin D 1低表达患者或者cN0,cN1患者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rn 结论:在cN2口腔鳞癌患者中,Cyclin Dl可作为TPF诱导化疗方案选择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即Cyclin D 1高表达患者能够从TPF诱导化疗中得到生存获益。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Cyclin D1表达情况作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指导cN2口腔鳞癌患者接受TPF诱导化疗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筛选、鉴定舌鳞癌顺铂耐药相关microRNAs和基因,预测microRNA-mRNA作用通路。rn 方法:采用剂量逐步递增法建立获得性耐药株UM-cddp,分别利用microRNA和mRNA芯片技术获得UM1(先天敏感株),UM2(先天耐药株)和UM-cddp(获得性耐药株)microRNA和mRNA表达谱,筛选出舌鳞癌耐药相关microRNAs和m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croRNAs潜在靶基因。基因功能分析(GO analysis)和信号通路分析(pathway analysis)预测microRNAs可能参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rn 结果:筛选出15种差异表达的microRNAs(9种上调,6种下调)和1636种差异表达的mRNAs(772种上调,864种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croRNAs可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凋亡、泛素化介导的蛋白水解以及多个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如MAPK,Wn邓-catenin , mTOR等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性。rn 结论:miRNA,可通过多个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参与舌鳞癌细胞化疗耐药。
  • 摘要:目的:探讨RECK (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e rich protein with Kazal motifs)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与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rn 方法:采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ACC-2及ACC-M中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腮腺ACC 83例、27例良性腮腺肿瘤、16例正常腮腺组织中RECK和MMP-2表达值,并结合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术后生存状况,分析二者表达的临床意义rn .结果:腮腺ACC组RECK的表达明显低于涎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组(P=0.000);RECK表达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型及神经侵犯相关,MMP-2仅与TNM分期及神经侵犯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显示RECK可作为腮腺ACC的独立预后因素,MMP-2未得出同样结论;RECK和MMP-2表达呈负相关.rn 结论:RECK作为腮腺ACC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形成、侵犯及转移,可望作为ACC有价值的预后及治疗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增强长春新碱对口腔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KB/VCR的毒性作用与调节P糖蛋白及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 、p21WAFl/CIP1表达的相关性.rn 方法:将KB/VCR细胞采用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和/或长春新碱处理后,MTT法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p21WAFl/CIP1及P-gp的蛋白表达.rn 结果:塞来昔布浓度较低时(<20μM)对KB/VCR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小剂量的塞来昔布(10μM)可显著增强VCR对KB/VCR细胞的毒性作用,塞来昔布与长春新碱联合应用可增加GO/G1期细胞数量增加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此外,与VCR组细胞相比,塞来昔布+长春新碱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Cyclin D1的表达,增强p21WAF1/CIP1的表达以及下调节P-gp表达.rn 结论:塞来昔布增强长春新碱对KB/VCR细胞的杀伤作用与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及下调节P-gp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WP1066抑制STAT3表达后下调miR-21水平进而影响人舌鳞癌Tscca生长的效果和机制。rn 方法:采用STAT3小分子抑制剂WP1066下调STAT3表达,采用IL-6上调STAT3表达;MTT法测定Tscca舌癌细胞WP1066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法检测WP1066及IL-6处理后舌癌细胞STAT3/pSTAT3表达;实时定量PCR法与原位杂交法检测miR-21表达水平;rt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WP1066及IL-6处理舌癌细胞后miR21靶基因与靶点蛋白(PTEN,PDCD4及TIMP3)表达变化;MTT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值、克隆形成能力;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生长形成球形克隆、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舌癌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验证STAT3与miR-21调控关系。原位注射WP1066治疗裸鼠皮下荷Tscca人舌癌细胞。按时测量肿瘤大小评估治疗效果;免疫组化检测WP1066治疗后STAT3午STAT3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miR-21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WP1066治疗后肿瘤生长相关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rn 结果:MTT;Tscca细胞WP1066的IC50为3.1wM/L; WP1066组STAT3及pSTAT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IL-6组STAT3及pSTAT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WP1066组miR-2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IL-6组miR-2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WP1066及IL-6组舌癌细胞miR21靶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WP1066组舌癌细胞mi R-21靶点蛋白表达受抑制,IL-6组舌癌细胞miR-21靶蛋白表达上调;WP1066组肿瘤细胞增值、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下降,形成球形克隆、侵袭能力被抑制,迁移能力下降;WP1066组细胞早、晚期凋亡率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P1066组bcl-2,mTOR,ki-67,mmp2/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3表达水平上调。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CHIP实验证明mi R-21是STAT3的调控靶点。肿瘤生长曲线显示WP1066治疗组肿瘤生长速度及体积小于空白对照及DMSO组;原位杂交显示WP1066治疗组miR-2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调;TUNEL法可见WP1066治疗组细胞凋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WP1066治疗后肿瘤组织中STAT3/pSTAT3表达水平下降,bcl-2,mTOR,ki-67,mmp2/9表达下降,caspase3,PTEN ,PDCD4及TIMP3升高。rn 结论:抑制舌癌细胞中STAT3活性可以下调miR-21表达并降低舌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并能阻滞细胞周期于GONG1期,增加细胞早、晚期凋亡率;为进一步探究STAT3参与调控舌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为舌癌治疗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拓展新思路。
  • 摘要: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以及MIF对腺样囊性癌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涎腺腺样囊性癌新的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免疫组化检测MIF,HIF-1a,P53,pJNK及MMP9等在40例ACC组织及6例正常腮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不同浓度的rMIF及ISO-1(MIF抑制剂)分别作用ACC-2细胞不同时间后检测ACC-2生长率,细胞活性,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rMIF及ISO-1处理细胞后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rn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rn 结论:①腺样囊性癌组织MIF高表达,可能与其病因及肿瘤转移有关;②MIF促腺样囊性癌转移的作用可能与与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及抑制p-JNK活性有关.
  • 摘要:口腔疣状癌(OVC)被视为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和细胞动力学特征一种疾病.29例患者在2002和2006之间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被诊断为口腔疣状癌.本研究的目的是接受手术治疗后研究口腔疣状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回顾性描述.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9至77年(平均,51.6年;SD,11.8岁)和二十四例男性患者4.8:1男女比例.最常见的部位是下唇(20.7%),口腔粘膜(20.7%)和下颌骨(20.7%)其次是牙龈(17.2%).本组临床分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外生型(55.2%),囊肿型(24.1%)和浸润型(20.7%).易误诊为软组织囊肿或鳞状细胞癌.5年的生存率达到93.1%.浸润型和囊肿型的复发率达到(13.8%).其中两例颈淋巴结有转移.浸润型和囊肿型的生物学行为较差,有高风险的复发.如有必要时颈淋巴清扫术,可应用于肩胛舌骨肌颈淋巴清扫术.发现淋巴结转移时,采用生物疗法:泰欣生200mg D1+多西他赛120mg D1+顺铂+氟尿嘧啶40mg d1-3 4G泵到120h维持.
  • 摘要:本研究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颌骨及面中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外科导航技术在指导颌骨及眶底缺损个性化修复的可行性,总结其优缺点及适应证;并进一步探讨传统方法与数字化外科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收集2009年6月-2013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三病区行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的下颌骨截骨+重建手术15例:其中5例在外科导板引导下进行下颌骨重建,5例在外科导航技术引导下进行下颌骨重建,5例在外科导板与导航技术联合引导下进行下颌骨重建.行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的上颌骨及面中部骨缺损个性化重建5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三维面相、CT数据等.通过术前术后CT及三维面相,在Mimics、Geomagic软件上进行三维测量,评价其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显微血管吻合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5月,在我科行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病人108例(109例皮瓣),男78例,女30例,年龄31-73岁;根据显微血管吻合方法的不同,将上述病例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的显微动脉的吻合方法为我科设计并首先应用的等距双剪口套叠吻合法(四针法),对照组显微动脉的吻合方法为常规的等距双定点间断缝合法,两组的显微静脉吻合方法均为常规的间断吻合法。rn 结果:实验组的动脉吻合时间为7.311.8分钟,对照组为14.5士2.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实验组无动脉危象发生,出现1例静脉危象并发生皮瓣坏死,对照组动脉危象1例,静脉危象2例,其中1例静脉危象抢救失败,皮瓣坏死。rn 结论:科室设计的等距双剪口套叠吻合法(四针法)具有缝合定点准确、省时高效、通畅率高等优点。可作为领面部重建常用游离皮瓣动脉吻合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核酸序列的互补性结合到特定的靶mRNA上调节翻译或是降解靶mRNA来调控基因表达。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阐明micro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多药耐药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rn 方法:应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及其耐药模型TcaBl13/CDDP的microRNA表达谱进行检测,筛选出人舌鳞癌耐药相关的microRNA;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对microRNA表达谱芯片检测出的差异表达microRNA进行验证;应用化学合成法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croRNA进行体外合成,转染至Tca8113/CDDP耐药模型,观察其对逆转耐药性的作用。rn 结果:MicroRNA芯片共检测出差异表达microRNAs19条,其中在Tca8113/CDDP中上调的microRNA为17条,包括let-7,mir-20b,mir30d,mir-181d等;在Tca8113/CDDP中下调的microRNA为2条,包括mir-21和mir-342。应用Real-timePCR方法证实其中14条microRNA的表达水平与芯片的结果一致。体外合成pre-mir-21,转染至Tca8113/CDDP,可部分地逆转Tca8113/CDDP的耐药性。rn 结论:MicroRNA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多药耐药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microRNA的表达水平有可能逆转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判定下颌骨侵犯是否能够作为口腔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rn 方法: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对可能符合纳入条件的研究进行检索.电子检索包括The Cochrane Oral Health Group's Trials Register,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Health Science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System for Information on Grey Literature in Europe,WHO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同时对14本相关杂志进行手检,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追索.两位评价者独立使用Saltaji等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研究14项,涉及患者3006名。其中1项研究为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其余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且所有研究均具有较高的偏倚风险。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存在领骨侵犯,患者在局部控制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无病生存率的比较上,相比于无领骨侵犯的患者,领骨的骨髓侵犯能够至少增加患者38%的2年疾病复发及死亡的风险,且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0.0003);存在下领骨骨髓侵犯的患者5年生存率比无骨侵犯的患者降低68%,这一结果存在明显的临床意义,且已达到统计学意义(F=0.01); Kaplan Meier无病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下领骨的骨髓侵犯预示着患者无病生存率降低(P<0.00001);而患者的领骨骨皮质侵犯与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无显著关系(P>0.05)。在总体生存率方面,无领骨侵犯的患者具有良好的2年总体生存率,其2年总体生存率高于存在下领骨侵犯的患者25% 00.02),且下领骨的骨髓侵犯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2年总体生存率(P=0.0003);而无下领骨侵犯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平均比存在下领骨侵犯的患者要高出34%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且下领骨骨髓的侵犯与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P=0.0002) , Kaplan Meie:总体生存曲线结果提示下领骨的侵犯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P=0.04),而相比于无下领骨侵犯的患者来说下领骨骨髓的侵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P<0.00001),而患者的领骨骨皮质侵犯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显著关系(P>0.05) ,因此单纯的领骨侵犯并不能够作为口腔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领骨骨髓的侵犯才是口腔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同时可以发现目前UICC口腔癌临床T分类不够完善,建议将领骨侵犯改为领骨骨髓侵犯作为临床T4分类的指标。rn 结论:单纯的领骨侵犯并不能够作为口腔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领骨骨髓的侵犯才是口腔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目前UICC口腔癌临床T分类不够完善,建议将领骨侵犯改为领骨骨髓侵犯作为临床T4分类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体位护理对口腔癌患者行皮瓣修复术术后皮瓣效果的影响.rn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择期手术的口腔癌行皮瓣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9例,分为A组67例与B组62例.其中A组患者术后3-5天后采取头颈下垫枕并予以头部患者术后7天内患者抬高15-30°的低半卧位头部制动,B组患者采取传统术后7天内去枕平卧位头部制动.观察两组皮瓣存活情况.rn 结果:术后7天内A组与B组患者皮瓣坏死率比较,P>O.05,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口腔癌行皮瓣修复术者术后3-5天后采取头颈下垫枕并予以头部抬高15-30°的低半卧位头部制动的体位护理对皮瓣修复效果并无影响,且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涎腺中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保留面神经切除腮腺浅叶或切除部分腮腺或全部切除.腮腺术后常见并发症是:面神经麻痹、味觉出汗综合症、涎瘘、感染等.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共行腮腺混合瘤术9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
  • 摘要:目的: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PLAG1基因在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揭示PLAG1在多形性腺瘤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利用肿瘤信号转导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PLAG1的靶基因,探讨PLAG1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实验所使用的肿瘤及腺体标本均来自PLAG1转基因小鼠(C57BL/6J)9系及42系。取9周龄左右的PLAG1转基因小鼠肿瘤(编号为9-174T,42-502T),肿瘤对侧正常的颌下腺组织(编号为9-1746,42-5026)及野生型小鼠领下腺组织(编号为9-1786,42-SOOG)共6个标本,分为肿瘤组(T),PLAGl转基因的正常腺体组(G)及野生型正常腺体组(WT)。使用肿瘤信号转导芯片分别对比三组间基因表达水平。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RNA和蛋白水平对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包括Bax, Fas, p53, p21, p16, Cyclin D1, E沙,Trail-R/DR-5, c-Fos, c-myc及IGf2。最后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通过检测PLAG 1对差异基因启动子的激活确定PLAG1的靶基因。rn 结果:基因芯片、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的检测提示在转基因小鼠的肿瘤中,不仅促进细胞增殖,引起肿瘤生长的基因表达上调,例如c-myc,CyclinD1,Egr-1,c-fos及EGFR等;一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的基因表达也升高,例如p53,Bax,p2l,Fas及Trail-R/DRS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Bax,Fas,p53,TRAIL-R/DRS,及c-Fos的表达被PLAG 1激活,提示这些基因是PLAG1的靶基因。rn 结论:PLAG1在转基因小鼠唾液腺肿瘤的发生中发挥了双向调控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导板在保存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下颌骨良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rn 方法:下颌支骨化性纤维瘤病1例,ProPlan CMF 1.3软件处理CT数据,标记患侧下牙槽神经管,并于其下方2mm设计截骨.制作相应数字化导板指导术中截骨并分离神经;利用反求技术制作定位导板,定位预制的重建钛板.术后CT评价面部对称性与截骨的准确性;同时检测双侧颏部皮肤感觉、下颌牙牙髓活力以评价神经功能.rn 结果:应用导板截除病变彻底,术中完整剥离保存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术后随访示面型对称,患侧下唇感觉存在,患侧下颌牙牙髓活力与健侧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数字化导板可以帮助实现下颌骨良性病变的彻底切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保存和同期肋骨移植颌骨重建,是功能性外科的有力辅助工具.
  • 摘要:目的:唾液腺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少见的类型,手术是主要的根治性手段。化疗通常用于复发/转移唾液腺癌,传统药物存在敏感性欠佳且毒性大的缺点。培美曲赛是一个新型的多靶点抗代谢药物,其与卡铂的联合化疗方案具有应用方便和毒性轻微的特点,本研究探索其在晚期唾液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7月我院接受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治疗的复发/转移唾液腺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及毒副反应。rn 结果:共9例患者接受了培美曲塞(500 mg/mz d 1)联合卡铂(AUC 4-5 dl)的联合治疗。中位年龄为62岁,男性占77.7%,原发腮腺3例,领下腺5例,鼻咽部唾液腺1例;病理类型腺样囊性癌5例,低分化癌2例,腺癌2例;66.7% ( 6/9)曾行根治性手术或联合辅助放疗,88.9% ( 8/9)存在肺转移;经过2-6周期治疗,1例领下腺低分化癌获得部分缓解,7例获得疾病稳定,DCR达到88.9% 0 3/4级血小板减少为 44.4% , 2例导致化疗减量;3/4级粒缺及贫血比例分别为11.1%和22.2%;另有I度转氨酶升高及乏力各1例。目前中位随访时间4.9 (1.6-7.2 )个月,4例已出现疾病进展,其中2例接受挽救化疗。rn 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治疗复发/转移唾液腺癌具有很高的疾病控制率,并且毒性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时辰化疗是近年来随着对生物钟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目前已证明铂类药物联合5-Fu对转移结直肠癌行时辰化疗与传统化疗相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疗效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时辰化疗对不同肿瘤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可能有差异。复发和转移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十分困难,预后极差。探索对复发和转移头颈鳞癌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rn 方法:回顾分析49例用紫杉醇、卡铂和5-Fu联合进行姑息化疗的局部复发和(或)转移的头颈鳞癌患者。因给药时间不同,分为时辰化疗组(28例)和传统化疗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客观反应率、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n 结果:时辰化疗组肿瘤的客观反应率显著高于传统化疗组(71.43% vs 42.86% , P<0.05 )。时辰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显著高于传统化疗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3月vs 10.6月,P<0.05 ),但无进展生存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1.6月vs 7.2月,P>0.05 )。时辰化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化疗组患者((46.43% vs 76.19%,P<0.05),时辰化疗组患者}I-N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传统化疗组患者((7.14% vs 33.33%,P<0.05)。rn 结论:紫杉醇、卡铂和5-Fu联合方案对复发和转移头颈鳞癌患者行时辰化疗与传统化疗相比较,时辰化疗能提高肿瘤客观反应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Methods: The data of 25 cases of head and neck ERM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5.May to 2011.Feb were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literature review is presented.rn Results: There are 19 young patients (<2lyear) and 6adult patients (>2lyears). 8% patients (2/25) are lost to follow up.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is 42 months. Themean age is 15.8 years. There are 5 patients with local diseases (stage I) and 10 patients (40%) with directinvasion of lymph nodes. Only one patient has metastatic disease. 6 patients experienced relapsed diseases. Allpatients received resection or biopsy. 24 patients received chemotherapy. 13 patients (52%) achieved completeremission (CR), so did most stageⅠ or Ⅱ patients (10/13). staging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rognosis (p=0.015,log -rank test).rn Conclusio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very important. 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comprising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RT) and surgery is the primary treatment for all patients so far. It isimportant that each individual have a treatment plan that addresses his/her individual needs. Target therapy willlikely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uture as a tangible treatment option.
  • 摘要:目的:淋巴结转移影响涎腺癌的预后,本研究研究淋巴结转移比率(LNR,转移淋巴结数目比检查的淋巴结数目)对涎腺癌预后分期的影响。rn 方法:应用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N=4262)数据库和复旦大学肿瘤医院(FDSCC,N=154)中的淋巴结清扫的涎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univari-ate log-rank x2 analysis,Kaplan-Meier survival estimates,Log-rank x2 test和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进行预后分析,应用tertiles和minimum Pvalues from univariate log-rank X2两种统计方法确定 LNR的分界点。rn 结果:LNR是涎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0.17,0.56被认为是将LNR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区域最佳的分界点。当病人依据0.17/0.56进行分类,分为RO,R1(0.17),R2(0.17-0.56)和R3(>0.56)四组,对应的SEER病人5年疾病相关生存率为88.6%,57.2%,53.1%,39.7%;在FDSCC病人中,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9.2%,63.3%,34.6%和0%,疾病相关生存期为92.3%,90.0%,71.4%和0%。应用TNM分期系统和R分期系统联合的预后分析方法比单用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小的AIC值和更高的C-index值。rn 结论:LNR是涎腺癌TNM分期系统的补充。
  • 摘要:目的:分析修复舌部、咽部、颈段食管及颈部皮肤等多重组织缺损的经验。rn 方法:2005.1一2011.12,手术治疗喉癌下咽癌77例,男66例,女11例,年龄47--68岁。首诊的Ⅳ期喉癌患者9例、Ⅳ期下咽癌患者14例,复发的喉癌25例、下咽癌29例。切除全喉及下咽者50例,切除全舌、全喉及全下咽9例,切除全喉、全下咽及颈段食管10例,切除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及颈部皮肤者7例,切除全舌、全下咽、全喉切除、颈段食管及颈部皮肤1例。胸大肌皮瓣修复下咽缺损3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咽21例,颊下皮瓣修复5例,游离空场修复咽部及颈段食管缺损9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空场修复下咽和颈段食管缺损6例,胃代食管咽胃吻合3例,胸大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空场修复下咽和颈段食管缺损1例。rn 结果:手术成功率94.8%;组织瓣坏死4例:首次游离空肠修复坏死并第二次游离空肠再修复成功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并再次成功修复2例。术后出血5例,咽屡经换药处理愈合4例,无死亡病例。rn 结论:胸大肌皮瓣、颊下皮瓣、游离空肠、股前外侧皮瓣、胃代食道均可作修复舌部、咽部及颈段食管缺损的材料;颊下皮瓣和胸大肌皮瓣修复咽部组织缺损较简便、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部和颈部缺损较灵活实用;游离空肠主要适应修复颈段食道环周缺损;复杂的多组织和器官缺损需用多种自身材料予以修复。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我们用计算机虚拟手术计划和三维立体模型辅助的血管化髂骨肌瓣行下颌骨精确重建的病例,并评价术后效果.rn 方法:本研究共回顾分析了14例病例.在术前的计算机虚拟手术计划中,通过将双侧髂骨自动叠加到下颌骨缺损区,来选择与缺损下颌骨形态最为匹配的髂嵴区域.根据虚拟手术计划制作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和手术导板,并将其用于术中辅助手术医生精确实施术前计划.术后定期复查下颌骨三维CT,将实际重建效果与术前的计算机虚拟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被要求在术后1年随访时,对面部外形的满意度进行自评.rn 结果:所有14例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移植髂骨和下颌骨正常愈合,咬合关系正常,下颌骨实际重建效果和术前计算机虚拟手术结果基本一致.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时,面部外形自评均满意.rn 结论:用计算机虚拟手术计划和三维立体模型辅助髂骨肌瓣行下颌骨精确重建不但能够重建下颌骨理想的外形,而且结合义齿修复能够恢复良好的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与其复发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对10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回归分析,分析各相关因素与患者复发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绘制相关因素下的生存曲线.rn 结果:发生于上颌骨者的复发率为50%,明显高于下颌骨26.7%(P=0.004).病程大于12个月者的复发率高于小于12个月者(P=0.002).刮除术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9%(27/53);切除术(包括方块切除、节段性切除及颌骨次全切除)治疗组的复发率为7.1%(4/56),不同术式间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10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中,实性型复发率为28.8%(23/80),单囊型复发率为27.6%(8/2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性型成釉细胞瘤中,病理类型与复发有关,其中,丛状型预后较好(P<0.05).rn 结论:发病部位、病程长短、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是影响成釉细胞瘤复发的相关因素,设计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 摘要:目的:儿童腭部大范围的富血管恶性病变临床罕见报道。该报告旨在提醒临床医师儿童粘液表皮样癌可以出现类似于血管瘤样改变,同时,对该儿童血管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个体化治疗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rn 方法:临床发现在十三岁男性儿童软硬腭交界处出现血管丰富的囊性包块。细针穿刺以及后续的影像学诊断,其中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以及选择性的血管栓塞可以明确肿瘤的血管来源。第一次手术明确了肿瘤的性质,第二次肿瘤病变的扩大切除手术未发现残留的癌组织。术后一个月进行碘125局部近距放射治疗术。放疗后一年对术后腭部2x2cm的洞穿性缺损进行邻位瓣重建术。术后四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rn 结果:经过四年的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愕部的外形以及功能良好。rn 结论:儿童腭部可以出现高血管性粘液表皮样癌。在儿童腭部血管性病变性质不明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排除恶性病变,应该考虑包括血管介入,手术切除,近距离的放疗以及缺损重建的个性化综合治疗。
  • 摘要:目的:从细胞、分子及超微结构水平对静脉畸形中血管的稳定性进行系统评估,同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rn 方法:随机选取29例人静脉畸形组织和6例正常皮肤组织,从组织病理学特点、管周细胞覆盖率、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超微结构改变等方面比较两种组织中血管稳定性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和比较磷酸化Tie2(p-Tie2)和TGF-日在静脉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统计分析两者相关性。同时,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静脉畸形内皮细胞(VMEC)为对象,体外研究相关分子机制。rn 结果:静脉畸形组织中的血管周SMA阳性细胞覆盖率及N-Cadherin , VE-Cadherin等勃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且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在静脉畸形中常可见”有窗”的血管内皮层及伸向管腔内侧的弯曲样结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中Tie2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而TGF-}3表达下调(P<0.001),且二者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70,P<0.05)。体外实验结果则表明:p-Tie2在VMEC中的表达水平较HUVEC明显升高,而TGF-β表达水平相应下调;此外,采用Ang-1(Tie2激动剂)处理HUVEC可显著下调TGF-β表达,而采用外源性重组TGF-β处理HUVEC亦可降低Tie2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提示:两者间可能存在潜在平衡调控效应。rn 结论:静脉畸形中血管处于非稳定状态,且该状态的形成可能与Tie2和TGF-3之间潜在的平衡调控效应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Sam68是信号转导与RNA激活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过度表达,目前被认为是一个癌基因.早前的研究发现,Sam68在舌癌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高低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然而,Sam68的高表达与舌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尚无报道.rn 方法:在体内外试验中应用Annexin V染色和TUNEL法检测Sam68对化疗药物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am6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体内外试验研究发现,Sam68高表达明显抑制顺铂诱导的舌癌细胞凋亡,这与Sam68激活抗凋亡蛋白caspase9、caspase3和PARP相关.相反地,沉默Sam68的表达明显提高舌癌细胞对顺铂诱导的凋亡的敏感性.rn 结论:本研究发现Sam68能增强舌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Sam68可作为舌癌化疗的新靶点,抑制Sam68的表达可提高舌癌化疗敏感性.
  •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组和非纳米碳示踪剂组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及对甲状旁腺负显影作用,为临床有效提高颈部淋巴结清扫成功率和保护甲状旁腺提供帮助.rn 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首诊并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纳米碳混悬液注射组(A组),另一组为常规手术组(B组).rn 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T、N、M、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总的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1946,2907;A组平均淋巴结检出数高于B组(28.62 vs 14.25,P<0.05).总淋巴结转移数A组高于B组,分别为479,850(P<0.05).A组Ⅵ区的检出淋巴结数及转移淋巴结数高于B组(P<0.05).术后病理报告淋巴组织中见甲状旁腺组织A组低于B组,分别为22.9%,39.7%(P<0.05).rn 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可被用作示踪剂增加甲状腺癌手术的总淋巴结检出数目及总淋巴结转移检出数,同时是一种经济,刨伤少的确认保护甲状旁腺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喉癌中血浆抗氧化酶活性和微量元素水平变化.rn 方法:对吸烟相关的T1期声门鳞癌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以及铜,锌,铅,钙,镁,铁以及镉元素进行研究.rn 结果:45名吸烟相关喉癌患者(组A)以及80名志愿者(40名吸烟者,组B, 40名非吸烟者,组C)参与到研究中.组A中SOD与GSH-Px活性与组B没有差异,但明显低于C组.A组中镁和铁的水平最高,而且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镉在A组水平最高,而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铜水平在C组最高,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rn 结论:结果提示烟的摄入降低了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微量元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癌症进程有关.抗氧化酶结合微量元素的测定可能对有喉癌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唾液腺沃辛瘤的临床病理特征.rn 方法:收集1993年1月-2011年8月间1084例唾液腺沃辛瘤患者资料,对其性别、年龄、部位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1084例患者中,男性994例(91.7%),女性90例(8.3%),男女比为11:1;好发于50-70岁患者(82.1%),平均发病年龄为56.48岁(20-89岁);发病部位主要为腮腺腺体(1055例,深叶68例)、腮腺内及周围淋巴组织(13例)、颈部小涎腺(10例)、颌下腺(4例)及上唇(1例).双侧腮腺沃辛瘤77例(7.1%),其中女性3例;多灶性沃辛瘤103例(9.5%),其中双侧腮腺多灶性肿瘤7例.此外,尚有24例患者同时伴发其他肿瘤.临床治疗以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区域性腺体及肿物切除术为主,术后预后佳,但需长时间的随访来确定是否多灶性肿瘤残存,从而导致复发.rn 结论:唾液腺沃辛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良性肿瘤,发病部位以腮腺为主,可多发或双侧同时发病,以单纯手术治疗预后佳.
  •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护理干预对口腔癌患者放疗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6例口腔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口腔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口腔黏膜反应出现时间、反应程度和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反应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且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而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结论:口腔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治口腔癌放疗口腔黏膜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下咽癌及颈段食管癌切除后行咽胃吻合重建上消化道的手术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一2009年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患者42例(其中下咽癌25例,颈段食管癌5例,下咽癌累及颈段食管12例),男性36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8.6岁;其中22例行术前计划性放疗,剂量为40-SOGy;2例行根治性放疗,剂量为50-70Gy;保全喉功能14例,所有病例均行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所有病例均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一侧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颈清、一侧功能性颈清31例,双侧功能性颈清11例;术中同时行幽门成形术者5例。rn 结果:全组病例2例围手术期死亡。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痰2例(2例患者术前均行根治性放疗),其中一例经换药后自愈,另一例予换药后未愈合,后经多次皮瓣修复后愈合;胸腔积液2例,经胸腔穿刺抽液及对症抗炎处理后治愈;伤口感染2例,经换药及加强抗感染后伤口愈合;幽门梗阻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梗阻症状消失;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2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吞咽功能,但大部分病例(33例)术后初期有食物返流现象,经改变直立体位后进食等手段一般2月左右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至今,全组病例3年生存率为58.1%,5年生存率为46.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rn 结论: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对下咽癌及颈段食管癌切除后一期重建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吞咽功能恢复快、切除彻底等优点,在众多下咽癌及颈段食管癌切除后修复重建方法中值得推荐和推广,但手术死亡率、并发症较高,需谨慎开展。
  • 摘要:目的:为挽救晚期复发性喉癌、下咽癌治疗预后,在广泛切除肿瘤同时,达到恢复正常进食功能目的.rn 方法:对37例复发性喉癌、下咽癌施行扩大喉全切除、下咽大部或全下咽切除、全食道切除术,分别采用颈前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空肠、结肠和胃代食道等方法进行下咽、食道缺损的重建.rn 结果:总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6%(19/23)和61.5%(8/13).进食功能恢复为83.8%(31/37),进食功能恢复时间为21天~4.5个月.其中Ⅰ期恢复进食功能15例,因局部感染、咽瘘、吻合口瘘等延期恢复进食功能17例,5例出现肿瘤复发进食功能未能恢复.rn 结论:应用颈前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空肠、结肠和胃代食道等方法进行晚期复发性喉癌、下咽癌术后下咽、食道缺损的修复重建,可有效延长生命、恢复进食功能.本文对晚期复发性喉癌、下咽癌手术治疗与修复方法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rn 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34例口腔肿瘤患者,切除肿瘤的同时,应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包括颊、舌、口底等处的缺损修复.术前应用B超检测股前外侧区域血管穿支处的皮下脂肪厚度,排除皮下脂肪厚度超过1.5cm的过分肥胖的患者.rn 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为:0.9∶1.平均年龄为55.4岁.34例皮瓣中肌皮穿支为26例,占76.5%,膈皮穿支为8例,占23.5%.皮瓣全部存活,仅2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5.9%).rn 结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外形好,功能恢复与前臂皮瓣修复效果无明显区别,且对供区影响小,组织量丰富,供区隐蔽,可以作为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肿瘤术后的颅面软骨缺损的整复是外科面临的重要难题,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可注射性的微创软骨修复技术,并且使得软骨移植体具有良好的三维形态维持性.我们采用颗粒化的软骨细胞聚集体作为构建单元,以自体血小板血浆作为凝胶基质,探讨一种最佳的软骨细胞移植策略.rn 方法:将兔耳软骨细胞酶解消化后,接种于细胞培养皿中,进行高密度的细胞培养,10天后,将获得的细胞膜片进行颗粒化,此外一部分获取的软骨细胞进行二维扩增.将15只免疫缺陷小鼠随即分为三组:细胞-PRP组;细胞砖-PRP组;细胞砖-细胞-PRP组.将获取的细胞、细胞砖分别或者一起共混于PRP中,在凝血酶作用下,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rn 结果:8周后,所有的移植物转化成白色弹性的软骨样组织。然而,不同组的形成组织在形态上明显不同。细胞砖一PRP组;细胞砖一细胞一PRP组再生出的软骨组织具有良好的外形,然而细胞一PRP组再生组织明显变形扭曲。组织学上,所有的实验组表现出了软骨陷窝样的结构,蛋白多糖富集以及二型胶原免疫染色阳性的组织基质。但是,细胞砖一PRP组表现出了巢穴状的组织结构,软骨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不规则的间隙,其中可见尚未降解的血小板组织。进一步,细胞砖一细胞一PRP组则表现出了均匀形成了软骨组织,以及最高的基质-细胞比例。胶原、蛋白多糖检测证实细胞砖一细胞一PRP组再生的软骨组织具有最佳的胶原以及蛋白多糖含量,软骨蛋白基因表达以及随后的力学测试均证实细胞砖一细胞一PRP组再生的软骨组织具有最佳的软骨组织形成质量。rn 结论:细胞砖技术可以彻底解决PRP作为软骨注射基质导致的收缩、变形问题,而其形成为三维微环境容纳软骨细胞后,可以维持扩增的软骨细胞良好的表型,形成具有稳定三维形态以及软骨表型的软骨组织,在颅面软骨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摘要: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5%,居耳鼻喉科恶性肿瘤第三位.在这些患者中有一半的人因病情需要需行全喉切除术,还有一些晚期下咽癌的患者也不例外.这类患者手术后失去了发音器官,丧失了用言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内心的痛苦是健康人难以体会的.目前能使无喉者恢复言语功能的发声方法为:食管发音训练、电子喉和发音管.我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的迫切需求,于04年5月在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周梁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无喉者言语发音训练室.迄今为止,已有近495名无喉者在我院进行了食管发音训练,78%的患者恢复了言语交流能力,一部分人还能使用电话进行交流.
  • 摘要:目的:观察临时性软式填充应用于上颌窦癌术后上颌骨缺损患者进食是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软衬材料对27例上颌窦癌术后一周患者进食时进行软性填塞,并与同期上领窦癌术后上颌骨缺损未予填塞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进食情况。结果:应用软衬材料临时填塞患者主观感觉好,进食顺畅,无食物误人鼻腔。结论:软衬材料临时性应用于上领窦癌术后上颌骨缺损患者进食时,能在术后早期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减轻进食不便,改善其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在头颈肿瘤累及颈动脉近颅段的外科根治中术前应用永久性球囊阻断技术的价值。rn 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对10例术前成功耐受暂时性球囊阻断((TBO)试验的头颈部肿瘤侵犯高位颈动脉患者,行颈内动脉永久球囊阻断(PBO)技术,并于PBO术后2--14d内行颅领联合根治术((3例)、颅外扩大根治术(7例);术后缺损区域行远位或邻近组织瓣修复,其中游离背阔肌皮瓣4例、带蒂胸大肌皮瓣3例、颖肌筋膜组织瓣1例、邻近组织瓣2例。rn 结果:10例患者术前均成功耐受TBO,其残端动脉压(SP)age;50mmHg,均值为61.4mmHgo 10例患者行颈内动脉PBO术后,其中1例于阻断后24h内出现脑梗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于阻断后24--48h内出现短暂脑缺血症状;其余7例患者阻断后均无脑供血不足表现。10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所有组织瓣移植均存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手术后非阻断侧上、下肢体肌力评价9例均为5级;另1例上肢为4级,下肢为5级。1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无脑部神经症状。rn 结论:对于头颈肿瘤累及高位颈动脉的患者,采用颈内动脉颅内段永久性球囊阻断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出血,而且能简化手术,降低风险,并安全地根治性地切除肿瘤。
  • 摘要:目的:探讨TPX2和Aurora A在口腔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rn 方法:选择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存档中石蜡包埋的口腔鳞癌术后标本61例、29例癌旁组织及61例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PX2和Aurora A蛋白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及着色深浅进行结果判定.rn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PX2蛋白在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和癌组织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4.9%(3/61),51.7%(15/29)和86.9%(53/6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PX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Aurora A蛋白在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和癌组织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3.3 %(2/61),44.8 %(13/29)和72.1%(44/6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的恶性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rn 结论:TPX2、Aurora A在口腔鳞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PX2与Aurora A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口内人路切除下领骨良性肿瘤同期植骨修复重建术的临床治疗效果。rn 方法:选取2010年6月一2013年5月本科室下领骨肿瘤行口内切口同期行植骨修复病人共计19例病人,其中造釉细胞瘤11例,牙源性囊肿7例,牙源性粘液瘤1例。病变大部位于下领骨体部、角部及升支,最高至乙状切迹平面。全部病例均采用L7内人路。6例病人术前采用CAD/CAM技术预成形重建钦板,剩余13例病人直接重建钦板成形。15例患者于手术中保留下牙槽神经。4例患者由于神经与肿瘤关系密切需切除神经。截骨后将预成形重建钦板按原位置固定。根据骨缺损情况,切取相应大小骨块移植修复。2例病人因位置至乙状切迹平面,则在耳前行辅助小切口。rn 结果:19例中1b例创口I期愈合,保留下齿槽神经病人术后下唇麻木症状轻微。其余3例病人发生不同程度术区感染,经局部换药、填塞碘仿纱条等方法达到二期愈合。术后所有病人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患者面部外形满意,下领骨形态满意。rn 结论:经口内人路切除下领骨良性肿瘤同期行植骨修复重建术尽管增大了手术中医生操作的难度,但是该手术面部不留疤痕,不损伤面神经,可取得良好的美容及治疗效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口内人路手术,对下颁骨良性肿瘤的年轻患者尤其重要。
  • 摘要:目的:初步分析中国人群中口咽部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P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HPV感染状况。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8-2012年间242例原发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机抽取39例患者肿瘤存档石蜡标本,联合应用ISH及PCR法检测HPV 16/18亚型感染情况。rn 结果:242例OPSCC患者中,男女之比为6.6:1(210:32);患者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为57岁,中位数年龄56岁,患病高峰年龄段为5160岁,约占总病例数的43.0%;舌根、软愕、咽侧壁、扁桃体依次为常见发病部位,分别占46.7%,23.1%,22.3%,2.5%,病变范围包括两部位者约占5.4% ; 42.4%病人有吸烟及饮酒嗜好,18.9%有吸烟嗜好,4.6%有饮酒嗜好;组织学类型97.5%为鳞状细胞癌,2.5%为鳞状细胞癌伴腺样分化;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9.6%,其中有2例合并肺部转移;HPV阳性2例,约占检测总例数5.1%,均为HPV 16亚型。rn 结论:中国人群中OPSCC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病人占大多数;发病部位以舌根最为多见;吸烟饮酒可能仍然是中国人OPSCC的重要致病因素;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而远处转移少见;与大部分文献报道国外OPSCC患者HPV阳性率约20%--60%相比较,阳性率明显偏低。中国人OPSCC中HPV感染状况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区腱鞘巨细胞瘤的CT特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0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腱鞘巨细胞瘤病例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45.1岁.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rn 结果:8例病例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其中6例软组织肿块中有局灶性或弥漫性高密度影.所有病例均明显强化.2例病例可见软骨小体.6例病变有关节间隙增开.7例可见髁突骨质改变,其中6例表现为骨质硬化,2例有溶骨性破坏,另有l例有骨膜反应.8例病例中,6例颅底骨质破坏,2例累计颞叶.rn 结论:颞下颌关节区腱鞘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稍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易破坏髁突及颅底骨质,并向颅内侵犯.
  • 摘要:目的:本回顾性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临床TI-2N0分期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资料,探讨合理颈部处理方案并分析可靠的影响预后危险因子。rn 方法:将198例临床T1-2N0分期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纳人研究,其中136例患者接受了颈淋巴结清扫,62例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将19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以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我们发现对于T1或者T2患者,颈清与否对术后复发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同样对于T1和T2患者,颈部淋巴结情况无明显异常。但是组织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与否和浸润深度则对术后复发、总体生存率以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另外,我们也证实磁共振成像中测量的肿瘤浸润深度与病理学浸润深度具有明显相关性。rn 结论:对于T1期患者更推荐密切观察随访,但是针对T2期患者,仍认为观察随访是合理方案。但是术前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低分化、或者磁共振成像中测量浸润深度大于4mm的患者,强烈推荐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另外,术后证实存在脉管侵犯或者病理证实浸润深度大于4mm的患者,建议颈淋巴结清扫或者其他积极的辅助性治疗。
  • 摘要:目的:筛选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rn 方法:运用微球体培养的方法富集头颈鳞癌干细胞,通过细胞膜蛋白组学方法筛选头颈鳞癌千细胞样细胞及贴壁培养的肿瘤细胞的膜蛋白表达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验证可能作为头颈鳞癌干细胞的靶蛋白,并应用临床标本通过免疫组化进一步验证。rn 结果:通过膜蛋白组学共发现差异膜蛋白123个。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差异膜蛋白多涉及细胞粘附、受体,通道等相关蛋白。运用Western blot技术进一步验证CD44,CD66,CD47f,CD98,CD71,CD104等差异蛋白在头颈鳞癌微球体中的表达情况,发现CD44,CD49f,CD166,CD104等在4对头颈鳞癌微球体中表达均增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差异靶蛋白在头颈鳞癌临床标本中的表达,发现CD166多表达在肿瘤细胞包膜上,在正常上皮中几乎不表达。分析CD166与临床相关参数间的关系发现,CD166与头颈鳞癌复发(p=0.016).及预后密切相关(p=0.040)。rn 结论:CD166可能是头颈鳞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可能作为头颈鳞癌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的潜在靶标。
  • 摘要: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的类肿瘤疾病,临床表现多为单纯性的颌骨膨隆而导致面部畸形,部分患者以骨折为首发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激活型Gsα基因201位点的氨基酸和精氨酸为组氨酸或半胱氨酸所替代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发病机制研究.其病理表现为正常的骨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其中可见少量骨样组织和未成熟的骨小梁.本研究收集我院41例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规律,为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及治疗提供更明确的依据.并分离培养患者成纤维细胞,探究其生物学行为特点,从细胞学的角度对造成FD进行病因及机制探讨.
  • 摘要:目的:AGR2和C4.4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AGR2和C4.4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AGR2和C4.4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和正常口腔中的表达,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rn 方法:组织芯片包含17例正常口腔粘膜,7例口腔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4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后分析了这些指标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rn 结果: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和/或口腔上皮不典型增生AGR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口腔勃膜组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和/或口腔上皮不典型增生C4.4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口腔勃膜相比(P<0.05).AGR2和C4.4A表达水平与T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AGR2和C4.4A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此外,皮尔森相关检验发现AGR2的表达与C4.4A(P=0.000,r2=0.4672),TGFp1(P=0.000,r2=0.7083)和Slug(P=0.000,r2=0.6135)有显著相关性。rn 结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AGR2的高表达与C4.4A有显着的相关性,两者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表明AGR2和C4.4A可能成为口腔癌的潜在的分子靶标。
  • 摘要:目的:构建神经纤毛素1(Neuropilin-1,NRP-1)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HNA ,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体外评价其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SCC25(squamous cell carcinoma 25)分化的影响。rn 方法:根据shRNA设计原则,设计合成用于体内干扰NRP-1编码序列的shRNA,重组人慢病毒载体PLKO.1。将构建正确的PLK0.1! NRP-1-shRNA感染SCC25,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P-1的表达,划痕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对SCC25分化的影响。rn 结果:测序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体外试验表明,SCC25转染了NRP-1-shRNA后NRP-1表达水平降低,干扰效率达6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NRP-1下调明显降低了SCC25的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NRP-1下调可以导致SCC25上皮标记蛋白钙粘附蛋白(epithelialcadherin,E-cadherin)表达上调,而间充质标记蛋白纤粘蛋白(fibronectin,FN)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慢病毒介导的NRP-1-shRNA成功在体外抑制了目的基因的表达,并影响SCC25的分化。
  • 摘要:目的:在两个欧洲人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将甲状腺癌的易感基因定位于rs965513 (9q22.33),rs944289 (14q13.3),rs116909374 (14q13.3),rs966423 (2q35),rs2439302 (8p12)五个染色体区域,本研究研究这些区域与中国人的甲状腺癌的易感性的相关性。rn 方法:应用SNaPshot multiplex single nucleotide extension system对以上5个染色体区域在845个乳头状癌(PTC),503个良性甲状腺肿瘤(BN)和1005例正常对照的个体进行了关联研究。rn 结果:rs944289 (P=8.007e-11),rs965513 (P=1.013e-4),rs966423 (P=1.688e-3),rs2439302 (P=1.096e-4)四个区域与中国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易感性相关,以显性遗传模型发挥作用。rs116909374在中国人中并非多态性区域。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患病危险随着危险等位基因的数目的增加而增加((P=5.929e-13)。有六个危险等位基因的个体(占1.4%的正常人群)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危险性是没有危险等位基因个体(占1.0%的正常人群)的23.587倍。没有个体同时具有8个危险等位基因,仅有三个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个体有7个危险等位基因。14q13.3 SNPrs944289T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危险性相关(P=0.0076)。rn 结论:四个染色体区域rs965513(9q22.33),s944289(14q13.3)rs966423(2q35),rs2439302(8p12)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危险性相关。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危险性随着危险等位基因的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 摘要:目的:1.通过检测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在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细胞系和舌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合临床数据和随访资料,评价EZH2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和治疗预后的相关性。2.通过化学药物抑制剂DZNep(3- Deazaneplanocin A)干预及siRNA技术抑制EZH2,观察其表达降低后对舌鳞癌细胞表型的影响(迁移、侵袭、增殖与凋亡)。rn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EZH2在舌鳞癌组织及正常舌体组织巾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方法检测EZH2在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SCC9,SCC25中的表达和定位。应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EZH2在正常舌体组织、舌鳞癌组织及细胞系Tca8113,SCC9,SCC25中的表达,检测化学抑制剂DZNep lT预和EZH2-siRNA体外细胞转染后EZH2的表达变化,并还测定抑制EZH2表达后,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的迁移能力、侵袭性、增殖及凋亡的变化。rn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2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2例舌正常豁膜组织中EZH2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052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中EZH2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P=0.033)、颈淋巴结转移(P=0.036)、局部侵润性(P=0.012)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对患者总体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EZH2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28)。细胞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舌鳞癌细胞系及舌鳞癌组织中EZH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舌体组织。加人化学药物抑制剂DZNep或EZH2 siRNA体外转染后显著降低了EZH2在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中的表达。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MTT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显示:DZNep处理及siRNA干扰后表达降低抑制了舌鳞癌细胞的迁移、侵袭性及增殖能力,并促进其凋亡。rn 结论:EZH2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病理学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局部侵润性及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提示EZH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ZH2可能是舌癌的潜在分子标记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