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7-04-27

主办单位:《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410条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优势.方法:在2015年-2016年针对所有经纤维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进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5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优于常规护理并且可以减少患者复发的概率.
  •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6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4±2.86)d,显著的短于对照组(14.8±3.25)d(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显著的低于对照组(30.23%)(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指引可以有效的减少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临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索预见性口服香油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方法:年龄60-85岁的80例髋关节置换的住院患者按纳入标准入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术后6小时开始每日空腹口服香油2/日,每次20毫升.7天后分别对比术后排便的时间及Cleveland便秘评分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第一次排便时间和Cleveland便秘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见性口服香油可预防便秘的发生,降低便秘发生率,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研究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及预警. 方法:调查2015年1~12月在ICU接受护理的400例患者,统计护理风险发生率,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再调查2016年1~12月ICU接受护理的400例患者统计护理风险发生率. 结果:ICU护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ICU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药品因素、仪器因素、感染因素、制度管理因素等.实施管理对策前,2015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39%,实施管理对策后,2016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1%,经过有针对性的管理后,明显降低了ICU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影响ICU护理风险各因素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要组建起专科化的风险防范管理团队,建立信息化的风险预警制度,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护患风险共同体,尽可能的规避ICU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建议推广应用.
  • 摘要: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HT)作为一门集园艺、医学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已广泛应用于居家生活、临床治疗及养老照护等各个方面,但园艺疗法在中国医学领域研究应用还不成熟,本文通过对园艺疗法的概念、发展起源、在精神疾病领域研究现与状应用、展望四个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应用园艺疗法的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院外延伸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9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临床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同期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接收的9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其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护理延伸服务,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指导,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研究组出院后各时间段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经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 结论: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院外延伸护理效果显著,既改善其膝关节功能恢复,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摘要:产后康复是妇产科领域近年来才出现的热词.但“产后康复”这一行为是古来有之的,只是由于生育观念、女性知识水平限制、缺乏医学护理知识等原因,人们对产后康复的理解易陷入误区.故科学的产后康复技术与适时的健康宣传及医院的实施推广对于母体的恢复与保养、关怀女性观念的加强、产后妇女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应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本文结合本院所在地居民文化背景,结和前辈们的研究调查数据,关注本院妇女进行产后康复的数据,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于孕期进行康复宣教以促进产后康复治疗与训练的普及程度与普及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一些推广建议.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对患者应用运动方式指导促进排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泌尿外科拟实施ESWL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14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性的指导运动,促进结石排出,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对比两组患者的结石排出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1周、2周试验组患者的结石排出愈显率68.57%、80.00%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00%和64.29%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肾绞痛发生率(8.57%)、发热率(5.71%)、血尿发生率(7.14%)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22.86%)、(11.43%)、(24.29%)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达到75.71%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1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SWL后对患者应用运动方式指导促进排石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排石过程中的并发生率及题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妇科手术病患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品管圈改善前2016年1月-3月妇科手术麻醉260例相关资料,2016年4月-2016年9月我科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分析低体温具体原因,制定相对应的改善对策并执行,比较改善前后的低体温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前妇科手术中病患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5.8%,改善后发生率为16.7%.结论:通过品管圈的活动,能明显降低妇科手术中病患低体温的发生率,且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护理质量品质管理改善的工作中,也提高了圈成员的综合能力及向心力.
  • 摘要:暴发型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中较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其起病急骤、病程凶险,常在病毒感染后数日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可因严重心律失常致晕厥发作或猝死,预后极差[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简称膜肺,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体外支持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膜肺氧合以后再用泵将血灌入体内,替代或部分替代人的心肺功能,有效维持心脑肺等器官的氧供和氧合,帮助心肺病变的治愈及功能恢复赢得机会.我院ECMO团队于2016年12月对1例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异地医院运用ECMO技术将患者病情稳定后,成功地进行了长途转运至我病区。
  • 摘要:目的:探讨对出院留置尿管患者延续护理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32例出院留置尿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两组患者均提供常规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电话回访、家访、讲解、一对一示教、定期ppt教育等.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留置尿管相关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延续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患者护理尿管的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比较早产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将早产儿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注射器直刺法股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斜刺法.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剌法股静脉采血,能有效提高采血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 摘要:老年人随着钙质的流失容易出现骨折问题,其中髋部与股骨颈的骨折较为常见,老年人机体的组织修复能力减弱,骨折后容易出现无法愈合的问题,如果长期卧床,容易发生严重的压疮问题,甚至危及肺部,造成严重的器官衰竭问题,老年骨折中主要的问题是处理好护理治疗的过程.采用询证护理方法,准确的分析老年人骨折的特殊性,结合患者实际的临床经验和标准,结合患者的需求,采用有效的证实方法和护理决策标准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治疗的综合效果,改善老年骨折后的护理水平,确保临床效果的合理性.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来本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率、拆线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对照组4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几率为10.2%明显大于研究组2.5%;对照组拆线时间(14.5±2.3)d明显大于研究组拆线时间(12.4±1.5)d;对照组伤口愈合率70%明显低于研究组85.7%(P<0.05) 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及并发症几率,也可以大大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为患者缓解痛苦,为家属减轻经济负担,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从而改善母婴结局.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产房2015年1月--12月收入院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孕妇并发症、围产儿并发症及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促进母婴健康.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58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机械通气后护理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跌倒的护理及循证实践.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且年龄≥65岁的290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这些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基础护理组)和实验组(循证护理组),基础护理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循证护理组参照循证护理步骤,提出问题,查找应用证据,将护理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观察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心血管病患者跌倒人数少于对照组(基础护理组),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循证护理对于预防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跌倒有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还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预防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5月在ICU住院的危重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所采用的营养支持方法相同,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发生返流与误吸、腹泻、脱管与堵管、代谢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的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 摘要:压疮(俗称褥疮)是由于病人感觉部分丧失,长期卧床或者坐着不变换体位,骨突起部分压迫皮肤,引起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坏死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更换体位,坏死可发展到深层组织,侵害肌肉、肌腱和骨头,坏死组织可以发生感染,病人全身情况也随之恶化,会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
  • 摘要:压疮是指皮肤或/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由压力或者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的[1].压疮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有些疾病如高度水肿、恶液质及需要严格限制翻身的疾病,用现有的护理手段难以预防压疮的发生,造成难免性压疮[2].因此,做好难免压疮的申报与监控工作非常重要.护理专业化小组:由临床护理工作者组成的,在一个或多个专科领域有较深专业造诣的护理团队.本院于2015年成立了压疮护理专业小组,对难免压疮及带入压疮实行动态、全程管理,降低了难免压疮发生率,提高了带入压疮治愈率.
  • 摘要:压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缺氧.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及延长疾病康复的时间,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压疮护理的对象除已提出的高危人群外,非长期卧床患者和手术病人也成为护理人员的关注对象.保持皮肤完整性和在短时间内提高压疮治愈率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提出的护理压疮新方法、新观点针对性强,有效降低了压疮患病率,且已得到临床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专科医院压疮专科护士在基层医院发挥的作用. 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1日-2016年12月30日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作为对照组,本院自2015年6月1日起成立压疮小组,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探索,对比压疮小组成立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压疮治愈率.. 结果:观察组的压疮治愈率为83.3%,对照组的压疮治愈率为30.0%,观察组压疮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 结果:专科护士培训后理论和实践技能,治愈率、好转率明显优于培训前. 结论:压疮专科护士培养加快了高素质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步伐,适应了脑卒中专科医院的快速发展.
  • 摘要:目的:观察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延伸服务的效果; 方法:将84例行术治疗后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分为32例服务组(延伸服务)和32例对照组(常规出院指导);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服务组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Harris评分(57.31±2.71)分、(74.91±3.78)分、(86.92±3.91)分,Barthel指数(54.35±3.13)分、(63.27±2.87)分、(68.32±5.48)分均高于对照组Harris评分(43.21±2.42)分、(54.31±4.12)分、(72.12±4.22)分,Barthel指数(48.33±2.24)分、(51.36±3.17)分、(59.36±4.35)分,服务组再次骨折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1.9%,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患者实施延伸护理,能提高患者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促进疾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将延伸服务服务应用于老年置管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老年置管患者出院后予以延伸服务,进行导管的更换、维护及健康指导.结果:30例老年置管患者未因置管问题再次入院.结论:通过对置管患者采取一系列的延伸护理服务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再住院率和卫生服务成本.
  • 摘要: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顺产患者出院后产褥期延伸护理管理中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我科顺产的产妇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于分娩后进行2人以上的综合评估,交替选择研究对象.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电话回访的方式,即于出院后第1、3周各电话回访一次;实验组产妇在常规回访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延伸护理服务进行干预,包括电话回访、微信群交流、家庭访视等,比较两组产妇的服务效果. 结果:实验组产妇的整体服务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强产褥期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有效解决产妇出院后护理知识缺乏的问题,并能够帮助产妇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提高了自护能力,对个体、家庭和社会均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接受延续护理组)和对照组(不接受延续护理组),每组35例.干预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5例,共62例早产儿完成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分为院内和院外两个阶段.院内阶段:包括评估早产儿家庭照顾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住院期间开展“早到天使的智护课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出院时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4个方面.于早产儿6月龄收集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运动及智力对比、发育滞后以及脑瘫情况对比. 结果:干预组早产儿身高、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早产儿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智能发育,降低了再入院率.
  •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服务在PICC维护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将90例成功进行了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在住院期间接受责任护士实施导管护理常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等护理措施.观察组45例,在接受住院期间相同护理的同时,病人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延续护理.比较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延续护理服务能够明显降低使用PICC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使优质护理服务得到进一步延伸.
  • 摘要:延续性护理是新的护理实践模式,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已成为中国医护人员共同探讨的热点.调查显示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仍存在大量的护理需求,延续性护理的提供对其身心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就延续性护理的相关内容、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需求、参与人员、实施形式、效果评价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 摘要:目的:探讨言语暗示疗法在健康快车白内障手术中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应用. 方法:选取健康快车2016年洛阳站所手术1021例局麻白内障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中紧张与配合程度做了回顾性分析,实验组26例采用言语暗示疗法加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995例采用常规心理护理,通过对比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配合程度,术后效果来比较患者术中紧张程度. 结果:采用言语暗示疗法的患者术中紧张程度优于常规心理护理患者,实验组显效率达到57.7%,对照组显效率为27.7%,配合程度明显提高,术毕实验组切口闭合不良缝合1例,对照组切口关闭不良进行缝合18例,二次虹膜复位2例.两组均无其他眼部并发症. 结论:言语暗示疗法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可以在术中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办法.
  • 摘要:目的:探讨盐熨配合自拟清脓汤直肠滴入疗法配合药物内服等治疗UC的疗效.方法:将9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及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以局部盐熨和清脓汤直肠滴入疗法,30天后观察病情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3.7%.结论:盐熨配合自拟清脓汤直肠滴入疗法配合药物内服等治疗UC疗效明显.
  • 摘要:眼科患者大多伴随着视力下降,这种感官缺陷使其在诊疗过程中,会对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服务要求,因此,眼科医疗护理行业的高风险日渐突显,护理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眼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将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现将眼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探究眼科门诊检查治疗中患者晕厥的发生原因和急救过程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患者发生晕厥并熟悉晕厥急救流程,降低眼科门诊的护理风险; 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8月在眼科门诊候诊、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共发生14例患者晕厥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探讨; 结果:患者在眼科检查治疗由于环境的因素,检查、治疗中眼睛局部疼痛和压力的刺激下,患者产生对眼科治疗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坐位治疗以及眼睛在强光的刺激等情况下易发生晕厥; 结论:为了减少和避免治疗和治疗中晕厥的发生,改善检查、治疗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等候时间,眼科治疗护士治疗前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治疗时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对眼的刺激等措施,护士熟悉晕厥的先兆症状和抢救流程,严密的病情观察,尽早发现晕厥的先兆症状,及时进行有效救治.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识别眼科日间手术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及有效防范.方法:通过对2015年5月-2016年6月3840例眼科日间手术患者采用安全管理,包括开展电话回访、多形式的分阶段健康宣教、持续性简化优化工作流程及动态的病房管理等防范措施,并通过收集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及患者转住院率等进行效果评价.结果:3840例眼科日间手术患者无1例不良事件发生、患者住院满意度≥98%、患者转住院率为0.91%.结论:有效的院外延伸护理、多形式的分阶段健康宣教、持续性的工作流程优化和标准化以及动态的病房管理是降低日间病房护理风险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阳性强化心理干预模式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接受阳性强化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照护,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调查,通过非结构型访谈收集所有入组患者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资料.结果:面神经麻痹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与阳性强化心理干预呈显著正相关(r=0.113~0.6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强化心理干预模式有助于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结论:阳性强化心理干预模式是提升面神经麻痹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配合无针缝合器对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后的疗效观察.方法:碘伏常规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后,再用温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根据切口各期的愈合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换药敷料,待切口处可见健康新鲜肉芽组织时,采用无针缝合器逐渐拉合切口,直至完全愈合.结果:银离子藻酸盐配合无针缝合器二期缝合病人耐受性、舒适度好,有效的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结论:采用藻酸盐配合无针缝合器对于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后的伤口可在引流换药的同时逐步闭合切口,促进其早期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的止痛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我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486例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对照1组为术后留置静脉止痛泵、对照2组为术后疼痛时肌注曲马多方法.采用视觉模拟法(viasua analogue seale VAS)行疼痛评估,对疗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止痛效果明显,和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止痛效果明显,有临床推广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干预措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2月某三甲医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血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骨科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血压控制情况的差异. 结果:术后,干预组疼痛程度评分为(1.0+3.1)分,低于对照组的(6.9+3.5)分(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疼痛干预,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可更好控制患者血压,值得在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术后实施脑脊液引流的方法及管理. 方法: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对脑脊液的压力实时监测,以指导释放脑脊液的量及速度. 结果:6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应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行脑脊液引流患者,无下肢肌力或感觉减退、截瘫、下肢轻瘫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颈抵抗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中枢感染症状. 结论: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能够及时调整引流脑脊液的量,安全有效的降低脑脊液高压对脊髓的损伤,维持脊髓的灌注压;因其整个系统实时处于完全无菌密闭状态,故减少了脑脊液与外界接触暴露的机会,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脊髓的作用,促进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恢复,有效降低术后截瘫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1例多节段腰椎术后脑脊液漏合并感染患者vsd引流的护理体会,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vsd引流的相关护理;饮食护理及基础护理;功能锻炼指导等.结论:认为精心的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伤口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患者经皮肝门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供同行参考.方法:回顾整理病历和护理记录,结合文献探讨.结果:在规范、准确的基本护理基础上,针对病例个体情况,突出术前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和健康素养教育,并强化经皮肝门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重点监测与预防,不仅保证了疗效,有效地预防了导管脱落移位、感染、出血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其健康素养.结论:规范、准确地执行医嘱和护理,重点监测和预防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突出个体化的心理辅导、人文关怀以及相关健康教育等的全面优质的整体护理,值得同行借鉴.
  • 摘要:总结了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右下肢丹毒护理,通过抗感染治疗、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探索护理干预在治疗丹毒患者中的有效作用.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COPD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我科于2017年2月收治了一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伴发肺脓肿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及患者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约为65%~75%.护理在对癌症病人治疗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有效地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疑难狼疮性肾炎抢救过程的工作配合,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更好地指导护理工作的配合.方法:从具体案例出发,详细分析狼疮性肾炎抢救过程,从人、机、物、法、环等5个方面进行个案追踪,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对此次疑难病例的病情及护理过程讨论,护理人员增强了抢救配合意识,且对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护理质量.结论:掌握疾病的病理特征,积极配合抢救,总结抢救过程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病之一,尤其重型颅脑损伤,具有高致死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因其损伤部位多,损伤范围大,并发症多,救治复杂.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是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减轻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反应,及预防并发症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对病情发展的高预见性和快速反应能力.2016年11月,我科收治了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经两周的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转康复科功能康复。
  • 摘要: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力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这不仅造成患者和家庭成员的痛苦,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通过医护合作、护士主导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从而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和病死率.
  •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对鼻咽癌放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7例鼻咽癌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采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由医生护士合作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状况及自我感受负担状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口腔黏膜反应、颈部活动受限、放射性皮肤损伤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维度及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医护合作健康教育,能有效减少放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心理,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医护患一体评估方式在术前手术患者的转运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传统的评估转运方式的与医护患一体评估后选择最合适患者最能接受的一种转运方式进行比较,总结两者评估方式对转运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上升了6.5%,转运时间减少了4.8分钟.结论: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确保转运安全,患者参与到医疗行为的选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节约了转运时间,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效率.
  • 摘要:目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康复锻炼效果的影响评价. 方法: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随机选取62名作为干预组,采用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行术后康复锻炼,以膝关节的屈曲活动度和肿胀度为主要的指标,测量术后第2、5、7天膝关节的屈曲角度和肿胀程度,并与58名对照组采用对症治疗及常规医护管理模式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第7天患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第5天、第7天患膝关节肿胀度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关节的屈曲活动角度和减轻肿胀度有明显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运用医护一体化服务护理模式护理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并评价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6-2016年12月来自本院的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对急性期的患者给予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患者在缓解后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医护一体化服务护理模式.对所有的研究患者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较,实验组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从而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高,对患者随访期间实验组的复发率也较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更好的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规范用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防止患者复发,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对依托网络平台的护理志愿服务在军队干休所的实施进行探讨. 方法:依托医院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组建以老年病专科护士为核心的多学科老年慢性病志愿服务团队,根据老干部病情需求,到干休所及老干部家中实施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延续护理及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并对干休所医护人员及老干部照护人员进行帮带与指导,实行双向转诊,构建了完整的为老干部志愿服务模式. 结果:依托网络平台的军队医院护理志愿服务提升了为老干部服务的技能,提高服务满意度,实现身心并护,有效提升老干部生活质量,加强了对干休所医护人员的业务帮带及照护者的护理指导,成效显著. 结论:依托网络平台的军队医院为老干部志愿护理服务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卡在预防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中的效果.方法:将98例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纳入调查系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进行了胰岛素规范注射和理论培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卡.结果:12个月后复诊,两组患者的皮下脂肪增生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感觉及痛觉,自我血糖管理积极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卡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脂肪增生,降低血糖波动减少胰岛素消耗量从而节约医疗费用.
  • 摘要:目的:研究移动护理对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方法:对实施移动护理前后的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实施前后满意度和护理差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移动护理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使用方便,与时俱进,确保护理安全的同时,节省资源,使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从而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对疾病稳定期的健康管理,可以延缓患者肺功能的下降,预防急性加重的发生,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以肺康复为核心的健康管理进行综述并对其实现初步构想.
  • 摘要: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康复科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DL及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平衡功能、自我效能、ADL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患者为中心的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ADL及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讨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细节护理精细化管理在喉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3~2016年本院头颈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其中,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部分喉切除的患者3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部分喉切除的患者35例)实施人文关怀细节护理,努力营造人文氛围、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提供个性关怀、实施回访制度,延续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则显著升高. 结论: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喉癌患者,可有效疏导患者的抑郁情绪,利于身心康复,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患沟通,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大大提升.
  • 摘要: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状况令人堪忧,己成为影响抑郁症患者治疗疗效、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患者、疾病症状、医生、药物等均可影响着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通过增加抑郁症患者相关知识、提供治疗方案和情感支持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抑郁症作为一种慢性病,期待一种个体化干预策略和规范的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手册,以指导临床实践.
  • 摘要:目的:探讨阴茎癌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伤口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阴茎癌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病例的相关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2例出现淋巴漏,经处理后痊愈出院;其余8例常规换药,伤口痊愈出院,无院内感染.愈合时间最短7d,最长30d.结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运用湿性愈合理念,尽早发现伤口异常,及时处理,引流彻底、加压包扎以及各种新型敷料的运用可明显加快伤口愈合.
  •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以提高患儿各功能康复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7月—12月住院进行治疗的6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儿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音乐干预,比较两组依从性评分、未做治疗次数及患儿家长满意度. 结果:实施第一周,两组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试验组依从性评分高于实施第一周,且试验组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未做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音乐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依从性,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 摘要:目的:评价音乐疗法对剖宫产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本文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查找实施音乐疗法对剖宫产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文献.结果: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实践中心(2008)(RCT)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判,最终筛选出6篇RCT.结论:①音乐疗法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并显示音乐疗法可以减少术后镇痛剂的用量.②音乐疗法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结论:音乐疗法能降低剖宫产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有陪儿童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甲儿童专科医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住院患儿家长1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病房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实验组在常规病房管理模式基础上采用音乐疗法进行管理,通过查询患儿腕带佩戴次数、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护理部病房管理规范标准、医院统一规定的在院满意度调查表、出院随访满意调查等方面,对二组病房管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在查询腕带佩戴次数、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达到护理部病房管理标准、家长在院满意度、出院随访满意调查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音乐疗法应用于有陪儿童病房管理中优于常规病房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4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管实验组联合使用音乐疗法观察2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紧张程度及心率、呼吸、血压、送管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紧张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05)实验组心率呼吸血压趋于平稳血管痉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运用于PICC置管中简单易行能起到镇静、镇痛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作用,同时能明显改善患儿焦虑情绪和疼痛反应,缩短血管痉挛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士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进食障碍患者饮食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对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84例住院精神病进食障碍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干预,分别比较饮食护理干预前、干预后一周、一月,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BMI)和皮褶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过一周的饮食护理后与之前比较,患者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指数及皮褶厚度较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的不良反应与之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一个月后,患者体重,体质指数,皮褶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营养前(P<0.01). 结论:精神病进食障碍患者针对不同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给予护理干预,保证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 摘要:目的:总结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皮瓣交腿移植治疗小腿及足部(骨)皮缺损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5例因小腿及足部(骨)皮缺损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皮瓣移植修复的病人进行系统的情志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外固定架护理、皮瓣阻断试验及供受区肢体的功能锻练.结果:25例中皮瓣中24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断蒂后边缘少量坏死结痂,后自行疤痕修复,干痂脱落.2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5个月,中位数9个月.供区肢体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1例,受区肢体膝关节活动障碍1例,踝关节活动障碍1例.结论:系统、全面的护理是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皮瓣交腿移植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供区肢体功能的恢复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 摘要: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紊乱综合症.婴幼儿一旦腹泻可很快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故应及早防治.
  • 摘要: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后,中国公民上半年出生人口达831万,上涨6.9%;两个孩子出生比例为44.6%,比去年增长了6.7%,这也意味着中国孕产妇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因营养失衡所致的妊娠疾病及胎儿发育不良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社会宣教及孕期检查、筛查意识,加强国人对营养的重视程度,监测孕产妇营养状况,发现潜在的营养风险,通过科学摄取合理营养,降低母儿风险也变得尤为重要.科学研究表明生命早期摄入合理、均衡的营养,将有助于降低孩子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根据卢碧玲等研究,系统管理孕期体重可有效控制体重增加,降低低体重儿、巨大儿的发生率和其他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补充是否能够提高运动干预对老年肌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建库至2016年7月19日的相关文章.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章质量,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不能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6篇文章,共429名老年肌少症患者.总体文章的方法学质量等级为中等.与单纯运动干预相比,联合营养补充可以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的瘦体组织含量(FFM)(5.78,95%CI:5.17to6.40,P=0.000)和肌肉含量(MM)(SMD=2.048,95%CI:0.907to3.189,P=0.000),同时增强患者的膝关节伸展度(keen extension strength)(SMD=1.08,95%CI:0.71to1.45,p=0.000)和正常步速(usual walk speed)(SMD=0.570,95%CI:0.19to0.95,p=0.003) 结论:营养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运动干预对老年肌少症患者的肌肉组成、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但效果可能受目标人群,营养干预种类及量的影响.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现状及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全部住院治疗的31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分析患者营养支持应用方式,比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eition,EN)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 结果:25.81%(8/31)的妊娠合并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未进行营养支持,分别有32.26%(10/31)和41.94%(13/31)患者采用PN与PN和EN联合支持治疗.PN和EN联合支持治疗患者组的感染发生率(18.18%)、腹胀缓解时间(3.85±1.07)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6.31±2.29)d、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PN支持治疗患者组(P<0.05),但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治疗组间的胎儿终止妊娠率、早产率和足月生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病例中,营养支持应用广泛;PN与EN联合营养支持总体临床效果优于PN,鉴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小样本量,有必要采用论证强度较高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摘要:心脏瓣膜病在中国是一种很常见的心脏病,每千人中大约有七人患该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心脏瓣膜病患者大约有1500万人[1],而中国心脏瓣膜病约有140万人[2,3],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50%.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在中国己经开展了近50年,每年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将近10万人[4,5].所有的"换瓣"病人均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6例应用3D打印技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采取个体化、系统化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手术切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2周、3月、6月Harris评分均优良,并逐步提高.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行髋关节置换术,结合术前有效评估,术后个体化、系统化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呼吸机管道管理中的作用. 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科以“降低呼吸机管道管理缺失率”为主题,针对管道放置不合理、管道污染、冷凝水未及时处理、湿化罐加水过多、使用中管道未及时更换等现象,进行现况调查、原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处置等. 结果:呼吸机管道管理缺失率由55.5%降至28.26%,目标达成率101.67%进步率48.41%,达到设置目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进呼吸机管道管理的缺失率,从而保证了呼吸机管道管理的质量,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鼻胆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面的有效性.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通过QCC十大步骤对我科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患者进行有效管理,比较活动前后鼻胆管拔管率改善情况.结果:QCC活动的有效实施后,鼻胆管拔管率由改善前8.5%下降至2.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鼻胆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保证患者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产妇乳房胀痛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对策拟定,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流程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产妇乳房胀痛率从37.10%降至9.33%;乳房硬度和疼痛程度均有明显改善;制定了标准化产科健康教育单;圈员的责任心、自信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品管圈知识评分均高于活动开展前.结论:开展QCC活动能够有效降低住院产妇乳房胀痛发生率,促进母婴健康,提高服务质量和圈员能力.
  •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儿静脉留置期间的药物渗出率.方法:通过组建呵护圈,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与实施对策和效果评价,充分运用科学管理工具指导完成圈组活动.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渗出率由19.02%下降到5.62%.结论:品管圈活动是降低渗出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信对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实施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家庭主要照护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专科医护利用微信对其发送饮食、用药及康复知识与技能等进行跟踪指导.观察并比较3个月后,两组照护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与康复技能掌握情况,评定两组照护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组照护者脑卒中相关康复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信对脑卒中照护者进行跟踪指导,能有效提高其家庭康复照护能力,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3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患儿实施有效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组合式外固定架护理,同时给予积极规范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13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1月,平均22个月;应用Ratliff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1例,良2例;所有患儿均无行走疼痛、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发生.结论: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13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手术成功解剖复位、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的救治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病人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自行到急诊科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采用优化的救治流程,与2015年1月至10月同类病人,采用传统救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进入导管室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1),出院后不同时间内主要出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P<0.01).结论:优化的救治流程,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 摘要: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案例翻转查房在提升重症患者护理服务品质中的应用效果.工作中运用翻转查房的理念,对查房前记录案例、准备查房内容及如何改进等环节进行控制,变被动为主动,从表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探讨,激发护士主动发现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主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锻炼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组织和写作能力,提升重症患者护理服务品质.
  • 摘要:目的:为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对ICU老年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88例老年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情况.结果:本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普遍存在轻度抑郁的负性心理反应.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显著改善ICU老年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中病例纳入时间段为2015年8月~2016年5月,将本院产科住院部确诊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患者共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终止妊娠时间,新生儿体质量、Apger评分以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量为(325.8±35.6)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终止妊娠时间为(38.1±1.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为(3.4±0.3)kg,Apger评分为(9.6±0.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延长终止妊娠时间,改善新生儿体质量以及Apger评分,并对降低产妇与新生儿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也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实践中予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0例接受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护理模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比较两组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结果: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5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此59例患者分为两个研究小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30例,对照组有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概率(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切口感染)、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97%)、并发症发生概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86%)、并发症发生概率(27.59%),并且前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优于后者,两个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堵塞血管所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的一种疾病.血管内血栓形成有三个条件:⑴血流瘀滞;⑵血管内膜损伤;⑶血液高凝状态.任何内科疾病如果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就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的可能.对于外科患者而言,手术本身即是最重要的危险因子.有20%的普通外科患者以及超过70%的下肢骨科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死率高达20%~30%.临床实践证明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可显著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减轻患肢症状.现将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滤器植入术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平等的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与生存质量的关注,是对人的应有的人格,尊严和需求的肯定.要打破传统的打针吃药的观念,转变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更好更快的发展.
  •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减轻无痛人流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2例无痛人流患者,随机分组,各61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于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痛人流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为了解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疾病恢复情况,与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从我科抢救室2016年选择1~6月份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30例为普通组,30例为优质组,普通组在抢救后给予常规治疗,不与患者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优质组在抢救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对病人进行宣教,询问患者休克的导致原因,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帮助,最后对比两组病人在最后的疾病恢复情况. 结果:通过优质护理,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优于普通组的恢复情况,优质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大于普通组. 结论: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能有效的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革和护理技术的发展,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护理实践中.在护理工作中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把对患者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减轻病痛,促进疾病康复.而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来说,语言交流的障碍,病情的危重,护理人员对其加强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患者又面临以下问题:因为气管插管,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为防止意外拔管需要约束四肢而无法随意活动;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面对封闭的病房环境及复杂的治疗,患者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烦躁、抵触的负面情绪.面对这些问题,加强人文关怀就尤为重要.
  •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体检量也有所增加.在体检过程中,沟通成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才能不断优化体检流程,实现与体检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发生纠纷.本文结合健康体检护理的实际情况,对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技巧等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 摘要:目的:预防和减少消化内科患者及家属跌倒事件.方法:通过PDCA结合品管圈的质量改进方法,对消化内科患者及家属发生跌倒的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到主要原因,制定计划和措施后实施,评价实施结果,不断循环总结归纳.结果:使患者及家属跌倒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PDCA循环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的良好工具,应用品管圈的方法可以调动护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改善设施、环境可以预防患者及家属跌倒;结合消化内科特点采取防跌倒措施、改进流程可以提高护士的警觉性;采用多元化宣传教育的方法、增加警示标识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 摘要:目的:针对截石位手术患者术中皮肤压疮的不良事件问题,建立截石位手术患者术中皮肤全程护理的标准要素,通过标准化运行监测和分析,减少压疮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方法:按手术流程对截石位手术患者术中皮肤压疮不良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在每个流程节点制定实施标准,并通过科室专家组监测和分析.结果:截石位手术患者压疮的预防全流程各环节的操作都有实施标准,并常态化运行,手术室护理质量显著提升.结论:对手术室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干预管理可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保障了患者的手术安全,在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压疮评估、压疮的标准化预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减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本院神经外科二病区2015年—2016年收治的手术患者进行护理体会和总结,采用物理性预防措施,进行腹式呼吸和呵欠运动训练,变换体位与体位引流,运用叩击震动法和有效咳嗽及超声雾化吸入、口腔护理并及时吸痰.结果:有效预防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结论:重视基础护理,掌握护理方法,早期预防干预能有效减少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复杂肾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行PCNL的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25.53%(P<0.05),满意度为86.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96%(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PCNL治疗复杂肾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显著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复杂肾结石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在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医院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另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患者均为按照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对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发生感染的感染率为8.9%(10/112),对照组的感染率为40.6%(39/9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组组,两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感染的部位中,以血液和呼吸道为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周透析频次以及血清蛋白水平有关,感染与未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透析医院感染主要与患者年龄、周透析频次、血清蛋白水平等因素有关,在患者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护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HA)后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同期施行HA治疗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之上加行预见性护理.出院前1天比较两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例数、平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疮、感染、便秘、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HA患者术后应积极运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剖宫产术后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腹胀,产褥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在患者出院时,用自制问卷进行术后并发症相关知识与护理满意度评价. 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产褥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腹胀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5/8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0%(18/60)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观察组术后健康知识与护理满意度得分分别为:(88.53±7.25)、(90.24±6.4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并发症的认知及护理满意度.
  • 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早期活动在神经外科术后恢复中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外科额叶占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实施早期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观念进行下床活动,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据加速康复理念,实施早期活动的护理计划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主要研究了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17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1组、护理2组,其中护理1组患者87例,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护理2组患者87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护理1组优于护理2组(P<0.05).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和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两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且护理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认识,有效降低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的90例明确诊断为早期慢性肾衰竭并发高血压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正常服用降压药的同时采用健康教育以及多项护理干预等,对照组按照医嘱正常服用降压药.每天记录血压变化情况,观察周期为2周.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血压水平更平衡,且服用药物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明显,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用药物控制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高血压方面有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方法:依照住院日单双数次序将187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n=96)和对照组(n=91),对照组执行常规的内科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基础上于患者病情稳定48h后(入院2~7d后)给予目标性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总分值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同期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于促进脑梗塞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确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模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