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7-04-27

主办单位:《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410条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脊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型术(PVP)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200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0例,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完善相关检查;术中严密监测灌注剂在注射过程中的渗漏现象,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面色的变化,观察患者肢体的感觉、运动情况;术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h~2d内疼痛缓解,术后3d~7d康复出院.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灌注剂渗漏,1例出现术中高血压.结论: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较好的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熟练掌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技巧和护理,同时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对其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PICC应用的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血管受到药物刺激而引发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防止并发症的恶化. 结果:100例中有98例成功穿刺,成功率达到98%.治疗过程中有1例发生了静脉炎,1例发生了穿刺点感染,经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对于长期静脉输液及需要输入刺激性液体的患者,PICC是最优先选择且并发症最少的静脉通道,因为其保留时间长,可避免重复穿刺,且长期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不影响其生活及工作、减少对外周静脉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和药液外渗的发生、减少病人痛苦、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鉴于PICC在临床应用的效果较为显著,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提升约束患者身体舒适度,确保患者安全.方法:用回顾性方式调查2016年11月份到2017年2月份本科室约束患者的约束使用率、使用约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结果:对患者约束存在以下问题:约束方法不妥;约束时间太长;患者的尊严受到侵犯;对约束患者照顾欠缺.结论:做好对精神科患者的约束护理,必须理解患者的约束体验,遵循“尽可能不约束或少约束;尽可能短时间约束”的原则,制定安全、舒适、人性化的约束护理管理措施.
  • 摘要:目的:浅析精神科自杀自伤风险评估表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3月—9月收治住院120例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发作状态的住院患者进行“精神科住院患者自杀自伤风险评估表”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多数抑郁发作状态的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杀自伤行为风险.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未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结论:通过开展精神科住院患者自杀自伤风险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抑郁发作状态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有明显防范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应用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82例使用特利加压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月-6月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7月-12月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患者42例作为实验组. 结果:实验组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处理失禁性相关性皮炎花费、皮肤伤口愈合天数分别为33.3%,11.57±4.12天,482.31±165.48人民币,3.12±1.25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5%,14.02±5.23,653.23±192.3人民币,3.12±1.25天(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使用特利加压素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花费,缩短皮肤治愈天数,减轻患者痛苦,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摘要:总结10例颈动脉剥脱术(e-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充分交流,解除顾虑,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伤口和体位护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使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
  • 摘要:目的:回顾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8例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支架置入术常规护理及抗凝药物疗效观察.结果:17例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及护理痊愈出院,1例未遵医嘱口服抗凝药术中出现穿支梗死.结论:合理规范化的护理及术前抗凝药物的应用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 摘要:目的:总结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经验,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01月至2016年01月住院的32例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措施.结果:32例颈髓损伤患者均减少或避免了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可提高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
  • 摘要:通过颈外静脉与前臂静脉留置针置管方式的比较研究,探讨如何减少胃肠道息肉术后全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全肠外营养中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节约成本.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 摘要:目前,静脉输液治疗成为了护士日常的主要工作耗费了护士大量的精力.因此,国内外各学者致力于研发智能输液监控系统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综述智能输液监护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启示,拟探讨出一套高效的静脉输液监控管理方法,以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 摘要: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和给药途径之一.静脉输液方式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和工作任务,使其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从静脉治疗技术真正运用到临床至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静脉治疗为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技术风险及护理安全隐患.对临床输液工具的选择和合理化应用亦然需伴随着近年来药物的发展和个体化需求而选择使用.护士应在综合治疗方案、持续时间、能力和可获得的护理设备资源的基础上选择适用导管的类型,以满足患者血管通路所需.为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需进行合理评估,熟练掌握各类穿刺工具的特点,合理为患者选择静脉输液穿刺工具,减少了输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方便、快捷的输液治疗.
  • 摘要:临床上静脉输液的人群越来越多.则因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也在不断的升高.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患者被静脉炎的出现所困扰,而且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穿刺的艰难,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进展,为了预防此情况的发生,本文概述了静脉输液及相关的并发症,分析了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常见原因,并总结了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 摘要:目的:通过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病人体内放射性标记药物发射的γ射线扫描成像,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是SPECT(检查中最普遍的给药方式.对放射性核素用药途径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辐射特性及防护措施护理分析和研究. 方法:通过病人操作前准备如:患者的评估;护理人员的防护;放射性药物的准备等、操作中药物的注射如:操作方法的选择;“弹丸”的注射;拔针和按压针眼的方法等、操作后处理及防护措施管理如:放射性废物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及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与结论:加强病人、家属及公众的沟通与健康宣教,强化专科技能培训,掌握各项操作的关键环节,提高防护依从性,减少核辐射损伤,降低核辐射职业伤害,保障了患者、家属、公众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心理干预护理在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7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在手术中提供聚焦心理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不良情绪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患者提供聚焦心理护理干预后,能够缓解及减少不良情绪的出现,同时使护理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 摘要:目的:进一步发挥专科护士作用,提高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方法:将专科组长岗位设置为专科护士岗位,重新界定专科护士岗位入选条件,择优选拔4名护士就任专科护士岗位,明确工作定位,本着“有位、有为”的原则,完善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结果:经过实践,专科护士工作得到医生、护士的肯定,专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高质量的专科护士培养既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长期的临床磨练,立足临床一线,设立专科护士岗位有利于专科护士的使用和持续性培养.
  • 摘要:目的:探讨开设肾病专病管理门诊对IgA肾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选择在肾内科专科门诊就诊以及在专科门诊就诊同时在肾病专病管理门诊就诊的IgA患者各210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以及营养状态.结果:在肾病专病管理门诊就诊的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开设肾病专病管理门诊能提高IgA肾病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健康教育的落实,有利于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好孕课堂是否有助于改善IVF助孕患者情绪状态、患者满意度及其妊娠结局. 方法:随机选择512例于2014.12至2015.12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助孕治疗并参加好孕课堂的新鲜周期移植患者,根据其参加好孕课堂次数将其分为三组,A组患者共68例,参加好孕课堂次数为0;B组患者共260例,参加好孕课堂次数≤4次,C组患者共184例,8次好运课堂全部参加.比较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焦虑与抑郁情绪状态、患者满意度及妊娠结局. 结果: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焦虑及抑郁状态评分C组<B组<A组(P<0.05),而患者满意度B组与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01),C组较B组、B组较A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有升高趋势,早期流产率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展好孕课堂显著改善IVF助孕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开展与推广.
  • 摘要: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后器械交接缺陷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确保手术顺利运行. 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选定降低手术后器械交接缺陷率为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对手术后器械交接缺陷的发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手术后器械交接缺陷的原因,设定活动目标,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手术后器械交接的缺陷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后器械交接缺陷率由活动前的6.77%降至活动后的1.46%,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全体圈员在QCC手法运用、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明显提高. 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手术后器械交接缺陷率,从而加快手术周转、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评估在脑瘫患儿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认知水平的影响. 方法: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及心理评估,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2组家属疾病认知程度进行评估,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对认知水平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应人能力、应物能力、言语能力、精细动作及粗大动作D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疾病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治疗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轻度残疾、中度残疾及重度残疾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及心理评估效果理想,能提高患儿家属认知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在医疗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尊重、关心、理解病人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疾病的治疗上,还表现在治疗环境、健康引导和人员的构建上,人文关怀的理解和应用,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桥梁,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方法:总结康复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结果:在工作中理解并应用人文关怀的理论和经验,更好的服务病人,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结论: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另一个体现,在医护工作融合人文关怀的理念,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
  •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技术结合心理护理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焦虑、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101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实验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康复指导,实验组给予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比较患者的焦虑程度、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的焦虑程度、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理能力伴随干预时间的推移,均得到明显改善,并表现出于预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尤其实验组更加明显.结论: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技术可以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治疗压疮的作用,促进患者压疮的愈合,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感染.方法:选取我科自2013年6月一2016年6月收治的59例带有不同分期的压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康复新液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治疗压疮的作用.结果:导致压疮发生的因素有多种,一般护理措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能促进创面干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及药物吸收,从而达到促进压疮愈合的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在危重患儿口腔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60例治疗过程中合并口腔炎的患儿,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生理盐水口腔护理;观察组患儿选用康复新液口腔护理,以3天为观察期,比较两组药液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口腔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P<0.05).治愈率分别为36.7%和30.0%(P>0.05)。结论:康复新液对口腔炎的护理效果优于生理盐水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口腔护理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科学的呼吸道管理法,在预防脑梗塞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脑梗塞卧床患者1076例,其中男性488例,女性588例,年龄39~92岁,平均年龄65.5岁,病程7d~1.2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0例,其中男性212例,女性328例;和对照组536例,其中男性276例,女性260例,分别采用科学呼吸道管理法和脑梗塞一般护理常规,比较2组坠积性肺炎的防治率. 结果:观察组坠积性肺炎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脑梗塞卧床患者防治坠积性肺炎的管理中,应用科学呼吸道管理法与常规护理法,在预防脑梗死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管理中具有临床意义.
  • 摘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以反复发作的睡眠期打鼾,呼吸暂停,憋醒伴有日间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一系列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生理表现为低氧血症,睡眠结构紊乱为主要特征.多导睡眠监测(PSG)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的金标准.随着人们对睡眠质量的关注,睡眠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OSAHS)的病人被筛查出来.随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纳入了危重症病人进行此项检查.睡眠监测是一项特殊的检查,夜间进行,检查时间长,在监测中活动受限,尤其危重症患者做此项检查时,更是需要大量护理工作,以保证检查的安全性,门诊病人来做此项检查时,病情相对稳定,睡眠技师完成机器的安装后病人就进入睡眠模式,偶尔夜间的如厕问题也都在床旁自行解决了,睡眠技师无需太多的生活照料,只需关注机器的运转情况及次日的睡眠趋势图的分析判读.现在纳入了危重症病人进行此项检查,危重症病人大多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检查中独立解决如厕问题就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隐患及病情发生变化时的救护问题,另外每小时都要查看病人的睡眠趋势图,导线连接是否脱落.这时的危重症护理尤其重要,有些危重症病人甚至在有各种监护的情况下在床旁完成检查,睡眠技师完成导联的安装,机器的佩戴,还需要补充专业的护理技能,夜间巡视病人的病情及机器的运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异常情况,保证检查的顺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介入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经验为病人提供可及性护理服务,以优质的护理经验和技术服务于病人,保证检查的安全和有效,此时专业的护理经验尤其重要.
  • 摘要:口服中毒主要是指经口服用有毒物质而导致的急性中毒事件,这类患者的病情通常发展迅速,随着毒物进入患者机体内时间的推移,毒性可能扩散至患者全身多个器官内,故临床上对口服中毒患者应进行急救处理,尽可能快的给予患者排毒、解毒处理.排毒解毒是口服中毒患者的抢救关键,洗胃是临床上对口服中毒患者实施的最佳排毒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胃内有毒物质进行清除,从而起到遏止毒物吸收、扩散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患者在口腔护理后做气囊上滞留物强化冲洗能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 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并接受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81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均持续气囊上持续低负压吸引,落实预防VAP的相关措施,干预组在每次口腔护理后给予强化气囊上滞留物冲洗操作.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病死率,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的菌株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试验结果显示,ICU气管插管患者在口腔护理后用氯已定液强化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冲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还能有效减低下呼吸道细菌的菌株数量.
  • 摘要:目的:口腔科门诊具有病人多,复诊次数多,人流量大,涉及到仪器设备、手术器械、材料,且病种广泛、侵入性操作等特点,并且服务对象多数为老年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故在接诊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一旦发生意外,未进行有效救治将出现不良后果,医患纠纷将难以避免.因此口腔门诊患者的安全管理及纠纷防范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方法:从2014年5月以来,我科全面开展“预见式护理”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患者就诊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结果:针对口腔门诊患者就诊时易出现的风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防控应对措施,优化了服务流程,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杜绝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结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人文服务,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减少及杜绝纠纷发生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4月2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例,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围手术期护理.术后观察患膝关节伤口总引流量、术后2周HSS膝关节评分及平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总引流量、术后2周HSS膝关节评分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减轻疼痛、降低住院天数,值得在外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 摘要:近年年患者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人数越来越多,介入治疗中出现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明确老年心血管介入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的围手术期风险应对护理措施,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老年患者舒适程度和满意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的特殊性,以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对我科自2016年5月~2016年7月收住院的3例老年痴呆髋部骨折患者,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护理及康复指导. 结果:3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痴呆患者髋部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手术的成功只是一个方面,只有达到功能康复,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老年痴呆患者是一特殊群体,护理上应注重遵循个体化、人性化、全面性等原则,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宣教或功能指导时应采取对患者与家属同步教育,家属为主、患者为辅的特殊模式,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调查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风险及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 方法:对纳入的老年胃癌患者在入院24h内进行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将NRS2002得分≥3分作为营养支持的适应症.通过问卷调查详细收集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对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相关生化指标等进行对比. 结果:营养风险(NRS≥3分)发生率为80%,其中87%的有营养风险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其中43.4%为肠外营养支持;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中,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无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支持患者中,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术后不同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1d相比,肠外营养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肠内营养组中,仅前白蛋白在术前、术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营养支持可以降低有营养风险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均可以有效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慢病患者对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居家延续护理的需求.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选取本社区14名慢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分析法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提炼主题.结果:14名慢病患者对居家延续护理均表现出积极、急迫的态度.其主要需求包括医保政策经济的支持、疾病相关知识的渴求、心理慰藉关怀的服务、日常安全及疾病护理能力的帮助.结论:政府应明确其支持指引作用,加强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专业化居家延续护理团队建设,充分满足居家慢病患者的服务需求,更好地推动居家延续护理事业的发展.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男性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4例脑卒中男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以常规护理方式为基础,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对比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1.5%(22/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16/27),结果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4.278,P=0.036<0.05).结论:综合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消除脑卒中尿失禁老年男性患者的尿失禁问题,具备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预防及家庭护理.方法:选取本组12例老年女性,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实行家庭保守治疗,给予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本组12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通过家庭护理,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病人只要治疗方法正确,精心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家庭治疗也会完全康复.
  •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干预,结合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护理,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将8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10个月后对参与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OP)知识掌握率、生活方式影响、遵医嘱服药、疼痛改善、骨密度指标测定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善症状,降低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胆管取石术中预见性护理应用.方法:将68例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胆管取石术老年患者,按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而护理满意度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越发增多,尤其是一些慢性进展的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出现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一般患者由于遗传或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使得胰岛细胞减少或者胰岛素抵抗,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等症状.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多种多样的护理模式对糖尿病研究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对就对近年来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中的发展进行阐述。
  • 摘要: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疾病等多方面的因素,极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在夜间,护理力量薄弱,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往往不能及时被发现,可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因此,对老年人糖尿病人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和护理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研究在阅读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糖尿病人夜间低血糖的原因、临床表现、危害及护理对策等进行综述.疾病、药物不当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低血糖,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人危害是极大的,无论是对脑功能、心脏还是其他脏器,都有一定损害,因此医护人员要通过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促进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健康,以此作为临床护理措施的依据,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据报道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面对老年人日趋增多的严峻局面和随之出现的诸多健康问题,临床护理人员认识到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具备因人而异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本专案旨在对影响老年抑郁的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利于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人数不断上升,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认识,提高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预防及护理能力,降低下肢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本文现就近年来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原因、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27例65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分析相关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与实施常规护理的205例患者进行对比患者跌倒的发生率.结果: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达到预防患者跌倒发生的目的.结论:对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误吸的安全管理和相关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对所有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其入院或病情有变化时快速高效筛选出误吸高危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多层面落实误吸/窒息防范措施;构建护理部-老年学组组长-科室信息员三级质控体系,规范各临床科室误吸高危人群上报和误吸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及相关防误吸质量控制标准.结果:预防误吸的管理,完善了老年患者误吸的风险评估,全面落实防误吸的护理措施;构建防误吸质量控制三级质控体系,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定期检查反馈,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的误吸率.结论:系统的、规范的防误吸的管理及护理质量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老年住院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立体聚焦支持护理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头颈部放疗患者112例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疗护理,试验组接受立体聚焦支持护理,对干预后两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在各相关观察指标方面的差异性做出比较.结果:试验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类患者,(P<0.05).结论:采用立体聚焦支持护理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干预,在提升该类病例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具备积极效应.
  • 摘要:目的:总结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河北省眼科医院眼整形科收治的38例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规范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者术后出现上穹窿结膜脱垂10例(26%),暴露性角膜炎1例(2.6%),眼球上转功能障碍1例,欠矫2例,通过加强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患者的全面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减少并发症、保证疾病治疗效果及康复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消毒方法对于悬浮床滤单的消毒效果. 方法:选择60例应用后需进行终末消毒的悬浮床滤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某品牌臭氧床单元消毒机(LK/CXD型)进行消毒,对照组采用优氯净浸泡的消毒方法,比较两组滤单消毒前后细菌菌落数及两组消毒方法对杀灭滤单条件致病菌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滤单消毒后菌落数为2.5±0.8,对照组滤单消毒后菌落数为1.8±1.2,两组结果均≦5cfu/cm2,达到消毒标准.观察组及对照组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他条件致病菌消毒前后显示两种方法杀菌效果良好,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臭氧床单元消毒机及优氯净浸泡的消毒方法进行滤单的终末消毒效果均达到国家卫生部标准,同时此两种方法针对条件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由于优氯净有腐蚀滤单的作用,故更推荐应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滤单消毒.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宫颈癌患者放疗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与管理,比较两组间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心理健康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通过比较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健康教育达标率、心理健康状况、患者满意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宫颈癌患者康复速度和满意程度,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结直肠癌接受手术患者应用《Caprini评分表》得到的护理效果.方法:将《Caprini评分表》应用于150例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通过使用该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使用评分表前的75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使用《Caprini评分表》后对患者评估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及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高于使用前.(P>0.05).结论:根据《Caprini评分表》评估情况能够有预见性地、有效率地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升优质护理服务.
  • 摘要:目的:对留置导尿和日常维护工作中手卫生时机、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方法:根据自己在留置导尿工和日常维护工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目前本科室中仍然存在着手卫生依从性低、洗手合格率不高的情况. 结论:医院是各种致病菌与传染源较为集中的场所,随着各种介入诊疗和接触操作,致病菌和传染源交叉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而手卫生是否规范的执行的问题在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研究的确不容忽视,在留置导尿和日常维护工作中,每一个患者的每一项护理操作都是由护士的手进行具体执行,而医院患者是多样的,他们携带的病原种类也是多样的,但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许多护士对洗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洗手依从性、合格率降低的现象.本文主要研究留置导尿和日常维护工作中手卫生时机、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分析采集留置尿管患者中段尿284例次尿培养结果,比较应用改良法与常规法的差异性,为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提出相关依据.方法:对两组留置尿管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法和改良法留取中段尿,比较尿培养标本的污染情况.结果:常规法151例次中污染35例次(23%);改良法133例次污染12例次(9%).结论:改良法留取中段尿标本实用、合理,明显降低污染率,具有可行性.
  • 摘要:目的:研究流程优化管理对输尿管软镜手术的应用和维护保养的影响. 方法:对283例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手术的配合流程进行优化,通过建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标准、输尿管软镜手术相关操作流程的设计、组织全体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成立手术供应保障团队,进行人力资源优化等流程优化的实施,评价对输尿管软镜手术的工作效率的影响. 结果:本组28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45min~150min,一期清石率为92%,术后有4例发生低热之外,无严重出血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天数为4-6天.流程化管理后专科护士配合能力明显提高,清洗灭菌循环时间要比之前的3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加快接台手术的衔接和运转.输尿管软镜维修6次,除手术操作因素之外的损害,其它非手术原因造成的损害为零,手术台数发生输尿管软镜损害率最低为0.98%,医生的满意度由优化流程前的85%提升到95%,患者的满意度也由之前的88%提升到98%. 结论: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已成为上尿路结石治疗的主要手段.流程优化规范工作流程,手术室护士和其它相关人员对输尿管软镜、及其配套的仪器设备和辅助器械的操作程序能够快速、正确掌握,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能够及时发现故障,有效规避因输尿管软镜障碍而导致患者改变手术方式和增加手术时间风险,降低手术台数发生输尿管软镜损害发生率,降低维修输尿管软镜的时间、费用和维护成本,提高手术室有形资产的价值,推动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了医护的关系和谐.
  • 摘要:目的:探讨流程优化对神经外科手术室输血安全管理的影响. 方法:通过术中输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从而加强护理人员对输血流程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输血流程优化前、优化后从术前取血时间、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及术后病人麻醉苏醒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术前从下达医嘱到取血时间明显缩短,取血时间缩短率显著提高(P<0.05);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术中有无加温血制品,使得病人低体温、寒战减少明显提高(P<0.05);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明显降低(P<0.05). 结论:优化的术中输血流程能够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术中输血流程管理,确保手术中患者生命安全.
  • 摘要:目的:手术室患者安全转运与交接的每个环节都得到控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隐患的发生.方法:落实查对制度,对手术室患者安全转运与交接流程进行优化再造.结果:手术室患者安全转运与交接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提高了相关人员对患者安全转运与交接的依从性.结论:手术室患者安全转运与交接流程优化,保障了手术患者安全,同时有利于提高手术团队成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手术团队间患者安全转运与交接有效沟通和协作.
  • 摘要:目的:探讨龙血竭胶囊粉加酒精对压疮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2016年12月神经外科23例压疮患者的24处不同部位ⅠⅡ期压疮患者选择两种方法治疗,对照组使用西医换药常规护理治疗,干预组选用在西医换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龙血竭胶囊粉加酒精涂抹创面.结果:干预组(P<0.05)比对照组(P<0.05)相同压疮分期愈合所需要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外用龙血竭胶囊粉加酒精对缩短压疮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 摘要: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为了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因此,在手术后开展康复护理,以使患者受损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目前,临床研究中尚缺乏精细的、系统的瑜伽运动干预方案,即瑜伽运动处方.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瑜伽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以期为慢病管理中瑜伽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和借鉴和参考.
  • 摘要:目的:建立一个信息化、标准化、整合化、、互动化、专项化的慢性肝病信息管理平台,为慢性肝病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诊疗资源和服务,为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一手资源. 方法:分诊护士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患者进行登记基本信息,并标记出首诊或随诊.根据治疗情况将随访患者分为3组,非治疗组、既往治疗组和治疗人类慢组.手动录入、拍照留存外院相关的就诊资料.患者就诊完毕,护士根据就诊病历更新个人信息,借助网络平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疾病咨询,预约下次的随访时间.护士每周定期导入随访患者的检验报告,并绑定随访记录. 结果:慢性肝病管理型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后,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疗、护理、咨询平台,患者的就医感受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从而患者的依从性、满意度大大提高. 结论:建立了具有真实、一手的临床随访资源的慢性肝病信息管理平台,有利于慢性肝病研究的深入和开展,有利于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最终造福于慢性肝病患者.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常有思想顾虑重、抑郁或焦虑等心理反应.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生活质量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本院进行治疗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TIME-H原则在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62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伤口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整体护理之际引入TIME-H原则,在常规伤口护理的基础上实施“TIME-H”干预方案. 结果:观察组伤口治愈总体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8.60%,高于对照组的90.50%(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渗液明显减少天数较对照组缩短或减少(P<0.05);观察组实施TIME-H原则方案后平均评估分值明显减少(P<0.05). 结论:基于TIME-H原则在下肢静脉溃疡整体护理之际的应用,使伤口护理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一个全面性、框架式的指南,为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提供了更为科学、人性化的优质护理.
  • 摘要:目的:编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程家庭氧疗健康信念问卷,检验其信效度,并初步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程家庭氧疗的健康信念. 方法:在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访谈形成初始问卷,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形成最终问卷.使用此问卷对便利选取的57名进行家庭氧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测评. 结果:(1)形成的长程家庭氧疗健康信念问卷共23个条目,4个维度.问卷的各条目CVI在0.6~1之间,全部条目的平均CVI为0.89.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ˊsα系数在0.75~0.82之间,问卷总的Cronbachˊsα系数为0.67.(2)长程家庭氧疗健康信念问卷总得分为88.96±7.13,低氧血症易感性认知和低氧血症严重性认知的得分分别为24.70±2.77和25.75±2.81,长程家庭氧疗益处认知和长程家庭氧疗障碍认知的得分分别为19.51±2.59和19.00±3.97. 结论:(1)长程家庭氧疗健康信念问卷各考评指标能达到问卷的一般要求,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长程家庭氧疗健康信念的测量.(2)调查显示,患者对长程家庭氧疗障碍的信念比较欠缺,建议临床护理工作者可立足于患者长程家庭氧疗的信念,尤其针对于长程家庭氧疗的障碍的信念进行指导.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早期营养组及对照组,然后分析治疗前后两组PaO2及PaCO2变化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营养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CO2、PaO2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纠正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做好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早期肠内营养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通气受限,而通气受限即可由于气道狭窄也可因肺弹性回缩力的减弱而引起.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第二位.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35例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肺癌患者现总结了其护理体会.
  • 摘要:目的:了解患者对静脉输液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护士对静脉输液健康教育的认知,完善在静脉输液健康教育的宣传. 方法: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法,分别对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和护士两个群体就患者就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输液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施进行调查.患者发放100份回收率100%.护士采取不记名封闭式答卷64份回收率100%. 结果:输液不良反应的处理、输液滴速的调节等方面患者的认知与护士进行的宣教告知有很大的差异.每瓶液体所用时间、穿刺前皮肤的准备、输入药物的作用等方面患者想了解的比例大而护士告知的宣教比例少.90%的输液患者不了解液体输入时间,83%的患者不了解输入药物的作用,仅有5%的门诊输液护士会一直告知患者每瓶所用时间和输液间适当的肢体活动. 结论:护士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医疗的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宣教.
  • 摘要:目的: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9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就诊的老年期痴呆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法,采用MOCA和MSE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MOCA和MSE量表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台梭利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患者认知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 摘要:母婴床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知情权,体现了产科为母婴服务、以回归家庭为目标的服务特色.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产妇自护和护理婴儿的水平;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满足需求;进一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减少医疗纠纷,融洽了护患关系;降低了产科因母婴分离核对的出错率.母婴床旁护理是实现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
  • 摘要:目的:探析健康教育运用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5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健康教育,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将健康教育运用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以及产褥期保健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增强护理满意度,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护理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结果:30例患者,26例治愈出院,4例由于就医较迟,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达到86%.结论:急诊首诊医生负责制,开辟一条生命绿色通道,保持呼吸道、吸氧、静脉输液通畅,作好心电、血压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正确使用脱水剂,积极预防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并发症,做好皮肤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心理康复的护理方法.提高脑出血患者全面康复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身心共同康复,使其重返社会. 方法:通过对2016年9月—2016年12月入住神经内科的48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问题早期介入心理康复护理,运用心理护理方法,根据脑出血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48例患者中,生活完全自理,未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并重返工作岗位的20例,生活部分自理,出现少量心理问题但能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并重返社会的18例,出现部分情绪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康复效果的8例,放弃治疗或死亡的2例. 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根据脑出血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及干预治疗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帮助患者克服负性情绪,建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其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体位护理对维持ICP在正常范围内稳定的重要性.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所有脑出血术后患者,通过ICP监测仪,记录床头抬高0°、15°、30°和45°时的ICP数值.采用t检验,比较床头抬高不同角度对ICP的影响. 结果:床头抬高15°时ICP值为12.9±3.4(正常范围5-15mmHg),且与床头抬高0°、30°及45°时IC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疾病诊断,出血原因,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考虑压疮及ICP等因素,床头抬高15°比床头抬高0°、30°及45°有利于维持脑出血术后患者ICP在正常范围内的稳定性.
  • 摘要:目的:探讨黄体酮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抑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黄体酮干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脑梗死区域内TNF-α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高,相较于对照组,优势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干预治疗能够延迟胶质细胞的活化时间,能降低脑梗死对患者脑部屏障的破坏程度,更好地促进神经元的恢复.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现代社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方法:将我科4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4周后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重新评估,了解2组患者功能障碍恢复情况. 结果: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上升更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计划地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能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残率,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多发生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特征.一般隐匿起病并不断加重,震颤在静止时最明显,肢体僵直引起运动减少,逐渐丧失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该病一般在5O-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中国大概有25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脑深部电刺激系统"(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又称"脑起搏器",是治疗帕金森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置入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和控制症状的目的.
  • 摘要:目的:了解脑瘫儿童照顾者负担现状,探讨自我效能与其负担的关系.方法:采用育儿任务清单和简化版家庭照顾者负担量表对118名脑瘫儿童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脑瘫儿童主要照顾者的负担得分为(17.45±4.72)分,为中等程度负担.脑瘫儿童照顾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负担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瘫儿童照顾者的自我效能越低、负担越重.
  • 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我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康复患者,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Barthel指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卒中后康复患者实施我科制定的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方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效果,旨在规避康复期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评估不良因素和康复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改善住院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和护理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2015年及以前相比,我科2015至2016年收治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结论:评估危险因素和强化安全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
  • 摘要:目的: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方法:早期进行肢体、语言、吞咽等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能够减少足部畸形、关节畸形,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加强脑卒中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患者、护士、家属的紧密配合.同时,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或社区继续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目前提倡的早期康复实质上是早期预防康复护理的首先介入,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使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在外阴白斑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至2015年本院住院应用聚焦超声治疗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聚焦超声治疗前后给予心理疏导,两组患者均在6个月随诊时行性功能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在外阴湿润度、性欲、性冲动、性高潮、性交痛及性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性欲、性冲动、性高潮及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外阴湿润度及性交痛两组对比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阴白斑治疗中可注意心理干预,以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总结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的延续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6月—2016年5月在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8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腹壁造口病人资料,出院后进行常规出院宣教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结果与结论:对膀胱全切术病人出院后延续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对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显著意义.
  • 摘要:目的:对泡沫抗菌洗手液在外科刷手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名不同年资外科医师和手术部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院分别使用葡泰泡沫抗菌洗手液和某品牌抗菌洗手液进行外科刷手.结果与结论:葡泰泡沫抗菌洗手液使用效果好,比某品牌抗菌洗手液接受程度更高.葡泰泡沫抗菌洗手液相比于普通抗菌性洗手液适合于外科刷手,并且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控制医院感染.
  • 摘要: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 Lncontinencn,SUI)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盆底重建术这几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这种新型的手术不用开腹,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控尿效果好,不易复发。并且保留了子宫等无病变组织,对患有内科疾病,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大手术者更加适宜。本文探讨了盆底重建术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
  • 摘要:目的:分析人文关怀对心脏病介入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品管圈人文护理关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影响 。 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行PCI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0名,对照组50名,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指导;研究组在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指导。 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品管圈给予人关怀后较对照组焦虑抑郁程度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运用人文关怀降低PCI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护理人文关怀可大大改善患者的各项综合要求,提高患者心理应激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患者对手术认知的心理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采用“1.2.4.N”健康教育模式前中后入院3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变化.方法: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中后入院3天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情况.由3个病区7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采用头脑风暴法及甘特图法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1.2.4.N”健康教育模式解决.结果:品管圈活动采用“1.2.4.N”健康教育模式后入院3天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大幅提高.结论:“1.2.4.N”健康教育模式是提高入院3天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方法:2013年至2014年,运用品管圈活动的步骤,结合腰椎术后临床护理路径,制定住院患者各项基础护理宣教标准化流程,护士按此流程对患者进行宣教,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2年1月到12月(实施前)与2013年1月到12月(实施后)患者各项基础护理(从入院到手术直至出院)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在疾病恢复过程,科室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实施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品管圈活动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优质护理健康宣教工作中,有效解决了临床基础护理宣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健康宣教合格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解决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低的问题。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头脑风暴法选出得分最高的主题“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制定活动计划表,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品管圈活动进行后,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从原来的42.10%提升到81.57%,圈员的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积极性、QCC手法运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综合ICU无创通气患者面部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无创通气患者面部压疮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分析,设定目标,拟定对策,通过对策实施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无创通气患者面部压疮发生率由80%下降至35%,目标达标率为107%,进步率为56%.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无创通气患者面部压疮发生率中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对降低胰岛素注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的效果观察.方法:对2015年5月~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病科收治的120例需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同时将管理后的胰岛素注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情况与管理前的101例胰岛素注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后的胰岛素注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较管理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12.94%.结论:品管圈有益于提升医护人员的创新性、科学性.医护人员应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糖尿病疾病及胰岛素注射技术相关知识,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注射相关脂肪增生的发生.
  • 摘要:目的: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意外拔管. 方法:2015年6月,我科成立由10人组成的品管圈(QCC)小组,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意外拔管为首要问题,举行相关活动和计划的实施. 结果:QCC活动实施后,目标达成率为112.5%,进步率为60%.中心静脉导管意外拔管率由3.87%降至1.1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不仅规范了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使中心静脉导管意外拔管率明显降低,而且此次活动的无形成果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护理人员真正了解品管圈活动的精神,自己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满足感大大提高.同事间关系变得更融洽、更乐于合作、更甘于奉献.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圈员工作压力减轻,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在得到领导认可的同时也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达到预期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合格率中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合格率中”为活动主题,统计2016年7月活动前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382份,对采集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痰培养合格率由活动前37.9%上升至63.8%,目标达成率108%,进步率68.6%.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痰标本采集进行缺陷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痰培养合格率,应用效果佳,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延长小儿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中的应用. 方法:泌尿外科三病区2015年3月-2015年9月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活动题目,对我病区75例患儿现状采取调查研究,对影响小儿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原因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总结及制定对策,对拟定的对策进行对策实施,最后对活动主题进行效果确认. 结果:在实行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之后,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延长,由最初的平均时间67.18小时延长到了82.60小时.前后两组数据经数据分析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使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延长,减少了患儿的痛苦,也提高了小儿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与技巧,降低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染发生率. 方法:由9名医、护、技、管人员共同组成新希望圈,对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血流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提出实施对策,运用“PDCA-SDCA”程序,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染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染发生率从改善前7.14%下降至2.22%,完成目标设定值. 结论:在NICU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不仅有效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血流感的发生率,还减轻患儿痛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了医护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家属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1-4岁脑损伤综合症患儿分别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并做护理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脑损伤综合症患儿,共60名,年龄均为1-4岁,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分组采用随机性原则,对对照组30名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同时对观察组30名患儿运用品管圈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对护理后的综合护理效果以及两年后生长发育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儿综合护理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同时治疗后两年内生长发育比较的DQ评分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运用品管圈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对1-4岁脑损伤综合症患儿的生长发育以及综合护理效果提升幅度较大,值得借鉴与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干预措施实施前本院呼吸内科病房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品管圈活动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记录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患者依从性、影响无创通气质量要因改善情况及团队综合能力情况. 结果:对照组60例患者依从较好者仅10例,依从率为16.67%;观察组60例患者依从较好者44例,依从率73.33%,观察组患者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0例患者发生湿化不到位、呼吸机参数不正确、漏气等护理缺陷共310次,观察组仅为46次,经比较对照组湿化不到位、局部皮肤压红、漏气、管道未连接等发生频次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团队综合能力评分为(162.58±3.82)分,对照组为(115.28±3.71)分,观察组团队能力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无创通气质量,促进患者依从性提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 摘要:目的:在爱婴医院管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管理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产妇产后6周母乳喂养率”为主题,对2015年8月-2016年1月期间在产科门诊、产科疗区就诊收治的孕产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母乳喂养失效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产后6周母乳喂养率由原来45.6%提升至83.2-84.5%之间.结论:在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推进质量工作中,品管圈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减少人工喂养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不良手术体位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查检不良项目,确定改善重点,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经效果确认,不良手术体位发生率由13.9%降至3.6%,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保障了病人安全.
  • 摘要:目的:降低儿科住院患儿静脉留置期间的药物渗出率,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避免不必要纠纷发生.方法:由于是科室首次开展品管圈活动,圈员均为辅导员和圈长选拔的人员,经培训学习,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逐步开展,根据科室特点与临床经验制定对策、进行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患儿静脉留置期间渗出率由活动前的19.02%降至活动后的5.62%.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期间的渗出率取得满意效果.
  • 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圈在神经外科手术室计划手术完成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由10人组成品管圈,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室计划手术完成率低的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室计划手术完成管理中后神经外科手术完成率由95.15%提高到9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室计划手术完成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室计划手术完成率,增加了医患属三方满意度.
  • 摘要: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输液治疗中提高消毒隔离执行率的效果.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临床患者静脉输液的每百例操作的消毒隔离执行率.通过运用品管圈的七大手法、80/20法则针对穿刺过程、液体配置中、运送液体这三项环节进行不断的查检和改持续改进,使静脉输液中的消毒隔离执行率由58.59%提高到90.96%,消毒隔离依从性明显提高,提高了患者和护理部感染科的满意度,降低了护理安全风险.在静脉输液中,消毒隔离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还能避免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最终达到保证护理工作安全的目的.另外消毒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措施,在静脉输液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做好操作中的细节工作,不仅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又能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外科术后患者的疼痛评估干预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调查187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评估干预率,找寻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原因并进行整改,按品管圈程序实施并进行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术后患者疼痛评估干预率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能提高术后疼痛评估干预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运用品管圈护理管理提高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促进加强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护理品管圈小组,采用对本病区护理问题进行调查,设定目标、原因分析、对策实施、结果确认等步骤.结果: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由运用品管圈前的74.5%上升到85.2%,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差错率.结论:品管圈管理方法的应用明显的提高了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护士的自身素质提高,沟通技巧加强,患者对所患疾病治疗、护理方法、用药、预防方法等了解,护患关系和谐,患者满意度增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