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7年教育管理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7年教育管理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7年教育管理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7-08-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7年教育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围绕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内容,介绍江苏省目前已经开展和将要实施的三级预防策略下社区糖尿病全过程健康管理.充分研究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通过在慢病专科门诊基础上建立起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设计个体化签约服务包,不断强化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健康干预,在册管理患者管理提档升级,开展共建共享的并发症筛查服务探索,做到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并发症的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到全过程的糖尿病健康管理,切实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 摘要:自2012年起,厦门市问题为导向,以患者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实施差异化的财政、医保、价格、医药等综合引导政策,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糖友网”等工作载体,探索形成以“分级诊疗,慢病先行,上下联动,三师共管”为主要特征的“厦门模式”:逐步实现“医院放得下、社区接得住、百姓乐意去”的共赢局面,其中“三师共管”是厦门慢病管理模式的核心.“三师”即专科医师、基层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为: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带教、指导基层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治疗方案,进行病情日常监测和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师则侧重于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行为干预.
  • 摘要:医学营养教育(MNT)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措施,包括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和营养计划制定.本讲座分别从糖尿病营养教育方式、膳食结构、特殊人群糖尿病营养及合并症的营养治疗四方面阐述NMT的主要学术研究重点及前沿知识,包括餐前负荷法、硒元素补充、大豆异黄酮、第二餐现象、代餐、地中海饮食等.笔者认为,糖尿病营养教育应结合食物交换份、血糖指数、血糖负荷、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多种手段进行宣教,地中海饮食、早餐高能量+晚餐低能量饮食都是目前研究认为获益较大、患者依从性较好的膳食结构,微量元素硒、铬的补充目前争议较大;对于特殊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及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营养教育均有不同的侧重点.目前研究指出外科手术也是治疗糖尿病的手段,术后营养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也需要注意补充相应的营养素.总之,对于不同人群,能量标准和膳食结构应该制定个体化计划,协助调节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 摘要:卫生教育是透过教学活动,增加知识、改变态度、模塑行为,以达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创意有效的卫教能引导民众实行健康生活,使获致更高度的健康并提升生活品质,卫生教育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卫生教育不只应该把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方式呈现,在用有趣的方法进行时,也应该多思考是否有达到卫教的目标?可有健康行为的改变?要用实践的精神去落实.关心人们的健康,希望以创意发想用于卫生教育,希望用创意卫教来处理健康议题.
  • 摘要: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作为智慧医疗首批试点医疗机构之一,在天津市科委的支持下,与iHealth公司合作,在用户调研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医疗、智能硬件、软件和医疗数据云平台,有效实现了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三甲社区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开创性地建立了“三一照护”糖尿病诊疗新模式,组建由专家、患教师和营养师构成的专业照护团队,通过与移动APP“与糖”、移动医疗硬件等智能终端结合,同步患者院外信息、打通院内医疗数据,助力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及上下转诊,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体重及运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明确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权责,可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成本.
  • 摘要:糖尿病照护不只与患者的身体状态有关,更多的是受其生活环境、生活行为模式、心理、态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十分复杂.因此,糖尿病教育管理要精准化是需要迈向个体化的“因人制宜”模式.21世纪的北美地区糖尿病照护就特别专注在个体化照护,而教育管理方面相对着重患者的健康行为、教育与支持并进,以及其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这也反映在最新2017年美国ADA糖尿病诊疗标准更新的内容当中.
  • 摘要:糖尿病等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属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与心理和行为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情绪及行为障碍,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影响治疗及预后.所以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进行干预,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都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有其固有的特点,由于终生治疗的压力和压抑性生活方式及代谢紊乱持续累积变化,特别是疾病进行性进展出现不可逆转的慢性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时,患者心身疾病及情绪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反过来促进病情进展,导致恶性循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非常重要,明确糖尿病专科提供心理支持的界限,发现潜在的心理高危因素和超越糖尿病专科范畴的心理疾病,及时发现和警惕,尽早分诊、转诊到心理专科.
  • 摘要:2007年自学组成立后即开展了“糖尿病教育者培训班”,截止目前已经进行了11届培训,共计培训学员约3266人;每年组织召开中国糖尿病教育管理论坛2008年启动中糖尿病教育者培训项目,迄今为止,举办了22期培训班,面授培训了1159名学员,建立了22个糖尿病教育培训基地,分批完成了700余名学员的实习。
  • 摘要:本次30分钟演讲将介绍Joslin团队合作管理模式及其对糖尿病教育者的培训,包括如何以团队模式服务于患者、如何做工作效果评价;如何以团队合作培训糖尿病教育者,及其培训教育课程和技能过关项目.还会结合Joslin合作单位潍坊眼光融合医院国际糖尿病中心的合建成果,诠释Joslin糖尿病中心病人治疗管理理念和效果.
  • 摘要:糖尿病专科护士(Diabetes Specialist Nurse,DSN)是指具备一定执业资格,在糖尿病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具有相应的糖尿病专科护理能力,能熟练运用糖尿病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经考核合格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而糖尿病教育者(Certified Diabetes Educator,CDE)是指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处理跟糖尿病相关的健康问题,并基于出色的判断力帮助其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他们可以是来自各种不同背景或体系的医疗专家,如护士、营养师、足病师、心理学家或医师等.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个案资料分析探讨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在提升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 方法:对T1DM患者进行团队“共同照护”管理,由医生指导胰岛素治疗方案和剂量调整,营养师指导饮食和加餐,经过认证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评估指导,指导低血糖的认知和应对.营养评估较常发现的问题是:进餐是否规律,三大营养素构成是否均衡等.护理评估较常发现的问题是:胰岛素注射部位是否有脂肪增生和硬结,胰岛素笔用针头的使用次数是否过多,患者对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的作用是否有所认知,以及在发生低血糖时应对是否合理.医生、营养师和教育护士根据发现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并长期追踪随访. 结果:T1DM患者的治疗方案得到了调整,胰岛素注射操作更为规范,部位轮换变正确,针头使用次数减少,学会了正确的低血糖应对,血糖控制趋于良好. 结论:“共同照护”模式有助于促进T1DM患者的行为改变,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 摘要:目的:对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由医生、糖尿病护士及营养师共同参与的糖尿病“共同照护”,以促进患者的注射行为和血糖控制状况的改善.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5月在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就诊、接受胰岛素治疗并符合研究方案的T2DM患者,由主管医师确定治疗方案及方案调整,由助理医师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营养师给以糖尿病饮食指导,由获得认证并接受胰岛素注射指导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进行胰岛素注射随访评估和个体化指导. 结果:将至少有初次和第1个月胰岛素注射评估随访记录的98例患者纳入分析,在非初次注射胰岛素治疗的77人中腹部硬结的发生率为28.6%.与初次注射胰岛素者相比,非初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年龄更大(58.9vs.50.0岁),糖尿病病程更长(14.8vs.6.9年),胰岛素注射时间更久(75.2vs.1.0月),两组患者都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随访四次以上的患者分别为65(84.4%)vs.16(76.2%)人.经过一个月的随访指导,非初次注射胰岛素组有27人(35.5%)减少了针头使用次数,使用10次以上才更换的患者比例由基线的38人(50.0%)显著降低为19人(24.7%),与基线相比,注射部位轮换(89.6%vs.100.0%)、注射部位重复方式(89.3%vs.97.4%)及注射操作(29.9%vs.93.4%)的正确率均有显著性提升.在对低血糖的认知、立即性处理和预防低血糖方面,无论非初次注射组还是初次注射组都有显著提升,非初次注射胰岛素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较基线显著下降(32.5%vs.14.3%).两组认为胰岛素是控制血糖很有疗效的药物的患者比例均有显著性增加,分别从80.5%vs.57.1%上升到98.7%vs.95.2%,在非初次注射胰岛素组,认为胰岛素注射很复杂或很麻烦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共有15例有基线(8.1±1.9)%和3个月(7.0±1.0)%随访的HbA1c数据.上述改变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有助于促进胰岛素治疗患者正确认识胰岛素的疗效及安全性,规范胰岛素注射,促进不规范行为的改变,提升对低血糖症状识别、处理和预防的能力.在改善HbA1c、血脂、血压的管理方面,还需要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 摘要:在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共同照护,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病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评估、诊断、实施等方法,使之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照护的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在注射基础胰岛素患者的血糖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出院时进行常规的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加以“三人行”项目.在患者出院1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测定治疗前后对比情况. 结果:13周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患者生活质量测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加以“三人行”项目可以更好的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依从性,使血糖达标,减少不良事件,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消渴通痹方”中药熏蒸治疗湿瘀互结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2015年03月至2017年03月,进入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的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30例试验组以“消渴通痹方”中药熏蒸治疗,30例对照组以单味中药甘草煎煮后中药熏蒸治疗,15天后分别统计两组临床效果.结果:30例实验组:有效率93.33%(28/30),30例对照组:有效率76.67%(23/30),(x2=6.25;P<0.05).结论:当患者患上湿瘀互结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后,施以“消渴通痹方”中药熏蒸疗法实践价值优越,推荐应用.
  • 摘要:目的:应用“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患者为中心,信息化为平台,医院-社区-家庭贯穿老年糖尿病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的始终.通过该管理模式欲达到改善患者代谢指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减轻医疗负担的目的. 方法:针对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条件的128名老年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个组:干预组(“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式信息化管理组)与对照组(常规管理组),每组64例.将“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干预组,并跟踪随访6个月(其中3例患者脱落,1例患者死亡). 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能够总是或者经常按照医嘱用药由干预前的31.25%上升至73.33%,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升高(P<0.001).患者30天再入院率干预组为3.33%,6个月内再入院率为13.33%,与对照组(12.07%和31.03%)相比较,亦显著降低(P<0.005). 结论:“医院-社区-家庭”闭环式信息化管理能更好地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指标,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减轻医疗负担.同时,使患者家属增强对糖尿病的认知,积极进行糖尿病一级预防,并在摸索中完善慢性病管理方案,进而加以应用和推广,必能收到显著的远期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 摘要:通过对该例2型糖尿病合并结节性黄瘤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发现饮食指导和皮肤护理对延缓结节性黄瘤病的进展具有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制定适合国内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使用的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方法:以知信行理论(KAP)及社会认知理论(SCT)为理论基础,根据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访谈结果,并参照国外量表内容、文献资料及专家意见构建条目池,经研究小组讨论、收集患者意见、专家函询形成初版量表.选取351名过去6个月内有过低血糖经历的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结果:所编制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由19个条目组成.量表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4~1.00,量表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7;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回避、谨慎、维持高血糖,累积方差贡献率46%;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4,Cronbach'sα系数为0.845. 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的测评工具,为开展和实施低血糖恐惧患者的临床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糖尿病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以多中心便利抽样法选取半年内有过低血糖经历的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现状,并分析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研究对象的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得分在20~91分之间,平均(47.65±13.02)分,3个维度根据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谨慎、回避、维持高血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病程、居住方式、居住地、医疗费用、接受糖尿病教育情况、饮食控制情况、每周运动时间、每日胰岛素注射次数、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夜间低血糖经历以及无症状性低血糖经历的患者,其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控制情况、接受糖尿病教育情况、无症状性低血糖经历、医疗费用、性别为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T2DM患者的低血糖恐惧行为与其饮食控制情况、接受糖尿病教育情况、无症状性低血糖经历、医疗费用和性别密切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低血糖患者的内心感受及行为改变方式,全面评估患者后进行个体化指导,实现血糖的有效管理.
  •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处方结合实物演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饮食、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常规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饮食处方干预并结合实物演练,干预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体重指数、血糖情况.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体重指数、血糖均有降低,但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处方干预优于常规饮食干预,应用个体化饮食处方结合实物演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能提高患者坚持饮食治疗行为的依从性,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对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DESMD”整合康复模式管理照护的效果. 方法:由院内内分泌科医师、营养科医师、运动师、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整合康复治疗团队,对门诊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进行“DESMD”整合康复模式管理,均建档管理,评估患者生活方式、糖尿病病情,确立糖尿病控制目标,进行为期6个月管理照护,教会患者自我管理方法,促进患者行为改变,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照组进行门诊健康大课堂教育.干预前、后6个月分别测评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生化值及糖尿病的相关量表进行比较. 结果:接受“DESMD”整合康复治疗管理照护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及生化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自我管理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均较管理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 结论:糖尿病患者实施“DESMD”整合康复模式管理照护,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舒缓心理压力,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 摘要:中国已成为糖尿病人口大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估计超过1亿.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要经历1次手术,外科手术患者中至少10-20%合并有糖尿病.比起非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增加50%.导致上述不良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未能确定患者有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已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等多种疾病;多重复杂用药和胰岛素处方错误;术后感染;低血糖或高血糖状态;医务人员对糖尿病或高血糖住院管理知识的缺乏.因此,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外科患者的糖尿病护理是至关重要,在围手术期的护理中是第一位的.
  •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本文对住院的169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临床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反映病人心理状态的相关信息.结果:169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良性转归,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6313名社区规范化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的现况调查,了解该人群的整体状况,初步评价社区规范化管理血糖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乌市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基本情况、糖尿病并发症的现状、社区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现况、建档时的血糖及最近一次血糖情况、社区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指导的结果.初步了解社区规范化管理的现况. 结果:建档三个月后的血糖控制结果较建档时的结果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代谢达标:餐后2小时血糖达标率达83.5%空腹血糖达标为37.9%血脂达标不理想社区人员对其生活方式指导的结果理想. 结论:初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现况较为理想.
  • 摘要:运动疗法是有效预防控制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之一.经数据库检索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从运动种类、强度、时间、频率方面综述了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远程及移动医疗的发展,为结合网络进行运动疗法干预的研究带来契机.
  • 摘要:目的:探讨将并发症体验结合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性管理,对患者自我管理与效能的影响及相关性. 方法:43例门诊初始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首诊日利用并发症体验的干预方式,让患者通过感官体验,进一步加强行为改变的信念,结合延续性护理对患者进行管理. 结果:干预前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控制,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得分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良好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自我管理行为对自我效能提高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但其中足部护理的相关性却并不明确.提示良好的效能并不一定代表较完整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且二者的建立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差. 结论:并发症体验大大增加了患者行为改变信念,减少了文化差异对患者理解度的限制,结合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门诊初始使用预混胰岛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得的末梢第1滴与第2滴血血糖值的差异,为临床获取快速、准确的血糖监测结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实验室静脉血生化血糖值作为标准,测定210例住院治疗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分别将末梢第1滴、第2滴血糖检测值与静脉血生化检验值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血糖浓度分层统计结果显示,当静脉血血糖值在2.2~7.0mmol/L时,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糖值存在显著差异.末梢第1滴血、第2滴血血糖值的平均值均高于静脉血血糖值,第2滴血与静脉血糖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第1、2滴血与静脉生化血糖检测结果、末梢第2滴血与末梢第1滴血检测结果之间均呈高度相关(r=0.946,r=0.951,r=0.958,均P<0.001).Bland-Aitman分析结果显示,末梢第1滴血血糖检测结果与末梢第2滴血血糖检测结果的大部分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末梢第1滴血与静脉血糖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结论: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时,若按正规操作,可以使用第1滴末梢血监测血糖值,当血糖大于7mmol/L时,末梢第1滴血与第2滴血均可反映即时静脉血糖值.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分析老年与青中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相关并发症检查结果.以HbA1c<7%为血糖达标标准进行血糖达标率分析.依据年龄分组,进行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分析. 结果:选入2264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为42.4%.老年组(≥60岁)和青中年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合并症结果: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81.8%和66.6%,(P<0.05);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37.8%和14.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中合并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者较青中年组为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年龄组间,HbA1c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
  • 摘要:目的:观察对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以及参与型护理2种模式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临床影响效果.方法:本院选取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参与型护理模式,对比2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采取统计学检验之后,组间将明显差异形成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参与型护理模式,能够对其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改善,并将生活质量提升.
  •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人群扩展速度不容小觑。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而是贯穿患者生命的始终,遍布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持续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控制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保健尤为重要。
  • 摘要:成人初显期的糖尿病患者受此期疾病管理特征的影响,会出现血糖控制不佳、依从性差等现象,而此期父母参与的质量对糖尿病患者的结局有重要影响.本文对糖尿病患者成人初显期父母参与的概念及特征及其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成人初显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此期糖尿病患者平稳过渡到成人护理阶段,改善血糖控制及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糖尿病作为当今世界的流行病,其患病率正在逐步上升,中国最新糖尿病患病率达11.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病数量逐渐增多,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与其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有很大的关联.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就很容易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升高.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通过传播保健知识,影响患者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并预防疾病,改善自身的健康水平.本院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 摘要:地方病与饮用水水质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由饮用水所导致的地方病是由于水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严重缺乏而引起的地方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化学元素是人体中激素、酶和维生素的组成成分或是人体组织或器官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过多或过少,均可引起疾病.
  • 摘要: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然而,在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却不足4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对糖尿病的控制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但需要与线下医护人员的专业管理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作为一种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的有效模式,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动态的教育管理,证实可改善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及代谢指标.借助移动医疗平台,可弥补面对面随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个案提供更可及性的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因此,本研究将新型的移动医疗平台作为个案管理的辅助工具,优化传统个案管理模式,评价基于移动医疗的个案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与行为及血糖控制的干预效果及可推广性.
  • 摘要:胰岛素注射治疗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出院后仍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患者能否做到规范注射直接影响到患者血糖的稳定和治疗是否能够达标,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尤其重要.
  • 摘要:结构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分阶段进行的、且能与个体知识水平及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健康教育项目,该教育项目内容系统灵活、能够满足糖尿病患者个体生理与心理需求,但中国糖尿病结构化教育的开展尚需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以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就结构化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定义、模式、应用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糖尿病结构化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 摘要: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1Diabetes Mellitus,FT1D)起病急骤,是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其临床特点为短期内迅速出现的胰岛素极度缺乏引起血糖的急剧升高,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出现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及或伴有胰腺外分泌的受损.目前国内有关于老年人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少有报道,本文报道一例近期收治老年FT1D患者,通过总结该病例的诊治过程,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FT1D救治率.
  • 摘要:本方案依托于“基础胰岛素临床规范化使用优化管理项目”(简称“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和护士通过项目强大的软件平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高效及时的健康教育指导和血糖控制管理,最终达到帮助更多的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 摘要:研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升高,而GDM患者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较之糖耐量正常产妇升高7.43倍.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发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可以使有GDM史的妇女发生糖尿病的比例减少50%以上.因此,探究其发生机制及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GDM发展为T2DM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已知发生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异常、慢性炎症、激素失衡;危险因素包括:种族、家族史、孕期糖代谢异常程度、超重或肥胖、产次、避孕药物种类;干预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随访.本文基于上述内容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2型糖尿病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出现的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不仅可导致妊高症、剖宫产及产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而且易致胎儿窘迫、巨大胎儿等并发症此类糖尿病多发生于妊娠中后期.其特点为分娩后大部分病人血糖下降至正常,葡萄糖耐量也恢复正常.本文对对于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常规护理基础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孕妇的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其遵医嘱行为,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
  •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因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生存质量乃至生命,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峻的负担与挑战,目前,中国约1.14亿人已经确诊为糖尿病,患病人数居全球之首,且平均以每年550万例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将有5.5亿人患有糖尿病.与糖尿病有关的经济费用正逐年增加,2013年已高达380亿美元,对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模式较多,但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电脑网络教育,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且收集到的数据常不完整,使糖尿病健康教育遇到瓶颈问题.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基于移动设备开发的健康管理应用软件APP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应用于患者疾病的健康管理中,手机APP也逐步应用于糖尿病的教育之中,它的应用可以使患者得到优质的个性化自我管理,因此,笔者将对手机APP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背景、应用进展、存在问题和不足进行阐述,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 摘要:通过授权教育理论对10例院外长期携带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授权教育,以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代谢指标,防止或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为院外携带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教育管理策略.
  • 摘要:醣,即碳水化合物类,碳水化合物计数法,也称醣类计算,是许多糖尿病患者采用的一种进餐规划方法,是一种辅助管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有效工具,早已在美国欧洲血糖管理中广泛使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直接决定了餐后血糖水平,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对餐后血糖的控制尤显重要.但在国内血糖管理中,碳水化合物计数法运用较为少见,临床实践经验极为匮乏.近些年,国内医疗信息化发展迅猛,我诊所参照美国、加拿大、台湾等糖尿病照护模式,依托电子信息系统,联合使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对23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制定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管理3个月后,患者HbA1c改善明显,食物灵活性增加,患者自我评价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比10年前高出5~6倍,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常并发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患者需要及时救治和护理,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照护工作,对血糖达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至关重要.
  •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胰岛素不足或者胰岛素缺陷引起血糖增高为特征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目前认为其致病的中心环节是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或组织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久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多尿、口渴多饮、易饥多食,以及消瘦(体重减轻)、乏力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昏迷,或非酮症高渗综合征.但不少病例长期可无“三多一少”症状,直至出现严重器官损害方可诊断本病.
  • 摘要:通过分析结果能够清晰的看出,不同的健康管理模式对用户血糖监测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不单单是血糖监测频次,包括血糖监测的持续进行,以及血糖达标等一系列指标。据此应该清晰的认识到,院外血糖自我监测的重要性,以及推动它发展的必要性。总是过多的强调院内血糖的监测,而忽略了在患者自主检测时,是否提供的必要的干预以及帮助。能否及时的响应血糖异常情况,减少日常生活中血糖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 摘要: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也是糖尿病管理与治疗的重要因素,但怎么吃才能即营养又控制住血糖呢?近几十年中,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8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居多,而且糖尿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在过去的研究中了解到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干预对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摄入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食物之间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所以单种食物并不能很好的反映饮食的整体作用结果.近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营养结构对糖尿病防治的影响,以找到治疗糖尿病最好的“良方食谱”.在2010年,有糖尿病专家和临床营养领域的专家根据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MNT)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科学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营养现状,共同起草了中国首个糖尿病MNT指南,MNT作为糖尿病预防治疗、自我管理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以提供适当、足量的营养素,来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 摘要: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患糖尿病后发生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足溃疡危险因素的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足底压力异常增高对足溃疡预测敏感性最高(特异性高达69%)主要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处置和预防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足底压力的检测,特别是对糖尿病曾发生过神经病变者本文就足底压力的测量、糖尿病足的分级、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升高的原因、糖尿病足溃疡发生与足底压力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 摘要: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身患糖尿病的朋友们为自己争取健康应该做的事情.平稳的血糖不仅要依靠医生的治疗,更要依靠患者自己正确的健康意识、规律的饮食、积极的运动.今天就糖尿病饮食做简要探讨.
  • 摘要:目前公认的康复糖尿病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改变情绪影响这也是本文所阐述的自然疗法.所谓自然疗法,其含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利用自然赋予人们的物质来防病治病的方法如:饮食疗法、敷脐疗法、中医验方等.运用自然的方法,激发人体的自然抗病的修复潜能,使人体自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达到养身的目的.如:经络拍打操,十二时辰养身,针对情志改善的音乐疗法等,都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
  •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包括有下肢麻木和疼痛、双足痛、发凉、触觉障碍,受伤后足部易破溃,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慢,容易形成坏疽,导致无法愈合而截肢致残.因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消除足部隐患,降低截肢致残率,减轻病人的痛苦,现将2015-2017年收治的13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2015年3月~2017年3月对13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病变,皮肤、组织极易受到外伤,而且由于供血不足,免疫力低下,伤口易感染,形成溃疡难以愈合,若治疗护理不当或不及时,最终导致坏疽或截肢.所以,加强对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非常重要.
  • 摘要:护理专案是一种应用科学的方法,动员组织力量,以有效达成目标的活动,更是一种具开创性、系统性、有效地运用有限资源,而期待获得最大效果的问题解决方案. 目的:探讨专案改善方法在提升内科住院患者糖尿病相关检查健康教育满意度中的效果. 方法:对本院内科病房(内分泌)进行现场调查,获取住院患者糖尿病相关辅助检查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并进行根因分析,制订专案管理方案:修订内科常见糖尿病相关辅助检查健康教育宣教手册、制作宣教手册并指导护理人员学习和使用等,根据患者检查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落实对策后比较改善前后辅助检查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辅助检查健康教育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对科室常见检查宣教的知晓率. 结果:此项专案改善追踪半年后,患者满意度由79.1%上升至85.3%;与此同时,2016年下半年辅助检查护理相关不安全事件发生率3.56%、2017年上半年辅助检查护理相关不安全事件发生率1.28%;护理人员针对科室检查项目注意事项知晓率由67.9%提升至8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运用专案改善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辅助检查相关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确保临床医师获得准确诊治依据,同时大大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具有迅速、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而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更是会为医疗服务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方面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2型糖尿病呈井喷式发病,据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流行病学调查,中国2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9.7%,若同时加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则患病率高达11.6%,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而在慢性病中糖尿病占有很大比例,面对相对紧缺的医疗资源与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互联网技术管理糖尿病患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从2014年开始使用互联网技术管理糖尿病病人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试就互联网技术管理糖尿病,分析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探讨使用互联网技术对糖尿病管理中的经验,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达到更好的管理、监测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目的.
  • 摘要: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世界上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19%,它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七位主要原因,在中国,仅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得到积极治疗,更为严峻的是,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70%以上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因为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药物治疗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患者自身要掌握糖尿病知识,平时做好自我管理,这就依赖于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国际糖尿病联盟(The intemation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强调: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成功自我管理和疾病控制的前提.然而,中国的糖尿病教育管理模式还是主要依赖于医院和医生的小范围教育.目前,面对9240万的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美国著名教授Fisher教授指出:即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有多达6个小时跟医生会面,但是仍有8760小时是靠自己,这就是同伴支持教育的用武之地.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也指出,随着糖尿病防控形势的日益严峻,糖尿病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已经迫在眉睫,同伴支持教育将会成为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全新模式.目前,中国多个地区已经开展同伴教育,比如香港利用网络平台,经由专业医生培训的糖尿病领袖(同伴支持者)通过自助电话教育系统丰富患者知识;安徽让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糖尿病患者组成同伴支持小组,定期聚会,这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正反馈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行为;南京的互助组长一对一指导患者自我管理,互助组长将患者、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连接起来,多方面地引导和鼓励其他患者.
  • 摘要:护士执业认同感是护士对自己所从事的护理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直接影响着患者和护士结局.护理执业环境,它不仅可以影响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对护士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安全及医院的发展.中国护士职业认同感及其正向执业环境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多数护士尚未形成积极、稳定的职业认同感,亦未建立健康正向的护理执业环境标准,因此,应加强中国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和护理正向执业环境的建设.
  • 摘要:随着DM健康教育的深入,人们发现,DM可伴有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可反作用于DM.DM伴发的负性情绪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心理治疗在DM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成人DM的发病率由十几年前的1%增长到目前的2.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死亡率已上升至第3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之一.国际DM联盟(IDF)提出了DM现代治疗的5个要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健康教育被公认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DM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其中抑郁是DM病人主要的心理障碍. 关于DM心理状态的研究颇多,认为DM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等,在注重人性化治疗的今天,心身并治是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吻合的治疗方式.DM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身心两方面达到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对DM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可以减轻DM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对DM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从而打破恶性循环,对代谢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心理治疗和护理作为基础治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必须与药物治疗并施,采取对机体治疗与精神治疗并施,相互配合;再者,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要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配合,在专科医生正确指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柱群体,开展了由临床医生、运动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团队管理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共同管理患者,使患者在饮食、运动、日常行为与习惯、用药、监测血糖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指导,以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运用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只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病人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 摘要:不论有无糖尿病史,住院患者都有可能发生高血糖,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相关.美国内分泌学会《非急诊住院患者高血糖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将胰岛素治疗作为所有住院高血糖患者控制血糖的首选方案.胰岛素、胰岛素注射装置、胰岛素注射技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可保证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和疗效,对血糖达标至关重要.胰岛素笔以其易于掌握和剂量精确等优势,目前临床运用最广泛.国外调查显示,胰岛素相关护理差错发生率较高,严重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内护理专家开始关注临床护士胰岛素笔注射知信行现状,特别阐述了非内分泌专科护士胰岛素笔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原则性错误易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不足、注射部位选择不当、污染等问题,影响了降糖效果甚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损失.本研究团队拟在此现况基础上,进一步干预培训并降低非内分泌专科护士胰岛素笔规范注射的不合格率,为真正促进全院胰岛素笔注射的同质化护理行为提供依据.
  • 摘要:多项国际糖尿病诊治指南推荐患者应接受多学科整合团队的持续管理,并且在管理当中应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共同照护理念是多学科整合团队协作管理糖尿病的一个典范,而中国尚缺乏可复制的成熟的管理模式.面对与日俱增的、庞大的患者人群,控制不佳的管理现状亟需建立有效、高效的、可复制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于2016年10月引进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在流程设计上以患者为中心,形成立体的评估体系,并增进多学科团队之间的连接和协作,以期通过系统管理和糖尿病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代谢控制.
  • 摘要: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逐年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已呈流行趋势.糖尿病病情的复杂性和病程的长期性,需要持续的医疗照护及有效的自我管理.延续性护理,这一新型的护理实践模式,通过延伸住院护理服务,为有医疗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可巩固院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并对于降低患者再次入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和卫生服务成本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前糖尿病在全球呈暴发流行趋势,中国更是糖尿病的重灾区.2010年3月刊登在新英格兰杂志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9200万,患病率为9.7%,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同形式的糖尿病知识学习班和讲座的广泛开展,使内分泌专科护士的血糖管理知识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及多个专科,患有各系统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地收入全院各个科室,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疾病知识相对缺乏,使得护理这些患者成为一个难点及盲点.为了解医院非内分泌专业护士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知识水平,普及糖尿病专科知识,提升护士的糖尿病护理水平,为今后护士培训糖尿病专科知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基于中国日益严峻且年轻化的肥胖形势,结合中青年人群的特点,提出了中青年肥胖患者电子化教育健康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智能、便捷的“P2D”主题交流平台,为患者提供科学、可靠且专业的个体化指导及同伴支持,成功实现将智能、便捷的医疗服务范围延伸至医院以外.但该模式目前存在定价困难、专业医务人员相对短缺的难点,就此提出了分层定价、政策导向、团队建设等对策,并计划下一步将研究评价模式的效果以完善模式并推广.
  • 摘要:全球范围看,并发症如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血管等病变增加了T1DM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成功和有效的管理已显示可以减少T1DM并发症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是通常专注于医疗的管理和坚持,而忽略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性.如何快速、有效地发现青少年T1DM患者自我管理的缺陷,评价患者对治疗管理处方的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的效果?一份可靠并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评测工具对医护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国内缺乏青少年T1DM患者行为评估工具,学者研究多集中在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现状调查分析,缺乏直接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关注.本研究团队首次引进国外应用成熟的青少年糖尿病行为评定量表(Diabetes Behavior Rating Scale,DBRS),进行跨文化调适和信效度检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中文版DBRS,为青少年T1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提供有效工具.
  • 摘要:目的:评估自我管理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配在教育组和对照组.教育组接受每周2个小时的专业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血糖、并发症的防治及与糖尿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对照组接受日常门诊教育.观察周期是6个月. 结果:11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教育组(63人)和对照组(55人).与对照组比较,6个月时教育组空腹血糖(6.78mmol/L vs.7.70mmol/L,P<0.00)和餐后血糖(7.90mmol/L vs.10.58mmol/L,P<0.00)均明显降低.6个月时教育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和焦虑评分分别较对照组降低7%(P<0.01)和15%(P<0.05).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