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2-07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索N-乙酰化酶2(NAT2)基因型在中国肺结核病患者中的分布,同时在健康志愿者以及肺结核病患者中检测异烟肼(INH)的药动学过程及2h后INH血药浓度,探讨NAT2基因型对中国结核病患者INH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关联性,以求达到根据不同NAT2基因分型对结核病患者IHN用药进行合理指导为目的 .方法:应用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健康志愿者及结核病患者的NAT2基因型分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检测服药2h后血浆INH浓度.结果:32名健康志愿者及121例结核病患者NAT2基因型中快乙酰化型RA(野生型)分别为18例,55例;慢乙酰化型SA(纯合突变型)为1例,17例;中间乙酰化型IA(杂合突变型)为13例,49例.健康志愿者和住院患者血浆INH浓度分别为(1.69+0.88)和(3.08+2.42)mg/L.结论:不同NAT2基因型人群对INH的代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NAT2基因型分析对结核病患者INH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为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查找发生感染的特点及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2011年医院感染的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率较其他系统,部位发生率较高;病原学送检率为9.78%(35/358),病原学送检率低于卫生部标准(病原学送检率≥30% ),提示须提高临床医生病原学送检意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32%(358/524 ),高于卫生部的控制标准(抗菌药物使用率<50%);在抗菌药物选择及联合用药以及预防用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所含ESBLs的型别.了解Ⅰ类整合子介导大肠埃希菌耐药的流行情况,以及Ⅰ类整合子中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分析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机制,为预防用药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应用双纸片法定性检测97株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布情况;2.应用PCR的方法 检测大肠埃希菌中SHV、TEM和CTX-M型ESBLs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的分布情况,分析ESBLs和Ⅰ类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形成的关系;3.通过DNA测序技术及DNA序列分析对Ⅰ类整合子可变区进行分析.结果:①97株大肠埃希菌中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定-磺胺甲噁唑、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4.9%、62.9%、82.5%和64.9%,对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73.2%和79.4%,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47.4%、43.3%、39.2%、34.0%和34.0%.②本实验中97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率为32%,ESBLs阴性和阳性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X-M型ESBLs占61.3%.③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占71.1%,对9种抗菌药物的X 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整合子的可变区的大小有5种长度,155 bp、549 bp、934 bp、1593bp和2 327bp.经过blast比对后,均发现了100%的同源性序列,发现了4种基因盒排布形式为dfrA17+aadA5、aadA1、aacC4+cmlA1和dfr2d,还有一种Ⅰ类整合子可变区中不合有耐药基因盒.结论:大肠埃希菌中ESBLs和Ⅰ类整合子的分布与其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所含有的耐药基因盒种类在不断更新,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升高.
  • 摘要:目的:探讨脂质体包裹的靶向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药基因mecA的硫代寡聚脱氧核苷酸(PS-ODN010)能否有效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以mecA mRNA为靶点设计合成PS-ODN010;薄膜分散法制备新型的包裹PS-ODN/PEI纳米微粒脂质体;测定纳米微粒和脂质体的平均粒径;紫外法测A260nm值计算脂质体的包封率;平板克隆形成试验计数菌落数(CFU);微量法测定细菌生长曲线;液体稀释法测定给予PS-ODN010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S-ODN010对mecA表达的影响.结果:PS-ODN/PEI纳米微粒和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84.8±20.9)nm和(215.8±76.3)nm,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5.9%±3.91%.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 显示脂质体包裹的PS-ODN010能明显抑制mecA的表达,并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效应.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S-ODN010后,苯唑西林明显抑制了MRSA的生长(P<0.01),MRSA的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苯唑西林等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的MIC值均显著降低.结论:脂质体包裹的抗mecA的PS-ODN010能够选择性抑制MRSA耐药基因mecA的表达,有效的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恢复其敏感性.
  • 摘要:目的:研究新化合物二鼠李糖脂衍生化合物7(dirhamnoside derivative compound 7 DDC7)和鼠李糖脂5(cleistrioside-5C5)抗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纯化金葡菌ATCC29213细胞壁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依据新化合物对金葡菌ATCC29213已知MIC≤16μ g/mL的结果,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新化合物加入不同浓度细胞壁后对ATCC29213的MIC.结果:新化合物DDC7,C5对金葡菌ATCC29213的MIC为16 μg/mL.当加入细胞壁浓度≥32μg/mL,可以阻断DDC7,C5分别对金葡菌ATCC29213的抑菌作用.结论:糖脂新类化合物抗菌作用部位在革兰阳性球菌细胞壁上,细胞壁可以竞争性抑制新糖脂类化合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并具有剂量相关性.
  • 摘要:目的:白念珠菌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性真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而导致对氟康唑耐药.本实验以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和多西环素的联合抗真菌作用,以寻找克服白念珠菌特别是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方法 .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和多西环素联合对不同敏感性的白色念珠菌浮游菌的MICs和生物膜的SMICs,结果:以A值进行判断,将所得结果 用非参数法FICI和△E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判定方法 的一致性.结果 微量稀释法联合抗真菌作用研究发现,对于浮游菌,多西环素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和剂量依赖性敏感的白念珠菌表现出强大的协同作用.对于生物膜,两药联用对各种敏感程度的白念珠菌经过各成膜时间(4,8,12h)形成的生物膜都具有协同作用.结论:多西环素与氟康唑联用可对白念珠菌产生协同抗真菌作用,特别是对于耐药以及生物膜状态的菌株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含12-bp的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107,CpG 107)对脑胶质瘤U87细胞(WHO gradeⅣ)的放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CpG ODN107对U87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同时采用non-CpG ODN作为阴性对照,CpG ODN1826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GFP-LC3质粒转入U87细胞,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和GFP-LC3融合蛋白示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与Beclin-1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自噬抑制剂 3-MA对CpG ODN107放射增敏作用的影响.结果:nonCpG ODN不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单独给予3、10、30μg/mL的CpG ODN 107或CpG ODN1826的抑制率较低,提示单独的CpG ODN107或CpG ODN1826对U87细胞毒性较小;单独IR组的抑制率为7.56%,提示U87细胞对5Gy射线照射不敏感;3、10、30μg/mL的CpG ODN107或CpGODN1826分别联合射线照射时的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分别为21.38%、38.01%、42.80%、24.74%、41.14%和42.63%,提示CpG ODN107与CpG ODN1826均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且两者的放射增敏作用相当.与单独的IR组比较,CpG ODN107联合射线并不能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但却可明显增加U87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与Beclin-1的表达,U87细胞中GFP-LC3融合蛋白聚积成绿色荧光斑点增多,上述结果 表明,CpG ODN107联合射线能显著诱导U87细胞自噬性死亡而非凋亡.结论:体外实验证实CpG ODN107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从自噬形成过程中的双层膜结构、自噬溶酶体中的酸性囊泡、自噬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蛋白等各个阶段进行确证,表明CpG ODN 107的放射增敏作用与诱导脑胶质瘤细胞自噬性死亡有关而与凋亡无关.
  • 摘要:目的:分析2007-2011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常用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9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判定依据美国CLSI标准.采用WHONET5.4软件及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最多,占83.3%;主要分布于我院各重症监护室和呼吸内科.9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高度耐药;但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米诺环素以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2.2%、47.8%、16.7%、6.7%.新型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均>60%.其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治疗困难,应尽早结合药敏结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屎肠球菌Hyl基因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探讨屎肠球菌感染率上升的原因.方法:多重PCR检测临床分离70株屎肠球菌Hyl、Esp基因的分布情况,96孔聚苯乙烯板进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试验,利用微量板定量检测法分析Hyl、Esp和Hyl+ Esp基因阳性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差异.结果:70株临床分离屎肠球菌Hyl基因阳性率为5.7%,Esp基因阳性率为31.4%,Hyl+Esp基因阳性率为l5.7%;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为18.6%,其中Hyl基因阳性株不能形成生物被膜,Esp基因阳性株生物被膜形成率为36.4%,Hyl+Esp阳性株生物被膜形成率为27.3%,Esp基因阴性株生物被膜形成率为6%.结论:临床分离屎肠球菌Hyl基因可能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Hyl基因与EsP基因共同作用较EsP基因阳性株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弱,生物被膜的形成不仅局限于Esp基因阳性株.
  • 摘要:目的:前期研究发现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没金子酸酯(ECg)联合后在体外可以显著增强苯唑西林抗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作用,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化合物具有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剂量,在这个剂量下,对MRSA临床分离株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二倍稀释法观察C、ECG和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对MRSA WHO-2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棋盘法测定C和ECG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对MRSAWHO-2菌株和45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MIC;以生物传感器测定PBP2a蛋白和C、ECg的亲和力;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观察C和ECG单独及联合后对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株菌体聚集的影响;以RT-PCR方法 观察C和ECG单独及联合对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建立亚致死剂量脓毒症模型小鼠,用菌落计数的方法观察C和ECg联合后对脓毒症模型小鼠外周血内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C和ECg单独没有抗菌增敏作用,CE(128 μg/mL C和16μg/mL ECg)可以显著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而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CE可以增加柔红霉素在细菌菌体内的聚集,降低外排泵norA,norC,abcA基因水平的表达;更重要的是,CE可以降低亚致死剂量脓毒症模型小鼠外周血内细菌数量.结论:CE可以在体外内增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药物在细菌菌体内的聚集,降低外排泵的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RNAi抑制FANCF表达,探讨对乳腺癌细胞对米托蒽醌耐药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中脂质体法转染FANCF-shRNA/control-shRNA;MTT法、Annexin V/PI双染法、彗星实验、JC-1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DNA损伤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MX蓄积量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FANCF、FANCD2、BCRP/LRP/P-gp/MRP等多药耐药蛋白、p53、MAPK通路及凋亡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ANCF沉默可通过抑制FANCD2泛素化阻滞乳腺癌细胞FA/BRCA通路功能;同时发现FANCF沉默介导的FA/BRCA通路阻滞可增加MCF7细胞和T47D细胞对米托蒽醌(MX)的敏感性及细胞内药物浓度,该作用与p38激活进而选择性抑制BCRP表达等相关;FANCF沉默可使MX处理的乳腺癌细胞JNK激活,并诱导p53表达与功能增强,特异性激活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结论:综上推测FANCF有望成为降低或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一个新型靶基因.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硫唑嘌呤或巯嘌呤治疗炎性肠病对生育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维普、CBM.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 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队列研究,包括2 740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 显示:①妊娠前3个月停药组与非暴露组比较,自发流产发生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前3个月停药较未服用药物的患者更易发生自发流产;②妊娠早期服用硫唑嘌呤或巯嘌呤与非暴露组比较,早产发生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妊娠期一直服用硫唑嘌呤或巯嘌呤与非暴露组比较,早产发生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当前证据,硫唑嘌呤或巯嘌呤治疗IBD,对患者的生育力影响小,可能增加自发流产和早产的风险,尚需更多大样本的高质量证据证实和否定这一结果.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一例临床药师参与上皮性卵巢癌化疗过程的临床资料,表明:对肿瘤化疗患者,开展全程化的药学服务尤其重要。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过程,同时也是用药分析的过程,找准切入点,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是至关重要。从本例临床药师参与卵巢癌化疗过程可见临床药师的重要性。临床药师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药学知识,与医师、护士组成治疗团队,切实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摘要:本文简述了伏立康唑药品说明书的变化及儿童用药的专业指导,研究了药动学的分析检测方法、药物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药动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了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
  • 摘要:本文参考文献,建立LC-MS/MS(电喷雾电离源)测定人血浆中伊曲康唑浓度的方法,并对5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餐后口服200 mg伊曲康唑胶囊后采集的血浆样本进行了血药浓度测定,进行药动学研究.
  • 摘要:目的:调查汕头大学医学院2011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CLSI2011采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2535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7.5%,革兰阴性菌占72.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3.5%和77.6%;发现2株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耐药的屎肠球菌、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然敏感率高,总耐药率<1%,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65%以上.结论:细菌的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抗癌药物与植物药的临床治疗的现状,运用循证医学介绍了两类药物联用的临床试验、观察结论及系统评价,分析了两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基础研究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观察了FSEO是否有抑制人大肠癌细胞(HCT116)的作用及对裸小鼠HCT116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FSEO抗肿瘤的机制.结果表明:(1)FSEO体外有抑制人HCT116细胞的效应并能诱导细胞凋亡。(2)体内抗肿瘤实验,FSEO各组对裸小鼠HCT116肠癌移植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均能促进HCT116细胞凋亡。(3)FSEO可诱导HCT116肠癌细胞凋亡机制与,上调p53,下调Cyclin dl,下调Bcl-2,上调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Bax比值有关,并且提示FSEO可能经p53依赖通路诱导HCT116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莪术油配伍椒目仁油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的抑瘤作用,以及对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epG2和大肠癌细胞株SW480的体外抑瘤作用.方法:采用肿瘤移植法建立小鼠荷瘤动物模型,灌胃给药,剂量为0.3 mL/kg、0.6 mL/kg、1.2 mL/kg,以氟尿嘧啶作为阳性对照药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15d,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制备不同剂量含药血清、阳性药血清和对照血清,作用于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epG2和大肠癌细胞株SW480,MTT法观察血清对两种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小、中、大剂量组对S180的抑瘤率分别19.73%、32.22%和46.68%。结论:椒莪软胶囊明显促进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epG2的凋亡.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醋酸棉酚(GAA)诱导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了解MEC-l细胞的DNA双链损伤机制,探讨将γH2AX作为提高化疗敏感性,减少耐药性发生的分子靶点的可能性.方法:使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MEC-1细胞周期的改变和γH2AX的表达.结果:GAA引起MEC-1细胞G0/G1期百分比逐渐增多,S期细胞基本不变,G2/M期细胞减少;γH2AX阳性细胞随着GAA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多,GAA处理细胞组以G0/G1期γH2AX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最大.结论:GAA可以引起MEC-1细胞周期改变和γH2AX的表达;该研究为将γH2AX作为提高化疗敏感性,减少耐药性发生的分子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摘要:目的:评价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选取的58头(60个感染乳区)患病奶牛病例随机分成3组,其中Ⅰ、Ⅱ组分别给予高、中剂量的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8g∶150rmg/支或75 mg/支);Ⅲ组给予对照组药物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乳房注入剂(5.0g(:)氨苄西林0.075 g+氯唑西林0.2g)进行疗效试验.临床观察、体细胞计数、细菌学、治愈率以及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硫酸头孢喹肟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以及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对照组均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有较好的疗效,头孢喹肟的150 mg组、75 mg组和药物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17/20)、90%(17/20)、85%(17/20);治愈率分别为80%(16/20)、85%(17/20)、80%(16/20).经卡方检验,试验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有效率、治愈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对由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诊断标准.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感染科收治的140例FUO病人,以发热时间不同分为热程14~20 d(A组)和≥21 d(B组)两组,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病因分布、确诊时间和确诊方法.结果:两组病例在一般情况、最终病因分布、确诊时间和确诊方法,上均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国1998年修订的FUO标准适合本地区发热待查病例的诊治.
  • 摘要:本文提出了肿瘤化学预防的理念,介绍了部分药物对相关癌症的效果,分析了肿瘤化学预防的几个难点:①具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②预防药物作用的靶点,③适合长期使用的药物发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由于肿瘤的化学预防需要长期用药,不仅要求药物专一高效,而且要求药物安全无毒,适合长期应用。因此,某些来源于食物的效应成份,如叶酸、多酚、黄酮、多糖等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 摘要:目的:探讨miR-302a是否可以靶向抑制BCRP的表达逆转乳腺癌耐药。方法:分别通过免疫组化、stemloop-RT PCR检测BCRP及miR-302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法验证-miR-302a是否可以靶向抑制BCRP表达;选择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MX,通过转染miR-302a mimic增加细胞中miR-302a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内盐酸米托蒽醌的蓄积量,Real time-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CRP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iR-302a与BCRP mRNA 3'UTR区存在结合位点;MCF-7/MX耐药细胞株中miR-302a表达增加后,BC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44);细胞对盐酸米托蒽醌的IC50显著降低(P =0.001),同时,细胞内盐酸米托蒽醌的蓄积量显著增加(P=0.030).结论:miR-302a通过靶向抑制BCRP蛋白表达增加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MX对盐酸米托蒽醌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分离自尿培养的非重复大肠埃希菌140株,筛选出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46株进行PCR扩增、测序和MIC测定等,以研究qnrA、qnrB以及qnrS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征,为控制产ESBLs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对46株产ESBLs细菌的MIC.采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PCR法检测qnrA、qnrB以及qnrS的存在,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分析.结果:46株产CTX-M型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1%、19.6%和13.0%,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0.9%和43.5%.46株临床分离的产CTX-M型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2株含qnrB(4.3%),未检出qnrA和qnrS.2株qnrB阳性菌株均与Genbank中qnrB2(注册号HM125702)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该院临床分离自尿培养的产CTX-M型ESBLs大肠埃希菌中发现有qnrB的存在.临床分离自尿培养的产CTX-M型大肠埃希菌qnrB阳性菌株对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严重,不宜选择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产ESBL且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加强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认识,重视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分级诊断,为合理抗真菌治疗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1月—12月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培养曲霉阳性而确诊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共17例;依据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反复痰培养阳性拟诊临床患者共111例.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热、咯血及胸痛等症状.128例(100%)患者均伴基础疾病,发病前30 d内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7d者74例(57.8%),发病前30 d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25例(19.5%),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62例(48.4%),机械通气29例(22.7%).全部病例均接受抗真菌治疗,方案包括伏立康唑(76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1例),伊曲康唑(16),米卡芬净(8例),卡泊芬净(8例),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1l例),伏立康唑+米卡芬净(1例).治愈或好转81例(63.3%),自动出院24例(18.8%),死亡23例(18.0%).结论: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多数伴有多种感染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胸部高分辨CT在检查中起重要作用,诊断主要依据宿主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及微生物学特征,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无菌部位标本曲霉培养阳性,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和恰当且强有力的抗真菌治疗.若等待确诊标准阳性后才给予抗真菌治疗,必然造成许多患者失去治疗机会,应当重视建立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分级诊断,按临床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 摘要:目的:观察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及PTE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05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表达,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16对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平均上调倍数为3.45.miR-21表达在结直肠癌TNM早期与中晚期(P<0.0l)、高中分化与低分化(P<0.01)、不同浸润程度(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l)及癌胚抗原CEA水平高低(P<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iR-21表达与PTEN蛋白呈负相关(r=-0.694,P<0.01).结论: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肿瘤临床分期、分化、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及CEA水平高低有关.其可能作为重要的癌基因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且与PTEN的调控有关.
  • 摘要:目的:提高金葡菌外排基因qacA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水平,为深入研究其结构功能、设计有效外排抑制剂奠定基础.方法:以重组质粒pBluescript Ⅱ SK(+)/qac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 扩增出带有AatⅡ和NheⅠ酶切位点的qacA基因,经相应酶切、纯化后将目的 基因分别与同样进行酶切的质粒pET-coc01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同时根据大肠埃希菌偏爱密码子,由公司对qacA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将合成的基因插入到pET-cocol载体中.重组表达质粒pET-cocol/qacA及密码子优化的pET-cocol/qac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试验鉴定表达蛋白.结果:①酶切鉴定证实qacA基因及密码子优化的qacA基因已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cocol,重组表达质粒pET-cocol/qacA及密码子优化的pET-cocol/qacA已构建成功;②重组质粒pET-cocol/qac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成功地表达了QacA蛋白,其分子量约为55 ku;优化后重组载体pET-cocol/qacA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高效表达;③Westem Blotting试验显示QacA表达蛋白与合成的兔抗呈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优化后的pET-cocol/qacA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qacA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球菌的耐药形势,探讨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细菌的耐药形成机制,使临床更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和E试验纸片法对222株肠球菌属细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药敏试验检测,采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及煮沸法分别提取细菌DNA,对3株耐利奈唑胺的肠球菌提纯的DNA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基因测序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结果:近3年来从临床分离的标本中共得到菌株222株,粪肠球菌113株;屎肠球菌103株.肠球菌对头孢克洛的耐药率最高(70.7%),其次为高浓度庆大霉素(65.8%)、左氧氟沙星(39.6%)和氨苄西林(20.3%),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两者的耐药率为最低(均为1.8%).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对利奈唑胺出现耐药的肠球菌属细菌为3株,且均为粪肠球菌.将3株菌株的PCR扩增产物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23s rRNA-V区域2576位未发现点突变.结论:该院分离的肠球菌属细菌对头孢克洛、高浓度庆大霉素呈现出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有较好的敏感性.该院临床分离的3株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未出现23SrRNA-V区域G2576U、G2576T突变,是否存在其他耐药机制,需进一步检测.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克隆流行情况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年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并用PFGE法对2009年的102株对碳青霉烯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多重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OXA-5 llike,OXA-231ike,OXA-241ike,OXA-58like.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高.PFGE结果 显示该院存在A/B/C克隆株流行,主要分布于呼吸科以及ICU等病房,时间上呈散发流行.102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率为71.6%,产OXA-51型碳青霉烯酶率为84.3%,另外仅2株检出OXA-24型碳青霉烯酶,3株检出OXA-58型碳青霉烯酶.结论:该院在呼吸科以及ICU等病房存在A/B/C克隆株流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OXA-23、OXA-51型为主,由于对多种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强和克隆株的流行,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 摘要:目的:了解妇科肿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妇科肿瘤患者尿路感染尿培养分离出的110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结果:11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86.4%,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96.2%;对喹诺酮类耐药达84.0%以上;第一代~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高于86.4%;庆大霉素69.1%.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吧坦、阿米卡星、磷霉素及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19.6%,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呈逐年增高趋势,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吧坦、磷霉素及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可用于妇科肿瘤患者泌尿道感染早期经验用药.
  •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动物源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了大肠埃希菌β内酞胺酶基因的流行分布和传播机制、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喳诺酮类耐药和传播机制以及16S rRNA甲基化酶介导的氨基糖昔类耐药和传播机制,并结合头孢喹肟及达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PK/PD同步模型,探讨了抗菌药耐药性与PK/PD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经验治疗的效果及其对耐药菌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医院感染的治疗和实验室结果 .在医院感染发生时经验性选择第三、第四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2 g每8小时1次+氨基糖苷300 mg/d联合用药,48 h感染未控制则加用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0.5每8小时1次或替考拉宁200 mg/d,后者首剂加倍),感染发生当时和加药前后均留取血/尿/痰/便等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期根据临床及实验室证据加用抗真菌或其他药物.体温正常72 h视为感染控制.结果:①发生医院感染的367例患者中,初始经验性使用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即获控制者103例(28.1%),中位用药时间7d,加用糖肽类抗生素后体温下降者40例(10.9%),中位用药时间13d,混合/重度感染需加用碳氢酶烯和(或)抗真菌药者137例(37.3%),其他患者加用了喹诺酮等抗生素,总有效率86.4%.②共检出细菌356株,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114袜,其中血培养和痰培养的主要致病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率均在80%左右.与同期国内报道相近.③8年间共检出耐药菌25株,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0株,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7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5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株,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1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株,较同期报道耐药率明显减低.结论:血液病房医院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予初始性经验性联合抗感染治疗及结合实验室证据的后续治疗,可获较满意控制;该病区耐药菌检出率低可能与长期坚持联合一线治疗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年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根据CLSI标准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年临床分离的4916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2.7%,革兰阴性菌占77.3%;3年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株总检出率分别为59.3%、89.5%;发现2株同时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总检出率分别为57.5%、34.6%.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铜绿假单胞菌则有下降趋势.结论:发现2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屎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较低,但产ESBLs肠杆科细菌较不产ESBLs肠杆科细菌耐药严重;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且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
  • 摘要:调查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PMQR在不同年代的菌株以及健康和患病动物的菌株之间的流行差异.采用PCR方法 对1760株大肠埃希菌检测各种PMQR基因.PMQR的检出率为47.67%(839株),其中oqxAB、qnr、aac(6')-Ib-cr和qepA的检出率分别为32.95%(580株)、16.59%(292株)、12.16%(214株)和2.44%(43株),qepA只在宠物源和食品动物源有检测到,oqxAB、qnrA、qnrB和aac(6')-Ib-cr在所有来源的菌株中均有检测到,未检测到qnrC和qnrD.除qepA外,其他PMQR基因的阳性率菌在2010-2011年分离的菌株均高于2004-2005年分离的菌株.
  •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地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TEM基因亚型分布.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表型确认方法 ,对成都地区近3年临床收集无重复的165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菌株筛选.采用K-B纸片扩散法,用临床常用18种抗生素对30株产ESBLs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用TEM引物对产ESBLs菌株进行PCR扩增,将其产物进行测序等方法 明确.结果:165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125株产ESBLs,检出率为76.2%.药敏试验显示:亚胺培南对产ESBLs细菌表现出较高抗菌活性,敏感率为100%,阿莫西林敏感率为0.对25株含TEM型的菌株进行测序,全部为TEM-1类非ESBLs.结论: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是目前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成都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含有TEM型ESBLs较少.
  • 摘要: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在2010年发布了临床试验中生物研究用药物质量文件要求指南;参考该指南,本文主要就生物研究用药物在临床试验申请中的生物学、医学和药学质量文件要求的相关内容做了简要介绍,采用通用技术文件格式对各部分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止吐药物,确保临床合理使用.方法: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药品说明书并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总结出相关的药学信息,止吐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结果和结论:医师应根据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分类,致吐的严重程度和致吐的时间,合理选择抗止吐药物,药师也应掌握相应的药学知识,为临床提供临床药学服务.
  • 摘要: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正常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替考拉宁对房水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剂量的替考拉宁不影响房水中IL-8表达水平,而术后IL-8升高可能是由于角膜损伤和修复过程导致前房自身免疫反应启动引起,或是细胞因子网络级联反应发挥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研究了近10年来1074例青霉素过敏病人的发生机制,包括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药物结构与过敏反应、交叉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与基因多态性等。经过10余年对1074例青霉素过敏病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首先成功制备了青霉素过敏反应诊断用抗原纸片,创建了RAST检测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的方法,发现RAST与青霉素皮肤试验有高度相关性;发现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存在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并证明其与主要抗原决定簇一样在过敏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并非完全交叉;青霉素与头袍菌素类抗生素的交叉过敏反应率约为17%,头泡菌素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交叉率为53%;青霉素过敏反应与多种基因多态性有关。
  • 摘要:本文介绍了脂多糖、多糖和多糖联合疫苗鞭毛疫苗、外膜蛋白疫苗、Ⅳ型菌毛疫苗、Ⅲ型分泌系统疫苗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等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疗效评价。
  • 摘要:目的:以右美沙芬经为CYP2D1和CYP3A的探针药物,研究黄芩苷对右美沙芬在大鼠体内外代谢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右美沙芬代谢物去甲右美沙芬(CYP2D1介导)和3-甲氧基吗啡喃(CYP3A)的浓度.采用自身交叉对照实验,研究黄芩苷(900 mg/kg)单次及多次(12d)给药对大鼠体内右美沙芬(10 mg/kg)药动学的影响(n=8).采用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右美沙芬的浓度.结果:黄芩苷体外对大鼠CYP2D1和CYP3A介导的右美沙芬代谢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Ki分别为(86.46和151.30)μmol/L,抑制机制均为非竞争性抑制.药动学结果 表明,黄芩苷单次、多次给药均显著提高右美沙芬的血药浓度.对照组、黄芩苷单次给药组及黄芩苷多次给药组右美沙芬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值分别为(2379.9±475.6)、(3383.7±985.1)和(2739.9±475.6)ng·mL-1·h-1,AUC0-∞值分别为(2 570.9±679.3)、(3 539.4±1043.9)和(2957.7±679.3)ng·m1-1·h-1,两合并黄芩苷给药组AU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黄芩苷单次给药组及黄芩苷多次给药组大鼠体内右美沙芬的CL值分别为(4.20±0.91),(2.97±0.89)和(3.64±0.57)L·kg-1·h-1,两合并黄芩苷给药组C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黄芩苷在体外、体内均可显著抑制大鼠CYP2D1和CYP3A对右美沙芬的代谢.
  • 摘要:目的:考察抗感冒药临床用药状况及使用的合理性,了解处方用药品种及金额,特别是抗生素使用及处方用药适宜性等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评价,抽取诊断为“感冒”及相关诊断处方,对感冒处方用药的指标和对用药适宜进行分析和处方点评.结果:门诊、急诊和儿科感冒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分别为51.3%、78.7%和70.5%,抗病毒药的使用率分别为0、0.3%和0.5%,解热镇痛药的使用率分别为44.7%、50.7%和15%,减充血剂的使用率分别为20.7%、0和13%,呼吸系统用药的使用率分别为29.7%、16.7%和51%,消化系统用药的使用率分别为3%、5%和13.5%,中成药的使用率分别为10.3%、53%和58%,用药不适宜处方占全部处方的百分率分别为32.7%、14%和15.5%.结论:开展感冒用药处方分析及用药适宜性点评,促进感冒用药使用的合理性.
  • 摘要:本文着重概述了多黏菌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多黏菌素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提高多黏菌素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万古霉素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肾毒性.目前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关于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的研究文献,但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将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万古霉素肾毒性的定义和发病机制,继而阐述了肾毒性的影响因素如万古霉素的谷浓度、给药剂量、给药方式、治疗时间、联合用药等因素,为今后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