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
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

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2-11-16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会议文集: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胰岛联合激活/未激活FB移植后,各实验组胰岛内部微血管密度变化;探讨胰岛联合激活/未激活FB移植后,胰岛内微血管密度增加是由供体还是受体FB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在现实验和临床阶段,本研究为移植胰岛再血管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对于单纯胰岛移植和胰岛联合未激活FB移植,激活后FB在促进胰岛再血管化方面作用显著,尤其是供体来源,是否与供体激活FB被受体免疫系统排斥有关还不清楚;受体来源的激活FB联合胰岛移植能治愈糖尿病,并且能达到长期存活。胰岛联合激活后的受体FB移植,是否可以减少胰岛移植数量,最低移植多少胰岛数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组织、细胞及细胞核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特点,在组织、细胞、亚细胞水平找到区分良恶性病变的客观标准,为FTIR由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奠定基础。rn 方法:对结直肠癌组织标本、细胞株(SW620,lovo)及提取的细胞核(正常和癌变)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对比了肿瘤组织与两种细胞株(SW620,lovo)的光谱图,发现肿瘤细胞几乎具备肿瘤组织的所有特征峰且比肿瘤组织的谱带明显,对正常组织和细胞株(SW620)两组光谱的峰位及相对峰强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细胞株(SW620)有如下特征:1)与脂类相关的谱带2960-1,2925-1和2855cm-1的相对峰强I2960/I1460(P=0.000),I2925/I1460(P=0.001)I2855/I1460(p=0.000)明显升高,2925cm-1,2855cm-1处谱带发生明显蓝移(P<0.01)。癌细胞中I740/I1460(p=0.000)明显降低,与组织间的结果一致。2)与蛋白质相关的谱带1645cm-1的相对峰强I1645/I1460(P=0.036)升高。3)与核酸相关的谱带1240cm-1与1080cm-1峰位明显蓝移(P<0.05),I1246/I1460明显升高(P<0.01),而I1080/I1460未见有明显变化。肿瘤细胞中脂类、蛋白质与核酸的峰强比升高可能与癌细胞不断增殖分裂、细胞内产生大量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有关。细胞核光谱图与组织和肿瘤细胞光谱相比较,在1200-1-900cm-1处差异明显,1056-1,11O5-1和996cm-1与核酸有关的谱带明显增强。癌变细胞核相对峰强I2925/I1455,I1654/I1455,I1545/I1455,I1240/I1455和I1055/I1455(p值均小于0.01)明显升高。癌变细胞核与核酸相关谱带1240-1及1055-1峰位发生明显蓝移(P<0.01),表明癌细胞中磷酸基团的氢键化程度降低。rn 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间的差异,有可能作为鉴别组织良恶性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Pleiotrophin(PT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TN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rn 结果:PTN mRNA在结直肠癌组的阳性表达率63.1%(53/84),在正常对照组中表达率为59.3%(32/54),两者差异具有统学意义(P<0.05);PT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2%(50/83),在正常组织中表达率为33.3%(18/54),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PTN mRNA、PTN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TNM分期有关;低分化组与高、中分化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直肠癌Ⅲ~Ⅳ期与Ⅰ~Ⅱ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PTNmRNA , PTN蛋白在CR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CRC转移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潜在预测结直肠癌转移、预后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在缺氧条件下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中三磷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2(ABCG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将SMMC-7721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24h组、缺氧48 h组及缺氧72 h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MMC-7721细胞ABCG2和HIF-1α蛋白的表达。将缺氧72 h组SMMC-7721细胞分别用终浓度为1.0、2.0、4.0μmol/L的HIF-1α抑制剂YC-1处理,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YC-1处理的SMMC-7721细胞ABCG2和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缺氧时间延长,ABCG2和HIF-1α蛋白表达均逐渐增加(P<0.05),且ABCG2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944, P<0.05);随YC-1浓度的增加,缺氧72 h组SMMC-7721细胞ABCG2和HIF-1α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ABCG2和HIF-1α的表达随缺氧加重而增加,ABCG2表达上调可能是HIF-1α介导肝癌细胞缺氧环境中生存及耐药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及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MSP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及其癌旁组织、6株肝癌细胞株及10例正常肝组织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肝癌细胞株,用RT-PCR检测RASSF1A重新表达的情况。结果:100例肝癌组织中有69例(69%,69/100)存在RASSF1A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癌旁组织中有15例(15%,15/100),6株肝癌细胞株有4株(66.67%,4/6)发生甲基化,而正常肝组织中无RASSF1A基因甲基化存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在三种组织中的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67.75,p<0.001)。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及组织分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发生甲基化的4株肝癌细胞株经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全部重新恢复了表达;结论:原发性肝癌存在RASSF1A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并与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及组织分化密切相关。经甲基化抑制剂处理的肝癌细胞株又重新恢复表达,推测CpG岛的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基因表达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检测RASSF1A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有可能成为肝癌诊疗的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探索小儿胆肠吻合术中Roux支空肠长度与临床效果之问的关系。方法:45只1月龄,体重600±60g雌雄不限的清洁级的新西兰幼兔依据肠吻合方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Roux支组(short Roux jejunum group,SRJG);长Roux支组(long Roux jejunum group,LRJG);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记录各组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的血测血常规和肝功能,生存率、头围、体重和身长。记录不同RJG术后活动性、反应性、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觅食时间、生存率。解剖不同RJG的死亡幼兔,查找死亡原因并记录。分析不同RJG并发症,对幼兔胆肠吻合术模型成功率和幼兔胃肠道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确定幼兔胆囊空肠吻合幼兔胆囊空肠吻合中理想的Roux支空肠长度。结果:MOT:SRJG和LRJG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BST和SWFT发现各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但与CG比较明显延长;SRJG和LRJG SE和ME恢复相当。SR:SRJG93.34%,LRJG66.67%;死亡原因:Roux支空肠和呼吸道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3个月开腹观察发现:14例SRjG幼兔肠粘连2例,SRJG无Roux空肠支扭转,10例LRJG肠粘连8例,Roux空肠扭转6例;Roux支空肠平均增长2.2±0.25cm/月;15例CG幼兔无腹腔粘连,标记空肠平均增长2.3±0.33cm/月。1个月开腹探查:平均管径0.63±0.07cm较正常0.8±0.05cm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开腹探查:Roux支空肠平均管径0.65±0.08cm较正常0.8±0.05cm明显缩小。实验各组术前平均头围、身长和体重统计无明显差异。LRJG术后2周各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对比生长、发育明显停滞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之间相比较生长、发育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和3个月:LRJG幼兔的生长发育落后于SRJG和CG,但后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上消化道稀钡剂造影及造影后开腹发现:LRJG和SRJG幼兔均无返流。结论:SRJG更适合幼兔胆囊空肠吻合术。小儿胆肠吻合术中短Roux支空肠可能并发症更少,更利于幼儿术后恢复和生长发育。
  • 摘要: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研究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蛋白。rn 方法:本实验在成功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于术后1,3和7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体和受体肝脏组织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MS-MS)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rn 结果: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以差异10倍以上为标准,共找到了72个差异蛋白质点。本次实验最终鉴定的功能比较明确的蛋白有32种,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信号转导、应激反应、氧化还原、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细胞骨架等功能。rn 结论: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肝移植术后肝脏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变化与肝脏生理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差异表达的蛋白与肝脏生理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阐述肝移植术后肝脏生理或者病理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教育干预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科室2012年7月—2012年8月在岗的36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18名,实验组给予行为教育干预和指导,由观察员隐蔽观察2组手卫生依从性情况。结果:行为教育干预后,医护人员洗手指征和洗手技术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行为教育干预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7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试验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对照组按照常规工作模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 摘要:目的:了解普外科不同学历护士的职业忠诚度,尝试探索影响其职业忠诚度的原因,为提高护理质量及员工满意度寻找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医院普外科100名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按学历分组,以职业兴趣、专业态度、职业价值认为观察指标。结果:本科学历护士的职业兴趣、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认同明显高于大专学历护士,P<0.05。结论:大部分护士的专业思想稳定、职业态度积极,对职业忠诚度较高,少数护士的职业忠诚问题客观存在,以大专学历护士更为明显,不同学历护士在职业兴趣、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认同上均存在差异,应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 摘要: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留置针、深静脉导管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输液手段不断应用于临床。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因其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使用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尤其是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对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减轻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失眠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合并失眠的患者共204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2例,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对照组102例,接受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后应用FACT-HEP肝胆肿瘤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FACT-HEP量表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及总体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手术后合并失眠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减轻甚至消除失眠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摘要:背景:现今,治疗小儿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一线方案为葛西手术,然而,该手术的远期预后并不尽人意。该研究中,试图通过比较葛西手术与活体肝移植治疗该疾病的预后,证明活体肝移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可行性。rn 对象及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有50名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儿在中心接受治疗,其中17名(平均年龄6.2月)接受活体肝移植作为一线治疗,另33名(平均年龄3.2月)接受了葛西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腹部手术史。比较了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及随访结果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rn 结果:随访时间为12-48.5月(中位随访时间30月)。活体肝移植组与葛西手术组术后30天生存率分别为82.4%和81.8%(p=1);两组患者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2.4%及60.6%(p=0.200)。术后黄疽缓解率分别为100%与70.4%(p=0.035)。活体肝移植组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动脉栓塞,而葛西手术组主要为MODS。rn 结果:活体肝移植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道闭锁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根据相应的术前指征选择合适的患者,该方案可以成为治疗该疾病可行的一线方案。
  • 摘要:目的:本研究使用中心近十年的活体肝移植供体数据,致力于对活体肝移植供体术中因各种原因导致供体手术中止进行总结和分析。rn 材料及方法:从2002年3月到2012年4月,中心共将290例活体肝移植供体经严格筛查后送入手术室,其中有5例供体因各种术中原因导致中止手术,剩余的285例供体最后成功实施手术,包括234例右半肝供体,44例左半肝供体,7例左外叶供体,详细收集了这5例供体资料,并与成功供体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这5例供体的长期恢复做了密切的观察。rn 结果:5例供体因各种原因导致术中捐献手术的流产。导致手术流产的主要原因有几方面,第一、肝脏质量太差:有一例供体采用“手辅助腹腔镜移植物切取”,当建立气腹后在腹腔镜下观察发现肝脏广泛的硬化结节;另外一例供体因术中活检发现肝脏严重的脂肪变。第二、胆道的变异:有例供体因术中发现有4支胆管,其中有两支小分支而导致术中手术中止;另外一例供体因术中胆道造影提示严重的胆道变异:左右胆管成角太小。第三:另外一例供体如行右半肝切除,剩余的肝脏将小于30%,因此,为确保供体的安全,放弃了对此供体的手术。所有这5例供体均计划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切除,这5例供体的相关人口学资料与成功的285例供体的资料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rn所有这5例供体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长时间随访提示状态良好。而这五例供体相对应的受体除一例外其余均接受相关其他治疗。rn 结论:通过仔细的术前筛查,术中供体手术中止率将可以降到最低,但始终不可避免,然而这部分供体术后生活并未受到影响。
  • 摘要:背景:肝切除是一种用于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及在活体肝移植中获取移植物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比较分析肝切除在这两种情况下的短期及长期恢复结果。rn 方法:回顾性收集了从2002年到2010年中心实施的左半肝切除术的40例活体左半肝供体,同时随机抽取在同一时间段内因肝脏占位于中心实施的左半肝切除的40例病例。对这两组进行术前相关数据,术中相关变量,术后短期及长期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后结果主要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数据,术后实验室数据包括总胆红素,AST,ALT,INR,白蛋白等,另外,也将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纳入分析范围。rn 结果:两组间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身高,体重等术前相关基线数据大致相似(P>0.05),两组间术中失血,手术时间,切取肝脏大小等术中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供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要明显低于非硬化病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但这种差异性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3)。术后早期,两组病人均遭受了术后肝功的一过性损害,在非硬化病人组,术后总胆红素,AST及ALT的升高要明显高于供体组(P<0.05),并且,术后长期随访观察到两组病人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均较术前水平明显降低。rn 结论:活体肝移植供体及非肝硬化病人在接受左半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种类均无差异。但是,非肝硬化病人术后肝功能受损要更厉害及更明显一些。
  • 摘要:目的:从多方面人手从而全面地评估活体肝移植供体安全性。rn 方法:从2002年7月到2012年3月,中心共实施了283例活体肝移植供体肝脏切取手术。回顾性收集了这283例活体肝移植的术前人口学数据,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肝功能变化等相关资料。将这10年经验按照2008年作为划分点分为两组:2008年1月以前为第一组,2008年1月后为第二组,采用Clavien评分系统来分类及比较供体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供体术后肝功变化指标我们采用黄疸,AST,ALT及腹水量作为衡量指标,同时我们采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来评估术后血常规变化。rn 健康性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职业影响三个方面,采用的评估工具是中国版的SF-36,而评估心理的工具是SCL-90-R。rn 结果:在中心,无供体死亡发生。供体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7%,大部分并发症是1级或2级,而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胆道并发症,在第二个阶段供体并发症发生率(18.8%)明显低于第一个阶段(31.8%)(P<0.001),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4.9%,没有出现器官功能衰竭(Ⅲ级)和供体死亡(Ⅳ级)。术后AST及ALT在术后第一天达到最高值,而术后黄疽水平在第3天达到最高值,术后肝功的受损只是暂时的,但是术后血小板计数较术前出现持续性降低,并无恢复迹象,但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以内,有22例供体术后已经达到8年,其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89*10^9/L,相对于术前的267*10^9/L表现出明显的下降(P<0.05)。98.5%的供体已经重新回归到术前的社会活动功能水平和术前相似工作水平,88.1%供体表示术后对其工作水平表示满意;99%的供体表示他们如果条件允许将再次进行捐献,两例供体除外,这两例供体术后都遭受了Ⅲ级并发症,并且两例相应受体均出现了死亡。rn几乎所有的供体术后长期均未遭受身体不适,除了有供体术后出现腹部不适,疲劳,疤痕瘙痒。三例病人术后因受体的死亡出现轻度的精神异常,在心理师的治疗调理下逐步恢复正常。rn 结论:严格的术前筛查和细致熟练的手术操作,专业的术后护理治疗,将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实现供体术后长期的良好效果。
  • 摘要:甲胎蛋白已经被证实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肝癌细胞的临床病理有关。为了彻底探究甲胎蛋白和肝癌细胞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回顾性研究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肝癌患者的资料,分析了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分化程度、血管侵袭与甲胎蛋白的关系,并评价了TNM、BCLC和中国肝癌分期与甲胎蛋白的相关性。发现甲胎蛋白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而上升(rs=0.23),在肿瘤直径≥10cm的患者甲胎蛋白明显高于<10cm的患者(P<0.001)。但不同肿瘤数目中的甲胎蛋白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451)。在有血管侵袭的患者中,甲胎蛋白明显上升(P<0.001)。甲胎蛋白在低分化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0.007)。按照BCLC标准划分患者肿瘤分期,处于各期患者的甲胎蛋自水平明显不同(P=0.006),且D期的患者有最高的甲胎蛋白水平。将患者肿瘤大小按照≤5cm, 5-1Ocm,≥1Ocm分组,各组中甲胎蛋白>20 ng/mL的比例逐步增加(P<0.00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患者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处于高分化的患者甲胎蛋白<20ng/mL的比例最多。rn 甲胎蛋白在大多数患者中都有所升高。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血管侵袭都和甲胎蛋白有明显的关系。在TNM,BCLC和中国肝癌分期中,BCLC分期与甲胎蛋白有良好的适应性,随着A到D分期,甲胎蛋白逐步上升。
  • 摘要:目的:比较肝切除患者术中行半肝阻断或者全肝阻断的临床结果;rn 方法:通过全面、系统的文献检索方法检索关于比较半肝、全肝血流阻断的随机对照试验;两个作者独立地对所有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对出血量、输血需求、肝脏损伤(AST、ALT)等指标进行了Meta分析。rn 结果:通过纳入标准,检索到四个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共包括338个病人,其中167个病人术中采用全肝阻断,171个采用半肝血流阻断。Meta分析发现全肝血流阻断组术后第一天的AST水平明显高于半肝血流阻断组(WMD 342.27;95%, CI 217.28-467.26;P<0.00001;p=16%);而失血量、输血需求、死亡率、并发症率、缺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3、7天的ALT水平,术后3、7天的AST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对肝切除病人并没有令人特别满意的优势,但是他能够减少肝切除术后的肝功能损伤。
  • 摘要:背景:葛西手术为现今治疗小儿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首选方式,然而,其预后先仍不能令人满意。大量研究利用线性数学方法,根据患者术前情况所作出的预后的预测也仍缺乏足够的准确性。BP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有效的非线性数学工具,可以进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预测模型。rn 方法:2008年1月-2011年2月共有33名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在医院接受了葛西手术治疗(平均年龄3.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腹部手术史。对患者的术前信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年龄、总胆红素水平,INR,白蛋白,肌醉,PELD评分及胆道解剖分型纳入BP网络的输入因素,在对网络进行训练后,确定了隐层为4层可获得最佳预测效率。随机选择了23名患者对网络进行训练,并将另10名患者在训练完成后出入网络,验证网络的预测能力。所有的输入参数都进行了互相关函数检验以确定参数对预后的影响水平。rn 结果: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48.5月(中位数30月),患者的术后1年生存率为60.6。网络对验证组的十名患者生存的预测精度为83.3%,死亡的预测精度为100%,总预测准确率为90%。互相关函数提示患者年龄,术前PELD评分及胆道解剖分型对患儿术后1年生存率的影响较为明显。rn 结论:BP神经网络是一种有效的预测先天性胆道闭锁葛西术后预后的多因素非线性数学工具。年龄,PELD评分及胆道解剖分型对患儿预后的影响较为明显。
  •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供体术后血小板减少,而对于供体术后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却一直不清,且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也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这些供体上述盲区进行相关分析研究。rn 材料及方法:从2002年7月到2009年8月,共实施了231例活体肝移植,回顾性收集这部分供体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相关分析。将基线及术后血小板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Logestic回归分析导致供体术后血小板降低的相关原因,并对术后血小板降低所导致的并发症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在供体术后的随访各个时间点,均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术后第3年的血小板降低水平较术前降低约18.2%。并且血小板的降低伴随着白细胞的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在术后的1周(P=0.047),1月(P=0.034), 3月(P=0.047),移植物体重比是导致供体术后血小板降低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术后第一周内,供体血小板降低组(n=77)有6例(7.8%)发生了出血事件,但在剩余的151例未降低供体组中,只有2例(1.3%)出血事件发生(P=0.012)。并且在血小板降低组中,供体术后出血事件直接导致了术后输血率的增加(P=0.002)。rn 结论:术中增加切除移植物的比例将直接导致术后血小板的降低,但术后血小板降低并不对供体长期产生影响。但是,血小板降低的供体术后出血事件将明显增加。
  • 摘要:背景及目的:对于进展性肝癌,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降阶治疗方式,但临床中仍有许多病人行介入治疗失败未能达到理想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究介入对于进展性肝癌作为降阶治疗失败的相关原因。rn 材料及方法:收集本中心278例初诊为进展性肝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这部分患者的肿瘤超出了行肝切除及肝移植的相关标准,但仍在可行降阶治疗的UCSF标准以内。所有病人均接受了介入作为降阶治疗,将这278例病人根据降阶治疗的效果分为两组:降阶治疗后在UCSF标准以内的为组1(失败组,n=166),在UCSF标准以外的为组2(成功组,n=112)。回顾性收集及比较两组的人口学数据,基线肿瘤特征及AFP水平以寻找介入作为降阶治疗失败的原因。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失败原因。rn 结果:两组供体的人口学及术前肝功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失败组的肿瘤靶病灶的个数为:2.5±1.5个,明显比成功组的2.1±1.3个要多(P=0.013),但对于病人的肿瘤平均直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1)。在1-4次介入后,最终的甲胎蛋白的水平在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42),在失败组介入术后甲胎白蛋≥400ng/ml的供体数明显多于成功组(28.7%:20.5%, P=0.042),而介入的次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59)。Logestic回归分析得出导致介入作为降阶治疗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个数,介入术后AFP水平及介入治疗的次数。rn 结论:对于进展性肝癌,介入作为降阶治疗失败的原因是介入术后AFP≥400ng/ml及肿瘤靶病灶过多。
  • 摘要:目的:评估高MELD评分的乙肝相关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行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adult-to-adult right-lob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ARL-LDL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中心因乙肝相关的良性终末期肝病行ARL-LDLT的70名患者按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分为两组:L组(MELD评分≤25)和H组(MELD评分>25)。近期疗效评估指标包括受体30天死亡率和移植物失功、反应肝损伤的生化指标、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远期疗效评估包括移植物及受体的存活率和术后第1、3、5年HBV复发率。结果:H组具有更高的肺炎发生率,两组之间其余指标如供体的预后,受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atateaminotransferase,AST)峰值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峰值、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均没有统计学差异。H组与L组相比较,受体1、3、5年存活率和术后HBV复发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高MELD评分的乙肝相关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中也可以安全、有效地行ARI-LDLT。高MELD评分可能不会再认为是ARL-LDLT的禁忌。
  • 摘要:HBV DNA水平不仅对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有严重影响,而且对肝脏手术的预后也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按照HBV DNA>103 copies/mL与<103 copies/mL分为两组,探讨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术后肝功能和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差异,研究HBV DNA水平对乙肝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表明,术前高HBV DNA水平不利于HCC切除术后的肝功能恢复,HBV DNA>104copies/mL患者在肝切除术后腹水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特别是HBV DNA>104copies/mL且手术切除半肝或中肝的患者手术更需谨慎。乙肝感染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ALT,PT,HBV DNA指数,切除肝段数和术中出血量。HBV DNA,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切除的肝脏段数严重影响乙肝患者肝脏手术后的恢复。乙肝感染者肝切除术后并发腹水的危险因素包括:HBV DNA阳性,切除肝段数,术中出血量,TB,PT和PLT。
  •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256名成人受体行肝移植术(LT)后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及心理健康预后。rn 方法:这是一个多中心随访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肝移植术后受体,这些受体曾经行活体肝移植术(LDLT)或尸肝肝移植术(DDLT)。采用SF-36中文版、贝克焦虑量表(BA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来分别评估受体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通过发放量表及从中国肝移植注册网上收集这些受体的临床和人口学资料。rn 结果:研究样本包括256名受体,其中66名(25.8%)受体行活体肝移植,190名(74.2% )受体行尸肝肝移植;15名(5.9%)受体术后有焦虑症症状,4名(1.6%)受体术后有严重的抑郁症状。rn 与活体肝移植术后受体相比,尸肝肝移植术后受体在一般健康状况(60.3±16.97 vs 66.86±18.42,p=0.012)、生理职能(63.64±42.55 vs74.47±36.46, p=0.048)、情感职能(61.11±44.37 vs 78.95±34.31,p=0.001)、社会功能(78.60±22.76 vs75.95±21.85 , p=0.003)、精力(70.30±15.76 vs 75.9516.40,p=0.016)、心理健康(65.88±12.94 vs 71.85±15.45 , p=0.005)、生理因素总分(PCS,60.07±7.36 vs 62.58±6.88,p=0.013)以及心理因素总分(MCS, 52.65±7.66 vs 55.95±10.14,p=0.016)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分数。行肝移植时年龄在大于45岁的受体术后在精力(77.33±15.64 vs 72.52±16.66, p=0.020),心理健康(73.64±15.06 vs 68.00±14.65 , p=0.003)以及心理因素总分(56.61±10.00 vs 54.05±9.30,p=0.037)等方面比45及小于45岁的病人的分数要高。另外,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受体比没有出现并发症的受体心理因素总分要低(52.92±12.21 vs 56.06±8.16,p=0.017)。肝移植受体术后在MCS(55.10±9.66 vs 50.0±10.0, p<0.05)及PCS(61.93±7.08 vs 50.0±10.0, p<0.05)两方面的得分要比四川省普通人群的高且总体生活质量比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好。受体在SF-36中MCS及PCS两方面的得分与他们BAI (p<0.001 )及SDS(p<0.001)的得分成正相关。rn 结论:肝移植手术时年龄大于45岁、尸肝肝移植、术后是否恢复全日制工作、术后有无并发症级术后是否出现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均是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活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对巨大肝血管瘤手术治疗中射频溶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近5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外科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直径>5cm)手术中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指征、方法策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预后、住院花费、住院时间等指标,并综合最新文献对其分析总结。结果:纳入患者12例,男女比1∶3,年龄29-61岁,平均45.5±8.1岁。91.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7例患者随诊影像学检查发现进行性生长,1例患者伴Kasabach-Merrit综合征。手术中采用腹腔镜手术4例。12例患者术前肿影像及术中B超确认处理,共有33个肿瘤,病灶最大径1.5-12cm.多发肿瘤10例患者,左右半肝均有8例。4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血管瘤6例,病理均为海绵状血管瘤,5例含有机化血栓。射频消融处理27个病灶。手术时间182.1±55.9分钟,术中出血20-350ml,平均175.8±103.5ml.所有治疗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1例手术切除患者出现明显血红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同时出现胸腔积液,合并肺部感染,经治疗痊愈,但明显延长了住院时间。随访4-46个月,1例复发。住院时间15.3±4.28天,住院花费31891.11±6416.15元,一次性射频设备花费占总住院花费29.8-47.2%。结论: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应当根据治疗效果、成本效益和安全性,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缺血状态下肝脓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自2003年-2008年收治的68例肝脓肿病例,其中无明确肝脏缺血临床依据的病例56例,有明确肝脏缺血临床依据的病例12例,比较分析其临床诊疗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56例未合并肝脏缺血患者,行开腹手术引流34例;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13例;抗菌药物治疗后完全吸收8例,临床治愈54例,病重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合并肝癌病重死亡1例(死亡率3.57%).合并肝脏缺血的12例患者,均经过长期抗菌药物治疗,脓肿无完全液化,多分隔,无法通过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治愈,反复发作,最终死亡5例(死亡率41.6%),行肝叶切除术后痊愈7例。讨论:临床难治性肝脓肿除考虑胆道并发症和糖尿病等因素外,应考虑有无合并肝脏缺血的因素存在,如通过影像学检查有明确合并肝脏缺血因素存在的临床依据,在患者病情平稳时尽早行病灶所在肝叶的切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的演变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88-2011年在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01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演变及临床相关资料。201例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158例,占78.60%;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20例,占9.95%;扩大的PD23例,占11.44%。PD残胰重建方式:捆绑式胰空肠吻合(彭Ⅰ式)104例,占51.74%;胰胃吻合61例,占30.34%;传统的胰空肠吻合30例,占14.92%;孔式的胰空肠粘膜对粘膜吻合6例,占2.98%。结果:1988年-2000年(简称前12年)行PD50例,其中单纯PD42例、PPPD8例、无扩大的PD;吻合口瘘7例,总瘘率14%(7/50),围手术期死亡2例,占4.00(2/50)%。2000年—2011年(简称后11年)PD151例;其中单纯PD116例、PPPD12例、扩大的PD23例;吻合口瘘8例,总瘘率5.29%(8/151),围手术期死亡8例,占3.98%。193例术后随访6月—5年,56例6月后失随访,137例得到较长期的随访,随访率70.98%(137/193),1年随访者生存率74.44%(102/137),3年生存率54.74%(75/137),5生存率28.46%(39/137)。结论:后11年PD较前12年PD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死亡率和胰瘘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专业组成立是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n=15)和胰腺中段切除(n=2)患者,包括胰头癌7例、胰体癌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5例。其中3例胰腺残端明显过大超过肠腔管径,2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操作包括3个主要步骤:胰腺残端游离;空肠系膜对侧肠壁切开及荷包缝线预置;胰肠端侧吻合(包括胰腺残端拖人空肠、吻合口两端肠壁固定于胰腺上下缘后腹膜、浆肌层荷包缝线结扎捆绑).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2例,ARDS1例,无胆漏和胰肠吻合口漏。结论: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的发生,特别是胰腺残端过大者,从而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手术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科室为有上腹部手术史的5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中45例成功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因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而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只要病人选择合适,腹腔镜下胆道手术用于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也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主编的2009年新版大学本科外科学教材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编入胆囊切除术的标准术式选择之一,并强调此术式适合无腹腔镜设备和技术的医院开展。作者致力于小切口胆道外科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21年,此技术的微创特点以及在广大基层医院的临床实用性是客观的。本文探讨了小切口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小切口保胆取石术,腹腔镜中转小切口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小切口胆管十二指肠残端吻合等手术的临床应用于疗效评价。
  • 摘要: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指的是主动脉瘤累及到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的动脉瘤。为了减少手术创伤,为微创腔内修复手术创造条件,联合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杂交技术由此诞生。该技术包括经腹内脏动脉重建,然后一期或二期行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开放及腔内杂交手术可作为TAAA治疗的选择之一,而且为不适合传统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评估病人是否合适行杂交手术而不是传统或腔内手术的形态学及临床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由一系列随机对照和长期随访研究决定。对杂交技术的继续探索,为每例病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降低TAAA修复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腹主动脉瘤开腹和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情况,评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371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EVAR组,n=174)与开腹手术治疗患者(OS组,n=197)的围手术期资料以及并发症生存情况。结果:腔内组的平均年龄为71.8±8.2岁;手术组的平均年龄为60.2±13.7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组患者合并COPD的比例为31.0%高于OS组的比例为21.8%(P<0.05)。腔内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为125.2±43.1ml少于手术组为858.0±601.7ml (P<0.05)。腔内组患者术中无输血,手术组术中有140例患者输血。腔内组术后ICU时间和禁食时间分别为14.7±5.2h和7.2±4.3h均低于手术组分别为31.4±10.9h和90.4±32.1h (P<0.05)。腔内组手术时间为145.5±38.7min短于手术组为210.0±24.4min(P<0.05)。腔内组术后带呼吸机时间的中位数为145.5±38.7h短于手术组210.0±24.4h(P<0.05)。腔内组88例(50.6%)全麻、52例(30.0%)硬膜外阻滞麻醉、34例(19.4%)局麻,手术组全部选择全麻。腔内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1±2.7天与手术组9.2±2.6天相似(P=0.79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EVAR组为12.6%低于手术组27.0%(P<0.05)。EVAR组30天围手术期死亡率1.15%,手术组30天围手术期死亡率2.5%。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死亡率低等优点,尤其部分高危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患者能够耐受腔内修复术。在中期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长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非触碰技术已是长期以来肿瘤外科坚持应用的经典无瘤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较开腹手术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腹腔镜操作靠精密长杆器械牵拉,利用30°镜显露、超声刀切割,不像开腹手术需用拉钩或术者的手拨开显露,接触和挤压肿瘤的机会大大减少。文章介绍了手术操作游离前的准备工作,探讨了“烟囱效应”或“喷雾作用”,手术器械的选择,去出标本和冲洗的技巧。
  • 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低,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发生于胃、肠、胰腺等部。胰腺是最常受累及的器官。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两大类: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有功能性常常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无功能性的没有症状常并发肝脏转移后被发现。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见于转移性,而原发的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则及其罕见。诊断则更为困难,术前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而治疗和疗效的评估目前在探索中,现在仅见零星的单个病例报道,而本文3例报告是目前最大例数的报告。rn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rn 方法:笔者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一年间1000例肝切除的病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以石蜡病理和免疫组化报告为准;术后经PET CT或全身CT除外其他脏器病变。rn 结果: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发现21例神经内分泌癌,结合术中探查和术后全身CT和PET CT检查排除了18例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确诊3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这3例病历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并发症,痊愈出院。术后予以奥曲肽治疗,随访1年,均存活。rn 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难以在手术之前与肝脏其他肿瘤进行有效的区分;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肿瘤标记物可以完全正常。手术切除是根治性的方法,术后联合应用奥曲肽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率。
  • 摘要:目的:报告及分析肝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导致自发性纵隔气肿1例。rn 方法:患者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3月,出现高热,肺部感染,纵隔气肿,皮下广泛气肿,经北京市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进行痰卡氏肺孢子虫包囊镜检及痰肺袍子虫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痰镜检找到卡氏肺抱子虫包囊,并且PCR检测肺孢子虫也为阳性;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CT,胸部X片检查确诊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呼吸支持治疗,磺胺,卡泊芬净抗感染。rn 结果: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功能改善,复查CT及胸部X片肺部病灶大部分吸收,治愈出院。rn 结论:肝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可导致自发性纵隔气肿,呼吸支持前提下使用磺胺,卡泊芬净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检测锌指蛋白A20、NF-κB p65蛋白及P-gp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华西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3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2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收集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锌指蛋白A20、NF-κB p65蛋白及P-g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1.2%及65.6%,高于癌旁组织中的61.5%、34.5%及30.8%(P<0.05)。锌指蛋白A20蛋白的表达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达及肝硬化情况有关,NF-κB p65蛋白和P-gp蛋白的表达均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达有关(P<0.05)。结论:锌指蛋白A20、NF-κB p65及P-gp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均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3种蛋白可能对判断肝脏肿瘤的良恶性起指示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肿瘤细胞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的激活的最佳浓度及最佳浓度的条件培养液激活成纤维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的表达的变化规律。rn 方法:用MTT法和流式细胞凋亡术测定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条件培养液中的生长变化与凋亡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成纤维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VEGF-A的表达。rn 结果:MTT法发现肿瘤细胞上清液与2×DMEM∶F12比例为1∶1时,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生长速度快于其它浓度(P<0.05)。流式细胞凋亡术检测表明随着肿瘤细胞上清液浓度的提高,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也上升,1∶1的凋亡率与1.5∶1时有差异(P<0.05)。肿瘤细胞上清液组成的条件培养基能促进成纤维细胞α-SMA与VEGF-A稳定的表达,二者在培养后第1天都开始表达,第3天表达量达到峰值,第三天以后表达稳定。rn 结论:当肿瘤细胞上清液与2×DMEM:F12比例为1:1时,能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并促使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稳定的转化。肿瘤细胞上清液能够有效稳定的激活成纤维细胞为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的激活程度影响VEGF-A的表达,二者均具有最佳的激活时间点,并且最佳时间点相一致,最佳激活点的成纤维细胞有望成为一种可用于移植的促进血管重建的细胞。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体会。方法:同顾性收集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EVAR组)170例的围手术期资料以及并发症生存情况。结果:平均年龄为71.8±8.2岁;合并COPD的比例为31.0%。术中失血量为125.2±43.1 ml。术中无输血,腔内组术后ICU观察时间和禁食时间分别为14.7±5.2h和7.2±4.3h。腔内组手术时间为145.5±38.7min。麻醉方式:全身麻醉84例(50.6%)、硬膜外阻滞麻醉52例(30.0%)、局部麻醉34例(19.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1±2.7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6%。术后30天死亡率1.1%。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适用于腹主动脉瘤患者,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尤其适合于部分高危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患者。长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但甲状腺疾病病人的增多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就医与环境压力已是外科发展新型动力;让病床更快的周转成为解决医院与社会矛盾的关键问题。因此,如何使外科病人快速或更快速的康复成为临床研究课题。高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动这一外科学理论的观念转变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将其引进甲状腺外科的应用与研究就是所谓:高速康复甲状腺外科(Fast-track Thyroid Surgery)。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术前检查日<0.2天;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无菌术;微创技术应用与开发;抗生素预防性使用问题;不/或减少引流的放置,缩短放置时间;不或少放置尿管;严格控制手术并发症;平均住院日<1-7天等。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局部复发侵及胸、肋骨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医院收治的一例乳腺癌局部复发侵及胸肋骨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及最佳治疗方案。结果:乳腺癌胸壁局部复发侵及胸、肋骨时推荐手术加放射治疗,如无其他内脏转移可不进行化疗。钛网可用于胸壁缺损的修复。
  • 摘要:脾静脉阻塞综合征(Splenic Vein Occlusion Syndrome,SVOS)是指脾静脉周围病变压迫脾静脉或脾静脉腔内血栓形成,致使脾静脉血回流到门脉主干的过程中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例有典型的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史,由于未接受正规的抗痨治疗,仅行中医药治疗,最终患者虽自愈,但遗留了腹腔淋巴结结核的广泛钙化。尽管通过CT和彩超等手段,于术前明确了患者脾脏肿大的原因,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胃底、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的证据,仍难确诊为SVGS。仅以单纯脾切除而行剖腹探查才发现,脾脏肿大实由脾静脉受钙化淋巴结压迫所致,同时进行门静脉各引流区的压力测定,证实脾胃区静脉内压力升高,从而确定SVOS的诊断。显然,脾静脉周围淋巴结的压迫可能是一个渐进过程,导致脾脏肿大,但时间短,尚未出现RPH的典型临床表现。此外,患者术前CT检查还发现脾梗死的表现,可能也与脾静脉受阻后,脾脏增大较迅速、脾脏上极局部区域的脾动脉供血受损有关。rn SVOS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阻断脾动脉供血,显然脾切除术是有效手段,在减少脾胃区侧支循环血量、降低曲张静脉压力,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同时,也消除了脾亢。至于脾切除的同时,是否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可视RPH的严重程度而定。
  • 摘要:目的:研究胰头与十二指肠间的动脉血供关系,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提供更多的形态学资料。rn 方法:随机选取40具尸体,充分解剖显露胰头及十二指肠区域的动脉及其分支,并对其进行观测与记录。rn 结果: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和后动脉弓的出现率分别为77.5%(n=31)、72.5%(n=29)。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主要由此二动脉弓的分支营养。其中组成前动脉弓的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与胰腺实质关系密切,而后动脉弓则走行于胰腺后被膜中,且后动脉弓与十二指肠降部的最远距离平均为9.57±4.46mm,与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最远距离平均为10.13±5.26mm。rn 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手术的关键在于保留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变异情况,适当的保留部分前动脉弓有利于增加十二指肠的血供。
  • 摘要:肿瘤的发生与不同的细胞机制有关,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1A,RASSF1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该基因的失活在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基因缺失和点突变可引起基因的失活,但大量研究表明,该基因的失活与其启动子高甲基化有关。这种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使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并被证实为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就RASSF1A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探讨了RASSF1A基因的定位和结构特点,主要生物学功能与机制,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关系,RASSF1A甲基化作为肿瘤生物标记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铝过负荷对大鼠肝功能和形态学影响,并初步观察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灌胃给予葡萄糖酸铝(200 mg Al3+/Kg),1次/天,每周5天,连续20周,建立慢性铝过负荷大鼠模型。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大鼠血浆ALT、AST、ALP、GGT,以及肝SOD活性和MDA含量;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光光度仪检测肝组织铝离子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慢性铝过负荷致大鼠肝组织铝含量明显增高,肝细胞出现明显空泡变性、颗粒变性和点状坏死,血浆ALT和AST浓度有增高的趋势,ALP和GGT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和MDA含量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结果提示慢性铝过负荷可致大鼠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铝促进氧化应激有关。
  • 摘要:目的:探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鉴别结直肠良恶性淋巴结中的可行性。rn 方法:联合使用衰减全反射探头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冰冻新鲜离体结直肠癌周围恶性淋巴结50个,正常结直肠周围淋巴结80个,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各70例,将四组光谱的峰位、相对峰强等指标进行比较,运用SNK、PCA分析法对正常结直肠组织及周围淋巴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和周围转移淋巴结组织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与正常结直肠组织、良性淋巴结相比较,恶性淋巴结的红外光谱具有如下特征:(1)与脂类相关的谱带2925cm-1,1743 cm-1和1400cm-1的峰强比I2925/I1460(p=0.025), I1743/I1460(p=0.025)和I1400/I1460(p=0.001),恶性淋巴组织的脂类相对含量较低,和结肠癌组织比较则脂肪含量相对较高;(2)与蛋白质相关的峰强3280 cm-1,1460cm-1和1550cm-1,与1460cm-1比值分别为0.017,0.02,0.002和0.037,表明恶性淋巴组织中蛋白含量明显增高;(3)与核酸相关的峰强比i1080/I1460(P=.002),表明恶性淋巴组织中核酸分裂相高,大量核酸进行复制,与结直肠癌组织比较(P=0.037);(4)与峰位比较,恶性淋巴组织核酸峰位1080 cm-1和脂类峰位1743 cm-1向低波数移位,而蛋白质1640cm-1,峰位向高波数移位。rn 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有可能成为一种快速鉴别结直肠良恶性淋巴结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克隆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启动子(hTERTp)及癌胚抗原启动子(CEAp)的序列片段,并比较hTERT、CEA及CMV启动子在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SW480中的启动效率。rn 方法:设计引物应用PCR法从人结肠癌基因组中克隆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启动子(hTERTp)及癌胚抗原启动子(CEAp),经测序无误后,选择pLVX-EGFP-3FLAG为原始表达载体,选取酶切位点MluⅠ和XhoⅠ,联合双酶切和PCR方法切除原始载体中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将上述启动子片段与pLVX-EGFP-3FLAG载体重组,构建出携带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启动子(hTERTp)和癌胚抗原启动子(CEAp)的重组质粒pLVX-CEAp-EGFP-3FLAG和pLVX-hTERTp-EGFP-3 FLAG,将上述两种质粒连同原始表达载体pLVX-EGFP-3FLAG(含CMV启动子)分别瞬时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SW480,检测两种细胞株的荧光表达强度。rn 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PCR克隆的hTERT启动子片段长度为327bp, 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AN 097365)中hTERT启动子DNA序列完全一致;同样方法克隆的CEA启动子片段长度为369bp,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 (NT O11109)中CEA启动子DNA序列完全一致。将上述克隆片段连接到不含CMV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LVX-EGFP-3FLAG上,双酶切、PCR鉴定及DNA序列分析无误。将 pLUX-CEAp-EGFP-3FLAG , pLVX-hTERTp-EGFP-3FLAG及pLVX-EGFP-3FLAG分别瞬时转染人结肠癌细胞lovo, SW480,示:在lovo细胞中:CMV启动子的启动效率约为54.7%, HTERT启动子的启动效率约为33.0%, CEA启动子的启动效率约为9.5%;在SW480中:CMV启动子的启动效率约为16.5%, HTERT启动子的启动效率约为10.1%, CEA启动子的启动效率约为8.5%,在上述两种细胞中,三种启动子的启动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 SW480中,CMV启动子的启动效率最高,HTER7,启动子启动效率次之,CEA启动子启动效率最低。
  • 摘要: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HCC)中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95例HCC患者的肿瘤标本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95例HCC患者中合并肝硬化患者57例,按照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将57例患者分为A级36例,B级11例,C级10例,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分析RUNX3甲基化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95例HCC组织中,45.3%(43/95)存在RUNX3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癌旁肝组织中有9.5%(9/95),而正常肝组织中未检测到RUNX3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在HCC组织中的发生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UNX3基因CpG岛甲基化与患者肝硬化、门脉癌栓关系密切(P<0.05)。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C级组RUNX3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A级组和B级组,B级组高于A级组(P<0.05)。结论:HCC存在RUNX3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CpG岛的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基因表达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患者肝硬化、门脉癌栓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与术后痛觉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月在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通过术前填写由中国睡眠研究会根据WHO有关标准制定的《深睡眠质量评估表》评分,以四分为界限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痛觉的平均分以及下降比例,结果:分别与术后6小时的疼痛评分值相比,深睡眠质量评分小于四分组患者12小时和24小时疼痛评分值分别下降。结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术前的睡眠质量的提高对术后疼痛感觉的降低有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多媒体健康教育对LC术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实验组采取多媒体健康宣教方式进行术前宣教,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LC术的健康宣教单。应用APAIS scale评价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情况。应用NRS scale评价返回病房16H后的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感。结果:实验组术前焦虑评分及术后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媒体健康宣教可以有效减少LC患者术前焦虑及减轻术后疼痛。
  • 摘要:跌倒现象在老年病人中时常发生,它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成为老年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造成老年人意外跌倒的五个主要因素,采用国外广泛采用的跌倒危险评估法对医院12名老年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评估,继而在跌倒风险评估结果上提出了相关预防措施,研究结果对预防老年病人跌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辅助下行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处理对策。背景:医源性胆道损伤是胆道外科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特别是复杂的胆管损伤(Strasberg E3 E4型),使得胆道修复重建往往非常具有挑战性。Da Vinci S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原本在腔镜技术下无法完成的疑难手术,尤其是围肝门部区域的再次手术或者反复手术后的病人。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6例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的临床特征、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的处理方法及与同期19例开腹手术组效果的对比。结果:机器人组6例病人无一例中转开腹,与开腹手术相比较,机器人组的术后指标优势明显,手术时间分别为257/304分钟,手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8/27.6天,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3/196mL,术后并发症率分别为33%/59%。除机器人使用费用外,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日平均费用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别,但由于住院时间的延长,术后住院费用机器人组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1663/5425美元).机器人组除一例病人死亡外,其余病人均恢复顺利。开腹组有5例再次病人再次出现胆道狭窄并行胆道修复手术。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修复手术为围肝门操作的精细手术。认为达芬奇机器人下的“隧道外科”安全、可行:通过CO2气腹,选择最佳的手术路径,避免对腹腔粘连做过多的大范围的分离,沿视野方向分离损伤围肝门部胆管局部的粘连并进行精确操作,这样可以避免损伤正常的胆管、血管及其他组织,将外科损伤最小化。
  • 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包括了功能性综合征,即功能性PNETs (F-PNETs)和无明显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即无功能性PNETs(NF-PNETs)两大类。这种分类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各方面均十分重要。NF-PNETs没有激素高分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它还是显现出免疫组化阳性的各种特征:①可制造激素,但不分泌出来;②分泌的是无临床活性的肽类,诸如胰腺多肽类;③其血清内激素浓度不足以导致症状。本文分析了NF-PNETs的分类,病理学,遗传学原理,探讨了临床表现和予后,对比了超声检查、CT、MRI等各种诊断技术,介绍了外科治疗和辅助治疗方法。
  • 摘要:背景及目的:对于超出移植标准的肝癌,目前有很多可以将病灶缩小至标准以内的降阶治疗方案。但是,什么时候是降阶治疗成功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标准是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然而,目前尚无任何研究对这两种标准进行比较,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分析降阶治疗成功后符合这两种标准的病人在接受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相关恢复及生存的可能差异。rn 病人及方法:从2003年1月到3009年3月,有72例病人因诊断中期肝癌在中心接受各种降阶治疗,只有44例病人最终降阶治疗成功并接受了活体右半肝移植,其中,21例病人符合米兰标准,23例符合UCSF标准但不符合米兰标准。收集分析这两种病人的术前相关人口学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比较降阶治疗的差异性,比较两种病人术中数据,最后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使用卡马分析比较两组间1, 3, 5年生存率。rn 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前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米兰标准组术前接受的降阶治疗平均数为1.81±0.35与UCSF标准组的1.83±0.41大致相同(P=0.928),大部分病人只接受了一种降阶治疗,而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最常见的降阶治疗。有四个病人在降阶治疗后出现并发症:肝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介人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癌切除术后胆凄;服用索拉非尼后出现手足综合征。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r评分系统,米兰标准组术后并发症评分为1.48±1.63要高于UCSF标准组的1.39±1.64,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865)。米兰标准组活体肝移植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76.2%,71.4%,而UCSF标准组的分别为91.3%,73.9%,69.6%(P>0.05)。七例病人肝移植术后出现复发,其中3例为米兰标准组,4例为UCSF标准组,平均复发时间为72个月。同时,两组间术中切除肝癌标本的病理学检查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中期肝癌患者在接受降阶治疗后达到米兰标准或UCSF标准,接受活体右半肝移植后的结果并无差异。
  • 摘要:背景:近年来,活体肝移植(LDLT)已成为终末肝病患者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措施。但同时,活体肝移植供体的生活质量(HRQoL)也日益备受重视。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回顾现有的文献从而总结出活体肝移植对供体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rn 资料来源:通过对关键字“供体”,“活体肝移植术”,“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以及“捐肝”的搜索,搜集在PudMed所有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rn 结果:由于使用生活质量评估工具不一样,各中心对供体捐肝术后预后的报道也不一。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供体在术后长期一段时期内都能拥有较好的身心健康,只有部分供体由于轻微的躯体症状或精神问题而感生活质量受损。供体术后生活质量的精神社会层面愈受关注,其中以手术对供体职业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的影响的研究尤为较多。rn 结论:总的来说,活体肝移植术后的供体都能拥有令人满意的生活质量。然而,仍需继续努力,一方面尽力将捐肝术后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合理地将再生医学的创新技术融入实践中,使供体术后获得理想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心210例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后黄疸水平,寻找导致供体术后非梗阻性黄疸的原因。rn 方法:纳入中心从2002年到2010年的210例活体右半肝供体,将这210例供体按照术后最高黄疸水平分为两组:术后最高黄疸≥86.2umol/L为黄疸组,小于86.2umol/L为非黄疸组,收集并分析比较这两组病人术前人口学及相关检查资料,术中相关数据及术后供体并发症及实验室相关数据,并使用Logestic回归寻找供体术后黄疸的危险因素。rn 结果:两组间供体的性别比,与受体的关系及肝炎血清学参数并无显著性差异,而黄疽组供体的年龄明显偏大(38.8±10.2:34.3±9.2), BMI明显高(25.5±2.0kg/m2: 22.8±2.4kg/m2),手术时间明显长(7.7±1.2hours:7.0±1.3hours),失血量多(583.6±283.5ml:460.3±180.6 ml);黄疽组肝脏大泡脂肪变性明显多于非黄疽组;黄疽组供体术后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供体并发症也显著多于非黄疽组。rnLogestic回归分析提示供体年龄,脂肪变程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是供体术后黄疽的危险因素。rn 结论:供体安全性在活体肝移植中至关重要,术后供体黄疽是术后肝功异常的一种表现,供体黄疽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因此术前的精准评估,术中的精准操作将可以有效地降低供体术后黄疽水平,保证供体的安全。
  • 摘要:目的:对符合米兰标准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三种主要外科治疗手段的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价。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中心2008年5月1日—2011年10月1日期间经过外科治疗(肝切除、肝癌射频消融、肝移植)的符合米兰标准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227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外科治疗手段的不同将纳入病例分为三组:RST组(肝切除组)、RFA组(射频消融组)、LT(肝移植组).RST组中17例(15.32%)同期行脾切除,其中9例同期行门奇断流术;RFA组中3例(3.90%)同期行单纯脾切除,17例(22.08%)经皮射频消融,58例(75.32%)行开腹射频消融,2例(2.60%)行腹腔镜射频消融;LT组中6例(15.38%)同期切除脾脏,13例(33.33%)行活体肝移植,26例(66.67%)行尸体肝移植。统计并分析纳入病例的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并发症及长期随访情况。rn 结果:统计分析227例这三种外科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术后并发症Clavien-Dido分级系统进行。GradeⅡ+GradeⅢ+GradeⅣ+CnadeⅤ并发症发生率为:RST组16.22%, RFA组9.09%, LT组53.85%,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ST组vs.RFA组P=0.193;RST组vs.LT组P<0.001;RFA组vs LT组P<0.001)。三种外科治疗手段1年、2年、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RST组97%、87%、73%、RFA组92%、77%、72%和LT组88%、82%、80%(P=0.368);三种外科治疗手段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RST组88%、74%、68%、RFA组60%、39%、35%和LT组97%、89%、87%(RST组vs.RFA组P<0.001;RST组vs.LT组P=0.181;RFA组vs.LT组P<0.001)。rn 结论:对符合米兰标准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肝切除、射频消融、肝移植均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肝癌的根治方面,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与肝移植及肝切除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符合米兰标准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肝功能储备允许情况下更倾向于首选肝切除,必要时可联合行脾切除甚至门奇断流术;对于肝功能储备不足的情况首选肝移植;但在肝源等待期肝癌射频消融仍是此类患者治疗的最佳选择,具有较好的近期预后。
  • 摘要: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对核心抗体阳性活体肝移植供体的安全性的关注甚少,并且以前的相关报道的重点都是放在了供体术后短时间的并发症,短时间内肝功的变化以及残肝的再生上,而对于这部分供体术后长期的随访,术后生存质量及术后实验室检查的全面分析则十分缺乏。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全面细致地分析核心抗体阳性供体在活体肝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rn 病人及方法:从2003年3月到2008年3月,挑选60例活体右半肝供体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供体核心抗体为阳性,定义为阳性组(组1),另外30例供体核心抗体阴性,定义为阴性组(组2)。对这两组供体的术前相关数据,术中相关资料及术后短期及长期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术后生活质量进行全面比较分析。rn 结果:两组供体间数前人口学相关数据,术中资料及移植物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核心抗体阳性组中有9例(30%)发生术后并发症,要明显多于阴性组的7例(23.3%),但这种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563)。并且,两组供体的术后生活质量,术后凝血时间,血常规检查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核心抗体阳性组术后七天内总胆红素,AST, ALT均要显著高于非黄疽组。尽管术后两组供体均表现出实验室检查的异常,但这些异常指标在逐步降至正常值。但是,两组供体术后均表现出血小板计数较术前基线水平明显持续性降低。rn 结论:血清学检查核心抗体阳性不能作为挑选供体的绝对禁忌症,但是,对于这部分供体,应更加谨慎。
  • 摘要:背景与目的:有些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Child A、B级患者,既适合行肝移植,也适合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其它治疗,病人及家属根据病情告知及自己实际情况,一部分选择了肝移植(LT组),另一部分选择了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DS组)或其它治疗。那么,PDS组和LT组患者的临床结局有何差别,本文作了比较与分析。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到2011年本中心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Child A、B级患者接受肝移植(LT组)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DS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严重并发症率等;施行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再接受肝移植(PDSLT组)的,还分析了PDS对LT的影响。rn 结果:PDS组152例,LT组84例,PDSLT组27例。PDS组较LT组的严重并发症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低(p=0.007和p=0.015),严重并发症率分别是2.63%和11.90%,死亡率分别是0和4.76%,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3%、98.1%、89.0%和91.1%、85.4%、79.0%,有统计学差异(P=0.04)。PDSLT组和LT组在术后严重并发症率和死亡率间没有差别,两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91.2%、82.1%、82.1%and91.1%、85.4%、79.0%(P=0.694),也没有差别。rn 结论:对那些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Child A, B级既适合行肝移植也适合接受脾切除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首先推荐详尽评估脾切除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可行性特别是预期5年生存率,以后再考虑肝移植,以争取最大的生存获益。
  • 摘要:背景:先天性胆道闭锁是导致婴儿慢性胆汁淤积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严重威胁婴儿生命的先天性疾病。在本研究中,试图对比直接接受活体肝移植的患儿与先前葛西手术失败后而接受肝移植的患儿,评估活体肝移植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效果与安全性。rn 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共有28名患儿(年龄3-21.3月)在小儿肝移植中心。其中10名在接受活体肝移植前有葛西手术史,另18名在确诊后直接接受了活体肝移植。对两组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rn 结果:随访时间为12-44.5月(中位随访时间31月)。患儿移植后的总体30日及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5.7%和78.6%。直接行活体肝移植的患儿与先前有葛西手术史的患儿相比,两组间术后30日及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83.3% vs.90% p=1 and 77.8% vs.80% p=1)。肝动脉栓塞为患者术后主要死亡原因。在先前有葛西手术史的患儿中有8人(80%)出现需再手术或重症监护的并发症,而直接行肝移植的患儿中为9人(50%)(p=0.226)。葛西组与直接肝移植组患者间包括手术时间(9.3 vs.8.9 hours, p=0.77),术中出血(208.6 vs 197.0 ml, p=0.84)术中输血(105.6 vs.100.0 ml, p=0.91)均无统计学差异。直接肝移植组与葛西组患者术后ICU监护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180.4 vs.157.7 h (p=0.18)and 27 vs.29 d (p=0.29)。rn 结论:活体肝移植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有效方法,在合理的指征指导下,它有很大的潜力成为治疗该病的一线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理念下多方式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方法:通过四川大学数字图书馆中MEDLINE (Ovid)、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截至2011年12月所发表的关于腹腔镜肝切除的全部文献,筛选出不少于50例文献。结果:截至2011年12月,共统计出3084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包括2361例单纯腹腔镜肝切除术,541例手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97例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术和85例机器人系统肝切除术。结论:作为一类微创手术,多方式腹腔镜肝切除对于肝脏良恶性病变均是安全可行的,但此项手术需要丰富的肝脏外科经验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同种肝移植患者使用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他克莫司(Tac)胶囊(赛氏)或进口Tac进行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将60例肝移植受者随机分入国产组和进口组,分别使用赛氏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激素和进口Tac+MMF+激素免疫方案治疗。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24h口服Tac,起始剂量为0.05-0.1 mg/kg/d,每12 h给药1次,术后60d内维持谷浓度水平在6-10ng/mL范围内,90d以后维持为2-6ng/mL,直至观察终点(术后90d).收集术后90d内受试者生命体征、不良事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及Tac的谷值浓度信息。结果:观察期内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国产组和进口组都为10%(3/30),;肝肾毒性反应及感染发生率两组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组发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比进口组少(P>0.05),但出现高血糖国产组比进口多(P>0.05)。结论:赛氏Tac与进口Tac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临床应用上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摘要:背景:最近,有研究表明炎症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一个简单的炎症标志物。有研究表明,术前升高的NLR的肝细胞肝癌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病人比正常的NLR病人的预后差。然而,术前升高的NLR对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所致的HCC的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T,LDLT)预后是否有影响无相关的研究。目的:探讨术前升高的NLR是否对由HBV所致的HCC的LDLT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选择了66例由HBV所致的HCC的LDLT病人。通过ROC曲线分析,当NLR=3.46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因此定义NLR≥3.5为升高。结果:“例病人中,25(37.9%)例为NLR升高病人。NLR升高的病人和NLR正常的病人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8.9%, 26.2%, 26.2% vs.85.1%, 68.7%, 68.7% (P=0.004);NLR升高的病人和NLR正常的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2%, 24.7%, 18.5% vs.90.1%, 66.3%, 66.3% (P=0.001)。结论:术前升高的NLR对预测由HBV所致的HCC的LDLT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肽α1联合口服化疗药物卡陪他滨预防肝细胞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纳入自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就诊于医院的经术后病检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联合治疗组:术后给予胸腺肽α1联合卡陪他滨治疗,2.单纯口服化疗组:术后仅给予卡陪他滨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指标、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以及总体生存率等。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乙肝情况以及肿瘤情况进行亚组分析。rn 结果:截至2010年6月共计纳入90例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例和3例患者退出该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免疫指标监测显示:实验组T细胞亚群百分数CD3%, CD4%以及淋巴细胞绝对值,CD3,CD4,CD8绝对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CD4/CD8倒置的现象也得到有效的纠正。而对照组T细胞亚群百分数及绝对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实验组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术后6月,CD3%, CD4%, CD8%,淋巴细胞绝对值,CD3绝对值,CD4绝对值,CD8绝对值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截至2011年12月25日,实验组对照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3.00±8.17(7-39月),22.54±7.63 (9-36.5月)。随访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复发率(44.7% VS 45.2%,P=0.96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1±2.41月和28±2.49月(p=0.627),总中位生存时间36±4.72月和31±3.42月(p=0.498),两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总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纳入了17项指标,其中包括肝病毒DNA转阴情况,肿瘤数量,血管侵润和肿瘤细胞分化情况等4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仅有肿瘤数量为相关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281(95%CI=0.122-0.64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组中,两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HBV-DNA≥10∧4亚组,术后患者接受TACE亚组以及术中失血>5OOml亚组,实验组预后好于对照组的趋势比较明显。rn 结论: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胸腺肽α1联合口服化疗药物卡陪他滨,与术后单纯口服化疗比较,并不能明显减少肿瘤复发,延长患者无瘤生存及总体生存时间。根据现有的证据并不能支持常规于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运用胸腺肽治疗。
  • 摘要:最近,一些研究建立了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预测肝细胞肝癌肝移植病人预后的评分模型。的目的是建立不同的模型来预测肝细胞肝癌肝移植病人的预后。收集了华西医院从2000年八月至2011年1月份的363例做了肝移植的肝癌病人。通过ROC曲线分析得知最佳的NLR的临界值为NLR=3.79。定义NLR>4为升高。用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到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建立的一个评分模型。纳入了280例病人。NLR<4和NLR>4的病人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9%,62.9%,60.7%vs.64.9%(P<0.001)。单变量分析显示有8个因子对预测肿瘤的预后有意义米中包括升高的NLR.多变量分析显示升高的NLR (P=0.007),总肿瘤直径>9(P<0.001),大血管侵犯(P<0.001)是预测肝细胞肝癌肝移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评分大于等于1的病人的曲线下面积为0,745。这一评分模型可以被用来评估是否肝细胞肝癌病人适合做肝移植。
  • 摘要:脾切除是很多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它只能解决脾功能亢进,无法根治肝硬化。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式;但是对于肝硬化伴有脾亢的患者,肝移植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低,脾亢症状不能有效缓解进而发生感染和出血的症状;而术后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进一步加重了白细胞的降低,这导致部分患者肝移植术后不得不采取二次手术切脾。本文目的:探讨脾切除在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中的手术指征。rn 方法: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间连续收治的失代偿性肝硬化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切脾与否分为切脾组(n=30)与非切脾组(n=36)两组,切脾指征:术前白细胞计数(WBC)≤2.0×109/L,或血小板计数(PLT)≤30×109/L。将两组基本资料、Child-Pugh分级、MELD(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手术时间、出血、输血、感染、腹腔出血、急性排斥、肝动脉门静脉血栓、术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术后住院日及术后1年和5年存活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脾切除组比非脾切除组手术时间有所延长,出血量、输血量有所增加(P<0.O5),但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并未增高;比较两组术后腹腔出血,术后动静脉血栓,排斥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O5)。术后第14天、28天血小板计数脾切除组明显高于非脾切除组(P<0.O5),且脾切除组术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高于正常;术后第1、3、5、7、14、21、28天白细胞计数脾切除组均高于非脾切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5)。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术后1年、5年存活率两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rn 结论:对于肝移植合并脾亢患者,只要严格掌握切脾指征,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率及死亡率。
  • 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连续157例活体右半供肝切取的经验。rn 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施行的157例活体右半肝供体手术的资料进行了总结。术前评估包括供体一般情况,影相学评估供肝血管与胆管系统,供肝体积及肝一般情况等。不阻断入肝血流,在肝中静脉右侧,用超声刀离断肝组织而得到右半供肝。通过计算得到供体标准肝体积(SLV)及残余左半肝的比例。rn 结果: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与术中发现,在门脉分支、粗大(>O.5cm)右后肝静脉、肝中静脉属支V5,V6和右肝管分支及肝体积等均有较大出入。术中肝切取活检示大泡型脂肪变性小于10%的153例,10%-15%的4例。右半供肝切取手术时间431.3±68.1 min,失血493±454ml。切取右半肝重558±77g,残余左半肝占46.7±6.2%。术后第1天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术后1周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包括肝功能不全2例、腹内出血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胆漏1例、切口裂开1例、胸腔积液12例。所有供体恢复良好,随访3年均健康生活。这期间术中探查发现肝总管进入肝园韧带左纵沟内再发主支右肝管1例、多支右肝管1例、大于30%大泡型脂肪变性1例和肝硬变1例被拒右半肝切取。rn 结论:除术前做供肝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肝脏体积与质量的详尽评估外,术前CT或常用公式对肝体积的过高评估不容忽视,并准确切取,对成功实施手术计划,保证供体与受体都安全有重要临床意义。
  • 摘要:如果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和病情发展,患者病情可以理想化地分为以下7种状态:①乙肝标志物阳性肝功正常②乙肝标志物阳性肝功异常(乙型肝炎)③肝硬化肝功代偿门脉高压症轻度脾大脾亢(WBC>4.0×109/L Ph>30×109/L④肝硬化肝功失代偿门脉高压症重度脾大脾亢(WBC<3.0×109/LPlt<30×109/L(Child A、B)⑤肝硬化肝功失代偿门脉高压症脾大脾亢上消化道出血(Child A、B)⑥肝硬化肝功失代偿门脉高压症脾大脾亢(Child C)⑦肝硬化肝功失代偿门脉高压症脾大脾亢上消化道出血(Child C)。在上述任何一种状态下,有不少患者还可以伴发肝癌,使病情复杂化。rn 肝硬化、肝硬化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复杂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包括门脉系统、肝动脉系统及其调节)变化,使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情复杂。肝硬化使得肝功能下降,肝储备功能受损和肝脏体积缩小(有功能肝细胞数减少)。较差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及较小的肝体积意味着患者生存期有限。rn 处于上述①②③种状态患者,仅需门诊随访和内科治疗,特别是有HBV-DNA复制的患者应根据情况考虑抗病毒治疗。rn 处于上述④⑤种状态的患者,传统的脾切除加断流术和/或分流术依然是首选治疗措施。经过严格评估肝形态和肝功能后,有明确指征的患者,手术后预期5年生存率可达90%。但术式选择上需考虑患者最终需行肝移植的情况。rn 处于上述⑥⑦种状态患者,如果正规内科治疗后肝功能不能恢复到Child B级或Child A级,需考虑肝移植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肝移植的适应症是:①肝功能失代偿伴顽固性腹水,内科治疗不能控制;②伴肝功能失代偿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反复出血;③反复的肝性脑病,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④伴肝肾综合征,进行性少尿;⑤进行性肝肺综合征;⑥肝功能失代常伴反复自发性腹膜炎。在出现这些情况后,意味着患者的生存期只有6-12月。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不少在内科治疗后肝功能可以恢复到A级,肝形态缩小也不明显,这种患者不首先考虑肝移植。这会带给患者更大的生存获益。rn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方式,可明显降低门脉压力,可减少出血的危险,还可减少曲张静脉。用于内科治疗无效的急性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顽固性肝性腹水患者,和等待行肝移植的患者发生出血等。
  • 摘要:自1890年Courvisier最早施行胆总管探查术以来,该术式广泛的应用于胆道结石的治疗。随着现代外科学的进展,以及微创外科观念的进一步深入,在光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对于胆道结石的治疗手段和疗效有了很大进步。rn 联合经胆囊管途径插入胆道镜探查和钦激光碎石两项技术,在结石中心部位照射,将结石碎裂后取出或冲入十二指肠内。通过该项技术的研究,钬激光碎石技术使胆道镜的功能更加完善,大大降低了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难度,提高了胆道探查术取净结石的比例,提高了经胆囊管途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更能充分体现微创外科技术的优越性。必然使外科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 摘要:目的:对科室收治的血管损伤患者206例的诊断治疗进行总结。资料与方法:查阅2004年1月1日-2011年4月30日之间科室收治的血管损伤患者资料,排除因血管内注射毒品而导致的血管损伤患者。结果:206例患者,男137例,女69例,年龄2岁-79岁。损伤原因:车祸、钝器、撕脱伤、摔伤或扭伤66例;锐器伤48例;枪伤2例;医源性90例(介入导管相关65例;血液透析导管相关5例;介入治疗血管内异物3例;手术损伤17例。)损伤部位:下肢动脉损伤144例(合并静脉损伤14例),上肢动脉损伤15例(合并静脉损伤2例),肢体动静脉瘘15例,肢体静脉损伤9例,颈部血管损伤10例,腹部血管损伤12例。合并肢体骨折或关节损伤7例,神经损伤12例,结肠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小肠损伤及甲状腺右叶损伤各一例。诊断依据:病史,体征,彩超、CT、MRI或DSA检查。治疗:血管破口修补术94例次,自体静脉移植或旁路术39例次,自体静脉补片修补术6例次,血管结扎6例次,人工血管移植术3例次,超声引导下假性动脉瘤体内凝血酶注射术16例次,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10例,血管腔内栓塞术1例,保守治疗30例。附加手术:血管内取栓术10例次,肢体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6例次,胆囊造瘘、胃造瘘及空肠造瘘1例次。治疗后30天内,1例死亡,3例截肢,3例失访,余患者均存活,受伤处愈合或好转。结论:血管损伤的诊断应尽量明确受损部位和范围,同时不能忽视血管外的损伤和患者的全身状况。在首先挽救生命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修复重建血管。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远端髂动脉病变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EVAR组)174例。其中使用分叉型覆膜支架169例(97.1%),AUI型5例(2.9%),TALENT支架121例(69.5%),ENDURANT支架53例(30.5%).对合并髂总动脉或髂内动脉瘤者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髂外动脉狭窄者行预扩后导入输送器5例,经人工血管髂总吻合后(conduit)导入输送器2例,覆膜支架置入髂动脉后置入裸支架4例。结果:封闭单侧骼内动脉29例,1例出现同侧臀肌破行500米,1例出现同侧下肢跋行100米。封闭双侧骼内动脉10例,其中4例术后出现臀肌跋行200米,经过扩血管、祛聚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间歇性踱行距离均大于500米,无臀肌坏死发生。分叉覆膜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2+月和3个月发生,其中左侧1例,右侧2例,1例因下肢缺血严重行股-股动脉带支撑环人工血管搭桥术后下肢缺血缓解,其余2例经过扩血管、祛聚等对症支持治疗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目前间歇性跋行距离大于500米。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尤其适合于部分高危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腹主动脉瘤患者。对合并骼动脉瘤者尽量保留一侧骼内动脉,封闭双侧骼内动脉需要认真评估和密切观察可能的并发症并及时处理。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