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2年城市安全减灾与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
2012年城市安全减灾与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

2012年城市安全减灾与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2-05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会议文集:2012年城市安全减灾与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天津市中心城区南运河河道治理工程是天津市河道环境治理工程项目之一,本文从南运河河道历史沿革和现状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河道治理的必要性、工程规划原则及目标、河道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与天津市中心城区河道水系连通的水体循环方式.通过对该河道治理改造,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河道整治与城市的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和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
  • 摘要: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追求,然而,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衡量标准.类似于地球自然生态中蒸发蒸腾作用将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碳循环联系在一起的基础功能,生态城市中水循环,尤其是水在城市中的纵向三位一体循环,是保证城市舒适宜人、环境优美、改善空气、自然生态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城市水循环通过城市空气湿度、土地含水量、地下水位、河湖水量等直接影响城市及其生态性能.生态城市需要一定量且"结构合理"可容地表水下渗的渗透通道及依靠它生活的生态系统来保证畅通的水循环,达到城市的生态舒适性.绿地公园及其他雨水利用设施应该按城市水循环对城市的影响进行设置,系统中具备综合功能的利用设施是此系统设计的要点.
  • 摘要:本文以沈阳市细河为例分析、探寻城市内河流域出现漫堤的原因,针对分析所得原因提出方法,解决漫堤,进行改造,依据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不同断面时的河道流量,并从中得出流量与河道底宽及水深的关系,提出将降雨量换算为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河道规划断面校核,力图更加可靠的提出河道规划改造断面.
  • 摘要:随着当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产业不断优化重组后多元格局的产生,通信管道逐步成为国内的新型产业.而对其布局与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也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新课题.本文定义了通信管道体系,提出了通信管道规划的原则和思路,以及各级通信管道的计算方法.通信管道的规划按新城区和旧城区进行划分。新城区通信管道规划从考虑长途光缆、本地中继光缆、接入光缆和电缆的管道需求出发,来确定各级管道的建设容量。旧城区的管道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建道路上的通信管道,另一类是现有道路上的通信管道。在使用中应提高通信管道管孔含线率,注意解决管孔拥塞,遵守管材选用原则,确定通信管道路由和位置。
  • 摘要:杭州市雨水管道通常属于淹没出流,降雨时管道内会出现压力流状态.应分析雨水管道淹没出流对管道检查井水位的影响,采用压力流的计算方法对雨水管径进行校核,降低检查井水位满溢造成地面积水的风险.
  • 摘要: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实施,根据沈阳市长期发展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沈阳市内与浑南新区一河之隔,浑河沈阳城区段防洪工程设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浑河沈阳城区段防洪现状,从实际出发考虑浑河沈阳城区段上下游、左右岸及城市发展要求,探索浑河防洪工程建设情况.规划浑河沈阳城区段防洪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堤防工程、河道整治、拦跨河建筑物改建工程、支流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防洪工程堤防设计、护岸工程设计、拦河建筑物改建设计进行了分析,为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消防事业关系着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为增强城市预防和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以及处置各种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综合能力,亟须建立和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立体城市消防设施体系.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现状消防设施体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符合天津城市发展需要的综合立体消防设施体系的构成方式及布局模式.综合消防战勤体系的结构是以消防指挥中心为枢纽,在城乡空间范围内合理布置特勤消防站、普通消防站和专职消防站,依据需求配置训练培训基地和战勤保障基地,以满足消防系统通信指挥、灭火救援、技能训练、物资存储和后勤保障的功能要求,提高消防部队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新形势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消防战勤体系。《城市消防规划规范》中明确指出,城市消防站分为陆上消防站、水上(海上)消防站和航空消防站;有条件的城市,应形成陆上、水上和空中相结合的消防立体布局和综合扑救体系。结合天津市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确定天津市消防立体扑救体系是在城乡范围内规划设置陆地、水上(海上)和航空消防站,形成水陆空相结合的扑救体系。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需要,如山区,规划设置山岳消防站,为天津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消防安全保障。
  • 摘要:大风是台风在陆地上引发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讨论了基于GIS的台风大风灾害下群体建筑破坏程度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研究风灾情境下影响建筑结构破坏的因素,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风灾破坏分析推算研究区域内群体建筑的风灾破坏情况.本文以汕头市为例,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风灾影响区域和强度分析;在建立建筑物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GIS的二次开发和空间统计功能实现了一定研究区域内的群体建筑风灾破坏程度的快速分析,可为台风灾害评估、应急抢险需求估算和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工程建设已成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亦取得良好应用效果.本文论述了电法、地震法、磁法、重力、测温、放射性等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建设的灾害防治的应用,为城市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和依据.另外,本文亦介绍了在水域环境、地球物理测试和井中探测等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最后,针对城市地质与检测"小、浅、精"的特点,展望了未来城市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将向更轻便和实时显示探测结果发展的趋势.
  • 摘要:航空安全不再局限于飞行区安全及航空器飞行安全,其范围也涵盖到航站楼及航站区陆侧交通的安全.在现代反恐安全形势下,航站区陆侧交通设施的设计出发点不再局限于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而应该更加侧重于安全因素前提下对交通需求的满足.本文以沈阳桃仙机场航站区为例,从反恐安全角度出发,对现代反恐形势下航站区陆侧交通设施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研究.航站区陆侧交通设施主要分成从其功能上划分,可以分成运输系统及中转系统。运输系统主要包括道路运输系统及轨道运输系统,中转系统包括轨道站、机场巴士站、公交巴士站及停车场。机场的陆侧交通设施系统由于其特定的服务群体,具有其特定的短时积聚需求、运转高效需求、便捷舒适需求、安全需求等交通需求特征。在满足交通特征需求的前提下,其设计重点更倾向于各种交通设施的安全防护设计,而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则成为最后一层考虑的因素。
  • 摘要:城市输配电线路空间布局涉及资源、环境、投资及供电安全性等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本文参照行政决策流程,提出了考虑用地约束的输配电线路空间布局决策方法.该方法将电力线路选线原则、电网空间布局原则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能较好地处理电力线路建设过程中的用地约束,也能较好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 摘要:供热规划是"暖房子工程"专项规划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及供热计量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建筑物耗热指标和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算术平均值法、加权平均值法对供热区域内综合热指标进行科学预测,进而合理规划热源、热网.
  • 摘要:地源热泵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供热规划中被广泛普及应用.地源热泵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应该根据地区的具体气候、地质条件,经过具体分析进行合理利用.本文紧密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气象条件和水文地质务件,分析了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表水地源热泵)的应用条件,研究了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系统在我国不同区域供暖规划中应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各项技术在我国的适用区域.其中地埋管地源热泵在寒冷地区适用性较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部分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适用;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适用性最强,如长江流域。在我国各区域供暖规划中选择热源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运行能效高,经济性好的地源热泵形式。
  • 摘要:供水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但复杂地形地区的供水系统建设面临很多困难,需引起行业重点关注.研究针对丘陵地区供水系统的特点,通过对北方某丘陵地区供水管网系统规划的实例分析,按照地势高差等因素确定输配水方式,通过水力计算对配水管网分区和管径进行优化,设置合理的控制点及最小自由水头,同时对配水管网的压力调节提出可行的措施.规划方案经济、合理、安全,可为类似地区供水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环城道路排水系统的雨水口的设计,介绍了英国BS(British Standard)规范与国内现行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对道路雨水排水系统雨水口设计上差异,比较两种规范在道路雨水排水系统雨水口设计上的优缺点,设计的雨水口投资巨大,整个排水系统的工程造价为1680万美元,约占整个工程总价的1/4。雨水管道工程平行纵向四条管线总长共约126km,雨水口多达7000多个,比例这么大的雨水排水管道工程在我国铺路筑桥史上是罕见的。亚环路雨水口连接管埋设深度为距雨水口井底65cm,相当于有65cm高的水封,起到很好沉泥沉砂的作用,防止纵向雨水管被从雨水口汇入的泥沙淤积堵塞。而国内雨水口连接管的位置一般就在雨水井的底部,雨水口无法起到沉泥沉砂的作用,易造成纵向雨水管的堵塞。亚环路雨水口的深度全部统一为1120mm,而国内雨水口深度一般不宜大于1000mm.亚环路雨水工程预制好的雨水井通过拖车吊运至施工现场安装,施工高程不易控制,施工难度大。在道路整个施工组织工序上。亚环路雨水工程由于雨水口都是在预制厂事先预制好的,所以对道路的整个施工组织工序上不会造成影响,特别是不会影响后序的道路面层的施工工期。另外由于雨水口都是用钢筋混凝土事先预制好的,洞口形状整齐划一,没有砖块、砂浆等多余的污染物,这对道路面层的沥青的铺装大有好处,使沥青的铺装能少受污染,在洞口周围的沥青铺装的平整度、压实度效果也较好。
  •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智慧化"着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从"智慧化"即构建绿色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城市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构筑防灾、减灾、救灾立体防护墙五方面对逐步进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浅议.
  • 摘要:滨海新区快速发展需要水系统的支撑和保障.本文在现状水系统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对策.以加大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支撑新区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对新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再生水系统以及改善新区水环境等进行水系统的综合规划研究,以期满足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系统的需求,实现新区健康水循环。
  • 摘要:以大邱庄污水处理系统为例,研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水质特点及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处理效果、环境影响、建设周期、污水回用六个方面对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进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在规划区内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采用两套不同处理工艺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 摘要: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排涝的现状分析、趋势研究及经验借鉴,因地制宜,直面挑战,提出排涝规划应高标准、统筹建设,以保证新区安全为首要前提,突出强调蓄排结合、留住利用雨水资源,通过连通河道,实现水系循环,提升新区水生态环境品质,彰显滨海新区作为全国资源循环利用排头兵的示范效应.
  • 摘要:CBD地区集中了商务、金融、生产服务机构和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多种性质建筑,其大体量和高强度的开发对基础配套设施要求相对较高.道路交通资源作为CBD区域开发的重要载体与配套设施,本身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以沈阳市东塔CBD规划为例,从道路交通资源承载角度,运用沈阳市交通模型,以城市交通系统车行道容量估算方法与OD反推两种方法为基底研究手段,进行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CBD地区开发强度研究,实现建筑用地开发强度方案的预测、评价,并给出改进措施。
  • 摘要:城市规划要改变过去仅从城市发展需要考虑资源配置的做法。制定规划的时候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合理的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其中,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之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也被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备内容,在环评报告中列出专门章节进行分析论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要发挥实效,仍主要取决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决策者价值取向的调整,以及制度法规的保障。否则,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论试图对城市发展规模起到刚性制约作用始终是奢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过程和分析结论应与城市总规编制过程充分互动,对规划方案的比选和调整发挥作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导思想和评价宗旨亟待进一步明晰。另外,要得到有公信力的评价结论,评价技术路线和参数指标的选取要进行规范统一。
  • 摘要:水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城市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影响城市发展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要认真算一算水资源账,在此基础上确定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本文引入水资源承载力理论,通过对盘山地区各类可供水资源量的分析和预测,结合该地区水资源需求预测,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配置,探讨盘山地区适宜的发展建设规模,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 摘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是玉树"4·14"地震的极重灾区.考虑到生态保护需求、资源条件、灾后重建要求等各方面因素,在结古镇灾后重建规划中坚持低碳、生态的原则是必要的.以生态格局、特色产业、清洁能源、绿色交通、低冲击市政、节能建筑为基础,使低碳生态理念贯穿了规划的全过程,为建设低碳宜居、环境友好、传载康巴文化的新结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本文从联合能源供热(供冷)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各种能源利用的基本原理,通过以宜兴埠地区为例对区域内负荷计算及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利用联合能源供热(供冷)的优势.联合能源系统全部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燃煤供热方式比较,节能量达到40%,减排量达到70%,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由于系统采用燃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交叉供能方式,既有自发电,又应用市政电,既有热泵系统又有燃气系统,任何一种能源出现供应问题,都不会造成系统停运,这比任何采用单一能源的传统方式更安全、更有保障。因此联合能源系统对于供热(供冷)方面具有高效、清洁、安全等多方面优势,可加大力度进行全面推广。
  • 摘要:向广阔的大海要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海水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水资源统筹规划背景下海水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并对海水利用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取水环节、生产环节、输配环节。大力发展海水资源不仅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缓解地面沉降、保护水环境,而且也是解决淡水资源紧缺最有效的途径。
  • 摘要: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大,降雨径流特别是屋面雨水径流所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日益严重,对城市水系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屋面降水径流污染来源及特征,探讨了屋面雨水的处理方法,屋面雨水水质污染较少,并且集水效率高,是雨水收集的首选。屋面集雨主要分为集蓄利用和屋顶绿化。屋面雨水处理技术包括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和自然净化。常规处理如沉淀-传统过滤-消毒;深度处理如活性炭、微滤和膜技术;这两类处理技术主要处理雨水用作水质要求较高的杂用水水源,如洗车、冲厕,甚至用作饮用水水源。自然净化包括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湿地、雨水生态塘、植被缓冲带、生物岛、高位花坛等。
  • 摘要:通过对比各国灾害管理模式的法律制度、组织形式、运行体制、科研机构、灾后救助等方面的差别,找出我国城市灾害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建议加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出台统筹各种灾害的基本法,对已出台的法律进行完善与修改,做到职责分明,详细具体的分配到部门或个人,以城市为基本单位,各个城市建立起自己相对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使这些法律切实能够成为预防灾害、有效救援、积极重建的重要依托。建立综合性的灾害执行部门,落实灾时法律政策,保证灾害发生后救援工作能够达到快速、高效、合理地执行,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各尽其责,各个城市都要建立起独立的综合防灾体系,能够有效的处理中小灾害事件。 制定灾害救助法,为灾后灾民生活保障提供政府政策支持,政府设立专项救灾资金为灾民提供保证,加大对灾害物资及资金的监管力度。地方可以在灾后为民众提供低息贷款或政策支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民众捐助物资及救援工作;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支持居民投保,可以在灾后由保险公司赔偿,逐步减轻政府的负担。加强对各个科研部门进行整合,相互协调分工协作,对技术难点加强联合攻关,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成果的本地化,先对所有灾害进行明确的分类分项研究,再进行可能灾害的综合性研究,建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加大与国际间先进技术经验的交流。
  • 摘要:根据法律法规和现行标准对抗震防灾规划要求,结合规划案例,重点对目前城市避震场所规划存在的总体规划阶段标准与用地脱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没有落实用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完善相关法规、规划管理、加强引导和规划编制、注重落实等几方面提出了避震疏散场所规划的改进对策,进一步明确编制标准,管理部门进一步强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求,开展专项规划提高用地控制的科学性.
  •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重大危险源的数量不断增多,且石化工业区大多临海、临江而建,若发生火灾危害极大,常伴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较大的次生灾害,这对城市防御、抗御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滨海新区石油化工产业区为例,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其火灾风险并提出了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设施布局及给水、通信、装备等消防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沿海临港石油化工产业区消防规划的新思路,为今后石化工业区消防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般沿海地区的分析,提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针对地震海啸的避难疏散场所规划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规范中避难疏散场所平面布点、疏散距离一刀切的问题.地震海啸灾害与单纯的地震灾害在避难疏散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单纯地震灾害的疏散往往与疏散距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海啸发生时的避难疏散行动的有效性与避难疏散场所的高程以及到达避难疏散场所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为了确定避难疏散场所的位置,明确不同海啸的侵入方向是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在明确了撤离方向的基础上,再考虑设置避难疏散场所的高程和具体可能的最大服务半径。从而有效地解决规范中避难疏散场所平面布点、疏散距离一刀切的问题。
  • 摘要:炉霍县是康北腹心地带,是出川入藏的咽喉要道,一旦遭受破坏性地震,将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保障炉霍县抗震防灾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炉霍县抗震防灾能力的分析,找出了影响炉霍县抗震防灾能力的因素所在,建议炉霍县还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调整经济结构,健全和完善产业链。新水厂的选址要进行科学论证,在建造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铺设的主干管网优先使用大口径钢管和柔性接头。逐步将现有树枝状管网改造为网状,并在改造过程中将抗震性能差的管材更换为抗震性能好的管材,且使用柔性接头。建立和完善医疗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针对炉霍县医疗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炉霍县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开展以下主要工作:组织力量对抗震能力较低的医疗系统建筑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可靠措施处理;修建血库;购买紧急救治所需的各种医疗器械;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等。完善消防供水管网,并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增加个别街道消火栓的数量;对易发生火灾的企业和区域制定定期排查机制;逐步更换仍在使用中的老旧电线电路;对消防力量无法有效到达的区域制定相关预案;加大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易发生滑坡路段的监控和防治;对各主要桥梁进行安全排查,根据专家意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采取措施;规划紧急空中航线和空降、空投用地;整治易堵路段,对占道经营和路边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查处。对炉霍县变电站机房进行加固,对浮放的变压器进行固定。摸清炉霍县现有各种大型挖掘、起吊等设备的数量和拥有人,震后可以充分利用;储备必要的消毒药、骨伤科用药、防蚊虫叮咬药和抗肠道感染药等药品。综合考虑房屋使用现状、经济等因素,对老旧民房、生土墙房屋和藏式木结构等抗震性能较差的房屋采取加固或拆除等措施;禁止新建生土墙房屋。拓宽连接疏散场地道路的有效宽度及其进出口宽度,在醒目位置增加导引牌,完善水、电、卫生等生活和医疗所需的配套设施,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整合专职和企业综合救援力量,定期演练,提高防御地震次生灾害能力,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搬迁位于易发生地质灾害或灾害影响范围内的房屋。
  • 摘要: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介于电网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的交叉规划,是电力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统一.本文以新昌县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为例,从"负荷预测,网架规划,设施布局"等方面对县(市)域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特点进行重点阐述,建议县市域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应按规定纳入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下一步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各类详细规划的依据。要落实电力布局规划成果在电网发展规划中的应用,用布局规划成果指导电力部门开展变电站、高压线路等输变电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确定的电力设施控制黄线应严格按照建设部黄线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管理。在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需要引入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电网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同步协调机制,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应同步反映于城乡建设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中;同时,如果新的电网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对于电力设施布局规划进行合理调整也应在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中同步反映。
  • 摘要: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城市(镇)快速发展背景下,更科学合理地对城市热电厂进行空间布局研究成为促进热电联产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充分分析研究有关热电联产的产业政策和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提高热电联产供热比率、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为目的,探索适合天津市未来发展需要的热电联产设施的空间布局,本市应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源从目前以锅炉房供热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本市适宜的热电联产供热比例从现状的27.7%提高到55.2%以上。建设大型的清洁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既符合国家清洁能源的产业政策,又符合天津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定位。本市应鼓励建设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中心城市地区热负荷集中,应大力建设300MW及以上的大型凝汽采暖两用热电联产机组,并按照经济的供热半径合理布局;分布式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在商业建筑、游泳池、浴室、大学、医院、机场、高档酒店等小区域节能潜力巨大,应该在天津市中心城市地区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新城地区热负荷分散,在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设小型背压机组热电厂,满足区域内部供热需求;在其生活区,建设小型的分布式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中心镇及一般建制镇地区热负荷较小,建议不上热电联产,而是选择投资低,建设周期短,厂址选择容易的区域锅炉房。
  • 摘要:地震次生火灾风险评估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引起地震次生火灾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需要综合多因素进行地震次生火灾风险评估.文章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研究地震次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引入分类地块的概念,建立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的概率模型,以火灾荷载和人口密度作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衡量指标,评估承灾体易损性,并借助GIS的分析手段,以淮南市为例,发展了一套在抗震防灾规划中快速评估地震次生火灾风险的方法.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估结果能更全面地表达城市地震次生火灾风险的分布特征.
  • 摘要:本文采用MIKE URBAN,MIKE 11和MIKE 21数值模型耦合的MIKE FLOOD在曹妃甸工业区构建了包括海洋潮位影响、雨水管网、城市渠道、防潮闸和排涝泵站等设施构成的防潮排涝管网和水系模型.通过对不同的降雨和海潮遭遇情景及规划方案进行模拟,主要的结论对水系和雨水排水及排涝规划提供了支撑.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曹妃甸工业区城市渠系的洪水警戒水位低于1年一遇和5年一遏涨潮时的高潮位高度,尤其是当20年一遇降水遭遇到5年重现期潮位时,降雨产生的雨洪应在城市渠系中蓄存,等待海洋潮位的高度低于城市渠系洪水警戒水位时,然后打开防潮闸排除雨洪水.对甸头区不同的城市渠系和雨水管网方案在20年一遇降水遭遇到5年重现期潮位情境下模拟,结果表明初始方案中城市内涝非常严重,高水位淹水将超过1.0米,约将持续约14小时;优化方案中城市内涝的最高水位要低于0.8米,内涝淹水在0.8米的高水位时间约为5~6小时,内涝灾害影响有所减缓.
  • 摘要:本文在详细调查厦门市电磁波设施现状分布及设施与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冲突的基础上,根据电磁波设施相关技术规范和设施所在片区或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和开发动态,提出相应保护方案、控制对策及规划建议,建议无线电管理机构、规划部门今后在审批有关单位基本建设征地和审定无线电台站定点布局时应加强配合,城市规划部门在安排高层建筑时,应对已建的重要无线电(站)及电波通道予以保护;对产生无线电波辐射,可能对无线电台(站)造成有害干扰的工程设施,其选址定点,应当征求无线电管理机构的意见。建议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的计划起草阶段主动要求无线电管理机构参与预审。对于目前位于城市近郊、占地面积较大的中波发射场地,将逐步纳入或者已经开始纳入城市详细规划范围,从城市发展和规划角度出发,顺利实现选址搬迁是最佳解决方案。但选址存在较高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厦门这种土地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市,问题尤其突出。建议专业部门(广电、海事等)尽快组织技术力量勘测选址,同时规划、建设部门应避免对发射台的干扰。为避免将来出现类似纠纷,建议新搬迁用地按政府有关规定办理正式征地手续。为了不制约城市发展,建议通信部门加强微波被有线电替代的计划的实施;不支持用无线作为干线进入中心城区、开发区;不用无线作为电路枢纽。尽量避免引发微波通信和城市高楼之间的新矛盾。在高层楼顶设立基站、天线等的审批要注意与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合理利用城市新建的建筑高层制高点,完善和注意保护已建立的空中保护通道。城市中设台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对电台、卫星通信地球站、雷达的布点要满足城市规划空间布局。设有军事电台、雷达的地方,地方人民政府和驻地有关军事机关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协调、指导行政区域内的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建议市区无线电通信逐步要向共用网过渡,原则上不再新建独家专用网;建议加强移动基站集约化建设和基站共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满足网络性能、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移动基站资源的共享。
  • 摘要:城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应纳入城市规划.本文系统介绍了《厦门市重点片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的规划构思、主要内容、规划意义、规划创新点与特色以及规划实施情况.根据相关城市规划、规划区话务量特点、各通信运营商在规划区内的无线覆盖目标,确定规划区内移动通信基站的平均站距、基站数量,对基站进行合理布局,并落实各基站站址。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本着“适度超前”、“资源集约利用”等原则进行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典型业务区域划分、典型区域基站平均站距计算、现状通信基站调查与分析、新增基站布局、新增基站建设模式以及近期建设规划等。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城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市的空间结构日趋明晰,城市核心区的改造如火如荼.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遇到建设规模宏大、用地紧张等实际问题.作为城市运转载体的基础设施,并未受到重视,以至于产生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设施选址困难、管线敷设线位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核心区"金廊"规划建设过程的实例,总结在城市核心区建设中基础设施规划的方法与实践,规划采用负荷置换的方式,在城市外围区域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并与现状供热热源的供热区域进行置换,以保障城市核心区的负荷需求。结合金廊的景观规划,对于在金廊区域内建设的基础设施,在其建筑景观和立面上予以改变。对其景观立面进行处理,使其与周边景观融合;结合城市绿化带的布置,将变电所、排水泵站等设施进行地下敷设,减少地面的构筑物。规划一方面结合城市管网系统,构建城市环状环网,另一方面,针对项目加强设施源头物理双路由的建设,提高安全性。并通过建立管线选线评价体系,合理确定管线敷设路径。同时新建及老旧管网的整合。
  • 摘要:在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建设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生态型市政基础设施是应对城市快速发展与资源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生态型市政基础设施内涵研究,对其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进行了解析和阐述,并以天津市为例,在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生态性评估的基础上,以生态型市政基础设施内涵特征为导向,建构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市政基础设施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合理配置.
  • 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农村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情况基础上,通过对国内村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分析,从地理空间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人口规模、主导产业类型、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分析其对基础设施配套类型及分布的影响,并有针对性从3个方面总结和构建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类型体系.
  • 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综述了回收利用、转换利用和转化能源这三种主要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而通过城市生活垃圾物流过程图指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环节.源头分类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控制生活垃圾含水量,降低生活垃圾管理成本,健全包装垃圾包括废纸等材料的分类收集体系,科学技术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核心,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处理,提高垃圾焚烧余热利用效率,稳步推进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实现途径,为城市规划设计和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重视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态防灾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是以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理念为指导,结合相应的灾害类型的分析,总结了城市防灾绿地的基本类型,并指出了我国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借鉴美国、日本的生态防灾经验,结合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规划设计理念,提出了生态可持续的城市防灾绿地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完善我国城市防灾体系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城市防灾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与完善.
  • 摘要: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呈现动态特点,它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以新疆哈密市城市总体规划进程为轴线,分析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性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深入挖掘了设计中的安全性要素,加大城市供水水源保障力度,充分挖掘城市供水水资源潜力,规划城市供水水源有三个,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储备与补充,再生水—作为重工业园区的主要水源。水厂在运行中充分考虑事故时在地下水与地表水源之间的相互调度。关注城市长远发展形态,合理架构系统布局,让城市供水来自城市上游的两个方向,在城市东北方向增建第四水厂,使双侧进入城网的水量水压均衡,双管输水,城网管径均衡,提高了供水安全可靠性。关注系统中的节能,充分利用城市北高南低自然条件,将压力流供水的一水厂作为应急备用水厂(也符合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储备水源理念),由位于城市上游的二、三、四水厂重力流联合供水,节省能耗。 关注管网运行风险,合理进行分区、分压供水,在适当位置设置减压设施,使管网压力保持在常压状态,提高运行中的安全性。上述措施,使哈密市形成了多水源供水系统、分区分压供水系统的架构,较以往相比,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得以极大提升。
  • 摘要:为了提高砖石古建筑震损评价的准确性,应用贝叶斯随机评价方法,以地表变形的倾斜变形、水平变形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因子,提出了基于贝叶斯随机评价方法的砖石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与砖石古建筑震损有关的三个指标属于某个评价级别的概率,由最大似然分类原则确定单个震损指标的评价级别,进而采用最大加权概率原则推求其综合评价级别.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同集对分析方法分析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其用于震后砖石古建筑震损评价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 摘要:本文概括了我国外墙保温系统的防火现状,分析了外墙保温系统的火灾风险,提出将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点火性和传播性作为其防火性能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总结了保证外墙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能的技术措施:采取封闭保温系统内的空腔、覆盖厚的防火保护面层以及将系统隔断、阻止火焰蔓延的防火隔离带等防火构造;B2级是对有机保温材料的最低要求,应严格执行并落实施工现场的见证检验制度,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至少达到B2级的要求;通过工程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火灾,提高工程质量.最后指出,应从系统防火的角度出发,不能一味地要求提高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等级,而要综合考察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震对城市燃气管网的破坏作用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总结出了燃气输配管网的震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燃气工程规划时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包括加强燃气工程设施的抗震设计,设置燃气紧急自动切断系统与分区域供气,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制定应急反应预案等.
  • 摘要:能源规划是城市规划及国民经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规划中,能源需求预测是制定能源供应方案、安排各类能源设施的基础.本文以曹妃甸新区为例,介绍了单耗法在工业新区能源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并引用了丰富的国内外数据,重点论证了GDP单耗指标及产量单耗指标的确定方法,最后提出了单耗法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为能源规划编制者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面对农网困境,针对城乡一体化电力规划,提出遵循普遍服务准则,达到安全智能标准,实现绿色能源回归的规划要点;探讨了以因地制宜、自然和谐、多能互补、生态兴电、微网结合、发储互动为基本思路的农网规划,期望农村成为绿色能源多元共生的美好家园的规划远景.
  • 摘要:电力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部分.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对城市电力系统规划中用电负荷预测、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三大环节进行分析,就体现生态城市建设要求进行阐述,科学进行电力需求预测,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统筹考虑电力走廊规划。
  • 摘要:确定合理的供水模式是解决饮水安全的关键.山西省某县地势复杂,目前全县14个乡镇仅有6个乡镇、4个农村实现了集中供水,且部分地区水质较差,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通过水资源平衡分析可得,该县处于相对富水区,其主要供需矛盾是供水水利设施薄弱不能满足供水需求.针对该类山地型工程性缺水城市,初步研究与探讨了适宜的供水模式,分析水资源配置,建设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调水工程、节水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根据实际情况,城区近郊紧临地区依托城区供水系统建设,对城区供水管网进行延伸;远郊、农居点密集地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宜联则联,宜分则分;农居点独立、分散地区采用分散供水模式。
  • 摘要: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是指以小城市、小城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为排污主体而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具有占地少,布置灵活,建设方式灵活,建设周期短,操作简单,较易实现自动化运行,投资少、运行维护费用低,与环境协调性好,有利于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城市的发展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五类区域适宜建设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当污水排放区域没有集中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规划时;当污水排放区域有集中管网规划,但管网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建成时;当区域有中水回用要求时;特殊行业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容量不足时。解决厦门市的水污染问题要坚持走集中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道路,以形成“以大型为主,中小型互补”的布局。在建设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要重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广适用于居民小区和村镇的小型污水处理工艺、工程和设备,并将处理后的中水加以利用。应对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创造宽松、优惠的环境、变政府投资管理为主向各方面都积极参与转变;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健康发展,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 摘要:南沙区位于广州市南端,濒临珠江出海口,河涌、湖泊众多,主要自然灾害是风暴潮、洪涝灾害.排涝问题在南沙区的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需要制定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排涝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协同性是排涝规划的关键.只有将排涝规划与各阶段城市规划、河流水系规划、竖向高程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才能完全发挥排涝规划的指导作用.因此,排涝规划需要采取系统综合、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规划策略.比如:采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友好的规划原则;选择合适的排涝标准;优化排涝工程体系;加快排涝设施建设;结合河涌整治、控制竖向高程,保留水乡风貌.
  • 摘要:针对20kV配电优于10kV配电的特点,以厦门市翔安区作为20kV电压等级规划试点,分析110kV及以上电网现状,根据远景负荷预测结果,分另别以10kV电压等级和20kV电压等级对全区的远景110kV及以上网架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变电站数量、容量等技术指标,电力投资和变电站用地、高压走廊等经济效益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20kV配电的优势.从变电站布点来看,在采用20kV电压等级时,根据负荷密度选取了大容量变电站,简化规划区内的变电所布点、优化电力网络;从网络结构来看,简化了电压等级,将高压引入负荷中心,最大可能地避免了迂回供电;从经济效益来看,节省的变电站和高压走廊用地使得电力投资相应减少,纳入土地开发后实现了土地价值提升和环境改善的双赢。
  • 摘要: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因此,为确保农村水源安全以及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本文归纳和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及排放特征,在借鉴国内外处理技术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渗滤处理系统、氧化塘处理系统、三格式化粪池、生物膜法、蚯蚓生物滤池、"LIVING MACHINE”生态处理系统,探讨了适合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案例的介绍,在借鉴大城市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验的同时,对天津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有重点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并进行试点,缩短中心区地铁车站的站间距,选择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制定相应的规划与法规,因地制宜建设、合理把握规模,与交通规划相配合,形成多种交通综合体。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沈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构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核一轴"的空间发展模式.针对沈阳北站现状广场乱、交叉口堵、用地紧张等问题,在规划中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综合协调作用,提出从空间的复合性开发、重塑地面人文景观和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组织系统三方面着力,从交通、景观、功能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联系,交通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有机协调,将沈阳北站塑造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综合交通枢纽,该规划在土地集约化利用、空间复合型开发、构建和谐人文景观方面做了较有益的尝试。
  • 摘要:浑河是沈阳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地滋润着辽沈大地.随着主城区南拓战略,浑河南北将逐步实现均衡发展,浑河也成为中国城市中穿越中心城距离最长、滩地最大的城市内河.因此解决滨水区交通而又不破坏生态环境成为一道难题,通过借鉴韩国类似工程,建议滩地内东西向道路主要解决游玩滩地公园游客游行需求,需要合理布置各种道路,离水面最近处建设全线贯穿的滨水步行道,宽度1.5-15米左右;滨水步道采用木栈道、透水砖、砂石路、花岗岩铺装等形式。在滨水步道外侧一定范围内设置自行车和健身的运动绿道,宽度为5-7米,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花岗岩等形式。在最外侧防洪堤下,设置全线贯通的机动车旅游路,供机动车进出使用,在城市段意外可以将机动车旅游路靠近河边,并沿途设置一些小型停车场,满足机动车游客车内观景需求。南北向交通主要解决车辆跨越浑河矛盾,宽阔的浑河一定程度上成为沈阳市浑南、浑北两个城区的阻隔,需增加跨河桥总数量,提高跨河通道的密度。滩地进出口由于城市防洪需求,能够无限制的设置,需要分别考虑机动车进出口和行人进出口。机动车进出口系统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跨河桥的立交节点,满足城市跨河交通、滩地进出交通的综合需求。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顺进顺出匝道形式,根据滩地内设施的布置,在每两座跨河桥之间设置1-2对进出匝道。行人进出口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为跨河桥梁行人步道直接进入滩地,另一种为跨越滨堤路的步道,北岸防洪堤段采用瓮城结构,南岸刚性堤段采用天桥形式。停车场的布置遵循需求导向,由两种停车模式构成,一种为结合滩地休闲娱乐设施及跨河桥设置的集中停车场,满足娱乐公共设施的集中停车需求,主要分布在北岸城市中心区段及跨河桥下;另一种为分散式路边停车泊位,满足分散式休闲停车需求。公共交通是滨水区吸引客流最重要的支撑条件,鉴于交通方式以小汽车为主的现状,规划在滩地外部形成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滩地内以观光巴士、电瓶车、游艇、租赁式自行车等交通方式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打造全方式的出行体系,节省游客体力,同时又能使游客尽情观光游玩。
  • 摘要: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城市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型城市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太阳能发电技术,分析国内外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相关推广政策,分析进行城市建筑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试点,收集城市太阳能资源的条件主要是收集平均年日照小时数、辐射强度、最佳朝向和角度、已建屋面可利用面积、规划未建住宅屋面可利用面积、规划未建公建屋面或立面可利用面积等。建议在设计容量达到50KWP的项目上进行试点(可获得政府补贴)。太阳能发电后经逆变器送至10千伏/0.4千伏配电室的低压母线段(该母线段所带负载容量与太阳能发电容量相当);为了便于用户用电低谷时太阳能发的电能送至公共电网,还需将剩余的太阳能发电功率经逆变器后升压送至10千伏城市公共电网;还需采用智能微电网控制系统对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城市公共电网进行管理。智能微电网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太阳能发电功率与用户用电功率的关系,当太阳能发电功率大于等于用户用电功率时,断开公共电网供用户变压器的开关,并合上太阳能发电升压系统送至公共电网的开关;当太阳能发电功率小于用户用电功率时,合上公共电网供用户变压器的开关,并断开太阳能发电升压系统送至公共电网的开关。同时应尽快通过个人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同时提高国民的节能减排意识,能切实加快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建设。加快太阳能电池技术、逆变器技术、微电网控制技术的研发,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发电效率、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单位功率的成本。并建设城市管理的配套设施。
  • 摘要:提出了非常规水资源的概念和种类,并针对雨水、微咸水、城市污水、海水和矿井水的分类提出了这些典型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同时对国内几个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举例说明与分析,结合这些实例,提出了在全国加强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必要性,建议促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更新,使全社会对非常规水资源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了解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重大意义。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保证与技术支持,鼓励开发污水的深度处理技术,鼓励开发苦咸水淡化,海水淡化等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政策上对雨水收集和回用的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植。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水利管理体系,在水资源管理的大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以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于集中供热来说,天然气是目前替代煤炭的最佳选择.本文从环境保护、气源保证、天然气的供热技术、各种供热方式的实用性、适用性的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天然气供热前景.天津市周边油田气源: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冀东南堡油田天然气由中石油公司供应,渤西油田。争取其他气源:永唐秦线天然气、港清三线天然气、天津港液化天然气、唐山液化天然气、大唐国际煤制天然气等气源。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管网改造和设施建设,并提高天然气供应的保障性,要进行天然气门站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和旧管网改造、天然气调峰及应急储备设施建设、天然气事故抢修站及服务站建设等,以保障燃气供应安全可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天然气供热激励机制,提高技术水平,不断降低使用天然气供热的经济成本。
  • 摘要:本文阐述了联合能源的概念及适用范围,并以天津市宜兴埠地区为例,对联合能源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联合能源在城市供热系统的发展前景.联合能源系统能够合理用能、科学用能、综合用能,它就是将各项技术组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能源政策、价格体系和各种设备的功能,降低了运行成本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使节能效益最大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结合沈阳当前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阐述了发展中水回用技术在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沈阳中水回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在政策上要予以积极扶持,将推广使用中水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在管网配套建设上予以资金支持,并尽快建立中水替代自来水的成本补偿机制与价格激励机制,多渠道筹资建设,调动中水回用的积极性。
  • 摘要:随着极端灾害天气越来越频繁,城市的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也愈发重视.本文立足于扬州市江都滨江新城开发建设的背景,通过对防洪排涝现状的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防洪排涝标准,通过方案比选得出最优的防洪排涝方案,并探讨在保证水安全的前提下打造适合城市发展的水系,为打造一个更人性化、更科学的城市环境服务.希望本工程能够对类似的新城水系规划和防洪排涝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对供水系统进行风险评价和脆弱性分析能够帮助决策者找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区域供水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到影响管网系统脆弱性的各种因素,从节点所处供水分区的重要性、拓扑自由度、水量和水压等四个方面定义了节点脆弱性权值,给出了供水分区和系统的脆弱性指标计算公式,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以规划的天津市区域供水系统为例,介绍了模型的应用方法和步骤。文中介绍的方法和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用于其他区域供水系统的风险评估。
  • 摘要:为减轻城市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减缓措施并编制城市火灾防灾减灾规划.首先,确定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城市不同区域火灾风险等级.其次,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火灾减灾总体规划目标和具体规划目标.然后,根据规划目标选择风险减缓措施,并根据效益成本分析法优选减缓措施,确定减灾措施的优先级别.最后,编制城市火灾减灾规划并进行修正.该规划编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城市火灾,也可用于编制城市其他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
  • 摘要:本文结合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现象,分析沈阳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防御城市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治理措施,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城市建设防洪排涝的能力.
  • 摘要:3·11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很多灾难,也带来了诸多的经验和启示.本文梳理了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在城市灾前预防、应急防灾及灾后重建中的经验,分析了其灾后重建的方针、保障及当前的进展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比东日本大地震和我国的汶川、玉树地震发现,日本作为世界防灾先进国家,在灾前预防、临灾预警、灾后应急重建系统,以及防灾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塑造方面给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管理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灾害损失严重。未来的城市防灾规划应从硬件、软件、软硬件结合等方面提高减灾等级,建立完善的抗灾减灾管理体系。改善防灾设备,加强建筑抗震和核能安全,提高防灾技术,理顺管理体制,发挥政治优势,保证灾“前、中、后”的应急反应,强化全民抗灾意识,防灾教育常规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灾害应急水平,提升防灾技术,加强灾害预警。
  • 摘要: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时期的供热方式应结合建设低碳社会的要求进行选择.本文以天津市供热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针对规划区内浅层与深层地热可行性研究,对供热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给出重要的指导意见,起步区蕴涵大量深层地热及浅层地能资源,可为门户区内63.44万平方米居住建筑供热及44.23万方米公共建筑供冷、供热。起步区内设置雾迷山组地热井6口(3采3灌),结合地热井位置设置地热供热站三座,其中1#井换热站可与1#浅层地热集中能源站合建。浅层地能土壤换热器埋设区域为城市绿地,所需绿地面积12.75万平方米,所需埋管数量5100口,同时设置集中能源站2座,能源站结合规划、景观为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地热供热系统地板采暖供热参数45℃/35℃,散热器供热参数85℃/55℃;浅层地能集中能源站供冷参数6℃/13℃,供热参数45℃/37℃。系统供冷、供热管网为两管制枝状管网,绿地下直埋敷设。
  • 摘要:随着天津中心城区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电缆化供电模式以及相应的电力隧道敷设方式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从天津中心城区高负荷密度特点、电缆化趋势和市政府架空线入地政策等方面,论证电力隧道建设的必要性.从国内外电力隧道的建设经验及工程地质、电力技术、消防、环保和景观等方面,论证了电力隧道建设的可行性.以延吉道220kV站进出线电力隧道为例,并提出隧道的规划选线原则,结合中心城规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电力隧道应以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选线应以规划中心城道路网为基础,选择合理的隧道走向。电力隧道尽量布置在沿道路的绿带内、高压走廊内,以避免电力隧道与其他设施的矛盾,方便工作井的选址和建设。尽可能短的隧道长度,以降低工程造价,电力隧道的走向应尽可能顺直,避免与轨道交通线共线平行设置,减少与轨道交通线的交叉穿越,尽可能避免穿越车站及换乘枢纽。
  • 摘要:城市作为一个开发、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系统,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安全因素越来越多.考虑到城市是一个"人—物—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交换系统,提出了以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减灾体系建设框架,并定义了相关数学表达式.基本思想是以构建城市灾害风险影响场情景作为城市安全减灾的基础,以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工程抗灾与防御、重大基础设施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与应急能力建设和灾害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能力建设四个方面为城市安全减灾的主要支撑点,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救灾保障体系,形成具有多道防线的城市安全减灾体系.
  • 摘要:城市中央商务区作为现代化城市人口、建筑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聚集地,面临着多发性与复杂性灾害的挑战.本文以通州国际新城运河核心区为例,重点剖析了现代城市中心商务区的风险特征,研究了受灾空间与规划策略的对应关系;针对区域受高强度土地开发限制的特点,统筹各防灾救灾力量,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基于综合防灾减灾的理念,提出了以风险整合评估为基础,以防灾分区规划、防灾设施规划、应急行动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