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呼伦贝尔
  • 出版时间: 2012-08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布努瑶在历史上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开悼仪式称为"送祖归源",文章介绍了"送祖归源"仪式基本过程,布努瑶人死后先下葬,再开道场"送祖归源",也叫"大道场",让道公把死者的灵魂送到老祖宗地,包括死者灵魂上路前的准备,"送祖归源"的"点"等,"送祖归源"路程蕴涵的文化信息中展示了布努瑶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及生死观,最后介绍了"送祖归源"路程在生活经验的总结及传承,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强化社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团结同时对民族心理的协调慰藉,维持社会情绪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 摘要:白马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白马藏族在语言、生活习俗、宗教等方面与周围的藏族、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力求从社会经济、生活,年俗,婚姻丧葬形式及语言文字,姓氏,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该族的民族风俗进行了全面介绍,最后还对白马藏族的起源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 摘要:黎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黎族内部又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美孚方言区黎族是人数最少的一支,约六万人,山栏节源于种植一种旱稻山栏稻,黎族人在长期刀耕火种的稻作习俗中形成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集体狩猎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竞技体育、饮食文化、民歌、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族节日。本文就山栏节日中的竞技体育,饮食文化,祭祀活动等进行了介绍了,每年山栏节前,人们集体围猎。猎手们向山上走去,路上不能唱歌、吹口哨山栏节那天,天蒙蒙亮,各家各户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吃过团圆饭后,人们走村串户,互祝好运,互相询问山栏园的选地情况,互相勉励。小伙子和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三五成群到村外荡秋千。
  • 摘要:茅古斯是湘西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刀耕火种、开拓荒野、捕猎狩渔的创世业绩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土家人每逢"舍把节"(跳摆手)、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茅古斯".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溪乡做调查中观看到了当地村民的"茅古斯"祭祀表演,指出"茅古斯"表现了土家族原始耕猎的生产生活场景,"茅古斯"象征土家族原始的生殖崇拜,面对这一古老舞蹈形式的失传风险,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应对当地不愿去学这些古老的艺术而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做工作,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继承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一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如对古老的摆手堂进行修葺和保护、发现和保护民间老艺人、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等。
  • 摘要:本文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对专委会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要不断加强专委会工作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交流合作平台,依托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社会职能,积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博工作、民族工作任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努力推进民族文博事业全局性发展课题研讨,积极组织参加行业和专业领域重大会议,努力拓展民族文博事业发展空间,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参观考察活动,努力拓展国际视野,汲取国际经验等。
  • 摘要: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结合本会实际,为规范本会工作,特修订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章程.该章程分章节就总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资产管理和使用、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附则等具体章程内容进行了说明。
  • 摘要:民族文化宫现存5万余件珍贵民族文物,6万余幅历史、民俗图片,在全国民族类博物馆中独占鳌头,但这些丰富的资源始终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很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事业发展及其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在现有条件下,笔者提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应积极努力,成立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初步开展宣教工作,加强业务交流学习。而且民族文化宫的宣教工作应注重构建核心理念,搭建展陈平台,组建人才队伍,探索多元模式等。
  • 摘要:文章介绍了注重强化服务功能在民族院系博物馆的征集工作、文物保护和陈列展示方面的作用,民族院校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工作主要依靠民间征集和捐赠,文物的征集工作不是盲目的地毯式搜索,而是依据博物馆的性质、功能和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征集文物。陈列展示工作是民族院校博物馆教育形式的重要体现,陈列展示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中国博物馆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博物馆的工作也逐渐倾向于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价值,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摘要: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的过程,是根据参观者视线将展览物品信息及研究成果重新构建一个展示剧本的过程,而光线与各种光源的运用在展示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介绍了自然光和人工光在民族宫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应用,自然采光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应用自然光有阳光、月光、星光等。自然光线照明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并且有益于改善室内环境,增强人体健康。人工光源主要是电灯光、火焰光、灯笼、火烛等。它可以克服日光随天气和早晚变化,根据需要随意反转、取舍,还能营造出某一种特有展览的环境气氛。人工光源固然有高度的可控性,只要设计施工合理也很容易达到理想的展览效果,民族宫博物馆展览灯光设计由于建筑比较封闭,自然采光不足,基本上可以完全采用人工光源采光,而自然光可以用作辅助采光。灯具的选择和光线位置要根据展品的材质和类型来进行选择。总之,博物馆照明设计作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项值得持续深入探索的课题。
  • 摘要:民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特指在民族地区博物馆及民族类博物馆内对馆藏民族文物实施全面的数字技术管理,它包括文物信息的数字化采集、记录与保存;馆藏民族文物保护、保养专业性管理的信息化.它使电脑成为日常工作的平台,更高效地为文物的保存和利用服务.文章分析了民族文物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应用现状,指出其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前文物数据库的采集包括数字采集和影像采集两大部分,通过文物数据库的建立,文物的信息全面地体现在数据库中。必须依托大量的详细的资料对其不断完善,所以要留出接口,以备今后工作的持续性。另外,在影像采集工作中,由于经费紧张,设备不全,文物的影像采集不够清晰,还有,由于民族文物相对基础工作薄弱,关于文物本身的信息缺乏,有的未做文物卡,文物档案还未建立,文物资料零碎、不完整,在数据库中,某些管理软件还存在着汉字库里的文字存储不全的情况。这些将是今后完善数据库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摘要:"吴芭"记录了哈尼族祖先迁徙的路线,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吴芭"记录了哈尼族远古代遗风和民俗,是研究哈尼族古老文明的宝贵资料,"吴芭"蕴涵着哈尼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吴芭"是哈尼族送魂归祖的"指路经"哈尼族丧礼的核心是为送亡灵魂回归祖地,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宗教仪式。哈尼族的丧葬仪式是使亡灵成为祖灵的桥梁,吴芭记载的招魂线路,实际上就是哈尼族祖先迁徙的历史。最后尝试对"吴芭"历史源头进行了分析。"吴芭"头饰作为文化象征符号所标示的民族迁徙历史与哈尼祖先迁徙古歌以及神话等所述的民族迁徙情形是相似的,即从西北向西南地区的迁徙。有理由相信,这种古老的帽饰应该与古老的氐羌民族有关,是源于祖国西北高原的氐羌民族的宗教祭祀服饰。
  • 摘要:文物的管理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和损坏;方便研究、提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博物馆界对藏品的保护认识,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就是把温湿度控制在不适于生物繁殖和生存的范围,同时使温湿度的变化范围处于相对稳定的幅度,即合适的恒温恒湿状态,这是正确和科学的做法,笔者认为民族文物从库房到展厅,或到外地展出,这样一个温湿度变化的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从实际的工作情况看,防有以下方法,入库藏品必须做好清洁和杀菌处理,把好第一道关,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藏品分隔密闭保存,同时对藏品存放的架子和抽屉进行清洁和杀菌处理,保持库房清洁卫生,可适当地用消毒液清洁设施,注意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装、手套、鞋子等的使用情况,如使用接触过患有虫害藏品的劳保用品再去接触其他藏品势必会造成传播虫害的第二渠道,忽视了这点等于前功尽弃,因为细小的虫卵和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要注意这些用品的存放和消毒。在库房定期投放一些驱虫药物,提倡使用中草药,发现虫害及时采取隔离、杀菌处理,避免带有虫害的粉尘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 摘要:随着对民族文物界定、分类等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深入,民族文物鉴定研究,日益受到博物馆界专家学者的重视.文中介绍了民族文物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民族文物鉴定中药先选取参照物,即标准问题,同一类型文物中,或从材质、造型中选精,或侧重历史文化价值。或突出某一方面之特色,研究与文物相关信息及背景资料,即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鉴定一级文物的关键所在,兼顾历史文物,适当提高民族文物档次。
  • 摘要:少数民族文物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的产物和体现,近现代少数民族文物的抢救和保护,是少数民族文物工作的重点,通过少数民族文物区域调查征集,必然收获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物资料,可大致分为少数民族文物实物和文字图像资料两大类。及时把调查征集所获文物资料加以整理,是少数民族文物区域调查征集的后续工作,也是开展少数民族文物区域调查征集的最终目的。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物的整理和调查材料的整理中的问题,在开展少数民族文物区域调查征集活动中所获取的文字、料,是少数民族文物的等应按档案保管的原则,"无形遗产",其中录音带、录像带、音像等资测量图纸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妥为保管;而调查所得文字文献材料,应编撰成调查报告或论著,公开出版,以利民族文化资源共享。所征集的少数民族文物,要尽快移交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妥善保管保养。移交要做到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资料卡片完整准确,手续齐全,这是文物整理工作起始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下一步顺利开展整理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总结了博物馆在志愿者工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个人的建议,认为双方要明确博物馆志愿者与博物馆之间的平等关系,加强博物馆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在招募环节中,应该明确博物馆和志愿者之间是双向选择过程,博物馆要甄选具备一定技能此外,适当的激励措施也会提高志愿者对工作的认可,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 摘要:民族文物巡展不仅促进了两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联谊,更是一次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同时也增进主办两地城市间人民的感情,在展览过程中有力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文就从民族文物展览与文化交流的结合,开拓民族文物巡展展陈方式以及民族文物巡展运作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介绍了民族文物巡展工作的发展与作用。
  • 摘要:本文说明了在会展上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并介绍了影响多媒体技术在展览中应用的几个因素,应用成本预算,应用合理性新颖性,应用稳定性等。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设备和展示系统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展览"图、文、声、像"的表达能力,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调动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知识探索的积极性,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多媒体技术改善了展览业信息交流的模式,优化了展览信息传播结构。
  • 摘要:本发言主要就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截止到2011年,广西有137个文博单位和文化保护研究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地区的文博单位的大量工作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运营和博物馆文化创新产品开发,一方面加强全国各民族地区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了解,这对博物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今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对广西民族博物馆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摘要:笔者介绍了民族民俗博物馆陈列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的几种方式,包括独立展示与场景展示,多媒体展示与互动娱乐展示,原生态表演展示,还指出了民族民俗博物馆陈列中非物质文化运用要注意的问题,重点说明了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文博干部队伍和"非遗"的传承队伍,要保证非物传承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
  • 摘要:新疆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古迹普查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可行而操作性强的措施,走进家家户户,宣传保护古籍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珍贵古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积极组织建立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创造保管条件,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做好宣传和展示工作,开展整理、研究、挖掘和出版工作,积极用数字化等再生性手段来保护古籍文献。
  • 摘要:博物馆图书、档案资料是博物馆从事陈列、保管及其他工作的必要基础条件,对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功能,完成博物馆所肩负的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民族博物馆资料库建设的内容和民族博物馆图书资料库运行机制建设上的一些看法,指出要做好专业图书资料的收藏,展览档案资料的建设,藏品档案资料的建设,研究与著录资料的收藏,并设置独立部门,增强图书资料购置的计划性,注重专业队伍建设,实现民族博物馆资料库建设的现代化。
  •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物品的专门博物馆,旨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融合与合作.以民俗文物为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博物馆陈列的地方特色。文化多样性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具体反映。笔者以为民族博物馆在这些方面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要正确地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就一定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全社会都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责任。笔者以为其特殊责任和突出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民族博物馆要通过提出建议和提案的方式,促使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条例"和国际博协关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倡议的重视和支持,协助政府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对社会公众的推动作用。调动业内人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摘要:文中分析了贵州省的系列专题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大中型重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发现了贵州省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观念滞后、基础工作薄弱、体制障碍、人才匮乏等问题束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在处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未能完全处理好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关系,存在重开发、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理性开发以及轻保护、保护滞后及"伪民俗"现象等,由于缺乏资金,保护条件差,开发水平低,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省内许多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侵蚀而逐渐消失,乡土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大量流失等,希望引起有关部分的重视。
  • 摘要:本文介绍了民族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生活气息等特征,但由于抢救、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时间短,投入不足,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民族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甘肃各级民族博物馆正在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包括全面摸清家底,积极开展普查、征集、建档工作,政府倡导,博物馆实施,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利用新闻媒体,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博物馆和高校的作用。
  • 摘要:民族博物馆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的形势,要做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必须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对建馆的理念和运行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文章指出几点具体建议,其中包括配备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设施和设备,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档案和数据库,建立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收藏体系,调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结构,完善建馆理念和管理机制等。
  •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新疆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总结了一些经验,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明确免费开放的目的,加强宣教工作的多样化管理,加快专家型讲解员的培养,举办临时展览,丰富展览内容,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适时开展免费开放的宣传报道,借助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免费开放的宣传,加快推进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等。
  • 摘要:本文介绍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工作,积极开展馆校、警民共建工作,加强馆校共建工作,实现了馆校双赢,加强警民共建工作,与部队建立良好关系,落实"三贴近"活动,扩大宣传效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加强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文物征集、收藏和管理工作此外,在百色市开展"全区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等工作中,本馆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并派出业务骨千到各县(区)开展业务技术指导工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认为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推进免费开放的进程,贯彻落实"三贴近"工作方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强特色建设。
  • 摘要:本文介绍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经费严重不足,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仍然不够健全,服务水平也不完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建议包括要加强本馆的自身建设。加大博物馆窗口服务的工作力度,不断适应免费开放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讲解质量;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州文博事业发展的指导力度。
  •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并结合民族地区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几项建议,其中有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意识,发挥优势.凸显特色,扩大宣传。提高博物馆的认知度,大力加强软件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注重讲解员队伍培养,着力打造好一支合格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摘要:广西民族博物馆开馆至今,免费开放呈现出安全有序、平稳发展、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低收入群体、学生、老人和干部群众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取得的成就包括积极加入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建立现代博物馆的管理模式,着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馆内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运作效能,公众服务设施及服务质量全面优化,藏、研、展、开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博物馆业务能力,展览内容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课题申报、学术研究和书籍编纂纵深展开,然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免费开放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对此,笔者提出,利用免费开放的契机,围绕"藏研展开",丰富藏品,加大研究,丰富展览,扩大社会影响,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加大对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保护珍贵民族文物,丰富博物馆藏品,加强博物馆的科研能力,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增进民族文化了解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展示方法,贴近群众开展各项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博物馆记忆工程建设,增加工作人员,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挖掘更多可以市场化的民族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和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多渠道地扩大社会影响,以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的目的。
  • 摘要:笔者以为民族博物馆的发展趋向,应以博物馆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民族和文化为特色,特别是以民族文化的原真性、独特胜和神秘性为优势,夯实基础,突出特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拓展发展理念,找准社会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其次,充分利用本馆作为"琼州百景"之一的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具有民博特色的产品,增加经济收入,再次,建立网络平台,提高宣传效应。民族博物馆的发展首先须正视自身的劣势和优势,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业务基础,提升学术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履行社会职责。
  • 摘要:六盘山区,泛指宁夏南部山区的广大地区.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久远,是一种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正月初一正式开始表演,到正月十五结束。社火所到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整个社火的表演程序中,化妆是神圣而关键的一步,而脸谱更是社火灵性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按谱型可分为定脸、对脸、破碎脸、悬脸、转脸五种。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主要用红、白、黑、黄,间以蓝、绿、粉青、粉红、金等色相在颜料及使用方法上,社火脸谱有别于其他戏剧脸谱,油彩只宜于舞台上短期使用,而社火脸谱在露天,表演时间较长,由色彩寓情感,观符号识文明,这就是社火脸谱的个部精华,其造型格调、图案、色彩的直观性、向形性、典型性和原始性是别具一格的。
  • 摘要:海南岛是我国传入和种植棉花较早的地区之一,黎族祖先是我国早期利用植物纤维纺纱织布的民族之一.黎族的纺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纺织技术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在内地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黎族棉纺织业发展也达到顶峰.本文就纺纱、染纱、织布、刺绣等方面介绍了黎族传统纺织工艺的精湛技艺,它的巧妙即在于对被描摹物进行分析后,恰如其分地用线条的语汇再经过一次美感的创造。这些精湛的技艺,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反映了黎族人民对文化的创造力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人们正是运用最原始简单的工具,创造了复杂而高超的工艺,简单的工具给了黎族人民最大最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这也是黎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 摘要:文中首先介绍了西双版纳石刻艺术文物概况,进而详细介绍了石刻艺术文物精品断案碑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断案碑是一块对研究普洱茶以至云南茶业发展史上颇有价值的刻石。它如实反映了清代中后期普洱茶主产地之一的易武茶业的情况。碑文提供的背景和事件内容对研究清代普洱茶发展状况提供了翔实和不可多得的重要信息。从艺术角度说,该碑的刻工精细,碑额阳刻图形装饰为高肉雕,镌刻精到细腻,形象刻画准确并富有动感,为全版纳现存古碑雕刻技艺的佼佼者。
  • 摘要:家谱,或日宗谱、族谱,系同宗共祖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家谱是中国典型的文化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文化概况,举例指出中国少数民族家谱中多记述了本民族始祖的发祥地,鄂伦春人在使用满文记事之前,一直使用结绳记事,蒙古族十分崇尚英雄,在未有文字之前,在广阔的草原上就流传着各种英雄的事迹和传说,其中自然包括了英雄的家世,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家谱作为地方性史料,在史学方面发挥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古籍往往记录了各民族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和统一的过程。最后对未来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研究将改变以地域为界、以单一民族为界的传统写法,搜集多个少数民族家谱,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集中研究,寻求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努力开拓史料新来源,摸清我国少数民族家谱的现存状况,以多学科的视角来探索少数民族家谱文化发展的轨迹。
  • 摘要:本文拟以位于拉萨近郊的一个藏族村为例,从当地藏族的居住、饮食文化两方面来探讨当地文化的变迁。饮食结构呈现多元趋势,一般而言,饮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整体而论,过去的帕尔村人在饮食习惯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文化性,而居住文化中的时代注入则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房屋装饰、汉藏参半的室内陈设以及平顶碉楼的建筑结构上。
  •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委会的工作提出三点意见,包括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服务广大会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努力推动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和全局意识,努力发挥民族博物馆整体优势。
  • 摘要:本文介绍了民族博物馆藏品(账册)的分类、分级和分层民族博物馆藏品(账册)的分类,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民族博物馆一般都是根据本馆藏品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分类办法。民族博物馆藏品的总账分类,大致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按照藏品的归属类别第三种,未设专门的总账,以流水账或大类账(分类账)替代。第二种是按照藏品的分级建账,而民族博物馆藏品的鉴选登记涉及方面较多,本文则简要分析了几个方面,包括藏品"件"的判定,藏品族别的判定和藏品功用类属判定等。
  • 摘要:当代民族文化展示设计,在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创造性运用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的实践中,已逐渐突破传统的展陈设计范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六大趋势,包括从平面展示到立体展示,从静态展览到动态化设计,从技术运用的保守到大胆前卫的时尚理念,从被动展示到与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从现实物品的展示到虚拟技术的运用,从过去的高耗污染到追求低碳环保理念等。
  • 摘要: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领域,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领域,它涉及了技术、艺术、审美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化意义、情感,等等.本文先介绍了民族服饰,认为在民族文化的传统中,或者是人们的潜意识中,服饰是一种标志,它明明白白地展现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服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与社会等级、性别、族群关系等密切相关,服饰除实用的功能外,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装饰。民间工艺文化包含了技术、艺术与文化。上面主要探讨了文化和艺术,特别强调要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来理解。而民间工艺的制作技术情况则大不相同。工艺的技术包括了原料、工具和加工的技术。而工艺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基本的技术和特殊的技术。本文继续分析银器加工的基本技术,民间工艺文化的研究,显然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的性它涉及了技术、艺术、文化三个层面。在以文化为主的研究取向各种意义、观念、情感纠结在一起,艺术、审美作为文化整体的一质中部分,同样与其他的部分纠结在一起,而且强调包括艺术、审美在内的各种意义、观念、情感是内在的,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保护民族文化历史信息的文物进行了讨论,由本地区蒙古族文物面临的现状,有必要采取如下对策,组织民族文物专家,编制《民族文物调查征集大纲》,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全面调查征集民族文物,举办民族文物展览,广泛宣传保护、抢救民族文物的重要意义,建立各种类型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使保护、抢救民族文物工作持之以恒,培养民族文物专业队伍,使保护、抢救民族文物工作常抓不懈,加大民族文物经费投入,使保护、抢救民族文物工作落到实处。
  • 摘要:本文介绍了馆藏文物病害的主要特征及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比如库房外温湿度环境等,并指出了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多数文物入库前未经除尘杀菌预处理,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光污染,提出了加强文物病害防治的措施,库房配置恒温恒湿系统,展厅配置恒温恒湿密闭展柜,严格规范库房进出制度,防范库房外界污染,防范光照污染,针对不同文物施加不同的预防措施。
  •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字博物馆何以能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强大的技术作用以及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的关系,数字博物馆相对于实体博物馆的优势,数字博物馆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首先,由于我国文博系统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文博事业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弱势地位,对于利用数字博物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许多民族地区已经开始启动,并发挥着社会效益。因此,民族地区建立特色数字博物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还是可行的,但是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展品的信息资源,相当于传统博物馆的藏品,是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展品的数据库,用于保存、保护展品的信息和资源;还有展品的网络技术,提供展品的信息和资源数据传输的手段;以及展品的信息和资源展示平台,作为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最终表现形式。
  • 摘要:展览馆依据展出主题和内容,可分为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不同类型.展出的项目以陈列品居多,绝大多数是固态的、平面的视觉展览.而对于"剧院"这种综合场馆来说,它所发挥的职能和功效及展示的文化艺术形态,则是动态、立体的视觉、听觉以及感觉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承人和传承项目与活态文化艺术展览馆的有机结合,也需要广大观众与活态文化艺术展览馆的结合,通过这个活态文化艺术展览馆的媒介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由此走向公众、走向世界。
  • 摘要:文章对桂北两面瑶民起义旗帜的现状和来源及两面旗帜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进行了解释,并分析了其在历史中存在的几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最后给出了其历史意义,两面旗帜与博物馆其他"桂北瑶民起义"文物构成了一个反映桂北瑶民起义历史的实物整体。对这些文物的展现和文化解读,有利于真实反映革命历史,教育后人,两面旗帜是汉族和瑶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了汉族、瑶族贫困大众在反抗封建压迫过程中的团结精神,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两面旗帜的纺织品用材,有棉有绸,旗面宽大,材料零碎,既反映了广大桂北瑶族人民的艰苦经济状况,也反映了广大桂北瑶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残酷统治的决心,两面旗帜的造型和浓厚的瑶族宗教文化内涵,是当时瑶族祖先崇拜和道教信仰的真实反映,有利于了解神秘的瑶族宗教文化。
  • 摘要:免费开放对博物馆是发展机遇也是更大的挑战,博物馆方面应该从困惑中走出来,尽快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同时树立营销理念,吸引社会公众,通过丰富展品内容,增强展览吸引力,开展多元教育,服务广大观众。
  • 摘要:本文介绍了讲解艺术在博物馆发挥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结合现状分析发现讲解不仅是一门语言的阐述,更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创造,在使用讲解这门艺术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更应着重发挥语言、形体、声音、服饰等讲解本身所蕴涵的特性,积极引导观众参与到整个讲解过程中,根据不同公众采取不同讲解行为方式,有助于不同群体对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最后形成一种互动式文化传播理念,从而达到良好的讲解效果。因此,作为博物馆工作的讲解员,运用好讲解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对于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交流,展示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 摘要:展会观众信息采集与管理应用工作,是以为参展商寻找专业观众、更好地服务专业观众进而保证参展商利益为核心内容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指出观众信息大致可分为基本信息、需求信息和行为信息三大类,并介绍了展会观众信息采集的主要途径,观众网上预登记,展会现场信息采集,参展商、观众满意度调查,展会综合数据报告,提出了观众信息采集与管理应用的重要意义,其中包括提升现有参展商满意度,甄别展会的专业观众,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挖掘潜在参展商客户,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为展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等。
  •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界的专业性机构,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民族博物馆的实践都说明它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我国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对民族博物馆提出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看做是关乎民族安全、民族文化安全的长久大事,而不仅仅是赶一时的潮流。其次,加强民族博物馆学、民族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为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了对民族文化的真实进行重构,民族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也不应局限在传统的文物等物质性藏品,还要包括技艺传承在内的所有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化遗产,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博物馆体系,把民族博物馆建成开放性、功能性的文化组织,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博物馆的人才运行机制。
  • 摘要:文字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记录与传播载体,是最有价值的人类记忆遗产,文中的观点认为,博物馆对于民族古文字及其载体的保护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这也是博物馆发挥职能的必然要求。博物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以及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的借鉴与运用上,博物馆拥有对民族古文字及其载体的一套完备的技术设备、保护制度、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常年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而且博物馆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为观众服务,博物馆的数字化也可以让民族古文字能够通过这一网络信息平台得到保护与宣传,博物馆的展厅、场馆等等为民族古文字及其载体的陈列展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有助于对民族古文字的宣传。因此,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传播平台,运用博物馆特有的陈列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传播民族古文字,促进民族古文字内涵、价值的传播,奠定保护、传承民族古文字的坚实社会基础,发挥其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的作用。同时,深入探讨民族古文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摘要:本文拟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展览中行为演绎展示进行初步探讨,首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的行为演绎展示多用于临时性展览和长期展览中的观众云集的展出日、开展日和重要接待展示中。其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展览是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精粹,承载着各个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民族心理情感发展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出来。在许多以实物为主的展览中,就应将行为演绎展示作为展览陈列的辅助手法之一,突出某项民族民俗或者某种民族技艺,起到诠释民族文物内涵信息的作用。在以演绎为主的展览中,则以艺人行为演绎展示为主,辅以他(她)们制作的成品,使观众通过观看艺人展示,欣赏艺人精品,自己参与尝试等形式,从制作过程到成品的流程了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展览时在用光上,使用纯自然光、自然光加灯光混合光、纯灯光均可。随着展览的增多,展览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除了展品的安全问题外,其他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高度重视防火问题,注重行为演绎展示者的安全。总之,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展览中,民族艺人的行为演绎展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展示手法。
  • 摘要:本文对新世纪近十年的民族文博事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文物搜集、收藏工作、文物(标本)陈列展览和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成就,有3座自治区(省)级民族博物馆相继落成开馆,当前与国际交流合作也日趋频繁,积极寻求关于我国民族博物馆建设理念和资金的国际支持,多次邀请国外展览并参与重要国际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还成立了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这都为未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诺邓家庭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原则,包括原生态性、民众性、原地保护、整体保护和动态发展原则等,并结合具体实践解释了诺邓家庭生态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和意义,其有效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进一步促进了诺邓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区居民对文化的自觉认识,能较好地保持文化的原生态特性。
  •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指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笔者指出了黔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其中分析了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正逐渐消失保护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对民族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够,资金严重匮乏,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度不够,部分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文章结合黔江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注意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积极应对城市建设给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严峻挑战,着力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重点改善文化遗产保护滞后及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全方位解决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足问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方法。进行多形式保护,加强阵地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等。
  • 摘要:博物馆是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者,200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无形遗产"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展示、研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博物馆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的方法是遗产学界公认的一种直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民族博物馆通过文化遗产研究,间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宣传,静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陈列展览展示,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意识,陈列中恰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同时利用博物馆多功能厅,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设立手工技艺作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传承保护,认识传统手工技艺所蕴涵的艺术价值,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利用大众广场打造广场节日文化等。
  •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指出区域式保护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模式,而视角文化的展示是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载体,它可以把无形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字记录、影像录制、口头表述等媒体转变成为有形的保护,让游客直观地了解书中所反映的内容。
  • 摘要:不论从成立背景,还是职能发挥,民族博物馆都与民族文物保护紧密相连。民族文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离不开物质,物质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不能够分割开来单独谈的,二者结合才能够完整。收藏、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可移动文物"及有重大价值的"传承物",是民族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在今后的民族博物馆建设中,应当大力加强这一职能。对于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根据无形文化的特点,制定合适的保护原则,采取合乎其特点的保护措施,博物馆要建立起一套无形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保护、研究、整理、建档的方法和规划,并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把无形文化遗产物化、有形化,收入博物馆永久保存,对于传承和发扬,一是要对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二是要广泛地宣传,使后辈认识其重要价值,主动自愿地承担起传承人的角色,利用博物馆的优势环境,多种手段宣传和展示无形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展示无形文化遗产,利用生态博物馆整体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在现实中永久地传承下去。
  • 摘要:挖掘蒙古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使蒙古族文化发扬光大,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本文就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努力保护文物,使蒙古族文物成为亮点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博物馆知名度。
  • 摘要: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以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多媒体化的方式,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本文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对博物馆各项职能的促进作用,其可以大大提高民族博物馆包括藏品管理在内的整体管理水平,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可以大大减少文物管理和提用过程中对文物本体的触摸翻动及使用频率,降低文物受损的可能与程度,实现文物保护效能的最大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可以实现文物二维、三维影像及文本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使馆藏民族文物的永久保存与利用成为可能。
  • 摘要:本次发言主要就第二届专委会工作谈四点感想或建议,从2010年8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应该继续发挥在民族博物馆这个行业中的引领作用和旗舰作用,立足于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地区的博物馆,服务于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播、传承方面确确实实地发挥引领作用,因为这个专委会是民族博物馆这个行业中最高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希望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继续发挥好沟通或是桥梁的作用、参谋的作用,希望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继续发挥好平台作用,在涉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博物馆专业领域的重要的、热点的、难点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工作中,要在学术上搭建一个行业的有效平台,希望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继续发挥好协调作用。这样一个专委会的作用是任何一个组织无法替代的,这种多样性是这个行业组织的一个巨大优势,希望专委会在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科研成果交流等方面多发挥协调作用。
  • 摘要:提高博物馆专业队伍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尤为重要。然而人才制约似乎成了许多部门的硬伤,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民族地区博物馆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从目前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博物馆的种类仍然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新需要。这对博物馆在工作水平、管理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指出首要的措施即是大力开展民族文物的抢救性调查征集工作。充分挖掘和展示本地民俗文化,是博物馆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发展还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此外,积极参与当地产业发展也是民族地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举措。
  • 摘要:当前博物馆发展中其中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使进一步充分认识到加强博物馆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博物馆的服务标准,强化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工作迫在眉睫。强化博物馆的功能和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博物馆工作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服务质量,强化博物馆的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要提高博物馆管理者的素质,要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博物馆管理中既要全面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拓宽展示思路,强化教育功能,建立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专业人才队伍,发挥市场优势、树立经营博物馆理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