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2综合湿地管理国际研讨会
2012综合湿地管理国际研讨会

2012综合湿地管理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宁夏沙湖
  • 出版时间: 2012-04-26

主办单位:亚洲开发银行

会议文集:2012综合湿地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宁夏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民营组织参与湿地经营和保护管理的制约机制、管理方式、内部工作机制等,阐述了有关法律保障、政策和规划、补偿机制、资金和项目支持等保障政策。
  • 摘要:近年来,西溪湿地坚持繁荣湿地文化、传承西溪文脉的方针,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坚持壮大旅游产业、促进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做好宣传营销工作,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协调发展.未来几年,西溪湿地将积极做好保护、经营、管理、研究等四篇文章,做好品牌推广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这块"风水宝地",实现"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的目标.
  • 摘要:选取高原城市香格里拉城郊典型退化湿地,针对闭合半闭合的湿地环境及其复合生态系统特征,从流域尺度开展生态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植物在恢复初期由8科12属13种迅速增加至18科22属28种;地上生物量从318.56g·m-2上升到507.68g·m-2;湖滨及河流岸带植物群落恢复前后变化明显,耐污种逐渐减少或消失,出现了消失多年的沼泽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implex)和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由恢复前的28.85和0.79g·kg-1增加到50.26和1.45g·kg-1,水体中的TN、TP和COD含量较恢复前显著下降,去除率分别达76%、84%和71%,水体透明度提高了179%,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了改善和恢复.
  • 摘要:应用综合生态系统方法管理湿地需要充分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演变过程和服务。三环泡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建模法切实有效,资源投入少,却可以获得可靠有用的知识。模型提供的湿地类型及其关系的数据是利益相关方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监测概念和争议以及“沟通、教育和公共认知”工作的基础。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可以促进湿地管理,但也需要展开战略性的沟通、教育和公共认知工作。沟通、教育和公共认知需要基于沟通、教育和公共认知概念,针对主要目标群体。
  • 摘要:生态特征描述有助于系统掌握一块湿地所处的状态,可以为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在对生态特征分析后,并得出维持现有生态特征的威胁因子,并确定威胁因子。其不仅可以适用于国际重要湿地,对于其他湿地保护地也同样适用,并可以根据管理目标或实际需求灵活选择时间点与时间区间。但生态特征描述受数据支持的限制较多,因此决定了指标选取非常关键。乌梁素海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是该区域仅有的大面积水域,具有接纳农田灌溉排水、净化水质、迁徙水鸟停歇地与繁殖地、芦苇产区等重要功能。依据关键生态特征筛选的原则,乌梁素海湿地的关键生态特征包括现有地形地貌、水文过程、迁徙水鸟种群及群落、鱼类种群及群落、芦苇生产、旅游等。生态特征描述表明,乌梁素海呈现出面积萎缩、富营养化加重、鱼类减少的变化趋势,愈加显示出其作为该区域的重要湖泊,对迁徙水鸟的重要性。同时,随着芦苇生产的发展并成为主要的供给服务,其行为应得到规范。生态特征描述,可以使湿地的管理从静态变为动态,并从湿地边界内扩展到边界外。如在乌梁素海,可以把传统的三圈功能分区,调整为季节动态的分区方式,同时在排水渠区域设立风险控制区。同时在未来的管理中应注意恢复湿地,增加湖泊面积,控制营养物质输入。目前,生态特征描述在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国家公园尚未开展,鉴于其较好的实用性,应广泛在我国开展。
  • 摘要:通过测定河口湿地不同植被覆盖(植被活体,PA;植被死体,PD;光滩GT)情况下土壤中C、N、P、K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研究了植被覆盖对土壤中营养元素分布规律及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A样地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处于较高水平.总氮、速效氮和总钾含量表现出PA>PD>GT,总磷含量表现出PA>GT>PD的规律,速效磷和速效钾表现出PD>PA>GT的规律.三种植被覆盖下土壤剖面全氮、全磷、速钾、速磷含量随深度向下先减少后增加,大多以20cm处为转折点;全磷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向下逐渐增加;土壤钾和速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0cm处仍为变化的转折点.土壤碳氮比(RCN)呈现出PA(13.98)<PD(14.04)<GT(18.03),碳磷比(RCP)呈现出PA(67.39)>PD(61.74)>GT(51.27),土壤氮磷比(RNP)呈现出PA(4.37)>PD(3.87)>GT(2.80).植被覆盖导致土壤中表现出低的N限制和高的P限制.
  • 摘要:地球上约三分之一湿地位于亚洲,其中许多由于受到污水排放、抽水、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而正在严重退化.本文回顾了亚洲为促进湿地保护而实施的经济补偿和其它经济激励措施的潜在作用.通过经济手段,向保护环境的个人或公司提供资金奖励,也就是说,经济手段直接影响到湿地保护的底线,尤其是对污染和其它有害活动实施惩罚,或通过提供资金来保护宝贵的资源免受开发或不当使用.尽管在西欧和北美,经济激励方式在以较划算方式实现环保目标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但在亚洲,这些湿地保护措施实施起来则更具挑战性,这是因为与湿地有关的国家体制能力以及制度框架较弱,主要决策者对湿地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清晰的湿地保护国家政策和机构领导人,贫困群体模糊的湿地占有和使用权,以及各种各样直接利用湿地和靠湿地(及湿地破坏)获益的利益相关者.其中,他们既有相对贫穷的小农,又有政府机构和企业.尽管具有这些挑战,结论依然是,在实现地方与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目标中,经济鼓励政策在完善主要的法律框架上,将可能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文探讨了湿地管理、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管理的资金状况,主要包括湿地管理现状、未来收益、提高环境和文化成果的方法,以及提高碳、水、生物多样性及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收入、扩大其市场.认为市场化的经济激励机制需要与当地的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因素一起融合到生态保护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中。市场化的经济刺激机制本身是不可能促使当地公民的文化、道德和行为取向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的。很多未来的选择有可能与生态保护背道而驰。在宁夏,已经采取了临时性的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将来,生态保护的经济机会成本会更高。对于共同管理(出于各方利益并也是为了各方利益)的公私产品和服务,公私合作要避免“利益相关方或机构”参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生态系统服务“所有权化”。所有权化的一个主要法律和经济原理就是“公用品悲剧”,或者根据工作的定义,是“公众领域的悲剧”。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生态系统服务的所有权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生态系统信托基金,该基金是经过合法认定的,需要通过当前的法律框架代表公共产品利益来进行管理。这一方法仍然会需求使用市场化手段和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手段,但在更广的层面上,该基金保护了必需服务,如果城市开发者威胁或是损害了必需服务,将被基金处以罚款,并将直接受到信托人的指控和制裁。这种方法的一大优势是大大降低了服务交易成本。
  • 摘要:本文介绍了宁夏湿地概况、特点、成因和时空变迁,阐述了其宁资源利用现状和保护措施,针对其存在的水资源匮乏、对湿地生态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保护好现存珍贵的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充分认识宁夏独特区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继续加强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建立稳定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加强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建议。
  • 摘要:基于2009年4月(旅游前)、8月(旅游高峰期)和10月(旅游期后)对沙湖16个设定水质采样点位进行的水环境监测,选取评价水体质量的基本水质、氧平衡及耗氧有机物、营养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等5类评价指标,应用数理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湖区水质特征.结果表明,旅游高潮期与间歇期比较,主要监测因子数值普遍增加,反映污染逐渐加重,并且梯度加大,旅游高潮期与旅游后期比较,主要监测因子数值下降,反映污染减轻.水质空间变化特征明显,以旅游为主的涉水旅游区和码头、航道功能区的水质监测数据一般高于其他区域,反映出沙湖水体环境质量季节和空间分布受景区旅游活动影响较为明显.
  • 摘要:本文对长江流域湿地和其保护网络的成立与发展进行了概述,阐述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开展的有效管理模式示范工作、湿地先锋行动、水鸟和豚类同步监测网络的建立等工作,提出未来湿地网络将开展支持有关部门,推动湿地立法,湿地保护专业和系统培训,自然学校项目等工作。
  • 摘要:本文回顾了全球湿地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变革,了解了这些制度结构所形成的、并纳入湿地管理全球性讨论的生态系统科学挑战和范式转移,指出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理解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原理是一项科学上的难题,其在于预测任何一种湿地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人为取水的新需求做出响应,或是对恢复以往导入导出水的方案做出响应。随着人类对淡水需求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压力的增大,这些问题将更难以解决。采用现代方法实现21世纪的生态系统服务、再野化、恢复并将人类活动更好地融入保护工作中,减少以法律保护区来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多样性的做法,才是推进工作的切实做法。
  • 摘要:湿地功能分区应坚持以保护为核心原则、动态分区原则、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合理利用原则和便于管理原则,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休闲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阐述了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应坚持保护性、合理性、自然性、科普性等原则,介绍了规划流程,论述了专项调查与评价、环境容量分析、客源和市场分析、生态旅游总体布局、设施建设等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内容。
  • 摘要:通过测定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玉米地和水稻田土壤中pH、有机质(SOM)及金属元素Al、Fe、Hg、Pb、Cu、Mn含量,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了湿地开发为农田后土壤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湿地开发为农田后,土壤中SOM含量将降低,pH受到显著影响.SOM只与Fe含量显著负相关,而pH与土壤中大多数金属元素显著正相关或者负相关.湿地垦殖为水田后,土壤pH升高,A1、Fe、Pb富集;Mn流失;垦殖为旱田后,土壤pH降低,A1、Fe、Pb流失,Mn富集.Hg在旱田与水田中均发生流失,Cu则变化不大.湿地垦殖导致pH条件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 摘要:研究了长春北湖湿地区优势植物狭叶香蒲生长对该区泡塘富营养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狭叶香蒲茎、叶对N、P的富集能力,并查阅资料获得狭叶香蒲的生长特征和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北湖湿地区,狭叶香蒲可以在底泥和上覆水体较大的N、P含量范围内很好地生长,对富营养化的生长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北湖区湿地底泥营养状态范围内,随底泥营养程度升高,狭叶香蒲地上部分对N的富集能力持续增强,没有发现受到N含量胁迫的现象;而对P的富集能力在底泥营养状态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富集能力也是持续增强的,没有发现受到P含量胁迫的现象.茎和叶内N、P含量较高,能通过收割从湿地中带走较多的N、P.而且北湖区狭叶香蒲群落较多,生长量较大,经济效益高.狭叶香蒲适合用于北湖湿地富营养化的植物修复.
  • 摘要:2011年7月在内蒙古乌梁素海进行了水质监测及沉水植物定点采样,分析了湖泊水质现状及其对大型沉水植物生物量空间差异的影响.采用修正的卡尔森指数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V类水.采用聚类分析对各采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归类,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水质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入水口到出水口水质逐渐转好,靠近入水口及没有水体交换的区域水质最差,靠近出水口的区域水质最好.乌梁素海沉水植物具有种类单一、生物量大的特点.以龙须眼子芽(Potamogeton pectinatus)为优势种,各采样点的平均生物量为(干重)为653.7g/m2.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了大型沉水植物空间分布与水文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生物量=5.841×水深-225.762×WT+10.805×DO+1503.469×TN-13254.200×TP-0.208×全盐量+95.570×Chl.a+2196.866(R2=0.859,P<0.05).其中生物量与水深、溶解氧、叶绿素a及总氮呈正相关,与水温、全盐量和总磷成负相关.乌梁素海的沉水植物生物量大在很大程度与湖泊水质相关,特别是湖泊富营养化加快了沉水植物的生长,因而湖泊水质的改善对沉水植物的正常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 摘要:近两年,由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产生了湿地管理政策方针制定的合作项目,涵盖了国际重要湿地的管理(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和湿地恢复.本文以湿地恢复指南和宁夏湿地管理为重点对本项目的开发途径、内容、团队等进行了概述.ACEDP湿地项目成功地制定了5项湿地管理政策指南,促进了湿地管理能力建设,并将生态描述框架引入到中国。该项目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有健全的牵头执行机构致力于项目实施和成果的成功;有经验丰富的国内及海外的专家团队,其耐心地跨越文化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差异而达成广泛共识;有国际湿地组织中国办事处工作人员,其在促进项目的实施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它耦合了详细的水文模型和生态响应模型,用以比较不同水资源管理策略的环境效用,并以扬加国家公园(MDB中一处重要的、80000公顷的内陆河漫滩)作为研究案例.该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因水文模型和生态响应模型结合紧密,故评估管理行为清晰明确;(2)长期(100年多年)的情景分析所揭示的气候和水流变化较为真实;(3)在模型中,生态影响评价包括多种水生物种(植被、水鸟和鱼类),而并不单是标志性的物种;(4)对生态系统有了新的认知后,生态响应模型比较容易更新.将此方法用于比较三种水管理情形,即开发前的自然状况、目前的水共享计划-基线条件、目前正在审议的"流域计划".根据水文模型模拟的各种管理情形下的水文状况,以及其对多种物种的湿地生境状况分布的影响分析,决策者可以清晰地比较管理情形的环境效益.这种方法也可用来优化环境用水管理.
  • 摘要:为恢复湿地功能和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基于保护鸟类生境、保护物种种群、保护滩涂湿地等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和生态补水工程建设技术的研究,综合考虑水源的选择、生态补水量、补水时间及补水频率等,制定和优化生态补水方案,并对恢复效应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根据多年来对湿地恢复的系统调查数据分析,结合生态学、水文学等理论知识,综合考虑时间尺度及空间尺度的分异性,将水量总量控制配水技术和格局优化配水技术集成,形成关联度高、可操作性强、可持续的、比较成熟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21万亩的湿地恢复示范区.通过对湿地组成要素和鸟类生境响应的效应评估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显恢复,退化湿地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鱼类、水草等动植物不断丰富,鸟类等代表性湿地指示物种数量显著增加,生态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