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循环

后循环

后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7844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论坛等;后循环的相关文献由11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拥军、刘义锋、孙军等。

后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7844 占比:99.89%

总计:258123篇

后循环—发文趋势图

后循环

-研究学者

  • 王拥军
  • 刘义锋
  • 孙军
  • 张东焕
  • 汪宁
  • 温昌明
  • 陈笛
  • 高军
  • 吉维忠
  • 宋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魁元; 李红伟; 杨波; 董阳; 曹磊; 尤浩君
    • 摘要: 目的提供一种烟雾病后循环分级方法,探究其与前循环、手术疗效及大脑灌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大脑前循环用铃木分期代表,铃木分期1~6期分别赋值1~6分。后循环代偿分级为矢状位解剖上以中脑中心为原点,经胼胝体膝与胼胝体体部交界处、胼胝体体部与胼胝体压部交界处分别做射线,将大脑半球划分为三等份,按照烟雾病患者DSA图像VA从后往前所能达到的区域分别定义为0、1、2、3级,分别赋值0、1、2、3分。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松岛分级,大脑半球灌注水准采用全脑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评估。统计入组患者术前铃木分期、后循环代偿分级、术前大脑血流量(ASL-CBF)、术后松岛分级、术后ASL-CBF,算出灌注差(术后ASL-CBF—术前ASL-CBF)。结果后循环代偿分级与铃木分期呈正相关,r=0.502,P<0.01;后循环代偿分级与术后松岛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19;后循环代偿分级与ASL灌注差无明显相关性,P=0.651,但与术前ASL-CBF呈正相关,r=0.337,P<0.05。结论该后循环代偿分级与铃木分期有相关性,且与术前灌注水平相关,可能有更好的临床实用性。
    • 杨里里; 韩莉; 娄丽丽; 李卫玲
    •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前庭功能训练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眩晕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治疗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36)。对照组予常规前庭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眩晕、肢体平衡情况及椎动脉超声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眩晕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B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眩晕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椎动脉内径和平均血流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椎动脉阻力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椎动脉内径与平均血流均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前庭功能训练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可减轻眩晕,改善平衡功能,其作用机制与其可扩张椎动脉内径、提高脑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密切相关。
    • 甘淑娟; 易婷玉; 白雪松; 陈文伙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基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登记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数据库,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起病形式、术前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是否为醒后卒中、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侧支循环[采用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后循环侧支评分(PC-CS)、基预底动脉闭塞血管造影侧支分级系统(ACGS-BAO)评估]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系统评估闭塞血管再通程度,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mTICI分级2b~3级,部分再通定义为mTICI分级1~2a级。采用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不良预后,并依据预后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结局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绘制森林图。结果 共入组246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0例,预后不良组156例,良好预后率为36.6%(90/246);术后即刻闭塞血管完全再通率为91.9%(226/246),部分再通率为2.8%(7/246),术后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8.5%(21/246);术后随访3个月,病死率为30.9%(76/2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13.990,95%CI:1.677~116.720),ACGS-BAO分级及pc-ASPECTS与预后呈正相关[OR(95%CI)分别为1.759(1.232~2.512)、1.438(1.138~1.818)],术前NIHSS评分与预后呈负相关[OR(95%CI)为0.948(0.917~0.979)],醒后卒中不利于术后90 d良好预后[OR(95%CI)为0.376(0.170~0.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高的ACGS-BAO分级、高pc-ASPECTS和低的术前NIHSS评分、非醒后卒中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良好预后相关。
    • 任婧; 邵枝定; 许忠强
    • 摘要: 目的比较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0例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根据责任血管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循环组(98例)和后循环组(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确定2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原位血栓、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穿支动脉闭塞、混合机制)。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死亡情况及复发时间、死亡时间;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2组患者原位血栓、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混合机制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循环组相比,后循环组穿支动脉闭塞比例较高(P0.05);与后循环组相比,前循环组复发时间较晚(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循环组相比,前循环组治疗后TC、LDL-C水平较低,HDL-C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循环I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一定差异,前循环ICAS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时间相对较晚,并且治疗后神经功能、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更好。
    • 杨震; 郭新宾; 邓鑫; 范锋; 管生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FD治疗的59例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位置将患者分为椎动脉组(n=33)和基底动脉组(n=26),根据应用FD数分为单FD和多FD治疗。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DSA影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59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75枚FD(椎动脉组42枚,基底动脉组33枚)。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7例(11.9%),出血性并发症2例(3.4%),术后病死3例(5.1%)。43例患者随访6(2~19)个月,完全愈合率为69.8%(30例),预后良好率为97.7%(42例)。椎动脉组、基底动脉组分别随访6.5(2~17)个月、6(3~19)个月,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0.8%、68.4%(均P>0.05),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00%、94.7%(均P>0.05)。结论F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多FD应用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能增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 韦紫君; 东格尔·雅其乐; 曹孟欣; 姚迎叶; 王宇; 张云云
    • 摘要: 目的分析首次发病的前循环、后循环急性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62例,根据病人影像学证据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其中,前循环组35例,后循环组27例。比较两组脑卒中危险因素、功能障碍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病变(包括颈总动脉、股总动脉、眼底动脉)情况以及短期预后。结果两组病人脑卒中危险因素、功能障碍发生率、病情严重程度、中风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颈总动脉、股总动脉斑块及硬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循环、后循环组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分级不同,前循环组以Ⅰ级多见(62.50%),后循环组以Ⅱ级多见(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短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发病的前循环、后循环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病人的眼底动脉硬化分级程度不同,后循环组动脉硬化程度更重。
    • 陆曼; 耿德勤
    • 摘要: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患者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和治疗的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分布在10~14岁和40~44岁2个高峰,各年龄段男女性别分布上无明显区别(P>0.05),其中14例(9.3%)有家族史;本组患者首发临床特征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0例,46.7%)和脑卒中(38例,25.3%)为主;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确诊且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性供血;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处理,其中134例行血管重建术;出院后随访24个月,无死亡病例,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分析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辅助及早确诊和治疗。
    • 杨佳蕾; 陈思玎; 孟霞; 姜勇; 王拥军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卒中预后量表预测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的效度,为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寻找能够更准确预测预后的评分工具,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方法纳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因分型等临床资料,发病3个月随访,以mRS≥3分为预后不良。使用洛桑急性卒中登记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量表(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以及优化的THRIVE量表(THRIVE-C)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绘制ROC曲线并采用C值表示AUC,通过比较C值探讨不同预后量表对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效度。结果研究最终纳入112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循环、后循环、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为6981例、3537例和768例,3个月预后不良的患者1681例。ASTRAL、THRIVE及THRIVE-C量表预测整体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90(0.779~0.802)、0.682(0.668~0.696)、0.706(0.692~0.720);预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96(0.781~0.811)、0.689(0.672~0.706)、0.707(0.690~0.724);预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67(0.741~0.793)、0.668(0.640~0.696)、0.701(0.672~0.730);预测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组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C值分别为0.790(0.750~0.829)、0.668(0.621~0.715)、0.696(0.648~0.743)。ASTRAL在各缺血性卒中类型中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力均高于THRIVE和THRIVE-C(均P<0.001)。结论ASTRAL、THRIVE及THRIVE-C量表均可有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但是不同量表在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人群的预测效力不同。
    • 郭文婷; 吴川杰; 吴隆飞; 李传辉; 吉训明
    • 摘要: 血管内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既往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管内取栓治疗对发病24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安全有效。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相比,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单纯药物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而取栓治疗对这部分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随着近期后循环机械取栓临床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尤其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BAOCHE以及ATTENTION研究阳性结果的问世,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取栓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因此,本文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取栓治疗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作一述评,旨在为临床实践中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机械取栓治疗提供参考。
    • 高军; 孙军; 张东焕; 陈笛; 刘义锋; 汪宁; 张丽阳; 张京铮; 温昌明
    • 摘要: 目的 评价急性串联病变型椎基底动脉闭塞(VBO)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连续入组的急性VBO患者临床、技术及功能结局资料.根据血管病变类型,将患者分为串联病变组(n=33,VBO伴有椎动脉颅外段病变)、单纯栓塞组(n=33,VBO因心源性或不明原因栓塞)、颅内狭窄组(n=84,VBO因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基础上急性闭塞).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结局、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血管开通情况等指标.靶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2b/3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串联病变组、单纯栓塞组、颅内狭窄组靶血管再通率分别为100%(33/33)、97.0%(32/33)、98.8%(83/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110(89.0~148.0)min、65(47.0~122.5)min、100(78.5~131.5)min,单纯栓塞组显著短于串联病变组、颅内狭窄组(P=0.004);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分别为72.7%(24/33)、39.4%(13/33)、58.3%(49/84),串联病变组、颅内狭窄组高于单纯栓塞组(P=0.023).3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开通治疗急性串联病变型VBO安全有效,近期临床预后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