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吏治

吏治

吏治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7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7篇、相关期刊498种,包括政府法制、人民论坛、求索等; 吏治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志刚、习近平1、周业胜等。

吏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7 占比:100.00%

总计:747篇

吏治—发文趋势图

吏治

-研究学者

  • 夏志刚
  • 习近平1
  • 周业胜
  • 马亚辉
  • 宁可
  • 张晋藩
  • 李晓巧
  • 桑玉成
  • 梁明辉
  • 赵亮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国华; 李澄
    • 摘要: 秦有着悠久的君臣奏对传统,起初大多是单向的君问臣答,在秦统一前后,问对程序被进一步规范并最终确立为奏对制度。考察出土秦简可以发现,奏对旨在君臣共商如何解决现行法律中没有比附条文的新问题,经过“提案-群体讨论-君主决策”的流程,以“令”的形式颁行,具有高于现行成文法律的效力。奏对过程以君主的意志为主导,臣民的建言献策仅有参考作用。但奏对制定的决策并非都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仅为满足统治者一己私欲,因此需要辩证地评价。
    • 金玲娇
    • 摘要: 【专题解释】精读《种树郭橐驼传》,联读《灵丘丈人》,分析“种树之道”、“养蜂之术”和“为官之理”,理解无为而治、勤勉有为和尊重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古老的吏治智慧。【预习任务】1.精读《种树郭橐驼传》,疏通文言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熟悉文章内容。
    • 余华
    • 摘要: 清朝规定官员在节令与喜庆日(婚庆宴会除外)可举办宴会,除此之外的都属违规宴会。但实际情况却是官场的违规宴会屡禁不止,成为风气,宴会形式主要有五类:上司与下属间的宴会,地方官员与巡视官员间的宴会,文武官员间的宴会,在任官员与致仕、休官、侨寓官员间的宴会,官商间的宴会。官员违规宴会引发官场陋规、滋生官场腐败及影响地方行政效率,加重地方财政负担,为官员互相串通包庇提供了条件,直接造成民间不良风气的形成。清中央政府采取谕令禁止、申饬、降级、革职等惩处方式,并要求地方督抚自我约束,试图遏制官场违规宴会。但是由于制度规定的笼统、制度建设的滞后以及缺乏完善而有效的监察监督机制,导致制度执行难度大,治理成效甚微,违规宴会问题越发严重,其教训令人深思。
    • 楊國强
    • 摘要: 隋唐之後的一千三百多年裏,科舉制度以其自上而下的“以試爲選”和自下而上的“懷牒自投”維持了一種政權的開放。1905年朝廷停科舉,則舊日曾有的政府開放和社會流動,一變而爲20世紀初年政府與社會兩相否隔,同時,科舉制度的“以試爲選”,用文化爲官僚立資格,以成就一千三百年間的士人政治,已變成此日不立資格的官僚之治。隨之而來的,是官場之外已是人人皆可以爲官,官場之内則出入上下一憑“主者之愛幸”;與之相爲因果的,又是清末民初吏治之黑暗的前所未有。
    • 彭娟
    • 摘要: 明代历科殿试策问集中反映了朝廷吏治的阶段性问题,士子们将经史素养与对时务的认识熔炼为器识,策论中既有书生风骨和直谏精神,也不乏对吏治问题的精当把握。针对明初官员得人难的问题,士子们提出才德衡量之法,主张考课贵精;明中期铨选制度遭到破坏,官场风气逐渐恶化,策论中提倡分科甄别、反腐驭臣之法;针对明后期君权和阁权严重对立、党争不断的问题,士子们在策论中强调精选、严课、久任方略。
    • 陈锋(口述); 邓苗苗(整理); 曾那迦(整理)
    • 摘要: 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的派生物。俸禄制度上继君主宗法制下的世官世禄制,下接民国的薪金制度,与世官世禄制和薪金制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长期以来,古代官员俸禄厚薄与吏治好坏是否存在联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 晏爱红
    • 摘要: 平反冤案,攸关吏治和民生,历来为统治者所关注.清代嘉庆皇帝亲政之初,从加强查办赴京诉冤案件和放宽越诉京控限制上下两端同时发力,以期民隐上达而吏治整饬,其理政思路和政策措施值得肯定.但在推行过程中,遭到外省官官相护强力抵制与因循疲玩的阴柔对抗,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力不从心,平反之案微乎其微.从表面看,是朝廷政令梗阻,统治效能低下,自我调节能力几近丧失,其实质则是皇权式微,侵蚀瓦解统治根基的腐败势力潜滋暗长,迅速蔓延.其间历史经验教训颇有值得警鉴之处.
    • 王凯; 罗叶
    • 摘要: 墨子的吏治主张,立场鲜明,内容丰富,是他尚俭、节用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体现出特有的政治智慧.墨子的吏治主张与廉洁思想密切相连,有着深厚的社会和历史根源,针对的是当时官吏中暴露的弊端和普遍的腐败风气,从根本上代表了民众的利益诉求,体现了对现实民生的密切关注,既对我国古代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 刘盈
    • 摘要: 乾隆时期,繁荣盛世的背后难掩贪腐案件的频发,这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王朝政治衰败。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爆发的浙江巡抚福崧等侵挪库项案中,两淮盐运使柴桢供认侵挪库银22万两,福崧居中贪污近半,并被控索贿等罪行;两人相继正法,涉案官商、失责言官亦被依律处分。此案最大特点在于,涉贪要犯却被查知清贫,这折射出挪用款项之举实与清朝财政体制的固有缺陷密切相关,地方施政不完善、监察制度失灵等弊病也已成为困扰清朝吏治生态的重要症结。
    • 杨缓
    • 摘要: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非常重视吏治,也一度成为各朝代的治国方略,通过治官达到治国,封建吏治成为封建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两千多年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趋于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吏治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明代,明代"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为"重点治吏""刑乱国用重典"奠定了立法基础,有代表性的法典如《大明律》及明《大诰》,通过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从而实现预防犯罪和惩戒犯罪的效果,明代法律制度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