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举

科举

科举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165种,包括文史哲、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科举的相关文献由2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峰、许友根、李兵等。

科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1 占比:99.8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4%

总计:2634篇

科举—发文趋势图

科举

-研究学者

  • 刘海峰
  • 许友根
  • 李兵
  • 祝尚书
  • 阳达
  • 伏涛
  • 郑若玲
  • 宋巧燕
  • 杨春俏
  • 王玉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青华
    • 摘要: 乾隆元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分别下诏举行博学鸿词与保举经学,选拔经明行修之士。在科举改革和殿试策论中,乾隆帝亦不遗余力地提倡经史实学。其原因在于乾隆帝不仅认为经史之学有助于端士风、正民风,良关世道人心,且认为经术事关治术,通经明史可以致用,此外还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稽古右文之治。乾隆朝一系列的抡才举措使得一大批考据学者脱颖而出,此在乾隆十七年、十九年科举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些学者或以师友、同年相互砥砺,或督学一方,表彰先贤,奖掖后学,使得乾嘉考据学蔚然成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乾隆朝的文教政策,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认识。以往将乾嘉考据学视作清廷“文字狱”下一种被动消极产物的认识,需要重新审视。
    • 张聪
    • 摘要: 士阶层是较为活跃的社会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士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科举制不仅从制度层面上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多上流动,士阶层社会多向流动皆与科举制度有关。《儒林外史》中士阶层纵向流动趋势较为明显,向下流动速度加快。士阶层被迫向下流动后,就要被迫治生,结合社会流动理论,阐述士阶层高速率的社会流动的深刻内涵,即科举制度的弊端、探寻士阶层的理想人生以及现实性的治生理念。
    • 王榕烽
    • 摘要: 科举考试官是负责考试出题、阅卷和决定考生去取的重要官员,在科举考试的运转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明代科举考试官因其职能和卓越贡献而受到人们的尊崇,但从其被任命为考官、在科场中主试、考试揭榜后这一主试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处境来看,也远非常人可以想象。被任命为科举考试官、在科场中恪尽职守、去取得当均是其荣耀的表现;科场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科场案则又使其转瞬受辱;科举考试官在科场历程中,实则是在光荣与屈辱之间转换。
    • 付艳云
    • 摘要: 宋词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绚烂的奇葩,常常与唐诗并提。但是宋词自有其特征,具有与其他文化艺术争奇斗艳的独特魅力。文化的产生与繁荣往往是伴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的,宋词也不例外。宋词的特征产生离不开宋代的社会环境,商品经济发展丰富生活,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给宋代词人相对的创造自由,尚文的社会风气使得文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厚待以及科举改革新变化给诗词创造带来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以致南方水土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 杨化坤; 张丽丽
    • 摘要: 孙氏家族明朝初年迁居寿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后期,枝繁叶茂,人才辈出,逐渐成为当地第一大家族。孙氏族风纯厚,重视道义,诗礼传家,在社会多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他们重视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以经商获取财富,又能慷慨捐赠,回馈社会;文学创作方面,寿州孙氏也有一定的成就。
    • 张靖鸣; 苏正宏
    • 摘要: 鄂州古代教育历史久远,最早有晋代学宫,宋代升军学、郡学,设书院,元代改为府学、县学等,其历程较为复杂。从南湖书院、龙川书院、寿昌书院的办学情况,可窥探官方办学理念。而书院师资、藏书、祭祀、学田等规制与教育体系的构架,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其研究价值不菲。
    • 王学深
    • 摘要: 海南在清代被称为琼州府,归属广东省管辖。有清一代,琼州府共产生31名进士,分属下辖的琼山县、定安县、文昌县、会同县、澄迈县、儋州和万州等地。这些进士不仅在宦绩上多为地方亲民之官,屡有贤声,为百姓称道,而且在琼州地方文风振起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考究进士群体的家族背景可知,他们大部分来自文昌、定安、琼山三县的数个大家族之中,并凭借数代所获取的科举功名不断形塑与巩固着家族在地方上的威望与优势。
    • 孟义昭
    • 摘要: 从南京这一个案可以看出,明清科举考试具有的人口聚集效应,使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激增的“科举人口”带来无限商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历史机遇,促进了城市各种经济行业的繁荣。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对南京城市经济行业的影响,在饮食业、旅店业、图书业、旅游业、娱乐业等五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但是,促进经济发展并不是科举考试影响的全部,积极作用之外,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对于明清城市经济而言,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共生并存。
    • 刘齐
    • 摘要: “凿壁偷光”作为勤苦读书的教育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是,这则故事既不载于正史,也不发生在科举流行的时代。通过梳理,可知凿壁偷光经过了笔记记载、类书辑录、诗词谱写等多重流转,最终被人作为确信无疑的史实。而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及早施教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兴起,更给了这一故事塑造的力量。在凿壁偷光的背后,其实是承载着家庭对子女,个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向往。
    • 王飞
    • 摘要: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一种较为公平或者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它为当时国家吸收和吸引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生气勃勃的社会进步性,在“句町文化”发祥地云南省广南县,有一个美丽而科举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大革假壮族村寨,几乎家家出学子,人人好读书。本文就从一个村寨科举文化缩影的角度,折射千百年来,壮族先民始终认同中华一统,他们为开发建设祖国西南边疆、为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保持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