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吞咽

吞咽

吞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篇、专利文献971篇;相关期刊314种,包括全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吞咽的相关文献由3388位作者贡献,包括窦祖林、A·伯比吉、J·恩格曼等。

吞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1 占比:31.72%

专利文献>

论文:971 占比:68.28%

总计:1422篇

吞咽—发文趋势图

吞咽

-研究学者

  • 窦祖林
  • A·伯比吉
  • J·恩格曼
  • 钱善华
  • 俞经虎
  • 米尔·伊姆兰
  • 李彦杰
  • 熊华春
  • 王军
  • 王雪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邓盼墨; 阮璎璐; 程冰苑; 贾杰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2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收治的91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患侧治疗组(30例)、健侧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健侧治疗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健侧下颌舌骨肌大脑皮质代表区rTMS治疗,患侧治疗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侧下颌舌骨肌大脑皮质代表区rTMS治疗。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SS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FOI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SS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FOI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健侧治疗组和患侧治疗组的SS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健侧治疗组和患侧治疗组的FO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健侧治疗组和患侧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健侧治疗组和患侧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健侧治疗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前(P<0.05)。结论rTMS技术刺激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患侧半球以及健侧半球均能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 邰佳慧; 李浩正; 王婷玮; 吴毅; 吴军发
    •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 NIRS)研究吞咽相关任务时大脑皮质激活及偏侧化情况。方法:纳入22名健康成年被试,在f NIRS采集过程中执行咀嚼及舌尖滑动任务,对任务激活脑区进行分析,并计算不同脑区的偏侧化指数。结果:在执行咀嚼任务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左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PSC)、左侧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SMC)、左侧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SMG),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右侧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s,FEF)、右侧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及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右侧额极区(frontopolar area,FPA)及右侧额下回三角区(pars triangularis,PTG)脑区明显激活。舌尖滑动任务则表现为双侧PMC、双侧PSC、双侧pSMC及左侧SMG脑区明显激活。同时在全脑及PMC、pSMC、PSC等脑区的激活呈现偏侧化模式。咀嚼任务主要表现为局部脑区的左侧偏侧化激活,舌尖滑动任务表现为局部脑区的右侧偏侧化激活。全脑左右半球间的偏侧化变异性较大,且与利手无关。结论:fNIRS可应用于吞咽相关的脑功能研究。PMC、p SMC、PSC、SMG、STG、MTG、PTG等脑区与吞咽特定过程的神经调控有关,并表现为偏侧化激活模式,并且随着吞咽活动的进行,相关脑区的激活可能存在从左侧逐渐向右侧偏侧化的转变。
    • 周敏; 姚敏; 郝冬梅; 徐卓; 齐美浩; 曾毅
    • 摘要: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吞咽康复护理措施对喉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行喉部分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吞咽康复干预措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中文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nderson dysphagia inventory,MDADI),中国头颈部癌患者生命质量测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ancer patients-head and neck cancer,QLICP-HN)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MDADI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QLICP-HN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优于对照组患者,MDADI量表总体、情绪、生理功能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患者,QLICP-HN量表中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共性症状及不良反应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喉部分切除术患者,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及吞咽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及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王爱英; 张茜; 张世禹; 孙丽娜; 陈萍; 王孝文
    • 摘要: 脑损伤尤其是重症脑损伤可累及呼吸中枢,引起呼吸障碍,为了机械通气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氧和,部分患者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会影响言语功能,不能有效咳嗽,嗅觉丧失,增加肺部感染率、吞咽误吸率。说话瓣膜是一种单向通气阀,可恢复上气道闭合状态与尽量正常的呼吸模式。本文从脑损伤患者呼吸障碍发生机制,说话瓣膜对吞咽误吸、言语交流、嗅觉、肺通气、拔管时间等方面的作用做一归纳总结,为其在国内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
    • 刘小曼; 杨颖; 曲庆明; 邓盼墨; 赵月华; 刘承弘; 贾杰
    • 摘要: 目的分析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并探讨其与卒中病程以及吞咽、呼吸、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首次卒中后单侧偏瘫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采用超声测定膈肌功能,包括平静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以及用力呼吸状态下的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增厚率。比较整体和不同瘫痪侧患者偏瘫侧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别比较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患侧的膈肌功能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析瘫痪侧的膈肌功能与病程、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MA、BBS、mBI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45例卒中患者,其中左侧偏瘫27例(60.00%),右侧偏瘫18例(40.00%)。在整体患者中,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1.69±15.18 mm vs.40.24±14.66 mm,P<0.001)及膈肌增厚率(34.99%±23.70%vs.48.13%±21.98%,P<0.001)低于健侧。用力呼吸状态下,左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0.13±12.64 mm vs.44.10±12.95 mm,P<0.001)和膈肌增厚率(41.20%±23.42%vs.54.63%±21.08%,P=0.004)较健侧低;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25.67%±21.47%vs.38.37%±20.07%,P=0.005)较健侧低。用力呼吸状态下,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0.029)。右侧偏瘫患者的健侧膈肌活动度(P=0.028)及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0.012)。卒中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FMA(r=0.362,P=0.015)呈正相关;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洼田饮水试验(r=0.298,P=0.047)、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r=0.437,P=0.003)、FMA(r=0.330,P=0.027)、BBS(r=0.370,P=0.012)、mBI(r=0.321,P=0.031)呈正相关,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与病程(r=-0.298,P=0.047)呈负相关。结论卒中后偏瘫侧膈肌功能较健侧下降,右侧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较左侧偏瘫患者更差。卒中患者膈肌功能与病程呈负相关,与吞咽功能、呼吸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 邬刚; 马鹏程; 涂坤; 翟娜; 邹爱容; 郭艳吉; 吴海燕
    • 摘要: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fMRI-BOLD)技术对正常成人吞咽动作时相应的脑功能区域的体积和强度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100例,对其进行fMRI-BOLD扫描,记录其在进行吞咽动作时相关脑功能区域的激活体积和强度,并对比左右两侧脑功能区的差异。结果:100例志愿者在吞咽活动时BOLD-fMRI显示两侧初级运动皮质中枢(BA4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BA6/8区)、缘上回(BA40区)、岛叶(BA13区)、颞上回(BA22区)、扣带回皮质(BA24区)、额叶内侧面(BA32区)、延髓、脑桥、基底核团、丘脑、小脑以及左侧颞极(BA38区)和右侧的颞横回(BA41区)等脑功能区激活体积和强度增加,左侧BA4区、BA40区、小脑激活体积较右侧大(P0.05)。结论:在吞咽过程中,BA4区、BA6/8区是吞咽活动执行中枢,BA40区负责吞咽动作规划和判断,BA13区则对吞咽过程中的一系列诸如唾液分泌、吞咽反射、进食冲动等功能进行调节,BA38区、BA32区、BA24参与吞咽的执行,BA22和BA41两个嗅觉、听觉中枢是吞咽活动启动重要因素,基底核团、丘脑、脑桥、延髓主要是吞咽功能执行的第二级中枢,小脑则负责协调吞咽各肌群的运动平衡。这种自主吞咽运动的中枢调控具有一定的偏侧性特征。
    • 白林; 李晓宁
    • 摘要: 吞咽是由复杂的神经系统控制的活动,需要脑干、大脑皮层和小脑共同参与。小脑是大脑负责调节运动的关键部分,参与吞咽的神经生理控制,在吞咽时小脑活动增强。另外小脑与吞咽还存在病理联系,刺激小脑可改善神经系统对吞咽运动的控制,引发咽部运动反应。本文主要考察小脑在吞咽控制中的作用,探索神经刺激和影像学研究的新发现,更好地了解健康状态下小脑与大脑吞咽运动区之间的联系,并概述刺激小脑在治疗吞咽困难方面的临床应用,以期为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 庄璇; 王永; 李相良; 施镇国; 金海鹏
    • 摘要: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康复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所致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呼吸康复等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经积极康复治疗,该患者4d拔除鼻肠管,恢复吞咽功能,12d拔除气切管。结论: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气管切开应尽早呼吸康复介入,可改善预后。
    • 卯红娟; 黄梦; 延艳娜
    • 摘要: 目的探究B/M型超声对健康人吞咽过程中咽期通过时间及舌体运动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至2020年的84例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48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青中老年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24例及老年组(≥60岁)12例。用B/M型超声测量或计算吞咽5 mL水时的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通过时间、舌骨水平位移、舌骨垂直位移、舌骨最大位移及舌体运动速率,分别测量3次数据取平均值。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受检者饮水5 mL吞咽过程中的各参数。结果三组的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通过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舌体运动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舌体运动速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型超声可以实时、动态研究并观察吞咽运动的整个过程,是一项评估吞咽障碍及监测预后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邹璐; 石柳清
    • 摘要: 从吞咽功能、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综述国内外口腔癌吞咽相关病人报告结局测量工具(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的研究进展,分析并比较测量工具的内容、特点及应用情况,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评估工具、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