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刺激

神经刺激

神经刺激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04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9559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青年、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4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等;神经刺激的相关文献由16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路明、郝红伟、马伯志等。

神经刺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9559 占比:99.89%

总计:89656篇

神经刺激—发文趋势图

神经刺激

-研究学者

  • 李路明
  • 郝红伟
  • 马伯志
  • 不公告发明人
  • 朱为然
  • 王守东
  • 李彩俊
  • 徐志强
  • 夏斌
  • 伊马德·利布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水章; 陈鑫
    • 摘要: —、研究背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一课中,以哺乳动物为例,介绍了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牵拉,即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骨骼肌受神经刺激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身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由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使其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因此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一个动作至少要两组及以上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
    • 许克惠; 陈莉; 刁晓鸥; 田敏; 魏娇; 牛丽娜; 焦凯
    • 摘要: 口干燥症相关生活质量受损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神经刺激器通过电刺激相关分泌神经促进唾液分泌,具备提供天然唾液和对口干燥症患者长期管理的优势。多项临床试验初步证明了神经电刺激治疗口干燥症的疗效,然而,电刺激治疗至今未成为口干燥症的主流治疗方式,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证实其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另外,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对于临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口外神经刺激器及第一代口内神经刺激器由于体积庞大,治疗不便,阻碍了临床的应用推广;第二代及第三代口内神经刺激器装置小巧,使用便捷,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治疗口干燥症的神经刺激器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内研究甚少,亟需掌握神经刺激器研发的核心技术。小型化、高效供电、数据回馈以及封装方面的创新将是唾液电刺激设备未来研发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口干燥症的神经电刺激治疗方式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基于口干燥症患者治疗的神经刺激器研发、临床转化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薛原; 陈忠
    • 摘要: 人类的尿控由一套包括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的复杂系统通过调节膀胱及括约肌活动完成。由于其复杂性,传统的药物或电刺激手段难以精确作用于特定神经,从而给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及排尿中枢功能的基础研究带来了困难。光遗传学作为一种将基因工程与光学相结合的新兴技术能够在时间及空间层面精确调节神经或肌肉活动,近年来开始被应用于尿控领域。目前,光遗传学技术已在动物模型中通过调节膀胱平滑肌或其感觉神经的活动实现了对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治疗,同时也被广泛用于排尿高级中枢功能的研究,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光遗传学的原理及其在尿控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思路。
    • 白林; 李晓宁
    • 摘要: 吞咽是由复杂的神经系统控制的活动,需要脑干、大脑皮层和小脑共同参与。小脑是大脑负责调节运动的关键部分,参与吞咽的神经生理控制,在吞咽时小脑活动增强。另外小脑与吞咽还存在病理联系,刺激小脑可改善神经系统对吞咽运动的控制,引发咽部运动反应。本文主要考察小脑在吞咽控制中的作用,探索神经刺激和影像学研究的新发现,更好地了解健康状态下小脑与大脑吞咽运动区之间的联系,并概述刺激小脑在治疗吞咽困难方面的临床应用,以期为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 曾参军
    • 摘要: 经常性脚麻预示着足部或全身的某种疾病隐征,需要重视。神经刺激或受压:这种异常的感觉常常与支配足部的神经受到刺激有关,比如足底神经的肿瘤;内踝后方踝管内胫神经受到囊肿或增生肥大的骨的压迫,这种情况被称为踝管综合征,另外,这还可能和颈椎、腰椎部病变引起的神经刺激有关。
    • 韩彦; 孙晓安; 黄穗; 谭治平; 项丽阳; 王金剑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视网膜系统的原理、现状和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分析当前人工视网膜技术路线的优缺点,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诺尔康VS-10A人工视网膜系统的可行性。结果:每只动物试验眼在术后各观察期观察结果良好,仅在术后1周内出现轻微炎症反应,之后恢复正常。结论:人工视网膜动物眼植入手术方法可行,半年随访期内安全稳定。
    • 吴荣; 闵继康; 沈哲源; 张占丰; 张强华; 王雪娜; 孙建伟
    •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定位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在跟骨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坐骨神经阻滞(CSNA)组及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每组各20例.评估两组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侧别、伤后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测量两组跟骨术后疼痛数字分级法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他镇痛药物使用率.结果 CSNA组及PCIA组术前评估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侧别、伤后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NA组术后2、4、8、24、48 h患者静息状态下的疼痛NRS评分[(2.05±0.94)分、(2.20±0.89)分、(2.15±0.74)分、(1.95±0.82)分、(1.70±0.86)分],低于PCIA组静息状态下的疼痛NRS评分[(5.60±1.27)分、(4.60±0.75)分、(4.40±1.35)分、(4.05±1.05)分、(3.50±1.05)分];CSNA组术后2、4、8、24、48 h患者活动状态下的疼痛NRS评分[(3.05±0.99)分、(2.90±1.58)分、(2.05±0.82)分、(2.20±0.89)分、(2.10±0.85)分],低于PCIA组活动状态下的疼痛NRS评分[(6.45±1.09)分、(6.10±1.37)分、(5.20±1.36)分、(4.65±1.42)分、(3.75±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N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3例,低于PCIA组的15例,且CSNA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低于PCIA组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定位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可作为跟骨骨折术后的有效镇痛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韩彦; 孙晓安; 黄穗; 谭治平; 项丽阳; 王金剑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视网膜系统的原理、现状和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分析当前人工视网膜技术路线的优缺点,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诺尔康VS-10A人工视网膜系统的可行性.结果:每只动物试验眼在术后各观察期观察结果良好,仅在术后1周内出现轻微炎症反应,之后恢复正常.结论:人工视网膜动物眼植入手术方法可行,半年随访期内安全稳定.
    • 任骥; 王嗣嵩; 熊建平; 郑宏伟; 潘海鹏
    •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主要集中于药物治疗,但药物高昂的价格、明显的不良反应等因素使偏头痛的治疗率偏低.随着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的深入研究,目前涌现出了周围神经阻滞、肉毒素A注射、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松解手术、针灸治疗等新的治疗方式,为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本文围绕目前常用的偏头痛非药物治疗方法展开综述,并总结研究不足和发展方向.
    • 程雪(译); Pruvost-Robieux E
    • 摘要: 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DCS)是一种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通过将微弱电流作用于头皮,以调节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本研究旨在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应用C-tDCS是否可以减少缺血灶的进展。受试者为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患有大脑中动脉区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纳入标准包括NIHSS得分为4-25分,并符合静脉溶栓(IVT)标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