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唢呐

唢呐

唢呐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960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9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文艺生活·文海艺苑、北方音乐、戏剧之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唢呐的相关文献由83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宁、贾鹏、张强等。

唢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8 占比:91.4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79 占比:8.23%

总计:960篇

唢呐—发文趋势图

唢呐

-研究学者

  • 张宁
  • 贾鹏
  • 张强
  • 王伟
  • 陈家齐
  • 李建中
  • 王建平
  • 黄燕
  • 宋广亮
  • 焦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吕蔓洁
    • 摘要: 云南墨江县坝溜镇大掌村是哈尼族碧约支系聚居的传统村落,当地碧约人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保留的较为完整,其丧葬仪式比较传统,一般举行3天:起堂、拢客和下葬。在这3天的仪式活动中,唢呐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贯穿丧葬仪式的全程,在丧葬仪式的场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吴权喜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有待我们挖掘的文化金矿。响应国家有关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政策,将唢呐这一传统民族乐器的教学与非遗文化进行融合,并基于对现行教学问题的研究,结合前沿学术理论填充现有教学模式的空缺,利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标。本文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吴家鼓吹乐棚为研究对象,梳理了黑龙江地区吴家鼓吹乐棚的历史脉络与艺术表现形式,考察了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理论发展和民族器乐教学现状,阐释了非遗视域下唢呐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内涵,多方位研究当下非遗文化传承与教学的关系,并提出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将黑龙江省非遗项目吴家鼓吹乐棚引入唢呐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模式创新,在院校教学的基础上建立非遗活态传承机制。
    • 高长春
    • 摘要: 中国唢呐艺术的评论所涉维度较广,主要包含着对其内容与形式、艺术家与风格、功能与价值等层面的分析,对其所含有的音乐形态、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层面进行了具体阐释。面对着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在中国唢呐艺术评论模式的构设及其当代实践中,我们亟需构设起一个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评论模式,让评论者把握中国唢呐艺术的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不仅具体实现着音乐分析与鉴赏、文化传衍与发展等功能,也在不断寻找着中国唢呐艺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准确定位,在这样的评论模式构设及当代实践中真正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 冯欣
    • 摘要: 周家班是安徽省灵璧县尹集菠林村的一个唢呐班社。近几年来,为了使自己的祖传基业血脉赓续,使趋于沉寂的吹打乐这一民族音乐瑰宝再度繁荣,该班在第五代大班主周本鸣先生的带领下,昂首走出了安徽,走出了中国,走向了国际,在欧美进行了长期的巡演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中国民族音乐的真元之声在西方世界响起并获得强烈反响。一个来自农村的唢呐班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在征程中经历了哪些辛酸和荣辱?他们这样做的后果如何?笔者通过对周本鸣夫妇的访问,得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特撰本文向大家介绍周本鸣先生带领周家班“西游”的壮举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 安宋
    • 摘要: 众所周知,“水”是自然界的生命之源,是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之一,没有水就没有世间的万物。水同样是文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众多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有关于“水”的内容,它给古往今来的不同行业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创作与发明的灵感。我来谈一下“水”在唢呐实际吹奏中的作用和帮助。
    • 叶文茵; 周晶晶; 吴芷莹
    • 摘要: 在文化日益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文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潮汕地区为例,通过探讨潮汕地区唢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人才培养体系和唢呐文化市场未呈产业化问题,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理论,针对现状提出一系列唢呐文化产业化和走向国际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为实现岭南唢呐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于淑清
    • 摘要: 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时期从东欧、西亚等地传入我国的,自此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乐器之一。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最初是在我国山东、河南等地广为流传,因旋律优美、节奏欢快,且唢呐的不同声线可模仿大自然中各种鸟类的叫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首先对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创作背景、作曲家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对该作品的音乐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百鸟朝凤》的艺术之美进行了探究。
    • 李松
    • 摘要: 唢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流传广泛的吹管乐器之一,纵观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富有智慧者发明了吹、拉、弹、打等各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乐器,并把这些乐器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产生了多种艺术演奏形式,不仅流传于我国的大江南北、各个民族,也为世界带来绚丽多彩的音乐形式与内容,唢呐就是我国文化与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 刘泉材
    • 摘要: 唢呐演奏中的肢体语言是指表演者在演奏过程中从手指到手臂及身体躯干所发出的肢体动作。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能够传达给观众最为直接的情绪表达、与观众进行沟通。同时,在协奏曲中唢呐演奏者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扮演一定的指挥和领奏作用。因此,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够放大声音的表现力,促进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分析唢呐演奏家刘英的现场演奏版本,对唢呐肢体语言表达梳理出一个可供借鉴的框架,再通过分别练习共性与特殊的肢体语言表达加以姿态矫正、心理、乐曲内涵等多个角度的锻炼,加强肢体语言表达练习的科学性,旨在通过肢体动作分析能够帮助一些在肢体语言这一方面比较欠缺的,或者没有努力方向的表演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 耿凯威; 张云山(指导)
    • 摘要: 《豫西二八板》是河南风格的唢呐作品的重要代表曲目之一,由我国著名唢呐演奏家郝玉岐先生以豫剧音调为素材创编而成。乐曲具有非常浓郁的河南传统戏曲韵味,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目前,各大学术期刊上能找到的对唢呐曲《豫西二八板》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对此曲的理论分析更是很少。但该乐曲在民间广泛流行,深受观众及演奏者的喜爱,也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基于此,本文对《豫西二八板》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