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2188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自然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艳昭、刁承泰、葛幼松等。

土地资源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2188 占比:99.89%

总计:122318篇

土地资源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土地资源承载力

-研究学者

  • 杨艳昭
  • 刁承泰
  • 葛幼松
  • 赵娟
  • 高小羊
  • 凌宇
  • 刘子建
  • 刘春艳
  • 刘晓峰
  • 刘普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帆; 陈梓萌; 巩世彬
    • 摘要: [目的]定量分析评价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状况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为辽宁省土地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建议,也为区域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18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获得土地各类型用地面积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熵权TOPSIS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辽宁省城市分别呈现不同的承载力状态。盘锦市、大连市以及沈阳市土地承载力相对较高,但社会子系统是制约其土地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鞍山市和营口市承载力表现为相对低的状态,其经济子系统的是制约土地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结论]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距离其理想状态还有着一定距离,应促进社会、经济、资源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土地承载力。
    • 冯阳; 刘晓英
    • 摘要: 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与预测,是规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DPSR模型、熵权TOPSIS方法、障碍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郑州市土地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并对郑州市承载力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以寻求提升路径。结果表明,2007-2018年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级水平,距离优质承载力仍有一段距离;2007-2010年,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压力和状态系统,2011-2018年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驱动力、压力和状态系统;研究区间内各年份耦合度结果始终高于耦合协调度结果,而且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濒临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态势,但是距离优质协调仍有一定差距。
    • 张颖; 刘平辉; 朱传民
    • 摘要: 为科学评估土地资源的合理承载量,本文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限制度模型并借助Arc GIS对江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同时对江西省分地市未来10年内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0—2019年江西省粮食波动指数浮动较小,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03降至2019年的0.87,江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日益增强。(2)2000—2019年江西省分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类型中,人口超载区集中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和南部的赣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格局。(3)2029年江西省只有赣州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类型仍处在人口超载类型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为1.241,剩余10个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渐增强,人粮关系日渐和谐。
    • 袁铭
    • 摘要: 土地资源承载力又称土地承受力或土地忍耐力,是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的新概念,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繁荣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项目规模论证前期咨询中,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在医院项目建设规模论证应用的实际案例,介绍一种适用于项目前期规模论证咨询的工作方法。
    • 聂颖; 刘佳斌; 秦大海; 宋玉玲
    • 摘要: 土地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为了对土地资源承载力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文以1988—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土地资源承载力”为检索关键词,利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对土地资源承载力领域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共检索出文献465篇,在1988—2005年的发文量较低,2005年之后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于2019年达到最大值,说明研究关注度逐渐提高。(2)由关键词可视化可知,除了“土地资源”和“承载力”这两个检索主题之外,“评价”的频次出现最高,说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预计该研究热点将持续被关注。(3)未来研究应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为基础,逐步扩展至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在丰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方法理论体系。
    • 孙秀波; 崔健; 代雅建; 郭常来
    • 摘要: 以土地资源综合承载状态最佳为目标层,以土地资源底线、绿色生活、土地资源安全、土地资源绿色生产为准则层,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欧氏距离、主客观赋权、优势及短板评价模块三方面建立TOPSIS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及优势短板定量分析模型。以此模型开展了锦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2015—2018年,锦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先升后降,2016年达到最高,2018年最低;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16年新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模、2017年和2018年耕地保有量为影响当年土地承载力的主要指标。该成果为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化趋势,定量分析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指标提供支撑。
    • 王淑贺
    •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层面对我国2006—2018年的人粮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人粮关系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1)全国尺度:2006-2018年间我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年下降,人口和粮食都在增加,我国仍处于低水平的人粮平衡状态;(2)省域尺度,全国粮食盈余的省份在增加,人口超载的省份在减少,人粮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3)驱动因素: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农业用水率存在负向驱动作用,产业结构存在正向驱动作用,为及时调整和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了基础依据。
    • 顾勇; 田鹏; 林丽萍; 黄金良
    • 摘要: 通过对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禀赋、环境本底和生态条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居民海岛——平潭大屿岛开发前(2014)和开发后(2019)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承载力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较高承载力",2019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承载力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较低承载力".变化最大的是"较高承载力",它在2014年所占比例为43.29%,到2019年减少为12.23%.大屿岛开发前后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持续递减.研究结果对无居民海岛保护及保障设施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有参考价值.
    • 刘兆霞; 皇传华; 杨克俊; 王瑞燕
    • 摘要: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在发展中城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为提高发展中城市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济南为例,济南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依据济南市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从土地资源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生态承载力4个方面中选取20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2007—2017年11年的变化状况,通过熵值法计算济南市各指标权重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运用灰度模型预测法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在11年期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生态承载力较快速提升,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稳步提升,但社会承载力增长较慢,仍需不断加强,且未来6年,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对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社会承载力是制约济南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须调整济南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 汶婵; 邢连凯
    • 摘要: 土地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系列分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本文以2011—2020年华亭县土地资源、粮食产出、人口规模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承载力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研究区10a间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之间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研究区2021—2025年土地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资源、粮食产出、人口规模呈现动态平衡状态,从2021年开始土地承载力持续上升,2025年达到0.85,表明未来土地承载力逐年变强,粮食产出盈余,能够持续满足"十四五"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