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9975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江苏水论坛、2003遥感科技论坛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3年年会等;土壤侵蚀模数的相关文献由52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连奇、陈涛、万昊等。

土壤侵蚀模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9975 占比:99.75%

总计:80177篇

土壤侵蚀模数—发文趋势图

土壤侵蚀模数

-研究学者

  • 朱连奇
  • 陈涛
  • 万昊
  • 严尔梅
  • 乔光建
  • 井明伟
  • 余蔚青
  • 刘平
  • 刘新
  • 刘晓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启龙(摄影); 刘凤(摄影)
    • 摘要: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地总面积5110 km^(2),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182.5 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6616 t/(km^(2)·a)。多年来,房县注重发挥相关部门的优势,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呈现出全社会支持水保、服务水保、参与水保的良好发展势头;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上防护林,山腰用材林,山脚丘陵经济林,山下沟川吨粮田”的治理模式,采取工程、生物、农耕措施一起上,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水保林、经济林和基本农田,配套建设蓄排水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生态移民、舍饲养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形成T“人治山、山养人、树绿美、果增收”的绿色发展格局。
    • 雷磊; 吴健; 万昊; 王良; 王焕郎; 姚金雄; 杨威
    • 摘要: 为研究输变电工程建设期间及建设后对秦岭地区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对近年来有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秦岭的不同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测钎法对研究地区的土壤流失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时间、坡度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
    • 郭晴; 任永康; 陈涛
    • 摘要: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计算得到密云水库流域2001—2020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了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流域2001—2020年土壤侵蚀模数变化具有先下降后回升又大幅下降的特点;平均侵蚀等级主要由轻度侵蚀向微度侵蚀转变;土壤侵蚀模数随海拔的上升呈U型变化;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关联密切,且与植被覆盖度成反比、与降雨侵蚀量成正比,但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力更大。
    • 姜勇军
    • 摘要: 通过测定不同护坡模式(A区拱形骨架护坡,B区拱形骨架+植草护坡,C区拱形骨架+六棱砖护坡,D区拱形骨架+六棱砖+植草护坡)下的水土流失状况,筛选出适宜该研究区的护坡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护坡模式下土壤结构产生了一些变化,其中A区的土壤容重增幅最大(11.96%),C区次之,B区第三,增幅分别为8.55%和6.84%,而D区增幅最小(3.42%)。A、B、C和D区均以面状侵蚀为主,其中A区比B区分布有更多的侵蚀沟,且A区比B区侵蚀更深;C区和D区以六棱砖为单元形成上深、下浅的侵蚀状态,且C区比D区侵蚀更深。4种护坡模式下的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A区>C区>B区>D区,且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拱形骨架+六棱砖+植草护坡模式的防护效益最优。采用该护坡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因此,建议在类似地区采用该护坡模式,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刘翔
    • 摘要: 以深圳市南山区某燃气管线工程为例,在提出土壤流失量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该方法对工程施工扰动期及工后植被恢复期土壤流失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土壤流失量测算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重要部分,其测算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及水保监测总结报告质量。
    • 张帅
    • 摘要: 山区铁路工程线路长、施工周期久、地表扰动面积大且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因而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以兰合铁路项目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可为项目后续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 杨光能; 张喜; 薛建辉; 吴永波; 侯贻菊; 崔迎春; 舒德远
    • 摘要: 为明析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和砾质白云岩石漠区综合治理工程中植被恢复模式的治理效果,采用科研示范和工程治理相融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黔中不同白云岩组石漠化小流域分析了相应研究区及不同林草恢复模式的生态效益变化。结果表明:(1)普定研究区属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凯里研究区属砾质白云岩石漠区,2016年2个研究区农林地景观基质相似度较高,普定研究区石漠化趋势性较强。(2)2016—2020年,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林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耕地面积转入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生态修复模式和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呈普定研究区>凯里研究区的变化趋势。综上,具有相似景观背景的石漠化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呈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的趋势,石漠化治理效果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灰质白云岩石漠区治理效果比砾质白云岩石漠区显著。
    • 胡兆全; 李凯; 谢欣雨; 房凯; 陈厉
    • 摘要: 流域内的土壤侵蚀难以评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预测模型来实现。然而,由于涉及成本、人力和时间,广泛分布的土壤侵蚀模型因子参数化和量化难以实现。本文以骆马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流失模型(USLE)预测骆马湖流域内的土壤流失。结果显示预计每年农田使用的土壤流失量最高(18t/(hm^(2)·a)),其次是畜牧区和林区(12t/(hm^(2)·a))、沼泽区(8t/(hm^(2)·a))、居民区(7t/(hm^(2)·a))和工业区(6t/(hm^(2)·a)),与实际测量数据相比误差在%以内说明预测数据较为准确,可作为流域土壤侵蚀预测模型进行推广使用。
    • 卢谌
    • 摘要: 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难点在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易导致水环境问题反复。东莞大陂河水环境差,河道黑色淤泥堆积,有腥臭味,景观效果较差,项目的清淤将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本文使用土壤侵蚀模数法预测各分区的水土流失量,结果显示,工程建设扰动新增水土流失总量125.33 t,施工建设期新增的占水土流失总量的85.02%,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且给周边土壤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基于此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和防治建议,预防了施工期及项目建成后的水土流失,可为类似水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 陈国武
    • 摘要: 道路工程由于线路长、占地大、施工周期久、地表扰动强度大而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预测是确定防治分区和水保措施数量、标准及优化手段的基础.预测方法和结果是否科学客观直接关系到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性和防治措施的成败.文章针对道路工程建设的特点,以仙游县鲤城公园路项目为例,基于类比的土壤侵蚀模数法对道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项目后续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