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水

土壤水

土壤水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3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1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61956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地下水、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水文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水论坛等;土壤水的相关文献由1851位作者贡献,包括宋献方、张佳宝、王康等。

土壤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1956 占比:99.82%

总计:262421篇

土壤水—发文趋势图

土壤水

-研究学者

  • 宋献方
  • 张佳宝
  • 王康
  • 陈建生
  • 李立
  • 瞿思敏
  • 王涛
  • 罗毅
  • 苏治国
  • 靳孟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巧菊
    • 摘要: 有机肥料是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并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技术指标必须符合NY/T525-2021的规定。一、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有机肥料中的多种活性有机物质就像胶水一样能把若干土壤单粒吸附黏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成为团粒结构,单粒间形成小孔隙,团聚体间形成大孔隙,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则保持通气,从而可以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矛盾。
    • 杜明成; 张建云; 王振龙; 刘翠善; 王国庆
    • 摘要: 为研究皖北平原北部黄潮土在玉米不同生长期内土壤水分变化特征,选取杨楼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0~50 cm深度土壤水数据,结合同期地下水埋深、前期无降雨日数、水面蒸发和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增强回归分析算法确定不同驱动因子对土壤水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按变异系数可划分为2个典型土层,即活跃层(深度0~10 cm)和次活跃层(深度10~50 cm)。土壤水与水面蒸发、地下水埋深和前期无降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前期无降雨日数对土壤含水率的相对贡献率最大,为42.6%,其次是地下水埋深,为20.9%,作物生长期对土壤含水率的相对贡献率最小,为7.3%。该研究对了解土壤水分变化、农业水管理及水分利用率等有重要意义。
    • 孔令健; 王振龙; 王兵
    • 摘要: 为探究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土壤水与地下水埋深及降水的关系,基于五道沟实验站26 a的长系列资料,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对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0~0.2 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最低,0.3~0.5 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根据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值可知:土壤水δ;O和δD平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土壤水分蒸发会导致土壤重同位素富集,富集程度由土壤表层至深层递减。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30 cm和5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变化最为明显,土壤易接受降水补给,而且土壤蒸发较为强烈。
    • 吕华芳; 杨汉波; 伍鑫源; 朱学舟; 雷慧闽
    • 摘要: 为降低土壤墒情监测成本,提高农业灌溉效率,结合土壤水分特性和农业灌溉特点,借鉴张力计结构及测量原理,研发了电阻式"硅藻土-过滤器"型低成本土壤墒情传感器;并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得到探头结构的优化配比,用干密度为0.5 g/cm^(3)的硅藻土和孔隙度为2μm的过滤器,可提高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了一体化土壤剖面墒情监测仪,无外置组件,集成度高,便于安装维护。同时引入低功耗数据自动回传技术,采用锂电池供电,可保证监测仪在野外连续稳定运行3~5 a。结合物联网传输技术及云平台组成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可实现广阔面积土壤墒情的自动采集、无线组网及远程实时监控等功能。系统在甘肃、宁夏、青海三地进行了实地应用,监测数据表明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 魏玲娜; 欧阳如琳; 谢永玉; 郭洛夫杰; 董建志
    • 摘要: 时间稳定性概念体现了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随时间具有持续稳定的特性,由此找到的代表性点其测量结果可用于反映流域平均土壤水分状况,此方法为流域尺度的土壤水分估算带来便利。本文围绕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开展表层土壤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时间稳定性特征分析,寻找能反映流域表层土壤水分平均状况的代表性点,结合流域土壤、植被、地形条件,研究流域内土壤水空间结构时间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八宝河流域代表性点多位于优势植被与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区域,在埋深4 cm处为23号、13号,10 cm处为47号、20 cm处为37号,时间稳定性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增加;植被覆盖类型和土壤类型是该流域表层土壤水时间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高寒禾草、苔草草原,棕黑毡土覆盖区域观测,更易于获得深度10 cm以上土壤水平均状况。本研究可为流域尺度的土壤水分估算提供理论参考,为优化设计流域土壤水观测网络提供科学依据。
    • 李玲; 武冬冬; 王铁军; 狄崇利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力参数对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影响,利用HYDRUS-1D模型,以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的气象数据为驱动,结合生成的砂土和黏壤土土壤水力参数集,模拟生成土壤水时间序列集;而后,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对生成的土壤水数据进行长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水标度指数(h)介于0.570~1.915,土壤水中存在显著的长程相关性。砂土中土壤水变化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黏壤土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均较为显著。(2)土壤水长程相关性与土层深度、黏粒含量、干旱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3)影响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主要土壤水力参数包括土壤孔隙分布参数(n)、进气值倒数(α)和饱和导水率(K_(s))。在砂土中,n是所有气候区中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主要控制参数;在黏壤土中,α是湿润区、α和K_(s)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土壤水长程相关性的主要控制参数。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壤水长期演变机理提供依据。
    • 王卓娟; 宋维峰; 吴锦奎
    • 摘要: 哈尼梯田是世界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奇迹,在其森林-村寨-梯田-河谷组成的垂直景观结构中,森林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涵养水源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利用树种对环境水的利用规律,从而掌握森林植被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角度,研究西南山茶植物水与潜在水源氢同位素组成,以探究哈尼梯田水源区西南山茶水分利用特征。西南山茶根系较浅,降水可以有效地补给西南山茶林地地下水和土壤水;基于IsoSource模型分析表明,西南山茶对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均有利用,西南山茶雨季对降水、各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摄取较为平均;其他季节西南山茶汲取降水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5.88%、27.6%和24.9%。
    • 李雅琴; 李发东; 张秋英; 乔云峰; 李俊峰; 田超; KHASANOV Sayidjakhon; 李艳红; 何新林
    • 摘要: 干旱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运移与分配,特别是膜下滴灌绿洲地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分布现状与运移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层贡献问题,阐明农田土壤中水分运移过程,于2019年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田土壤进行分层采样,依次为0~5、5~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测定了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值,对同位素δD和δ^(18)O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δD和δ^(18)O最大值位于0~5 cm土层,分别为-25.64‰和-0.19‰;δD和δ^(18)O最小值位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108.32‰和-8.19‰。0~5 cm土层δD和δ^(18)O值较高,表明上层比下层更易受水分蒸发作用影响,存在强蒸发效应。随土层深度增加,δD和δ^(18)O值呈减小趋势,其中80~100 cm土层变化趋势缓慢。氘盈余值表现为山地>平原>荒漠>山前。研究表明,受长期膜下滴灌影响,加之蒸发作用强烈,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迁移过程发生改变。
    • 黄奇波; 吴华英; 程瑞瑞; 李腾芳; 罗飞; 赵光帅; 李小盼
    • 摘要: 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硫酸、硝酸等外源酸会参与碳酸盐岩溶蚀,但酸雨在碳酸盐岩溶蚀中的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并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我国岩溶碳汇效应的准确评估。本研究选择在酸雨强度大、频率高、岩溶发育典型的桂林丫吉岩溶泉野外科研实验场开展研究,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和丰水期(4月)、平水期(9月)降雨后土壤水进行分层取样测试。结果显示:土壤的pH范围为5.55~7.81,平均值为6.76±0.61,变异系数为9.11%,土壤水的pH范围为6.69~7.89,平均值为7.21±0.31,变异系数为4.43%,两者均接近中性和中性以上,并呈现出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大的趋势性变化规律,土壤pH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分解产酸的控制,土壤水pH主要受石灰土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影响,酸雨对两者的影响较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范围为302~423 mmol(+)/kg,位于酸沉降不敏感区的土壤范围内,土壤对酸雨来源的H+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土壤水中碱性离子(Ca^(2+)+Mg^(2+))所占比例范围为23.66%~25.0%,平均值为24.25%±0.33%,变异系数为1.36%,含量稳定;酸性离子(SO_(4)^(2–)+NO_(3)^(-))所占比例范围为2.47%~18.94%,平均值为7.69%±5.09%,变异系数为66.28%,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水中酸性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土壤pH值呈碱性,可以认为,酸雨成分并没有穿透土壤层进入岩溶含水层,没有产生减碳汇效应。前期的研究由于没有考虑石灰土壤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高估了酸雨的减汇效应。
    • 赵鹏; 徐先英; 姜生秀; 徐高兴; 柴成武; 张逸君; 马玉莲; 戚福俊; 高德才; 张国平
    • 摘要: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灌丛是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林的重要组成,对绿洲免受风沙灾害侵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区域水文环境的恶化,多枝柽柳灌丛大面积退化死亡,亟需人工恢复,但其季节水分来源尚不清楚。为此,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灌丛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2016年石羊河下游降雨以小于5 mm小降雨事件为主,降雨氧稳定同位素值(δO)的季节效应明显。降水线方程为氢稳定同位素氘值δD=6.46δO-5.11,R^(2)=0.87。整体上,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灌丛土壤水分在夏季较低,秋季略为恢复。由于衰退程度越严重蒸腾耗水越低,生长季多枝柽柳灌丛土壤水分大小排序为重度(3.48%)>极重度(2.69%)>中度(1.97%)>轻度(1.87%)。降雨与土壤水δD的变化关系分析表明,6—10月降雨对衰退多枝柽柳灌丛土壤水补给贡献较大。土壤水、降水、地下水是不同退化程度多枝柽柳灌丛的潜在水源。受春季蒸发损失小,冠层截留少,以及土壤生物结皮的综合影响,不同衰退阶段多枝柽柳春季对降水的平均利用比例达40.63%,大小排序为重度衰退(58.5%)>中度衰退(41.7%)>轻度衰退(39.3%)>极重度衰退(23%)。春季到秋季衰退多枝柽柳灌丛趋向于利用可靠的深层地下水。随生境水分可获得性的变化,不同衰退程度多枝柽柳选择性利用降雨、土壤水、地下水。虽然能勉强维持生存,但石羊河下游衰退多枝柽柳灌丛有被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等超耐旱小灌木替代的趋势。建议干旱区人工植被建设应以水定绿,灌草结合,少选择乔木、大灌木等高耗水植物种作为固沙造林树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