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9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20171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地质、地球物理学报、吉林地质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暨中国第四纪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2014联合学术年会等;地震剖面的相关文献由1281位作者贡献,包括侯爱源、李彦鹏、蔡志东等。

地震剖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1.46%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20171 占比:98.33%

总计:20513篇

地震剖面—发文趋势图

地震剖面

-研究学者

  • 侯爱源
  • 李彦鹏
  • 蔡志东
  • 杨克绳
  • 康大浩
  • 张固澜
  • 张庆红
  • 严胜刚
  • 何光明
  • 何登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腾原; 宋立军; 张萌; 张欢; 杨勇; 王福
    • 摘要: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部陆相油气型盆地,作为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新板块,基底地质条件复杂,古中央隆起内幕结构、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导致人们对基底岩石的构成存在分歧。利用最新二维地震剖面、测井和重磁数据,对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进行重磁、地震联合研究,从而确定中央隆起带基底岩石岩性。通过测井数据与地震属性等方法预测并假设侵入岩体为花岗岩。在地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正演模型来进行地震正演模拟,模拟了地震子波激发得到的炮点记录及偏移剖面。根据收集的重力磁力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央隆起带的重力场特征及重力场的地质意义,推断了中央隆起带的断裂构造体系,以地震为约束条件通过建立基底侵入体平均密度值与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以2条地震成果来约束重力异常剖面继而进行拟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正演模拟的时间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较一致且花岗岩的同相轴与地震剖面侵入岩体同相轴强弱相吻合。中央隆起带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断裂发育在南北、北北东向,控制着中央隆起带内地层的发育,次要断裂发育在东西、北西向,规模相对较小,控制了中央隆起带内局部凸起的范围。拟合试算得到的重力与磁力异常曲线和实测重力与磁力异常曲线相吻合,确定侵入体的密度为2.58 g/cm^(3)左右。综合表明,基底侵入岩岩性为花岗岩。
    • 施炜; 张波; 杨勇; 赵子贤
    • 摘要: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地震剖面和钻探揭示,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主要发育下部寒武系、中部新近系和上部第四系3套构造层。下构造层构造复杂,发育下寒武统(大黄山组)断陷盆地、下寒武统冲断-褶皱带和下白垩统断陷盆地。下构造层的构造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提出武威盆地经历了早寒武世NE—SW向伸展变形、侏罗纪末—白垩纪初NE—SW向地壳缩短变形及早白垩世NE—SW向伸展变形3期构造演化过程。武威盆地东、西部的地层序列和构造差异表明,武威盆地以武威-蔡旗构造隆起带为界,可划分为东、西2个构造单元。
    • 周华伟; 邹志辉; 李哲豪
    • 摘要: 假象识别是正确解释地震剖面的前提,也是描述地震成像保真度(精准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反射地震剖面实例,对几种常见的、易被误解的地震成像假象的特征进行了分类阐述,提出基于成因识别地震成像假象的思路.从地震剖面成像过程来看,假象的成因包括信号误判、成像畸变和波速模型误差这三个主要因素.许多不易被识别的假象起源于地震数据处理成像过程中对信号的误判,犹如"张冠李戴";成像畸变假象的根源包括成像照明度、资料频宽和方法假设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抹痕等成像结果畸变假象;当地震波速度模型误差较大时,地震成像结果不仅会出现成像位置错误,还可能在波阻抗不连续点出现散射拖尾假象.因此,衡量地震成像精准度的标准应包括成像结果的分辨率、位置准确度和假象识别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因此应该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情况,综合评判地震成像中假象的影响.
    • 周华伟; 邹志辉; 李哲豪
    • 摘要: 假象识别是正确解释地震剖面的前提,也是描述地震成像保真度(精准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反射地震剖面实例,对几种常见的、易被误解的地震成像假象的特征进行了分类阐述,提出基于成因识别地震成像假象的思路.从地震剖面成像过程来看,假象的成因包括信号误判、成像畸变和波速模型误差这三个主要因素.许多不易被识别的假象起源于地震数据处理成像过程中对信号的误判,犹如“张冠李戴”;成像畸变假象的根源包括成像照明度、资料频宽和方法假设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抹痕等成像结果畸变假象;当地震波速度模型误差较大时,地震成像结果不仅会出现成像位置错误,还可能在波阻抗不连续点出现散射拖尾假象.因此,衡量地震成像精准度的标准应包括成像结果的分辨率、位置准确度和假象识别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因此应该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情况,综合评判地震成像中假象的影响.
    • 王臣; 张春; 王强; 程琦; 贾国龙; 刁丽颖; 曾济楚; 高羽丰
    • 摘要: 周清庄油田存在地层产状陡、砂体厚度薄、油层埋藏深等特征,导致水平井在油层钻进过程中,极易造成井眼轨迹出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开展了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研究.通过分析该地区邻井钻遇储集层的实际情况,结合录井曲线中的钻时、气测以及测井曲线中的自然伽马、电阻率等参数对周清庄地区沙三3储集层的标志层以及储集层内部进行精细划分,在纵向上建立储集层与标志层在岩性、电性上的响应特征模型,并以该模型指导水平井钻进,即首先把钻遇的标志层与模型中的标志层进行分析对比确保着陆于油层,其次运用"蛙泳法"计算地层动态倾角,为确保水平段始终处于目的层内及时调整井眼轨迹,最终达到提高储集层钻遇率的目的.
    • 任光莉
    • 摘要: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国家需要,他毅然放弃原有科研方向投身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的海洋地质学。从完成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勘测,到全面推动我国海底油气勘探工作的展开;从率先开展对渤海、黄海和东海地球物理探测,到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从积极推动海洋高新技术探索研究,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在6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
    • 闫培; 刘善虎; 张艺峰; 王笋
    • 摘要: 对2019年在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区布设的N01、NE02测线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走时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测线下方地壳上部二维速度结构.对N01测线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多次波衰减等处理,并与Pg波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获得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形态特征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测线穿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断裂带,走时层析成像和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结果综合显示研究区结晶基底面起伏较大,沉积层速度和厚度变化较剧烈,受台湾海峡西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显示了相应的断裂或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在上部地壳内的结构特征.
    • 冯家元; 唐馨
    • 摘要: 地震高频信号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衰减速度快,导致高频信息丢失.本文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与重构特性,实现高频的测井信息和地震信息在地震剖面上的匹配与重建.从模型试验和三道桥三维实际应用效果看,该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 王明健; 张勇; 潘军; 黄龙; 陈晓红; 骆迪; 侯方辉; 尚鲁宁
    • 摘要: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黄海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盖层可以划分为8个构造层.东海陆架盆地以晚中生代燕山期以来的变形为主;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主要表现为挤压变形,陆相中构造层主要发育拉张作用形成各种构造样式.区内莫霍面深度稳定,一般在30 km左右,仅在勿南沙—中部隆起处上地幔略有抬高,总体上南部东海陆架盆地区莫霍面埋深要大于北部南黄海盆地—苏鲁造山带.将中国东部海域划分为2个地层大区,6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大断面地层结构研究揭示,在南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广泛发育中、古生代地层,巨厚的中—古生界为油气资源的形成与赋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