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酚类

多酚类

多酚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4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3728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大观周刊、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基础医学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等;多酚类的相关文献由372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光宇、刘志华、何沛等。

多酚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728 占比:99.86%

总计:113884篇

多酚类—发文趋势图

多酚类

-研究学者

  • 杨光宇
  • 刘志华
  • 何沛
  • 刘春波
  • 司晓喜
  • 尤俊衡
  • 张凤梅
  • 朱瑞芝
  • 王昆淼
  • 申钦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玲玲; 张秀芬; 梁光志; 覃仁源; 罗莲凤; 冯红钰; 李子平; 刘汉焱
    • 摘要: 采摘乌牛早、南山白毛及紫娟等3个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为原料,分别直接烘干及加工成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分析茶叶中的多酚类与咖啡碱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及其加工的茶类产品中多酚类与咖啡碱含量不同。南山白毛绿茶(NL)儿茶素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相对含量均比其他茶样高,分别为14.33%和10.11%。同一茶树品种芽叶加工的绿茶中茶多酚、花色苷及儿茶素类总量均比加工的红茶和白茶高,加工的白茶中咖啡碱的含量相对较高;3个品种茶树芽叶加工同一茶类茶叶中,花色苷含量均表现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南山白毛芽叶加工的茶叶中茶多酚与EGCG含量相对较高,乌牛早的茶叶中咖啡碱含量较低。在广西区域内,南山白毛与乌牛早也可作为富含花青素的紫芽茶树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 何芷芸; 石松云; 魏雪娇; 刘呈雄; 陈剑锋; 邹坤; 程凡
    • 摘要: 本文对土家族民间药材地枇杷进行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结合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山金莲花素(1)、(+)-儿茶素(2)、异紫花前胡苷(3)、补骨脂素(4)、佛手柑内酯(5)、(+)-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木糖苷(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8)、ssioriside(9)、华中冬青素(10)、异落叶松脂素(11)、(7R,8S)-3,5′-二甲氧基-4′,7-环氧-8,3′-新木脂烷-5,9,9′-三醇(12)、6,7-二甲氧基-4-羟基-1-萘甲酸(13)、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4)、bluemenol A(15)、3,3′,4,4′-四羟基联苯(16)、绿原酸乙酯(17)。化合物1~4、6~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使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三个指标来测定17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木脂素类化合物9、10,多酚类化合物13、14、16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表现出的抗氧化活性与同浓度抗坏血酸活性相当。
    • 刘彩华; 梁燕芬; 杨冬贵; 张传芳; 黄斌
    • 摘要: 利用米根霉发酵薏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查水分添加量、菌种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薏米酿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并研究了薏米酿的氨基酸组成、膳食纤维、生物活性物质及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薏米酿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以薏米质量为基准,水分添加量12%、菌种接种量0.6%、发酵时间54 h,此工艺发酵得到的薏米酿具有良好的风味和口感,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评分、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显著提高,多酚类、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显著增加,抗氧化性明显增强。研究为薏米的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 田春阳; 张萌; 夏永欣; 张向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茶黄素(TF)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对环状RNA叉头框蛋白3(circ-Foxo3)的调控作用。方法该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进行,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CT-8,分别使用不同剂量的TF处理细胞,分别将空载体(pcDNA)、过表达circ-Foxo3(pcDNA-circ-Foxo3)转染至HCT-8细胞,分别将抑制物(si-NC)、抑制circ-Foxo3(si-circFoxo3)转染至HCT-8细胞,随后加入TF处理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circ-Foxo3的表达量。结果 TF可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100.00±0.12)%比(82.93±5.51)%、(56.67±12.36)%、(32.26±6.10)%,P<0.05],提高凋亡率[(5.96±0.58)%比(13.67±1.67)%、(17.23±0.52)%、(21.49±2.00)%,P<0.05],促进circ-Foxo3的表达[(1.01±0.01)比(1.35±0.10)、(1.76±0.07)、(2.62±0.39),P<0.05];转染pcDNA-circ-Foxo3可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提高凋亡率(P<0.05);转染si-circ-Foxo3可明显降低TF对HCT-8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结论 TF通过上调circ-Foxo3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
    • 白青山; 林鹏
    • 摘要: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DAD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中咖啡酸、没食子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4.6 mm×150 mm,3.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检测波长为250 nm(咖啡酸、没食子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酸)、280 nm(儿茶素、表儿茶素),柱温为30°C,进样量为5μL.结果:咖啡酸、没食子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酸、儿茶素、表儿茶素线性范围分别为2.35~235.00μg·mL-1(r=1.0000)、0.20~20.00μg·mL-1(r=0.9998)、0.27~27.00μg·mL-1(r=0.9999)、0.63~63.00μg·mL-1(r=0.9999)、1.80~180.00μg·mL-1(r=1.0000)、0.26~260.00μg·mL-1(r=0.9999);定量限分别为105、100、135、315、90、130 ng·mL-1,检测限分别为36、33、45、105、30、43 ng·mL-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56%(RSD=2.26%,n=9)、97.94%(RSD=1.54%,n=9)、97.23%(RSD=2.19%,n=9)、98.54%(RSD=1.08%,n=9)、98.26%(RSD=1.22%,n=9)、98.06%(RSD=2.00%,n=9).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中咖啡酸、没食子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 方仕茂; 戴宇樵; 杨婷; 田小强; 田洪军; 刘忠英; 潘科
    • 摘要: 本试验基于化学成分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贵州省沿河县古茶树不同树型、产地和季节的茶样内含成分差异.结果表明,乔木型茶鲜叶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显著高于灌木型,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显著低于灌木型;基于19化合物×69样品的数据矩阵提取累计解释方差大于82%的前3个主成分,基本实现对沿河县4个乡镇的茶样区分;季节和加工因素对古树红茶中咖啡碱含量影响不显著,春茶中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及茶黄素总量均高于对照和秋季茶样,秋茶酯型儿茶素(16.72 mg/g)显著低于古树春茶(44.20 mg/g).本研究可为沿河古茶树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茶叶并非越新鲜越好与人们惯性思维相反,从营养学角度看,茶叶并非越新鲜越好。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醇类、醛类物质,多需要时间氧化后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可见,新茶未必真的好。
    • 莫汉佳; 薛子轩; 黄斯铭; 吴子湘; 何勇; 李智炫; 付晶; 邓晓君; 刘璐; 曾玉娟; 李佳锐; 刘紫娟; 单炳丹; 周冬华
    • 摘要: 目的分析受脂多糖(LPS)影响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Cs)在茶多酚、黄芩苷、原花青素干预后的效果及差别。方法2018年7月—2019年10月,将256孔PDLCs均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滴入9.0%的LPS培养液1.0 ml+0.9%氯化钠溶液1.0 ml),原花青素组(滴入9.0%的LPS培养液1.0 ml+5 mg/ml的原花青素1.0 ml),黄芩苷组(滴入9.0%的LPS培养液1.0 ml+5 mg/ml的黄芩苷1.0 ml),茶多酚组(滴入9.0%的LPS培养液1.0 ml+5 mg/ml的茶多酚1.0 ml),每组均64孔,连续培养7 d。比较四组干预前后PDLCs的细胞凋亡率、增殖活性、前列腺素内氧化酶还原酶(COX-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白介素1(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比较,三组(原花青素组、黄芩苷组、茶多酚组)PDLCs的细胞凋亡率、PGE2和IL-1β含量、COX-2含量低于空白组,PDLCs的增殖活性、SOD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两两比较,茶多酚组PDLCs的细胞凋亡率低于原花青素组、黄芩苷组,茶多酚组PDLCs的增殖活性高于原花青素组、黄芩苷组,茶多酚组PGE2和IL-1β含量均低于原花青素组和黄芩苷组,茶多酚组COX-2含量低于原花青素组、黄芩苷组,茶多酚组SOD含量高于原花青素组、黄芩苷组(P<0.05)。结论在LPS影响PDLCs生理活性的背景下,应用茶多酚、黄芩苷、原花青素干预均有不同程度效果,其中又以茶多酚效果最佳。
    • 宋向飞;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孙丽敏; 李树仁
    • 摘要: 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特点,其发展为降尿酸药物减毒增效及辅助治疗高尿酸食品开发提供新思路。基于嘌呤代谢和尿酸产生途径,概述了高尿酸血症化学合成药物治疗情况,对植源性天然产物提取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建造现状进行梳理;从抑制尿素合成、促进尿酸排泄、肾保护作用及减轻炎症等方面分析了典型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调节尿酸代谢途径;最后对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马丽; 陈静; 郭爱花; 张向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牙齿早期龋进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脱矿的方法建立牛牙牙釉质和牙本质早期龋模型.将釉质龋及牙本质龋标本随机分为4组(n=6):空白对照组(DW组)、氟化钠组(NaF组)、茶多酚组(TP组)、茶多酚与氟化钠联合应用组(TP+NaF组),pH循环实验模拟早期龋的进程.检测pH循环后的脱矿液中钙、磷离子浓度,通过显微硬度计检测牙体硬组织表面显微硬度值,X线能谱分析样本表面钙磷比,并测定再矿化液中羟脯氨酸水平.结果 在牙釉质及牙本质的脱矿液中,TP组钙、磷离子相对释放量与DW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显高于NaF组和TP+NaF组(P<0.05).TP组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值与DW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本质表面显微硬度值高于DW组;DW组、TP组牙釉质及牙本质表面显微硬度值均低于NaF组和TP+NaF组(P<0.05).TP组牙釉质及牙本质表面钙磷比均高于DW组(P<0.05),牙釉质表面钙磷比与NaF组和TP+Na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本质表面钙磷比低于NaF组和TP+NaF组(P<0.05).NaF组和TP+NaF组牙本质再矿化液中羟脯氨酸水平均低于DW组和TP组(P<0.05),TP组与DW组以及TP+NaF组与NaF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早期龋的进展过程中,茶多酚无明显抑制牙釉质及牙本质脱矿的作用,但可通过促进钙磷离子的再沉积促进再矿化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