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015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诗刊、作家、民族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女性诗歌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霍俊明、方雪梅、董秀丽等。

女性诗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0 占比:9.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015 占比:90.92%

总计:5516篇

女性诗歌—发文趋势图

女性诗歌

-研究学者

  • 霍俊明
  • 方雪梅
  • 董秀丽
  • 王珂
  • 陈元瑞
  • 赵思运
  • 周瓒
  • 张晓红
  • 董迎春
  • 俞世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巍
    • 摘要: 当代美国非裔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母爱》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冥后”神话的创造性改写,讲述了女性的个人成长历程。通过对神话故事原型的追溯与分析可以看出,神话故事的循环结构,以及故事发展中“地上”“地下”的双向旅行,是改写文本依循的深层结构。在《母爱》这本诗集中,诗人通过在神话的功能结构中置入自传成分和现实要素,建构了崭新的、神话与现实交织的话语系统,在其中,文学传统是敞开的,创作者的加入有意识地生产出具有当代性的文本意义。诗集中呈现了两种不同视角下的女性形象:“男性中心”的视角,造成了性别对立;“自恋”式的女性视角,造成了女性内部的疏离。在诗人看来,女性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走向他者,将分裂的世界弥合为“完整的世界”。
    • 钱文亮; 黄艺兰
    • 摘要: 自古以来,巫性、诗性和女性三者之间就存在着一而三、三而一的同源关系,世纪之交在成都诗坛出现的“女巫文化圈”印证了这一点。身为“女巫圈”的一员,“非非”诗派的女诗人小安创造了“幻听”的诗学法则,带领读者在混乱的声音丛林中寻找着居于内心深处的宁静。小安的诗歌通过调用动物语言的力量,使得“书写之物”发生位移;在“摆弄”碎片的占卜过程中,以拼贴画的技术手法展示了诗思的流动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小安以她的天真和童心重新诠释了古老神秘的巫术仪式,赋予日常生活以游戏的意义,实现了“诗性”对“巫性”的游戏性回返。在普遍推重严肃理性诗思的中国诗坛,这种独特的巫术式写作自有别样的意义。
    • 樊宇婷; 周瓒
    • 摘要: 1998年创刊的民间诗刊《翼》是一本女性诗歌刊物。它从内核上延续了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对性别意识的坚守;在诗学上则以“好诗”为唯一的标准。创刊至今的20多年间,《翼》给人一种在沉默中缓慢勇进的印象。说它缓慢,是因为它并不追求轰动效应,也无意于逐热跟风;说她勇进,一是它在性别话题被关注、被压抑,甚至被污名化的各种情境中都一直坚守写作中的性别意识;二是它对于诗歌始终抱有严肃和实验的态度,在对诗歌走向剧场等综合艺术探索中彰显了先锋性。
    • 和泽华
    • 摘要: 女性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著,诸多女性诗人在中国及韩国的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们的作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诗作也令中韩两国的文学资源更加丰富。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逐渐把视线转向女性诗歌,使得“女性诗人”一词常出现在各类研究文章中。中韩女性诗人在艰难的处境中依然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她们将爱情中的悲欢离合、自然界中的四季花鸟以及对宫廷和神仙世界的畅想都写入诗作。
    • 薛梅
    • 摘要: 三个必须厘清的问题茫茫宇宙,人在哪里?浩浩苍穹,人与谁在一起?诗歌,作为人的自由生命的自由创造的极致,借助语言,将这两个问题给予了显和隐、情和理、内和外的相互解构、建构和重构。人在与社会、与自然、与自身的生存关系中,不断地发现着美,也不断地发现着自己的深情。而作为抒情主体,这是不需要从男性诗歌、女性诗歌的性别角度來加以区分的。
    • 沈沫
    • 摘要: 清前中期才媛诗歌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家族社会关系等,对"国朝诗学迈前贤"的原因做了综合性考察.文章指出,明清时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技术革新,为提高女性知识获取的可及性准备了条件;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江南地区人文日新,带来了思想观念解放与文学思潮的流变;科举接力带来的文士在诗词歌赋等文学领域的退隐,与他们对才媛诗词所展现的思想情感与审美风格的认同,相互强化并推动了对才媛创作价值的认可;而才媛诗人对文本书写的承担和参与,对传播和延续所在家族的诗书门风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在自身艰苦努力和同辈之间鼓励下,极大推动了清代才媛诗歌创作的繁荣.
    • 杨瑞芳; 李安伟
    • 摘要: 新诗百年以来,内蒙古诗歌始终处于"失范"和"离场"的状态.重塑内蒙古诗歌形象,重构内蒙古诗歌内核,成了摆在当下内蒙古诗人思考与创作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诗歌与女性诗歌的考察,以《内蒙古女子诗歌双年选》为蓝本,剖析选本价值与内蒙古女子诗歌的特质,并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性别"特质的凸显、塑造一个新的诗歌地理,完成本地(本主文化)与异域的精神突围、生态女性主义的女子诗歌书写的觉醒与可能三个方面,指出内蒙古女子诗歌在当下诗歌大潮中突围的可能性.
    • 李晋白雪
    • 摘要: 伊蕾诗歌作品中时常将某一静态空间作为全诗情感内置的"容器".其作品展示了独处与思考的静态空间、自主与参与的动态观察、实景与情境的沉浸体验,看似普通的场景设置却契合了诗歌主体精神世界的变化,达到情境、语境上的高度统一.在这种孤身私密的内环境中,伊蕾始终以动态性的视角代替模式化的人景人物关系.以静与动的强烈反差、空间收束下画面安置与情感爆发的糅合,拓深了女性诗人冲破精神禁锢之后的探寻力度,保证了性别立场下女性创作切入点的多面性、复杂性.
    • 林平乔
    • 摘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女性诗歌均或显或隐地受制、受惠于男性话语.女性诗人在诗作中对爱情、婚姻、家庭主题的诉求,大多来自男权话语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规范.女性诗人对妇女解放的追求和对民族解放与政治斗争的投入,明显地受到"男性精英话语"的启蒙、引导.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化写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男性为主导的"对人的重新发现"的启蒙话语,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知识分子写作诗人"所倡扬的人本意识、平民意识、伦理关怀意识,都对女性诗人的创作具有导引性效应.
    • 杜鹏; 耿占春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女诗人中出现一种"去性别化"的写作倾向,女性写作不再是"脆弱""敏感""柔弱"等固化标签的代言词.在当代女诗人中,杜涯、翟永明、冯晏的创作比较独特.杜涯的诗歌从写作初期到现在一直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这种"无性别化"写作使她在谈论"女性写作"这个主题时鲜被提及.翟永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创作中逐渐淡化自己早年提出的"黑夜意识",转向一种更加广阔、更加注重技术性的写作,这种"去性别化"写作方式,却因其"女性作者"的身份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在冯晏近些年的大部分作品中看不出其女性身份,她将其女性体验极为节制地融入创作中,将其"女性意识"藏在诗歌语言之后,使其语言散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气息.当代女诗人的这种"去性别化"写作,因其不再依附于情感的宣泄或身体的反应,而体现出艺术特有的思辨性和共振性,从而走向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