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建构

审美建构

审美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专利文献540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职业技术、南北桥等; 审美建构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晓原、孙娟、庞宗超等。

审美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30.23%

专利文献>

论文:540 占比:69.77%

总计:774篇

审美建构—发文趋势图

审美建构

-研究学者

  • 丁晓原
  • 孙娟
  • 庞宗超
  • 张耀顺
  • 徐超荷
  • 朱鑫怡
  • 李怡林
  • 杨向荣
  • 林秀明
  • 梁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竹菁
    • 摘要: “丑书”现象在不同时期社会背景下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审美理念,其中“丑书”和“书法字体”的形式构成不只是单纯的视觉存在,还蕴含了文化审美的建构,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现代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书法界“丑书”文化审美的转化及其对当代书法字体设计审美多元性发展的影响,力图准确探讨当代社会生活模式下书法字体设计的文化审美理念。
    • 杨乐
    • 摘要: 依据《九层妖塔》《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电影实践与现象,陈旭光率先提出“想象力消费”“想象力消费电影”等重要概念并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想象力消费电影的生产具有特定的时代语境,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其进行了多元类型的拓展,包含奇幻电影、科幻电影与影游融合电影等;其还呈现出了奇观与工业美学、伦理与人文关怀、个性与融合审美等不同的审美特征,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建构
    • 李屹
    • 摘要: 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以新作为倾情讴歌新时代文艺以精神表达和审美建构为特征,是滋养心灵的清泉,能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深层次的文化满足和精神提升。在意气风发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有质量的提升。
    • 何微
    • 摘要: 在当代文学界,作为批评家的何向阳始终在场,颇具影响,却显沉静低调。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七八十年代,90年代已结下文学研究的累累硕果。何向阳经历了社会政治压力的缩紧与放开,走过文化浪潮的起伏激荡,见证了市场经济裹挟下文学及批评走向产业化。21世纪至今又以批评家、学者、作家以及诗人等多重叠加的身份参与文学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学话语场持续发散着光热。她以自身的文学批评实践成为文学批评“黄金时代”的旁证,也成为“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所谓批评“无名”时期的在场者。正是在种种特殊文化环境的浸润影响下,何向阳的文学批评展现出颇具时代风貌的宏阔视野及萦绕其间的浓重的人文精神色彩。
    • 罗易扉
    • 摘要: 人类学与美学的碰撞引发了美学思想与观念的革命,人类学者为美学提供活泼的人类学方法与观念。审美人类学超越纯粹审美之外,为美学世界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观念。自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学者进入美学研究,引发了美学界的人类学“远游”。至1990年代,欧美美学领域活跃着人类学的美学研究。他们主张从人类学语境中审视非西方社会审美现象,引发审美人类学思潮并带来美学方法论变迁。审美人类学关注非西方小型社会审美现象,聚焦日常审美经验及人工制品,并采取适合非西方社会的美学阐释方法。人类学者主张回到物的原初语境之中,在社会的遮蔽之处观看隐在的审美现象。在审美人类学语境之中,审美系统归属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审美超越物的纯粹审“美”边界之外,审美是一种“发明的文化”。在审美人类学思想与观念体系之中,审美是区隔,审美是文化建构。审美是政治,审美是资本,审美是声望象征符号。审美是一套复数的审美系统,审美是一套意识形态总和。
    • 郝永静
    • 摘要: 作为一部衔接脱贫攻坚时代话语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对历史文化关照和审视的基础上,构建起立体而丰富的审美意趣:用生动的原型叙事和独特的视听语言追求写实之美,展现多种主体身份的劳动之美,在乡土家园的文化指认中描绘充满人情味的乡土之美,在理想和现实的互动中歌颂崇高之美。在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谱系中,《山海情》呈现出的审美品格具有一定的艺术新意和典型价值。
    • 蔡丰
    • 摘要: 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中,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贺在运用比喻修辞的过程中,善于通过挖掘与前代不同的本体视角、赋予本体和喻体灵动的色彩、力求喻体的凄美之感等方式来创新审美的建构;善于通过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和创造本体和喻体“陌生感”的方式来提升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善于通过描摹奇诡幻化幽冥意境、融入敏感丰沛的诗情和坚持独辟蹊径的诗心来凸显其幽奇的“诗鬼”本色。
    • 陈柯
    • 摘要: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也是塑造个人价值观念的人文追求。在此背景下,将美学理论与观念融合进高中历史课堂,以审美建构来不断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进优化,已经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从家国情怀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如何逐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建构,推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归属感与个人使命感的提升。
    • 颜小华
    •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直指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 李凯格; 马维林
    •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着优化教学样态和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双重任务,应当改变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单调样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学科活动,营造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进行学习探究,建构历史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师生合作创编历史故事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尝试。事实证明,教学中师生合作创编历史故事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任务进行深度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实践中作为教学活动的历史故事创编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讨论,如何把握好创编的尺度不影响历史的客观性,如何确定创编的内容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如何选择创编的价值立意让历史学科育人得以实现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阐发与澄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