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观

审美观

审美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1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1292篇;相关期刊1492种,包括青春岁月、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等;审美观的相关文献由2633位作者贡献,包括姬中宪、李明、陈慧等。

审美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1 占比:66.69%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1.17%

专利文献>

论文:1292 占比:32.14%

总计:4020篇

审美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夏茜
    • 摘要: 当前,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小学生艺术教育工作,同时,学校方面对音乐学科的建设也更加关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开展一些基本的音乐教学,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音乐教学完成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势与作用,并且提出了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方面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实行的相关措施。
    • 于梦洋
    • 摘要: 自16世纪起,异国主义音乐作品就存在于浩瀚的西方音乐历史中;19世纪西方作曲家在情感论的音乐美学影响下,不断思索着“自我”与“他者”,思考音乐的多样性和世界性。本文主要阐释异国主义音乐基本概念,综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课题方向及主要内容,分析19世纪的异国主义审美观,了解西方建构的“异国”音乐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 王向远
    • 摘要: 中国人的“日本论”“日本观”和“日本研究”,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日本学”。中国的日本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历史观的相左与审美观的相济”,这是理解中国日本学的关键。日本古代史最早由中国记载表述,而与后来日本人自己的历史观多有差异;近世以后,中日两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也有不同的记述与判断,到了近现代,日本史领域更有针锋相对的史观冲突。从晚清的黄遵宪到现代的戴季陶、周作人,中国的日本学形成了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双重视角,或者说“历史的”与“美学的”两个向度,即历史观上坚持中国立场,审美观上则能见出其东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与认同。这种相左与相济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日本学”的内在张力,推动着日本学的发展演进。
    • 袁丽萍
    • 摘要: “最为突出和醒目”“震撼”为张大千绘画创作中的“亮”审美观的主要涵义。张大千工笔重彩仕女画设色之简与繁、厚与透、雍容与绮丽三个方面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亮”审美观的主要内涵。这三个方面的演变特征、形成渊源、继承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可为解决个人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继承、创造和独特性三者的合一提供启示和借鉴。
    • 袁丽萍
    • 摘要: “最为突出和醒目”“震撼”为张大千绘画创作中的“亮”审美观的主要涵义。张大千工笔重彩仕女画设色之简与繁、厚与透、雍容与绮丽三个方面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亮”审美观的主要内涵。这三个方面的演变特征、形成渊源、继承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可为解决个人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继承、创造和独特性三者的合一提供启示和借鉴。
    • 袁秋实
    • 摘要: 该文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馆举办的名为“从高更到摩尔:现代雕塑中的原始主义”的展览为例,追溯19世纪中后期以降的部分艺术家和作品中呈现出的原始主义美学倾向,探讨其艺术创作手法与基本风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雕塑形式风格与物质材料的相关性,进而回溯与反思殖民主义体系下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的接受与再塑造的方式。
    • 李辰光
    • 摘要: 金源文化艺术是指由女真人与其后代满族共同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包含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和历史人文主义,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和独具个性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集中体现在各自的艺术中,且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地理环境因素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对其民族精神的影响十分重要,人们的一切精神感知是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属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而金源文化艺术是对龙江历史文化艺术的表达,在振兴东北经济的背景下,其对现有龙江艺术设计的影响显然不尽如人意,将金源文化艺术融入审美教育中,会产生潜移默化、倾心赏美、寓教于乐、乐于受教等一系列连锁效果,给人传达出一种地域的生活状态和态度或是一种地域艺术特色的生活方式,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金源文化,将给龙江大地的艺术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 高雅; 吴志杰; 牛耀庆; 张珊珊
    •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均衡发展。 其中“美”,旨在培养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美、追求美、甚至会创造美,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偏向了基础学科的教学,而对于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不足,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严重的分化,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去欣赏美,就更别说让他去创造美了。 因此,如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一起着手解决。 本文就将探讨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情商,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
    • 王甜甜
    • 摘要: 《艺术即经验》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扛鼎之作,“教育即审美”的重要思想使得教育和艺术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杜威把教师当作艺术家,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活动,将美学思想渗透到教育中,并且对席勒和康德的审美与生活相脱离、审美无利害以及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割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审美与生活相统一,审美并不是无利害的而是超功利的,以及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相统一的观点,对小学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师语言缺乏文学性和审美性、缺乏美感教学过程、过于注重文本解读而忽视学生想象力、教学目标过于注重文本的美感而忽视与生活的联系等诸多问题,因此将杜威的美育思想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来渗透杜威的美育思想:教师话语要有丰富的情感性,深入学生内心;抓生动语句进行立体还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文本美与生活美相统一,抓住学生的表现力,从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增添美的色彩。
    • 王梦笔
    • 摘要: 根据艺术理论发展规律来分析1895—1949年的印学理论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印学理论是总结时期,是印学理论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即当代印学理论的繁荣。对这一时期印学理论批评模式乃至中国传统印学理论批评模式进行总结、归纳,是一项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工作,其可以揭示出特定时期主流文化思潮对篆刻艺术发展和艺术风格走势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