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居住证

居住证

居住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5篇、专利文献6755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政府法制、人民公安、领导决策信息等; 居住证的相关文献由332位作者贡献,包括无1、张艺、景寿等。

居住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5 占比:5.79%

专利文献>

论文:6755 占比:94.21%

总计:7170篇

居住证—发文趋势图

居住证

-研究学者

  • 无1
  • 张艺
  • 景寿
  • 汪国海
  • 黎元
  • 卢海
  • 唐探宇
  • 孙福金
  • 张明磊
  • 戴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冰凌; 吴前锋
    • 摘要: 新市民是指在浙江省内居住、工作,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按“居住时间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口径统计,浙江新市民约有2800万人,占浙江常住人口的43.4%,其中外省籍约占85%。经随机抽样调查分析,绝大多数新市民为16-60岁的劳动力群体,但文化程度不高,普遍为初高中学历。
    • 林龙飞; 祝仲坤
    • 摘要: 作为我国户籍改革的关键破冰之举,居住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已有研究缺乏居住证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直接经验证据。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考察了居住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证持有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为克服实证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和选择性偏误,选取地理距离作为工具变量,并结合遗漏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果依然支持居住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效应。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居住证通过“降低工作寻找难度”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即居住证降低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找寻难度进而促进其就业质量提升。为此,建议在下一轮深化户籍制度和提升就业质量的联动改革中,应以居住证为关键政策抓手,释放居住证对就业质量提升的赋能效应。
    • 梁土坤
    • 摘要: 使用2020年长三角地区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的具体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仅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具有直接显著影响,而居住证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凸显了制度适应影响的类型异质性。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城市偏爱、习俗获得、心理认同等不同维度社会融入的影响效应存在着差异,凸显了制度适应影响的维度层次性。而且,制度适应对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的影响效应沿着85后、90后、95后、00后的世代结构演变而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凸显了制度适应影响的世代递增性。认为应需要根据制度适应的具体机制,采取相关措施以有效促进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
    • 彭勇
    • 摘要: “你好,这是你的居住证,请拿好。”“有了居住证,娃娃上学、大人外出打工都方便了。”在凉山州越西县城北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安置点居民沙马拉里拿到了居住证。据了解,凉山州已为搬迁安置群众办理居住登记证115061本,保障安置群众子女就读、就医以及购买医保、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
    • 聂伟; 贾志科
    • 摘要: 居住证制度为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定居并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居住证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居住证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影响发挥过渡效应,而非替代效应;持有居住证者的城镇落户意愿几率高出未持有居住证者51.3%;使用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方法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居住证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过渡效应具有群体性差异,在雇员、家庭月收入较高、跨省流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农民工群体中,作用更大.居住证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过渡效应是通过本地城镇医保、健康档案、子女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城市社会认同中介实现的.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全面提升居住证的覆盖范围,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民工落户城镇.
    • 何磊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当前公安机关户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降低违法犯罪率,提高治安管理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流动人口的现状入手,通过走访石家庄市长安区部分辖区派出所并调查了相关数据,分析了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困境及弊端,并针对此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 韩红梅; 司慧娟; 黄增健; 缪烨
    • 摘要: 在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基本完成对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工作的背景下,对河南省农民工进行实地和线上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卡方检定和二元Logit回归分析,对比分析全样本、流转农村承包地样本和未流转农村承包地样本在城市因素、制度认知因素、土地流转制度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方面对农民工换取城镇居住证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承包地的流转可以增强农民工换取城镇居住证的意愿;农村资源禀赋的财产性功能显著下降,有助于提高农民工换取城镇居住证的意愿;收入状况是决定农民工换取城镇居住证意愿的关键;农地确权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不显著.
    • 邹湘江
    • 摘要: 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之前,经历了自下而上、从"变"到"通"的变迁过程,即为吸引外资诞生的同胞居住证制度、向"同胞居住证"模仿的流动人口人才居住证制度,以及暂住证制度断裂后的地方居住证制度创新阶段,最后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正式制度。当前,居住证制度由"通"进入地方具体实施"变"的阶段。政策文本话语分析表明:部分地方政府对居住证制度的政策精神实质存在认知偏差,在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以及政策措施上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这些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偏离政策目标。未来居住证制度的发展,需要消除居住证申领门槛,明确人民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居住证权益"负面清单"等模式有效提升权益供给水平。
    • 倪超军
    • 摘要: 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对农民工迁移和居留决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我国276个城市的居住证政策文件和2016年、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计算依据,测算276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开放度,并实证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对农民工流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对农民工流迁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平均来看,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每提高1个单位,农民工将户口迁往本地的概率显著增加26.0个百分点.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对夫妻共同流动、跨省流动、就业于Ⅱ型大城市以及有住房和子女上学困难等农民工群体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发现,社会融合在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影响农民工流迁行为中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建议全面深入推行居住证制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度,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摘要: 京人社居发[2021]21号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53号)和《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第41号令)的相关规定,现将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及《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人员参加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在本市居住但未就业、年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不含在校生)、持有本市取得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或《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人员,证件在有效期内,可以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