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人口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5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54994篇;相关期刊741种,包括台声、中国青年研究、残疾人研究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社会融合的相关文献由161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匡时、张运红、李树茁等。

社会融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5 占比:2.09%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4994 占比:97.79%

总计:56235篇

社会融合—发文趋势图

社会融合

-研究学者

  • 黄匡时
  • 张运红
  • 李树茁
  • 靳小怡
  • 李志刚
  • 王桂新
  • 许巧仙
  • 丁辉
  • 徐水源
  • 杨菊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湖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近日印发《湖南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着力解决当前老年人交通、居住、就医、养老、社会参与以及社会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 张卫国; 张威
    • 摘要: 语言能力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流动人口与本地人通婚是他们得到社会接纳进而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体现。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流入地方言能力对流动人口婚姻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婚姻市场存在着一定的语言偏好,流动人口和本地人通婚与其流入地方言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流入地方言的婚配效应在农村地区、南方方言地区更加明显,同时该效应还随性别而变化,其对女性的影响要略高于男性。在理解和剖析流动人口婚配及社会融合途径的过程中,应提高对语言经济社会价值的认识。
    • 许芳; 凡士伟
    • 摘要: 文章在“双界线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态识别、水平测算及结构分解的新思路:定义个体多维融合识别变量,利用“比例准则”编制地区多维融合指数,并分解出广度、深度指数以及融合指标贡献率。并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仅有58.95%的人口达到多维融合状态,这部分人口中达到单维融合状态的平均份额为62.85%;(2)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习得是社会融合的主要推手,而经济整合不足仍是最大障碍;(3)从不同城市(区)比较来看,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广度差异。
    • 王妮
    • 摘要: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在家庭养老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子女数量的减少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使父母的负担加重,因此对家庭养老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这也使得对流动人口的监测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中国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同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性建议。
    • 黄叶岚
    • 摘要: 本文以社会融合理论和空间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C台企来陆发展历程,探究两岸融合发展深入的动力机制与融合动态,由此提炼出呈现两岸融合发展阶段递进逻辑的“融合空间模型”。研究发现,在融合向心力的引导下,两岸融合发展从单向“引入”阶段递进为双向“融贯”阶段,融合牵引力从利益契合转变为社会复合再到价值聚合,融合领域从针对某方面的单一融合发展为经济、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复合性融合。
    • 姜国兵
    • 摘要: 全国流动人口的管理呈现出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松再到全面放开的政策轨迹。由于资源有限,在推动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超大特大城市一直处于“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与“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两种带有矛盾性政策指向的要求之中。作为调和两者矛盾的一种选择,社会融合政策以政策目标的实现为核心。社会融合政策理应作为连接两者的一道闸门,更好地为城市秩序及流动人口服务,在“流入”前要发挥强制性政策工具“识别器”“遴选工具”和“分流器”的功效,“流入”后发挥混合性政策工具对流动人口增权赋能的功效,促其融入城市。
    • 孙杨; 陈建武
    • 摘要: 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流动群体幸福感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讨了收入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即社会参与的中介作用和流动性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收入对社会融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流动时间和流动距离的增加,这种直接影响会减弱。社会参与在收入影响社会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流动时间将加强这种间接影响,而流动距离则起负向调节作用。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我们为流入地城市政府能促进农村流动人口的积极社会参与,提升社会融合程度,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政策建议。
    • 刘治宏
    • 摘要: 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位于重庆市非三峡工程区D村的三峡库区移民的社会融合情况进行研究,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心理三个方面来讨论三峡库区市内跨区“远距离”移民迁居后的社会融合情况。研究得出:第一,三峡移民通过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和类亲缘关系等的重构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关系,并较好地利用了新构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社会生活、心理的融合,至此,三峡移民的社会融合阶段基本完成;第二,在自身经济情况较好的情况下,部分移民在搬入安置地后,会选择将户口留在安置地,回迁至库区所在市区或其他地区(如,子女所在地、亲戚所在地)。
    • 董永贵; 杨丽芳
    •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从2001年的“两为主”阶段演变为2014年至今的“两纳入”阶段。通过梳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近20年的1832篇核心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关键词时间图、关键词聚类图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农民工家庭、户籍制度等主题是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流动儿童教育研究各重点主题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新一代流动儿童教育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今后的流动儿童教育研究可从国际比较、过程比较、历史比较以及综合学科视角四个角度出发,梳理流动儿童教育的成就与经验,保障新一代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 杜海峰; 王薇然; 李石花
    • 摘要: 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社会融合进行研究,阐释了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及其代际差异,并对不同代际农民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合意愿较为强烈,且二代农民工融合意愿强于一代农民工;(2)健康和教育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性影响且代际差异显著;(3)两代农民工城镇生活状况对社会融合意愿的影响不存在差异;(4)第一代农民工务工以经济收入为主,并注重务工城镇的生活满意度,而第二代农民工注重工作满意度;(5)流动范围、流动陪伴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和代际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即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发挥社区作用,促进农民工社会参与,培育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创造公正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回流等,以期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