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十届内地及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
2017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十届内地及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

2017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十届内地及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香港
  • 出版时间: 2017-10-17

主办单位:;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

会议文集:2017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十届内地及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滥用药物对当事人造成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为戒毒康复人士提供服务时,需要兼顾当事人的:(1)毒瘾严重程度;(2)身体、心理和社会困扰;及(3)康复力三大范畴,亦需要邀请当事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基於以上目标,香港戒毒会自2016年起,尝试运用《康复多元评估检定表》(Addiction Dimensions for Assessment and Personalised Treatment,ADAPT)这项评估工具,建构出一个渐进式的戒毒康复模式:"康复三步曲",为戒毒康复人士进行快速评估和协助他们订立个人化的治疗计划."康复三步曲"模式初步在社区为本缓害辅导服务及住院式戒毒康复服务两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能够快速掌握当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概况,并促进当事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 摘要:目的:《2017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估计,全球注射毒品者有1200万人,其中受丙型肝炎危害最大.注射毒品者中,有八分之一、约160万人为爱滋病毒感染者,有一半、约610万人患有丙型肝炎,而大约有130万人同时带有丙型肝炎和爱滋病毒.在防控传染病工作策略中,吸毒人士为重点介入人群之一.因此及早介入重点人群,开展预防和治疗计划,是应对毒品问题和传染病控制的重要方案,需透过便利服务、配套治疗、求诊者保密、非歧视接纳吸毒人士,才能有效实施应对工作.为高风险人群提供度身订造和综合式预防服务,让他们了解自身健康,给予综合性诊断、社会心理治疗和有效药物治疗计划,是全球防控爱滋病快速通道的综合目标.澳门方面,因应吸毒人群潜藏不同程度之滥药问题、并存在不安全性接触等行为,因此采用高危行为问卷,以访谈形式,一方面可深入了解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状况,另一方面,亦让个案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和高危行为问题,期能提升其接受传染病检测的意愿,开展适合的防治传染病跟进计划,以进一步提升个案接受戒毒治疗和达致康复的目标. 方法:自2011年起,澳门特区政府社会工作局戒毒康复处以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之血清及行为监测项目(Integrated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urveillance,IBBS)为蓝本,抽取与毒品使用和高危行为相关的内容,整理成结构式问卷,针对自愿戒毒者开始进行自愿性问卷调查.至2015年,更邀请民间戒毒机构共同参与,为所接触的吸毒/戒毒个案进行高危行为问卷调查,让问卷收集范围更广泛、分析数据更具代表性.此外,并与民间戒毒机构定期进行工作会议和分享会,共研有效的减害辅导手法,并运用动机式晤谈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等作为介入媒介,以提升介入辅导工作效果. 结果:2011至2016年期间,共收集602份有效问卷.当中问卷数目有逐年增加趋势、受访人士所吸食毒品种类由传统毒品为主逐渐转向新兴毒品.2016年为问卷数目收集最多的一年,共收集172份问卷.从问卷资料分析中发现,仍需要提升吸毒/戒毒人士对传染病毒检测的意愿、整体受访者对爱滋病基本知识有所提升、冰毒使用已扩展至不同年龄层、高风险性行为需要关注、多药滥用普遍存在、接受传染病辅导和戒毒服务途径主要来自亲友和医疗人员的转介. 结论:经过六年时间推行,应用《自愿戒毒求助者高危行为问卷调查》,能让戒毒前线人员深入了解吸毒/戒毒个案存在的高风险行为状况,并透过问卷作为介入辅导工具,有助提升其对自身健康和高危行为关注和配合接受戒毒治疗的意愿.本文尝试从有关问卷调查进行的方式,及历年工作发展经验,探讨是项计划所发现的突显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分享在推动有关工作的介入辅导效果.亦期望藉本文分享,供戒毒相关专业同行参考,共同应对吸毒滥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 摘要:香港青年协会「青年违法防治中心」于2015年获禁毒基金赞助,推行为期两年的「Project SIM-青少年戒毒多层辅导计划」.该计划运用由临床心理学家及青协合作,开发的电子评估系统-「青少年行为及精神健康评估系统」,为947名青少年提供识别评估服务,当中370名年龄介乎12至25岁的青少年被分流为高危/潜在吸毒(226人)、初尝吸毒(88人)、吸毒成瘾(44人),以及隐蔽吸毒(12人).社工按其吸毒阶段和特性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及支援服务.逾六成以上受服务的青少年对抗毒态度有显着改善或减少吸毒频次.本计划因应青少年的吸毒阶段,建立多项新介入手法,包括:「心瘾管理」、「职业技巧训练」、「鼓励出席治疗方案」等,以提升青少年的戒毒动机.
  • 摘要:教育暨青年局(以下简称教青局)对青少年坚持"预防为先,教育为重、家校合作"的理念,并配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在预防滥药的工作上提供多层面介入的服务,持续透过德育政策、学生辅导、家长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层面,开展青少年滥药的预防教育工作.教青局在非高等教育范畴推动与德育相关的教育政策,其中特别关注赌博、毒品、色情及暴力等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冲击,并由专责的部门,透过各类专题项目,如"生命教育"、"预防滥药"等方面举办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教青局在学校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学生辅导服务,提供预防性及发展性的教育及辅导活动;通过辅导员及教师宣传"预防滥药、远离毒品"的讯息,期望藉此及早察觉学生的情况,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教青局亦着重向家长提供支援,持续推广家长教育及社区教育工作,包括透过资助社区团体开办各类预防青少年滥药及提升抗逆能力的主题活动,并连同其他职能部门,协力推动预防滥药及禁毒工作,如为青少年及家长开展以预防滥药及健康生活为主题的讲座、工作坊及活动等,冀望以多渠道宣扬禁毒的信息和教导青少年危机干预的助人自助方法,共同协助学生认识问题、面对问题及走出困境,让他们能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吸毒及滥药的工作,需要与青少年相关各持分者,从毒品源头、预防教育(学校及家庭)至戒毒治疗等各个环节通力合作,通过政府、教育机构、社会服务团体、企业集团、家长以及市民大众,群策群力,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无毒社区"的环境.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澳门在学青少年的滥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文与非中文学校的学生在滥药方面的差异.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整群抽样(multi-stage stratified probability-proportional-to-size cluster sampling)方法,抽取了约8000名澳门在校中小学生.本次研究拟以日常活动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模型为基础,采用T检验来比较澳门中文和非中文学校的学生在滥药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来解释两类学校学生在滥药方面的差别是否与其日常活动方式、冒险特质和低自控力因素相关. 结果:1.澳门中文与非中文学校的学生在滥药方面有显着差异;2.在澳门中文和非中文学校中,学生们在生活方式与冒险特质等相关因素之间有显着差异;3.澳门中文和非中文学校学生在滥药方面的差别能够被生活方式和冒险特质所解释. 结论:研究发现,相较于澳门中文学校的学生,非中文学校学生的滥药情况更严重.此外,虽然澳门中文和非中文学校的学生在诸多方面有显着差异,但仅有生活方式和冒险特质能解释该差异.因此,本文建议,对中文和非中文学校应应选择不同的青少年滥药干预和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他们滥药的目的.
  • 摘要:本研究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方法,为外国较常用于研究一些在社会上较被污名的社群.研究分析有助青年工作者增加对隐蔽用药群体用药经验的理解,同时探索他们实践减低伤害及自控用药的经验,藉此了解本澳现时此群体的需要,并反思前线所提供服务的可能性.
  • 摘要:亲子间关系-直对子女戒毒起作用,令他们更有决心坚持戒毒,重过新生.计划的出现便是了解有关的成效,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心弦成长中心,致力推行促进亲子间的联系感活动,协助子女戒毒.在建立家长对自我价值的建立上,藉博域家庭理论介入,家长回顾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人,如陈廷三博士指出「联系感是让家长深入理解子女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生命带来的意义.当父母明白到孩子与自己独特而血脉相连的关系时,才会锲而不舍地照顾子女——自己生命的延续.」使那份陪伴子女戒毒的心更持久,抗逆力更强.服务至今,约有36位家人期望在小组里继续接受深化的服务.藉小组建立家人间的联系感,重新安排生活的模式,享受新家庭生活的经验有助家长超越眼前子女吸毒的困境及挫败和忧虑,在困难中仍建立一份内在的意义和希望的价值感.
  • 摘要:香港青年协会「青年违法防治中心」于2015年获禁毒基金赞助,推行为期两年的「抗毒家先锋」计划,参考了美国、加拿大等地具成效的"Strengthening Families Program(SFP)"的家长篇,设计一系列强化家庭功能及抗毒认知的训练和辅导模式.,抗毒家先锋」计划透过互动教育工作坊、强化家庭功能训练小组、家人外展辅导及支援服务,提升家人管教具危机青少年的信心及预防吸毒问题出现.计划亦成功协助有吸毒和违规问题青少年的家人,强化其沟通、支援、及管教的技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子女吸毒问题,令家庭重燃希望.计划更辅以手机应用程式「空中与你同行-抗毒资讯网」,让未能接受服务的家人,可以透过网络媒体,对「管教与沟通」等课题有深入了解的机会.本计划与超过30间学校、机构、地区组织及政府部门合作,为超过1,000名家人提供服务,成效达九成以上.
  • 摘要:本论文展述本会以家庭介入为本的前线经验所得,剖析互累症的形成及影响.在互累症影响下,吸毒者家人(下简称家人)往往过分保护或操纵吸毒者,建立失效的家庭关系,无法提高其戒毒动机,吸毒问题持续恶化,形成互相拖累的状态.本会透过接触超过三百位已识别的互累症家人,理解到互累症并非单单因家中吸毒问题而生,而是由多个家庭系统的互动所形成.家人在原生家庭、夫妻以及亲子等系统的互动的影响下,发展出具互累症倾向的互动模式.家人往往跌入情绪漩涡,产生高度焦虑,无法作出理性决定,失去情绪自主的能力,容易被吸毒者支配.家人渐渐将拯救吸毒者变成习惯,惯性将对方的问题当为自己的责任,否定个人身心灵的基本需要,耗尽心力及资源去『拯救』吸毒者,陷入丧失自我及与对方互相拖累的状态.本论文强调从由个人化角度转化为系统角度去理解互累症家人的处境,避免视之为个人化问题,亦同时强调社工须要视互累症家人为主要受助对象,而非单单视之为合作伙伴.本文亦对社工专业有深刻的反思,强调须重视社工在协助互累症家人时的自省能力及情绪承载能力.
  • 摘要:在PS33过往的临床辅导经验中发现,面对戒毒过程的「戒除」与「重吸」,「毒品」问题往往成为戒毒者与亲人间相处的焦点,令家庭的正向经验被忽略,最终破坏双方关系,更削弱戒毒者所得到的支援.相信如能在戒毒辅导中重新发掘那些「被遗忘的正向经验」,对促进戒毒者与亲人的正向关系,及对戒毒者面对重吸或长远康复将有莫大裨益.为着让戒毒者与亲人共同参与治疗,能够发挥更大效能而不是纠缠于毒品问题,PS33联同赛马会日出山庄,与香港大学表达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合作,发展出『家庭的光与影』艺术创作计划,运用「叙事治疗」理论作骨干,深度发掘戒毒者与亲人在毒品问题以外的生活轶事,再抽取当中的独有正向特质,透过表达艺术治疗理论作导向,一同以艺术创作呈现这些正向生命故事,达至强化戒毒者与亲人的联系感,及促进戒毒者实践戒毒计划.
  • 摘要:本文探讨吸毒者亲密关系的状况、需要及揉合亲密关系于戒毒辅导的经验.文中的数据和发现来自2013年8月至2017年4月推行的「无「毒」有「偶」戒毒辅导计划」,共有100对戒毒/康复者及伴侣参与计划.计划透过增润两性关系、厘清吸毒者与毒品及伴侣间的关系、藉不同的配套及跨专业的合作,为戒毒者及伴侣建立健康的关系,强化生活系统及家庭功能,鼓励吸毒者作出戒毒的决定,减低复吸与增强持守.计划采用婚前预备/婚后成长(Prepare/Enrich)的评估工具、家庭治疗、社工辅导、医疗支援等作介入以提升吸毒伴侣的亲密感.把计划的数据结合观察,发现戒毒者的伴侣形态及亲子关系,往往是戒毒的关键.计划揉合亲密关系于戒毒辅导,强调以亲密关系作为介入的主轴,加上跨专业的合作,提升戒毒的成效.另方面,以亲密关系及孩子需要作为切入点、多元化的活动手法等,促使戒毒者稳定参与疗程,成为改善隐敝化及提升乏力个案改变动机的策略.有关计划的手法及发现等的分析,相信对业内的戒毒辅导工作具高度的参考性.
  • 摘要:药物滥用年青化之趋势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基于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预防策略需由儿童以及青少年时期开始,从而达到减低需求和伤害.当儿童踏入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物质(如烟、酒)或药物时,父母面临着特别的挑战,当他们的角色从决策者转变为决策促进者时,父母必需持开放的态度有效地和孩子沟通,给予相关建议和指导.在需要指导和帮助决策时,同时制定限制和准则,过多的限制可能导致相反效果,增加药物滥用风险.以家庭及父母为导向的药物滥用预防干预措施,透过教育与技术训练方案,提升家长之角色及责任厩、促进亲子间之互动沟通,帮助父母改善孩子的行为,从而降低药物滥用的风险.
  • 摘要:探讨家庭对药物滥用防治的作用,诸多研究证实家庭与药物滥用的密切联系,改变家庭有助于减少药物滥用,建立以家庭为本的药物滥用防治模式,有利于提高药物滥用防治效果.
  • 摘要:背景:同时有吸毒和被精神科医生诊断有精神病的人一般可以被称为「双重失调」(Dual Diagnosis)病人(下称病人).根据《香港康复计划方案》内的八个残疾类别,精神病是其中一种残疾类别,所以这群病人在香港也可以被视为残疾人士.目前在香港的公营医疗服务中,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瞎下的精神病医院主要为这群病人提供住院及门诊的医疗服务.根据医管局制订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务计划(2010-2015年),当中之一个长远策略目标就是与医管局以外支持残疾及复康的非政府机构加强合作.由于吸毒及精神病会互为影响而引申出更多不同的问题,所以这类病人当完成住院脱瘾治疗离开精神病医院后,除了出现重吸的问题外,还会出现失学、失业、连续治疗失败、精神病复发及犯法等问题.以上的情况导致他们经常进出精神病医院,影响他们康复的进度,也对香港公共医疗系统及社会福利服务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目的:香港医疗和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主要是由精神病医院和滥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去推行.前者主力治疗病人的精神病,后者则主要提供戒毒辅导及重返社区的康复服务.总结过去二十多年的合作经验,发现这类病人是较难于在社区内跟进.于是从二零一二年开始,明爱容圃中心(滥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与青山医院物质滥用诊疗所(精神病医院)加强合作,针对这类病人及其家人/照顾者提升有关的服务内容和配套.五年间的协作包括为这类病人于住院期间提供心理教育及辅导小组、「动机增强治疗法」个案辅导计划、院友家人及照顾者支援服务以及出院後之支援服务等.透过以上多元化的介入去减低病人重吸的情况,以及改善医院至社区之间的衔接服务和评估,从而使病人获得康复的机会提升. 方法:透过收集服务使用者评检问卷的资料及回馈,与及社工和医护人员每年度定期之评检会议作出成效分析. 结果:经过连续五年与医护人员定期的会议去持续评估及检讨服务的成效,结果发现有更多的病人能持续接受有关辅导及康复的服务.社工能够有效跟进病人在社区康复的情况,在数字和质量上都较过去进步;至于医疗人员、社工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更加有效,促使到病人能获得康复的机会都提升了. 结论:于五年间紧密的跨专业合作介入患上精神病的吸毒者,除了加强了完成住院戒毒治疗至重返社区之衔接服务,并同时具策略和系统地介入病人的个人、家庭、教育或工作及社区等层面,从而能全面及同步地解决他们于社区康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了他们预防重吸的能力.整体来说,从医院至社区之衔接服务、评估和提供服务上等三方面都得到了实质的改善.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公营医疗和社会服务机构协作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服务发展方向和内容.
  • 摘要:药物依赖一直是全球面临严重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全国吸毒人员总数仍在缓慢增长,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50.5万名,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51.5万,占60.5%.滥用阿片类毒品人员95.5万名.自愿戒毒是药物依赖患者治疗和维持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投入不足,戒毒药物未纳入医保等原因,中国自愿戒毒医疗机构严重不足,尤其是公立自愿戒毒医疗机构严重萎缩,治疗缺乏规范化,服务质量不高,自身运转难以为继,无法满足自愿戒毒医疗工作,一时难以推进自愿戒毒,作为一名公立自愿戒毒医疗临床工作一线人员,提出将药物依赖治疗纳入到医疗保障系统,以公共卫生为导向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从事自愿戒毒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人员培训,提高社会地位,提升待遇及职称上升平台,放宽从事自愿戒毒医疗人员专业要求,加大政府对自愿戒毒投入。
  • 摘要:「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哲学家尼采一席话,正反映当事人未清晰为何要戒毒,社工便急着提供方案,通常是不得要领.天朗中心自2008年开展服务至今,从临床经验体会到吸毒者在人生中经历的创伤及迷失;理解当事人受困于旧有经验的苦况.故此,天朗中心应用「意义治疗学家」弗兰克(1983)的理论,认为「人有寻找生命意义的意志」,当明白生命意义为何,便应懂得「如何活」,当安顿自己人生的经历,人便能得着力量重寻积极的人生.本文以天朗中心的「跨网同行重整人生」计划中的「生命回顾之旅」为例,从9位参加者的「营前会面」、「五日四夜生命重整营」(包含两日一夜的帆船训练)、「小组辅导」经验:藉「生命中的恩人/亏欠的人」、「二人三足」、「童年时」等回顾活动;协助他们透过回顾生命足迹,整顿人生意义.其中有7位参加者参与活动后,决心投入戒毒计划;更有4位停止吸毒、与家人复和;2位尚待进展.计划施行9个月,取得初步成效.
  • 摘要:根据香港禁毒处在2016年的数据,吸毒人士中有43%表示其吸毒原因是『解闷/情绪低落/压力』,而在多年的戒毒辅导经验中,大部份吸毒者都面对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负面情绪在整个重吸过程中占很重要的角色,低落及抑郁的情绪亦会影响吸毒者接受戒毒服务的动机.如情绪困扰问题得以舒缓,吸毒行为亦会有改善.此外,吸毒高危处境中的『心思思』亦是吸毒者最常面对的困难情境.PS33深水埗中心一直致力探讨切合戒毒人士需要的有效介入方法,在认知行为预防重吸模式(Cognitive-Behavioral Relapse Prevention Model)外,亦尝试各样能提升戒毒者平衡情绪能力的方法.近年,中心尝试以综合身心灵介入手法(Integrative Body-Mind-Spirit)回应吸毒者在面对负面情绪及心思思时的状况,以助他们提升应对的能力,减低重吸的机会.选择了由身体至心灵层面的介入手法,包括瑜伽、音叉、禅绕及生命自觉,透过整理当中的经验,检视介入成效.本文旨在讨论在这四种介入手法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如何与认知行为预防重吸模式的互相配合,以作戒毒服务之经验交流.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戒毒个案对参与缓刑戒毒措施认同程度的相关因素,检视澳门现行的缓刑戒毒措施,并为日后持续完善和优化澳门缓刑戒毒政策提供建议. 方法:以问卷调查调查方式访问114名缓刑戒毒个案,采用滥药者中央登记表、药物滥用筛选量表,以及自编缓刑戒毒措施认同程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1)参与缓刑戒毒措施的戒毒个案平均吸毒年期为7.5年,职业状况与吸毒地点、原因和滥药危机程度达显着水准;(2)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状况、缓刑年期、戒毒治疗级别和滥药危机程度均影响缓刑戒毒措施认同程度,尤其在体能、灵性和社会服务层面达到显着水准;(3)缓刑年期与灵性和社会服务措施呈显着正相关,年龄与体能措施则呈显着负相关. 结论:建议尽早为戒毒个案提供服务,按不同戒毒治疗级别设计合适的服务措施,加强关顾缓刑戒毒措施的全人治疗和发展.
  • 摘要:Illicit substance use is regarded as crime i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Macau which might eventually result into imprisonment.Under the Laws No. 17/2009 (modified by Laws No. 4/2014) of Macau SAR, substance users are legitimated to receive opportu-nity to go for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with respect to their severity of substance use. This article would introduce thedifferent options for substance users when such probation measures are taken, with a sample comparing different outcomes oncommitment to rehabilitation in terms of willingness to treatment, treatment length, and motivation to change.
  • 摘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开展以来,对减少毒品消费、抑制毒品蔓延和维护社会治安做出重大贡献.但当前中国强制隔离戒毒的成功率却很低.中国强制隔离戒毒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戒毒理论缺失,目标偏离,方法落后.要提高强制隔离戒毒的成功率,使其真正承担起禁毒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需要对现有理念、体制、结构做深度改革,转变观念,明确强制隔离戒毒的目标任务,确认戒毒的专业技术性质,理顺现有管理体制,建立以戒毒质量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现阶段要在保障到位的条件下对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转型升级”,整合戒毒资源,建立跟踪监督和帮教的机制。
  • 摘要: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和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好奇心重,辨识能力不稳定,从众心理强,抵制能力较差,特别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与此同时,校园的文化生活不多,禁毒教育开展不活跃,较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学校禁毒服务,是以拒绝毒品、净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为使命,构建校园毒品问题预防教育网络和控制体系的重要举措.
  • 摘要:把魔术用来成为禁毒教育工作的一种方法,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面;分别在个案、小组以及宣传活动上.根据这三个层面,魔术都可以有不同的演绎,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便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讯息介入.在一般的宣传工作上,把魔术带入禁毒的元素可以更易让人去理解、留下印象.而在需要更深入的教育工作上,也可以透过一些魔术的方法,可以更易体验和表达当中的一些讯息,例如:反应变慢,判断力的问题,都可以借用魔术来让观众可以更确实的感受到.
  • 摘要:背景:移动医疗技术能显著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在中国对于移动医疗在物质使用障碍(SUDs)领域中的研究尚缺乏相关报道. 目的:了解移动医疗手机APP(Applicatios,APP)在中国戒毒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来自上海的75名物质使用障碍患者参加了本研究,持续4周.50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25名被试分配到了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移动医疗的生态瞬时评估(EMA)技术来评估被试在自然环境下的日常的毒品使用,而对照组每天仅收到手机APP上的2条简短的健康消息.同时每周都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尿检和生活经历时间轴(LET)测评以及一个干预后调查. 结果:被试平均年龄是41.6岁,其中70.7%是男性.在4周干预后,记录了690个EMA调查数据,应答率为49.3%.4周的EMA和LET评估结果显示,两种方式评估的毒品使用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别为66.7%,79.2%,72.4%和85.8%.EMA和尿检之间的一致性分别为51.2%,65.1%,61.9%和71.5%.干预后调查显示相比移动医疗手机APP,有45.7%的患者更愿意接受面对面的访谈.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了EMA数据和LET数据之间良好的一致性,但是中国的物质使用障碍者们对移动医疗的接受度并不乐观.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提高中国对移动医疗的接受.
  • 摘要:本澳青少年药物滥用现况根据2012年澳门社会工作局防治药物依赖厅出版的「青少年禁毒辅助教材」中对药物、药物滥用和毒品的定义可知,在非医疗目的下,未经医师处方或指示而过度强迫使用某种药物,其程度足以伤害个人的健康、影响社会及职业之适应,甚至危害到社会秩序,称为「药物滥用」,词义上常与「吸毒」共用.而毒品是指一些具有毒性的物质,服用後会引起精神兴奋、抑制或幻觉作用,长期服用会形成瘾癖,并被相关法例列为专门管制药物,相信任何青少年都有其个人潜能及优点,然而,不同的成长生活背景,未必能协助他们成功地发掘长处,找到自己有价值的地方,反而使他们容易因学业、家庭或朋辈适应不良而产生偏差行为,甚至滥用药物。因此,次级预防工作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会期望能透过以上三阶层的漏斗式校园服务计划,引导青少年发掘个人潜能和优秀特质,提升自我肯定,强化其内在资源以应对各种不良诱惑:同时加强自我控制与人际沟通技巧,改善与老师和朋辈间的关系,扩展校内正面社交支援网络,使青少年能有效适应校园生活,继续留在学校——一个保护力强大的重要外在控制体系,让学校发挥其保护功能,避免青少年误入歧途,让不同生活方式之青少年都能活出自我,贡献并回归社会。
  • 摘要:目的: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在澳门以及周边地区已引起广泛关注.澳门特区政府、社区、学校等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预防药物滥用的教育措施,旨在提高青少年对药物滥用危害性的认知,降低其滥用药物的可能性.以往有关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研究显示,与女性青少年相比,男性青少年对药物滥用的危害性认知明显较低,男性青少年滥药比例显着较高;同时,不同的滥药预防措施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从性别差异角度,探索澳门青少年药物滥用情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并从药物滥用的相关预防策略着手,分析其对不同性别在学青少年药物滥用态度和药物滥用结果的影响. 方法:文章运用多阶段分层概率与模型成比例整群抽样法(Multi-Stage Stratified Probability-Proportional-to-Size Cluster Sampling),对15所小学和20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共收集8076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组比较结构方程模型来分别分析全部样本以及男女生具有差别性的的预防教育对行为的影响路径. 结果:1.参加校内提供的滥药教育仅对男性青少年的药物认知的态度具有积极影响从而降低其滥药的可能性;2.而校外机构提供的滥药教育仅对女生药物认知的态度具有正面影响,进而减少滥药的可能性;3.其他各类在文、康、体方面实施的禁毒活动对在学青少年的滥药态度没有显着影响;4.通过电视、电台以及媒体等进行的广告宣传的滥药教育可以同时提高男生和女生对药物危害的认知,且会对女生的滥药行为具有直接显着作用.
  • 摘要:传统单向形式的禁毒预防讲座,欠互动性.「点·拣」禁毒预防教育应用程式突破以上的限制而衍生出来,以创新元素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学习效果.「点·拣」是一个供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程式,基于守护动机理论(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PMT)(Rogers,1975)而设计,内容以真人真事的吸毒者历程为蓝本,让参与学生不单掌握毒品所带来的严重影响(Severity),更让其了解到人们面对毒品的脆弱抵御程度(Vulnerability),与学生检视毒品带来的短暂「好处」(Rewards),让学生更深理解毒品对人带来的真正威胁.此外,朋辈辅导的分享亦强化学生的回应效能感(Response Efficacy)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使他们更有信心对毒品作出适当回应.「点·拣」应用程式于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为本港58间中学及机构提供服务,共服务了11,470名中学生,当中10,666(93%)名学生表示「点·拣」能让他们提升抗毒意识,而活动中亦透过投票机(Audience Response System,ARS)收集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态度,并进行分析,有助规划更全面的禁毒教育内容.
  • 摘要:近年来,得益于计算机、通讯与显示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行业.虚拟现实(VR)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三大特征,VR教育的优势在于营造出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人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体验,颠覆了过去常见的"说教+服从式"教育,将之替换为"体验+反思式"教育.本研究从理论上考察了将VR技术应用于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即VR能实现预防教育内容的可视化、形象化,其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契合了毒品预防教育的根本需要,并能通过将体验者"暴露"在各种特定情景中进行生活技能训练,为识毒、防毒、拒毒能力的形成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解决方案.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以网龙网络公司的技术团队为支撑,研发出VR毒品预防教育产品,并尝试应用于面向学校和社会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获得的预期成效初步验证了理论假设.在毒品预防教育中应用VR技术的未来构想是,在已有的VR产品基础上,结合互联网、AR、IM、语音识别、全息等技术,在毒品预防教育方面的产品、解决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建设.
  • 摘要:根据香港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数据,越南裔吸毒人士的人数在所有被呈报的非华裔吸毒人士中,一直稳占第二位,而他们主要吸食海洛英.碍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越南裔吸毒者甚少主动求助,目前对这一组群的研究文献甚少.香港戒毒会前线社工留意到,在越南裔吸毒者中,以静脉注射方式吸毒、露宿街头等情况普遍,亦有承认自己感染爱滋病病毒的个案.为此,香港戒毒会在2016年11月,招募成功戒毒康复人士担任访问员,于越南裔吸毒人士聚集地点,成功接触及访问79位越南裔吸毒人士,了解他们的吸毒概况.调查发现,30.4%受访者使用静脉注射方式吸毒,11.4%受访者在过去一个月曾经与人共用针筒,30.4%受访者在最近一次进行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反映越南裔吸毒人士HIV感染和传播风险很高.是次调查是初步探讨性质,本会建议日后应就越南裔吸毒人士的情况再作深入访谈和研究.
  • 摘要:近年,从爱滋病服务机构转介到滥用精神药物者辅导中心的『男男性接触者』(MSM)个案日益增加.MSM普遍透过参与『毒品与性的派对』(CHEM FUN)接触多种毒品,同时亦因在派对中发生高风险性行为,而增加感染爱滋病病毒(HIV)的风险.根据不同研究结果及前线人员工作经验,发现MSM普遍在成长及性倾向认同过程中,面对着不同程度负面标签的挑战.他们虽然从Chem Fun得到被爱及肯定,但是更渴求与人连系及建立正面自我形象.因此,『PS33尖沙咀中心』与『关怀爱滋』展开一连串合作计划,以回应MSM吸毒者的深层需要.两间机构亦互相提供职员培训,藉此增强同工对戒毒辅导及爱滋病管理的掌握,以建构有效回应MSM吸毒者需要的介入方案.本文将分享以叙事治疗导向的小组介入及机构之间的个案转介,如何为MSM提供与他人建立互信关系之平台,探索被遗忘的正向身份,亦为他们提供整全的戒毒辅导及感染者支援服务,以发挥不同服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 摘要:香港和澳门作为多元文化、种族共融的城市,多年来吸引世界各地多国移民定居和就业.两地作为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制定的相关戒烟及戒毒政策有可能偏向以华人价值观为中心的方向.从2011年香港人口统计数据得悉,于香港居住的印度人共有28,616人.亦因印度籍的居民人口数字并不显着,故社会上的少数族裔力量支援主要导向协助人口数字较多的少数族裔人士.本研究主要从印度宗教传统的种姓制度角度出发,探讨现时两地年青第二代印度籍居民为何开始吸烟或吸食其他毒品的习惯研究问题有二,1)印度宗教传统的种姓制度如何引发开始吸烟或吸食其他毒品的习惯?2)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肤色、语言或种族等因素如何影响或引发开始吸烟或吸食其他毒品的习惯?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以及相关的非牟利机构更好地制定戒烟、戒毒以及防范吸烟、吸毒政策以及提供相关的支援方法予社会上少数族裔人士.研究数据亦能给予公众得悉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为相关政府单位提供实用数据以保障社会上不同声音和人士的利益.
  • 摘要: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于2013至2015年推行「新生命·孕记」吸毒孕妇支援计划.此计划以家庭为本,透过医疗团队、社工及陪月员的跨专业协作,服务104位在过去一年内有吸毒行为的孕妇或母亲、以及其伴侣和照顾者,当中60%的吸毒女性是首次接触戒毒服务.此计划提供亲职技巧及家庭生活指导、戒毒辅导、家庭支援等,协助吸毒者戒毒,同时适应亲职生涯所带来的压力.计划透过量性和质性研究评估成效,量性研究采用单组前後测设计,了解参加者在参与计划后,吸毒频次、改变动力和负面情绪等三方面之转变.质性研究则于计划完成后邀请妇女进行深度面谈及聚焦小组.研究结果显示,81.6%的妇女在参与计划后停止吸毒,100%的妇女能按时带婴孩接受母婴健康院检查,而超过70%的妇女能减低或维持其抑郁、焦虑、及压力程度于正常水平.质性研究进一步显示怀孕过程能推动妇女迈向戒毒之路,而亲密关系及家庭的支持则有助妇女戒毒.研究结果肯定计划的成效,亦显示出家庭支援对戒毒的重要性.
  • 摘要:过去多年,朋辈教育员在戒毒康复服务上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利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去协助吸毒者面对戒毒时所遇到的挣扎和困难及协助适应康复后的生活,并给予戒毒人土及其家人的支持.近年,少数族裔戒毒人士的需要开始得到关注,相关戒毒服务机构亦尽力因应他们文化上的差异而提供协助,从经验所得,少数族裔朋辈教育员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如何培养戒毒康复者成为朋辈教育员、及如何运用他们的优势去推行及发展戒毒服务,本文将会分享过去这方面经验.自2006年起,香港善导会以文化敏锐度为基础,开展了少数族裔药物教育服务,并于2013起开展少数族裔戒毒服务,期间透过过来人朋辈教育员分享自身经历,教育少数族裔社群有关药物祸害;透过自身网络连系及支援吸毒者及各持份者,如:社区人士、社群领袖及宗教人士等.
  • 摘要:男同志社群Chem Sex滥药性行为近年日期严重.香港卫生署(HARiS2016)一项的研究显示11.1%的受访男男性接触者,在过去半年内,发生性行为前曾使用毒品.Chem Sex跟一般的滥药不同,事主沉迷的是滥药性行为所带来的异常的性高潮.Chem Sex跟同志的心理压力、自我身份认同、社群文化、情欲和亲密感有紧密关系.要有效介入,同工必须有足够的文化敏感度,熟悉同志的成长经验、社群文化以及面对的特殊压力和创伤.香港小童群益会性向无限计划于2007年开展性向无限计划,是目前香港唯一一个全面支援同志青少年及家长的服务.有见同志滥药情况日渐严重,计划于2016年开展先导计划,为同志社群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在同志交友的手机程式上进行外展,主动接触滥药的男同志;应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有高危性行为的男同志了解其性行为模式背后的内在需要,预防chem sex;结合对同志的成长历程的理解,为戒毒的男同志提供整全性的辅导,预防重吸本论文将会:1.探讨香港同志Chem Sex的情况;2.根据性向无限计划过去十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外地学者研究,分析同志成长历程、社群文化足跟chem sex的关系;3.分享计划针对性的「同志交友程式外展-药物教育-滥药辅导」的服务模式;4.简介英国及欧洲针对Chem Sex的政策及预防治疗模式,并对香港的滥药策划作出建议.
  • 摘要:随着特殊教育需要(SEN)人口增加,SEN的禁毒教育亦有迫切的需要.社区药物教育辅导会参考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SEN学生提供健乐大使生活技能为本禁毒教育小组.目的是为SEN人士建立积极和健康生活概念,发展多元潜能和提升自信心,从而培养抗毒能力.此项目采用评估研究方式,运用个人与群性发展自我效能量表24条题目评估成效,并透过配对T检定(paired-samples T-test)分析6个范畴.研究结果显示个人与群性发展总平均分明显提升,说明了活动计划发挥了显着成效,活动帮助SEN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增强情绪管理、与人相处、抗毒能力、管理金钱、接纳自己等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抗毒能力.这项先导计划带来一个重要的讯息:以生活技能为本的禁毒教育有助SEN学生促进抗毒能力.在禁毒教育政策上,应融入切合SEN学生的生活技能为本禁毒教育.
  • 摘要:任何毒品都会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会造成伤害是不争之事实,因此,尽早发现、及早介入、减低伤害、尽早接受戒毒治疗仍是戒毒工作政策推行不可或缺的部份.根据澳门情况,近年发现滥药呈年青化和隐蔽化方向发展,对于成瘾未深和未有戒药动机的个案,在戒毒系统中难有所接触,但因滥药而引致的精神和健康问题,让滥药个案会首先接触到医疗单位,故在医疗人员中推动参与禁毒事务,实有助及早接触到滥药人士,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建议,有助提升对滥药人士普遍可及的工作发展.本文先简介澳门戒毒服务及澳门医疗服务现况,接着说明医疗介入对戒毒工作的重要性的原因及理据,并分享戒毒康复处在相关教育推广上的工作情况,及未来发展工作.
  • 摘要:戒毒人员管理是当前中国戒毒工作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的戒毒工作研究发现,完整的戒毒包括脱毒、社会心理康复、回归社会三个连续的过程.但目前中国许多地区仍一直以传统的戒毒的方法将此连续的过程割裂开来,基本不考虑或不涉及社会回归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戒毒工作从原来的自愿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扩展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国特色社区戒毒康复有效模式成为时下探讨热点,在国内一些城市陆续展开,但是中国要实现全面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还需要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和保障对策.本文基于目前中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有效实施的对策和建议:探索构建社区戒毒康复由政府主导推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康复无缝对接,通过制度政策和奖惩措施优化社会网络支持群体,并建立专项基金保障和职业培训等制度进行配套完善.
  • 摘要:据前线经验,大部分戒毒康复者在重投家庭和社会,容易因负面情绪、人际冲突而影响决心,引致复吸.这反映在戒毒治疗期间,需要协助他们寻找生活目标、建立职志方向、提升个人抗逆力,好让他们有能力应付生活的种种挑战.为此,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心弦成长中心以「静观体艺」作为介入模式(MAP),透过M静观(Mindfulness)、A艺术(An)、P体育运动(Physical)的整合,模式针对戒毒过程的中后期复康的戒毒者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以关怀身心灵健康及抗提升抗逆力为本,帮助他们而能够活在当下,关爱自己,增进抗逆力,以达致在社区中有效地预防覆吸,避免再次跌入吸毒之轮之中.本文以MAP模式作基础,加上参加学员访问,探讨应用静观体艺模式与预防复吸的关系,增强他们心中的韧力,面对心瘾时可以有三分钟的停留,让他们更有智慧选择回应困境的方法,并希望从中找到崭新的角度和服务模式回应现时香港社区为本戒毒服务的需要.
  • 摘要:吸毒者在成长历程中,普遍遭遇过重大的成长挫折及/或创伤经验,对毒品的麻醉作用有强烈需求,所以难以完全戒断毒品,治疗后复用毒品的情况非常普遍.吸毒问题贯穿当事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而不只是其生命中的个别事件.流行的戒毒康复辅导模式,较着重吸毒者目前生命的横切面,而减害心理治疗的"药物-个人-处境综合分析法"则兼顾当事人在:(1)毒品/物质使用;(2)滥用/倚赖程度;(3)处方药物使用;(4)吸毒动机及预期;(5)当事人提出的目标;(6)改变阶段;(7)自我效能感;(8)治疗历史;(9)精神及健康状况;(10)成长历程;(11)吸毒地点/氛围;(12)工作员关注事项;和(13)支援系统等十三个范畴的概况,对吸毒者的整个生命脉络有全面和纵贯的了解.本文报告香港戒毒会应用这个模式的经验和反思.
  • 摘要:本文讨论「家庭治疗」及「多元家庭治疗小组」在社区戒毒服务之本土经验.外国实证研究指出,以家庭治疗处理吸毒行为具有成效(Liddle,Dakof,Parker,Diamond,&Barett,2001).本地研究(Sim,2007),发现显示接受过家庭治疗的青少年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有所改善、治疗为家庭带来新的启发、更令青少年更能察觉自己的需要与尝试独立成长;父母积极参与戒毒治疗,能够适当地发挥父母的管教功能,提升家庭保护因素.东华三院越峰成长中心得到禁毒基金赞助,于2014至2016年推行「家心有晴天·多元家庭戒毒治疗计划」,以家庭为本的介入方向为吸毒者及其家人提供「三层介入」,包括提供个人及家庭面谈、举办多元家庭治疗小组、及提供多元化跟进服务.本计划合共向76名吸毒者及127名家庭成员提供个案及家庭辅导服务,当中40个家庭曾参与多元家庭治疗小组.接受服务后,89.5%吸毒者表示减少吸毒情况;96.5%吸毒者表示对毒品的态度有所改善;98.5%吸毒者家人表示面对家人吸毒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近年外国有不少运用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协助家庭处理吸毒问题的例子,当中治疗师整合不同的治疗理论于多元家庭治疗小组(Multiple Family Therapeutic Group,MFTG)当中,包括结构性家庭治疗、寻解导向精要治疗(Springer&Orsbon,2002)、历奇为本治疗(Swank&Daire,2010)等.本计划引入上述工作手法,结合家庭治疗和小组工作的崭新介入模式,透过小组互动,协助成员发掘内在资源去解决困难;并促进家庭间的互相联系,发展为支援网络.
  • 摘要:目的:总结滥用笑气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22岁男性滥用笑气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患者吸食笑气1年半,导致精神萎靡、肢体麻木、思维迟缓,并出现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额叶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长期滥用笑气可以导致躯体不适及精神障碍,有成瘾倾向,需引起临床及监管部门重视.
  • 摘要:目的:明爱黄耀南中心是一所为30岁以下男性青少年提供治疗康复服务的戒毒院舍因应近年的青少年吸毒问题愈趋复杂,加上呈现隐蔽性的现象,中心除了以Fred Zackon(1996)提出的"全人复康模式(whole person recovery)"理念为建立服务的核心外,亦在服务提供上作出了重大改变,确立了四大特色,与时并进,以迎合服务上的需要. 方法:1)跨专业支援----社工为学员订立独立的康复计划、医生及护士提供身体及精神上适切的治疗、导师教授学员生活上的技能,以及成功的戒毒过来人以身教方式感染戒毒者.以跨专业方式让戒毒者身、心、灵上也可以有改变.2)跨界别协作----与不同界别的团体建立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如社福界、医疗、教育、体育、商界及教会团体等,务求戒毒者在戒毒康复路上获得更全面的照顾和支援.3)具弹性服务----因应申请人住者的需要及背景、转介者的建议等方向,为人住者弹性地订立一至九月的训练服务4)持续多元化的训练----开办专业补习班计划,令学员考取不同认可证书及培养可持续发展兴趣.并为戒毒者提供为期最少一年的善後辅导服务,以协助戒毒者维持操守. 结果:这些服务上的改善令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为戒毒者定立康复计划,同时亦可以丰富戒毒者的内涵,亦为他们日后康复的路上建立更稳健基础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结论:改善固有的服务模式、注入崭新的服务元素己成为大势所趋.明爱黄耀南中心期望在这次研讨会中与同业分享及检视近年改变上的果效.
  • 摘要:目的:本篇文章将透过案例,探讨导致青少年复吸的环境因素,以及复吸者重新进入戒毒服务所需要的支援.透过深入探讨复吸青少年的个案,期望能对复吸的青少年有更多了解,并提供更有效支援复吸青少年的做法. 方法:从外展个案及社工认识的青少年中,选取曾有复吸经验的个案,进行个案研究,从年青人的故事中重组复吸的因素及所需要的支援. 结果:从复吸个案的故事中所了解,几位年青人复吸的因素源自就业及财政、家庭、生活环境及生活模式几项因素.年青人未能脱离原有的生活方式,成为重新接触毒品的主要原因.而年青人在复吸期间,部份人由於惭愧、自我放弃、怀疑自己能力等心态,求助及戒毒动机比之前更低.他们需要感受到即使再次犯错仍然能得到接纳,而且自己仍然有能力改正错误. 结论:复吸对一个戒毒者的影响,有时更甚于他首次吸食毒品.如果复吸人士得不到适当的支援,可能导致他们滥药及生活情况更加恶化,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在戒毒服务上,有需要了解复吸者的需要,以缩短他们停留于复吸循环中的时间,并鼓励他们尽快重新接受戒毒服务.
  • 摘要:根据香港禁毒处2017年首季的最新统计数字,被呈报的整体吸毒人数虽较2016年同期下降,但首次被呈报的吸毒者的「毒龄」中位数为3.2年,隐蔽吸毒的情况仍然令人担忧.而根据外展队的前线观察,青少年吸毒形态转为隐蔽,高危青少年亦不多以陀地形式聚集,增加前线社工识别上述青少年的困难.另外,社会经济形态亦产生较多的双职家庭,致使家长更难以面对面的形式接收抗毒教育资讯.因此希望透过多媒体的应用,将抗毒和求助信息快捷及到位地传递予社区内的家长、高危青少年及隐蔽吸毒人士.外展队曾透过whatsapp向约200位地区持份者和家长提供抗毒媒体资讯,发现部份接收者在收到信息后,会识别到身边受毒品问题困扰的人士,而主动作出转介或求助;另外,前线社工亦透过Facebook或Instragram等社交媒体,在网上成功识别潜危青少年和滥药人士;再者,外展队拍摄的禁毒微电影及所举办的「二次创作」短片比赛,亦有约100名中小学生和戒毒康复者参加,有趣的多媒体创作活动让社会各年龄层更主动及容易认识抗毒资讯.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乃当前社会的大趋势,展望深化多媒体抗毒的介入,能持续提升社区抗毒的意识及针对处理隐蔽吸毒的现象.在善用多媒体的同时,更要认识相关风险管理,而使此手法更能在专业守法前提下开展.
  • 摘要:在现今社会,戒毒人士重返社会仍遭到不少歧视及不公平待遇情况.戒毒人士重投社会时,往往因缺乏信心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因而影响表现,故此助戒毒人士融入社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除了提供辅导、技能训练、融入社群及协助他们过回正常稳定的生活外,还要帮助戒毒人士面对被歧视的心态,教育社区人士除下「有色眼镜」,这对他们减少复吸机会大有帮助.有见及此,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心弦成长中心计划了「心在弦动」网络频道计划,期望透过互联网向社会不同界别人士传递与戒毒人士共融的讯息,于社区凝聚接纳及尊重戒毒人士的环境,并让戒毒人士透过管理网络频道的训练,从中建立信心及重整过去生活经历,开展人生的新一页.此计划让戒毒人士运用自身经验,并透过互联网不同平台资讯的分享,让社会人士能摒除对戒毒人士的误解,提升他们获得公平的机会.此外,透过管理网络频道及制作相关短片的活动,如网台说话训练、短片制作等,提升戒毒人士重投社会之信心,并让社区人士一同见证戒毒人士的能力,达致双嬴的局面.
  • 摘要:据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心弦成中心前线社工的个案数字,发现近年吸毒父母个案有上升的趋势,而吸毒父母面对新生儿的来临,他们既惊又喜,惊是担心吸毒问题会影响子女的健康及成长发展;而喜则是能够拥有与自身血脉相连的『宝贝』.然而,吸毒父母往往缺乏照顾子女的能力厩及技巧,于育儿路上倍感挫败.根据鲍比(John Bowlby,1982)所提出的依附理论,照顾者的能力及精神健康与子女成长的心理及社交能力有直接的影响,而子女依附模式亦与照顾者的互动关系相关.有见及此,本会社工于2016年与医院儿童及身心发展服务协助,展开名为『与宝贝同行计划』,期望透过医院、社工及跨专业团体及社区的协助,为吸毒父母提供一系列支援性的服务,包括社工与过来人的家庭探访、亲子平衡小组及BB按摩班、透过游戏治疗模式进行的亲子小组及亲子沟通工作坊等服务,藉以提升吸毒的妈妈作为照顾者的亲职能力及戒毒的决心.本文会以依附理论为基础,加上参与『与宝贝同行计划划聚焦小组的数据分析,探讨年轻吸毒父母的需要及介入方法,并希望从中找到合适服务模式回应现时香港年轻吸毒父母趋势.
  • 摘要:香港善导会香港赛马会社区资助计划-绿洲计画白普理绿洲宿舍,一直为已完成脱瘾治疗之戒毒人士提供善后辅导宿舍服务,帮助戒毒人士有更好的操守.在2016年得到香港赛马会的支持下,白普理绿洲宿舍得以进行翻新装修,除了大大改善了宿舍的居住环境,亦为宿舍添加了不少提升舍友福祉的设施及器材,为舍友提供更好的环境以助其康复并保持操守.在考虑如何提升舍友福祉时,本计划参考了身心灵健康的理论,透过增添设施及举行活动,帮助舍友培养身体、心理及精神灵性的健康.吸毒人士成功戒毒后,虽然暂时脱离了毒瘾,但过往在毒海的经历及生活仍有机会对他们有不良的影响.计划除了以一贯的「治疗为本」介入方法,更以身心灵综合介入的手法帮助舍友:1.学习关注及锻练自己身体;2.自由表达情绪,及增强人际关系以提升心理健康;3.讨论及转化过往经验,学习接纳自己,升华为生活动力.透过以上的介入,照顾舍友的全人健康,最终达至保持操守.本文将阐述身心灵健康模式介入方法,如何应用在白普理绿洲宿舍.并透过舍友分享及社工的观察,探讨以上方法对舍友的帮助及影响.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思瑞康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应用思瑞康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各40例临床资料,用药前后均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效果.结果: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组总有效率95.00%,精神分裂症组总有效率85.00%.结论:思瑞康治疗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者及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但两者在药量、疗程、副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社区戒毒(康复)是一项事关禁毒工作全局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对于戒治挽救吸毒人员、推进毒品治理、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方法:利用在某市挂职期间,对社区戒毒(康复)的调研.结果:发现当前社区戒毒(康复)还存在认识不到位、专业服务缺乏、服务资源短缺、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结论: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打通政府之间的通道、实现社工的科学管理、加强民间资源的培育、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走向社会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社区戒毒(康复)应有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吸毒人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美国Matrix门诊干预模式的背景、内容和特点,以及将该模式中的团体治疗部分尝试性地运用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处于即将出所阶段和康复初期阶段的两个合成毒品滥用者的团体心理咨询之后的效果和经验反思,目的在于探讨该模式运用到国内合成毒品滥用者的心理行为干预中的可行性.团体结束后经过治疗师与团体成员一对一访谈,发现团体成员对团体形式、主题和内容的接纳程度较好,融入程度高.虽然Matrix门诊干预模式要完全运用到国内合成毒品滥用者的心理行为干预中需要更多实证和疗效的研究支撑,且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部分,但它在对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合成毒品滥用者的心理行为干预以及促进其更好地回归社会生活和康复方面仍具有其优势.
  • 摘要: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积极探索戒毒康复帮教服务的新方式,充分发挥戒毒康复情况良好并有助人意愿的戒毒成功人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尝试将同伴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服务领域,通过精心实施同伴辅导员培训计划,开展同伴个别辅导、同伴互助小组、组织同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同伴教育活动,并将同伴教育与戒毒人员过渡性就业、艺术戒毒康复等相结合,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上海戒毒康复领域同伴教育服务模式.本文着重介绍了上海戒毒康复领域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的形成过程、同伴辅导员培养计划及开展同伴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阐述了戒毒康复同伴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启示.
  • 摘要:目前为止,海洛因依赖患者脱毒主要有美沙酮、复方丁丙诺啡等药物,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具有局限性。美沙酮脱毒控制急性戒断症状好,但对心理渴求疗效欠佳,所以治疗期间患者仍有偷吸毒品的可能。本研究中的病例2就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过程中仍在间断吸食海洛因。中药在脱毒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其独特的效果,中药的复方作用体现在多层次,多靶点的功能效应性。传统美沙酮脱毒后有明显稽延性症状是患者复吸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成药福康片具有解毒止痛、扶正祛邪、清心除烦等功效,不仅可显著控制阿片类物质急性戒断症状,脱毒效率高,而且具有治疗的时效作用特点,对于缓解患者稽延性戒断症状仍有疗效,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一般的急性戒断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兴奋、失眠、流涕、流泪、出汗、震颤、呕吐、血压升高等。稽延性戒断症状可有全身乏力、四肢关节和肌肉疼痛等,其治疗可使用具有缓解戒断症状的中成药。福康片中含有洋金花、制川乌、牛黄、黄连等中药成分,研究显示,洋金花内含有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为主,可使大脑皮层及皮层下某些部位抑制,随着剂量的增加依次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作用。有研究显示洋金花能明显阻止连续应用吗啡出现的镇痛耐受性的发展,恢复小鼠对吗啡痛作用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用于戒毒,洋金花可针对性地治疗吗啡类毒品的戒断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同时洋金花生物碱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于改善戒断症状具有一定作用。制川乌内含乌头碱类,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牛黄具有中枢系统抑制作用,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镇痛作用,同时研究显示牛黄具有抗炎、抗心律失常、保肝利胆、增强免疫力、清除氧自由基等诸多效果,可以减轻对心、脑组织的损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戒断症状”。关于复吸中医认为,吸毒成瘾与复题的解决”。福康片为纯中药制剂,不含阿片类成分,根据已有的基础学研究结果推测,纯中药福康片控制阿片类物质依赖急性戒断症状及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机理除因其含有能针对性地缓解某些戒断症状的中药成分外,主要在于其依据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合理组方,着重调整提高机体的整体机能。即从整体水平提高机体功能,使患者在戒断毒品时的体内生化环境迅速接近恢复正常状态”。福康片治疗后能明显缓解稽延性症状。中西药联合脱毒,其后中药维持治疗的疗效和优势就显的尤为突出。
  • 摘要: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以及社区康复本应是毒品戒治工作中分工明确的四部分,但在对昆明部分戒毒场所进行走访调研后,可以发现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相反的,却是以社区戒毒为代表的戒治工作的萎缩,形成了强制隔离戒毒一家独大且效果不佳的局面.为解决强戒工作的弊端,为提高社区戒毒在毒品戒治工作中的地位,经过项目参与、个案分析与座谈交流等工作,发现昆明社区戒毒工作面临着机构萎缩、人员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等困境,社会组织存在着难以提供完整有效的戒毒工作体系、社会服务效率偏低等问题.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可以此次《禁毒法》的修改为契机,以立法定基调、促改革.可通过立法要求各地改革社区戒毒工作机制,如要求基层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用以持续购买社会服务,进而探索以社会组织为主要力量的社区戒毒模式,在保障医疗机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工作权利的同时,更注重对吸毒成瘾者社区戒毒权利的保障.
  • 摘要:近年来,因受场所条件、医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患有艾滋病、心脏病、传染病等严重疾病以及吞食异物自伤自残吸毒成瘾严重人员川没有被收入强制戒毒所,致使大量病残吸毒人员流散社会,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成为社会的顽疾.为此,国家禁毒委等八部委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黑龙江省公安厅强制隔离戒毒所认真执行《意见》要求,集中开展了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以省公安厅2016年度"1号、2号禁毒专项行动"为例,我所承担了全省病残吸毒人员的收戒、收治任务,累计收治病残人员达300余人.期间,我所克服了场所医疗条件有限、警力紧张等实际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针对我省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多措并举改进收戒方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构建集教育、体能、劳动一体化衔接的康复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和经验.
  • 摘要:药物滥用人员戒断药物后再次滥用药物率非常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药物滥用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社会排斥问题,成为其回归社会的困境.为促使药物滥用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一线禁毒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尝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药物滥用人员面临的社会排斥问题,并分析应对这些排斥问题的对策,包括政治层面:保障药物滥用人员获得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其他公民权利;经济层面: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获得正常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层面:获得对个人或药物滥用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肯定性的评价.目前,关于药物滥用人员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的研究较少,期望本文能够为禁毒工作者、相关法律政策调整提供相关参考.
  •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流程,增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作用和成效,发挥禁毒社会工作的功能,探索一套更具个性、科学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模式,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梳理分析国内,特别是深圳地区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现状,对比境外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模式,发现国内现行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无缝对接机制不完善、部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到执行地报到、社区禁毒工作小组功能失调、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感受差等问题.所以从社会工作的视野提出建立"一站式"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模式,把"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为本"的治疗模式转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士为本"的的心理-社会的模式,实现一站式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 摘要:截至2014年底,中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50.1万人(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9.6万人,艾滋病病人20.5万人),报告死亡15.9万人.经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4年的92.2%,其中男男性接触者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2.5%上升到2014年的25.8%.男男性接触者基于其自身的心理因素、高危的性行为方式等综合原因致使其成为了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有效遏制住该群体极高的流行率,笔者主要从几个方面提出对策:通过同伴教育,提高安全套推广使用、艾滋病检测咨询及性病服务等综合干预;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與论氛围;积极提升VCT门诊咨询质量,不仅要实时监测群体变化,也要努力降低其高流行率,达到防治结合有效抑制的良好效果.
  • 摘要:通过开展戒毒人员生命教育,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到思想上意识到生命的珍贵,行为上践行珍爱生命,可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最终增强其戒毒信心和戒治效果.实施戒毒人员生命教育,也是创新防御戒毒人员自残、自杀的新路径,内容包括生命意识、生命责任、人与自身、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展丰富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不定期举办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途径实施,从而有效消解戒毒人员隐性自杀意念及自残、自杀等自我毁灭性行为,全面提高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
  • 摘要:标签理论认为个体变为越轨者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个体最终被标签为越轨者是其与社会互动的产物.笔者假设该理论适用于戒毒康复人员高复吸率的解释,以海南省某戒毒所520名具有二次戒毒与三次戒毒经历的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该理论,并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 摘要:根据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第6期"海南戒毒"1模式集中教育班60名"海南三亚籍"戒毒人员社会支持体系运行状况调查统计分析,其社会支持体系主要来自以家庭为基础的亲缘层面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主导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无法有效满足"海南三亚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精神与物质层面社会保障需求;因此司法行政戒毒机关要深入挖掘戒毒人员家庭为基础的社会支持因素,循证对戒毒人员的戒治方法,同时加强与三亚市政府其他职能部门沟通合作,建立与三亚市政法委、三亚市禁毒委协调机制,构建司法行政戒毒机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体系,做好"海南三亚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
  • 摘要:社区戒毒(康复)是一种对吸毒成瘾人员的开放式戒治和社会管控的帮扶机制措施、,更是一种以关怀、戒治、监控和引导为目标的专业社会工作.它是一种有计划的介入活动,坚持利他主义原则,与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有根本区别.后者是政府行政执法行为,主要偏重于社会公共管理,因此社会服务意识较差,对于吸毒成瘾问题过多使用社会控制手段.在过多强调对戒毒人员社会控制同时,司法行政戒毒机关限于资源、观念、体制等深层次原因,往往忽略而又无法有效关注戒毒人员利他性和接受社会支持的需要,因此在保证所内戒治效果实现的同时,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会因"吸毒域场"因素而将所内戒治效果抵销,导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复吸率居高不下.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强调通过对戒毒人员的社会隔离加强教育戒治,但是戒毒人员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因此有赖于社区戒毒(康复)各参与主体积极性发挥,帮助戒毒人员与社会接触融合。社区戒毒(康复)是在不与社会隔绝的开放性环境下实现对戒毒人员教育戒治,防范和降低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复吸风险:通过社区民主监督管理、公益和社工组织和志愿者(高校、专业、社区、资本)参与管理、家庭学校和司法行政戒毒机关的指导等方式建设,更加关心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戒治环境改善。所以我省司法行政戒毒机关在指导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有必要厘清家庭、社区、非政府组织、社工及志愿者各参与主体功能和界限,从而更好实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禁毒法律体系设计效果。
  • 摘要:本文以广州地区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为研究基础,结合社区为本模式的理念,内地社区禁毒政策、广州禁毒社工实践社区为本的经验和角色三个维度,探索广州社工在社区为本的支援及介入模式、介入成效.
  • 摘要:中国大陆的戒毒医疗机构可以分为监所戒毒医疗机构和社会戒毒医疗机构两类,后者包括戒毒医院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通过对西安市四家社会戒毒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戒毒医院数量逐渐下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美沙酮门诊病患数量减少,门诊覆盖面不够,管理难度大.社会戒毒医疗机构总体发展状况堪忧.现实问题背后凸显出顶层设计的不足,相关政策、法律体系需要完善.社会戒毒医疗机构作为国家救治责任的载体,应对其功能准确定位.建议《禁毒法》《戒毒条例》修改时,第一,应完善并明确地方政府对社会戒毒医疗机构的政策性投入,尽快修法明确病患权利限制的方式与程度.《禁毒法》虽然授权戒毒医疗机构有检查权、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权力,但是在《戒毒条例》中用戒毒协议这一制度性形式表现显属不当,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规定也落空且违反法理.第二,应创新社会戒毒医疗机构的管理.将自愿戒毒、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医疗机构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制度有机结合.同时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待遇和职业荣誉感.
  • 摘要:药物滥用是人类历史长久以来的问题,由古时人们吸食鸦片到近代白粉(海洛英),以至近年流行的摇头丸、K仔及冰毒.都造成个人、家庭及社会极大的伤害.谈到伤害,滥药者的家人定必是直接的受害者,除非他们与滥药者完全分离,否则,无论彼此之间关系密切还是疏离,他们仍要每天朝夕相对.即使彼此分开了,心中亦因种种经历感受而充满纠结.滥药问题一直深受人们关注,过去大部份文献研究及探讨有关滥用药物者的个性、行为、用药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期望能帮助他们脱离毒瘾.因似乎滥药者才是整个戒毒工作的核心.近年,亦有不少文献提及滥药者家人的需要,也有不少邻近地区针对滥药者家人而开展的服务,可见滥药者的家人需要受到重视,同时反映滥药者家人支持工作的重要性.澳门基督教新生命团契-荟穗社于2016年成立,为澳门30岁或以上的药物滥用者提供社区戒毒辅导服务,亦为其家人提供支援服务.本文通过查找参考文献等方式,先对滥药者家人的困难与需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协助滥药者家人之实务工作.
  • 摘要:近年澳门青少年吸毒呈报数字有明显下降,但同时本澳禁毒同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青少年吸毒模式渐趋隐蔽,社工更难于社区发现吸毒青少年并提供协助.在禁毒辅导方面,国际上亦已开始在医疗及成瘾行为上运用智能手机辅助治疗计划.因应澳门青少年吸毒模式的转变,且智能手机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年青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澳门青少年每天使用5小时以上智能手机,手机已成为接触青少年的重要平台.因此澳门特区政府社会工作局自2014年起与禁毒同工共同研发"禁毒资讯站"手机应用程式,强化澳门禁毒教育并透过各参与团体跟进家长、老师及社区人士的禁毒服务需求.2017年更联同澳门各民间社会服务团体,开发"iTips"程式支援前线社工进行成瘾行为及戒毒辅导工作.社工透过使用有关手机应用程式结合对受助者的辅导计划,为受助年青人订立戒瘾目标及跟进实施进度,有关程式已完成测试并将投入服务.本文将介绍"iTips"的功能与及如何结合青少年戒毒辅导计划并强化有关成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