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平腹小蜂

平腹小蜂

平腹小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6979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植保导刊》创刊30周年暨绿色植保高层论坛等;平腹小蜂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宝鑫、李敦松、冯新霞等。

平腹小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979 占比:99.92%

总计:97054篇

平腹小蜂—发文趋势图

平腹小蜂

-研究学者

  • 张宝鑫
  • 李敦松
  • 冯新霞
  • 宋子伟
  • 张帆
  • 徐涛
  • 王建武
  • 刘建峰
  • 古德祥
  • 吴猛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灿; 张宝鑫; 李敦松
    • 摘要: 平腹小蜂是一类优良的卵寄生蜂,是寄生性天敌昆虫中已具有成熟的规模化繁殖技术和田间释放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害虫防治的天敌昆虫之一,在防治果树蝽类害虫方面效果显著。平腹小蜂的发育学、行为学、生态学、繁殖技术及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已有60多年历史,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手段的应用促进了对平腹小蜂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研究领域也开始拓宽。本文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共生菌、滞育、寄生机制、毒液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等方面,对目前广泛应用于荔枝蝽和茶翅蝽防治的2种平腹小蜂,麻纹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fulloi Sheng&Wang和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近3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平腹小蜂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 赵灿; 张宝鑫; 袁曦; 宋子伟; 刘子欣; 李敦松
    • 摘要: 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农作物害虫害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等害虫天敌的规模化扩繁技术,田间应用技术及示范推广中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成就包括: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解决了连续传代防污染的问题;首次应用大卵(蓖麻蚕卵)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成功,为国内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提供了宝贵经验;首次在国内应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完善和提高了平腹小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提高了平腹小蜂防治效果,降低了平腹小蜂应用成本;从荷兰引进胡瓜新小绥螨,成功应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和园艺作物上的蓟马等.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
    • 郑苑; 刘子欣; 张宝鑫; 李敦松
    • 摘要: 评价了8种药剂叶片残留对麻纹蝽平腹小蜂的影响.结果 表明,8种药剂叶片残留对平腹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除虫脲SC、20%灭幼脲SC和8000IU/mg苏云金杆菌SC的影响较小,施药后的叶片对平腹小蜂的致死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5%高效氯氰菊酯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522.5g/L高氯·毒死蜱EC对平腹小蜂的药害毒力较大,喷药后3d后的校正死亡率仍在70%以上.各药剂叶片残留对平腹小蜂的持效期长短依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22.5g/L高氯·毒死蜱EC>2.5%溴氰菊酯SC>1.8%阿维菌素EC>8000IU/mg苏云金杆菌SC>20%灭幼脲SC>20%除虫脲SC,对平腹小蜂的安全间隔期依次为15d、10d、7d、7d、3d、1d、1d、1d.生产上建议首选上述2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和Bt制剂用于防治害虫,在药剂安全期过后再释放平腹小蜂.
    • 徐庆宣; 王甦; 郭晓军; 姜瑞德; 王松; 张帆
    • 摘要: 随着农药减施等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在重要的水果种植区域内危害日益严重,有从次要害虫发展为主要害虫的趋势.而桃树作为少数茶翅蝽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的果树之一,被害尤为严重.虽有化学药剂对茶翅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飞行能力强,易产生抗药等特点,导致防治非常困难.因此,对茶翅蝽的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方法愈发得到重视,特别是天敌昆虫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茶翅蝽的主要天敌是寄生蜂,利用天敌昆虫可以有效控制茶翅蝽的种群数量.此外,基于茶翅蝽嗅觉行为反应构建的"推-拉"防控策略研究得以开展,以达到对茶翅蝽种群的生态调控.本文综述了茶翅蝽对桃生产过程中的危害现状及特点、生态学习性及现阶段防治措施等,并着重总结了针对茶翅蝽成虫的潜在生物防治方法,为茶翅蝽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 张宝鑫; 郑苑; 宋子伟; 冯新霞
    • 摘要: 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是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为降低各种因素对平腹小蜂应用效果的影响,提高平腹小蜂田间应用技术和防控效果,我们从2017年开始,连续3年在多地开展平腹小蜂大面积应用示范试验,尝试不同的释放策略.本研究对示范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明确化学农药是影响平腹小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指导平腹小蜂的田间应用.
    • 赵灿; 夏玥; 郭义; 李梅; 张宝鑫; 李敦松
    • 摘要: As the major natural enemy of stink bugs, A. japonicus is very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stink bugs populations, and has been commercially used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stink bugs.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ontrol the adult emergence of A. japonicus and improve its control efficacy, the research on the diapause induction of A. japonicu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japonicas diapause as pre-pupa. Low temperature and short day length could induce diapausein A. japonicus from egg to 3rd instar larva. When the egg, 1—2 instar and 2—3 instar larva of A. japonicus were exposed to a photoperiod of 6 L:18 D at 17 °C, they would enter into diapause as pre-pupa, the incidence of diapause were 76.37%, 81.51% and 60.28%,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apause incidence between treatment with egg and 1—2 instar larva, but their diapaus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reatment with 2—3 instar larva. When 1—2 instar and 2—3 instar larva of A. japonicus were exposed to 11 °C or 14 °C, the diapause incidence decreased to less than 20%. Tempera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 japonicus diapause induction. The diapause incidence is different when A. japonicus were exposed to 17 °C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In this study, the higher diapause incidence was achieved in treatment with egg and 1—2 instar larva of A. japonicus under photoperiod of 6 L:18 D at 17 °C.%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C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C和14°C,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著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C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C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
    • 赵灿12; 夏玥1; 郭义1; 李梅3; 张宝鑫1; 李敦松1
    • 摘要: 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C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C和14°C,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著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C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C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
    • 严巍; 朱春刚; 陈东旭; 刘莹; 涂广平; 徐英嘉
    • 摘要: 调查发现,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 (Aiton) Willd.]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的卵可被2种寄生蜂寄生,分别为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sp.)和平腹小蜂(Anastatus sp.).经过对本市46条道路的悬铃木上发生的星天牛卵被寄生情况抽样调查,共发现有寄生蜂发生的道路11条,道路寄生蜂发生率为23.9%;共调查悬铃木株数738株,有寄生蜂发生的总株数为41株,寄生株率为5.6%;单株被寄生的卵数最多为4粒.单条道路寄生蜂总量与该条道路上天牛的株危害率呈显著相关,与该条道路上发生的天牛总数量呈极显著相关.
    • 摘要: 一、技术概述 该项技术在2013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是广东省科技成果“南方果树五种重大害虫生物防治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的部分内容。本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荔枝蝽的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有益昆虫和环境。
    • 吴启发
    • 摘要: 利用柞蚕卵为引诱寄主,制作蜂卡,挂卡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诱集大蚕蛾平腹小蜂寄生.结果表明,大蚕蛾平腹小蜂在阔叶林中寄生率最高,达10.83%,6月中旬寄生率达到高峰期,可以达到10.74%;针阔混交林中寄生率较低,为8.29%;针叶林中寄生率最低,为4.4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